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景王《義經》老子文
周景王《義經》老子文【序】《老子全解與中華精神建設》書號:ISBN7-207-03559-3/b.98
「中國由草眛初開之世以至於今,可分為兩個時期:周以前為一進步時期,周以後為一退步時期。」 ——孫中山《建國方略》 自 序
理想是人對自身發展的創意規劃,中國古人用「義」的規範定位了它的來龍去脈。因此說,《國語》中晉國師曠稱周朝太子晉「修《義經》」,就是修正周朝的理想。韓非稱《老子》文是已故太子晉的弟弟周景王主持下修成的《周書》,《周書》也稱《洛書》,因此有「河出圖,洛出書」既黃河古域出義《圖》,洛水古域出義《書》之說。可以說,流傳至今的《道德經》就是中國傳統的《義經》,就是中國或世界官民的《理想論》、《理想國》。 傳統就象今古人的接力賽跑,今人接過前人的接力棒跑自己的生活里程,感受、理解、創新都要自行負責。重要的是學習前人的方法,刷新自己的方法。走傳統的路,走自己的路,走今古理想繼承的路。以象形痕迹為基礎的中華民族文字,像古化石一樣記錄著古人對天然、社會和思想領域的經驗理解,夏語夏字、商語商字、周語周字、秦語秦字、漢語漢字均屬華語中文字。老子離我們有2500多年了,我們仍能藉助這個文字功能同前人一樣研究他的理論思想,就是一個證明。從古到今研究老子的理論文章不勝枚舉,但能用現代語言和理論說解,並把他的理論和他的時代聯繫起來借鑒到今天的理論文章則不多。因為,周朝末期「單氏取周」的動亂毀書、秦始皇的焚書和漢武帝對老子的「絕其道」,幾乎使史料喪失殆盡。筆者另闢蹊徑,用王、霸的官道和民道政治關係理解周朝的歷史變遷,用個人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既私、共、公的意識形態來理解學術思想理論的變遷,用古文字義和現代科學思想理解古代理論體系,並比較今古實際生活以揭示歷史事件,這應算是一項有益的理論嘗試。如果把這些理論同現在的理論聯繫起來,這就更是一件有意義的工作。「道」是中國的理論術語,古詞道、導通假,它比自西方傳入中國的「規律」和「邏輯」這樣辭彙要古老幾千年!中國三、四千年以前的王都要論道健朝,導字見於大禹治水(水喻道),多方見於商湯,度義見與周武王,每個朝代都有自己治理社會的理想方法。老子說:「教之以道,導之以德。」又說「大政無險民易導。」道可以教,德可以導,道和德都是可知、可行的東西,並不神秘。有人說老子是道家的創始人,這話未必正確。什麼叫道家?是道理家還是道德家?道教是不是也可以叫道家?道教是東漢末年創立的,距離老子的時代已經 700多年了,這和老子有什麼關係?更古的堯舜都要論道,難道他們就不是「道家」的創始人?許多重要的思想概念應當學學古人,進行翔實的分析、比較,以把握其本來的含義,避免誤導。把創造世界的理想建設在老子負責任的知無為有「無——有」上還是建設在「儒教」被負責任的知有為有「有——有」上,是建設在老子「無為」科技第一的上下觀念上還是建設在孔子「有為」機會主義諂下諂上上,是建設在創造性的「百姓皆曰:我自燃」上還是建設在依賴性的「民可使由之」跟隨上,是樹立人類勞動主義創造責任心還是機會主義索取依賴心的兩條思想路線鬥爭的問題。《韓非子·外儲33》:「仲尼曰:與其使民諂下也,寧使民諂上!」諂,是智巧,不是思想文明的「事實求是」!諂下和諂上的「好禍」攪亂了中國傳統上下關係,是兩千多年落後的原因!中國2500年前的這個理論課題,今天仍具有現實意義。我們提倡「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就是提倡道導、導道,負責地分析、比較,「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地促進我們的理論繁榮。 老子是中國古代的大聖人,這一點沒有異議,說他是唯心主義者、提倡空無守舊倒是可以探討的;說老子關心人民疾苦,這也不會有異議,而說老子代表未落貴族利益、提倡愚民禁慾等等也是可以探討的。總之,要以理服人,以實服人。筆者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對先秦經典進行史實考證,為朦朧的老子史實縷出了一點線索,這也算是一件好事吧!但好事要多磨,應擴大線索還老子一個本來的面貌,也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它需要研究者掌握全面性的知識和正確的理論導向,在雜亂無緒的線索中發掘歷史的真實。因此,要求研究者應具備:一,祖國歷史的主人翁精神和社會主義的使命感;二,追求知識、追求真理,追求理想,追求現實的思想意識;三,通曉六書到漢字的來龍去脈以讀懂先秦的經典著作,精通科學與馬列主義哲學以與先秦的理論思想比較,等等。中華的古老文化是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寶庫,它的精蘊之深、概涵之廣,令世界矚目。身為炎黃子孫有責任、有義務把它分析研究出個透明度來,用現代語言介紹給大家,以促進中國和世界的和諧與交流。 自從「單氏取周」燒書和漢武帝「獨尊儒術」對老子「絕其道」以來,中國便產生了今古理性概念、官民理性概念不兼容、不易被廣大官民理解的實際問題。本書以周朝六書為依據,力排神秘主義權威,用今理會意古理,從而形成了老子文及其事迹的全新解譯。本書另選了作者的系列文章,通論了今古理論的統一性,對中國歷史和現代理論癥結的問題進行了解惑,可以說,本書揭示理論體系是橫斷古今的全新思路。 全書分三個部分:《老子全解》根據先秦史料證明老子文是周景王無射變法「宣布哲人令德」 的經文;《中華精神建設》精選的文章,說解了「儒、釋、道文化主軸」論的虛偽性和唯意識、唯辯證、唯解釋主義三害的根源,證明了春秋黃金文化和孫中山、李大釗和鄧小平觀點對創造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現實意義;《文考與詩考》重新斷句了《文子》並理順了文思,《文子》是老子自己解釋自己理論的最具權威性的史料;《詩經》中《大雅·靈台》是頌揚周景王鑄鐘和老子經文變法的詩歌,《檜風》應為「聃風」,是老子思想的抒情詩。全書其見解獨到,史料權威。 本書凝聚了作者一生的心血,相信它會帶給您對中國理性文化的嶄新理解,它將成為天然和歷史科學與哲學、政治、管理、教育、「軟科學」 等精神工程的新型參考書。本書宗旨:有益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給你一個透明的世界,送給你一張防衛精神病毒的保健卡。 《老子全解與中華精神建設》一書的出版,是中國古今理論結合的有意義的理論探索。沒有突破就沒有前進。筆者希望理論界活躍、繁榮起來,為促進中國的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奉獻力量。筆者靜候專家學者的批評、指正。
《老子》全解 引 言
老子文產生於中國春秋末期,史經周景王變法、戰國紛爭、秦始皇「焚書」和漢武帝對老子「絕其道」,其諸多版本仍然傳抄、傳印了2500多年!這個歷史奇蹟用漢武帝下屬司馬遷《史記》解釋說:是老子見周朝將亡,隱居到邊關,為關尹寫的五千餘言道德文章。這,難以令人信服!周王室的諸多古籍都沒流傳下來,而一位所謂的「古代圖書館長」在邊關寫的文章,竟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傳文全國、流傳百世?純屬無稽之談!歷史上肯定是掩蓋了周朝末期一次重大的歷史事件,以及老子的其人、其事。 作者經過對先漢史料的邏輯考證,認為歷史上周朝春秋末期所謂的「王子朝之亂」實際是「單穆公之亂」!「王子朝之亂」是中國歷史上一樁最大的冤假錯案!它的主要矛頭就是針對老子文和景王變法,並因此引發了一場以單穆公為首「親下以謀上」的反變法派對以周景王、斌起和王子朝為首的官道理論變法派的大屠殺和中國兩千多年的理性黑暗,這在先秦的《左傳》《國語》等史科中均有記載。 老子文是公元前 522年周景王改革周朝 300年來政策欽定的「令德」,因為這一年《左傳》記載:魯大夫閔子馬公開攻擊周朝不學周禮,歪曲老子改革周禮的「無學」理論是「不學」。老子文也是公元前522年周景王無射鐘的律文,因為這一年《國語》中記載單穆公反對景王鑄無射(「宣市哲人之令德」的鐘),他攻擊老子文「有狂悖之言,有眩惑之明,有過慝之度……三年之中而有離民之器二焉,國其危哉」!也因為鐘上的律文無先後之分,造成了帛書抄本「德經」在先,而其它抄本「道經」在先的差別。正因為以上的原因,戰國時期的韓非子才稱老子文是「老子貴虛靜而重變法」,說單穆公政變是「親下以謀上」,說老子文是《周書》,留傳下了春秋末期各國的不同抄本。 老於文是春秋末周朝變法的綱領、中華的《義經》,由於公元前 524年景王的突然去世,單穆公才得手勾結晉國政變,實現了大貴族的霸道對追求為民作主的王室、舊臣和百工的野蠻殘殺!至此,中國這頭雄獅才沉睡了兩千多年,周朝理想才成為痛苦生活中的普通中國人的一種慰藉的夢幻。人民懷念他們,把他們稱為中國的神,把老子奉為「太上老君」。在改革開放的今天,我們認真研究一下老子,澄清一下歷史、上可以告慰古人,下可以警示來者,今可以借鑒經驗,是一件十分有意義的重要工作。 老子生於周靈王時,曾與太子晉和景王懷有同樣的變法抱負;職於周景王時,曾任建設大臣「司空」、主筆周朝變法綱領;死於周敬王時,曾適楚、離周去秦問祖歸宗。老子生於公元前 570年左右,約比孔子大二十歲,是他的老師。老聃是王族,《左傳·定公四年》說:「武王之母弟八人,周公為大宰,康叔為司寇,聃季為司空,五叔無官。」家族世襲周朝司空之職。《史記·管蔡世家》說:「武王既崩,成王少,周公旦專王室,封季載於冉。」冉即聃,因此季載又君稱聃季——聃國的君主,老聃就是這一事實的繼承人,因此又官稱老君。聃季是成王的叔氏族,因此也是昭公十二年甘悼公要去除的成王叔氏聃季族人的老陽子。老是對文王老兒子聃季族的族稱,老子本名老陽子,字來,學稱陽子,爵稱伯陽,師稱老子(子學家),官稱老聃或老君,隨王子朝攜典籍奔楚國曲仁里時字稱老萊子。因封地在南之沛澤——聃國彭地(開封一帶),後人又稱他地主名老彭和彭祖。「李耳」是漢武帝反黃老之道時,對「聃季」兩字各去一半的貶義反稱,無先漢依據。老子曾任周景王司空,「單氏取周」後離周去秦問祖歸宗,死於泰國。 我們現在所見到的《道德經》,在戰國時韓非子稱為《周書》,在秦時《呂氏春秋·注》稱為《上至經》,在漢時則直呼《老子》,《史記》始稱「老子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漢景帝以黃子、老子義禮改子為經,楊雄《漢志·蜀王本紀》說「老子為關尹喜著《道德經》」,《邊讓老子銘》說「見迫,遺言道德之經。」可見,對老子文最早的稱謂,是韓非子的《周書》。周時,晉國師曠稱此舉為「修《義經》」,周太子晉說是「立義治律」。最近,安徽渦陽縣鄭店村考古發掘出老子在楚國時居地,有關尹墓和聖母墓及聖人老子石像,有春秋時陶制井壁及「敕撰」「混元降誕」等殘片。 依據這些線索,我們很容易找到《周書》——老子文與兩千五百二十年前周景王「鑄無射」鐘的關係:因為當時各諸侯國抄寫鑄在圓鐘上的《周書》順序和六書文字不同,造成流傳到現在的漢墓帛書《德經》先於《道經》而其它傳本《道經》先於《德經》,以及文字等差異的根本原因。其它理由無解。 老子的社會哲理博大精深,主張辨而不辯、知無創有、公乃王,目的是完善社會精神和機遇建設,他是古今少有的社會辨證邏輯大師。本文以上海《二十二子》原文和《辭海》字解為藍本,以漢墓帛書為校本,以先漢史料為根據,以理順原文道理文義為目的。選文、斷句和解譯力圖用明白語言恢復原意。因此,將內容分成正文、解譯和要旨說明三個部分。作者拋磚引玉。希望有識之士賜教,共同把中國先人的優秀理想發揚光大。
周景王《義經》老子文【第 一 章】解
原 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恆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弦),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譯 文
天道宇宙規律,可生出人道世界規律,世界規律生出非常心道規律。天道宇宙規矩,可生出人道世界規矩,世界規矩生出非常心靈規矩。 知無的觀念判斷,是人類名謂天地的開始;知有的觀念判斷,是人類名謂創意進取的根據。因此說,在不斷認識未知領域,人類知無的慾望在追求真理的奧妙;在不斷認識已知領域,人類的知有慾望在追求理想的兌現。 無和有的相對觀念判斷,同出於對實際的認識而區別於觀念真理和意念理想的不同名謂。同樣稱道於心靈之弦,此弦彼弦交互整合,是人類認識創意生活的奧妙門徑。
說明: 老子說「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明確了世界宇宙規律社會規律和聖心規律的能量關係屬性。「萬物負陰而抱陽充氣以為和」背負陰缺追求陽余而交合在和諧中,陰陽就是缺余的名謂。在心靈領域,老子說人類心靈「放意寫神,論辨而形於弦。」玄應是弦的古字,字越古越簡單,就像然是燃的古字一樣。自從單氏取周孔子燒書斷史「廢五疇以伸上帝之孤尊」以後,人的觀念和意念既惚恍和恍惚的雙向聯繫的心靈活動被模糊了,被統為單線恍惚不清了。單線是非主義心靈活動給人類帶來了無限災難。王振今為此幾乎拼搏了一生,重新找回了「周以前為一進步時期」的人心邏輯。靈台五心五帝五行定位模式圖:………………………利益………………………需要………………………上陽………………………-▲……………………↙↗↘↖…(慾望)神a赤火………青水b精(信念)……………↙↗2c-(思想)-↘↖【觀念】恍◆〓〓〓黃土〓〓〓◆惚【意念】……………↘↖意(思維)↙↗…(感知)魂1白木………黑金3魄(實踐)……………………↘↖↙↗………………………-▼………………………下陰………………………條件………………………環境老子文「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青帝水。「恆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炎帝火。「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黃帝土。「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白帝木。「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黑帝金。人類在「象形指事會意假借轉注諧聲」正度感知出的陽符規律規矩,被虞舜「慎微五典·賓於四門·烈風雷雨弗迷」齊輯理知出了陰符規律規矩。宇宙是人的天,心靈是人的地,人類立足在自己日益拓展的心靈上創世生活。恆,遵帛書。道:規律,必然程序。名:稱謂,意然規矩。玄:依《文子·自然》中老子說:「放意寫神,論變而形於弦」弦通玄,解為創意。徼:索取。母:生產之本,源泉。恆:永久的。常:常規的。 這段文字的宗旨是闡述認識世界與創造世界的規律規矩。
周景王《義經》老子文【第 二 章】解
原 文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長短相較。高下相傾,聲音相和,前後相隨。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譯 文 社會上都知道美化自己才稱為美,此是嫌自己丑惡;都知道好心待人才稱為善良,此是不善良了自己。 因此說:有和無生出個判斷範疇,長和短較量出個判斷範疇,高和低傾向出個判斷範疇,聲和音和合諧出個判斷範疇,前和後隨從出個判斷範疇。 肯定這些,就應根據能人參加知無而為的科技事業、以身作則不出怨言的育教行事。 萬事萬物在於做而不在於說,在於生髮而不在於積有,在於施為而不在於依靠,功業完成便轉移而不居功。 進取者惟有不居功守舊,這就是發展的事業不能遺棄他的原因。
說明: 《莊子·山水》篇中說陽子到宋國,在旅店聽店主對其一美一丑妻妾講了相反評價的理由後,感慨說:「弟子記之,行賢而去自賢之行,安往而不愛哉!」《呂覽去尤》又講了一個反其道的故事,說魯國一個醜人的父親,因為「尤乎愛」硬說美男子商咄不如他的丑子美。文中說:「老聃則得之矣。」因為陽子主張「去自賢」,而魯人卻主張偏心「尤乎愛」,這一正一反的故事,道破了老子「公乃王」與孔子「與朋友共」的官民不同治的兩個思想路線的事實,同時也證明陽子即老子在先秦是共識的。老子說:「上下異道,易治即亂。」為了保證投入的正確,需要排除自認賢良和偏愛,排除的方法是用辨證範疇的「相」來拓展具體觀念的狹隘。美醜、善惡行為的真理性判斷,是理性觀念投人的途徑,其根據在對人們具體行為有無、長短、高下、聲音、前後表現的比較,比較中表現著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的理性評價。但,這是對行為思想的判斷,不是對具體行為的決斷。人生觀和世界觀的真正價值在事先行為人的決斷「做」,不在事後判斷人的「說」。兩千五百多年以前周朝單穆公和魯國閔馬父以及現代的反右、反修和文化大革命等,其共同點是偷換了觀念判斷和意念決斷的位置。說知無的「無學」是「不學」,說周景王「鑄無射」的「無為」——知無有而為是非的科技觀判斷是意念「離民之器」決斷,現代「反右」「文革」等則說民眾中對善惡的判斷就是官員對是非的決斷,因而造成了「單氏取周」和「運動」的冤假錯案。相:範疇,「金玉其相」相貌範疇的相,因為老子主張「有生於無」,所以不能解有與無為互生。無為:知無為有。恃:依賴。聖人:思想能人。弗:不。 這段文字的宗旨是辨證人生正確的入世態度。
周景王《義經》老子文【第 三 章】解
原 文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 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恆。 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
譯 文
不崇拜,好德行能讓民眾不相爭利;不抬價,即便缺的商品能使民眾不盤剝為盜;不見異,可行的消費需求能讓民眾心不亂規矩。 肯定這些,就應根據能人治理思想的經驗:讓其心地充實,讓其需求降低,讓其志氣強盛,讓其骨氣恆久。 讓民眾樹立從零開始作為的《無學》思想,知道「為用」地求需,這就能迫使「知人」的投機者不能大膽壓迫民眾。 操行從頭開始的思想作為,就沒有治理不了的事情。
說明: 列寧《哲學筆記》引馬克思的話:「『思想』一旦離開『利益』,就一定會使自己出醜。」為私者為名利而爭,為共者奉仁義而行,為公者循道德而正。因此,為個人、為團體、為社會的主張相爭不休。老子主張用不尚、不貴、不見的精神,以「虛」的手段達到實心、弱腹、強志、恆骨的目的。堅持「為用」既從零(知無)做起的精神就能治理社會問題,就能使民知無創有,使「知人者智」的投機者們不敢膽大妄為。思想不能離開利益,利益不能離開需要,需要的目的是在條件中「為用」。不顧條件和需要的爭利,是社會動亂之源。《文子·上義》「老子曰:治人之道,其猶造父之御駟馬也:齊輯之乎轡銜,正度之乎胸膺(音英,毛傳:「膺,當也。」)。內得於中心,外合乎馬志,故能取道致遠,氣力有餘。進、退、還、曲莫不如意,誠,得其術也。」。智者:「知人者智」知人的利益投機者。轡銜,音配賢:馭馬的韁繩和嚼子。胸膺,毛傳:「膺,當也。」。正度:正確認識現稱認識論。齊輯:排列整合現稱邏輯。無:觀念「當其無」的知無,在意念上是「以為用」,見十一章定義,無也特指古代《無學》的知無科學學說。 這段文字的宗旨,是正度和齊輯官道事業入世的正確態度。
周景王《義經》老子文【第 四 章】解
原 文
道沖而用之,或(惑)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 挫其說、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譯 文
規律(或邏輯)循行關係的運用,困惑在不能滿足深願,這像是操行一切事物的宗旨。 挫去鋒芒、解開糾紛、合和視線。同等細微,就都精湛得都相似存在了。 我不知道是哪裡傳來的子體,成了統治我們看到現象的原因。
說明: 令人奇怪,「導」字古已有之,談道的老子文竟然一個導字也未出現,而《文子》中還有老子曰:「大政無險民易導。」!由此可斷「單氏取周」在導道的問題做了手腳:對老文神其「道」,絕其「導」!為此,應視古字道、導通假,可稱道(導)論為「立德」準則。2522年前周景王「鑄無射」鍾,是「宣布哲人之令德」的器物,其文就是老子文。根據:一、《左傳》魯國閔子馬歪曲老子的「無學」是「不學」;二、《國語》單穆公歪曲「無射」文「有眩惑之明」;三、《韓非子》稱老子文為《周書》,稱單穆公政變為「單氏取周」;四、漢墓帛書老子《德經》在先,而其它傳本《道經》在先,形成的原因是各國從「無射」圓鐘上抄文的順序不同,其它理由無解。《左傳·昭公元年》有「及沖,擊之以戈」「沖」解為要衝,關鍵時的運變。古字「或」通惑,作惑解。老子不迷信,談的是「萬物之宗」,所以說「象帝」不能人格化,是指物資實體對現象的駕馭。道:指規律或邏輯的循行關係。導:指邏輯引導準則,「御藝」「齊輯」準則。 這段文字的宗旨是論述物質子體是事物現象根源並強調理論思想的物資根據。
周景王《義經》老子文【第 五 章】解
