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思基等:「歷史唯物主義」術語與內涵之考證

「歷史唯物主義」這一術語由何人何時提出,其含義是什麼,這一術語在使用過程中其內涵又發生了哪些變化?弄清這些問題,對於研究說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形態、理論定位和其本質特徵,認識馬克思與恩格斯在歷史唯物主義創立、發展過程各自所做的貢獻等問題具有重要意義,對如何認識並解決我國現階段諸如社會發展道路、社會關係變革和思想意識形態等領域的諸多問題也有指導意義。因此,有必要對這一術語進行歷史地考證,以釐清歷史   歷史唯物主義術語與內涵之考證

  楊思基 徐甜甜 毛健

  摘要:「歷史唯物主義」這一術語由何人何時提出,其含義是什麼,這一術語在使用過程中其內涵又發生了哪些變化?弄清這些問題,對於研究說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形態、理論定位和其本質特徵,認識馬克思與恩格斯在歷史唯物主義創立、發展過程各自所做的貢獻等問題具有重要意義,對如何認識並解決我國現階段諸如社會發展道路、社會關係變革和思想意識形態等領域的諸多問題也有指導意義。因此,有必要對這一術語進行歷史地考證,以釐清歷史唯物主義的原初內涵與發展脈絡。

  關鍵詞:歷史唯物主義 恩格斯 第二國際 蘇聯 「西方馬克思主義」

  「歷史唯物主義」這一術語何人何時提出?它的含義是什麼?在使用這一術語過程中其內涵又發生哪些變化?弄清這些問題,對於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形態,歷史唯物主義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理論定位、理論本質特徵,以及馬克思和恩格斯在歷史唯物主義思想形成發展過程各自所做的貢獻等問題,顯然具有重要意義,對如何認識並解決我國現階段諸如社會發展道路、社會關係變革和思想意識形態等領域的諸多問題也有指導意義。因此,有必要對這一術語進行歷史地考證,以釐清歷史唯物主義的原初內涵與發展脈絡。

一、「歷史唯物主義」在它誕生的初期具有「有實無名」特點

  任何思想理論都有一個孕育產生、成熟發展併科學合理地命名的問題,「歷史唯物主義」也不例外。「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一般原理早在《神聖家族》和《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中就已經在孕育和產生,甚至在馬克思的《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就包含著許多思想萌芽,而在馬克思、恩格斯寫的《德意志意識形態》、《馬克思致帕·瓦·安年科夫》、《共產黨宣言》、《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資本論》、《反杜林論》、《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等一系列著作中則有系統詳細的論述,甚至有結合歷史事實的經驗實證性說明。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馬克思對 「歷史唯物主義」的要點和實質作了扼要的經典闡述:「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意志為轉移的關係……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 但在馬克思主義創始人上述著作中都未明確出現「歷史唯物主義」這一術語,後人的研究也只是從上述著作中的「新唯物主義」、「現代唯物主義」、「實踐的唯物主義」來稱呼馬克思的新哲學世界觀。稱馬克思創立的新哲學世界觀是唯物主義的歷史觀或徹底的唯物主義,最早是馬克思的親密戰友恩格斯。恩格斯在馬克思逝世後擔負起整理馬克思遺稿闡述傳播馬克思思想並和資產階級形形色色歪曲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展開鬥爭的重任,「歷史唯物主義」這個術語正是在這一時期出現在晚年恩格斯的著作中。

  在「歷史唯物主義」術語未正式出現之前,馬克思恩格斯在著作、書信、序言中已使用「唯物主義歷史觀」、「唯物史觀」,諸如,1859年8月 恩格斯在《卡爾·馬克思< 政治經濟學批判>。第一分冊》提出「唯物主義歷史觀」是德國無產階級政黨全部理論——當然也包括其政治經濟學理論研究的理論基礎。他說「德國的經濟學本質上是建立在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基礎上的。」 在1870年出版的《德國農民戰爭》第二版序言中,恩格斯謙虛地說到,「這個唯一唯物主義的歷史觀不是由我,而是由馬克思發現的。」 在寫於1872年5月——1873年1月的《論住宅問題》中,恩格斯把「唯物主義歷史觀」簡化為「唯物史觀」,並指出「德國的唯物史觀是以一定歷史時期的物質經濟生活條件來說明一切歷史事變和觀念、一切政治、哲學和宗教的。」 1877-1878年,恩格斯在其論戰性檄文《反杜林論》中從闡述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角度對唯物史觀作了下述表述,「唯物主義歷史觀從下述原理出發:生產以及隨生產而來的產品交換是一切社會制度的基礎。」 在歷史觀上,「唯物主義歷史觀」針對「唯心主義歷史觀」,唯物主義歷史觀即唯物史觀與歷史唯物主義等同,而本文是從界定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態的角度考證「歷史唯物主義」這一術語及其內涵。

二、「歷史唯物主義」概念的使用之歷史考察1、 恩格斯與「歷史唯物主義」

  根據馬克思恩格斯已公開出版的著作,「歷史唯物主義」一詞最早出現在1890年8月5日恩格斯與康·施米特的一封通信中。在這封信里恩格斯首次使用「歷史唯物主義」這一術語。而值得注意的是,恩格斯在那裡是指責德國思想界特別是青年知識分子只是把「唯物主義」這個詞當作一個套語到處貼標籤式地濫用,把「歷史唯物主義」當作了他們不需去研究歷史的借口。他們把「唯物主義」作為套語貼到歷史上去就以為這是「歷史唯物主義」,貼到經濟上去就以為這是馬克思的「經濟唯物主義」,但這實際上是對馬克思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庸俗化的嚴重歪曲。恩格斯批評這些年輕的德國人不鑽研各種歷史事實和它們背後起決定作用的客觀歷史邏輯和歷史規律,在沒有對歷史現象進行客觀全面而深入的研究情況下把「歷史唯物主義」當作標籤套用到他們所了解的歷史過程或歷史現象中, 「他們只是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套語(一切都可能被變成套語)來把自己的相當貧乏的歷史知識(經濟史還處在襁褓之中呢!)儘速構成體系,於是就自以為非常了不起了」,以為已經解決問題了。恩格斯認為,我們的歷史觀恰恰不是這種貼標籤式的——黑格爾學派式的構造思想體系,而首先是研究工作的指南,是「必須重新研究全部歷史,必須詳細研究各種社會形態存在的條件,然後設法從這些條件中找出相應的政治、私法、美學、哲學、宗教等等的觀點」,需要「下一番功夫去鑽研經濟學、經濟學史、商業史、工業史、農業史和社會形態發展史」 ,而且不這樣我們就不可能真正理解唯物主義歷史觀。為與各種歷史唯心主義劃清界限,清算以黑格爾為代表的傳統思辨哲學以抽象的「自我意識」和抽象觀念所演繹的唯心主義歷史觀,建立徹底的唯物主義歷史觀,馬克思和恩格斯當然特彆強調作為經濟基礎的物質資料生產方式及其歷史決定作用,強調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築的決定作用,但這也並不意味著歷史唯物主義可以等同於「經濟唯物主義」和「庸俗的經濟決定論」,從而為資產階級改良主義和黨內小資產階級思想代表人物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庸俗化為單純經濟主義留下缺口。我們從恩格斯回施米特的這封信里就可看到,保爾·巴爾特在《黑格爾和包括馬克思及哈特曼在內的黑格爾派的歷史哲學》(該書1890年在萊比錫出版)一書中把馬克思哲學唯物主義等同於笛卡兒、霍布斯的自然哲學唯物主義,把人和動物等同於機器,把人的物質存在方式及其作用等同於自然物質對人的決定作用,把經濟基礎說成是歷史的唯一決定因素,恩格斯對此表示非常反感。針對德法一些自稱「馬克思主義者」的人把馬克思主義歪曲為「經濟唯物主義」、「經濟決定論」,馬克思和恩格斯都表示了強烈的反對,他們聲稱:「我播下的是龍種,而收穫的卻是跳蚤。」 恩格斯嚴厲批評德國社會民主黨的「青年派」不是把馬克思的唯物史觀作為行動指南,而是當作死板的公式來任意剪裁歷史,把經濟因素的決定作用簡單地運用於社會發展的複雜過程。

