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廢漢字繁體真相調查:早不用繁體字了
聯合國廢漢字繁體真相調查:早不用繁體字了
【列印本稿】 【進入論壇】 【Email推薦】 【關閉窗口】2006年04月14日10:58
何洪澤 張楠伊
國內和世界中文媒體最近報出一條新聞,據一位學者稱,聯合國「決定從2008年開始,取消目前中文簡體字和繁體字並存的狀況,改為只使用簡體字」。這一消息刊出後,立即在世界華人圈內引起廣泛爭議,台灣島內一些人甚至要發起網上「保衛繁體字」的運動。本報記者就此採訪了聯合國有關官員,卻發現事實並非如此。簡繁體漢字已經在世界範圍內相處了幾十年,出現眼下的爭論,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聯合國早不用繁體字了
近些天來,許多國內的人士紛紛找記者打聽「聯合國是否要廢除繁體字」的事,記者非常奇怪。由於工作關係,記者天天要看聯合國的文件,中文文件一直都是簡體字,哪有什麼繁體字的聯合國文件!
記者擔心自己孤陋寡聞,立即跑到聯合國大樓23樓的中文處,詢問該處規劃專員劉達政先生。劉先生從1973年開始就在中文處工作,他表示從未聽說聯合國「決定於兩年後廢除繁體字」一事。更重要的是,30多年來,簡體字是聯合國唯一的中文「版本」,因此也「不需要」做這種決定。劉先生非常肯定地告訴記者,從他進入中文處工作開始,聯合國就使用簡體字,以後也一直使用簡體字,沒有用過繁體字。
記者還採訪了中文處其他一些老員工,他們也證明了這一點。他們還回憶說,當時翻譯還用手寫,有些人一開始還習慣性地用繁體字,校對人員會把這些文字改成簡體字。即便校對人員漏改了,在最後列印時也會改過來,因為中文印表機全部是中國國內生產的,字型檔都是簡體字,沒有繁體字。
記者又去聯合國圖書館查聯合國使用文字情況。在1945年聯合國成立時,根據《聯合國憲章》,中文和英、法、俄、西五種語言為聯合國官方語言。1973年中文又被規定為聯合國工作語言。不過,一個會員國使用什麼文字,是其主權範圍內的事,不需要聯大討論,其他國家也不會提出異議。上個世紀70年代,中國重新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後,聯合國的中文官方文件已經「自動」從繁體字改為簡體字,只有原有的歷史文件仍維持為繁體字。
據了解,世界衛生組織、世界氣象組織等國際組織的情況,也都和聯合國一樣,只使用簡體字。
簡體字和繁體字各有優勢
隨著目前全球漢語熱的興起,用繁體字還是簡體字也成了一個熱門話題。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經有4000多年的歷史,它作為傳承文化的重要工具,使中華文化中的大量古代典籍至今仍然能為人們閱讀和理解。漢字作為共同的書寫體系,也是聯繫中國各方言區的工具,在當今也成為世界華人聯繫的共同紐帶。
目前的漢字大體上可分為繁體和簡體兩個系統,這其實是自漢字產生以來就有的現象。北京大學中文系郭銳教授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說,從漢字產生,簡體字、繁體字之分就一直存在,同一個字可能有兩種字體,特別是宋、元時期出現了大量的「俗字」,即民間流行的簡體字。在嚴格意義上,我們現在所說的「簡體字」實際上應該被稱為「簡化字」。早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當時的國民黨政府就公布了《簡化字表》,由於種種原因,這一計劃並沒有得到實施。上世紀50年代,新中國政府分階段公布了《簡化字表》,並在大陸範圍內加以推廣。
許多專家表示,現在公布的簡化字大多數是收集民間流傳已久,比較認同的簡化字體。中國以前曾經試行過一些簡化過頭的生造簡化字,有的甚至失去漢字原有結構意義。上世紀70年代曾經有過一批簡化字,如「展」字曾被簡化為「屍」字下面加上「一」,被當時的人們形容為「屍橫遍野」,但如今這樣的許多字都已經被廢除了。目前,中國在實行簡化字時非常慎重,通常都要先試行一段時間,在報上刊登,反響好的才保留。
專家們認為,其實簡體字和繁體字都有各自的優點。從幾千年前的甲骨文到現代,漢字的演進趨勢基本上是由繁入簡,可以說漢字的歷史就是一個簡化的歷史。在1949年前,大部分中國民眾不識字,現在大陸民眾的識字率約90%,除了普及教育的作用外,簡體字的推廣也功不可沒。
郭銳教授認為,從大眾文化的使用角度講,簡化字更能適應社會需求。世界上一些使用漢字的國家也因此進行漢字簡化。比如,日本早就有自己的簡化字,中國上世紀50年代的簡化字中還部分地吸收了日本的簡化字。新加坡教育部於1969年頒行《簡體字表》,開始正式推行簡體字。即便是一直使用繁體字的台灣地區,在民間也有不少使用簡體字的現象出現,比如台灣的「台」字,大部分台灣人約定俗成使用簡體字的「台」,而不是繁體字「臺」。