原 文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橐龠猶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譯 文
天然和社會不講情面,拿萬物當草當狗一樣對待;能人也不講情面,拿各族姓人也當草當狗一樣對待。 天然和社會之間,不是像一個大鼓風爐嗎?虛空而不屈服,有運動就發功。 多餘的辭令損氣數傷本源,不如恪守中旨。
說明: 《說文·人》:「仁,親也。從人二。」仁是對同行人施的幫助之情,聯繫文意而譯為情面。老子說的天地指天然和社會,天下指社會,天還會意為社會首腦「天子」。古代說的芻狗指畜草和獵犬,因為養牲畜和狩獵的需要而器重它們。芻:喂牲畜的草。橐龠:音拖越,鼓風器。數:理數,與技術對比,前者以知識為基礎,後者以技巧為基礎。老子重視道數(追求真理和理想),孔子重視道術(追求機智和利益),因此,老子重義而「泰上下」,孔子重仁而「修上而趨下」。莊子總結說:「後世之者不幸,不見天地之純,古人之大體。道術,將為天下裂。」「單氏取周」和「王朝交魯」引發了後2500年上下理念混亂的「道衰」。 這段文字的宗旨是闡述事業社會的公正性和嚴肅性。
周景王《義經》老子文【第 六 章】解
原 文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 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譯 文
虛懷若谷的精神不消亡,就可稱它為理性生產的門徑。 這個門徑,就是所說的天然宇宙和人文社會。 理性根據深奧,縱橫事物時不明顯,使用時也不具體。
說明: 《周禮·冬官·考工記》說:「天謂之玄,地謂之黃。」玄色指天道的蒼天色象。《說文解字·玄》註:「天也。聖經不言玄妙至偽。」因此一章的「玄之又玄」不能解成「玄妙」,應按老子自解「論變而形於弦」解玄為弦,解為創意,而本章的「玄」是牝的定語,應理解為「天玄地黃,人靈物豐」的「天」,還可依據上天下地——上天然宇宙和下人文社會、上官下民、上男下女、上精神下魂魄的古理解。依中文《六書》規範:天牡精神官傳承等概念會意為上,地牝魂魄民國家等概念會意為下。牝是地性牡是天性,牝性生產牡性傳承,「玄牝」應解為傳承生產,脫離牡的牝,啥也生產不了!老子說「論變而形於弦。」「弦」弓玄,是「射」的創意根據,「玄」為精神意魂魄的理性思維。古《六藝》「射」是中國古代的認識論,「御」是中國古代的方法論,均有分科理論,被孔子燒毀。牝:音貧,能生產的雌性。玄牝:傳承的生產,理性精神生產的源泉。穀神:虛懷若谷的精神。因為「玄牝」理性能導向動機意向,所以在具體事物操作中「用之不勤』,只見導向準則「綿綿若存」。老子稱它為「惚恍」和「恍惚」的思維過程(見十四章)。綿綿:縱橫聯繫貌。 這段文字的宗旨是闡述理論的一般過程。
周景王《義經》老子文【第 七 章】解
原 文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譯 文 天然界長生社會界久存,它們其所以能長生久存,在於循規律演變而不是自己妄變,所以說才能長生久存。 肯定這些,就應學社會能人把個人利益放在事情後面而率先,把個人利益放在事情外面而投入。 不是根據科學對條件知無的私,技術利用科學知無為有,成全了人類利益發展。 說明: 《莊子·天地》說:「行於萬物者,道也。」規律不尊人意,人只有尊規律才能創意自己的邏輯。所以面對事物的運變規律時,不要把自己擺在規律運變的前面,要後其身、外其身。以:作實詞「原由」解,如「眾人皆有以」、「求以得有」。邪:也是實詞「不正常」,如「罪以免邪」,這裡的「邪」字指有別於規律的人為邏輯。老子認為「無私」也是個私,《莊子·天道》:「孔子曰:中心物愷,兼愛無私。此,仁義之情也。老聃曰:意,幾乎後言,夫兼愛不亦迂乎!無私?焉乃私也!夫子欲使天下無,失其牧(導向)乎?」如果提倡「無私」,那對民私的導向「牧」就多餘了,沒有官對民「牧私」也就沒有民要官的「秉公」,社會因此就沒有了上下秩序。老子在《莊子·天地》說:「形者與無形無狀而皆存者,盡無。其動止也、其死生也、其廢起也,此又非其所以也。『有』治在人,忘乎物、忘乎天,其名為忘己。忘己之人,是謂入於天。」老子認為治理社會不能靠「無私」的模範形象,而是靠事業投入中「後其身、外其身」而「成其私」的官對民的自燃。人能自主創新地自燃,社會才能自燃。 這段文字的宗旨是闡述官道對民道的治理中人與道的一般關係。
周景王《義經》老子文【第 八 章】解
原 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導):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譯 文
官道的德行如水一樣,水的好處是潤萬物生長而不爭功利。 面對民眾中的壞德行,因此要多少求助規律和邏輯準則:佔據-良好的立場,思想-有良好的涵養,奉獻-能良好地助人,說話-有良好的信譽,正直-能良好地治本,辦事-有良好的才幹,行動-能抓住良好的時機。 事業的公務人員惟有不爭名利,因此就沒有錯誤。
說明: 《莊子·天地》說:「上治人者,事也。」治理社會的官道事業者,應該像利萬物的「水」一樣具備最好的德行。治理社會問題公正第一,摻雜個人名利和小團體利益就會給自己背上了包袱,在民眾中就會產生怨恨。老子在《文子》中說:「大政無險,民易導」又說「得在時不在爭,治在道不在聖。」得在機遇不在爭勝,治在把握規律理順邏輯不在爭名奪利,指的就是把握「幾於道(導)」機遇的方法。《韓非子·外儲33》:「仲尼曰:與其使民諂下也,寧使民諂上!」孔子以「諂」攪亂了中國的上下傳統。上善:官道的道德。眾人之所惡:民道中無序的民私。上道德下仁義的關係不能顛倒,否則就要帶來錯位和爭亂的後果。 這段文字的宗旨是闡述事業中官道與民道的關係與事業者應具備的個人素質。
周景王《義經》老子文【第 九 章】解
原 文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譯 文
堅持爭名奪利,不如適可而止;自揣幻想的鋒芒,銳勢不會長久。 滿屋的金玉財寶,最後沒人能守得住;因發財高貴而驕橫,要給自己留下禍患。 追求的事業完成後不能以身代業,事業社會是進取者的思想原則。
說明: 個人之私與社會之公相輔相成,《易》說:「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其實久了還要窮。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久則窮,私、共、公自然聯繫循變不止。老子說:「知大己而小天下。」小己:自己身體及精神的總體意識。大己:社會分工及理論的總體意識。知道由小己發展外延出來的「大己」,才能如老子那樣視天下為小,否則就要像孔子那樣「惑天命」,以「易」代「義」。天之道:天然或社會領導循行的路線。 這段文字的宗旨是闡述企業生髮問題的辨證邏輯關係和對企業行為的正確意識。
周景王《義經》老子文【第 十 章】解
原 文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專氣致柔,能嬰兒乎? 滌除玄覽,能無疵乎? 愛民治國,能無知乎? 天門開闔,能無雌乎? 明白四達,能無為乎? 生之,畜之。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譯 文 追求生活實際而抱定統一信仰,能有不散的宴席嗎? 刻意柔順服從,能像嬰兒待哺嗎? 造意理論思想,能無漏洞嗎? 愛民治國,能無知識嗎? 啟迪人的精神,能無雌性柔交嗎? 看透了社會問題,能沒有「知無為有」科技觀嗎? 一切都生產著,使用著。生產而不積富、施為而不依靠、揚長而不主宰真理,就叫思想理論的導向原則。
說明: 能脫離人體進行交流的「魂」如「國魂」、經驗和書章文字,以及不離人體的「魄」如「魄力」、「體魄」等等都是人的精神。「營魄」指追求生活實際的精神。闔:門扇,「天門開闔」譯為精神官能啟迪,《韓非子·解老》說:「德者,內也;得者,外也。」德是人精神之內的原則,因此,「玄德」譯為思想導向原則。「無離」:為用地分離,會意為不散的宴席。「無為」:知無為有,可作「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觀解。 這段文字的宗旨是闡述循業者在事業運作中的思想行為準則。
周景王《義經》老子文【第 十一 章】解
原 文
三十六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延植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牗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為利; 無之,以為用。 譯 文
三十六根車條同在一個軸套上,人的觀念沒注意,因為有車讓人使用;用模坯做器皿,人的觀念沒注意,因為有器皿讓人使用;鑿門窗做房屋讓人使用,人的觀念沒注意,因為有房屋讓人使用。 因此說:人觀念「當其有」的東西是意念操行中「為利」的東西,人觀念「當其無」的東西是意念操行中「為用」的東西。 說 明: 《左傳·昭公十八年》記有:「閔子馬曰:周其亂乎,必有多是說……『可以無學,無學不害』?不害不學!則苟而可……不學將落,原氏其亡乎!」閔子馬是歷史上第一個公開用詭辯論歪曲老子「無學」理論為「不學」的人。《國語·景王二十三年》鑄無射,單穆公攻擊景王鑄無射時又公開攻擊了「無學」理論是「狂悖之言」,接著又發動了單氏取周。必然的規律沒有「有無」的問題,自從誕生了心靈判斷,也就產生了有與無的觀念和可不可的意念決斷——惚恍和恍惚的問題。負責任行為要為用、知無而為,因此上對下要知無以引導管理料理治理社會,下對上要知有以和諧生產生活,「專而為一分而為二反而合之上下不失」,兩者混談即生亂!。老子詳細研究了觀念反映和意念操作的「惚恍」和「恍惚」的雙向思想過程,區別了觀念(恍)的「有、無」判斷與意念(惚)的「可、不」決斷之間的關係(見11章)。轂:車軸套。誕植:陶器的泥坯。牖音有:門窗。為:操行。「共」遵帛書。 這段文字的宗旨是闡述《無學》理論「有」「無」觀念定義理解問題,是闡述人類應走從「無」開始的創造之路還是走從「有」開始的依賴之路的兩條路線的問題,區別了責任人知無創有和被責任人知有而為的兩種規範。
周景王《義經》老子文【第 十二 章】解
原 文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是,以聖人之治:為腹不為目。 故:去彼取此。
譯 文
多種色相讓人看不清事物,多種音訊讓人辨不清信息,多種味道讓人爽傷敗口,騎馬打獵讓人心野瘋狂,難得到的東西讓人的行為不軌。 肯定這些,就應該按思想能人的治理辦法:為實際需求努力不為眼見的浮華左右。 因此:應去貪念求實際需要。
說明: 「之治」依帛書。老子在二十四章說:「餘食贅行,物或(惑)惡之。」說剝削壓迫行為是受物質誘惑變壞的。因此,在六十二章主張:「人之不善,何?棄之有!」對人們的不善怎麼辦?要棄除他的「有」!即去除他「餘食贅行」的貪念行為,所以官道要操行「為腹不為目」,防止強盜式的獵取「行妨」和「心發狂」,上行下效。「五行」是中國古代《五帝心理學》,關尹子有全面論述。金木水火土的屬性是《五帝心理學》的邏輯應用。邏輯的理性知識來源於天地人「三皇之知」信息經驗的高度總結,因此理性知識能指導經驗知識,經驗知識也不斷充實和修正理性知識。五色、五音和五味就是對經驗知識的理性概括,是《五帝心理》的邏輯應用。畋:打獵。妨:不軌的行為。 這段文字的宗旨是闡述人與社會《無學》為用原則的現實主義必要性。
周景王《義經》老子文【第 十三 章】解 原 文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譯 文
寵愛卑辱使卑辱人驚恐,器重大事如憂慮自身有病。 什麼叫寵愛卑辱使人驚恐?尊崇施為在卑下人身上,得寵也驚恐,失寵也驚恐,這就是寵愛卑辱事使人受驚的道理。 什麼叫器重大事如憂慮自身有病?我所以有大病患,因為我有身體牽掛,如果我沒有身體我還能有禍患嗎? 因此說:像器重自己身體那樣施為社會的人,可以把社會希寄給他;像愛護自己身體那樣施為社會的人,可以把社會託付給他。 說明: 老子二十八章說:「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與本章說的寵辱意義不同,知榮守辱目的是事業胸懷,而寵辱的目的是在宣揚奴隸主義以顯示精神貴族的存在意義。《莊子·田子方》老子說:「棄隸者,若棄泥塗,知身貴於隸也。貴在於我而不失於變!且萬化而未始有極也。」與無責任意識的民道自作主或奴隸主義不同,「貴大,患若身」是官道以身作則的為民作主者,是社會的棟樑,只有他們才能事業社會。「身」:自身、個人。今稱的「個人主義」古詞應是服務業「為身,貴」屬性,集體主義是企業「為邦,貴」屬性,社會主義是事業「為天下,貴」屬性。「寵辱」屬貴對賤的問題,而「貴大」是身(私)邦(共)對天下(公)的問題。老子主張「為天下貴」「知大己而小天下」既今稱的社會主義事業! 這段文字的宗旨是闡述社會上下責任者的基本素質。
周景王《義經》老子文【第 十四 章】解 原 文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 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譯 文 視而不見,名叫平常;聽而不聞,名叫希疏;取而不得,名叫微少。 這三種情況都不能窮究,因此,稱為始終如一。 它的上面不明朗,下面也不暗昧,反覆度量也得不出明確觀念,就重新把它歸於初始「當其無」的事物。 肯定這些,就是肯定沒發現狀態的狀態,沒有了本物的形象;肯定這些,就是肯定頭腦由意念到觀念的意識,既前面迎著見不著它的頭,後面隨著也看不到它的尾。 拿前人的經驗,駕馭今天的現實,能知道歷史經驗、邏輯原理和理想目的,叫依規律辦事的規矩。 說明: 視、聽、搏,不見、不聞、不得的原因,是事物在時間、空間和運動中的無窮性,因此不可致詰,只能近似地反映現實、創意現實。因認識的無窮性老子把觀念反映稱為「恍(恍然)」,因創造的無限性老子把意念動機稱為「惚(忽略)」,「惚恍」就是由意念動機到觀念反映的知性意識思維,反之,「恍惚」則是理性的意向思維。雙向思維是中國精神的特色。在反映中分不清善惡、得不出印象,等於還沒認識事物,等於觀念「當其無」;操作中得不到實惠,相當於沒實現理想目的,沒有施為。但不要奇怪,世上的一切知識都是從觀念「當其無」開始的,一切技術都是從意念「無為」開始的。這就是從無到有的道理學,即從因到果的「為用」道理,而從「有」開始就會使我們變得依賴和固執。中國原理把它叫五帝邏輯規矩:黃帝意土-思想,赤帝神火-慾望,青帝精水-信念,白帝魂木-認識,黑帝魄金-實踐。這就是中國原理。【靈台心理規矩】(規矩既譯詞邏輯)
………………………利益………………………需要………………………上陽………………………-▲……………………↙↗↘↖…(慾望)神a赤火………青水b精(信念)……………↙↗2c-(思想)-↘↖(觀念)恍◆〓〓〓黃土〓〓〓◆惚(意念)……………↘↖意(思維)↙↗…(感知)魂1白木………黑金3魄(實踐)……………………↘↖↙↗………………………-▼………………………下陰………………………條件………………………環境御:治理。搏:捕捉,爭取。夷:平常。詰:查究。一:初始一或後果的統一。繩繩:用準繩反覆度量。道紀:辦事的規矩、規律或邏輯性的準則。 這段文字的宗旨是闡述意識規律和意向邏輯的一般過程。
周景王《義經》老子文【第 十五 章】解 原 文 古之善為道(導)者,微妙玄通,深不可志。 夫,唯不可志,故,強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 猶兮,若畏四鄰; 儼兮,其著客; 渙兮,其若凌澤, 敦兮,其若朴; 曠兮,其若谷; 混兮,其若濁。 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譯 文 古代善常領導的人,能慎微度妙、精通導理,高深不可左右。 循行者惟有不可左右,因此,有了優越的處世形象: 預備得像冬天跨冰川, 警惕得讓四鄰發畏, 莊重得像外來的客人, 渙發得像冰凌的光澤, 老實得像敦實的原木, 開朗得像虛懷若谷, 矇混得像濁水觀石。 誰能在混亂中鎮靜地逐步澄清事實?誰能安居在長期動蕩中穩步成長? 保藏這些操作邏輯的人不求盈餘滿足,唯不求盈餘的滿足,所以,才能掩蔽不足以創新成績。 說明: 《莊子·天地》說:「能有所藝者,技也」,好的為道者不但能正確循道而做,而且懷有高超導道的作業術,以保障導道目標的實現。這些作業手段包括豫、猶、儼、渙、敦、曠、混(矇混)等。所以能在混濁環境中逐漸澄清問題,能在長期動亂中逐漸成長壯大。「道」、「志」、「其若凌澤」依帛書,4000年前的《夏書》和《太子晉諫》都有「導」字,老子也說「大政無險,民易導。」他不可能不區分導道關係,「為道」原意應是「為導」。導理:指導理想目的道理。道理:本物必然性的知識理論。 這段文字的宗旨是闡述上下導向工作者自身的作業技術問題。
周景王《義經》老子文【第 十六 章】解 原 文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 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 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譯 文 抽象思維到極限,規範思想到深層。各種事物相互聯繫,我觀察它們的往複變化。 這些事物芸芸生髮,各自往複在自己根據里。 歸納根據叫整合清靜,整合清靜叫思想複製機遇。複製機遇叫邏輯常理,知道邏輯常理叫明白,不知道常理的實踐主義叫兇險。 懂邏輯常理心地寬容,寬容就能公道,公道能通天地人,通天地人就能尊重規律,遵規律就能長久。這樣就終身不會遇危險。 說明: 虛和靜都是思想領域,老子以第一人稱體驗、歸納了思想邏輯的準則。荀子稱「命」為「節遇」,即現代說的機遇。機遇「命」是外界條件,復歸機遇經驗「復命」就引入主觀知識的條件中了。在帛書中「恆」與「常」有確定含義,恆表示永久,常表示經常,一個表示規律性的「恆道」,一個表示邏輯性的「可道」即常理,因為都有循行的特徵,因此又都稱為「道」。「物」應理解為社會學的實物、物資、事物,而不應理解成物理學的「物質」,因為對物理學的「物質」是人的認識問題,而對社會學的「物資」則是人的創造問題。物質與物理規律認識對應,物資與社會精神邏輯對應,兩者不可混談。 致:格致,會意為抽象推理。虛極:虛是思之極,極是維之端,虛極可會意為抽象思維頂點。守:恪守,會意為歸納範疇。芸芸:眾生貌。殆:危險。靜篤:靜,心靜不亂。篤:深厚。靜篤,可會意為歸納真知到深厚。妄作:沒道理的實踐,實踐主義。凶:兇險。王:「一貫三」貫通天地人的領導。公乃王:公平、公道、公理的義是王,樹立義主觀,否則以君主或民主的「諂術」為王就是投機的人主觀。 這段文字的宗旨是闡述精神邏輯與操行的關係。
周景王《義經》老子文【第 十七 章】解
原 文
太上,下知有之。 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燃。
譯 文
上級的權威,下級「為利」的服從。 差一點的,親譽而統一;再差一點的,害怕而對對立;再差一點的,侮辱而對抗。 上級「為用」者們信譽不足時,下級「為利」者們就不信他了。 悠久啊,最珍貴的言論是:功業完成事業隨願以後,社會各階層人都會說我們的思想行為都是自己做的。
說明: 古時候把最高身分、輩分稱「太」,寓意為權威,而上下可以會意為善惡、君臣、父子、夫妻、官民等等,因此「太上」解為上級權威。社會的上下主從關係、親譽的統一關係、畏懼的對立關係、相侮的對抗關係,都是因為「為用」的「無」到「為利」的「有」引起來的,這也是一種社會共識的「自然」、共識的各階層的唇齒統一。古人將領導人稱為知無而為的負有責任的「無人」,將民眾稱為知有而為的被負責任的「有人」。「無人」因知無而任官,「有人」因知有而安民,官上民下「負陰而抱陽」。老子說「專而為一分而為二,反而合之上下不失」是指社會邏輯,而「專而為一分而為五,反而合之必中規矩」是指事物邏輯。自然:然是燃的古字,人與社會自己燃而然。西漢「獨尊儒術」既獨尊孔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而對老子「百姓皆曰我自然」「絕其道」,因此造了一個「燃」字以架空古然字的自主創新的本義。上、天、男、雄都屬於陽性自燃的事物,自主創新的事物;下、地、女、雌都屬於陰性的自由事物,自主跟隨的事物。漢武帝「獨尊」孔子自由,而對老子自然「絕其道」造成中國兩千多年陰盛陽衰。可以說,不靠自燃的自由都是流民,老子稱它是「天之戮民」「操之則栗、舍之則悲,而一無所鑒以窺其所不休者,是天之戮(音路·殺滅)民也。 」。是把創造世界的理想建設在老子負責任的科技知無為有「無——有」的自燃上,還是建設在「儒教」被負責任信仰的知有為有「有——有」自由上,是樹立人類勞動主義創造責任心還是機會主義索取依賴心的思想路線問題。中國傳統的「自然」表述的是人的陽剛,「自由」表述的是人的陰柔,把自燃混於天然只要自由,是中國「陰盛陽衰」「非陰非陽」的思想原因。然是燃的古字,自燃既自燃:靠自己意志去做,自主創新。悠思:遠思。貴言:珍貴的言論。 這段文字的宗旨是闡述社會發展中的上下唇齒統一關係。
周景王《義經》老子文【第 十八 章】解
原 文
大道廢,有仁義; 慧智出,有大偽; 六親不和,有孝慈; 國家昏亂,有忠臣。
譯 文
