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學練楊式太極拳老六路(22式)的一些看法(藍晟) - 燕長空的角落 - 西祠衚衕

對學練楊式太極拳老六路(22式)的一些看法作者: 藍晟在中國大陸及海外的一些國家和地區中,太極拳是最有群眾基礎的一項體育運動;在世界範圍內,外國人則把太極拳當成代表中華文化特質的文化遺產來看待。由於許多人都練過、接觸過太極拳,所以,似乎任何人都可以對太極拳談一些看法。我看過一些人寫的關於太極拳方面的專著和文章,越看越有意思,越看越覺得觀點各異、思緒繁多,讓人無從領會其真正的本義。所以,我現在也想學一學這些專著和文章做法,也談一下我對於學練太極拳的一些看法。只是我不知道是否能讓大家理解我所談的一切。但願不要把大家都說糊塗了。一、感受一下各家關於太極拳的論述我在《伴你一生是健康》一書中曾寫過關於太極拳方面的一篇紀實文章,題目是《中國:剛柔相濟中國魂》。現在,我把其中的第五部分引述如下,以便讓大家了解一下相關的太極拳家及普通人都太極拳的認識。需要說明的是,這些人的論述還算是比較正確,了解這些人的觀點,能有利於我們加深對太極拳重要性的認識。一位法國人表示,他們希望通過學習太極拳來領悟中國傳統哲學的奧秘。德國亞堔有一位東方文化的痴迷者,在中國的杭州得到了一幅中國書法家寫的《太極論》的書法作品。他這個書法作品掛在自己的東方文化工作室中每天都好好欣賞欣賞,在他看來,《太極論》的作者王宗岳是一個中國了不起的哲學家,其中「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代表了中國人的一種宇宙觀和世界觀。確實,太極拳是中國絢爛傳統文化寶庫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它猶如昆崙山上的一棵靈芝,既是壯麗山河的一個點綴,又是巍巍大山所養育的一株仙草。它所以內涵豐富,博大精深,是因為它生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沃土中,它的根深深扎入中國傳統哲學、中國傳統養生學、中國傳統醫學、中國傳統美學等多學科的廣袤深邃的海洋中。矣。經常在北京天壇陳式混元太極拳的馮志強先生更是經常用比喻的語言來表述太極拳的妙處。他說:「練太極拳就是天人合一的過程,就是吐故納新的過程,就是在空氣中游泳的過程,就是畫美麗的太極圖的過程,就是一個培養自身的浩然正氣的過程。」「太極拳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有著極其精湛的拳藝和深刻而豐富的哲理。:太極,是由人體內在的物質所產生的辯證運動;拳,是肢體動作的外形運動。太極與拳,即內形與外形的運動是辯證地統一的,必須以內形的運動變化來支配外形的運動,即用太極運動支配拳的運動,這便是『太極拳』。」一代太極拳名家郝少如如是說。余功保就學於北京大學物理系,但畢業後卻在國家體育部門專門從事太極拳的研究。有人稱他致力於把太極拳儒家化。他充滿激情的說,「『陰陽和則萬物生』,太極拳充滿了眾多的『矛盾』,或者說給人們提供了一種直接地體驗矛盾及解決矛盾的實踐方式。中國太極拳的主旨就是在發展中一直不斷地致力於『矛盾』的解決,從而完成更高層次上的『和諧』。『和諧』是人類社會、人體自身健康發展的理想境界,從一定意義上來說,太極拳給我們提供的遠遠不止是一門拳術。作為一個想不斷完善、提高自身各項素質的現代人,你不能漠視太極拳。」「一談到太極,許多人就認為就是一個圓,一個空。但真正的太極又不能這樣去理解,一這樣理解就把太極理解偏了。圓,有形不實,有形而虛呀!是實而虛的。裡邊這個空,不是什麼都沒有,而是虛而實的——太極這麼一虛一實,虛實交映,是在裡邊互相起作用的。對太極這個圓不能領會成一個平面的圓,而是一個球體的圓。