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教老子——摘自趙妙果老師講解道德經之學用者感悟
盤腿面對寂寥的內心天地,我在慚愧:六十多年的人生一路走來,怎麼很多時候竟然會忘記了自己偉大的祖先?以至於千年的傳統道德觀念,竟然會被物慾的橫流所淪喪。但我們今天終於在民族文化的傳承和創新上,懂得了恭敬和學用——「子孫以其祭祀,世世不輟」:一個「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國家有力量」偉大的中國夢正在改變世界。
道德文化的先驅者!偉大的老子!這時我正在追尋您的腳步,期盼您能騎著青牛,來看看3000年後的道德世界,來看看這個渴望向您面對面請教的小學生。有人說你西去後又化身為佛陀,也有人說你早已得道成神,但我這時卻明明感覺到您就在我的身邊,您的五千言,讓全世界都在進入思考……
今天是六月初一凌晨,但外面是一個決不寂寞的世界。我知道在那漫長黝黑的山道上,已經有人在向著他們渴望的幸福攀登,唯恐遲了一步被人追著燒了頭香。儘管很多人早就知道佛祖的「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但是世人因為實在有太多的欲求,還是心住於相,總覺的唯有這樣,才可以顯出那顆無比虔誠的心。
我也是一個享用著人間煙火的凡夫,我這時首先想起的是您那句「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從字面上很容易理解您說的「母」,就是「道」,這也是您之所以跟一般人不一樣的地方,因為您本來就是一個復歸於大道母親懷抱,汲取真理乳汁的嬰兒!所以不管當年後世,誰用憤世、自嘲、沒落、甚至是用土、傻等等來評論您,也不管凡夫俗心,用多麼精明和眼光責難您,您卻從沒有一點兒燕雀鴻浩之分別,依然是大道自然。
「絕學無憂」
我這個時候正在想您說的「絕學無憂」。什麼是絕學?是人們經常說的那種絕活,絕技?都說有了它就一生生活無憂?還是要我們摒棄那些聖、智、仁義的浮誇之學,而不受誘惑,自然地遠離憂患?這好像都有點意思,但一定不全是。我總覺得你是在告訴我們,要放下自我、拋棄分別心,讓一切痛苦煩憂自然煙消雲散的一門真正的生命「絕學」——悟道!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
為了讓我們多一份思考,你問「唯之與阿,相去幾何?」這是二種不同語氣的回答,但都是一聲「是」。如果把「唯」當作是一種恭敬的回答,能從中看到他的一種誠懇接受和服從。如果把「阿」聽成是怠慢的應答,你會發現這是一種虛偽的造作和奉承。在現實的生活中,其實我們也常常會面臨這些問題,並十分關注其中的細節。但關鍵是我們能不能學會反觀自己?在對待別人時,我們又會怎麼做?比如面對不同的人,你都會發出同樣真誠的一個微笑,一句讚美嗎?如果面對一次民主批評會,你會用「唯」?還是用「阿」去對待你的領導和同事?老子還在告訴我們什麼?不管一個人如何想「修之以身」,要培養起自己的道德觀念,必須是「其德乃真」。一旦離開了這個「真」字,就什麼也不是。
「善之與惡,相去何若?」
首先是這個世界有沒有善惡?在我們現實生活中當然有,而且經常在發生。比較典型的現象是街頭行乞者,已經到了「真作假時假亦真,假作真時真亦假」的地步,有人想行善積德,鬧不好反有助其好逸惡勞之過。當一個人覺得掙不到善就苦,趕不走惡就惱,那豈不是自作自受?怎麼來看這個問題?偉大的老子,是您站在「道」的層面,作了一個「本無善惡」的總結!因為種豆得豆、種瓜得瓜!騙錢的人自擔因果;布施錢財的人,各因有心有為、隨意無為而播種著不同的福德而已……
「人之所畏」
但是您明確的告訴我們,「人之所畏」的是什麼?不管你是誰,也不管你是否願意,或者說你已經有了什麼地位,或者到了一種什麼境界,但你必須要遵守的是社會的公德,必須要敬畏的法律規範,這就是「不可不畏」。至於怎麼來看待這個「畏」?可以因為懼怕而不得不服從;也可以覺得對自己人性自由的束縛,雖不滿而又無奈的忍受;更可以因為內在的敬畏心,和為人民服務的使命感,而樂意的遵循和自然和順的接受。人還所畏什麼呢?害怕生老病死?不對。您早就說過「夫物云云,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生老病死,本是人生再也自然不過的事情。作為一個大道修行者,對此更是無牽無掛,無欲無求。那您說的畏,一定指「不知常妄作凶」吧。因為您說過「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同於失者,失也樂得之。」可見人生還有不可不畏的:應該是荒淫、貪婪、自私等失道之事!