社會的大政邏輯廢棄了,幫派的仁義原則就「為利」而代之; 聰明的知人政令出台以後,社會騙子就「為利」而代之; 家庭親屬不合睦,晚輩的孝慈就「為利」而代之; 國家領導昏亂以後,忠臣就「為利」而代之。
說明: 《莊子·馬蹄》篇說:「毀道德以為仁義,聖人之過也。」道德就是社會的大政邏輯,就是周朝以前各朝代的《義經》,夏桀廢棄了大禹導道《義經》商湯就以自己「多方簡」仁義《義經》取代了它,商紂王廢棄了商湯「多方簡」周武王就以「同力度的同德度義」理想取代了它,史經「曆始革典」最後由周景王完成了周朝《義經》老子文。 《文子》文子曰:「夫道德者,匡邪以為正,振亂以為治,化淫敗以為朴。淳德復生,天下安寧,要在一人。人主者民之師也,上者下之儀也,上美之則下食之。上有道德,則下有仁義。下有仁義,則無淫亂之世矣,積德成王,積怨成亡。積石成山,積水成海,不積而能成者未之有也。」社會上一旦喪失官道德「無學」為用的《義經》原則,那「有學」為利的依賴原則就要取而代之。一旦仁義的幫派機制就取代了道德的社會機制,就要造成人與社會上下顛倒陰陽變態而陰盛陽衰。當然,社會機制也可以取代幫派機制,從而理順人與社會上下顛倒和陰陽變態。老子說「慧智出,有大偽」,批評提倡「智慧」不提倡「知慧」的投機心。還說「以智治國國之賊」,當然以知治國就是國之福。有:判斷詞,老子說「有,之以為利」,作「為利」解。 這段文字的宗旨是闡述社會演變的一般問題。
周景王《義經》老子文【第 十九 章】解
原 文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 絕仁棄義,民復孝慈; 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絕學無憂。
譯 文
最神聖的事情是放棄知人技巧,這樣對民眾就有利百倍; 最好的助人行為是放棄義利情分,這樣民眾就恢復自然孝慈; 最好的技術觀念是放棄名利追求,這樣盜賊也能知無創有搞生產。 以上三點原則好像沒說透,因此,令德的《義經》原則規定它的屬性:知本色就守本質,不貪就不奢,追求最好的學問就無憂慮。
說明: 老子提倡以正治國以奇用兵,用兵講「智」,教育要「迷是」而「智大」,但用於治國可不行,「以智治國國之賊」,以知治國國之福。「絕」是「最全面」的意思,「絕學」就是最全面的學習問,不能解為斷絕、根絕,附加的斷、根字義與文思不通。過去把「絕聖棄智」解為「棄絕」,是對老子的歪曲,應解為:最好的聖人不玩心眼,最神聖的事情是放棄知人技巧,因為老子說「知人者智」。「以智治國國之賊」故「絕聖——棄智」;「絕(最)仁——棄義」,老子說「揭仁義,若擊鼓而求亡子」,最仁就不講道義;「絕(最)巧——棄利,盜賊無有。」當人求巧而不求利時,盜賊就消失了。無有:沒有。智:「知人者智」,知人技巧。 這段文字的宗旨是闡述解決社會衝突創造和諧的思想理論手段。
周景王《義經》老子文【第 二十 章】解
原 文
唯之與呵相去幾何?美之與惡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 人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儡儡兮,若無所歸。 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飩飩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惚兮其若海,恍兮若無所止。 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以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譯 文
追求絕對和對立斥責的精神狀態能有啥進步?對美醜的追求狀態傾向何方?人們所畏懼的東西我不能不畏懼。 人生荒度了,原因是沒有抓住宗旨。眾人都和樂得像享用供品、像春天來臨。我一個人卻像孤獨漂泊的前程未卜的人,像吃奶還不會走路的孩子,頹喪得像沒有歸宿。 眾人都為利求盈餘,而我卻非要送給別人東西,我像個傻人的心思處世。奔騰生活中俗人為利地明白我卻為用地糊塗,俗人嘴辯我卻心辨地沉悶。意念啟動的意識啊像駛入大海,觀念啟動的意向啊如放縱無束。 眾人的行為都有「為利」的原因,而我唯獨鄙視這些原因。唯獨我不同於眾人,而是索取在「為用」孕育生髮的根據中。
說明: 「以」和頭段文字遵帛書,「絕學無憂」回歸上章。官道和民道在周朝以前的理論是清楚的,自從孔子「修春秋」燒毀中國絕大部分官道史料以後,就變得含糊了。「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以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科技觀不以人數為轉移,而以科學根據為轉移而「貴食母」。唯:獨、絕對。呵:斥責。央:中心、宗旨。熙熙:和樂貌。太牢:祭祀的犧牲。儡儡:頹喪貌。沌沌:水勢奔騰洶湧,會意生活奔騰。以:原由。母:母性,會意為生髮根據。相:相貌,解為狀態。 這段文字的宗旨是闡述官員和理論家的艱辛立場及與民眾生活的區別。 (未完待續) 書號:ISBN7-207-03559-3/b.98
周景王《義經》老子文【第 二十一 章】解 原 文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導)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譯 文 再小的思想原則內容,也得尊從事物規律行事。導向準則施為事物時,有觀念的思想也有意念的思想。由意念到觀念的思想能認識對象,由觀念到意念的思想能造意事物;由深遠到幽暗的思維能揭示精華 ,這個精華很真,其中就有信念。 從古到今,這些觀念和意念沒有消失,原因是用它檢閱進取者。我怎麼能知道眾多進取者的狀況?就根據這些。 說 明 : 《韓非子·解老》說:「德者,內也;得者,外也。」「德」是思想對外在得失的內在思維原則,因此「孔德」解為小的得失原則。莊子《至樂》說:「芒乎芴乎而無從出乎,芴乎芒乎而無有象乎。」淮南子《原道訓》說:「忽兮怳兮不可為象兮,怳兮忽兮用不屈兮。」周朝各諸侯國六書的字不同義同,用字靈活。由意念到觀念和由觀念到意念的思想關係,請參考老子、關尹子「五行之運,因精有魂,因魂有神,因神有意,因意有魄,因魄有精。五者迴環不巳。」和現代魯迅在《生命的路》中說的「生命的路是進步的,總是沿著無限的三角形向上爬去,什麼都阻止它不得。」,他們說的猜測的都是中國的《靈台》模式。心靈科技靈台圖示………………………利益………………………需要………………………上陽………………………-▲……………………↙↗↘↖…(慾望)神a赤火………青水b精(信念)……………↙↗3c-(思想)-↘↖(觀念)恍◆〓〓〓黃土〓〓〓◆惚(意念)……………↘↖意(思維)↙↗…(感知)魂2白木………黑金1魄(實踐)……………………↘↖↙↗………………………-▼………………………下陰………………………條件………………………環境 一是道之初:統一的天人、心物關係。 二是道之變:陰陽、上下,正者道之定、「反者道之動」。 三是道之進:上下陰陽在三角形中運作,「三生萬物」。 四是道之域:上下左右四個基本環節:環境與條件,需要與利益,觀念與觀念形態,意念與意念形態。 五是道之規:金木土水火五個基本過程。1 、實踐(魄金)過程:得性——操作行為和德性——反省頓悟的陰陽運作過程;2 、認知(魂木)過程:敏性——感覺態度和感性——知覺表象的陰陽運作過程;3c 、思維(意土)過程:知性——意識導知識和理性導造意——意向造意計劃的陰陽運作過程。以上過程在環境、觀念、意念環節中運作,構成上下兩個三角形基礎運動連接。b 、志向(精水)過程:秉性——意圖動機和悟性——意志信念的陰陽運作過程;a 、情慾(神火)過程:氣性——心境情緒和體性——直覺慾望的陰陽運作過程。以上過程在利益、意念、觀念環節中運作,構成上三角運動。 以思維(意土)為軸心的上下三角形的陰陽運作,構成雙環 8字形的精神邏輯(齊輯)結構模式。 自虞代開始,中國就有了五帝(義稱五賊,名稱五常,史稱五典,做稱五行)邏輯,「單氏取周」「廢五疇以伸上帝之孤尊」把它人物化是扭曲歷史。五帝規矩:黃帝、意土-思想;赤帝、神火-慾望;青帝、精水-信念;白帝、魂木-認識;黑帝、魄金-實踐。古人說的炎黃二帝大戰,並非是指具體人,而是指思想同慾望間的心計。莊子就有恍與惚鑿開七竅而亡的說解,是古人談理的方式。恍:觀念。惚:意念。惚恍:意識。恍惚:意向。惟:思想(包括意向和意識的思和想雙向活動)。窈:深遠。冥:幽暗。信:信念。甫:古代進取男人的尊稱,因此同代人稱老子在「南之沛」的國學學府為「甫田」,既進取者的園地。有物、有象、有道的解法,見二十五章說明。 這段文字的宗旨是闡述人與社會的思想活動準則。
周景王《義經》老子文【第 二十二 章】解
原 文 曲則全,枉則正;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是,以聖人執一為天下牧: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 誠,全而歸之。。
譯 文 委曲求全面,委屈求公正;貧賤求盈滿,棄舊求新生;少取求實得,貪多求蠱惑。 肯定這些,思想家就要按統一原則導向社會:不搞唯心主義,因此明白;不搞主觀主義,因此有成績;不自暴自棄,因此有功勞;不自滿,因此能長久。 進取者只有不與人爭奪名利,因此社會上就沒有人能在名利上同他爭了。古人說的「委曲求全」的話,可不是虛假的言論哪! 真心實意,全都包括了。
說 明 : 「枉則正」、「執一為天下牧」遵帛書。因為社會事物發展有曲折和歪曲、貧窪和陳舊、少取和貪多的問題才產生求全和求公、求富和求新、求實和求虛的進取。為了導向社會統一和進步,就要克服唯心主義自見、主觀主義自是、自卑主義自伐和個人主義自矜,「知大己而小天下」才能樹立明白、業績、功效和長治久安的社會局面。「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又說「與,故天下莫能與爭」。我不爭別人東西,而是給別人東西,那天下誰還同我爭啊?你爭你也給呀。曲:曲折、留餘地。枉:歪曲、屈辱。窪:凹陷,喻窮。天下牧:社會導向。彰:顯著業績。矜:自負。不爭:不爭名利(老子主張「功成而弗居」)。 這段文字的宗旨是闡述社會事業與理論思維的辨證關係。
周景王《義經》老子文【第 二十三 章】解
原 文 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道亦德之;同於失者,道亦失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譯 文 希疏,說的是自然而然。所以說狂風吹不過一個早晨,暴雨也下不了一整天。誰阻攔風雨了嗎?是天然界自己。天然界都不能長久發威,何況在人然界的社會?所以說:從事於科學認識與理想實踐的人應與規律和邏輯關係一致,從事於行為原則的人應與得益關係一致,從事於教導法則的人應與治失法制關係一致。同規律和邏輯關係一致的,在認識與實踐中高興地收穫著;同得益原則一致的,規律和邏輯也可以成為它的原則;同治失法則一致的,規律和邏輯也可以成為它的治失法則。 誠信不足時,求利民眾就不信任它了。
說明: 「同於德者,道亦德之;同於失者,道亦失之。」遵帛書。司馬遷《老子傳》說老子「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後人就稱老子文為《道德經》。實際是言道、德、失三個義,既規律、邏輯和法制三大義意。尊道,貴德,治失也是企業、服業和事業分工的三大社會職能,其目的是消除社會「餘食贅行」剝削壓迫。司馬遷說老子「言道德之意」後人就稱老子文為《道德經》,實際是言道、德、失三個義,既規律、邏輯和法制三大義意。道者:知識分子。德者:行為分子。失者:教導分子。有:「有之以為利」的民眾。 這段文字的宗旨是闡述社會的自然職能分工及其準則形成的問題。
周景王《義經》老子文【第 二十四 章】解
原 文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其在道也曰:「餘食贅行,物或(惑)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譯 文 企業精神不能自立,跨業精神不能進取;唯心主義的不能明辨,主觀主義的不出成績;自殘主義的沒有功業,個人主義的不會長久。 在科學認識與理想實踐中的人說:「剝削與壓迫,是受物質誘惑變壞的。」因此,有領導經驗的人不用物質誘惑的辦法。
說明: 老子文是談天然、社會和人文精神辨證邏輯關係的,聯繫上文的文思,「企」和「跨」也應是談這方面問題,故解為企業和跨業。自見,唯心。自是,主觀。自伐,自殘。自矜,自滿。對剝削壓迫產生的社會原因,老子認為是受物資誘惑,馬克思認為是上下階級鬥爭。馬克思倒洗澡水連孩子一起倒掉了,列寧糾正了它,列寧強調「只有下面不願照舊,而上面也不能照舊時,革命才能取得勝利。」把「階級鬥爭」重新定義為剝削集團對被剝削集團的鬥爭,因此上下革命有序,建設有國。承認上下和反對上下,可行性可大不一樣。但歸根結底,治理受物資誘惑產生的剝削壓迫行為是官道的責任,把它歸結到民間利益鬥爭,就要造亂社會。老子說「餘食贅行,物惑惡之。」剝削壓迫行為是物資誘惑變壞的,因此是官道治理責任,把它歸到民斗階級問題是造亂社會。企業不能獨自自立,服務業不能獨自自養,必須要在事業治理的保障中。餘食贅行:剝削壓迫。或:通惑。有道者:領導者。不處:不用。另見二十二章解。 這段文字的宗旨是闡述剝削壓迫產生的思想根源和治理辦法。
周景王《義經》老子文【第 二十五 章】解
原 文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譯 文 有種事物混合各種屬性而成,它決定世界的生髮程序。它沒有聲音和形象,獨立自主永不改變屬性。其屬性的循變永不出差錯,可稱它為世界生髮的本源。我不知道它的稱謂,就字樣為道路的道,按強制能力起名叫大勢。大勢可叫離逝,離逝可叫巡遠,巡遠可叫極反。 因此說:科學道理作用大,天道官威作用大,地道民生作用大,聖王邏輯作用大。世界有四大方面,而聖王邏輯是其中一個方面。人文邏輯受制於生活,生活邏輯受制於統治,統治邏輯受制於科學,科學邏輯受制於自然規律。
說明: 老子說的「大逝遠反」都是人的判斷,但科學家很具體「聖人之能成其大也,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就是科技家理論聯繫實際不自吹自雷而成就大目標。對人類來說,這是「四大」中的最重要的「一大」。 「有象」、「有物」、「有道」的概念解法不同,因為觀念「當其有」而意念「以為利」的象、物、道,是人們思維中的不同事物:「有象」在「惚恍,既由意念到觀念」的意識思維中,而「有物」是在「恍惚,既由觀念到意念」的意向思維中,「有道」是指整體思想成果,正確地運用道導和道導是人能成功實踐的動機導向。社會的四大應是:官作民主,王作官主,義作王主,民作義主,王、官、民因義而互為主從。現代中國理論權威不懂自燃規律與人文邏輯「非常道」的界限,能導向社會進步的不是規律而是邏輯,它們是依據科學制定的社會進步技術手段。道導導道道導道,導道道導導道導,道可導名可命,知無為有天下自正。古人說的神器,按五帝邏輯指慾望工具。凡造亂社會者都要先製造慾望工具以啟動人心,慾望重利理想重條件,故神器不可行。寥:空虛無象。天:上層統治。地:下層生活。道:科學規律。道(導),人文邏輯。人,人文(文通紋)。王:「一貫三,王也」能統一天地人的能人。法:取法、受制於。 這段文字的宗旨是闡述規律和邏輯的一般循行關係。
周景王《義經》老子文【第 二十六 章】解 原 文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不離輜重,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 輕則失本,躁則失君。 譯 文 持重能當輕率的根基,冷靜能當急躁的君主。這是根據君主整天不離豪華宮車卧息,有榮華狀態,安居於威武泰然說的。有什麼辦法?萬輛軍車的君主競拿自己利益藐視天下人的利益。 輕率能動搖根基,急躁能失去君位。 說明: 重輕指人的行為,靜躁指人的思想,因此,解為持重和輕率,冷靜和急躁。君子,原指君主,後指官與人格高尚的人。人的利益屬性:在時間性上分繼承、現實和長遠利益,在空間性上分個人、集體和社會利益,在範圍性上分物資和思想利益,在重要性上分主要和次要利益,在結構性上分直接和間接利益,在層次性上分官道和民道利益。人的生存條件也可以做這樣的屬性劃分。條件創造環境,需要產生利益,利益與條件邏輯是人類的進去規範。環境屬陽利益屬陰,創造條件滿足需要改善環境是人的根本利益。不能「知大己而小天下」而用個人或黨派利益藐視天下人利益的主事人,是身居官道思想上三角道德卻非要走思想下三角的仁義民道的「親下以謀上」糊塗行為,動搖官道根基將丟失官位。軍國主義的根源就是「拿自己利益藐視天下人的利益」,軍隊是國家安全工具不是發展工具,因此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輜:能休息載物的大車。燕處:自居高閑。 這一段文字的宗旨是闡述社會統治者的行為原則。
周景王《義經》老子文【第 二十七 章】解
原 文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鍵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譯 文 善良行為沒有痕迹,善良言論沒有漏洞,善良策略不用智謀,善良秘密沒機關也打不開,善良結合沒契約也拆不散。 肯定這些,就要根據思想家善於人道主義故沒有丟棄的人,善於物道主義故沒有丟棄的事物辦事。這些道理,叫繼承下來的明白。 所以說:完好的人是不完好人的老師,不完好的人是完好人的資源。不器重人,老師就會不愛惜自己的資源了。這雖說是智謀社會,但追求真理是它最重要的奧妙。
說明: 十九章說「絕聖棄智」,本章卻提倡「雖智大,迷是」。因為社會需要人們投入「以正治國」,所以要「棄智」。而教育需要學生承襲,所以要「雖智大,迷是」。在社會領域不「棄智」,知識要流於權術和投機取巧;在教育領域不「知人者智」行為就要流於失職和教而無方。因為,造物和育人是天道和人道兩回事,斷不可混為一談。智大迷是,是教育方法;智謀迷利,是投機取巧。中國教育的敗筆是至今還沒有造就一個「智大,迷是」的完整教育邏輯體系,非貴非賤、非上非下、非小非大、非是非非、非陰非陽。轍:車輪痕迹。瑕謫:毛病、漏洞。關鍵:門的栓梢。籌策:籌算策劃。救人:會意為人道主義。救物:會意為物道主義。恆:依帛書。 這段文字的宗旨是闡述教育的一般準則。
周景王《義經》老子文【第 二十八 章】解
原 文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朴。朴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
夫,大制無割。
譯 文 心明雄性剛取,身守雌性柔交,施為在社會之端。「施為社會之端」與必然規律不分,就回歸了嬰兒的依賴性。 心明社會公正,身守個人私邪,是施為社會的模式。「施為社會模式」必然規律不出差誤,就回歸到沒有極限地發展。 心明責任光榮,信守職業卑微,是施為社會的胸懷。「施為社會胸懷」必然規律於是充足,就回歸了人的本來品質。人本來品質播散成邏輯就成為人的進取工具,能人用它就可以擔任社會的領導。 這些領導分工,在社會職能中「為用」地割治著具體工作範圍。
說明: 黑白、雌雄、榮辱,是中國古代對企業、服業、事業職能分工思想的概括。這三種分工可劃分出各種具體社會職業分工和職能思想。如:企事、事企、企服、服企、事服、服事業等等,它們的分工「為用」地割治著社會不同的職能工作範圍。「跨者不行」,企業事業化的「大鍋飯」和事業企業化的「腐敗」都是對服、企、事業上下責任和義務的愚弄。孔子的「修上而趨下」「與其使民諂下也寧使民諂上」已經搞亂了中國五千年上下傳統,而現今「親上以謀下」的「民主集中制」和「親下以謀上」的「群眾路線」,說到底仍是對「單氏取周」和孔子「朋友共」的繼承,老子對此說「天下神器不可為也!」。古代「聖人」並不是個人專用詞,在社會當官長的都應當是思想家聖人。社會職業不可窮盡,工農商學兵的概括不科學。中國古代劃分的企業發展,事業治理,服務業養用及其思想,是社會規律。谷:虛懷若谷會意社會胸懷。谿:溪溝,會意社會胸懷的支脈。忒:差誤。朴,本來的品質。大制無割:社會的職能分工(老子「無之,以為用」「無」作「為用」解)。「夫大制無割」遵帛書。 這段文字的宗旨是闡述社會分工的規律和分工的基本職業精神素質。
周景王《義經》老子文【第 二十九 章】解
原 文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故: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或強或羸,或挫或隳。 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譯 文 想要取得天下為己所用,我看是得不到的。社會的心靈慾望工具不是自己人為杜撰的,人為杜撰的要失敗,執行者也要遭受損失。 因此說:事物應該行還是應該隨,應該慎重還是應該鼓吹,應該強盛還是應該弱小,應該挫折還是應該毀滅。 肯定這些,就應根據能人克服極端冒進,克服奢侈浪費,克服泰安麻痹的思想的原則辦事。
