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昭陵博物館(絕品收藏)

陝西昭陵博物館

昭陵博物館大門昭陵博物館位於昭陵陵園中心的李勣(徐懋功)墓前,在禮泉縣煙霞鎮。西距縣城15公里,北距昭陵九嵕山11公里。1972年始建時為「昭陵文物管理所」,1978年改稱「昭陵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

唐太宗的陵寢昭陵,是他本人生前親自選定的,位於今陝西省禮泉縣東北22.5公里的九嵕山上,開創了唐代帝王「因山為陵」的先例。貞觀10年(636年),皇后長孫氏去世,開始鑿山修築,歷時13年竣工。首葬長孫氏不久,唐太宗即確定了功臣密戚陪葬昭陵的制度和格局。自貞觀11年(637年)至開元29年(741年)的100多年間,功臣密戚陸續陪葬昭陵,遂形成了185座陪葬墓,佔地2萬公頃,周長60公里的龐大宏闊的帝王陵園。眾多的陪葬墓如群星拱衛北斗一樣,呈扇形分布在昭陵南面的坡原上。昭陵的陪葬者許多是初唐時期功業卓著,頗享盛名的文臣武將。如人們熟知的房玄齡、魏徵、文彥博、李靖、李勣、尉遲敬德、程知節、秦叔寶、虞世南、孔穎達、馬周等。他們一生中的主要活動與唐代前期的重大事件密切相關,享受御賜塋地,死後國葬的殊榮。陵園內地上地下的文化遺存極為豐富。堪稱唐代前期文物的寶庫,對研究唐代前期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禮俗有著不可估量的重要價值。昭陵博物館是中國著名的陵墓博物館,建在陵園中心的李勣(徐懋功)墓前,集中了大量唐代明碑石刻,收藏著1971年以來數十座陪葬墓出土的大批珍貴文物。館藏文物主要有四大品類:墓葬壁畫。揭取自19餘座陪葬墓,總藏量600餘平方米,僅次於陝西省歷史博物館,居全國第二位。二、石刻藝術品。舉世聞名的「昭陵六駿」原先就列置在昭陵祭壇。現存的墓前墓內的石刻仍有100餘件。三、碑石墓誌。有近百通(方),書石出於名家,堪稱初唐書法藝術之薈萃。四、種類繁多造型精美的彩繪、彩繪釉和三彩陶俑等。

唐建陵西門之南的石獅唐肅宗李亨於寶應元年四月十八日丁卯(公元762年5月16日)歸葬建陵,迄今1250載。觀覽眼前遷移而來的建陵西門和北門的石獅,不由得為建陵被盜的東門一對石獅感到即憤恨又惋惜。