「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
儘管都知道老子所說的「天網恢恢疏而不失」,但是幾千年來引鳩止渴、欺世盜名等等的荒唐的行為、荒妙荒謬的語言、荒亂的思想還是層出不窮、沒個止境。就在今天的社會,一個為國家民族作出了重大貢獻的工程師,累死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的新聞消息,竟然會被一個歌星演員的緋聞差點擠出人們的視線之外……您的這一聲「荒兮,其未央哉!」可是對「人之迷,其日固久」的再次呼應和感嘆?!從古到今,還是有多少人在縱情放欲、追名逐利的生活中,彷佛是在美滋滋的享受著盛宴,又如在春天盡情游山,好一派「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的鶯歌燕舞。
「我獨泊兮,其未兆」
但您為什麼要「我獨泊兮,其未兆」呢?是因為您看到了這一切只是曇花一現的虛幻假象,還是你已經知道這些外在無常的境界,正是製造所謂的歡樂與痛苦的源泉?所以您在自說自話中告訴學道、悟道之人,要保持淡泊清靜之心,更無須去追求那種虛幻的靈感和先兆!只有這樣無欲無求的生命,才能像一個「沌沌兮」還沒有分別心的、尚不會發出笑聲的「如嬰兒之未孩」——在天地的搖籃中晃來晃去,不知道從哪裡來?也不知道到哪裡去?既然一無所有,反而無牽無掛。所以我怎麼覺得這個「累累兮,若無所歸」,讓我看到了一個本身就無來無去的大自在的您?
「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
也正因為您不折騰,所以才落了個「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看到很多人因為不停的追求,好像物質享受也越來越多的時候,您怎麼會覺得自己缺少了什麼、丟失了什麼東西呢?於是您一定又開始在尋找那個本來就無言無形、而又無處不在的大道了。
「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 我獨悶悶。」
「難得糊塗」是我們今天這個世界聰明人在碰到不好解決的問題時常用的一句口頭禪。我了解到近3000年前的您,當時正處在一種戰亂紛起、德崩禮壞,唯「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的一片虛仁假義的社會裡,您這時所能做的,大概也只能保留對這個世界的思考,所以才說出了「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的實事求是的心聲!當年大家都爭先恐後表現出自己的聰明機巧之時,您愚在既不去附炎趨勢,也不改自己那種為而不爭;當眾人煥發出明察秋毫的智慧之時,您卻獨自進入了寂靜無聲的內觀。我敢說,這不是您的大智若愚,這是您在碰到問題時的責任和使命感!是在抱一中的悟道!是知其白、守其黑的自然樸實!
「澹兮其若海,颶兮若無止」
也只有在這樣的時刻,您「澹兮其若海,颶兮若無止」的心胸,才會像浩瀚無邊的江海之流,您的思維才會像無邊無際的疾吹過廣袤的草原一樣。所以您才實話實說「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但對於您的這句話,3000年來多少文人墨客發出了太多褒貶不一的點評:有人認為這是您憤世嫉俗而說的牢騷話;有人認為是您在顯示自己與人不同的見識;也有人認為您是在故意貶低別人,從反面來抬高自己等等……
但我卻從您留下的《道德經》中得到了一種覺知:您是初心不改,平淡無為,甘願寂寞淡泊;所以在您的心中一片清靜無為,哪來什麼善惡美醜?這一席話自然而然,既沒有妒忌,也沒有自誇。臨別之前您能簡單告訴我,怎麼樣才能超凡入聖的解脫嗎?難道您仍然留下這樣一句淡然的話語:「如果說我有什麼同別人不一樣的地方,那就是我只是一心尊道貴德,把道始終當成生我、養我的母親」!
註:原文摘自《趙妙果老師講解道德經.學用者感悟集錦》
作者:國良
編輯整理:道德經學用編輯部
(悟道心得,不設版權,歡迎轉載)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