說明: 《論語·衛靈公》孔子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就是工具,「天下神器」解為社會的心靈工具,指社會治理的思想手段。這個思想手段是在社會長期發展碰撞中形成的,不是某個人想當然編造出來的;「萬物負陰而抱陽」是科學規律,小到原子大到天體都是這個道理。「單氏取周」以後孔子不求上下左右杜撰了「中庸之道」,非陰非陽而反科學;黑格爾「對立統一規律」「矛盾普遍性」,扭麴生活挑動仇殺給執行者造成了損失。「改革開放」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引發的經濟騰飛宣告了矛盾主義動力論的失敗。沒有社會根據編造的社會心靈工具,最後總是要失敗的,執行者也要受損失。古人說的神器,按五帝邏輯指慾望工具,魂器指是人的觀念工具,魄器是人的意念工具,意器是人的思想工具,精器是人的信念工具。神是人的慾望,這是精神意魂魄《五帝靈台》的五大心靈工具。凡是造亂社會者都要先編造慾望工具「神器」以迷惑人心。慾望重利而理想重條件,故人為的神器不經過其它心靈工具整合不可行,老子說「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著敗之,執者失之。」噓:噓氣聲會意為慎重。羸音類:弱。隳音灰:毀。或:通惑。 這段文字的宗旨是闡述個人與社會統治思想的辨證關係。
周景王《義經》老子文【第 三十 章】解
原 文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過後必有凶年。 善戰者果而已矣,勿以取強。果而勿驕,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得已居。是,謂果而不強。 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譯 文 以規律領導社會的人不搞軍國主義,這樣一切的政事都好恢復。軍師戰爭的地方荒草叢生,社會戰亂後必有災年。 好指戰員的目的是取得勝利成果,不以實現目的逞強。有成果不自誇,有成果不自伐,有成果不歸己有。肯定這些,就叫有成果而不逞強道理。 事物成熟了就衰老了。肯定這些,說這不該是必然規律,其實早也是這樣。
說明: 自「善戰者……」開始遵帛書。老子說「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而「以兵強天下」就是以奇、以智的軍事手段治國。用軍事辦法領導社會,就是軍國主義。軍國主義把敵我的鬥爭泛化於社會,視「唇齒相依」為「矛盾鬥爭」,視「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規律為「一陰一陽」「對立統一」「合二而一」「陰陽矛盾」。把「為用」生活工作學習的人際關係「為利」地劃分成敵我友,矛盾主義把社會和諧人為成矛盾鬥爭,是挑動人類自殘的軍國主義恐怖論。軍國主義的特點是果而逞強,對己則大樹極權領導,對人則大搞憶功思恩、憶苦思甜,貪天功為己有。把苦甜矛盾化,把矛盾生活化,以製造人人自危的軍國主義現實。窮富階級鬥爭論排斥官民階級和諧論,造成社會大自殘。縱觀人類歷史,惟有中國義經救世界。正治與政治的區別,在心治第一法治第二還是法治第一心治第二的問題,重後果的依法治國國之賊,重原因的科技治國國之福。大軍:指社會軍事。不道:不是必然規律。人主:官民的領導。 這段文字的宗旨是闡述軍事的社會道德失準則。
周景王《義經》老子文【第 三十一 章】解 原 文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惑)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 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矣。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尚左,上將軍尚右。 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譯 文 那些喜歡動武的人是社會不祥之才,受物質誘惑變壞的人。因此,尊重社會規律的人不會採納他們。 社會領袖要居於進取的立場,用兵打仗時應器重保守。戰爭是不祥的手段,不是社會領袖必需的手段,是被迫使用的手段,對這個不祥手段淡漠為上策。 勝利後不能得意,那些得意的人是喜歡殺人的人。喜歡殺人的人,不能讓他受到社會擁護。 好事要積極進取,壞事要消極保守;副將要積極進取,主將要消極保守。 用說理的喪禮對待拼殺的兵士,用哀傷追悼死者。戰爭勝利,也要以喪禮對待。 說明: 戰爭不是老子說「以正治國」的正治,正治是上義下利,官道德民仁義。戰爭是政治「人之不善何?去之有。」的國家手段。老子說「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說「戰爭是流血的政治」指的是政治的懲罰手段,但不是正治的思想手段。正治與政治的區別在心治第一法治第二還是法治第一心治第二的問題。正治應當是社會治理的主流,戰爭只是不同政治間的流血衝突,為了利益不得已而使用的手段。因此勝利也要以喪禮對待,以免進入正治主流。《左傳·襄公十年》記有:「天子所右,寡君亦右之;所左,亦左之。」孔穎達疏:「人有左右,右便而左不便,故以有所助者為右,不助者為左。」左為進取自立者,右為保守依賴者。正治與政治的區別,在心治第一法治第二還是法治第一心治第二的問題。或:當「惑」解,古文或惑通假。 這段文字的宗旨是闡述政治與戰爭的一般原則。
周景王《義經》老子文【第 三十二 章】解 原 文 道恆無名,朴雖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猶川穀之於江海。 譯 文 研究自燃規律叫知無「科學」,它的小皮毛,社會也左右不了。候王能遵守它的規矩,萬事萬物都能遵重王道。天地陰陽相合,降下及時雨於民,沒人命令也能均勻。 人開始制度事物時就產生了名實觀念,名稱已經有了,就應知道邏輯限度。知道限度,可以不出差錯。比方說,規律對社會規矩的作用,就像川穀的水流注入江河海洋一樣自燃。 說明: 官道責任是統治的導向,民道責任是生活的導向,古人把導向官道的叫聖人把導向民道的叫賢人。中國的導字是道字下一個手字或寸字,意思是用手或心操縱道,相當西方的邏輯概念。社會邏輯要依據社會規律制定規矩,官道的邏輯是事業「事無事」,要「為無為則無不治」預防為主;民道的邏輯是企業「為無為」服務業「味無味」,要知無為有地發展自己生活質量和品味。歷史流傳下來的語言文字觀念知識都是常名,後人用這些常名和經驗去「可名」,就不用事事直接去知覺了。《莊子·知北游》老子說:「知也,非將至之所務也,此,眾人之所同論也。彼至,則不論;論,則不至明見。」科學知識的真理性是用來學習的不是用來檢驗的,老毛是人類唯一要「檢驗真理」知識的狂人,在蘇聯解放和科技援助的國基下他編造實踐執行主義和矛盾仇殺主義捲走了近億人的生命,中國不得不對他的慘禍改革開放。實踐理想目的檢驗理想目的,天經地義。「道恆」遵帛書。朴:本。恆:恆久,必然永久性。 這段文字的宗旨是闡述規律及觀念是制度社會事物的邏輯前提。
周景王《義經》老子文【第 三十三 章】解 原 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譯 文 了解別人叫智慧,了解自己叫高明; 戰勝別人是有力量,戰勝自己是強大; 知道滿足能豐富充實,銳意進取是有志氣。 不失去根據的人是能持之以恆,身死道理不亡的人是長壽人。 說明: 複合字詞要比單字詞概涵內容狹窄具體,複合語只表達它限定的內容。如慧智機智是智,但它只限定在知人「知人者智」的有限範圍,智也沒有既知人又知物的知的抽象層次高。道理文在於義解準確,其文義應體現在對古文等質等量的現代語言的表達中。切忌以文代道、以情代理、以後代先的偏誤和神秘主義、旁觀主義和權威主義的偽篡。因此,應區別知與智、智與明、力與強、富與志、久與壽的概涵界限。中國字典里只有智慧沒有知慧詞,以及將古人的知同假為智,都是漢武帝對中國義理「絕其道」留下的病根,應當堅決復興古義。知:感知理解的求知思想。智:指求知中的「知人」思想。 這段文字的宗旨是闡述進取者的正確入世態度。
周景王《義經》老子文【第 三十四 章】解 原 文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 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 是,以聖人之能成大也,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譯 文 社會規律分流又匯合,誰能左右得了?萬事萬物依靠它運行生長而不說什麼,成功後也不強調自己利益。 外皮保養事物不是主人意志,名位小;萬事萬物歸為一統也是主人意志,名位可就大了。 肯定這些,就得根據思想家的大業經驗,始終不自高自大,所以能成就大業。 說明: 「恆」、「是以聖人之能成大也」遵帛書。依據雇歡本及陳鼓應先生《老子注釋及評介》去掉「常無欲」衍文,並重新斷句。《管子·內業》:「不見其形,不聞其聲,而序其成謂之道。」《關尹子·一字篇》:「曰天、曰命、曰神、曰玄,合曰道。」我們必須尊重編輯《辭海》的科學工作者解「道」為「規律」及邏輯的事實。規律的必然性,邏輯的意然性,貫穿在一切社會事物的因果關係中。意然性的邏輯能否出現必然性,那全憑邏輯是否尊重規律的必然性。尊重規律必然性的社會邏輯運作,也如同規律一樣「大道汜兮,其可左右!」。聖人再大也大不過天,邏輯再能也能不過規律。事業和服務業是從剛柔兩方面維護維護社會生活,保障企業正常發展社會的職業分工。因此,事業的「無事」治理和服業的「無味」養用職能不可混談。汜si:分流而匯。衣養:會意為服務業。歸焉:會意為事業。自為大;自高自大。 這段文字的宗旨是闡述在社會發展中事業和服業的社會邏輯關係。
周景王《義經》老子文【第 三十五 章】解 原 文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 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譯 文 掌握宏觀邏輯意象導向社會,導向不能傷害安定、平等和上下關係。 娛樂和美食吸引人享受,規律邏輯關係的理論說出口讓人感覺沒味道:看它得不到明確印象,聽它得不到全面信息,用它也不能窮盡要求。 說明: 上章的「大道」和本章的「大象」都是談社會規律和邏輯關係。《淮南子·卷十》稱「道者,物之所導也。」《文子·微明》老子說:「大政無險,民易導。」而被《韓非子·說林》稱為《周書》的老子文竟一個導字也沒有,因此不能排除「單氏取周」後對老子「絕其道」的篡改。本章「執大象,天下往」說的是邏輯「導」的社會功能。大象:宏觀意象。往:循往、導向。太:帛書為大字,《廣雅·釋詁一》太:大也。段曰「如大宰俗作太宰,大子俗作太子,周大王俗作太王是也」,因此「太」會意為社會兩極的上下關係。中國改革開放前人人都「執大象」搞企業事業化一盤棋大鍋飯依賴成大饑荒,改革後又搞了人人執小象搞事業企業化放任理想成腐敗成災。所謂「執大象」就是老子說的「從己出」地「知大己而小天下」,不管大事小事,不當成自己的事兒沒有不出錯的。餌:糕餅,會意為美食。既:完了、窮盡了。無味:知無地品味。 這段文字的宗旨是闡述社會邏輯導向的一般特徵。
周景王《義經》老子文【第 三十六 章】解 原 文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去之,必固舉之;將欲奪之,必固予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 魚不可以脫於淵,邦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譯 文 真想收斂事物,必須堅持把它的根據擴張;真想削弱事物,必須堅持把它的根據增強;真想去除事物,必須堅持把它的根據推舉;真想奪取事物,必須堅持把它的根據給它。這就是精細地高明,柔與勝剛取、弱小勝強大的道理。 水裡的魚不可以離開淵源,邦團爭利的工具也不可以告訴外人。 說明: 「邦」、「將欲去之,必因舉之;將欲奪之,必固予之」遵帛書。尊重事物的本來面貌和因果關係,是中國古代「自無起有」《無學》科學思想的精髓。因此,在對待人與人、邦與邦、國與國的利益衝突時,必需冷靜對待對方的本來面貌和因果關係,制定相應對策。不可以用尚武的「對立統一」「矛盾鬥爭」或「辯而不辨」的機會主義偷換科技發展邏輯。高明的領導,貴在「尊道貴德」地「導」上;高明的對手,貴在挖掘對方的根據上。「必固」的手段,是為了達到「將欲」的目的。這也是古人說解的黃帝(意土-思想)在牧野(導向平台)戰勝炎帝(神火-慾望)的言說道理。不能把義主觀假借的道理說成是人主觀指事的祖先,道理最忌諱把實事求情感化擬人化。規律最公平,對萬事萬物都一樣看待。邏輯則不同只利於制定者,因此邏輯的品位有高低,最高層次的邏輯依事物的本質實事求是不以慾望擬人化崇拜取捨。歙She:收斂。固:原本根據。 這段文字的宗旨是闡述索取動機和手段的思想辨證法。
周景王《義經》老子文【第 三十七 章】解
原 文
道,理之者也;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 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朴。鎮之以無名之朴,夫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
譯 文
規律,事物的紋理;規律,定位在知無為有就沒有辦不成事物的邏輯信念上。統一天地人的領袖若能信守它,萬事萬物都能自由於自燃。 在自由於自燃出現不軌時,我就宣布這是還需要科學研究的事物。用知無為有名義人就不貪慾。不貪慾心就靜,社會自己就走上正路。
說明: 「道,理之者也」,是根據《韓非子·解老》中的老子文補進此章的,「道,理之者也;道,常無為而無不為。」恰好構成完整的一句話。此文可能是西漢對老子「絕其道」以前的失文,因為「單氏取周」後「理」字不利於神秘老子。從觀察世界總結出來的規律性道以「理」來表述,從創造世界規範出來的邏輯性德以「常」來表述。從三十二章的道恆、自賓、知止與本章的道常、自化和自正等,反映老子對必然性規律與意然性邏輯使用了嚴格的概念範疇。意然邏輯能否必然,那要看是否尊重必然規律和科學真理性,最後還要把邏輯技術造意的可行的理想目地(計劃方案)等拿到實踐中去證明或「檢驗」。如果為用地對待邏輯信念,邏輯就能像規律一樣自由於自燃地自化;如果為利地對待邏輯信念,邏輯就要造成人與事的只由不燃地異化。老子已經明確,「道」理是真理,「可道」規矩是原則,既規律的科學真理觀和邏輯的技術法則觀。欲:慾望動機、意念動因。無名:知無地名——需要科學認識還沒命名的事物、觀念。 這段文字的宗旨是闡述領導事業的邏輯與科學技術的重大意義。
《德(則)經》古稱「令德」
周景王《義經》老子文【第 三十八 章】解
原 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譯 文
上級原則不講原則的原因是因為使用下級「為利」的原則,下級原則不失原則的原因是因為使用上級「為用」的原則。 上級原則「為用」施為時是「為用」的原因施為,下級原則施為時是「為利」的原因施為。上級互助施為是「為用」的原因施為,上級義氣施為時是「為利」的原因施為,上級禮遇施為時沒有誰敢公開響應,反倒「攘臂而扔之」。 因此說:社會失去循行規矩後有得失原則,失去得失原則後有互助之愛,失去互助之愛以後有義氣之情,失去義氣之情以後有禮遇待人。 這個禮遇待人沒有多少誠信可言,而是禍亂的魁首。先認識這些問題的人是理論精華也是愚弄自己作「無私奉獻」的開始。 肯定這些,就應根據有氣魄的人「處其所厚不居其所薄,處其實際不居其浮華」的思想根據辦事。所以說,應棄除本末取居根據。
說明: 二十三章說「同於德者,道亦德之」,是說道的準則也可以成為德的原則。《韓非子·解老》:「德者內也,得者外也。」說德是人精神的原則。「原則」是規則的規則,所以原則能直接影響觀念對範疇的界定,影響人的觀念形態及意念的行為法則。道德內涵影響人的意識形態,因為它原則著人的意識傾向;互助之愛是共性原則,因為它規則著共性意念對得失的界定;義務之情是社會原則,因為它法則著理想目的行為理念。禮貌待人是為利交遊的規則手段,因為與原則出發點無關故「攘臂而扔之」。歷史經驗證明:官道不義,社會就要推翻它;歷史經驗還證明,民道不利,官道就要愚弄它。上義下利,官道德民仁義是上下交流的數術,顛倒了它們就是顛倒的社會。作官作夫就要講道義,作民作妻就要講仁義,這就是今說的行為原則和古說的道德的本意。老子文對社會分工概念明確:為無為,味無味,事無事;道者,德者,失者;知其白守其黑,可以無極;知其雄守其雌,復歸於嬰兒;知其榮守欺辱,可以為官員。因此說,企業「為無為」上下是干群,服務業「味無味」上下是主僕,事業「事無事」上下是官民。義:尊道理施義務、義氣是尊人情施氣節。禮:心物的情面舉措。 這段文字的宗旨是闡述個人社會思想行為準則的辨證邏輯關係。
周景王《義經》老子文【第 三十九 章】解
原 文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 貞其致之: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蹷。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至譽無譽。是,故不譽。 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譯 文
以往社會得到統一的包括:上層統治能得到統一,因為清廉;下層生活能得到統一,因為安定;慾望能得統一,因為靈活;心胸能得統一,因為充實;事物能得統一,因為生長;領袖能得到統一,因為施為社會正道。 推算它們的因果:統治沒原因清廉恐怕要分裂,生活沒原因安定恐怕要暴亂,慾望沒原因靈活恐怕要歇火,胸懷沒原因充實恐怕要枯竭,萬物沒原因生存恐怕要滅亡,領袖沒原因高尚恐怕要敗倒。 因此說,尊貴以卑賤為根本,上層以下層為基礎。 肯定說,侯王自稱的獨斷、寡行、不善,並不是以卑賤為本,是不正確的表白。因此說,絕頂的榮譽就沒有榮譽了。肯定這些,就應當斷定它不是榮譽。 是琭琭面貌的就如同玉石般高雅,是珞珞面貌的就如同石頭般低俗。
說明: 道之初是一,因為「道生一」;道之末也是一,因為是「得一」。「生一」是天然的、既往的,而「得一」卻是社會的、人為的。同一是比較的,統一是操作的,一致是共識的,它們都表示存在於一個範疇。故老子說的「得一」,特指社會的行為理念。上下、尊卑、貴賤是從中國的傳統理念得出來的得失行為準則,目的是維護社會統一。社會統一的方法是「唇齒相依」統一,因為唇齒是生命工具,「唇齒相依」是自由於自燃的自覺合作行為。還有一種是人為強制地「矛盾鬥爭」統一,他們把社會關係視為戰爭的矛盾仇殺場合,「矛盾鬥爭」是自由他燃的他覺跟隨行為。老子說「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反矣,損不足以奉有餘。」人道是克服不足追求有餘的合作群體,因此統一不是斗而是合作和諧出來的。天,特指社會的天——統治者。地,特指社會的地——民眾。谷:虛懷若谷,指胸懷。侯王:領導人。貞:推算、推測。蹷jue:敗倒。琭琭:玉石貴堅貌。珞珞:石頭卑堅貌。另見三十八章說明。 這段文字的宗旨是闡述社會事業治理企業和服務業的邏輯關係。
周景王《義經》老子文【第 四十 章】解
原 文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導)之用。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譯 文 反作用是自燃道導的規律運動,弱作用是人為導道的邏輯作用。 社會事物生髮於利益判斷,利益判斷又根源於條件判斷。
說明: 十一章定義說「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為利觀念「當其有」的利益,生於為用觀念「當其無」的條件。人道與天道的「損有餘」相反,是追求「奉有餘」克服不足的。相反之道和道的反作用一樣,都是具有循行程序的運變。從觀念上看,知有的觀念判斷產生於知無的觀念判斷;從意念上看,為利的動機產生於為用的動機,一切事物都是從知無的零認識開始的。大慶王鐵人提出「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大油田的思想,這也正是復興老子知無為有的「無為」理想。著眼於自無起有的「弱作用」,就是老子的無事、無味、無為的「無學」思想根據。「天下有」是從「天下無」創造出來的,「有為」是從「無為」創造出來的。正確繼承民族文化傳統,也必須從無到有地來學習和領會。古人把《無學》當第一,今人把科學當第一;古人把「無為」當第一,今人把科學技術當第一生產力。人文邏輯與自燃規律比較,總是弱作用,人不尊重自燃規律總是要受到大自然的懲罰,因此,科學觀是第一判斷力,技術能力是生產力,具有科學觀的技術能力是第一生產力。天下:社會。 這段文字的宗旨是闡述事物創造與心理創造的辨證法。
周景王《義經》老子文【第 四十一 章】解
原 文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戾;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 夫唯道善貸,且成。