唐朝開國功臣李勣(徐懋功)墓碑這方巨碑為唐儀鳳二年(677年)所立,矗立在徐懋功墓前。碑高5.6米,寬1.8米,厚0.54米,重50多噸。碑座為1.2米長的巨龜形,碑首雕刻6條龍,碑額上篆書陰刻著「大唐故司空上柱國贈太尉英貞武公碑」。碑文由唐高宗李治親自撰書,碑題下「御制御書」四字及文末立碑年款為正書。徐懋功墓 為陝西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徐懋功(李勣)(594—669),原名徐世勣,字懋功(亦作茂公)。唐高祖李淵賜徐懋功姓李,李世勣。後又避太宗李世民諱,遂單名勣。曹州離狐(今山東菏澤東明縣東南)人。李勣17歲參軍,76歲去世,在半個多世紀在其戎馬生涯中,南征北戰,東伐西討,經歷大小戰役無數,所在之處,都立下了赫赫戰功,表現出傑出的軍事家才幹。初在隋末為瓦崗寨義軍軍師,推翻隋朝殘暴統治。降唐後幫助李世民統一天下,攻滅東突厥,平定薛延陀,征服高麗,在維護國家的統一、維護邊境的安定與和平上戰功赫然。唐太宗曾極口稱讚他「古之韓(信)白(起)、衛(青)霍(去病)豈能及也」。享年76歲。高宗謚貞武,陪葬昭陵。所造墳墓按照漢代衛青、霍去病故事,形似陰山、鐵山及烏德鞬山,矗立在陝西禮泉縣九嵕山下。上元元年(760),唐肅宗把他與李靖一起,譽為歷史上十大名將之一,配享武成王(姜太公)廟。唐太宗李世民封李勣為英國公,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李勣一生歷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出將入相,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被朝廷倚之為長城。李勣出身於土豪,「家多僮僕,積粟數千鍾」。他為人慷慨,仗義疏財。事親孝,治家嚴整。與其父徐蓋 「皆好惠施,拯濟貧乏,不問親疏」。李勣善用兵,史稱他「臨敵應變,動合時機」。他與人一起籌劃時,凡有可取者,立即採納;告捷之時,歸功於下。因此部下都樂於效力,所向克捷。後世論唐代名將,必稱「英、衛(李靖封衛國公)」。他飽經世故,善於趨避,左遷疊州都督時,奉詔即付,竟不還家。高宗欲立武昭儀為皇后,大臣多反對,高宗徵求他的意見時,他回答說:「此陛下家事,何必更問外人。」因此,李勣禮遇隆重,一生沒有遭到挫折。李勣一生,經戰陣無數,所得賞物,大都分賜手下將士。大功成就,常推功於別人,故而人盡死力。故史稱:「勣為將,有謀善斷;與人議事,從善如流。戰勝則歸功於下,所得金帛,悉散之將士,故人思致死,所向克捷。臨事選將,必訾相其狀貌豐厚者遣之。或問其故,勣曰:『薄命之人,不足與成功名。』」乾封元年(666),已73歲高齡的李勣挂帥東征高句麗,經過兩年多的浴血奮戰,到總章元年(668),高句麗王高藏投降。終於「高句麗悉平」,完成了唐太宗李世民生前曾多次出兵高句麗、但卻一直未能取得全勝的夙願。征服高麗回國後不久,因征伐勞累而病重,總章二年十二月戊申(初三)日(669年12月31日)卒,年七十六。高宗親為舉哀,為他修建了陵墓,輟朝七日,贈太尉,謚曰貞武,陪葬昭陵。李勣的墓冢由3個高約6丈的錐形土堆組成,土堆下部合在一起,上部形成倒「品」字形的3個山頭,象徵陰山、鐵山和烏德鞬山,意在表彰他生前破突厥之戰功。武則天稱帝時,嗣聖元年(684)李勣的孫子徐敬業起兵反武則天,兵敗被殺。李勣因此被武則天剝奪姓李權利,又名徐勣。李勣不但被剝奪官爵,墳墓也被挖開,棺材被劈碎。武則天死後,唐中宗李顯為李勣追復官爵,並重新安葬。

「昭陵碑林」集中了昭陵陪葬墓前現存的40多通墓碑和已發掘墓葬的十幾合志石。其中有歐陽詢的《溫彥博碑》、褚遂良的《房玄齡碑》、唐高宗李治御制御書的《李勣碑》、王知敬的《李靖碑》、王行滿的《周護碑》、殷仲容的《馬周碑》、暢正的《程知節碑》,另有孔穎達碑座的刻字,尉遲敬德墓誌蓋的「飛白書」都是稀世珍品第一陳列室這裡展出的20通墓碑,包括歐陽詢所書的溫彥博碑,褚遂良所書的房玄齡碑,王知敬所書的李靖碑和尉遲敬德碑,趙模所書的高士廉碑,殷仲容所書的馬周碑,高正君所書的杜君綽碑等。初唐盛行楷書,最著名的書法家歐陽詢、褚遂良、虞世南和薛稷號稱「初唐四大家」,在這裡可以看到他們的典範佳作。第二陳列室這裡陳列的是近40多年來發現或重新出土的碑石和墓志銘。王行滿所書的周護碑,古樸遒勁;李玄植所書的李孟常碑,工整挺拔;還有一些無名氏所書的碑石,如吳廣碑,謹嚴敦厚;豆盧欽望碑,洒脫流暢。婉秀綽約的姜超碑原先只有半截,1974年昭陵博物館發掘出碑的另半截,使之合為全壁,一時傳為佳話。唐儉碑、唐嘉會碑則代表了盛唐書法的風格,從這些碑石上可以看出唐代書法從瘦硬向厚發展的過程。昭陵出土的墓誌是第一流精品,志石巨大,雕鏤華麗,書法精美,字跡清晰,其中,最值得欣賞的是尉遲敬德墓誌。它石色晶瑩,雕刻細膩,120厘米見方,是目前所見過的最大型的墓誌。墓誌蓋上題刻的是「飛白書」,這種書法,筆畫中絲絲露白,像用枯筆寫成的一樣,雄勁剛健,是至今發現的唐墓地中絕無僅有的一件。出土文物與繪畫展廳近幾十年來,昭陵陸續發掘了十幾座陪葬墓。雖然它們早年曾被盜掘,但仍然從中出土了大量文物,包括壁畫、鎮墓獸、金銀器、銅鏡、陶俑等。該館館藏文物4500多件,是研究初唐政治、經濟、文化的寶貴實物資料。鄭仁泰、張士貴等墓出土的彩繪釉陶俑,是唐三彩的前身。李貞、安元壽等墓出土的唐三彩,雄渾斑爛,雍榮華貴。李勣墓出土的「三梁進德冠」,是中國目前發現的最古的一頂進德冠。諸多陪葬墓出土的神態各異的胡俑和駱駝俑,反映了初唐時期絲綢之路的盛況,體現著初唐時期中國各民族的大融合。該館現存唐墓壁畫500平方米。李勣墓的<歌舞圖> ,是研究唐代舞蹈的極為珍貴的資料。(下部貼出)