圓是個球,是個體,任何一個太極都是個體,是個圓球,圓球周圍是個邊,有個邊,這就是太極。要體會邊上那個實而空。如果練太極不練這些內容,就是柔軟體操了。太極講一動一靜、一開一合,要通過動作把內在的氣勢、內在的神韻、內在的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表現出來。」在中國河北的燕山腳下,我聽到了一位智者對太極拳的精彩論述。許多去請教的人,都暗暗地下了決心,一定要把獨屬於我中華的太極拳神韻練出來、表現出來、光大起來。用太極拳內里的神意氣來充養我們自身的浩然正氣,用太極拳陰陽變化的規律來把握我們每個人的人生大道。「什麼是太極拳呢?拳不是握緊了拳頭去打人,而是以拳拳之心去把握太極運動的變化規律。」一個民間89歲的老者鐵恩方這樣告訴我。二、加深對楊式太極拳老六路(22式)的認識我們通過以上文字基本上可以把國外內一些有識之士對於太極拳在中華傳統文化體系里的位置有了一個概略的了解。但是,具體到學練楊式太極拳老六路(22式),還不能如是觀之的認為自己對太極拳已有了深刻認識。太極拳既然是中華文化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就一定符合中華傳統文化中知行合一的特質。如果知道太極拳很好,但是,不深入之中,則太極拳是太極拳,您還是您,您和太極拳還是一種陌生的關係。太極拳豐富的內涵和身心修養的效應,就不會體現出來,您對於太極拳的認識,就一定始終擱淺在道聽途說的境界。在一些武術大家心目中,太極拳是有著獨特鳳格的內家拳術;在匆匆忙忙從公園路過的上班族眼中,太極拳是一些「怕死」的老年人的養生之術;在外國人偶爾瞥過的眼神中,太極拳是有著東方韻味的中華文化的代表;在太極拳愛好者的感覺中,太極拳是冷暖自知的一種內在體驗。套用人們評論莎士比亞名著《哈姆雷特》中的一句話:「有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要說:「一千個聽說過太極拳的人心中就有一千種太極拳」。確實,太極拳的內涵實在是太豐富了。單從太極拳的流派來看,當今人們公認有陳楊吳孫武趙等6大流派,但是,許多人還不滿足於此,結合自己的體會,又不斷地推出了自己編創的太極拳新品種,比如,最近幾年,就陸陸續續有三星太極拳、循經太極拳、東嶽太極拳、養生太極拳、導引太極拳、康復太極拳等問世,更有一些人在太極拳前面加上自己的姓就使自己成為太極拳某一家的編創者了。但是,遺憾的是,這些新編創的太極拳除了少數的之外,許多仍然沿著「太極操」的路子發展,太極拳的深刻內涵表現得仍然不夠。其實,更獨特、更有太極拳韻味的太極拳,千百年來一直在民間薪火相傳。這其中,楊健侯秘傳太極拳(老六路)就是其中的一支。楊式太極拳老六路與社會上我們經常看到的楊式太極拳各種架式以及其他各家太極拳都不一樣。這套老六路更多保留了原汁原味太極拳的風貌,更多的保留了中華道統文化的內涵,更多的保留了讓我們的思維感覺新鮮的內容,更多的保留了從各個方面滋養身心的信息。我們所要繼承發展太極拳,但是,對於這套太極拳來說,我們更應該強調的是繼承。其實,如果我們能把這套太極拳完整的繼承下來,則就功莫大焉了。如果這套太極拳失傳了,再想找回來、繼承下來,則是不可能的事情了。為什麼這樣說,因為這套太極拳與我們認識的任何太極拳都不一樣,更與我們後天養成的習慣不一樣。這套太極拳是超越我們平時想像力範疇的一套太極拳。此時此刻,我依然在追思我們的老前輩,他們是如何探研出這樣的太極拳的呢?20世紀80年代,當北京市武協副主席汪永泉老師把自己早年跟楊健侯學練的楊式太極拳老六路講述出來的時候,許多曾跟他學練十幾年太極拳的徒弟都很吃驚,太極拳裡邊竟有這麼多的內涵——雲手裡竟然包含著「三個開合」、攬雀尾里竟然蘊藏著「三捋」、單鞭裡面竟然埋伏著「滾錯折磨」四種內勁等等。