郭銳教授說,當然,繁體字也有其不可替代的優勢,比如在書法中。更重要的是,繁體字是對漢字演變的一種記錄,如果繁體字消失,漢字的演進鏈條中就會缺失一環。另外,繁體字的識別能力還是閱讀經典古籍的前提之一,如果不識繁體字,中華文化的傳承也必然受到影響。
簡化字越來越成為中華文化傳播的主體
去年5月,《紐約時報》上刊登著名記者紀思道的文章《從開封到紐約——輝煌如過眼煙雲》,標題首次使用了簡體字。這一罕見舉動,立即引起全球華人的關注。許多媒體和專家認為,繁體字用於中國的台灣、香港、澳門和北美的華人圈中,使用人數約為3000多萬;簡體字用於中國大陸,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的華人社區,使用人數超過13億,而且目前使用繁體字的地區也開始興起使用簡體字的趨勢或熱潮。無論是《紐約時報》用簡體字作標題的新聞還是以上這些數字,都表明簡體字在世界上已經越來越廣泛地被認可和使用,越來越成為中華文化在世界傳播的主體文字。
以前,繁體字曾經是漢字在海外的唯一形態,無論是唐人街上的商鋪招牌,還是中文媒體,或是漢語教學,一律使用繁體字,但這種情況在中國改革開放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據在美國從事多年漢語教學工作的馬先生介紹,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以前,美國的漢語教學一直延續著繁體字的傳統。改革開放後,第一批大陸留美博士畢業,他們開始編寫簡體字的中文教材。現在美國2300多所高中開辦中文「先修課程」,採用簡體字已經佔了一半。
在海外中文媒體方面,雖然大多數簡體字報刊尚處在免費的地區服務型報刊的階段,但一些主流的中文媒體如《僑報》已經開始使用簡化字。海外中文網路媒體由於自身的優勢幾乎都採用了繁、簡兩種文本,但其中許多華人網站的默認首頁是簡體字。在大陸移民和留學生集中的地區,不少中餐館的招牌和菜單已經換成了簡體字。居住在紐約的錢先生說,現在不僅紐約的許多市政標誌已經改成了簡體字,他在許多喜歡以漢字為文身圖案的老外身上也發現了越來越多的簡體字。
據本報駐英國特派記者施曉慧介紹,英國的華人絕大部分都來自香港,以前那裡的華人圈是繁體字的天下,但現在包括伊頓公學在內的很多一流學校都選擇了簡體字教材。
雖然在日文和韓語中的漢字多是「傳統漢字」(相當於繁體字),但這些國家的中文學習者大多選擇了簡體字。據本報駐韓國特派記者徐寶康和本報駐日本特約記者孫秀萍介紹,韓國和日本的漢語教材,包括電視教學,大部分都用簡體字。在韓國,50歲以上的人只懂繁體,而30歲以下的很多人學習了中文以後,簡、繁體字都懂。
在美國教中文的馬先生說,美國的主流媒體幾乎天天都有關於中國的報道,就連學校教日文的老師都在說中國。學生們知道,現在中國正在崛起,親歷中國就等於見證歷史。據馬老師的觀察,90%以上的中文學習者都選擇大陸作為他們的留學地,這也是簡體字成為漢語教學主流的原因之一。
繁體字不會消亡
當被問及繁體字會不會走向消亡的問題時,受採訪者普遍認為答案是否定的。美國的馬老師說,儘管簡體字筆畫簡單,但是對於外國學生來說,未必就是最容易掌握的。因為繁體字在編字時更有講法,有些簡體字過於相似,對於外國人來說不容易區分,而且中國文學或歷史專業的學生一般都選擇繁體字,這有助於他們日後閱讀古典文獻。在日韓文化中,繁體字也是不可剔除的一部分,因為,不認識繁體漢字就不能很好地掌握本國歷史。即使是長期使用簡化字的新加坡,由於一直與各地華人打交道,新加坡領導層一再號召和鼓勵年輕人到海外打天下,也鼓勵他們學會辨認繁體字。
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的王寧教授是中國新的規範漢字表研製專家組組長,她對本報記者表示,她不贊成簡化字取代繁體字的說法,而應提倡「識繁寫簡」的做法,即在現代漢語中寫簡體字,但需要會認繁體字。這不僅有利於中華文化歷史的傳承,也有利於兩岸的交流和發展。
原文址;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0604/14/t20060414_6698562.shtml
推薦閱讀:
※繁體字古詩詞
※如何評價「愛」的繁體字?
※書家必知的繁體字用法
※重新甄別簡化字,恢復部分繁體字
※這些繁體字如果用錯了的話,可就真得鬧笑話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