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流注 研究養生的人一定存好!
一 子時(23:00~1:00) 此時膽經最旺:中醫理論認為:「肝之餘氣,泄於膽,聚而成精。膽為中正之官,五臟六腑取決於膽。氣以壯膽,邪不能侵。膽氣虛則怯、氣短,謀慮而不能決斷。」由此可見膽的重要性。有些人輕易切掉患者的膽,是不負責的表現。膽汁需要新陳代謝。人在子時前入睡,膽方能完成代謝。「膽有多清,腦有多清。」凡在子時前入睡者,晨醒後頭腦清晰,氣色紅潤。反之,子時前不入睡者,氣色青白。特別是膽汁缺乏新陳代謝的氣而變濃結晶,如海水變濃晒成鹽,形成結石。其中一部分人還會因此而「膽怯」。
二 丑時(1:00~3:00) 此時肝經最旺。「肝藏血」人的思維和行動要靠肝血支持,廢舊的血液淘汰,新鮮的血液產生,這種代謝通常在肝經最旺的「丑時完成 中醫理論認為:「人卧則血歸於肝。」如果丑時不入睡,肝還在輸出能量,就無法完成新陳代謝。所以,丑時前未入睡者,面色青灰,情志倦怠而躁,易生肝病。
三 寅時(3:00~5:00) 此時肺經最旺。「肺朝百脈」肝於醜時推陳出新,將新鮮血液提供給肺,通過肺送往全身。所以,人在清晨面色紅潤,精力充沛。寅時,有肺病的人反應尤為強烈。
四 卯時《5:OO~7:00) 此時大腸經最旺。「肺與大腸相表裡。」肺將充足的新鮮血液布滿全身,緊接著促進大腸經進人興奮狀念,完成吸收食物中水分與營養、排出渣滓。
五 辰時(7:00~9:00) 此時胃經最旺。人在7:OO吃早飯最容易消化。如果胃火過盛,表現為嘴唇乾,重則唇裂或生瘡。
六 巳時(9:00~11:00) 此時脾經最旺。「脾主運化,脾統血。"脾是消化、吸收、排泄的總調度,又是人體血液的統領。「脾開竅於嘴唇紅潤。唇白標誌血氣不足,唇暗、唇紫標誌寒人脾經。
七 午時(11:00~13:00) 此時心經最旺。「心主神明,開竅於舌,其華在面」心氣推動血液運行,養神、養氣、養筋。人在午時能睡片刻,「肝卧血歸」,對於養心大有好處,可使下午乃至晚上精力充沛。
八 未時(13:00~15:00) 此時小腸最旺。小腸公清濁,把水液歸入膀胱,糟粕送入大腸,精華上輸送到脾。
九 申時(15:00~17:00) 此時膀胱經最旺。膀胱貯藏水液和津液,循環水液並將多部分排出體外,津液在體內循環。若膀胱有熱,可致膀胱咳,咳而遺尿。
十 酉時(17:00~19:00) 此時腎經最旺。「觀藏生殖之精和五臟六腑之精。能為先天之根。」人體經過申時瀉火排毒,能在酉地進入貯藏精華的階段。
十一戌時(19:00~21:00) 此地心包經最旺。「心包為心之外膜,附有脈絡,是氣血通行之道。邪不有容,容之心傷」心包是心的保護組織,又是氣血通道。心包經戌時興旺,可清除心臟周圍外邪,使心臟處於完好狀態。
十二亥時(19:00~21:00) 此時三焦經最旺。三焦是六腑中最大的腑,有主持諸氣、疏通水道的作用。亥時三焦通百脈。人如果在亥時睡眠,百脈可休養生息,對身體十分有益。百歲老人套有個共同特點,即亥時睡覺。可惜現代人很少能做到,所以在街上看到面色紅潤的人越來越少,女性塗脂抹粉,掩蓋「銹臉」的越來越多。
從亥時(21:00)開始到寅時(3:00)結束,是人體細胞休養生息、推陳出新的時間,也是人隨著地球旋轉到背向太陽的一面,相當於一天的「冬季」。陰主靜,是人睡眠的良辰。此時休息,才會有良好的身體和精神狀態,這和睡覺多的嬰兒長得胖、夜裡長得快;愛鬧覺的孩子發育不良一樣的道理。
植物白天吸取陽光的能量,夜裡長得快,所以夜晚在農村的莊稼地里可聽到拔節的聲音。人類和植物同屬於生物,細胞分裂的時間段大致相同,錯過夜裡睡覺的良辰,細胞的新生遠遠趕不上消亡,人就會過早地衰老或耆患病。人要順其自然,就應該跟著太陽走,即天醒我醒,天睡我睡。人在太陽面前小如微塵,「與太陽對著干」是愚蠢的選擇,人力不借天力將逐漸無力。這是客觀真理。
子午流注的基本概況,應該作為養生知識了解,但不能機械死用。因為,任何知識用死了都是「所知障』。讀者可按12條經脈在12個時辰中興衰的規律,逐漸摸索適合自己身體的保健方法。
運用子午流注,要注意時差。例如:中國統一用北京時間,太陽在北京正上方是北京時間11:00~13:00為午時。其中,11:00為午初12:00為午正,l3:00為午尾。在北京以外的中國地區,使用北京時間要計算時差。如果在外國,以按當地時間為準,距首都有經度差的地區也需計算出時差。人體經脈的興衰與太陽和地球位置的變化有關,太陽住人居住地的天空正上方時,人的心經最旺。這個時辰是午時,而這個時辰膽經處於衰微的狀態。 通過介紹五臟六腑和12條經脈,可以看出養生理論和西醫對臟腑著眼點的不同。西醫講的內臟是狹義的器官,比如:心臟就是心臟,肝臟就是肝臟。養生講的是臟器的大系統,比如:心的概念是以心臟為中心的循環網路上至頭皮,下及腳掌,無處不有。其他臟腑也是如此。所以本草養正堂調養身體,注重整體平衡,絕不就事淪事,以偏概全。因此,有志學養生的人,必須樹立整體觀,掌握唯物辯證法,才能真正學會。
推薦閱讀:
※諸家養生訣法
※看體質談養生之--痰濕體質
※養生就是養元氣
※【養生堂】今日17:25播出? 《長壽名醫話養生——張炳厚1》
※腳底養生11招 讓你百病全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