譯 文
上等學者聽罷道理積極實行,中等學者聽罷道理半信半疑,下等學者聽罷道理哈哈大笑。 不受嘲笑,就不足以作道理。因此,建設道理時說:「明顯的道理像暗昧,進取的道理像後退,平坦的道理像崎嶇。上等邏輯方法像虛懷若谷,真相大白像受凌辱;拓展的邏輯方法像不充足,建設的邏輯方法像偷東西。本質真實得像變易,大方框像沒角落,大器材晚成熟,大音響希頓,大形象沒形狀,道理隱秘沒名分。」 你只有在科學規律和技術邏輯中借鑒,才能成功。
說明: 老子說的《建言》由於孔子燒書斷史已不可考據了,但《建言》中明確提出道、德、失的循行準則及尊道、貴德、治失的辨證法卻是千真萬確。可見,關於「道」的循行關係準則的理論,在老子以前就已經有雛形了,老子應是集大成者。在理論的研習中,人們常常分不清規律與邏輯的界限,既意識與意向——恍與惚的界限。有人說,上醫能醫天,中醫能醫人,下醫能醫病。研習道理的理論家也分上中下,和諧天下,和諧黨派,和諧個人的層次不一樣。學者的科技使命感,是關乎社會運作的大問題,因此本章的「大象」同三十五章的「執大象」的解法不同:「執」是執掌操作,其「大象」屬操作的邏輯意向,而本章是說「大象無形」是認識的意識判斷,因此解為觀念的「大形象」。戾:反常。渝:變易。隅:角落。 這段文字的宗旨是闡述科學規律和技術邏輯的學者思行守則。
周景王《義經》老子文【第 四十二 章】解
原 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譯 文
人與社會對規律的邏輯循行關係,首先要知無以追求有餘而生一,從一之初意識條件生二,從條件二中創造應對必然規律的意然邏輯而生三,人類用自己的邏輯創造世界萬事萬物。萬事萬物都是背負陰暗懷向陽明,沖交細微物態和諧而成的。 人們所厭惡的,唯有孤陋寡聞沒胸懷,而君王大公們用以自稱。因此說,事物或是迷惑在損失中受益,或是迷惑在益處中受損。 別人教的東西,我也要教給學生。強盜該死而沒死的,我也要把他當成老師來學習。
說明: 《說文解字注·三》「文一偶二為三」就是根據義經概括的。「氣」是我國道理中獨具的物態觀念,氣態是液態和固態物所不具備的細微物質存在形式。「沖氣以為和」與現代的分解「化合」同義。陰陽理論觀念是我國更古老的理論概括,堯舜《陰符經》說「自燃之道靜故天地萬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陰陽勝,陰陽相推變化順矣。是故聖人知自燃之道而不可違,因而制之。」「制之」就是思想家制定的邏輯手段。小到原子大到天體中到人類都是「萬物負陰而抱陽,充氣以為和」的,根本沒有非陰非陽「中庸」和「對立」問題。因此說,孔子和黑格爾都是理論騙子。同性相斥異性相吸的科學規律是古老中國概括出來的。老子的「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與五代時華山道士陳摶設計的平面陰陽魚圖不能同德而語。老子的陰陽概念是實體的立體餘缺演變概括,而陳摶的「陰陽魚」只不過是一個平面的對孔子「一陰一陽之謂道」的是非主義說解。老子是「惚恍」認識論和「恍惚」造意論協同的,「三生萬物」科技造物的理論家。 這段文字的宗旨是闡述面對必然規律的意然邏輯宗旨問題。
周景王《義經》老子文【第 四十三 章】解
原 文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 之有益。 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譯 文
社會最柔弱的東西,能駕御社會最剛強的東西。從無到有從用到利的科學思想無處不在,因為我知道知無為有的「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發展觀對社會的益處。 不言的身教,知無為有施為的益處,社會很少有人能做到能明白。
說明: 在《義經》老子文的理論觀念中,無、柔、弱、交、私、賤、雌、地、民等都是負陰的基礎東西,而有、剛、強、公、取、貴、雄、天、官等都是抱陽的建設的東西。沒有基礎就沒有建設,同理,沒有建設也談不上基礎,它們是陰陽的唇齒相依。所以《義經》老子文提倡進取應該是從頭開始明白,從無條件開始「無有」地積極創造世界,反對從尾開始「有有」地消極依賴世界。積極地創造並在創造中為用地生活,樹立從知無開始的積極科學求實觀,樹立知無有為是非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科技發展觀,才是能力人生的真諦。不言的身教以情動人,無為之益以知能取長。無有:從無到有的判斷,魯迅說「科學同趣於中國無有者也」。人與社會能自勝才能強大,能自知才能明白。兩千多年來,在孔子「與其使民諂下也寧使民諂上」「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誤導下,中國人忙於勝人知人,先立君主後立民主人主觀,就是忘卻了面對必然規律創造意然邏輯的義主觀的問題。無為:知無有而是非,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科技發展觀。 這段文字的宗旨是闡述知無為有的科技發展觀問題。
周景王《義經》老子文【第 四十四 章】解 原 文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譯 文 名望與身體比較應當親近誰?身體與物資比較哪個算多?得益與死消亡比較哪個算病?明白了,就要知道貪愛必導致大破費,積富必導致重消亡。 知道滿足就不卑辱,知道限度也不會出差錯,這樣可以長治久安。 說明: 名利與生命,健康與物資和得與失關係涉及駕馭人生追求的宗旨問題,一章說「有,名萬物之母」、「常有,欲以觀其徼」,總結了名和欲的關係。本章又具體深入地論述了這種關係,在正反比較中得出「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的結論。名,身,貨得失的正確態度是「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孰:誰、哪個。 這段文字的宗旨是闡述進取與享樂、得與失的辨證邏輯。
周景王《義經》老子文【第 四十五 章】解 原 文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納。 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譯 文 大成功若能看到不足,用時不出弊病;大勝利若能繼續奮進,用時不會窮盡。 大坦率像受委屈,大技巧像笨拙,大辨論像語遲。 躁動比冷漠強,靜思比狂熱強。清楚靜心地工作,是社會正道。 說明: 老子說規律「字之為道,強為名曰大。」規律的字叫「道」,名叫「大」。「大成」「大盈」的實踐要看到不足,知無的目的在進取。「大直「大巧」「大辯」的行為如委屈如苯拙如語遲,因為「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所以應「功成而弗居」。「躁勝寒,靜勝熱」是「功成而弗居」的手段;「清靜為,天下正」是「功成而弗居」的目的。只有不居功自負才能有責任感發展科學技術,把知無而為「無為」的科學技術當第一生產力而「清靜為」。如果不「功成而弗居」,就實現不了「清靜為,天下正」的理想,老毛一味讓人憶功思恩憶苦思甜,把進取的意志推給別人,是藐視現實拿自己利益藐視天下人「從己出」的利益。「以人為本」的說法應區別出「以人本能為本」和「人以自己科技能力為本」的不同意義。老子說「走過的路都淺顯,只有面對尚未走過的路時社會才能進步。」只有理性能力才能洞觀未來。沖:衝擊、奮進。靜:古詞當靜思有序不亂解。 這段文字的宗旨是闡述人與社會的進取邏輯。
周景王《義經》老子文【第 四十六 章】解 原 文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譯 文 社會有邏輯導向,閑馬讓它產糞;社會沒有邏輯導向,戰馬生在郊外。 禍患,大不過不知足;錯誤,超不出貪心。所以說,知足不貪的滿足,就是充實的滿足。 說明: 「道」這個理論名詞是中國特有的,自《黃帝陰符經》開始用在理性上的「道」,是人類感性世界「道路」的理性會意字。《管子·內業》「不見其形,不聞其聲,而序其成謂之道。」;《關尹子·一字篇》「曰天、曰命、曰神、曰玄,合曰道。」;老子說「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實際上,所謂「道」「可道」「非常道都是必然巡行關係的範疇,現在把自燃循行關係稱為必然的規律,把思想循行關係稱為意然的邏輯(老子稱「齊輯之乎轡銜」,孫中山稱「理則」),實際上自然的巡行關係不止在宇宙天道,在社會人道和靈台心道上也是自燃的。道可道非常道都是道,區別在天道人道和心道。對此老子說「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天道是個損陽補陰的平衡規律,人道是個損陰補陽的進取規律,心道是個駕馭陰陽的發展規律。知慧的精髓因科學家對規律的認識而精湛,知慧的神聖因思想家對邏輯的概括而精彩,知慧只對人間關係有意義,因為「智只能智已知不能智不知」。社會有符合人道邏輯可循時,人駕馭天道規律為自己生活服務;社會沒有符合人道邏輯可循時,人就無法利用規律發展自己生活。如果道不可導,要知識創理想何用?如果導不遵道,要技術創現實何求?社會失常的原因在人「不知足」和「欲得」的「有有」為利不為用的原則上,在不能知無有而為是非的無為上。總體看,社會所有的問題,都是思想機遇和科技能力不到位的造成的,因此科學知識和技術能力問題是社會的首要問題,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心靈的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生產力。老子說「餘食贅行,物惑惡之」剝削壓迫是物資誘惑變壞的,因此要「小邦寡民」小看幫派寡慾民利以維繫社會和諧,這也是事業官道治理社會的選擇,大看幫派廣欲民利就要給世界添亂。知足之足,常足矣。咎:錯誤,禍患。 這段文字的宗旨是闡述社會秩序正常和失常的辨證法。
周景王《義經》老子文【第 四十七 章】解 原 文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 譯 文 不出門便能知道天下,不開窗看便能知道天星運行。心裡想的深廣遙遠,心裡知道深廣的東西少。 肯定這些,就要根據思想家制定的邏輯不行動就能知道,不見面就能名實,不施為就能出成果的原則辦事。 說明: 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是心靈科技思想生產的特殊性,也是思想家知無而為的預見操守。思想家不是行為家,古說的聖人也不是賢人,因為治世求義的官道不是謀生活求利的民道。思想家、聖人和官道要依據科學規律走在行為家、賢人和民道的前面以邏輯規範治世,因此要知無有而為是非「無為」有預見。事業官責民利,企業干責群利,服務業朴責主利,老子說「專而為一分而為二反而合之上下不失,專而為一分而為五反而合之必中規矩。」是社會進取的邏輯。五帝是我國古代幾千年在心靈科技領域積累起來的經驗知識體系:青帝信念經驗知識體系,炎帝慾望經驗知識體系,黃帝思想經驗知識體系,白帝認識經驗知識體系,黑帝實踐經驗知識體系(帝果實會意思想成果)。遺憾,據緯書和鄭板橋家書記載都被孔子燒了,其它說法,都是孔子和後人「廢五疇以伸上帝之孤尊」的擬人妄說。牖:窗戶。彌:廣而久。 這段文字的宗旨是闡述科學家,思想家,事業家,企業家和服業家駕馭職能的特殊責任性。
周景王《義經》老子文【第 四十八 章】解 原 文 為學日益,為道(導)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譯 文 學習知識的日漸受益,追求理想的日漸受損。損失再損失,直到他能知無為有為止,能知無為有就沒有做不成的事物。 治理社會,總要由沒有事故的業績來體現,如果常出事故腐敗橫行就沒資格治理社會。 說明: 學習知識和追求理想不是一回事,老子說「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是惚恍(想思)和恍惚(思想)兩個思維範疇。知識是求理的思想條件和前提,求知人是學知追求真理;博採者的行為是追求理想,依據自燃規律制度人生社會邏輯。制定社會邏輯涉及社會各階層人的利益機遇,所以對追理想的人來說風險很大,所以老子說「怨恩、取與、鑒教、生殺八者,正之器也。唯循大變無所湮者,為能用之。」直到實踐者明白知無而為「無為」以後,就能無所不為了,否則,必然的規律就會一直把你「損」到明白知無而為為止。現在很多官員和理論家分不清規律與邏輯,真理與理想,科學與技術,知識與能力,觀念與意念的界限,一次次給社會和民生帶來災難,應該讓這些人下課了。無為:《文子·老子曰》「無為非謂其不動也,言其從己也。」《淮南子·原道訓》「所謂無為者,不先物為也。」「無為」是知無有而為是非的責任行為,是「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簡稱。當投機單氏取周的孔子,借老子名義到楚國暗殺王子朝逃到樹林被老子弟子發現,老子悲傷滴說「「夫,不忍一世之傷而傲萬世之患抑固窶(音懼·久貧)……反無,非傷也;動無,非邪也。聖人躊躇以興事,以每成功。奈何哉?其載焉!終,矜爾!」至今人類已經「患抑固窶」兩千五百多年了,代代都要以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犧牲換取和平,「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我們還有什麼理由固執不覺悟呢?! 這段文字的宗旨是闡述學習知識和追求理想的邏輯關係。
周景王《義經》老子文【第 四十九 章】解 原 文 聖人恆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聖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 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譯 文 思想家是永恆的科技心,以百姓的心為自己的心。善良的人我善良對待,不善良的人我用有原則的善良對待。有信用的人我信用對待,沒有信用的人我用有原則的信用對待。思想家在社會上很謹慎,為社會弄渾了自己的心。 百姓都注重聽到看到的身邊事,思想家卻像孩子一樣純真地求實求施。 說明: 《亢倉子·君道》說「以耳目取人者,官多而政亂;以心慮取人者,官少而政清。」《屈原·天問》「吾將上下以求索」說明屈原時代的上下理念已被模糊,因而造成了詩人的困惑與悲劇。本章「以百姓心為心」同「單氏取周」「親下以謀上」群眾路線和孔子「使民諂上」「親上以謀下」民主集中有嚴格區別,是「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老子「以百姓心為心」是邏輯規範,孔子「與其使民諂下也寧使民諂上」是「智者」的知人技巧。老子說「以智治國國之賊」,科技治國國之福。知慧的精髓因科學家對規律的認識而精湛,知慧的神聖因思想家對邏輯的概括而精彩。注其耳目:指注意身邊的事。聖人:思想家,細說是官義思想家,賢人是民利思想家。德善:有原則的善良。德信:有原則的信任。孩之:童貞地觀察和想像。歙歙xi:謹慎收斂貌。「恆無心」遵帛書,指知無的科學思想。 這段文字的宗旨是闡述思想家和官員的處世原則。
周景王《義經》老子文【第 五十 章】解
原 文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凶虎,入軍不被甲兵。凶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譯 文 人由生到死包括:成長的人佔3/10,接近死亡的人佔3/10,從成長到死亡間生活勞動的人也佔3/10。你有什麼根據非得讓自己的生命比別人生命優厚?! 聽一些人說善於料理生存的人,陸行不會遇上凶虎,參戰受不著武器傷。兇險沒機會施展它的鋒芒,老虎沒機會施展它的利爪,兵戰中沒機會受凶刃傷害。這是什麼原因?因為他創造了不死的條件。
說明: 《莊子·庚桑楚》說老子曰:「翛然(xiao無牽掛)而往,侗然(dong開朗)而來,是謂衛生之經矣。」《文子·下德》「老子曰:治身,太上養神,其次養形。」說的是善於生活人的經驗知識。攝生是保護身體,養生是養護身體,衛生是衛護身體,它們的目地是創造生命的生存條件。有利條件是人創造的,當然不知無也就沒能力創造或利用有利條件,老子說「為無為則無不治。」「無為而無不為。」知無而為「無為」是有預見的思想行為,故以智治國國之賊,科技治國國之福。無為:知無有而為是非的科技思想行為。甲兵:有兵器的兵。 這段文字的宗旨是闡述無為的科學技術對生命的邏輯意義。
書號:ISBN7-207-03559-3/b.98
周景王《義經》老子文【第 五十一 章】解 原 文 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恆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譯 文 世界規律程序生成事物而世界規矩層次養蓄事物,世界事物各具形態而世界形勢成就形態。肯定這種關係,任何社會事物就都得遵從規律程序而器重得失規矩層次。 對發展規律的遵從,對得失規矩的器重,沒人命令而是人們自主自燃。所以說,世界事物在規律程序中生存著在規矩層次中養蓄著:生長著培育著,平等著奴役著,供養著覆滅著。 世界生髮的規律為用不為利,世界施為的規矩自燃不固執。揚長而不主宰,這就叫創意的理性原則。 說明: 老子文是圍繞社會圍繞人生談道義規律規矩必然性的,因此不能脫離這個前提而空泛宇宙。他說「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陽余陰缺是人的觀念(惚恍)判斷,宇宙規律生出社會規律,社會規律生出心靈規律,人類惟有通過心靈科學技術駕馭社會科學技術和宇宙科學技術,才能創造人類社會和人類的永恆。古字「玄」就是老子「放意寫神論辨而形於弦」的弦意,見第一章解。「覆」遵帛書。道生德儲勢成是社會企業服務業和事業三大社會職能分工的三大倫理範疇,故「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道:規律,無學,科學,法則。德:規矩,有學,技術,原則。玄德:創意原則。亭:均勻。毒:奴役。覆:覆滅。是:意念(恍惚)的肯定決斷、理想。 這段文字的宗旨是闡述規律與規矩不同理論準則的意義。
周景王《義經》老子文【第 五十二 章】解
原 文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 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 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謂襲常。
譯 文 世界有了利益規範,人就開始以為有了世界源頭。既然規範了世界利益源頭,也就知道了個人利益的位置;既然知道個人利益所在,就應回頭保護社會利益源頭,這樣做終身沒有危險。 塞住他的心靈通道,關閉他心靈的門徑,他終身都懶惰不勤;打開他心靈的通道,接濟他心靈的事業,他終身都不必救助。 用他的光彩,復歸他的明晰,沒留下自身偏見影響實事求是,是求知學習的常識。
說明: 老子說「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是指觀念判斷當其有時意念決斷就是為利,觀念判斷當其無時意念決斷就是為用的雙向思維對應性。其「天下有」區別在天對人與心靈對仗上:既天指宇宙,天下指人和心靈。古人還把能駕馭天人心三大規律的技術能人叫「天子」,故造字一貫三王。「塞其兌」「開其兌」是現實的理性會意,而「閉其門」「濟其事」則是理性操作。「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謂襲常。」也是理性規劃性操作,因此,斷句「無遺身殃是,謂襲常」。沒、無、不的區別:《說文》說「沒,沉也」指水沒,《老子》說「無」是觀念「當其無」,「不」是意念「以為」不,故「無」是指事實的觀念判斷,「不」是指動機的意念決斷。《左傳》記載魯國閔馬父把「無學」說成是「不學」,從此中國開端了歪曲「知無」科學是「不為」技術的是非主義理念。沒身:水沒身會意為「終身」。遺身:留下自身。兌:《詩·大雅·綿》「行道兌矣」解譯為通行、通道。襲:繼承、求知學習。 這段文字的宗旨是闡述個人與社會利益的邏輯關係。
周景王《義經》老子文【第 五十三 章】解
原 文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 服文彩、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謂盜誇,盜誇道也哉。
譯 文 使我堅定地認為,駕馭社會規律實踐規矩讓人畏懼。社會規矩很公平,而人總喜歡自己打算。官場很需要清理,甫田育教很荒廢,經濟儲備很空虛。 豪華服飾、精銳武器、厭倦吃喝,糧食錢財和貨物都積余那?是強盜的誇口,是強盜誇耀搶劫之道不是生產之道。