許多武林界的朋友建議,讓他把這個老六路改為汪氏太極拳,汪老師說:「不能改,這本來就是人家老楊家的,只不過我曾經答應過老楊家,這些不能隨便往外傳。」自古以來,太極拳就有兩條發展脈絡.一條脈絡是把太極拳當成體育鍛煉的一種方法,這條脈絡在各派各系太極拳中都普遍存在,其原因是在傳授太極拳的過程中,太極內功不易被人們理解,而且,一旦心懷不軌的人掌握了就會做壞事,基於此,大面積普及太極拳時,許多太極拳老師都會自覺不自覺地保留一些不傳之秘。當年,楊式太極拳呈前啟下的代表人物是楊澄甫,他在廣泛傳授太極拳之前,其父楊健侯就告戒他只能傳架子不能傳內功心法。於是,他定型的楊式太極拳就成為現在為人們廣為熟知的太極拳——並最終成為國家體委編創24式簡化太極拳的藍本。有人認為楊澄甫定型的楊式太極拳架子就是楊式太極拳的全部了,其實,這是一種誤解,也不了解當年楊露蟬三下陳家溝學拳的艱辛歷程—-辛辛苦苦學來的「太極拳門裡的」的內功哪能輕易向外傳授呢——這就涉及了太極拳另一條發展脈絡:內功心法的傳承體系。據筆者所知,這一傳承體系是楊露蟬→楊健侯→楊澄甫→汪永泉→魏樹人等。據一位曾與許多太極拳大家有過接觸的朋友說:「汪是真正能把《太極拳論》中所要求的內容都表現出來的人。」據採訪過許多太極拳名家的記者說:「魏樹人老師所繼承的太極拳,應該是原汁原味的太極拳。」是的,在人世間還有這樣一種太極拳——自然、柔和、優美,以每個姿勢練得是否舒適為檢驗標準;著意體現松、穩、慢、勻的運動特點,具有極大的養生價值;揉手練習時,沒有打人之心,要有扶人之心,如是才能將人彈到拙力所遠不及的距離,同時被彈出者還感覺特別的開心舒服;在開始、運行、起止、變化的過程中,以身形和神意氣所引起的太極變化,不斷的溝通天地陰陽,完美地體現著中華傳統文化的韻味;涵蓋太極術、太極功、太極道等不同層次的鍛煉內容,讓學練者始終覺得奧妙無窮,樂趣無窮——這個太極拳,就是楊健侯秘傳的楊式太極拳(老六路)。三、改變思維,建立新的太極觀楊式太極拳老六路作為中華道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受「法不傳六耳」思想的影響,從創始人楊露禪開始,就一直保密,這有其歷史根源,我們不能苛求古人。不過,值得慶幸的是,老六路內功心法的真諦,始終流淌在楊健侯、汪永泉、魏樹人等人血脈的深處,從而薪火相傳,為我們今天有機會窺見這套內功心法的真諦打下了基礎。魏樹人老師完整的把這套老六路繼承了下來,他多次表示,一定要傳下去,發揚開來,進而能造福於社會。學習楊式太極拳老六路(22式),要樹立尊師重道的思想。尊師,就是要尊重並理解楊式太極拳內功心法一脈的任何老師,要感謝他們在百餘年的世事紛紜和歷史滄桑中,痴心不改,默默探研,不管是經歷顛沛流離的生活,還是在剷除「封建毒草」的年代,他們都以一生的時光來傳承內功心法的真諦。重道,就是不要把這些內功心法當成一招一式的技巧和與人比高低的秘密武器,而是要把它當成值得用一生時光來追尋的人生之道、太極之道;也可以看作是一種在潛移默化中滋潤身心的文化體系,這個文化體系不是按照西方的標準來衡定的,而是沐浴中華道統文化之陽光雨露,讓人的智慧和能力成為自由自覺活動的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太極文化是自成體系、獨闢蹊徑的實踐方略、人生哲學、科學殿堂。學習楊式太極拳老六路(22式),要站在中國文化的高度來理解其中內涵。我們一出生,就習慣了按照現代西方科學(局部的、邏輯的)的模式來改造人的先天本能,並在後天的學校生活中,不斷改造著中國先輩們千百年來所積澱下來的整體生命觀、人生觀等。這樣一來二去,我們太極文化所強調的無極、太極、陰陽等內涵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在我們的思維中就會蕩然無存了。等有一天我們試圖用心靈來感覺來理解中國的太極文化的時侯,卻在自覺和不自覺之間,懷疑它的真實性和曾經擁有過的輝煌。