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故鄉溪口印象
蔣氏故居豐鎬房前,一個扮成蔣介石形象的老人勾起人們對往事的回想……
2003年秋季,我有機會到浙江奉化溪口蔣介石故鄉一游。當我們的汽車駛進奉化市的時候,我意識到,那個在圖片、書籍中多次提及並記錄過的蔣介石故鄉就在眼前。奉化和浙江省那些已經略顯西方都市風貌的大城市不同,市內的店面玻璃上貼滿各種招徠顧客的漢字廣告,門前散放著店裡出售的各色商品,使你覺得這是一個正由傳統向現代過渡中的城市。
真正體現蔣氏故鄉美麗風光的還是蔣介石出生地溪口鎮和他發跡以後獨享的雪竇山。這裡有太多記錄往昔蔣家生活的歷史遺存:鎮上有蔣介石的出生地玉泰鹽鋪(他的父親是鹽商);他的故居豐鋯房;為宋美齡修建的以她故鄉名字命名的文昌閣;為蔣經國從蘇聯返國後適應環境而建的小洋房;蔣介石的母親王采玉的墓地;蔣介石出資修建並曾自兼校長的武嶺中學。雪竇山頂有蔣介石和宋美齡的別墅——妙高台。
穿過一座名為「武嶺門」的牌樓就是溪口鎮了。一條緩緩而流的剡溪旁就是那個溪口古鎮的漫漫長街。街上有蔣家那些不同的居所。此時鎮上的人們早已忘卻蔣家那些陳年往事,正在享受今日平靜的生活。路兩旁遍布售賣地方風味食品的店鋪,出售當地有名號稱味美第一的芋頭和在爐中現烤現賣的千層餅。河對岸一座廟宇前,一個劇團正在演唱地方戲劇,咿咿呀呀的唱腔穿過周邊黑壓壓的人群,在微風中或強或弱地傳到我們的耳畔。流了幾千年的剡溪水,仍是那樣匆匆地瞥一眼小鎮,隨後便自鳴自唱地奔向遠方,它超然物外目中無物,絲毫不理會幾年、幾十年、幾百年社會的風雲激蕩。遇石泛起的浪花是其它河流已經少見的雪白,顯示這裡的山野還很潔凈。
雪竇山同樣俊秀。在水鄉遍布的江南突起一座千米山峰本已令人稱奇,而此山又絕不敷衍南來北往的看客!山寺?有。這裡有奉化布袋和尚為原形的彌勒佛的道場——雪竇寺;奇石?有。雪竇山上有妙高峰,妙高峰上有妙高台,此台三面峭壁,下臨深淵,形如天柱,故又稱「天柱峰」;瀑布?有。山上有一瀑直瀉,山下積水為湖;林木?有。山上遍布各色樹木,有松樹,還有數株楓樹,滿眼的綠色中楓樹的紅葉顯得格外扎眼,紅葉散落在小徑上,鋪陳出別一種寧靜。這樣秀美並被歷代文人吟詠的浙東名山曾被蔣介石獨佔。在此山頂端面積達350平米的妙高台上,蔣建了一座二層居室作為別墅,門上有一牌匾刻有蔣介石自書的「妙高台」三字。
蔣介石於1949年離別這風光秀美的故鄉就再也沒有回來!
