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軍醫專欄】之」認識自我「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蘇軾《題西林壁》這首詩,讓我聯想起一副場景:你看山,別人看你,其他人看你倆。那麼,大家都看到了些什麼?這就引出了我們今天的話題——「識」。一、五官及意識自從我們出生以後,先是第一聲啼哭,呼出今生的第一口氣。緊接著,周圍人為我們忙這忙那,不亦樂乎,我們便開始接觸這個世界,從而認識了身邊的各種人和事。我們上學、戀愛、結婚、生子、工作、社交、退休……,我們有父母、親戚、鄰居,同學、老師、學友,同事、領導、同行……當然,這世界還有更多的我們沒有機會接觸或不認識的人,他們也有各自的生活圈子。我們平常體檢時簡稱的五官,即眼耳鼻舌身,是我們的感覺器官,各具形態,其功能各不相同。意,就是我們的大腦和五官相結合時對於外部事物發生變化所產生的反應,包括語言、情緒、記憶、分析、判斷、決策、控制、協調等,統稱為思維活動。關於五官和意識,可簡單歸結如下:1.五官一定要和大腦結合才能產生作用;2.外部事物所發生的變化,能夠被五官感覺到,並且五官與大腦能夠結合起來,才能形成意識;3.這裡所指的外部事物,不僅包含這個大腦和五官以外的事物,還包含了大腦和五官本身(這一點尤其重要,請仔細領會)。意,類似我們平常講的「意識」。我們認識事物,就是用這個意識去「認識」,而不是其它。意識,就像是水中的漣漪,受大腦直覺和外部刺激而產生、成長、擴散、消失,我們隨時會意識到腦中最大的漣漪活動,並且會隨著這個最大漣漪的成長而成長,刺激物愈強或愈有意義,活動的漣漪範圍就更大。認識自己,首先要了解我們的意識是怎麼回事?
二、五毒人類漫長的進化史以及我們各自的人生經歷,在我們的意識方面留下了深深的痕迹。這些痕迹,形成了我們的思維習慣或潛意識。金無足赤,人無全人。我們的思維習慣往往一些存在盲點和誤區,小乘佛教將之歸結為「五毒」,即:貪、瞋、痴、慢、疑。1.貪:受到感官刺激後在大腦皮層產生愉悅感,在希求心的指使下,認為好東西宜多多益善,於是產生貪念,如:名、利、財、色等;2.瞋:認為別人對自己的愛和付出是理所應當的,當得不到自己認為本應得到的愛或付出時,就產生憤怒、怨恨等行為;3.痴:不求上進,不求甚解,得過且過,糊裡糊塗;4.慢:高傲自大,好為人師,好擺架子,虛張聲勢;5.疑:缺乏信任感,疑神疑鬼,心態陰暗,封閉保守。三、我執和法執除了五毒之外,我們的認知還存在以下缺陷。一是一切以自我為中心,二是沉溺於自己或別人的經驗。1.以自我為中心:我們的五官覺知和意識所產生的基礎是外部事物的刺激,這自然而然就形成了「內外有別」。「內」就是我們的五官覺知和意識,「外」就是外部刺激物。外部刺激物引起我們的意識反映,有愉悅的,也有痛苦的;趨利避害的生存本能往往導致我們喜歡引起愉悅的外部刺激物而拒絕引起痛苦的外部刺激物。這種行為最終形成了區分的習慣,即我喜歡的和我不喜歡的。這種區分心割裂了我們和外部刺激物之間的真實聯繫,其實我們那些喜歡、不喜歡的東西實質上沒有任何區別的,是我們自己區分了這個世界,即「我執」。2.過分依賴經驗:我們的大腦有卓越的學習和記憶功能,其中,大腦神經網路的模式化是為了更好的學習和記憶。我們所有的經歷、覺知和意識,再加之人類歷史的遺傳密碼,都形成了我們的大腦神經網路,其模式化的東西就形成了我們所謂的「經驗」。這些所謂的「經驗」往往是片面的、主觀的、過時的、經不起推敲的。我們往往習慣沉溺於這些經驗,即「法執」。
四、打破認知誤區,讓生命更精彩五毒給我們帶來痛苦和煩惱,而「我執」和「法執」是五毒的根源。要讓我們的生命與過往不同,活出精彩,活出意義,就要身體力行,從認知方面入手,改變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識。1.對治五毒對治貪,修習不凈觀和白骨觀;對治瞋,修習慈愛觀;對治痴,修習十二因緣;對治慢,觀地、水、火、風「四大」;對治疑,修習念佛觀。2.對治「我執」和「法執」用「四念處」對治。即:身念處,心念處,意念處,法念處。3.轉識為智五官覺知,即「五識」;第六識是「意識」,第七識是「末那識」,主「我執」和「法執」;第八識是「阿賴耶識」,主「種性」;鮮為人知的第九識,是「阿摩羅識」,這個階段的認知接近無垢無靜,不增不減、不生不滅、功德圓滿的涅槃境界。修成第九識,隨即「轉識為智」,所有的認識都具有智慧,所有的見解都至臻圓滿。反過來,第九識轉為「法界體性智」,第八識轉為「大圓鏡智」,第七識轉為「平等性智」,第六識轉為「妙觀察智」,前五識轉為「成所作智」。
五、知行合一王陽明老先生教誨曰:知而不行,等於不知。前面我們談這麼多「知」和「識」,關鍵還是要行動。老軍醫認為,正確的行動,源於正確的思維。因此,在思維上我們需要在以下方面狠下功夫:第一、換位思考,打開認知的邊界。當你看山的時候,帶著別人、大家正在看著你看山的心態去看山;心無旁騖,專心致志的看山;此心光明的去看山,練就一顆「出離心」。有了「出離心」,我們就會意識到頭上三尺有神靈,在獨處時也能自律,使自己的事事處處一言一行都暴露在聚光燈下,經得起各種誘惑考驗,時時刻刻管束住自己那顆肆意馳騁的心,守意如城。只有這樣,才能「看山還是山」,才能看得更高、更深、更遠,乃至衝破地球和宇宙去客觀看待一切事物。第二、理性思考,走出思維的誤區。我們的情感是改變世界的主要推動力,而我們的情緒只能使人愚蠢,喪失理智;情感與情緒往往只一步之遙。慈悲、博愛的「同理心」是滋潤我們情感的甘露,「離欲」則能使我們遠離誘惑,避免利令致昏。在擁有豐富情感的同時,拋開慾望的糾纏,管理好我們的情緒,容忍、接納不同的觀點和意見,儘可能做到理性思考。第三、積極思考,做生命的主人。每一個當下都是我們改變生命的奇點,做還是不做,上山還是下坡,全在乎當下這一念之間。我們要抓住生命中每分每秒每一個當下這轉??即逝的生命奇點,用積極主動、自利利他、自覺覺人的心態和行動,活在當下,創造生命的奇蹟,塑造圓融人生。最後,我用王陽明十一歲時的即興之作為本次專欄結尾。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於月。若人有眼大如天,還見山小月更闊。 ----王陽明《蔽月山房》
推薦閱讀:
※中國女人專欄 | 明明自己對了,怎麼比輸掉還難受?
※男左女右專欄之十六:舊情人的故事_紅了綠了的博客_紅了綠了
※佐丹奴服飾品牌營銷策劃書|楊麗的專欄
※【黃蠟石專欄】精美蠟石雕刻,光是看看也兩眼放光!
※我是怎樣教形意拳學的(5) - 【吳利民先生專欄】 - 中華國術論壇 - Power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