說明: 面對現實,是著眼於規律性的「道」還是著眼於唯利是圖的「盜」?是導道於自然創新還是盜道於自私巧取?提出的是嚴肅的「公乃王」無為而無不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還是「天下為公」親下以謀上——代表是第一生產力的問題。社會上下都是知無有而為是非,那就是人類社會因果發展的春天;社會上下都是非主義鬥爭,那就是人類社會果因糾葛的嚴冬。在社會主義看來,一切多餘索取行為都是「餘食贅行」的剝削壓迫者,變相的強盜。中國改革開放「無為而無不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改革階級鬥爭為綱喚醒了沉睡的中國春天。老子文通篇都是談社會規律和規矩的,因此「服文彩帶利劍厭飲」不能從個人享樂習慣解,應從闡述社會道理解釋。盜誇(遵帛書):盜賊的誇耀。田:會意甫田育教(《詩·齊風·甫田》「無田甫田,維莠驕驕」古稱科學為無學學府為甫田,說科學與人才)。厭:厭倦。介:堅定。有餘:利益積余。 這段文字的宗旨是闡述科學邏輯與強盜邏輯產生的有區別性的社會性。
周景王《義經》老子文【第 五十四 章】解
原 文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絕。 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余,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譯 文 好的建業者不拔苗助長,好的抱業者不脫離職能主體,子孫後代因而銘記不忘繼承。 修建在自己身上其養蓄真實,修建在家庭其養蓄有餘,修建在家鄉其養蓄久長,修建在邦團其養蓄豐富,修建在社會其養蓄普遍。 所以要:以自身與他身互觀,以自家與他家互觀,以自鄉與他鄉互觀,以自邦與他邦互觀,以自社會與他社會互觀。我是怎麼知道世界狀況的?就是這些規律程序規與矩層次比較得來的。
說明: 身家鄉邦天下是中國古代的社會程序進化論和社會層次結構論,既身群母群父群邦群天下群的進化程序,和身家鄉邦天下的結構層次,層次進步推動了歷史進化。身群知母、母群知父、父群知邦、邦群知義、義群知天下,國家在身心能力中進化發展。《堯典》「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睩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五千年前人類就進入到了發達的邦國社會。《舜典》「浚哲文明溫恭允塞,玄德升聞乃命以位,慎微五典五典克從,納於百揆百揆時敘,賓於四門四門穆穆,納於大麓烈風雷雨弗迷。」四千年以前虞舜立義治律分均天財就創始了中心之國,因此能「流共工於幽州,放歡兜於崇山,竄三苗於三危,殛鯀於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虞舜以水火土木金五行五典駕馭環境利益恍惚惚恍四門,以陰符心靈科技駕馭編製理想能力創始中國,以「立義治律萬物皆作,分均天財萬物熙熙」中國義法,治理邦國律法而統一世界,因此「烈風雷雨弗迷」。此後夏禹以洪範九疇發展了立義治律內涵,商湯以多方簡拓展了立義治律基礎,周武周景以道德失職能建制完善了立義治律職能體系。中國義法是道義之法,是心道正確駕馭天道人道的大法,對國家人道律法有督導意義,阻止紛飛保障生機。由於單氏取周孔子燒書斷史使中國和世界「公乃王」的天下社會倒退到虞舜以前邦群社會而不能自拔。祭祀:信念繼承形式。「絕」「邦」遵帛書。 這段文字的宗旨是闡述個人和社會心靈修建的原則方法。
周景王《義經》老子文【第 五十五 章】解
原 文 含德之厚者比於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怒,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 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譯 文 德原則性好比生物的幼子:毒蟲不刺,猛獸不抓,凶鳥不擊,骨弱筋柔但抱握主體牢固。不知道雌雄兩性之合但生殖器勃起,這是本能的精氣所至。整天號叫待哺但從不嘶啞,這是慾望和諧所致。 知道和諧叫常理,知道常理叫明白。有益生存叫吉祥,心靈能駕馭社會細微物資和宇宙細微物質運變者叫強者。 事物成熟後就衰老了,說它不是道理?其實老早就是這個樣子的。
說明: 老子說世界有雄雌父母道德事(失)三大倫理原則,「德」的倫理原則普遍性可類比於生物愛幼。生物界中互相形成三大倫理準則是在規律的進化中形成的,雖然獸類與人類心靈駕馭世界「道亦德之」不同,但可做進化的類比。低級生物只有天然沒能力自然,惟有人類有了知無有而為是非的科技能力,有了能改造天然世界為適合人成長的人類自然世界的能力,世界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狗有狗道人有人道,狗道只知從有到有地依賴世界,而人道卻能從無到有地創造世界,這就是人道和心道對物道獸道的意義。人類世界有充分原則性不但能與職業主體「握固」守規矩,眾人不欺他,而且樹立了純樸求精、求和的慾望意向。中國事變於單氏取周孔子燒書斷史,「僥倖豐厚富貴者也」的孔文子定位世界「與其使民諂下也,寧使民諂上」——讓人跟隨不讓人自然了。他教育人在上下「一陰一陽之謂道」的是非主義投機中排斥知無有為是非的自主創新,鼓吹「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還解釋說「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泣之,則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泣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單氏取周製造了民主或君主自由的兩千多年愚昧史,漢武帝獨尊儒術的漢文化則進一步強化了它。「含德之厚者」、「怒」遵帛書。牝牡:雌性雄性。朘:音最,雄性生殖器。嗄:嘶啞叫聲。心:心臟、心靈,中心、宗旨。氣:細微物質流,會意為運變物資。 這段文字的宗旨是闡述求取正確自燃理論原則的必然性。
周景王《義經》老子文【第 五十六 章】解 原 文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 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 故:為天下,貴。 譯 文 求知的人不言教別人,言教別人的人不是求知人。 阻塞求知和言教的通道再關閉求知和言教的門徑,挫掉求知和言教的鋒芒再解開求知和言教的糾紛,和合求知和言教的光彩再同等求知和言教的細微,肯定說就一個意向了。 因此說:不可因求知和言教得益而親熱,不可因求知和言教得益而疏遠;不可因求知和言教得益而利人,不可因求知和言教得益而害人;不可因求知和言教得益而高貴,不可因求知和言教得益而卑賤。 因此說:求知和言教為天下利益,貴重。 說明: 求知和言教是世界做人做事的交流傳承方式,因此才有學生和老師、師傅和徒弟的教學職能。若穿越教學所有的程序,最終的意向就一個投入社會做人做事。而且,只有天下利益才能保障你的個人利益。「玄同」老子自解「放意寫神論變而形於弦」「弦」會意意向創意。大道至簡,然是燃義,玄是弦義。人類與獸類的最大不同點是:人對天然能創造性地「知無有而為是非」,能化入天然為人然心然,並以心然化出人然天然,「把社會改造成適合人生長的社會」。人性教化,只有立足「為天下貴」「從己出,知大己而小天下」時,社會才有希望。因此,教學中不可因得益而親疏、利害、貴賤以保障理想的純潔性。52章的「開其兌」指的是改革開放的社會行為,本章的「塞其兌」指的是教學封建。天下貴:社會主義古辭。貴:主張、主義。 這段文字的宗旨是闡述教學理想的社會性。
周景王《義經》老子文【第 五十七 章】解
原 文
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而邦家滋昏,人多智而奇物滋起,法令滋彰而盜賊多有。 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
譯 文
以正道治理邦體,以與眾不同的方式用兵打仗,以為用的事業取悅於世界。 我怎麼知道用這些辦法呢?原因在這裡:世界陋俗忌諱太多而民眾長期陷於貧窮,人間爭利的手段多與生產的手段而邦群滋生昏庸,人們偏愛玩人智巧而社會奇案怪事滋生,政令繁多而盜賊蔓延。 因此,思想家說:「我知無有而為是非民眾自己就會進步,我冷靜思考民眾自己會走正路,我知無地事業民眾自己就會富起來,我知無地慾望民眾自己就能樸實。」
說明: 國指統治疆域,邦指世界高級群體。周朝老子文時代,政治邦體發展到道者德者失者——企業服務業事業三大職能邦體。企業道者為無為,服務業德者味無味,事業失者事無事共同構成了世界的正治態勢。問題是,自私貴族的單氏取周破壞周景王職能群體改制,頑固於貴族的政治群體,造成世界「萬世之患抑固窶」兩千五百多年。「企者不立跨者不行」政治群體取代職能群體的弊端,是企業事業化依賴、事業企業化腐敗、事業服務化官僚、服務業事業化瞎指揮。老子說的「以正治邦」是指道德失群體,不是指堯舜以前的邦群世界。單氏取周孔子燒書斷史以後,中國進步的職能改制被擱置了,「廢五疇以伸上帝之孤尊」又使世界喪失了心靈科技準則。因此各類政治邦體以孔子「與其使民諂下也寧使民諂上」民主和君主制玩世界於狡猾投機之中。「而」「邦」「人多智」依帛書。正:匡正無邪。政:從攴從正,攴pU敲擊聲會意統治者靠皮鞭來推行統治。無:知無的觀念判斷,古人「無」相當今人說的「科學」一詞,二王執政的周晉王(太子晉)反駁周靈王說「無,乃不可乎?」老子說「無之以為用」。 無為:知無有而為是非的科技能力。無事:有預見地知無為事,區別於知有為事的有事。無欲:科學地知無求取,區別於不欲。 這段文字的宗旨是闡述社會事業的思想導向準則。
周景王《義經》老子文【第 五十八 章】解
原 文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禍兮福所依,福兮禍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 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譯 文
國家政局是沉悶貌民間生活就是淳厚貌;國家政局是明察貌民間生活就是虧缺貌。 災禍有幸福依託,幸福有災禍潛伏。誰能知道它們的界限?它們沒有正經界限。 正確反覆為奇異,善良反覆為妖孽,人類這個迷津的時間可太久遠了。 肯定這些,就要依據思想家用方法疏導而不靠割裂處理,用知廉守法而不靠刑傷法辦,提倡直率誠懇而不提倡肆意訓責,主張光明正大而不主張耀武揚威。
說明: 老子上章談「以正治國」本章又談「其政悶悶」,顯然在區分正治和政治的不同世界意義。人類世界,在身家鄉邦天下現實層次結構中生活,因而也在身家鄉邦天下歷史程序中發展。 DNA結構層次和人類生活層次的變異,導致 DNA遺傳程序和人類世界歷史的變遷,層次和程序規矩和規律現實和歷史本來就是一個東西。人類的心道面對人道和天道,如何正確駕馭陰缺陽余,使人類在人道損陰補陽和天道損陽補陰規律中永生,是個以心治世的問題。四千多年以前,虞舜整合陽符創意陰符心靈「五典賓於四門」,把人類入符觀念和出符意念連接在利益和環境上,找出了世界秩序。一千五百年後,自私的周朝貴族反科學單氏取周燒書斷史「廢五疇以伸上帝之孤尊」,中斷了這個輝煌,虞舜創始的中國正治(心靈統治)又復歸了原始的政治(皮鞭統治)。老子時代的許多辭彙現在已經不用了,如復歸、復為、弔詭。特別是單字詞的概括,有的中文字義與現代漢文產生了一定的距離如:以、相、然、無有、恍惚、射御、天地人、五帝等等,這些詞都不能套用漢語唯指事論文法,而應以原六書文法,區別古名與今言的界限,要逐字核對古文名義、理順文思以定位原本的涵義。劌:音貴,傷割。 這段文字的宗旨是闡述事業實踐的邏輯原則。
周景王《義經》老子文【第 五十九 章】解
原 文
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邦,有邦之母可以長久。 是,謂深根固抵長生久視之道。
譯 文
治理人間事理正治重在節儉,你只有清廉惜財,才能稱為早服務有備無患。 早服務叫重視儲備原則,預防為主能攻無不克,攻無不克就不知道其發展極限,不知道極限就可以設利建邦,利益邦體以此為本源就能長久。 確認這些,就是深根固柢長視久安的道理。
說明: 《莊子》批評孔子「夫殘朴以為器工匠之罪也,毀道德以為仁義聖人之過也。」毀道生德儲以為關愛是孔子之罪。墨子孟子莊子是單氏取周孔子燒書斷史後一百五十多年的思想家,是最接近中國文化災變時代的文化人,其記述尤為珍貴。老子闡述道德失是「道生之德儲之勢成之」,說的是世界企業服務業和事業的職能意義,而孔子把它們的關係弄成是非關愛或妖魔化,其手段是去勢留道德當關愛。孔子去掉世界「勢成之」,就是去掉人類的事成之的事業功能。人類在沒有事業道義駕馭的時代生存,就如同在沒有父母育教的野蠻社會一樣,由性而不明性。其後果,是世界不能安其性命之情,人類由而不知前途未卜。三十四章的「衣養萬物」是指服業職能(二十八章已有論述),本章的「早服」是說事業要以預防為主提前儲備,指事服業的預見職能。在事業工作中預見最重要,它能保障世界「深根固抵、長生久視」不衰,是知無為事的科技事業治國為民造福。「重積德」與「餘食贅行」剝削壓迫目的不同,前者是為有預見地為世界發展而後者是有預見地為個人斂財,目的決定行為。古辭積德對應積得,指思想原則積累,使思想「早服」有備無患。「邦」依帛書。柢:樹根。 這段文字的宗旨是闡述保障事業發展的根本原則。
周景王《義經》老子文【第 六十 章】解
原 文
治大邦,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譯 文
治理大邦體像烹燒一條小魚。根據規律規矩的邏輯理論確立的社會,就是鬼魅伎倆也會失去靈性。 不是鬼魅失去靈性,是這個靈性不傷人;不是這個靈性不傷人,思想家的靈性就不傷人。鬼域和思想家的兩個靈性都不傷人,因此,兩個原則就統而為一了。
說明: 周朝除了能駕馭天人心的天子君王外,設公、侯、伯、子、男各權勢等級爵位,諸侯國一般稱侯爵,也有稱公爵的。諸侯邦是周朝設置的各獨立聯盟邦國,周朝的首都的領地叫中國,侯邦的領地叫諸侯國。「治大邦」原指治理公侯伯子男的邦體,邦體自行治國治域,周景王「修義經——鑄無射」改製為治理道者德者失者——既治理企業服務業事業三大自然邦體以後,原公侯伯子男的封號待遇都要投入這自然的職能分工去。目的兌現虞舜的「立義治律萬物皆作,分均天財萬物熙熙。」,而這,正是引起自私王孫貴族叛亂的原因。本章強調用對待規律知無有的科學認識和為是非的技術規矩制度世界,這樣,世界才能深根固抵長生久視。古人說的神鬼沒有迷信色彩,造字之初神就是示申,鬼就是象形。精水潤下指信念,神火炎上指慾望,意土稼穡指思想,魂木曲直指認識,魄金沿革指實踐。神指活人的慾望,鬼指死人留下的慾望。《左傳》「子產曰: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陽曰魂。用物精多,則魂魄強」。以鬼神祭示前人的心靈經驗,魂魄標示今人的心靈現實。「邦」遵帛書。鬼:象形字指人死後腐敗的形態。神:在五行心靈中指慾望神火。聖人:聖人指耳聰目明言切的思想能人。蒞:近察。 這段文字的宗旨是闡述實施道德失(既企業服務業事業)職能改制的心靈工程意義。
周景王《義經》老子文【第 六十一 章】解 原 文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 天下交牝恆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則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大邦不過欲兼畜人,小邦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為下。
譯 文 大邦體,是向下流動形成的世界陰柔雌體。 世界兩性交媾中雌柔精神必以冷靜取勝於雄性陽剛精神,因為陰柔靜勝在下面。因此說,大邦體用陰柔靜勝小邦體則取聚小邦體,小邦團用陰柔靜勝大邦體,則取聚於大邦體。所以說:或者施為在下位陰柔以聚取,或者施為在下位陰柔於聚取。 大邦體不過是需要兼并用人,小邦體不過是需要投入事人,它們兩者各得其所求,大邦體適合處在下位進行陰柔靜勝。 說明: 人類世界離不開夫妻父母道德勢三大倫理屬性,基礎在雌雄「道生德儲」之交,成就在父母「勢成」。身家鄉邦天下歷史程序進步在身家鄉邦天下現實層次的進步上,因而,由雌雄建構起來的大小邦體就是世界進步的細胞,由各層次父母建構起來的道義理想就是世界進步的神經。現實生活中的大小邦體「道生德儲」時間程序一樣,空間層次多樣,其能量聚取是個宇宙時空損陽補陰的凝聚問題,不是世界進取損陰補陽的取捨問題。孔子「一陰一陽之謂道」不懂天之道損陽補陰平衡規律,人之道損陰補陽進取規律,心之道駕馭陰陽發展規律的區別,面對天道和心道都用人道損陰補陽進取規律理解。因而,在單氏取周孔子燒書斷史以後,造成了世界性的人道是非主義自殘災難而不能自拔兩千五百多年。由於周初武王病故,周公代政放棄了武王「同力度德,同德度義」的正治復辟了商政制《周禮》實施政治,他大封諸侯實行「公食貢,大夫食邑,土食田」,僅以周禮典章約束各諸侯國向朝廷納貢。隨著發展,這種虛構權力約束逐漸失去了凝聚力。到周厲王時又重犯了商紂王的錯誤,民眾起義推翻了他,建立了《民之憲言》。因此,周靈王時代二王執政的周晉王(太子晉)說:「曆始革典十四王矣」卻留下了官民上下職能關係的遺憾,《國語》達到了「晉侯尚力,侵我王略」的程度。大小諸侯國之間爭霸的兼并勢頭愈演愈烈,日益龐大的王孫貴族與平民的利益糾葛影響了周朝的整個正局。而這,正是周靈王到周景王王室「修義經鑄無射為之大林」三十年,成就對爵位進行道德勢職能建制的原因。「恆」遵帛書。天下:會意百姓民間,世界。交牝:柔交的雌性。邦:黨派集體,職能團體。 這段文字的宗旨是闡述世界群體間損陽補陰凝聚的時空平衡性。
周景王《義經》老子文【第 六十二 章】解
原 文 道者,萬物之注也。善人之葆也,不善人之所葆也。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入。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 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 故:為天下,貴。
譯 文 必然程序,萬物都得傾注。它是好心人的庇護,也是壞心人所要的庇護。 漂亮話可以讓大家尊重,美好行為可以入世成規矩。人間的惡習怎麼辦?拋棄他們的玩人所有!因此,要設立統一天人聖的天子王、設置主管軍事育教建設的司馬司徒司空三公。雖然抱著壁玉走在駟馬車前代表自己有理無瑕貴重,不如放棄壁玉代表而尊重必然程序到位。 古代,所以尊重必然程序,怎麼不明確說是求原因用以得利,查原因用以改錯呀。 因此說:施為在世界利益上,重要。
說明: 玉的歷史可追溯到人類的石器時代,由於硬度高成為當時最好的工具材料。後來由於發現銅鐵,發明了銅鐵工具,玉的工具價值逐漸消失了,但代表的價值依然存在,這就是周朝時爵位貴族依然「拱璧」宣示自己代表能力的原因。古人拱璧與遵道,今人代表主義與科技主義,都是宣示玩人與務實的信念主張。中國從古到今,老子和鄧小平的科技主義路線,與孔子到高陽雄玩人主義路線,依然糾結。唯有王振今的心靈科學技術,能成為古今一切心靈糾結的鑰匙。事業治理的核心在「人之不善」,所以老子在三十三章把社會職能分為道者、德者、失者,而「失者」的任務是保護善者,對不善者要棄除他的「有」,即他的「為利」的思想和行為。因此才有官民上下、才有國家和國家機器治理社會。人和社會只有知無有而為是非「求以得有」,從失敗中找到教訓「罪以免邪」,才能使自己走上良性循環的軌道。第一段文字遵帛書。葆:庇護保障。駟:四匹馬的車。三公:周朝有兩說,一說是司馬司徒司空,一說是太師太傅太保,其實他們都是說主管軍事育教建設的職能人。道者:必然程序關係,企業家。邪:歪,歪路。以:原由。 這段文字的宗旨是闡述社會事業遵循規律和邏輯準則的必要性。
周景王《義經》老子文【第 六十三 章】解 原 文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 圖難乎其易也;為大乎其細也。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譯 文 實施知無有而為是非企業,事理知無有而為是非事業,品味知無有而為是非味道,大小多少衡量施為人的原則。 圖謀難在把它搞得容易,施為大在把它搞得細緻。世界難事必須從整合成容易做起,世界大事必須從整合成細緻做起。肯定這些,就要遵從思想家始終不是非主義大事難事,因此才能成就他的大事。 你若輕易許諾必然要失信於人,多找容易事作必然會有許多麻煩事找你。肯定這些,就要依據思想家整合大事難事的辦法,最後也無難事。 說明: 四千年前虞舜就知道五行賓於四門,既精神意魂魄行為賓於對利益環境陽符認識和陰符實踐。老子時代就知道世界的陽符根據,在企業為無為事業事無事服務業味無味。由於自私王孫貴族破壞,周景王「修義經鑄無射」對世界大難事整合出的細易沒能實施,自私王孫貴族「廢五疇以伸上帝之孤尊」製造的宗教黨派泛濫,卻一直綿延了兩千五百多年至今。為此,王振今用自己的生命重新譜寫了古中國的心靈科學技術,世界的復興仍在中國啟動「伸五疇以廢上帝之孤尊」。「圖」是思想的企圖,「為」是實踐的實行,老子在《文子》中說「河出圖,洛出書」,就是指周初黃河古域出義圖五百年後洛邑出義書。世界「圖」不成功的關鍵,是不能把複雜的難事理順成簡單的容易事,「為」不成功的關鍵是不能把大事做得細緻。所以在思想上是多易必多難,在行為上是多疏必多敗。「圖難乎其易也,為大乎其細也。」遵帛書。為無為:做知無而為企業。事無事:從事知無事業。味無味:體味知無味道。猶;如同、等同。 這段文字的宗旨是闡述創業的辨證邏輯準則。