就是一些對太極文化有所了解和認識的學者、太極拳家,也不能深入地進入太極文化獨特的語言符號和內核空間,甚至一生都在太極文化(太極拳)的門外徘徊。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原因就是後天養成的思維習慣阻礙了我們接近太極文化的土壤。從西方傳來的體育鍛煉模式大都是從形體入手的,所謂的外向性的思維方式;而中國的太極文化則主要從內裡邊入手的,所謂的內向性的思維方式。古希臘早就有人說:「要想健康,跑步吧!」而中國的太極文化則強調「意在先,氣催形」。跑步說的是形體鍛煉的方式;而太極拳「意在先,氣催形」則涵蓋了神意氣形各個方面。並不是我們在這裡孤芳自賞,主要是東西方文化的差異造成了兩者之間的不同。基於此,我們學太極拳老六路,一定要站在中國文化的高度來理解其中的豐富內涵。學習楊式太極拳老六路(22式),要明確自己的學習目的。學術界大多數人認為是張三丰創立了太極拳,那麼,張三丰創立太極拳的目的是什麼呢?王宗岳在《太極拳經》注云:「此系武當山張三丰祖師遺論,欲天下豪傑延年益壽,不徒作技世之末也。」可見張三丰創太極拳的初衷是延年益壽——道家修道的主要目的是長生不老,能否達到姑且不論,但道家多高壽則是不爭的事實。一般來說,現在學練太極拳的目的也應該落到此處,否則就違背了張三丰創太極拳的目的了。把太極拳作為與人一爭長短的技擊之術,確實有些糟蹋了太極拳。當年楊式太極拳創始人楊露蟬被人稱為「楊無敵」,但他最讓後人難以忘懷的,卻不是打敗了某些人,而是他讓太極拳這種延年益壽之文化被世人所知曉,並進而形成了波瀾壯闊的持續百年的太極文化熱。由於歷史原因太極拳的內功心法少有人知,這也就為我們珍視它埋下了伏筆。有幸繼承這種獨特文化的內涵,我們身上就多了一分責任:在自己受益於它的時候,有義務讓更多的人也得到它福澤——也許我們一下子不理解、不習慣於內功心法的要求,但是,我們卻可以在內功心法的滋潤下,一步步前進。也許有一天驀然回首,我們會發現自己已深入其中很久了。學習楊式太極拳老六路(22式),要按照內功心法的要領來理解、來學練。內功心法是什麼?內功心法就是人的神意氣的集合體。我們一般人學練太極拳往往先學拳架套路,屈不知這樣一旦養成了習慣,就離真正太極拳越來越遠了。有人說:「我先學架子再學內功,」其實這是不了解內功心法乃精神上、心靈上、氣質上、意識上的一種修鍊,如果拳架子形成了習慣,內功心法「意在先」就有了障礙,就會形成意識屏障,阻礙「意在先」作用的發揮。太極拳是陰陽拳,陽面的動作雖然很好學,但是,陰面的神意氣卻是太極拳能否真正改變自身的健康狀況、能否提升功夫層次的關鍵所在。一般來說,神指的是精神、眼神,同時,還指意念的發軔點(佛家有明心見性之說,這個「性」其實就是自己能體察到意念的發軔點了,當然,這是很高的境界,常人可能很能理解,我們這是只是一種比附、一種形容);意念指的是自己的念頭、想法,這個念頭有正念和邪念(雜念)之分,在進行22式老六路的練習時,念頭落在盲點、鶻星、胯圈等地方,則這個意念是正念,如果想其他的事情,如中午吃什麼飯等就是邪念(雜念)了——練習太極拳就是要訓練我們多正念,少雜念,進而沒有雜念。氣是構成我們生命的一種無形無相的特殊物質,但是,我們一般人感覺不到氣的存在,但是,我們練習老六路(22式)可以比較快的感覺到氣的存在。如何我們通過不間斷的練習,使「氣遍身軀」,則功夫就上身了。到了這個程度,疾病也就不會隨意侵犯我們了,此時也就「全體透空」的境界了。當然,在具體的操練過程中,我們要只管意念不管氣,氣是在意念引領下自己發揮作用的。神意氣的修鍊是最根本的修鍊,這也就是太極拳論等經典著述所說的「心為令」、「意為帥」、「氣為旗」的內在含義。學練楊式太極拳老六路(22式),要在日常生活和練拳的過程中訓練內心的愉悅感。