  稍後,1890年9月21-22日,在致約·布洛赫的書信中,恩格斯在論述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現實生活的生產與再生產是歷史過程的決定因素時,對歷史辯證法和歷史唯物主義作了眾所周知的較為詳盡的說明,他再次重申政治、法律、哲學、宗教等上層建築各種因素的反作用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另外,恩格斯深入探究歷史發展動力問題,發現人的意志、階級鬥爭和人們實踐的合力決定具體歷史過程和其進程,由此提出了「歷史合力論」,並在此基礎上論述了歷史發展的偶然性和必然性的關係。恩格斯在這封信中說:「……根據唯物史觀,歷史過程中的決定性因素歸根到底是現實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無論馬克思或我都從來沒有肯定過比這更多的東西。如果有人在這裡加以歪曲,說經濟因素是唯一決定性的因素,那麼他就是把這個命題變成毫無內容的、抽象的、荒誕無稽的空話。經濟狀況是基礎,但是對歷史鬥爭的進程發生影響並且在許多情況下主要是決定著這一鬥爭的形式的,還有上層建築的各種因素:階級鬥爭的各種政治形式及其成果——由勝利了的階級在獲勝以後確立的憲法等等,各種法的形式以及所有這些實際鬥爭在參加者頭腦中的反映,政治的、法律的和哲學的理論,宗教的觀點以及它們向教義體系的進一步發展。這裡表現出這一切因素間的相互作用,而在這種相互作用中歸根到底是經濟運動作為必然的東西通過無窮無盡的偶然事件……向前發展。」 恩格斯在這封信中還指出他們闡述歷史唯物主義原理的代表性著作不僅有馬克思的《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和《資本論》,還有他寫的《歐根·杜林先生在科學中實行的變革》(即《反杜林論》)和《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他說「我在這兩部書里對歷史唯物主義作了我所知是目前最為詳盡的闡述」 。

  1890年10月底,恩格斯在回康·施米特的書信中又進一步對歷史唯物主義作了更為詳盡的具體增補性說明,他指出產品貿易總體受生產運動支配,而它一旦脫離生產而相對獨立地運動反過來又會反作用於生產。同理,金融市場由生產與商品貿易決定,但金融市場一經從生產和貿易中分離出來後它便有自己特殊的發展規律,對生產和貿易具有複雜的反作用。恩格斯正是通過生產與商品貿易關係以及二者和金融市場的關係之論證形象生動地用以來說明唯物史觀經濟基礎和政治上層建築、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基礎作用和相互作用,並且以生產和經濟的發展與分工來論述各經濟部門以及社會結構各個層面和部分之間的分化與相互關係,切合歷史實際極為生動具體地說明了歷史唯物主義關於社會各個層面、各個部分之間的相互關係和歷史演變原理,說明了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歷史主體和歷史客體之間的辯證關係。恩格斯在作了這樣的說明之後,他告訴施米特:「我基本也已經回答了您關於歷史唯物主義本身的問題」。 恩格斯認為從分工的觀點來看問題最容易理解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分工和階級的劃分使人們的特殊利益相互對立,並由此形成了凌駕於社會各利益集團之上的國家和國家權力,而伴隨生產和經濟的運動產生了新的力量和新的運動,產生了分工越來越細密的新的經濟政治職能部門和具有相對獨立性的各種運動,包括新的經濟和政治形式及其相對獨立的運動,而它們又相互作用。他說,「正如在貨幣市場中,總的說來,並且在上述條件之下,是反映出,當然是頭足倒置地反映出工業市場的運動一樣,在政府和反對派之間的鬥爭中也反映出先前已經存在著並且正在鬥爭著的各個階級的鬥爭,但是這個鬥爭同樣是頭足倒置地、不再是直接的、而是間接的、不是作為階級鬥爭、而是作為維護各種政治原則的鬥爭反映出來的……以致需要經過上千年我們才終於把它的真相識破」。 國家權力、法與經濟運行的關係,同樣是與生產和經濟運行的關係相適應並根據其需要而產生的,國家產生於社會,是社會適應經濟需要而進行新的內部分工產生了專門從事社會管理活動而謀取特殊利益的新部門並凌駕於社會之上與社會相對立。同理,還產生了法,法是適應且表現總的經濟狀況並作為一種特殊社會意識形態協調經濟社會體系內部的矛盾而形成的一種規範性意識形態。作為上層建築的國家與法相互作用及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而國家與法作為上層建築它們又都有著不同程度的獨立性,有著各自特殊的運行發展規律,但它們都絕不能離開經濟基礎而獨立存在。也就是說,經濟不是歷史演變的唯一決定因素,決定歷史走向和過程的是各種歷史因素綜合起作用的一種「合力」,是各種力量相互作用的結果。但政治法律思想文化等上層建築儘管能對經濟基礎具有巨大反作用,有時甚至可通過階級鬥爭和社會變革能夠改變一個國家的所有制關係和經濟基礎,而它們這種影響作用和變革仍然是要有一定的經濟基礎並順應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才是可能的。恩格斯指出國家權力對於經濟發展的反作用可以沿著經濟發展同一方向、相反方向和另外的不同方向三種形式發揮和實現,而分別具有促進經濟發展和損害經濟發展的巨大作用。