周景王《義經》老子文【第 六十四 章】解
原 文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未,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層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譯 文
安定的容易持守沒跡象的容易預謀,脆弱的容易消解細微的容易消散。做事要作在事情發生之前治事要制度在禍亂萌發之前,那合抱的大樹生髮於枝芽,九層的高樓起始於累土,千里遠行開始於足下。 為是非的人失敗了,執行為是非的也人損失了。肯定這些,就要根據思想家知無有而為是非的科技能力辦事,因此沒敗事;知無地執行,也沒損失。民眾辦事,常辦到幾層就失敗了,如果謹慎到最後就沒有敗事。 肯定這些,就要根據思想家慾望,不欲求不器重難得到的東西;學教訓,不學不重複民眾失敗的教訓,目的是輔助世界自主創新發展而不是靠膽量征服世界。 說明: 不求原因的施為,不明原因的執行,老子時代叫「為者」「執者」,王振今把他們叫是非主義二極體腦癱。古代孔子用「一陰一陽之謂道」取代宇宙世界和心靈的不同陰陽規律,進而「廢五疇以伸上帝之孤尊」就是世界啟動是非主義二極體腦癱的肇事者。此後歪曲「五典賓於四門」的精神與物質對心靈的扭曲,派生了宗教上帝黨派信仰的迷信爭亂兩千五百多年。老子時代,把為者明確為無為者,執者明確為無執者,是知無有而為是非的科技能力發展的後果。因此號召,要樹立思想家求實的慾望,要民眾學習知無有為是非的科技能力,進而廢除迷信玩人,讓世界在「無為而無不為」既「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信念中運行。「欲不,欲……」不能斷句為「欲不欲」,因為意念決斷不是老子「欲無欲」的觀念語言;「不敢為」也不是不去施為,因為它也不是老子「慈而勇」的意念語言。敢指用膽量,「不敢為」是不用膽量用心機去施為。老子強調人主觀敗事義主觀成事,「心使氣日強」「自勝者強」,強調動腦筋和慈而勇才是施為的強者。易:簡單,變數。泮:音判,消解。敢:膽量。 這段文字的宗旨是闡述事業社會的辨證邏輯方法。
周景王《義經》老子文【第 六十五 章】解
原 文
古之善為道(導)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 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稽式。 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
譯 文
古代善於制定邏輯規矩導向的人,不是把制定規矩的原因告訴民眾,而是把它們愚藏著。 民眾所以難於治理,原因在知人的多知物知事的少。所以說,用人際智謀治理國家是禍國的民賊,不用知人智謀用知物知事辦法治理國家是國家的福祉。知道這兩點,就是心靈駕馭陰陽的考量方式。 常識中的考量手段叫理性創意原則,理性創意原則深奧、源遠,與物性準則逆反。自主創新以後,就能創造社會的良性循環機制。
說明:
老子說善於導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的「以」字是實詞,指原因,既不把制定邏輯的原因告訴民眾。這與孔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封建因果不同,是愚因知果防止狡猾。人類在三大規律中生存:損陽補陰的宇宙平衡規律,損陰補陽的世界進取規律,駕馭陰陽的心靈發展規律。民眾是在「損陰補陽的世界進取規律」中打拚的,對研發「損陽補陰的宇宙平衡規律」和進一步「駕馭陰陽的心靈發展規律」並不介意。制定個愚因知果的規矩防止狡猾就夠用了,因為科技人員的宇宙研發和管理人員的心靈預謀,與民眾直接利益關係不大。《文子》老子說「大正無險民易導」,而老子文中一個導字也沒有,疑是在單氏取周准其流傳時就被篡改了,「為道」應為「為導」。導:駕馭,「導」寸心駕馭道——指認識心靈工程;古字還有上道下手的導字——指實踐技術工程。以:原由。玄德:玄通弦,創意原則。稽式:考量規矩,邏輯準則。然:通燃,自主創新。 這段文字的宗旨是闡述世界邏輯規矩的正確出發點。
周景王《義經》老子文【第 六十六 章】解
原 文
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 是,以聖人慾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故,居前而民弗害也,居上而民弗重也。天下,樂推而弗厭也。 非以其無爭,與故,天下莫能與爭。
譯 文
江河海洋所以能成為百川溝谷的匯水之王,原因在它處在好的下流位置,因此才能成為百川溝谷的匯水之王。 肯定這些,就要以思想家上統民眾,必須用言傳下服民眾,想在前面領導民眾必須把自己利益放在民眾後面。因此,在前面民眾覺得沒阻擋自己利益,在上面也沒覺得有壓迫。世界,對推舉能人領導自己是從不厭倦的。 不是說世界沒有鬥爭,因為領導者主張給別人東西,所以世界沒誰會同給自己東西的人作鬥爭。
說明: 用溝谷到江海水流會意世界領導到被領導關係,是中文陽符「象形指事會意假借轉注諧聲」入心的邏輯規矩。因此老子說入心陽符和出心陰符是:「專而為一分而為二反而合之上下不失,專而為一分而為五反而合之必中規矩。」由中文和心靈邏輯規矩決定。宇宙上下流動由重心和環境決定,世界上下流動由利益和環境決定,因此入心陽符觀念和出心陰符意念,就是世界心靈流動的根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把這種理解正確應用在道者企業干群「為無為」關係,服務業主服「味無味」關係,事業官民「事無事」關係上,就是對「公侯伯子男」封建爵位改制「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的道義職能意義。「能為」、「故居前……」遵帛書。弗:不。樂推:喜歡的推舉。王:一貫三,會意統一天人心的統帥,天子。聖人:思想領袖。谷:溝谷,會意虛懷若谷。 這段文字的宗旨是闡述世界領導與被領導上下職能關係的道義辨證法。
周景王《義經》老子文【第 六十七 章】解
原 文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 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譯 文
世界都說我「必然程序宏觀,抽象不具體」。它也只能宏觀,所以抽象不具體。若具體,早就渺小了。 我有三件寶貝把握保障著我,一叫慈愛、二叫勤儉、三叫不用膽量爭社會尖子。 因為慈愛,才有勇氣;因為勤儉,才能廣交;因為不用膽量爭社會尖子,才能成就世界職能時間長。 現在捨去慈愛只要勇氣,捨去勤儉只要廣交,捨去燎後只要先進,那是找死。 進取人能慈勇,以此戰鬥能勝利,以此守衛能堅固。世界心靈發展規律將救護他,將以慈勇方式保護他。
說明: 入心的陽符從具體到抽象,出心的陰符從抽象到具體,觀念認識意念實踐於世界的利益環境中。四千年前,虞舜把心靈與世界的關係叫「五典賓於四門,烈風雷雨弗迷」,既五行在四門中運作風雲變幻運籌帷幄。陽符入心的「象形指事假借會意轉注諧聲」過程,就是個「似不肖」的抽象過程,以方便心靈的信息運作;陰符出心的「無為而無不為」過程,就是個關愛勤儉用心機不用膽量的操作過程,以確保實踐的實現。鄧小平領導中國改革開放明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就是要求改開中入心要有知無有的科學性,出心要有為是非的技術性,這個心靈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生產力是能力,不是工具,人造的工具只有被人把握以後才能叫生產力。故,老子文「道生之而德儲之,物形之而勢成之」是道德失正文,而帛書「道生之而德儲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工具主義誤導。肖:相似,會意為具體;敢,有膽量。
周景王《義經》老子文【第 六十八 章】解
原 文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 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譯 文
善求學問的不動武力,善戰鬥的不發怒,善勝敵的寸土不讓,善用人的能下基層。 這就叫不爭鬥的原則,叫會使用人的能力,叫整合天地人傳統的典範。
說明: 老子時代士民「儒」今稱知識分子,是對學生和要從事仕途工作的總稱。孔子是老子在「巷黨助祭」中從魯國特招到甫田國學的學生,他在單氏取周中在魯國借老子名聲拉起商朝「天下為公」大旗建朋黨,反對周景王「公乃王」被單氏取周器重。他也以這個名義潛入楚國暗殺王子朝後逃入林區,被老子打柴的弟子發現。老子得知後悲傷地對他說「夫不忍一世之傷而傲萬世之患抑固窶(音懼·久貧)……反無,非傷也;動無,非邪也。聖人躊躇以興事,以每成功。奈何哉?其載焉!終,矜爾!」孔子因單氏取周有功,被「僥倖封侯富貴者也」當上了周朝教育大臣孔文子。朋黨後人為了掩蓋這一段不光彩歷史,把孔子朋黨集團改稱「儒教」,其實文不對題。自從孔子拋棄天聖規律,獨尊人道損陰補陽進取規律「一陰一陽之謂道」以後,世界「廢五疇以伸上帝之孤尊」不知無有的非主義泛濫,宗教黨派相互爭利廝殺了兩千多年。老子說的「不爭」是指不為爭奪個人名利而「為而不爭」,是「與故,莫能與爭」給人東西沒人同你爭。事業的目的是實現天人聖三大科技「配天古之極」,是「從己出·知大己而小天下」的「事無事」理想原則。天古之極:天人心傳統的精闢道理,古傳天地人的「地」指人心人聖——心靈科技。 這段文字的宗旨是闡述世界人道進取的邏輯規矩。
周景王《義經》老子文【第 六十九 章】解
原 文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 是,謂行「無行」,攘「無臂」,扔「無敵」,執「無兵」。 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 抗兵相加,哀者勝矣。
譯 文
帶兵的人權衡利益說:我不以膽量主持戰爭而以客從靜觀戰爭,不用膽量進寸而以心計退尺。 肯定這些,就叫操行知無為用的行動,伸展知無為用的手臂,拋棄知無為用的敵人,執掌知無為用的軍隊。 禍患大不過輕敵,因為輕敵幾乎喪失我珍貴的慈、儉、勇原則。 兩軍對戰相持時,正義一方的哀兵能取得最後勝利。
說明: 兵——軍事是事企業,執行的是事業「知其榮守其辱」的企業「知其白守其黑」倫理原則,是「事無事」的「為無為」。事企業與企業不同,只保護價值(或奪取價值)不創造價值。警與兵也不同,警是事業者沒有兵的企業性質。因此,正確規範兵的事企性,賦予兵的科學技術進取能力,是保障事業世界無事發展的有效手段。「用兵有言」不能解為用兵者言,有和無在老子文中有特定的理論意義:「有之以為利」解為權衡利益;「無之以為用」解為知無為用。古代「無」的觀念判斷,概念當今的「科學」知無,故「無行」「無臂」「無敵」「無兵」都出於「知無為用」的主動目的。「為用」與「為利」目的不同,所以要為用地攘、扔、執。老子的「三寶」慈、儉、勇:對敵勇而不敢,對友慈而不惡,對己儉而不奢。「不敢為主而為客」,指主持戰爭與客從戰爭問題。無:知無有的科學觀,老子說這個科學觀是「無之以為用」。攘:攘臂,捲袖子伸胳臂。 這段文字的宗旨是闡述用兵的軍事邏輯規矩。
周景王《義經》老子文【第 七十 章】解
原 文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 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
譯 文
我說的話很容易理解很容易實行,世界沒能理解沒能實行。 說話有宗旨事業有主張,你只有知無的判斷,肯定原因,才有資格否定我的判斷。 明白我道理的人少取法我道理的人珍貴,肯定這些,就要依據思想家外披樸實胸懷世界。
說明: 中國古文字言簡意廣情真意切,尤其是「無」字和「不」字,解釋起來難度比較大。「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觀念判斷和意念決斷的對象不同:有無判斷在「象」中,是非決斷在「物」中。不能把「無知」解為「不知」,無知是知無的判斷不是知有的判斷,因此要把「夫唯無知」解為「你只有知無的判斷」。「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人類知無判斷的目的是生知有的判斷,這就是知識,而知有知識的目的是生萬物。知是觀念判斷,為是意念決斷。因此知無的判斷「無知」很重要,是科學思想開拓;為的決斷很重要,是技術實踐創造。沒和無的區別,沒是水沒的無,會意被掩蓋的無,揭開掩蓋就生有了。以和巳是原因和結果,「是以」解為肯定這個原因。由於單氏取周孔子燒書斷史「廢五疇以伸上帝之孤尊」的原因,思想上的觀念和意念惚恍和恍惚的東西被模糊了,心靈象物的無為運籌,被「精神和物質」是非主義二極體腦癱取代了。因此兩千多年來,把判斷當決斷、把觀象當造物的冤假錯案不斷,「知識越多越反動」的反覆殘害製造中國人才岌岌可危。究其原因,是施為者把思想「無之以為用」的科學認識問題,當成了「有之以為利」的「反動思想」問題。有與無都是觀念的判斷,離開觀念就不存在判斷問題;同理,可不可是意念決斷,離開意念也不存在可不可的決斷問題。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無可非議,只有觀念科學認知和意念技術施為,才是人類生產力的第一元素。被褐而懷玉:穿粗衣懷寶玉,會意外披樸實胸懷世界。 這段文字的宗旨是闡述心靈觀念判斷和意念決斷對知行的意義。
周景王《義經》老子文【第 七十一 章】解
原 文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 是以,聖人之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譯 文
知道不知道的東西,高尚;不知道求知,有病。 肯定這個道理,思想家不病的道理在病痛不求知的病,肯定思想家道理世界才不病。
說明: 世界的萬物生於人類的知有,人類的知有生於人類的知無。簡單說,世上萬物生於有知,有知生於無知。「無知」是對觀念的知無判斷,不是意念「不知」的決斷,但人類知無的觀念追求需要意念「知不知」來啟動,「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意念啟動觀念能認識現象。「知不知」是追求科學知無的前提,「不知知」是不求知的世界愚昧病。人類最高級的求知是知規律,知道世界三大規律:既損陽補陰的宇宙平衡規律,損陰補陽的世界進取規律,駕馭陰陽的心靈發展規律。自從兩千五百年前,單氏取周孔子燒書斷史「廢五疇以伸上帝之孤尊」以來,天道和心道被模糊了,只流行被孔子約修的人道了。人類想知不知,可史料已經喪失灰飛煙滅,人類只能在不知知的愚昧思想中掙扎。因此世界各類宗教黨派迷信掘起盤剝人生,有個好理由就能騙人於痴迷。因為知不知的理論已經被絕其道,而不知知的理論卻泛濫成災,算命八卦求神問卜正統了世界。人類要感激西方宗教的愚弄術,這些愚弄術啟蒙了現代宇宙和世界「知不知」的科學技術。但在心靈科學技術面前,萌發於宗教的科學技術止步了,蘿蔔自己洗不了自己的泥,人道自己完不成自己的心靈科學技術。有幸王振今自幼工作獨立生活,業餘自學醫文兩門大學,在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啟蒙下幾十年如一日地求索,復興了中國失落的心靈科學技術。道,可道,非常道。宇宙規律生出社會規律,社會規律生出心靈規律。心靈的科學技術,不是生理和心理的科學技術,它是在人類進化中積累起來的心情心思心理心術……靈性。而且,它也只能產生在中國,只有中文「象形指事假借會意轉注諧聲」的陽符記憶表達邏輯,才能產生虞舜的陰符心靈科技邏輯。當今的美國,就是投資個金山,他們的腦科學也弄不出個心靈科技來,因為它是生活的產物。周景王的義經老子文,在單氏准其流行時就被篡改了,越往後篡改的越厲害,漢墓帛書算個比較早期的文本。「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是以,聖人之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尊帛書文。聖人:耳聰目明言切的人,會意思想家。是以:肯定原因。 這段文字的宗旨是闡述聖心科學技術駕馭宇宙和社會科學技術的邏輯意義。
周景王《義經》老子文【第 七十二 章】解
原 文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 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無厭,是以不厭。 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譯 文
民眾到不畏懼權威時,則革命權威就到了。 為用地親近自己處境,為用地厭棄自己生活。你只有為用地厭棄,才是你不厭棄生活的原因。 肯定這些,就要根據思想家自知不主觀主義,自愛不個人主義行事,因此要樹立自知自愛思想。
說明: 老子說「以富為是者不能讓祿,以顯為是者不能讓名,親權者不能與人柄。操之則栗舍之則悲,而一無所鑒以窺其所不休者,是天之戮(音路·殺滅)民也。怨恩取與鑒教生殺八者正之器也,唯循大變無所湮者為能用之。故曰正者正也,其心不以為然者,天門弗開矣。」世界不能正治的原因,是事業者以富顯權為是,亂施怨恩取與諫教生殺不能對世界「事無事」。民眾不畏懼事業權威起義改制叫革命;事業者對事業的主動立義改制叫改革。如歷史上自下而上起義的「湯武革命」,周景王鄧小平自上而下立義的「改革開放」。自虞舜以陰符心靈科技創始中國,到周景王修義經鑄無射立義中國兩千年間,最殘酷的教訓就是事業不能自然於世界,公侯伯子男的爵位封建與世界企業服務業事業職能大相徑庭。回頭看兩千多年的落後,周景王「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的世界改革,是繞不過去的。有上有下中華理,官責民利兩相齊,諂上諂下愚民路,旁落正道福禍移。狎:親近。 這段文字的宗旨是闡述世界正治的必然性。
周景王《義經》老子文【第 七十三 章】解
原 文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聖人猶難之。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坦然而善謀。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譯 文
勇在膽敢上就是找死,勇在不膽敢上就有生機。這兩種情況的厲害,由天道損余補缺規律決定,人道損缺補余進取規律難懂起因。肯定這個差距,就是思想家也難於回答。 天道平衡規律不用爭奪就能全勝,不用說話就能全應,不用召喚它自己就來,它聯繫坦然而善於謀斷。 天道損陽補陰的平衡規律廣闊無邊,疏通而不失漏。
說明: 周朝以前,人類是明白「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天地人三大規律的。由於自私的王孫貴族拒絕周景王對封建爵位的道德失改革開放,他們通過孔子燒書斷史封建思想體制,使人類模糊三大規律而糾結在變態的人道規律中不能自拔。離事變一百多年的莊子說,這是「毀道德以為仁義聖人之過也」。人類不知道天道和心道對世界的進步意義,其唯人道主義就如同蠕蟲野獸刺激反應——認識實踐在利益環境中一樣,只能任憑天生天殺野蠻不義。以天為本,以人為本,以心為本,都是脫離三大規律的偏見。人類必須復興三大科技開天下,以科技能力為本。實施無為而無不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心靈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生產力。必須明確,人道和心道進取發展的終極目的,是與天道永恆。坦然:安泰自然。恢恢:寬廣貌。猶:同。 這段文字的宗旨是闡述世界進取發展的邏輯規矩。
周景王《義經》老子文【第 七十四 章】解
原 文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 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斫。 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傷其手矣?!
譯 文
民眾到了不怕死的程度,為什麼還要用死來恐嚇他們?若有讓民眾常畏死以為獵奇傢伙,我就把他抓來殺掉,誰敢?! 經常有司殺成性的人,殺人的是替殺人罪魁砍削人頭。 你代替殺人罪魁,就不怕傷害自己手足兄弟?
