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國》序:信仰缺失,國之不幸
《理想國》書中的幾個看點
五月,都很久沒有動筆,被小夥伴催著寫、今天再次重新打開《理想國》,感觸良多。思想性的東西果然還是能夠穿越時空,與歷史現實產生共鳴。有些東西,越了解,越發現時代中的人幾乎沒怎麼變化,即便是科技上有跨越式的發展,但是整體來說,有某種不變的東西。
《理想國》以對話體的形式展現了柏拉圖對政治天才般的見解。除此之外,在人物設定上,細節的把握上,也頗為深意。
行文一開始,設定的場景就是蘇格拉底和格勞孔到比雷埃夫斯港,參加女神的獻祭。
在此處已經預設了雅典城邦正處在奔潰的狀態,一來是,比雷埃夫斯港是一個商業港灣,魚龍混雜。二來,在此舉辦的女神獻祭活動,根據腳註中介紹的「此女神系指比雷斯地方的獵神朋迪斯」,加上正文部分談到這是第一次慶祝此節日,說明城邦已經被其他神入侵,而城邦政體最重要的是整體觀念,這依賴於對某系神的信仰,而此已經傳遞出亂神的現象,即缺乏信仰。
缺乏信仰的表現就是商人的兒子,說話非常沒有禮貌。讓家奴叫住蘇格拉底,仗勢欺人,強行挽留蘇格拉底。
?
圖片發自簡書App
(上圖中:左邊代表:商人的兒子:玻勒馬霍斯,右邊為蘇格拉底)
除此之外,城邦中瀰漫著「強者的正義」、「戰爭的正義」、「欠債還錢的正義」、「宗教的正義」這些非正義的正義理念。這像極了中國處在辛亥革命結束後,民國初年的場景,中國瀰漫著各種主義,無政府主義、自由主義、實用主義、馬克思主義等等,缺乏信仰的年代,國之不幸。
而實際上,雅典也處在走向沒落階段,信仰缺失。在伯利克里死後,領導推翻民主政體的革命者其中在比雷埃夫斯港就有10位。
《理想國》的序言中引用了柏拉圖本人的一段話:「後來我年事漸長,深知在政治上要有所作為,首先必須有朋友,有組織,這種人在政客中非常難找,因為他們做事沒有原則,沒有傳統的制度和風紀」。
看到這段話的時候,感觸頗多。對於它本身來說傳遞出來對於政治的失望,政治中已經沒有朋友,全淪為沒有原則的政客。而由它展開,蔣介石在1925年時候也抱怨過政治的殘酷與無情,讓他和汪精衛之間由朋友變成赤裸裸的敵對關係,政治讓人沒有朋友。
柏拉圖在面對此等窘境的時候,打呼推崇真正的哲學,強調由哲人王統治世界,世界才能消除災難。其實說到底哲人王在《理想國》中,就是一種讓大眾接受的信仰。從高貴的謊言、到末日審判種種都是在試圖勸服大眾,接受哲人王。這是一種信仰,以信仰的力量來使得城邦長治久安。然而現實總是殘酷的,缺乏信仰,政治權力內部相互碾壓,政治權力外圍不惜一切力量進入權力內部。
在這樣的沒有信仰的社會裡,政客僅為政客,對權力的慾望使之墮落為動物,自身本來喪失人性,談不上為人。而於民而言,也是不幸。
由一群沒有信仰,沒有人性的動物領導,雅典在伯利克里之後,民主制度推翻之後,又再一次由野心家推動復辟民主制度,後來又淪為寡頭政制。由官風的腐化使得民風也隨著腐化,雅典人再也回不去伯利克里時代的榮光。缺乏信仰,當真是精神缺鈣,民之不幸。
《理想國》1:如果人情不能加以計算,正義又該如何是好?
推薦閱讀:
《理想國》對話形式中的人情與世故
《理想國》還沒寫完的讀書筆記
推薦閱讀:
※感覺自己和夢想越來越遙遠怎麼辦?
※天長地久是一種理想
※真正的理想,達成前我在獨享
※G弦上的詠嘆調
※樹立理想,主動出擊,襲人一招讓晴雯斃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