  為使純學術性著作理論通俗化適應工人群眾直接宣傳的需要,繼續清除歐根·杜林在黨內外的影響,恩格斯應保爾·拉法格之邀將《反杜林論》中的三章改編集成成冊,並命名為《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由拉法格翻譯成法文,經恩格斯校閱最初發表在《社會主義評論》上,於1880年在巴黎印成單行本出版。該書根據恩格斯原文在1883年1月又出版了德文版,至1892年,根據德文本陸續出版了義大利文、俄文、丹麥文、荷蘭文、羅馬尼亞文的譯本,根據法文本翻譯出版了波蘭文和西班牙文譯本,加上1892年出版的英文譯本,共有10種文字的版本在世界上流傳。其中僅德文版到1892年就出版了四版,印發達兩萬冊。1892年恩格斯為這本小冊子寫英文版導言時兩處使用「歷史唯物主義」概念,並且是以引號形式出現,以期引起人們格外注意。第一處恩格斯點明寫作此書的目的,即「本書所捍衛的是我們稱之為『歷史唯物主義』的東西……」 這裡突出強調「歷史唯物主義」,用以來概括馬克思恩格斯哲學思想的傾向比較明顯;另一處恩格斯則有對「歷史唯物主義」這一專業術語界定的意味,他說我們用「『歷史唯物主義』這個名詞來表達一種關於歷史過程的觀點……這種觀點認為一切重要歷史事件的終極原因和偉大動力是社會的經濟發展,是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改變,是由此產生的社會之劃分為不同的階級,是這些階級彼此之間的鬥爭。」 恩格斯在此再次表明歷史唯物主義所研究的不是感性具體的孤立自在的存在物,也不是超越這些具體存在物而凌駕於它們之上的抽象的一般存在物,而是人們現實的歷史生活過程及客觀如實地說明這一歷史過程的唯物主義歷史觀。這種歷史觀的最為基本的觀點是:一切重要歷史事件的終極原因和偉大動力是社會的經濟發展,是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改變,及由此產生的社會之劃分為階級和這些階級的階級鬥爭,是不同階級的實踐和階級鬥爭共同決定階級社會的歷史發展。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英文版導言以注釋的形式標註了恩格斯在1892年6月將英文版導言翻譯成德文,並直接以《論歷史唯物主義》標題發表在《新時代》雜誌的1892年第1期和第2期上。遺憾的是被我們極為看重的俄文版與德文版《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均未收錄《歷史唯物主義》這篇文章,這很容易導致我們由此而忽視這篇文章的價值和意義,忽視恩格斯晚年對歷史唯物主義的新貢獻:即恩格斯不僅是參與馬克思主義哲學歷史唯物主義創建的直接創建人和闡述者,而且他同時也是馬克思恩格斯哲學理論被命名為「歷史唯物主義」的直接命名者。

  2010年新出版的MEGA?I/32即新MEGA首次收入恩格斯1892年月底發表在《新時代》雜誌上的《論歷史唯物主義》一文。該文的大概內容早為大家所熟悉,即《<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英文版導言》的德譯版。德文版的標題從英文導言直接命名為《論歷史唯物主義》,在內容上德文版則刪去英文版的前七段,並且在具體表述和概念上對英文版做了補充性改動。結合這兩個文本看恩格斯在這一文獻中所闡述的思想,我們足可發現恩格斯是結合歐洲階級鬥爭的狀況和歷史的具體發展過程、思想變遷來闡述歷史唯物主義與舊唯物主義的根本區別及其革命意義的。

  19世紀90年代中期,恩格斯對與摯友馬克思共創的理論已作了完備系統性的闡述,對後人關於「歷史唯物主義」的曲解也作了大量有針對性的澄清。綜觀包括恩格斯晚年所著大量進一步闡釋發揮「歷史唯物主義」基本理論的文獻著作,用「歷史唯物主義」高度概括、完善總結馬克思主義哲學並說明這一哲學觀,不僅是在情理之中,更是馬克思恩格斯哲學理論發展邏輯的必然結果。

  《論歷史唯物主義》的發表並沒有讓恩格斯放棄對歷史唯物主義的進一步傳播闡述,反而需要他以更多精力去解答來自黨內外馬克思主義者的疑問。1893年2月,距《論歷史唯物主義》出版4個月後,恩格斯在致弗·雅·施穆伊洛夫的書信中再次明確指出:「關於歷史唯物主義的起源,在我看來,您在我的《費爾巴哈》(即《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引者注)中就可以找到足夠的東西——馬克思的附錄(即《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引者注)其實就是它的起源!其次,在《宣言》(1892年柏林新版)的序言(即《共產黨宣言》1892年柏林版序言——引者注)和《揭露共產黨人案件》的序言中也可以找到。」 第二國際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們或多或少受《論歷史唯物主義》的影響,梅林就有效仿恩格斯之疑將《萊辛傳奇》的附錄也定名為《論歷史唯物主義》。在1893年7月致梅林的信中,恩格斯也認可梅林在這個「附錄」中的論述,但也委婉地批評梅林在論述歷史唯物主義時與之前自己和馬克思犯了同樣的錯誤,即一直對經濟事實與政治、法等其他意識形態之間的「相互作用」強調得不夠,因此被大家過分地忽略了。雖然梅林所理解的「相互作用」有簡單化、機械化傾向,由此決定著他對歷史唯物主義的體認還缺乏辯證法的理解,但他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界定為歷史唯物主義,應當說這還是得到恩格斯默許的。

  根據馬克思恩格斯已公開出版的文獻,恩格斯在致梅林這封信里是他生前最後一次使用「歷史唯物主義」術語,但他對歷史唯物主義的澄清論述仍不止於此。諸如1894年在寫給瓦·博爾吉烏斯的信中,恩格斯對經濟基礎或經濟關係進行了新的補充性解釋,他說:「我們視之為社會歷史的決定性基礎的經濟關係,是指一定社會的人們生產生活資料和彼此交換產品(在有分工的條件下)的方式。因此,這裡包括生產和運輸的全部技術。這種技術,照我們的觀點看來,也決定著產品的交換方式以及分配方式,從而在氏族社會解體後也決定著階級的劃分,決定著統治和被奴役的關係,決定著國家、政治、法等等。此外,包括在經濟關係中的還有這些關係賴以發展的地理基礎和事實上由過去沿襲下來的先前各經濟發展階段的殘餘(這些殘餘往往只是由於傳統或惰性才繼續保存著),當然還有圍繞著這一社會形式的外部環境。」 在這裡,恩格斯理解的經濟關係既包括生產的社會形式生產關係,又包括生產的物質內容生產力和生產技術,甚至還有影響制約這些經濟關係的自然地理條件、社會歷史條件等各種外部環境因素。而之前馬克思在1859年《<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所論述的經濟基礎主要是指生產關係總和即經濟結構或經濟制度,恩格斯對經濟基礎的新理解顯然是對資產階級理論家片面而簡單化、機械化地理解馬克思的經濟範疇所進行的有力回擊。在恩格斯看來,經濟基礎作為歷史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僅可理解為「政治、法、哲學、宗教、文學、藝術等等的發展是以經濟發展為基礎的,但是,它們又都互相作用並對經濟基礎發生作用。並非只有經濟狀況才是原因,才是積極的,其餘一切都不過是消極的結果。(因為——引者加)這是在歸根到底總是得到實現的經濟必然性的基礎上的互相作用。」 而政治上層建築各種因素的相互作用以及它們對於經濟基礎的相互作用,包括各種經濟關係和其環境條件的相互作用,它們歸根到底都體現著經濟發展的必然性和歷史發展的辯證法,所謂的歷史唯物主義歸根到底也就是要通過具體的歷史過程和歷史現象的總和的運動來說明這種歷史發展的經濟必然性和各種歷史因素相互作用的歷史辯證法,說明歷史發展的本質、規律和歷史發展趨勢,並由此而成就自覺認識利用歷史規律的歷史主體合乎歷史規律地自覺創造人類歷史,使人類歷史的發展進程由類似自然歷史過程的「必然性王國」躍升到人類自覺創造自己歷史的「自由王國」歷史發展階段。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宗旨或歷史唯物主義的歷史使命即在於此,歸根到底它是為我們認識和改造世界而服務的。