說明: 老子說「怨恩取與鑒教生殺八者正之器也,唯循大變無所湮者為能用之。」事業的維護公正工具,要掌握在追尋世界大變胸有成竹的成功人手中。若掌握在僥倖投機的成功者手裡,他們會專橫跋扈瞎指揮亂殺無辜。人人都珍惜生命的機遇,當生存機遇被剝奪以後,人就不怕死了。周景王最忌恨一些玩人僥倖投機成功的統治者,他們不是自覺「循大變」務事,而是拿人當刺激反應實踐認識的野獸玩,把自己當馴獸師以自己好惡生殺人。因此,周景王通告世界:「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由此可證,老子文就是公元前 521年前周景王敕撰的《義經》,與渦陽鄭店村出土的文物殘片「敕撰」記載相同,是周景王主持修成的中國最後一部義經大法。司馬遷硬說老子文是老子過關為關尹著的書,純粹是為漢武帝對老子「絕其道」造的謠,因為老子說這話對世界是毫無意義的。「謂」字依帛書補充。司殺者:儈子手,屠夫。孰:誰。斫:音拓,砍削。 這段文字的宗旨是闡述事業鎮壓與疏導武治與心治的邏輯規矩。
周景王《義經》老子文【第 七十五 章】解
原 文
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生生之厚是以輕死。 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譯 文
民眾的饑荒,原因是上層統治者稅賦過重造成的;民眾難於治理,原因是上層統治者為利施為造成的;民眾不怕死,原因是上層統治者奢侈貪得無厭造成的。 人被逼到了沒有生存機遇的時候,開創生路是重視生活的好品性。
說明: 企業的干群服務業的主服都是民間的上下層次,事業官民則是實施「怨恩取與諫教生殺八者正之器」的上下層次。周晉王(太子晉)周景王以前,世界爵位統治任意踐踏民間層次,引起社會動蕩。《國語》記載「靈王,二十三年谷洛斗將毀王宮,欲壅之。太子晉諫曰,不可!……今吾執政無乃實,有所避,而滑夫二川之神使至於爭明,以妨王宮,王而飾之,無乃不可乎?!」說虛懷若谷的王孫貴族勢力與洛邑民生勢力間大辯論,要毀掉王室勢力,父王要阻塞言路粉飾太平,難道科學發展觀行不通嗎?(古人說的「無」既知無科學發展觀)。於是,二王執政的太子晉便啟動修義經舉措。三十年後,景王完成修義經而鑄無射,將「無(科學發展觀)」拓展為「無為(科技發展觀)」。景王定位了具體道德失社會技術措施,貴族和民生狡猾勢力就無計可施了。因此說,從太子晉高瞻遠矚繼續中國「立義治律萬物皆作,分均天財萬物熙熙,非舜而誰能!」立義治律看,是在肯定民生失去生存機遇「為者是賢於貴生」。以「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的世界自燃職能制度,改革公侯伯子男封的建制度,這也引發了自私貴族的叛亂之心……。單氏取周成功後,老子對孔子悲傷地說「反無非傷也,動無非邪也。聖人躊躇以興事,以每成功。奈何哉?其載焉!終,矜爾。」兩千五百年後,中國的改革開放煥發了史無前例的生產力,它雄辯地證明:兩千多年孔子「於其使民諂下也寧使民諂上」民主和君主制是愚民「患抑固窶」的落後制度,惟有「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科技王制度才是世界的正路。結論:孔子和洋爹迷的玩人術不可行,人類需要自己無為科技復興,周景王道德失改革開放繞不過去。有為:「為利」施為,知有而為。生生:貪生。 這段文字的宗旨是闡述剝削壓迫與反抗求生的辨正邏輯規矩。
周景王《義經》老子文【第 七十六 章】解
原 文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堅強處下柔弱處上。
譯 文
人生肉體柔弱死後肉體堅強,草木枝體柔脆死後枝體枯槁。因此比較地說,堅強的東西是衰亡的東西,柔弱的東西是生髮的東西。 肯定這些,便知以軍事強國國滅以木強本本折,堅強的事物向下柔弱的事物向上。
說明: 生命誕生在宇宙損陽補陰平衡規律中,進取在世界損陰補陽進取規律,發展在心靈駕馭陰陽發展規律中。生命的生存利益環境規律不講情面,不能駕馭環境就是自尋滅亡。動植物在生存環境中進化出了能駕馭環境的生存器官,人類除了器官還進化出了能駕馭發展自己環境的陽符與陰符心靈科學技術,軟體駕馭硬體創造了無限生機。中國古傳天地人科學技術,被單氏取周孔子燒書斷史篡改成了人本主義,天本心本規律被歪曲絕其道了。「廢五疇以伸上帝之孤尊」引發了世界宗教黨派泛濫成災。《莊子》記載「魯國之巧偽人孔丘非邪為,我告之爾作言造語妄稱文武,冠枝木之冠帶死牛之脅,多辭繆說。不耕而食不織而衣,搖唇鼓舌擅生是非,以迷天下之主,使天下學士不返其本。妄作孝弟而僥倖於封侯富貴者也,子之罪大極重。」老子指責孔子「莫得安其性命知情者而猶自以為聖人,不可恥乎?其無恥也!」孔子歪曲三大規律編造「一陰一陽之謂道」,以人本說教玩人製造了千古的是非主義腦癱,致使人類堅強自殘了兩千多年。人類世界能認定「柔弱處上」,就是認定無為而無不為軟體的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兵強則滅,木強則折」依《列子》。 這段文字的宗旨是闡述生死盛衰的剛柔辨證邏輯規矩。
周景王《義經》老子文【第 七十七 章】解
原 文
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聖人為而弗有成功而弗居,其不欲見賢。
譯 文
必然程序就像一把張開的弓箭,高了就降下來低了就舉起來,有餘的就減損一些,不足的就補充一些。 宇宙的平衡規律程序是損陽余補陰缺,世界的進取規律程序可不這樣,是損陰缺補陽余,誰能用有陽余奉獻世界?只有把握心靈科學技術的人。 肯定這些,就要根據思想家為事不為利成功不爭位,從不貪慾看好人品。
說明: 單氏取周孔子燒書斷史「廢五疇以伸上帝之孤尊」,罪惡地把人類三大知無科學觀刪節為以人為本的玩人觀——「毀道德以為仁義」。人類不知損余補缺的宇宙平衡規律駕馭餘缺的心靈發展規律,僅僅囚居於世界損陰補陽的人道規律,並以它的「一陰一陽之謂道」克服不足追求有餘,其後果就是讓人類甘當天道和心道的戮民,以利朋黨儒教(宗教)狡猾分子們的愚弄統治。老子對此尖銳指出,「夫不忍一世之傷而傲萬世之患抑固窶……與其譽堯而非桀不如兩忘而閉其所譽。反無非傷也,動無非邪也。」說:自己不忍看到單氏取周造成萬世困惑與貧窮,你閉上譽堯非桀的玩人臭嘴。你們反對知無科學發展觀傷不了它,我們啟動知無科學發展觀也不是邪路。兩千多年萬世之患抑固窶以後,王振今認真總結了這個歷史經驗,自1961年上諫中共中央心靈科技起,用生命重新譜寫了被埋沒的中國心靈科學技術,譜寫了被埋沒的周景王義經——老子文的社會科學技術意義。有幸王振今與鄧小平領導中共自上而下改革開放同行,鄧小平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改革以階級鬥爭為綱,以政企分開改革全國一盤棋大鍋飯,以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改革人民群眾運動,簡直就是周景王立義治律的在世。我們要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這次難得的歷史機遇,決不允許改革開放「動無非邪也」再次敗壞在狡猾玩人者的手中。必須把胡錦濤的「科學發展觀」落實到具體的社會技術中。《莊子·達生》篇引關尹的話「開天者德生,開人者賊生。不厭其天,不忽於人,民幾乎以其真。」因此,心靈科學技術必須駕馭天人之所長克服天人之所短,以老子「齊輯之乎轡銜,正度之乎胸膺」導向人生。「為而弗有,成功而弗居」依帛書。天之道:宇宙規律。人之道:世界規律。奉天下之道:心靈規律。弗有:不唯利是圖,不「有之以為利」。不欲,不貪慾。 這段文字的宗旨是闡述人生三大科學技術正度與齊輯的辨證邏輯規矩。
周景王《義經》老子文【第 七十八 章】解
原 文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者莫之能先,以其無,以易之。 弱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之不祥是謂天下王。」正言若反。
譯 文
世界沒能柔弱如水讓攻堅者不能領先,原因在科學知無,原因在改變。 柔弱取勝剛強,世界沒人不知道沒人能實行。肯定這點,就要依思想家說的「能擔當國家積澱的就稱他為社會領袖,能擔當國家禍殃的就稱他為世界王」辦。正話也可以反說——領袖和世界王要承擔國家積澱和禍殃。
說明: 世界的善良不能如水故不能制止惡堅領先,問題在科學知道原因,在實施技術改變世界。改變世界有兩種方式,自下而上的革命和自上而下的改革,相比之下改革比革命的社會成本低,當然,一切取決於社會利益的明確性和思想環境的成熟性。自單氏取周孔子燒書斷史以來,失落科技王義的世界一直是邦群(族群黨群教群)世界。鄧小平領導中共自上而下立義治律地改革開放,改變了世界囚於自下而上革命的格局,復興了中國自虞舜大禹商湯周景王的改革開放傳統。從而,定位了世界自上而下改革未來的格局。王振今自61年上諫中共中央心靈科技起,就擔當了克服刺激反應實踐認識獸性化的責任,幾十年如一日,用生命譜寫了中國失落的心靈科學技術,譜寫了周景義經王老子文的現實社會科學技術意義。以理論和事實明確了現代的義法:三大科技開天下,三大倫理制天下,心靈科技平亂世治律法的意義,以對歷史和現實的擔當完成了深化改革的理論建樹。王振今是人類歷史上,唯一不用權力用生命取得「恩怨取與諫教生殺正之器也,為循大變無所湮者為能用之」資質的人,是用生命擔當禍殃的世界王。以:原因。無:知無,科學發展觀。易:改變。弱:藐小,強大的比較詞會意屈辱生機。柔:順從,剛取的比較詞會意進取生機。垢,積垢,會意國家積澱。社稷:社會的生命群體。天下:宇宙下的人生世界。 這段文字的宗旨是闡述改變世界的邏輯規矩。
周景王《義經》老子文【第 七十九 章】解
原 文
和大怨必有餘怨,焉可以為善? 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譯 文
平和世界仇怨必殘留余怨,怎樣做能轉怨為善? 肯定這個問題,要根據思想家人道進取法則不責難人,尊知有為利原則就實施人道進取法則,尊知無為用原則就貫徹心道發展原則。 事業程序親近科學知無,常給善良人創造好條件。
說明: 世界有三大仇怨:企業社會黑白仇怨,服務業社會雌雄仇怨,事業社會榮辱仇怨。擔當國家積澱的社會領袖依律治國循規蹈矩,對此無能為力,只有擔當國家禍殃的世界王,能知無有而為是非地立義治律改革平和這些仇怨。對黑白怨雌雄怨榮辱怨,都要知無有而為是非「有德司德無德司徹」,對國家律法所不及的要立義治律實施改革開放,實施天人心既宇宙世界和心靈,三大科學技術對道德失既企業服務業和事業,三大倫理規矩的改革開放。中國改革開放之初,知道這個方向還不明這些道理,因此要「摸著石頭過河」。如今王振今已經把這些道理說得明明白白,是不摸石頭走航道的問題了。因此,不能把摸石頭時期的思想主張等同於航行規矩,等同於深化改革開放。一切都要以「無為而無不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規矩為轉移,復辟倒退沒有前途。焉:操作。左契:人道進取契約。天道:宇宙和世界事業「損余補缺平衡」的必然程序。 這段文字的宗旨是闡述世界恩怨取與諫教生殺正之器的邏輯規矩。
周景王《義經》老子文【第 八十 章】解
原 文
小邦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徒。 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邦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譯 文
輕視邦權寡慾民利,讓有軍隊的也用不上它,讓民眾謀生計不遠走他鄉。 雖然是為利抬轎卻由為用科學乘坐,雖然是為利先進武器卻由為用科學陳列,讓民眾複合結繩契約實施自己生活。 甘享自己的食,美化自己的服,安定自己的居,歡樂自己的俗。鄰邦民族風貌相能看得見,雞狗叫聲相能聽得見,各邦民族間到老死也不更換自己的民族品相。
說明: 人類進化於身家鄉邦天下五個歷史階段,這早已經過歷史考古證實。遠古進化身群,母系家群,父系家群,鄉系族群,邦系教群,世界義群,四千年前虞舜結束了為利邦群啟動了為用立義治律的義群世界。《舜典》記載他制度陽符的陰符「慎微五典·賓於四門·烈風雷雨弗迷」而「流共工於幽州,放歡兜於崇山,竄三苗於三危,殛鯀於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虞舜「立義治律萬物皆作,分均天財萬物熙熙」因世界誠服而創始中國,「受國之不詳是謂天下王」虞舜是人類首任世界王。大禹表述「無有作好遵王之道,無有作惡尊王之路」從無到有的王道科學發展觀,到一千五百年後被周景王發展為「無為」科技發展觀,並定位「無為而無不為」既鄧小平表述的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王振今則完整為:三大科技開天下,三大倫理制天下,心靈科技平亂世。王振今因為重新發現發展了人類心靈科學技術,可謂僅次於虞舜的現代世界王。漢墓帛書甲本「小邦寡民」乙本「小國寡民」,尊甲本。小:大小比較的判斷詞,可會意為重視輕視的決斷,如「知大己而小天下」。邦:邦群,世界最大的為利凝聚群體,邦權。什伯之器:古代軍事工具稱謂。有舟輿:為利的抬轎,「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有甲兵:為利的先進武器。無所:為用的科學處所,觀念的知無判斷聯繫在意念上是「無之以為用」的決斷。結繩:遠古契約形式。相:目觀木,本義指容貌判斷引申為品相判斷,「相互」是相的轉義不是本義,屬錯解。 這段文的宗旨是闡述人類世界的理想邏輯規矩。
周景王《義經》老子文【第 八十一 章】解
原 文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聖人無積:既以為人已愈有,既以與人已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導)為而不爭。
譯 文
依信念說話不漂亮,依美觀說話沒信用。 善於辨別的人不狡辯是非,狡辨是非的人不善辯有無。 觀念求知的人意念不博採對象,意念博採的人觀念不求知對象。 思想家為用地積累知識技能:既然是為人類的原因那自己就是大有;既然是給與人類的原因那自己就是大多。 必然的程序有利於責任而不損害擔當,思想家的導向施為對象環境而不與對象爭奪利益。
說明: 虞舜說人類「五典賓於四門」,既「信念之精慾念之火思念之土觀念之木意念之金」賓於觀念意念對利益環境四門。人間的交流都是「從己出」五典表達的,信言表達意志欲言表達渴求思言表達關注觀言表達判斷意言表達決斷,美言屬於觀念判斷的意言決斷,由於沒經過思想(惚恍恍惚)程序故不可信。(未完待續) 老子二十一章「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說的就是思維中惚恍求知與恍惚求博的知性與理性的相對運動,知者和博者正是指思維運動中的這兩種現象。知識者求的是真知不是博採,博採者求的是理想目的不是現實真知,因此不可以將知和博、觀念和意念(中國古稱「恍」和「惚」)、規律和邏輯(中國古稱「正度」和「齊輯」)、真理和理想(中國古稱「至言」和「假至言」)混為一談,只有兩者有效地結合,才能構成人的真正才幹。信言與美言的「信」與「不信」是對名實的辨證,善者和辯者的「不辯」和「不善」是對名利的辨證。事業者的責任是「為人」和「利人」的問題,既然被事業者施為的眾人從無到有都足了,那麼事業者就有了眾人的「有」和眾人的「足」,他也就沒必要去與眾人爭名爭利,他自己已經既「有」又「多」地加入了生活的良性循環。必然性的天然循行,利人不害人;思想性的能人循行,施為對象而不同對象爭名利。「聖人無積」遵帛書。時:機遇,老子在《文子·符言》中說:「得在時,不在爭;治在道,不在聖。」。 這段文字的宗旨是闡述事業者的社會工作準則。
結 束 語
老子已經離開人世2450多年了,人們說他活了幾百歲是因為他「死而不亡者壽」的原因,實際他只活了80歲左右。《莊子·養生主》有記載:「老聃死秦,失吊之三號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則吊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人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會之,必有不祈言而言、不祈哭而哭者。是循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謂之『循天之刑』。適來,夫子時也;適去,夫子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人也,古者謂是『帝之縣(懸)解』。指窮於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自發追悼的人痛哭三次就得出來,而且大都不是老子的舊友,可見憑弔的人數之多,心思之重。從悼念者的對話中可知,老子並未超出一般長壽人的壽命;從權威的經典《左傳》、《國語》、孔子生平和莊子記述中可以判斷老子的壽命超不過80歲。 孔子第一次拜訪老子是在周景王去世單穆公政變後第三年,即公元前 518 年,當時孔子34歲,老子54歲。《莊子·天道》記有:「孔子西藏書於周室,子路謀曰:「由聞周之徵藏史有老聃者,免而歸居,夫子欲藏書,則試往因焉。」老子當時因朝廷動亂放棄司空職位,負責征藏周朝典籍。孔子第二次拜訪老子是老子帶周朝典籍隨王子朝奔楚國避難於曲仁里時,《莊子·人間世》有對孔子的談話:「丘,去汝躬矜與汝容知,斯為君子矣。」痛苦回顧周亂時說「與其譽堯而非桀,不如兩忘而閉其所譽。」司馬遷肯定老萊子的話就是老子的話,時間是公元前516-505年王子朝奔楚到王子朝在楚被暗殺期間,孔子36-47歲,老子56-67歲之間。孔子最後一次拜訪老子是在老子保護周朝典籍返周以後,《莊子·天運》記有:「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聞道,乃南之沛見老聃。」老子在自己的封地「南之沛」接見了孔子,時間是公元前 502年,孔子50歲,老子70歲。此後幾年老子把自己的封地交給了自己的弟子兼管家的楊朱。《莊子·寓言》中記有:「陽子居南之沛,老聃西遊於秦邀於郊,至於梁而遇老子……。老子曰:而睢睢吁吁,而誰與居!」顯然是老子(名老陽子)給他的居地和居位,因此才稱陽子居。此後,老子就帶著交割的資金離開東周去周朝發祥地秦境去問祖歸宗去了。《道宣跋孫盛老子疑問反訊》說:「老子適於西裔,行及秦境,死於扶風,葬於槐里。」《水經注·十九》說「就水出南山就谷,北徑大陵西,世謂之老子陵。」這些就是老子生前的最後信息。 老子是人類社會中少數幾位能把社會看透了的人,那些批評老子是唯心主義的人,他自己就說不清精神對自然物和人造物的關係;那些批評老子代表沒落貴族剝削意識的人,他自己就說不清階級鬥爭與市場競爭之間的關係。這些,在2500多年以前,中國老子已經把它說出了個大概!不過,老子不是用西方語言概念,而是用傳統的中國語言概念,其全部距離都在正確地考證和解譯中。 800年的周朝歷史比我們45年的共和國歷史要長得多,我們現在尚且需要體制改革,難道那時就不需要體制改革嗎?那些主張春秋時期應繼續實行 500前周公禮制的人,與現代主張繼續實行西方式革命概念的人一樣都是一丘之貉。公產主義理想並不是西方科學的專利,老子在八十章中已經提出了「公乃王」;人民運動也不是西方人文的專利《左傳·昭公二十二年》記有:「丁已,葬景王。王子朝因舊官、百工之喪職秩者與靈、景之族以作亂……百工叛。己巳,伐單氏之宮,敗焉。」說明中國古代工人早在兩千五百多以年前就獨立地參加了有舊官、周靈王和周景王族人參加的變法鬥爭,參加了同大貴族單穆公統帥的反變法軍隊作戰。老子在七十五章的變法綱領上明確寫著:「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這也成了兩千多年來歷次中國革命運動的指導思想,而歷次革命失敗的原因也正是老子二十章、二十九章、三十一章指出的是受物質誘惑變壞了,放棄了思想革命追求,最後導致革命的徹底失敗。由西方引進的共產主義理想,它激勵著幾代中國人為之奮鬥,但人們總覺得它很遙遠渺茫。如果我們認真用中國幾千年來形成的名實觀念分析一下,其實也不神秘:私、共、公在中國觀念中有明確定義,私為名利、共為仁義、公為道德理想;私產主義、共產主義和公產主義有不同的概涵內容。王道是大公,民道是大私,與王道和民道比較,邦道是小公小私的共道。英語的cammune是公社、公團之意,而Cammunism就被日本澤成了「共產主義」。因為日本實行王道的私產主義,避「公」,我們是照搬日本的概念,實際應譯為公產主義。還是中國的概念精確:「為天下,貴」、「公乃王」、「天下為公」「大公無私」。其實我們現在的集體主義就是在搞經濟上的共產主義,因為孔子說:「與朋友共。」而天下主義的社會主義「公乃王」才是我們現實一直追求的公產主義經濟理想的社會。把我們現實社會界定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十分正確的,因為個人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是概涵思想形態的,而私產主義、共產主義和公產主義則是概涵經濟形態的。二者不能混淆使用,因為它違背中國六書的名實邏輯準則,容易造成私而不共、共而不公或損公肥私的社會問題。 夏禹用道,商湯用仁,周文王用無念和漢高祖用黃老思想理論創業,但其成果卻亡於夏桀的不道、商紂的不仁、周公的有念、漢武帝的周孔……,一個朝代總是起步於社會的公上,卻失敗在自己的私上。私、共、公和公、共、私的更替與協調統一,大約這就是人類歷史發展的規律性的邏輯過程。太子晉、周景王和老子變法理想沒有實現的原因,除周景玉突然去世的不利主觀條件外,社會民道條件準備的不夠也是失敗的重要原因,否則,就沒條件「單氏取周」了。 老子的理想是為了創造社會精神和機遇的良性循環機制,主張辨而不辯地完善社會思想和機遇建設,可以肯定,從古到今所有的社會問題都是官道思想和機遇建設不到位造成的。周景王《義經》老子文當時是超前的,這一點莊子看得很清楚,他在《莊子·齊物論》中說:「丘也與女皆多也,予謂女夢亦夢也。是其言也,其名為弔詭,萬世之後而一遇大聖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他把孔子的理想邦體主義的解決時間推論到遙遠的未來,他並沒把老子和孔子的思想距離看成是幫派思想之爭,而是看成有待於解決的天下社會主義對邦群集體主義的層次問題。社會沒有了理想就如同人沒有了生存目的,因為目的和理想建築人的信念,而信念則是人類生活的精神支柱。老子文的目的是在「春秋五霸」時重建周朝的理想,因為經過「曆始革典共和」,周初周公的禮制對統調各諸侯邦體已經失去了實際意義。《左傳·昭公三年》叔向說:「政在家門,民無所依。」《周書》記有:「晉侯尚力,侵我王略。」對私對公都喪失了良性的循行準則。所以周朝發展到周靈王時期,周靈王以及他的長子太子晉和次子周景王都成了積極的改革派,都是制定新令德《義經》的策劃人,鄭國子產已經把這些理想造化成了本國的現實,而老子文應看到它是這一個時代的思想理論結晶,是中華合法的《義經》。倘若周景王不在關鍵時去世,當時和以後的中國乃至世界可能就會是另一番天地了。當然,我們不能把人與歷史的善惡看成是原因,實際上它只不過是對行為後果的論斷,歷史也是歷史上人們行為後果寫成的。當我們想要找出後果的原因時,實際是在向歷史求取經驗:「求以得有,罪以免邪。」當一再重複某種錯誤時,就應找一找導向問題、理論問題。賬本設計上的錯誤就是再勤奮的會計師也是要出亂子的,賬本的原因還應從賬本的原因上找。做學問是一件艱辛地思想勞動,同時還要受到主觀旁觀的多方面條件限制。唯學問而學問要喪失使用價值,唯名利而學問往往要失去科學價值,只有為事業面學問才能使學問真正發揮它的應有作用。對老子文的研究已有2000多年了,學者們都在自己的時代條件中揣度著它的意義。當西漢漢武帝對老子「絕其道」以後,有關老子的歷史、文章都經過了董仲舒等人的精心偽篡,所以,只有對先秦史料進行邏輯考證才可以恢復老子的原貌。東漢末中國創立了道教,與佛教今生與來生輪迴的苦樂觀、與基督教行為在個人而責任歸上帝的觀念不同,道教教導人們在今世自我養性成仙,把理想建築在超凡的現實。道教尊老子為老君,其實張陵父子創立道教時距離老子時代已經 700年了,老子的現實理想信念在道教中成為人們慰藉的信仰虛幻,其理想信仰形成了中國特質的「空想社會主義」。道教和中醫一樣都吸收了中國古文化的傳統,只是神秘化和規範化而已,研究老子也要從中吸取合理的成分。老子的理論至今我們仍覺得對它還沒理解透,可見老子理論的精深。理論理想是人類的特徵和支柱,有千古聖人的雄文在握,有中國共產黨的核心領導,我們這一代中國人在科學社會主義的研究上一定能取得突破性的成就。 本解譯依據上海古籍出版社《二十二子》及王弼本原文為藍本,以漢墓帛書等為校本,逐字逐句地依據《辭海》、《辭源》等的先漢古辭解義而成。老子說:「滌除玄覽,能無疵乎?」作者深知不能盡善盡美,但自信已經把握了老子的理論框架,還是用前言的話:作者拋磚引玉,希望有識之士賜教,共同把中國古哲的理想發揚光大,以服務於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 1992年3月22 書號:ISBN7-207-03559-3/b.98
推薦閱讀:
※李健:被誤傳的老子
※老子《道德經》第二十五章 學習筆記
※老子通譯(1
※五斗米道與《老子想爾注》
※老子注(王弼)
TAG:老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