灸後反應 | 艾灸中的10種身體反應分別代表啥?(收藏)

本 期 導 讀

《灸繩》一書對「灸感」有過這樣的描述,「灸感由穴位向外擴散,自上而下走遍全身」。可為什麼在我們日常的艾灸中,我們並沒有體會到這樣神奇的感覺,甚至出現腹瀉、水泡、發燒等各種不適的反應呢?下面,為大家講解10種艾灸反應及其處理方法。

「 灸後病重 」

解 釋:

灸後病重可能是由於艾灸的時間或者灸量不夠,或者身體太過虛弱所致。因為如果正氣太過虛損,正氣比較弱,這種情況下,相應的臟腑器官是沒有辦法與病邪做鬥爭,在艾火的溫熱刺激下,通過經絡腧穴的傳遞,調整人體氣機,一旦陽氣提升之後,所在病灶正氣增強,有能力與病邪抗爭,這個時候才會出現灸感。

應對方案 :

當邪氣排到體表時,可以在局部進行刮痧或者點刺放血讓邪氣及時排出來。

「返 病 」

解 釋:

有些人可能在以前得過某種疾病,治療之後沒有犯病。但有可能病根還沒有去除。所以,艾灸一段時間,正氣一足,以前的老毛病就犯了,我們也叫「勾病」,這就是艾灸在幫助身體去病根。

應對方案 :

注意休息,加強營養,繼續艾灸。

「染 病 」

解 釋:

是艾灸的一種排病反應,本身身體就可能已經有了一些慢性病,但身體沒有表現出來。現在正氣足了,有能力和病邪做鬥爭,就會以疾病的形式顯現出來。

應對方案:

有專業的艾灸師對新病進行配穴應對,就能順利地度過各種排病反應。

「 艾灸上火 」

解 釋:

客觀地說,艾灸上火是一種普遍現象,但並不是所有人都會上火,因為上火屬於艾灸的一種瞑眩反應,即好轉反應,也被稱為排病反應,而艾灸後瞑眩反應有很多,比如說腹瀉、癥狀加重等。

艾灸上火的原因還是有很多的。比如說灸的時間過長、灸量過大、配穴不合理、操作手法不合理……從體質上來說,陰虛體質、經絡不痛的人更容易上火。

應對方案:

解決的辦法有兩種,

  • 第一是要滋陰

  • 第二要引火歸元

  • 滋陰,可以先吃點六味地黃丸,每天早晚吃一顆,然後再配合艾灸,同時晚上用艾葉進行泡腳,加大引火下行的力度。

    另外,還可以用刮痧、拔罐、刺血的方法直接將餘熱泄出,或艾灸湧泉、太溪、足三里等下焦穴位達到引火歸元的目的。

    「 灸後排尿多 」

    解 釋:

    艾灸後排尿增多是身體毒素和寒邪從體內排出的一種重要方式。

    中醫講「腎主水,司膀胱開闔」,如果把膀胱比喻為水庫,則腎臟就是主管開闔的閘門,如果腎陽不足水液代謝就會失靈,蓄水池中有一點水就會打開,而艾灸培補腎陽之後,功能會跟著恢復,把體內多餘的寒濕排除體外,正氣與邪氣相交,其功能也會受到影響,直到這種開闔的能力完全恢復,尿頻的癥狀也就消失了。

    應對方案:

  • 腎虛病人:在原有穴位上加腎俞等穴。堅持了一個周,尿頻的癥狀就減輕了。

  • 抑鬱症病人:可以減少灸量和時間或者暫時停灸或者加上神門等安神的穴位。

  • 患有婦科疾病的女性:灸了幾天就出現尿頻的癥狀,加強在關元、神闕等穴位進行施灸,提升元氣,艾灸之後最容易上火,所以這個時候艾灸三陰交、足三里等穴。建議多吃山藥、薏米等這類健脾祛濕的食物。

  • 「 灸後發燒 」

    解 釋:

    發燒是體內的正氣和邪氣做鬥爭的重要表現。幾年前大家最熟悉的養生理念就是體溫決定生死。小孩子為稚陽之體,所以容易發高燒,隨著年齡增長,陽氣越來越弱,各種亞健康和疾病癥狀跟著出現,身體跟邪氣做鬥爭的能力越來越弱,很難出現發燒現象。

    應對方案:

    先天陽氣比較充足:人體陽氣升發之後,寒邪被驅趕到足太陽膀胱經,表現出來的就是體溫升高。

    遇到這種情況,通常會選擇在膀胱經、督脈進行刮痧或者拔罐的方式,如果選擇拔罐就在內側膀胱經定罐10~15分鐘,刮痧一般以出痧為度,如果配合用艾葉泡腳發汗,一次之後,這種熱症很快就會退下去了。

    陰邪過重:在溫度太高、正氣不足的情況下,高燒會持續一天以上,高燒持續的時間會相對較長。可以繼續艾灸,同時對身體進行輔助干預。

    寶寶發燒:給寶寶多飲用溫開水就可以。如果溫度達到38.5℃以上,那就一定要配合搓痧或者是吮痧的方法給寶寶泄熱,一般會選擇大椎、肺俞、身柱穴。

    「 熱感、走竄感 」

    解 釋:

    艾灸穿透性比較強,具有透熱、導熱和傳熱的特點,會隨著經絡進行感傳,有非常好的通竄功能。當出現走竄感之後,身體就會出現各種癥狀,有的人經絡比較暢通,所以灸幾次這種感覺就會慢慢出現。

    艾灸的通竄感還表現在「找病」上,什麼意思呢?