  我們從恩格斯上述包括書信、序言在內的著述中完全可以印證晚年恩格斯對歷史唯物主義的關注程度,他根據時代的變化不斷補充完善自《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德意志意識形態》所形成的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宣傳捍衛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使馬克思主義哲學歷史唯物主義思想既在根本上區別於舊的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歷史觀,也在根本上與庸俗的「經濟決定論」、唯生產力論和形而上學機械論的歷史觀劃清了界限。事實說明,恩格斯對他與馬克思所共創的歷史唯物主義在理論闡釋、堅持捍衛和思想澄清上功不可沒,對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構建與完善居功至偉,他關於馬克思主義新哲學世界觀、新唯物主義的命名和界定,具有影響深遠的學術理論意義和其重要的實踐價值。

  國內外有部分學者和理論家在恩格斯逝世後將他們自己關於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錯誤理解強加於馬克思和恩格斯,他們或把馬克思主義哲學歪解為「見物不見人」、「跟著感覺走」的庸俗的舊唯物主義,歪解為一切從抽象一般的物質概念出發、從自私自利的個人一己私利出發之類的物質利益至上主義,歪解為庸俗經濟決定論的單純經濟主義和唯生產力論,用唯心主義、形而上學機械論的歷史觀來圖解歷史唯物主義;或把馬克思主義哲學歪解為一切從「自我意識」、「先入之見」、「先驗意識框架」等精神實體出發的思辨唯心主義,脫離人們現實的生活基礎和歷史運動過程以所謂「歷史意識」來解說歷史材料和歷史事實;或割裂與肢解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著述與表述,斷章取義,脫離他們的思想和思想變化實際,抓住其隻言片語僅僅根據其個人主觀任意的理解和曲解來製造與誇大馬克思與恩格斯的對立和思想分歧,製造和誇大馬克思和恩格斯本人前後的思想矛盾,使他們或它們相互否定,以所謂不講階級鬥爭、告別革命的「人道主義的馬克思主義」或以舊唯物主義、經濟主義的「馬克思主義」來取代革命的馬克思主義,以此來否定和虛無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哲學,這實際上都是以歷史唯心主義來否定和取代歷史唯物主義的做法。

2、第二國際理論家與「歷史唯物主義」

  與恩格斯對歷史唯物主義澄清闡述的同時或之後,與恩格斯交往甚密的第二國際理論家們也在關注著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解釋,也在從事馬克思主義話語的構建和理解。尤其晚年恩格斯對歷史唯物主義的重點關注,對歷史唯物主義概念的正面使用及以其命名的文獻陸續出版後,引發了第二國際理論家們的討論與巨大爭議,這我們不僅可以在上文所述恩格斯晚年的歷史唯物主義通信中尋覓到蹤跡,而且可以直接從第二國際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對「歷史唯物主義」的著書立說中得到佐證。

  前文提及的德國社會民主黨左翼領袖弗蘭茨·梅林,1893年在其《萊辛傳奇》附錄中也著有《論歷史唯物主義》一文,而且在這之前的1892年,梅林在一書評中已使用「歷史唯物主義」術語。梅林是第二國際理論家中少有的持無產階級革命立場的馬克思主義者,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解也基本正確。梅林所使用的歷史唯物主義術語是指代馬克思的全部哲學理論,這一術語的使用與當時各種錯誤歪曲馬克思理論的背景分不開,與恩格斯的影響分不開。梅林對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解肯定了其歷史觀的唯物主義性質及其與辯證法的結合與內在統一性質,他推崇馬克思在1859年《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所闡述的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要義,強調了唯物主義的方法論,批判反駁了資產階級理論家對馬克思學說的指責,保衛了馬克思主義。但梅林側重於對「歷史」的唯物主義理解,認為「歷史唯物主義是一種自成體系的理論,其使命是認識人類社會的歷史發展……」 即將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解為對社會歷史的解釋,是關於社會的唯物主義學說。他根據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對思辨哲學形而上學的批判,和他們在那裡提出唯物史觀是一種「經驗實證的歷史科學」的思想,把馬克思的學說僅僅局限於研究人類社會的歷史,而不擴及研究說明整個世界,因此他不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一種新的哲學世界觀理論。梅林的這一說法當然有他的合理和可靠的依據,但梅林沒有看到人類社會的歷史恰恰是由人們的現實生活世界及其生活過程所構成,是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構建了一個人們不得不面對且需要予以科學說明的現實生活世界,而且是只有這個世界才能在人們實踐和認識的基礎上得到經驗實證的科學說明並在人的革命實踐中予以合理性的改造,而認識和改造這個世界又恰恰是需要有一個不同於以往思辨哲學、舊唯物主義哲學這些舊哲學的新哲學世界觀理論。只有馬克思主義新哲學的世界觀理論或歷史觀才足以給我們提供觀察認識世界、觀察認識人類社會本身及其歷史所需要的人的科學立場、科學的思維方式、方法和科學的世界觀、歷史觀,並為科學有效地改造這個世界創造人類屬於自己的歷史、自己主宰自己的歷史奠定理論和方法的基礎,奠定歷史的主體和主觀認識條件。堅持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並不是要不要哲學世界觀而要徹底告別哲學世界觀的問題,而是要以什麼樣的哲學世界觀和歷史觀來研究說明世界和歷史的問題,是以怎樣的立場、思維方式和方法去研究一個什麼樣的世界和歷史而且要客觀如實地說明這個世界和歷史的問題。

  第二國際理論家最早對馬克思主義哲學作歷史唯物主義理解的,除了弗·梅林之外還有從事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保爾·拉法格、安東尼奧·拉布里奧拉。拉法格與拉布里奧拉同樣也用「歷史唯物主義」來概述馬克思的全部哲學理論,不過拉法格是用「經濟唯物主義」指稱馬克思的唯物主義歷史觀,而此「經濟唯物主義」也非巴爾特等資產階級理論家否定歷史唯物主義的「經濟唯物主義」(恩格斯在1891年7月1日致施米特的信中稱巴爾特是按照黑格爾的方法「製造一種歷史發展的唯物主義理論」而強加於馬克思,再指責馬克思自相矛盾——參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第709——710頁)。拉法格在科學社會歷史觀和方法論意義上使用「經濟唯物主義」,認為它是「歷史唯物主義」同義語,這說明他仍然沒有搞清「經濟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是有本質區別的。他的《卡爾·馬克思的經濟決定論》(中譯《思想起源論》),從經濟關係論述各種觀念與古希臘神話的起源,雖然這與馬克思、恩格斯的理解保持一致,但他對恩格斯的「合力」思想和馬克思、恩格斯所說的歷史辯證法仍然是缺少深刻理解的。被恩格斯稱為「嚴肅的馬克思主義者」的安·拉布里奧拉著有《關於歷史唯物主義》,他在那裡運用淵博的歷史知識考察人類發展歷程,闡明歷史唯物主義的一些基本原理,比較全面地剖析作為社會和歷史存在物的人的歷史生成過程,強調歷史研究也要如實反映歷史事實本來面目,「要通過歷史的一切具體表現來充分地理解歷史……過去和現在始終處於形成的過程……要寫的是歷史,而不是歷史的骨架子。要敘述歷史事件的過程,而不要抽象化,要記敘和理解整個歷史……」 應當說,拉布里奧拉對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解比較接近馬克思、恩格斯的「歷史」內涵,他突出強調了現實的人的活動所形成的具體歷史現象是我們考察歷史事物的出發點,科學的歷史觀應當來自我們對於歷史現象總和的科學抽象,並從中發現其歷史的本質和規律性聯繫,而歷史唯物主義就是這樣的一種哲學思維方式和批判方法。卡爾·考茨基在使用「歷史唯物主義」時將之等同於唯物主義歷史觀,他說「歷史唯物主義是應用到歷史上的唯物主義。」 考茨基實際上是將歷史唯物主義理解為一種立足於唯物主義哲學方法論的「科學的歷史觀」,沒有對歷史唯物主義與舊唯物主義的根本區別給以足夠重視。這說明他對於歷史唯物主義所包含的各種歷史因素交互作用的歷史辯證法思想同樣是理解不到位的。第二國際理論家對歷史唯物主義的片面理解,顯然為他們後來滑向庸俗的經濟決定論和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構成了思想認識前提。