1949年,解放大軍劍鋒直指江南,4月25日,蔣介石攜子蔣經國離開溪口故鄉。這一天蔣經國的日記記下了他的離愁別緒:
上午,隨父親辭別先祖母墓,再走上飛鳳山頂,極目四望,溪山無語,雖未流淚,但悲痛之情,難以言宣。本想再到豐鎬房探視一次,而心又有所不忍;又想向鄉間父老辭行,心更有所不忍,蓋看了他們,又無法攜其同走,徒增依依之戀而。終於不告而別。天氣陰沉,益增傷痛。……且溪口為祖宗廬墓所在,今一旦拋別,其沉痛心情,更非筆墨所能形容於萬一……
蔣介石從辛亥革命的勇將,蛻變成為英美在華利益的代言人,屠殺革命黨人,放縱國民黨貪污腐化,直鬧得慌不擇路地逃到海上孤島故土難歸,一任剡溪清流自瀉,雪竇楓葉自落而不能回鄉省視,的確是咎由自取。但是,就一個深受民族文化浸潤的個人來說,從蔣介石在故鄉的生活看,他倒是一個頗有感情之人。
他侍母至孝。蔣的母親王采玉(1864--1921)是奉化嵊縣葛竹村人,年輕守寡沒有子嗣。23歲那年,由其堂兄做媒嫁給蔣介石的父親蔣肇聰(1842--1895)為繼室。翌年,農曆9月15日,在溪口鎮玉泰鹽鋪樓上生下蔣介石。蔣介石九歲時,其父病故。同父異母兄弟時年22歲的蔣介卿吵著分家並佔得大部家產。王采玉帶著年幼的蔣介石、女兒蔣瑞蓮貧困度日。但王采玉是一頗有識見之人,她節衣縮食並千方百計地為蔣介石找尋名師,鼓勵他離家到文化昌明之地求學,這才成就了日後的蔣總司令。既是因儒家文化的浸潤,也是對母親教子深恩的感念,母親在世的時候,蔣介石常常回鄉看望,有時甚至耽擱了軍務;母親故去後,他在溪口為母親修了肅穆莊嚴的墓地。蔣母墓石上是孫文署名的「蔣母之墓」四字。墓旁有墓廬,蔣介石起名為慈庵,表紀念慈母之意。進入大門有石碑,刻有孫中山的祭蔣母文;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的《慰勞蔣總司令文》;蔣介石自撰的《先妣王太夫人事略》、《哭母文》。蔣介石時常前去祭掃。西安事變後,蔣介石曾在此養傷居住一百多天。他回鄉除了山上的妙高台就是在母親的墓地旁的墓廬居住。
他待子至慈至嚴。1937年4月,兒子蔣經國攜妻子芬娜從蘇聯回國。為了讓他們感到生活舒適,讓他們住到剡溪旁號稱小洋房的西式別墅里;為了使蔣經國儘快熟悉中國的歷史文化,他指定蔣經國研讀《通鑒紀事本末》、《曾文正公家書》、《王陽明全集》,並找人伴讀。
他待宋美齡至愛。他在剡溪旁還建有二層別墅樂亭。他與宋美齡結婚後按宋故鄉之名將其改稱為文昌閣。樓內有一幅照片,是蔣介石正在觀看宋美齡在文昌閣作畫,還有夫婦二人遊玩的照片,同常人夫妻唱和的恩愛景緻相仿。當然,蔣對宋的至愛之情是以犧牲前面夫人的婚姻為代價的,但是,由此也可看出,蔣真用情時也是至專!
他待鄉親也是至睦。他生前擔任兩個社會慈善機構的領導,一是家鄉的武嶺中學的名譽校長;一是奉化縣孤兒院名譽董事長。蔣介石母親王采玉去世前曾遺言:「所遺家產之半自辦義務學校,教授鄉里子弟之因貧失學者」。1925年,他將溪口原有的三所小學合併為完全小學,以自家豐鎬房前進的老當店屋作為校舍。1929年他又籌資20萬元,在武山西麓新建校舍,佔地7萬平米,建築面積萬餘平米,次年落成師生遷入。1932年蔣介石自兼校長,蔣介石對該校師生關懷備至,多次組織社會捐贈財物,並給該校選調名師擔任校長。
但是,蔣介石所處的時代,中國最大的社會問題是農民問題,是農民的貧困和對土地的渴望。蔣介石因為所代表的社會階級的利益,他不可能在這方面有所作為。想當初,他在浙江同盟會反清鬥爭中浴血奮鬥,後來在廣東陳炯明叛亂中又冒著生命危險護衛孫中山,這絕不是呈一時之能投機取巧的行為,因為在此當口,生命都隨時可能失去,還有何機可投?那時他是真英雄。由他在家鄉的作為和早期革命生涯看,他不可謂不勇,不可謂不慈,不可謂不孝,不可謂不睦。
1959年,章士釗在致台灣友人的信中有這樣兩句:奉化之廬墓依然,溪口之花草無恙。這該勾起孤島上的蔣氏父子多麼深切的思鄉之情——一任故鄉水自空流,花自開落,空空辜負了這無邊的青山秀水……
推薦閱讀:
※【嚶鳴友聲】劉曙光 · 漫對雲窗翻舊曲,遙知應是故鄉梅
※【美圖分享】故鄉荷花別樣紅
※佳縣 到《東方紅》的故鄉 游千年棗林 登北方名山
※故鄉行——祭祖
※像甘蔗一樣的人:回不去的是故鄉,留不下的是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