唐太宗第七子蔣王妃元氏墓前題記石柱2002年夏在禮泉縣煙霞鎮西周村西100米處,即唐太宗昭陵陪葬墓區編號111號無名墓(墓封土高7餘米,呈圓錐形)正南微偏西76米處,出土一灰白色石柱及石座柱身為八棱形,高210厘米。柱上細下粗,收剎較小,底部最大徑43、最小徑40厘米。底部每面寬16、頂部每面寬14厘米。底座上圓下方,通高35、邊長69厘米。柱身陰線刻蔓草紋。

百餘年的所謂昭陵全碑唐代盛行立碑之風。昭陵陪葬者都系三品以上皇親國戚和文武大臣,其「飾終之典」多有官為立碑一項。有唐一代文風較盛,書法家人才輩出。昭陵諸碑是唐代書畫、雕刻藝術精華薈萃之處。其內容對唐史研究也有極重要的價值。一千年來,時代變遷,昭陵陵園繁華消歇,昭陵碑石也遭到了很大的破壞。據前人記錄,昭陵原有碑石80通,但在解放前夕,新中國成立以前,地面僅有22通,且多殘損或漫漶,這就是200年來所謂的』昭陵全碑」。孔穎達碑、許洛仁碑、清河公主碑、尉遲敬德碑、褚亮碑、豆盧寬碑、薛收碑、張胤碑、房玄齡碑、馬周碑、文彥博碑、杜君綽碑、紀王陸妃碑、蘭陵公主碑、裴藝碑、高士廉碑、張阿難碑、阿史那忠碑、李靖碑、房仁裕碑、段志玄碑。以上21碑原豎墓前,1975年遷入昭陵碑林。李勣碑現處原位,李勣(徐懋功)墓前。

尉遲敬德墓誌唐顯慶四年(659)刻。1971年冬出土於禮泉縣煙霞鄉煙霞新村公路北側尉遲敬德墓中。志蓋厚23.1厘米,底邊長120,厘米,蓋面飛白書「大唐故司徒并州都督上柱國鄂國忠武公尉遲府君墓誌之銘」。四剎飾纏枝牡丹紋。志石邊長120厘米,厚20厘米,志文楷書,四十七行,行五十字,四側飾十二生肖,間飾流雲紋。墓誌形體宏偉,字跡整齊可觀,線刻生動逼真,為唐志中佳品。尉遲敬德,兩《唐書》均有傳。

博物館的紫丁香開得正歡清明同朋友一道去陝西袁家村經過昭陵博物館,順路參觀了昭陵博物館,朋友對博物館不感興趣未進博物館,在門處候著,給我們壓力大大的,整個參觀是速戰速決。


推薦閱讀:

浙江省博物館 金銀玉器
上海博物館玉器欣賞
流失國外博物館的中國瓷器之法國吉美博物館藏
巴基斯坦空軍博物館集萃

TAG:博物館 | 陝西 | 收藏 | 博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