楊健侯與人揉手的時候,是面帶微笑的;汪永泉老師平時看起來很嚴肅,但是,他打起拳來或著與別人揉手的時候,面部表情則很隨意的、很自然;魏樹人老師練拳時好像是用微笑催動著姿勢,他與人一接手,心中一沉著,眉宇間彷彿透出泉水般的笑意,太極拳威力就立刻展現,讓人跳到什麼方向人就跳到什麼方向。為什麼練太極拳要始終使自己高高興興的,原因就是人一高興,氣血就能更好的流通,就會減少憂愁煩惱,有些人只是一念之差,功夫就走樣子了。對於控制情緒問題有的人以為這不是練功夫,其實這是真正的練功夫,是練神意氣通暢無阻的最好方法。在揉手實踐中,如果我們特別嚴肅,使出的就是拙力,讓別人很不舒服不說,自己也會有些不舒服;而一微笑,再那麼意念一動,對方就有可能會輕飄飄(或出乎自己意料的整體的出去了)跳出去。微笑是讓內心世界和頭裡邊靈明起來的訣竅。頭裡邊靈明了,「階及神明」之太極拳大境界才有可能來臨。學練楊式太極拳老六路(22式),要在日常生活和練拳的過程中鍛煉自我控制的能力。求知慾、練太極拳的慾望在日常生活和練拳的過程中要保持,不正常、不正確的慾望則一定要拋棄。這是人生觀問題。追求就是慾望,要控制自己,不讓壞的慾望產生出來,影響功夫的上進。過去,正式拜師學佛時,老師一般會提出三條戒律:「第一,從現在開始,只可以聽我一個人講經說法,其他的任何法師、居士的講經說法,都不準聽;第二,不論是看佛經還是其他任何書籍,不經過我同意,一律不準看;第三,你以前所學的,我通通不承認,從現在開始,跟著我從頭學起。」第一不準聽是把你的耳朵給塞住了,第二不準看,把眼睛給遮住了,第三個是要求你從零開始。道家也有戒律,如初真戒、十真戒、天仙大戒、無極大戒、智慧大戒等。守戒,其實就是給自己訂很多條條框框,使自己不去違犯它,這樣就把自控能力提高了。為什麼要有戒律,戒律是為了使思想、行為正確,雜念減少,自身的神意氣少消耗。如果想取得好的鍛煉效果,就必須有所約束,有約束才能產生精神的力量,才能有前進的動力,才會不斷進步。我們認為,學練學練楊式太極拳老六路(22式),一定要:戒煙,少喝酒,不參與賭博、嫖娼、吸毒等有害身心健康的活動。學練楊式太極拳老六路(22式),要堅持而不刻苦、舒服而不彆扭、愉悅而不拘謹。許多太極拳老師都要求學習太極拳的人要刻苦練功,說只有苦練才能出真功夫。其實,這是以前老師考驗徒弟的一個策略。刻苦練習拳架子,也許經過千錘百鍊的磨鍊,有些人確實能出功夫,但是,臻於大乘的卻很少,有些人也闖出了很大的名氣,但壽命卻很短。為什麼?因為神意氣並不是只有練習太極拳的人才能練出來,別人不練拳就沒有。神意氣是每一個都具備的先天素質,是人之所以為人的重要構成部分——太極拳內功心法的訓練是讓人能運用神意氣——就像外國人學使筷子,並不是筷子不存在,而是外國人不會用。太極拳之所以受到千百萬中老年人的喜愛,就是因為慢慢悠悠的感覺很適合養生。對了,太極拳就是要取得「延年益壽不老春」的效果。為了練好太極拳內功心法,如果過多的強調刻苦練功,往往在練的過程中內心很難放鬆下來,而身心不放鬆,則神意氣就會滯住,不容易把功夫練出來,身體健康的目的也會大打折扣。所以,我們提倡每天都要堅持練習幾遍楊式太極拳老六路(22式),但內心裡邊一定不要有我正在刻苦練功的概念。練之前要重視,練的過程中要特別的隨意(姿勢不刻板),特別的放鬆(精神不緊張),特別的愉悅(面帶微笑、內心高興)、特別的無所謂(不去分辨神意氣形的對錯)。總之,練的過程中是一種美的極至,是一種精神的享受,是氣血流通後的通體舒暢。
推薦閱讀:

張三丰創太極拳之謎考(下)——兼論天下太極出武當——習雲泰 李傳國
顧式太極拳第四代傳人陳華(字老利,人稱利先生)的拳論
(林明昌) 鄭子太極拳美人手研究
太極拳的這8大關係,你明白了幾條?
中國太極拳擊敗日本相撲,王戰軍太極為國爭光!

TAG:太極拳 | 看法 | 太極 | 衚衕 | 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