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地菩薩有什麼能耐?
轉載湖心亭看雪客 居士http://blog.sina.com.cn/dxj
標籤: 文化 | 分類: 佛法無邊 |
摘錄:一個凡人若證到初地菩薩的果位,一切就發生了質變,他能在一剎那頃產生一百個化身(意生身),去一百個凈土面見百佛尊;一剎那頃獲得百佛加持亦能明清了知;以神通力了知有住世的必要時,則以自己的功德力加持壽命,使之住壽歷經百劫…… 經常聽一些師兄說某某到了幾地菩薩以上,某某是某菩薩的轉世或化身,令許多普通大眾乃至初入佛門者不知所云。
菩薩,是梵文的音譯(簡譯),全譯是「菩提薩垛」。它的意思,「菩提」是覺,「薩垛」是有情,菩薩,便是覺有情。有情是指有情愛與情性的生命。信佛學佛之後發願自度度人乃至捨己救人的人都可以稱為菩薩。亦即,從最初的發心發願,直到成佛為止,都可稱為菩薩,所以有凡夫菩薩與賢聖菩薩的不同。
按華嚴之說,菩薩共分五十二個階位(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其中十信位是凡夫,十住、十行、十迴向位是賢位菩薩,只有後十二個階位是聖人,也就是從初地到十地,加上等覺、妙覺。等覺菩薩是即將成佛的大菩薩,妙覺菩薩就是佛。或者說,地前者稱菩薩,地上者則稱大菩薩,七地以上即稱菩薩摩訶薩。通常在佛經中所說的菩薩,都是指聖位菩薩,也就是初地以上的菩薩。我們最熟悉的觀世音、大勢至、文殊、普賢、彌勒、地藏等,便是等覺位的大菩薩。
所謂十信,又叫做十信心,就是:(一)信心,(二)念心,(三)精進心,(四)慧心,(五)定心,(六)不退心,(七)迴向心,(八)護法心,(九)戒心,(十)願心。十信位菩薩還是凡夫。
所謂十住,又叫做十住心,就是:(一)發心住,(二)治地心住,(三)修行心住,(四)生貴心住,(五)方便具足心住,(六)正心住,(七)不退心住,(八)童真心住,(九)法王子心住,(十)灌頂心住。在此十住位中,初住斷除三界內的見惑,第七住斷除三界內的思惑,到此,不再為那貪瞋痴的煩惱所迷惑了,所以不再繼續增加生死的業力,而證入(階)位不退的境域。八住以上,斷除三界之內的塵沙,調伏三界之外的塵沙。所謂塵沙,乃是天台宗所立「見思」「塵沙」「無明」三惑之一。見思惑,障礙我人的涅盤之道而致沉淪生死;塵沙,則障礙我人化度眾生的菩提之道而致不能成佛。此所謂塵沙,也相似唯識宗所稱的所知障。由於所知有障,而不能通達多如塵沙之數的度生法門,所以稱為塵沙。(見聖嚴法師著《戒律學綱要》))
十行位和十迴向略去不說。所謂十地,是:(一)歡喜地,(二)離垢地,(三)發光地,(四)焰慧地,(五)難勝地,(六)現前地,(七)無行地,(八)不動地,(九)善慧地,(十)法雲地。
從初住至十迴向,一共三十個階位;乃是菩薩的賢者位,通常簡稱為三賢位。十迴向的最後一念,首先破一分無明,便入初地。 七住位以前的菩薩(有人訛傳為是七地以前的菩薩),完全有可能退轉,重又墮入生死輪迴而沉淪。七住位以上初地以下的菩薩,雖然到了不退轉境地,但還不能自主生死。也就是說,初地以前的菩薩,其生死是由業力決定的,無法自主的:只有初地以上的聖位菩薩,其生死則是由自己的願力決定,能夠自由作主的。
有人認為禪宗(主修智慧圓滿,而忽視福德修持)不是菩薩乘,是佛乘,但不小心,則可能變成羅漢乘、緣覺乘。所以禪宗的開悟,各人境界不同,有的開悟了只在七住位(賢者),有的開悟時就到了初地,有的開悟時境界更高,甚至直接成佛。但沒有菩薩乘的善根積累,很難直入佛乘,導致有的禪修者很狂慢。密宗的生前圓滿虹光化身(肉身完全融入法界,連頭髮指甲亦不留),應該是直接成佛或至少是證到十地以上菩薩位;而尚留有縮小的身體的虹化者,也起碼證到了八地以上。 菩薩一地一地的修證境界,都是在做清凈心地,開發般若智慧的工作,通過不斷調柔、寂靜修行者的妄動之心,運用慈悲心懷來柔和、升華、寬大菩薩行者修學佛道前的凡夫狹窄胸襟,使心地在行與願相互遞進的修持過程中,愈來愈柔軟、愈謙下、愈隨順、愈不濁、愈純善、愈潤澤、愈寂靜、愈不動、愈廣大、愈堅固、愈明盛、愈清凈、愈平等、愈無相……
菩薩歷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等修行階位,初證真如平等聖性,具證二空之理,能成就自利利他之行,即達初地菩薩位。如果趨證此地,則與佛果相近,又能成就利生之事業,因此心生極大歡喜,故又名為歡喜地。