三、 「歷史唯物主義」在當代眾說紛紜

  由上可見,歷史唯物主義自《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德意志意識形態》創建其基本理論觀點開始,至馬克思、恩格斯寫作《共產黨宣言》、《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資本論》、《反杜林論》、《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使其理論不斷成熟完善並在具體研究中得到應用,再至恩格斯首次從正面意義上清晰明確地使用這一概念,一直到第二國際理論家關於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解詮釋,這期間就經歷了馬克思和恩格斯一再闡明並不斷充實完善和其他人不斷誤解、歪解甚至予以否定的過程,歷史唯物主義正是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者與各種非馬克思主義者、反馬克思主義者的激烈思想鬥爭中得到不斷完善和發展的。後來,由於第二國際的修正主義理論和路線在實踐上全面破產,列寧堅持馬克思主義以歷史唯物主義、剩餘價值理論和無產階級革命學說研究資本主義進入帝國主義階段的社會矛盾與歷史趨勢,結合俄國實際勝利領導了十月革命,在世界歷史上首次奪取全國政權建立了第一個以馬克思主義為思想指導的社會主義國家,給全世界被剝削被壓迫人民以巨大鼓舞和影響。自此以後,蘇維埃俄國和斯大林領導的社會主義前蘇聯自視為正統的馬克思主義繼承者,掌握了解讀馬克思主義的話語權,他們對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解基本上局限於將研究自然界及至「整個世界」的辯證唯物主義或唯物辯證法具體應用於社會歷史領域,於是就有了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哲學。這實際上是受第二國際個別理論家包括普列漢諾夫等人的影響,將馬克思主義哲學人為地割裂為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兩大理論部分,忽視了歷史唯物主義本身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完整思想體系,其核心思想唯物史觀與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和方法不僅不矛盾,且只有堅持實踐的、歷史的辯證法和徹底的唯物主義精神,堅持實踐唯物主義的思想方法和認識論,才能成就馬克思主義哲學歷史唯物主義。當然,以前蘇聯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解,儘管存在著上述缺陷和不足,但它對於在全世界宣傳和推廣馬克思主義也發揮了不可抹殺的巨大作用。20世紀20年代起,「西方馬克思主義」也掀起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對歷史唯物主義另闢蹊徑的解讀。我們認為,西方的解讀同樣也存在偏離甚至背離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情形。

1、前蘇聯與「歷史唯物主義」

  第二國際內部的思想理論家由於其自身馬克思主義理論修養不足,如格·瓦·普列漢諾夫,他對馬克思主義創始人革命導師所強調的歷史辯證法就缺乏深入研究,致使他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有片面化、簡單化、公式化傾向。加之壟斷資本主義形成的時代變化導致第二國際內部思想認識混亂,社會民主黨的第二國際從理論和實踐上背叛馬克思主義而走向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修正主義,並最終蛻變成資產階級的幫凶反對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污衊詆毀列寧領導的俄國十月革命,這樣也就使其喪失了對國際工人階級共產主義運動的領導,也就成為歷史發展的必然。

  面對激烈的理論紛爭以及指導無產階級革命實踐的迫切需要,列寧投身俄國革命實踐深入研究社會歷史的發展規律,結合歷史實際堅持捍衛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以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說明新的歷史變化,使馬克思主義在馬克思、恩格斯相繼逝世後被逐步發展到列寧主義階段。

  列寧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解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他對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解在不同時期也有不同認識,大致分為以《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簡稱《唯批》)為代表的早期和以《哲學筆記》(簡稱《筆記》)為代表的後期或成熟期。在早期即1908——1913年底,因革命實踐以及與黨內外修正主義、改良主義、馬赫主義等各種反馬克思主義錯誤思潮鬥爭的需要,列寧受普列漢諾夫影響以物質第一性為根本原則緊扣辯證法堅持唯物主義認識路線,堅決捍衛馬克思主義,他簡單地認為「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就是唯物主義。」 而他對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解則是「把唯物主義對自然界的認識推廣到人類社會的認識。」 由此可見,在列寧看來,歷史唯物主義是唯物主義在社會歷史領域運用的結果,其基礎就是哲學唯物主義,雖然列寧這裡是指徹底的唯物主義。1914年之後,一戰的國際環境與國內矛盾的激化加速了俄國革命形勢的發展與革命任務的提出,這時列寧為批判第二國際修正主義和國內民粹派的改良主義,捍衛和宣傳馬克思主義無產階級革命學說,列寧開始高度重視革命的辯證法思想,促使他為更好地理解闡釋馬克思革命的辯證法思想而接觸並研究黑格爾哲學。正是對黑格爾思辨的辯證法的鑽研使列寧思想發生深刻變化,並且通過對邏輯學、辯證法、認識論相互關係的考察,使列寧開始立足於人與社會歷史生活之上構建實踐的辯證的唯物主義,在把馬克思哲學系統地表述為「辯證唯物主義」之後,他認為歷史唯物主義作為科學的社會歷史觀而成為辯證唯物主義的一個部分,而其基礎是既唯物又辯證的實踐觀。

  20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蘇聯哲學界對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解觀點迭出,層出不窮。受列寧影響,德波林認為歷史唯物主義是唯物主義辯證法在社會中的運用;布哈林所理解的歷史唯物主義則是關於社會以及社會發展規律的科學理論和研究歷史的科學方法;多數學者則在斯大林影響下將歷史唯物主義看成馬克思世界觀的具體理論,以哲學教科書的形式將馬克思主義哲學剪裁為唯物論(自然觀)、辯證法、認識論和歷史觀幾個部分。教科書哲學體系雖線條清晰,結構緊湊,但由此把歷史唯物主義看作馬克思哲學的一特殊具體理論,割裂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整體性、邏輯嚴密性,也淡化了其經驗實證的科學性論證,使歷史唯物主義逐漸「淪為」隸屬於辯證唯物論而且僅僅是前者在社會歷史領域推廣應用的結果,這在實際上是大大降低了歷史唯物主義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地位,某種程度上偏離了對馬克思主義哲學本質理論特徵的準確理解和全面理解。