    當艾灸的熱力滲透到相應的病灶,陽氣充足了,身體自然會進行調整。比如說艾灸中脘穴,胃部寒者肝區會感覺不舒服,但是又檢查不出來具體的疾病,其實這就是艾灸的通竄功能在起作用。

    「 灸後出汗 」

    解 釋:

    艾灸出汗對現代人是再好不過的養生方法了,人們居住在空調房中,該出汗的時候不出汗,直接導致寒氣閉塞在體內,陽氣受損,疾病叢生。

    艾灸後出汗是一種正常反應,如果感覺良好,那這種出汗對人體有很多好處,但如果第二天有虛弱的表現,就說明艾灸的量和時間太過了。

    艾灸有的人是全身出汗,而有的人是後背出汗。有的人則是灸的時間長了,艾灸的部位容易出汗。而陽虛比較嚴重的人,施灸的前幾天很少出汗,正氣足了,排汗功能恢復正常,外邪才慢慢通過汗液排出,這就是陽氣不斷提升的表現。

    應對方案:

  • 配穴的時候要盡量配合太溪、足三里等下焦、滋陰的穴位。

  • 一定要配合補血、健脾的食物,比如說山藥、小米、紅棗等補氣養血的食物,防止身體太過虛弱。

  • 注意事項:

    在用艾灸治療的過程中,如果出汗比較多,除了在方法上進行調整以外,一定要注意神的收攝。最好寧心靜氣,這樣人體消耗的能量不會太大。

    「 灸後腹瀉、肚子叫 」

    解 釋:

    既然艾灸可以培補人體元陽,為什麼還會出現腹瀉呢?

    艾灸之後,陽氣提升,會在體內運行,腸胃功能開始恢復,大腸的蠕動也會加強,陽氣將臟腑以及經脈中的寒邪化開,排出體外,這種方式可能是出汗,或者腹瀉,或者排尿增多。

    如果腹瀉則一般說明腸胃有問題,陰邪化開之後就會以腹瀉的方式表現出來,這就像雪化成水尋找一個正常的排泄途徑一樣。

    應對方案:

    艾灸關元、足三里、神闕穴,培補元氣,增強正氣,使寒濕等外邪儘快排出體外。

    若因腹瀉出現虛脫,同時伴有嘔吐等其他癥狀,就需要配合一些藥物調理。

    如果是脫水的話,就要喝點糖鹽水,在溫水中加入適當精鹽、白糖。

    「灸後月經異常、白帶異常、崩漏 」

    解 釋:

  • 月經異常:艾火在調理人體的過程中,也會消耗一部分人體津液,而如果人體吸收功能比較弱或者補充的水液不足,而人體此時氣血就會相對偏弱,所以出現假象。

  • 白帶異常:女性則會出現陰道炎、尿道炎或者出現陰部發癢、發紅的癥狀。這是因為寒邪循經而走,經脈繞於陰氣。陽氣增強之後,陰邪被驅逐,正邪相爭的過程中,細菌會暫時滋生,所以就會出現炎症。

  • 崩漏:卵巢囊腫屬於寒邪凝滯於經脈,氣機不暢,艾灸後陽氣會將寒凝邪氣全部都化開,以破裂出血的形式表現出來。

  • 應對方案:

  • 月經異常:只要適當減少艾灸時間或者艾灸力度,艾灸前後適當補充溫水,在飲食中適當吃一些山藥等補益脾胃的食物,增加氣血的轉化這種癥狀就會得到緩解。

  • 白帶異常:保持外陰乾爽,多喝水,吃清淡食物。

  • 崩漏:科學的營養和合理的睡眠,同時可以做一些有氧運動。中醫講「動則生陽」,氣為血之帥,氣行則血行,艾灸配合運動可以促進氣血的運行,更有利於體內瘀血垃圾的排出,機能的恢復。

  • 推薦閱讀:

    專克癌症的艾灸法——重灸法!
    艾灸先生文集2
    艾灸這些穴位,頂得上一個大葯庫,能治百病!
    老中醫教你:艾灸後背這些穴位,竟把煩人的咳嗽灸沒了!

    TAG:收藏 | 身體 | 艾灸 | 反應 | 代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