初地菩薩與初地以前之凡夫或賢位菩薩,所得歡喜不同,初地菩薩念諸佛有無量功德,並確知將來必能成就佛果,故其心多歡喜。凡夫雖勤念諸佛,然不能作「我必當作佛」之念,故其歡喜異於初地菩薩。初地菩薩有九種歡喜:多信敬、多愛念、多慶悅、多調柔、多踴躍、多堪受、多不壞他意、多不惱眾生、多不嗔恨。
藏密寧瑪巴自宗和中觀宗、唯識宗所承認的大乘十地中的斷障的觀點相同,因煩惱障而起之八十二種煩惱,皆為初地見道時斷舍無餘,於所知障而言,則有三種相,其斷除之相則似皮殼之層層脫落。亦即,二障的遍計種子在初地已斷盡,俱生種子卻未斷盡,一直要等八地全部斷盡(觀世音菩薩原是初地菩薩,後在千光王靜住如來處聞學大悲咒,即刻從初地菩薩證到八地菩薩,應時具足千手千眼。由此也可知,菩薩並非必須一個階位一個階位往上修,而是可以大幅度跳級躍升的)。證初地時,五種怖畏亦得脫離。《十地經》云: 「方證歡喜地時,五種怖畏即得除遣;所謂資生缺乏之怖畏,名聞不彰之怖畏,死亡怖畏,墮於惡道之怖畏,處眾不安之怖畏。」
初地之菩薩,為成就利他故,眾生有任何需要,即以其所需之方式而投生,因此能顯現種種不同之相,但多投生南瞻部州為轉輪聖王,能凈除眾生之慳吝障礙。初地之菩薩,總修十種波羅蜜多,但於布施波羅蜜多特為偏重,意樂滿足一切眾生心愿故。 初地菩薩有七個徵象:(一)能堪忍受,能為難事,心不退沒。(二) 不好諍訟。(三)身心柔軟安隱。(四)說法時心得踴悅。(五)對於佛法,信心清凈。(六)悲心愍念眾生,給予他們救護。(七) 無嗔恚心,心常樂慈行。 一個凡人若證到初地菩薩的果位,一切就發生了質變,他能在一剎那頃產生一百個化身(意生身),去一百個凈土面見百佛尊;以神通力了知有住世的必要時,則以自己的功德力加持壽命,使之住壽歷經百劫,色身依然不壞並廣作饒益眾生的事業;亦能證入前際百劫與後際百劫,即菩薩智見能入前際後際的百劫諸事;一剎那頃能入起百種三昧定;一剎那頃能震動百世界;一剎那頃體放光明能遍照百世界;以神通力一剎那間教化、成熟百有情的相續;能於一剎那頃往游百佛剎土;以勝妙的智慧力一剎那頃能正思擇百種深奧法門,此亦並不是以聞思的相似智慧加以思擇,而是以修悟智慧來覺受真實法味;以神通力在自身上一剎那間即能示現不同的百種身相;在每一化身的周圍皆有百位弟子來莊嚴圍繞而為眷屬,此等皆非他現而是自現的諸般海會菩薩。 (《極顯童子經》解)
初地菩薩的能耐已經如此了得,二地以上菩薩自然更為厲害。到了四地以上菩薩,已經可以在剎那間化身無數。可是,這依然無法讓我們判斷我們所遇到的高僧究竟是幾地菩薩,因為,菩薩絕對不會在凡夫面前隨便顯露神通,大菩薩一旦露形往往會很快離開這個世界,我們凡夫之眼也根本不可能洞察菩薩之能耐。當然,我們可以根據初地菩薩的七個徵象,做出一些初步的或大致的判斷。 聖嚴法師指出,菩薩雖分凡夫與賢聖,不必要求初發心的菩薩做得跟聖位的菩薩一樣,然而,菩薩行的目標是統一的。作為一個菩薩,既然不能作惡造罪,但為救度眾生,也絕不怕為救眾生而自己作惡造罪。宿世的業報臨頭了,或者冤家債主光臨了,菩薩是只有歡迎歡喜而不恐懼害怕的,因為那可以將罪業的帳目早日清理。作為一個菩薩,受持佛法,就要完全如法;受了佛戒,就要如律清凈。菩薩要以堅決的信心,才能畢竟成佛,要能博學內外各種知識,才能順化廣大的眾生;要以慈愍的心懷,柔軟的言語,去接近眾生,不可反而中傷他人。菩薩雖不妨與妻子共同生活,但要如同防止冤家一樣地謹防她來破壞自己的道念;雖然謹防妻子如養冤家,但終不得以冤家的態度對待妻子,仍須經常愛護體惜她的情意。菩薩應視女人如虎狼如毒蛇,但也並不畏懼愛欲的破壞與搖動,因為菩薩的清凈心地,如同蓮華,雖生於污泥而不沾污泥。菩薩是離欲舍欲的,雖為度生而入於愛慾障中,卻不會因此而被愛欲之所沾污。
菩薩獨身居於深山之中,不會感到恐懼;雖然共妻子生活在家庭之間,也像是獨處於深山之中。經常是在怡然安定的心境之下,沒有痛苦與歡樂的思想分別。
推薦閱讀:
※毛澤東和觀世音菩薩——讀《毛澤東與佛教》
※文殊、普賢兩菩薩發願往生極樂
※菩薩五十一階位
※大品般若經與大智度論中的菩薩
※身安則道隆,地藏菩薩、准提咒、堅牢地神的求財增福之法
TAG:菩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