  1938年,在斯大林的政治影響下,蘇共中央編寫和出版了《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斯大林親自參與撰寫其中的《論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以下簡稱《論》)。在高度集權集中的社會背景下,《論》就成了對馬克思恩格斯學說的權威解讀。《論》是《簡明教程》的第四章第二節,是斯大林比較成熟的哲學著作。在此之前,斯大林在接觸和研讀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的著作時已零碎地形成了唯物史觀的一些思想,在他早期著作中也有涉及歷史唯物主義範疇和原理的論見,而在《論》中則比較系統地論述了他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對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解。斯大林的剛毅果決性格也體現於其文風,他單刀直入地在首段就給前輩革命導師的世界觀作了定位,對歷史唯物主義下了明確的定義:「辯證唯物主義是馬克思列寧主義黨的世界觀……它是對自然界現象的看法……歷史唯物主義就是把辯證唯物主義的原理推廣去研究社會生活……應用於社會生活現象,應用於研究社會,應用於研究社會歷史。」 並由此論述了歷史唯物主義一些基本問題,例如其基本任務就是解決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係以及社會物質生活和社會精神生活之間的關係;對「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範疇的具體闡明等等。與列寧所使用的「推廣」、「應用」相區別的是,斯大林的歷史唯物主義的基礎是辯證唯物主義,實際上,斯大林是把辯證唯物主義等同於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而非關於「整個世界」的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理論,他把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作為辯證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基礎,這既不同於列寧早期的「一般唯物主義哲學世界觀理論」,也不同於列寧後期所理解的本身就已經包含歷史唯物主義的唯物辯證的實踐觀哲學世界觀理論。

  由於特定歷史條件限制,斯大林對歷史唯物主義的界定成了當時蘇聯對歷史唯物主義絕對不容置疑的理解方式,不僅對蘇聯而且對其他各國馬克思主義學術理論研究、理論宣傳與革命實踐都造成了深遠影響,雖然對宣傳普及馬克思主義起到了不容抹殺的積極作用,但也由此而造成了不少對馬克思主義哲學本真精神思想的歪曲和偏離,由此也埋下後來各國對斯大林哲學教條主義挑戰的種子。

2、「西方馬克思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

  20世紀20年代,「西方馬克思主義」相對於第二國際、蘇聯而言作為非主流、非正統的理論思潮和實踐運動興起於西歐各國。應當說,是戰爭的國際環境、社會主義革命失敗的陰影、第二國際獨攬馬克思主義話語權等綜合因素使西歐各國的理論家們開始反思探索他們心目中「真正的馬克思主義」從而成就了如今我們所看到的另外一些理解方式的「西方馬克思主義」。「西方馬克思主義」至今沒有統一的理論立場,對馬克思主義對歷史唯物主義的研究其思想觀點和方法也各異,它們或補充、或修正、或歪曲、或偏離、或重建,可以說對歷史唯物主義從不同立場和角度使用不同方法作了五花八門的各式各樣的不同理解。

  早期西方馬克思主義先驅盧卡奇率先對第二國際所謂「正統的馬克思主義」發起挑戰,盧卡奇用歷史唯物主義指代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兩者是同義語。在《歷史與階級意識》中,盧卡奇所闡述的歷史唯物主義是比較豐富的,「什麼是歷史唯物主義……理解過去事件的一種科學方法……階級鬥爭工具」 ,其職能和要解決的基本問題是批判揭露資本主義社會,解答一系列社會歷史基本問題。針對後期第二國際理論家伯恩施坦等人將歷史唯物主義歪曲為「宿命論」、「機械決定論」,將唯物主義歷史觀所闡述的歷史關係淪落為「宿命論」的線性決定關係,抹殺人在社會歷史中的能動作用,盧卡奇提出了「總體性辯證法」範疇,而且認為「總體性辯證法」是重建歷史唯物主義、理解馬克思思想的核心。他以總體性範疇為核心的歷史辯證法揭示歷史過程中主客體之間的辯證關係,強調社會歷史發展的「總體性」和各種歷史因素的相互作用,盧卡奇在這裡顯然是真正把握了歷史唯物主義最為精要的思想核心。但他把辯證法局限於主客體的歷史辯證法、局限於人類實踐和認識中主客體關係的辯證法及其實踐認識的規律和歷史規律,以馬克思不研究與人無關的自然且這種自然不存在主客體的矛盾為由,否認恩格斯所說的自然辯證法,同時也把以自然界為研究對象的普列漢諾夫式的「辯證唯物主義」排除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視野之外,這就把馬克思主義哲學或者說「真正的歷史唯物主義」局限於僅僅是研究人類社會主客體關係、歷史關係和歷史規律的歷史哲學,而將人與自然的關係和自然界的本質規律與矛盾基本排除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視野之外了。可以說自盧卡奇之後,「西方馬克思主義」對歷史唯物主義的研究基本上都受盧卡奇這一思想局限。

  「西方馬克思主義」早期代表人物科爾施同樣認同馬克思的唯物主義哲學研究的範圍不是處於人類歷史之外的自然而是社會歷史整體,認為離開人類社會實踐的自然是「超科學」概念,馬克思主義哲學本質是歷史的和辯證的唯物主義,即「辯證的唯物史觀」。與盧卡奇一樣,科爾施認為歷史唯物主義不是第二國際理論家所理解的那種具有科學實證化傾向的「自然哲學唯物主義」或「經濟唯物主義」,而是人類社會普遍規律的「一般社會哲學」,是對資本主義批判的科學革命的哲學。同時期的義大利革命家葛蘭西也看到宿命論、機械論有導致取消無產階級革命意義的危險,他以「實踐」為理解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範疇,遵循總體性原則,論述理論與實踐、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是統一的歷史總體,並認為在這歷史總體中人佔主體地位,認為主體性的人的社會實踐是歷史發展動力的首要因素,是馬克思歷史唯物論的基礎,因此他用「實踐哲學」指代馬克思主義。葛蘭西雖未明確使用「歷史唯物主義」術語,但其「實踐哲學」以人主體性的實踐為基點來理解馬克思主義,這顯然也是抓住了理解歷史唯物主義的根本點和關鍵。可惜的是,葛蘭西沒有看到哲學家對實踐的理解自古以來就有著巨大的差異,而現在被命名為「實踐哲學」的也遠遠不止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還有很多非馬克思主義甚至是反馬克思主義哲學,它們也紛紛自我標榜為「實踐哲學」,以與過去實體主義舊哲學劃清界限。

  20世紀30年代興起的法蘭克福學派在西方馬克思主義陣營獨樹一幟,其成員眾多,理論複雜,且同一人在不同時期立場傾向也不一致,這裡主要選取幾位代表性人物以概述其思想。總的說來,與早期西方馬克思主義者返本求源、「回到馬克思」、依據馬克思文本文獻路徑不同,法蘭克福學派更多的是藉助現代西方哲學成果補充修正歷史唯物主義,站在抽象人道主義的立場以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異化理論和「理性批判理論」為武器,以所謂「人道主義的馬克思主義」來詮釋歷史唯物主義,實際上是把馬克思主義以歷史唯物主義和剩餘價值學說為理論武器並訴諸無產階級革命實踐的資本主義社會批判理論庸俗化為單純道德人道價值和抽象理性的「意識形態批判」及「文化批判」,使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和科學社會主義變成了烏托邦空想。法蘭克福學派創始人霍克海默將歷史唯物主義定位為一種「社會批判理論」,其研究領域是「工業社會」、「後工業社會」或「知識社會」的歷史,其功能是對現實資本主義社會進行批判。阿多諾以對歷史作否定理解的「否定辯證法」來恢復歷史唯物主義批判精神,但他所說的「否定辯證法」是一種否定一切的絕對的否定,它徹底消解了歷史連續性,顯然不符合馬克思主義既繼承又批判、既保留又克服的唯物辯證法和歷史辯證法精神。弗洛姆立足人本(道)主義認為歷史唯物主義就是馬克思的哲學,認可1859年《〈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馬克思對歷史唯物主義的精要概述,但同時又主張用「社會性格」彌補經濟基礎如何與上層建築發生作用的空缺。弗洛姆注意到社會心理對歷史進程的影響,但誇大了這種局部的偶然因素在歷史過程中所起的作用。

  與第一代成員相比,法蘭克福學派第二代成員重釋歷史唯物主義理論有多維度、多層次的說明。其中馬爾庫塞受西方思潮影響,其思想經歷了早中後期的一些變化,其早期思想與霍克海默較為接近,中期作為法蘭克福學派第二代成員代表繼承前輩「社會批判」的傳統比較強調對資本主義「理性統治」、「技術統治」的「意識形態批判」和「文化批判」,後期轉向弗洛伊德主義。馬爾庫塞用「歷史唯物主義」術語統稱馬克思的理論,但他認為在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社會其中有一些基本原理已不再適用,需借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補充歷史唯物主義。在後期馬爾庫塞看來,歷史唯物主義僅僅是揭示與說明作為人的本能本質的「愛欲」從受壓抑到獲得滿足這種關於人自由解放的學說,實現人的解放其主要途徑是改變主體人的心理結構,通過改變人的心理結構和文化,克服資本主義的「技術理性和工具理性統治」,這樣就可以揚棄人的異化實現社會革命。顯然,馬爾庫塞否定歷史唯物主義關於社會基本矛盾、階級矛盾、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生產方式變革是社會發展根本動因等基本理論,放棄了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生產關係與基本社會制度的分析批判,否定了無產階級的革命主體地位,實質上是對歷史唯物主義的背離。施密特承認馬克思哲學的唯物主義性質,認為歷史唯物主義是哲學史上唯物主義傳統的發展。施密特以具體的社會實踐為出發點說明人與自然的辯證統一,而目前實踐的對象就是資本主義社會,認為歷史唯物主義批判就是對資本主義的批判。相對於其他人而言,施密特延承馬克思批判的立場和某些理論資源,還沒有太遠離歷史唯物主義。

  以「重建歷史唯物主義」為宏大理論抱負的法蘭克福學派第二代旗手哈貝馬斯,發現晚期資本主義具有與馬克思所處時代的許多新變化、新特點和新問題,他以此為借口「批判反思」「傳統的歷史唯物主義」,認為它有一些基本範疇、基本原理已不適用於當今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社會。如他指認馬克思對「社會勞動」範疇的批判已經過時,馬克思所說的生產方式已經不能作為社會形態劃分的依據,馬克思寄予厚望的產業工人階級已不復存在,他由此認為傳統歷史唯物主義關於社會基本矛盾、階級矛盾的思想,即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矛盾及工人階級因與資產階級的矛盾必然導致工人階級革命的思想已經過時,應重建歷史唯物主義理論體系。由此,哈貝馬斯對歷史唯物主義的概念範疇和基本內容來了個大換血式地改造。如他說國家政府對經濟干預的加強意味著上層建築不再是依附經濟基礎;他用「勞動」和「相互作用」這樣的抽象概念替換傳統歷史唯物主義最基本範疇——生產力與生產關係,認為在現代「工業社會」和「後工業社會」是「勞動」與「勞動的相互作用及其衝突」決定社會發展,人類「交往實踐的矛盾」與「文化衝突」是現代社會基本矛盾或主要矛盾。哈貝馬斯對傳統歷史唯物主義理論體系的重建實質是對資本主義社會進行合理性辯護的說辭,他試圖以對交往實踐關係的改良和文化的融合性改造來取代工人階級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生產關係和社會制度的革命變革,抹煞生產方式、所有制關係、生產關係在社會形態和社會有機體建構與結構中的基礎地位,否定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必要性和必然性,與馬克思主義真正的歷史唯物主義精神相去甚遠。哈貝馬斯實質是借口生產方式、生產關係的變化來否定歷史唯物主義關於生產方式和生產關係在所有社會關係中居基礎地位有決定作用的思想。

  總之,「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形態多元,思想人物繁雜多變,限於本文篇幅和對象的複雜多樣,我們很難在這裡一一詳述和分析評論,只能作上述概括性地介紹和述評。

  此外,借用現代西方理論資源重讀或補充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思想的還有「存在主義的馬克思主義者」薩特。按薩特的理解,歷史唯物主義就是馬克思主義,而馬克思主義也就是「存在主義或人道主義的馬克思主義」,且是以「一種歷史的內在辯證法為前提的歷史唯物主義,而不是辯證唯物主義……」 薩特立足存在主義認為歷史唯物主義缺失「人」的維度,缺少「人」的主題,應把「人」納入歷史唯物主義研究的視閾,且也只能根據主體人之間的相互關係理解辯證法,即辯證法只是歷史辯證法,辯證法只屬於人。雖然薩特也試圖從實踐的角度闡述歷史唯物主義,但其實踐是意識活動的對象化,其理解的人在根本上不過是立足於絕對自我絕對自由的「自我意識」這種虛無性的個人存在,這便在根本上顛覆了馬克思「現實的個人」及其歷史實踐的科學實踐觀,並不能真正補充與完善歷史唯物主義。

  結構主義的馬克思主義者阿爾都塞用歷史唯物主義概述馬克思的社會歷史理論、科學的社會批判和革命理論,同時他也認為這種唯物主義同時是辯證的唯物主義。當然,除「經典」西方馬克思主義對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解,現在還存有其他各種雜多的重釋歷史唯物主義思潮,如漸漸興起的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對歷史唯物主義的「修正」,緊扣現實問題,提出了一些富有啟發性的觀點、論點,開拓了歷史唯物主義新的研究領域。但它們那些思想觀點也不同程度包含著值得分析批判的許多歪曲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歷史唯物主義思想的成分,需要我們分析批判,仔細甄別,絕不能照抄照搬。

  縱觀「西方馬克思主義」緊跟「時代變革」或借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某些理論方法,或沿襲歷史唯物主義的「批判立場」,試圖以現代西方哲學來「補充、修正和完善馬克思主義哲學」,但這些對歷史唯物主義重讀、重釋、重建的理論成果,不僅內容越來越龐雜,呈多元化、碎片化發展傾向,而且在總體上是將原本作為完整科學世界觀的歷史唯物主義轉向了研究社會歷史現象或微觀社會現象甚至某一特定社會現象的支離破碎的思想認識,從強調總體性、主體性及歷史必然性與主體能動性的結合逐步走向了非總體性、非主體性、非同一性的思想碎片,其中雖有合理性的片面深刻和科學成分,但總的說是越來越偏離背離歷史唯物主義,造成了對歷史唯物主義的嚴重誤讀和歪曲。總的說,「西方馬克思主義」雖然突出了被第二國際遮蔽的人在歷史過程中的主體性,但由此而越來越走向主觀主義、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的片面性,這顯然是從一個錯誤極端而走向另外一個錯誤極端。歷史唯物主義在「西方馬克思主義」主要流派——法蘭克福學派那裡被局限在人類社會歷史領域甚至某一特定的人文現象,撇開馬克思的生產方式、生產關係分析和剩餘價值學說只強調人的主體活動及心理文化特徵,無限誇大人的主體性和主觀性作用,而將資本主義的所有剝削奴役又片面歸結為對人之主體性和自我意識自由的壓抑,認為只要有對人的主觀心理的、思想文化的批判和意識形態批判就能擺脫資本主義束縛,人只要擺脫「理性統治」和「科技奴役」,就能實現自己的解放,這無疑是嚴重偏離背離了歷史唯物主義關於歷史基礎關係、本質關係、矛盾運動規律、社會發展動力及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辯證關係原理等基本理論,非但不是在完整準確地揭示歷史唯物主義真理,實際上是顛覆否定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正是由於法蘭克福學派後期代表人物如阿多諾、哈貝馬斯等人站在抽象人道主義立場以歷史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思維方式來歪曲和顛覆歷史唯物主義,並有列菲伏爾、福柯和鮑德里亞等人從結構主義的另一方向來歪解馬克思主義,才有從他們這些人為開端而一直持續到現在仍在流行的公然否定馬克思主義的所謂「後現代馬克思主義思潮」(限於篇幅,這裡對「後現代馬克思主義」不再進行述評)。

  我們認為,歷史唯物主義是最能體現馬克思主義哲學本質特徵的基礎理論或理論核心,是馬克思包括剩餘價值學說在內的「兩大理論貢獻」中最重要的一大理論貢獻,它所研究的「歷史」是包括與人的活動相聯繫而成立的自然的和社會的相互作用的歷史,首先是人的以物質資料生產為基礎的人類活動的歷史,是人民群眾的活動所創造的歷史(歷史的主客體關係及各種原初歷史關係都是在人類物質資料的生產和再生產中,在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活動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其次是從人的關係和關係演變而考察的歷史或歷史的人的關係史(如馬克思講的人的關係演變從總體特徵上講經歷了「人對人的依賴」、「人對物的依賴」和「人自由全面發展」三個人之關係發展階段);再次是由人的生產方式、生產關係變革所形成和推動的社會形態發展史(如「五大社會形態」依次演變發展的一般歷史規律和過程);然後是從生產技術、生產方式演變進步角度而考察的人類文明發展進步史(如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根據摩爾根的歷史分期法把人類文明區分為依次發展的「蒙昧時代」、「野蠻時代」、「文明時代」,認為「蒙昧時代是以獲取現成的天然產物為主的時期;人工產品主要是用做獲取天然產物的輔助工具。野蠻時代是學會畜牧和農耕的時期,是學會靠人的活動來增加天然產物生產的方法的時期。文明時代是學會對天然產物進一步加工的時期,是真正的工業和藝術的時期。」——見《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8頁。另外,馬克思恩格斯還有人類從「狩獵畜牧文明」到「農耕文明」,再到「工業文明社會」等的說法);最後是從人與必然的關係角度所考察認識的人類歷史發展,它是由人奴隸般地服從歷史必然性的、類似於自然歷史過程的「必然王國」歷史階段最終發展到人自覺地認識利用客觀規律、自覺地認識利用歷史必然性——從而自覺地自己創造自己歷史的「自由王國」階段。歷史唯物主義所唯的「物」,不是和人無關的抽象地議論的自然存在物,也不是人感性對象性地所直觀的具體物質實體或抽象的物質觀念,而是與人的實踐和認識活動相聯繫並由人具體的歷史的生產實踐、社會實踐歷史地構建的「實踐關聯物」或「社會存在物」,是人實踐認識的對象之物或關聯之物,是人事之事物,當然也是在人的普遍性、特殊性相互聯結有機結合的視野中所理解把握與改造的客觀事物或客觀歷史事實。 只有建立在上述「歷史」視野或維度與「物」的對象視野所研究的歷史和歷史事物,那才是馬克思立足於現實的個人和人類實踐所創立的歷史唯物主義所要研究的對象及所依據的事實根據,而且惟有如此,馬克思才創立了一切從歷史事物及歷史事實本來面目客觀如實地來說明歷史事實及其本質和發展規律的徹底的唯物主義哲學,從而與舊唯物主義哲學以及唯心主義、形而上學的哲學劃清了界限。歷史唯物主義關於各種社會歷史關係與歷史發展本質和規律的論證及其基本理論就是在上述視野和實踐認識的基礎上所逐步確立起來的,同時也是在馬克思主義一系列哲學革命變革和政治經濟學革命批判的基礎和維度上形成、成熟與發展起來的。今天,我們不僅要結合我們推動人類歷史繼續向前發展的實踐的需要,不僅要結合我們歷史時代背景、語境的變化,對照馬克思、恩格斯當時創立歷史唯物主義的歷史條件和語境,來研究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的經典著作和文獻材料,探詢與還原歷史唯物主義原本的真實思想和內涵,同時我們也要去偽存真、通過分析比較鑒別的方法搞清前人和別人已有的歷史唯物主義解讀所存在的得失和偏頗,吸收一切有益的能夠科學解釋說明歷史和現實的思想與方法,以對歷史唯物主義作出我們新的合理化科學解釋,以此來指導我們今天的認識和實踐。釐清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內涵,捍衛與發展與我們的實踐緊密結合的馬克思主義,以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來反思和指導我們當下的實踐與認識,使我們不斷地、及時地發現和糾正錯誤,更好更快地推動我們的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事業不斷前進,這對於我們來說仍然是任重而道遠的歷史責任和義務。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列寧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梅林.保衛馬克思主義[M].吉洪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5]安·拉布里奧拉.關於歷史唯物主義[M].楊啟潾等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6]考茨基.唯物主義歷史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3.

  [7]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8]盧卡奇.歷史與階級意識[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

  [9]王金福.馬克思的哲學在理解中的命運——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的解釋學考察[M].·江蘇:蘇州大學出版社,2003.

  [10]徐崇溫.西方馬克思主義[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

  [11]劉放桐等著.新編現代西方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12]張秀琴.新MEGA之後的恩格斯與歷史唯物主義之爭——以1892年恩格斯的《論歷史唯物主義》(MEGA?I/32)為例[J].北京:教學與研究,2012,(11).

  [13]楊思基.實踐關聯關係的「場」與歷史唯物主義的「物」[J].北京:哲學研究,2005,(3).

  (作者楊思基,蘇州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徐甜甜,蘇州大學哲學系碩士研究生;毛健,蘇州大學哲學系碩士研究生)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wyzxwk0856)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 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芳草地
推薦閱讀:

中國竟在北極還有一塊土地?!!北洋政府無意之舉造福後人!
孔老相會及其歷史意義
「憑誰問,廉頗老矣」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關羽墓為什麼千年未被盜?
歷史上三位「功高蓋主」的名將,慘遭皇帝殺害

TAG:歷史 | 內涵 | 術語 | 考證 | 主義 | 歷史唯物主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