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頸椎病臨床分型

頸椎病臨床分型

百科名片

頸椎病頸椎病又稱頸椎綜合征,是頸椎骨關節炎、增生性頸椎炎、頸神經根綜合征、頸椎間盤脫出症的總稱。根據頸椎病的各種癥狀,臨床可以分為頸型頸椎病、神經根型頸椎病、椎動脈型頸椎病、交感神經型頸椎病、脊髓型頸椎病、食道型頸椎病。

西醫學名: 頸椎病
英文名稱: Cervical spondylosis clinical parting
所屬科室: 外科 - 骨科
發病部位: 頸椎
主要癥狀: 酸脹,疼痛
是否進入醫保:
治療方法: 黃 家 粉 包
治療特點: 無 副 作 用,效 果 徹 底
劑型: 祖 傳 外 用 中 葯

目錄

頸型頸椎病

  1. 頸型頸椎病概述
  2. 頸型頸椎病癥狀
  3. 頸型頸椎病的治療
神經根型頸椎病

  1. 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癥狀
  2. 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診斷
  3. 神經根型的發病機理
  4. 神經根型如何治療
椎動脈型頸椎病

  1. 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診斷
  2. 椎動脈型頸椎病的病理
  3. 椎動脈型頸椎病的治療
交感型頸椎病

  1. 交感型的生理病理
  2. 交感型的診斷
  3. 交感型頸椎病的治療
脊髓型頸椎病

  1. 脊髓型頸椎病的類型
  2. 脊髓型頸椎病的癥狀
  3. 脊髓型頸椎病的病理
  4. 脊髓型頸椎病診斷
  5. 脊髓型頸椎病的治療
食道型頸椎病

  1. 食道型頸椎病的診斷
  2. 食道型病因病理
  3. 食道型頸椎病的治療
展開
頸型頸椎病

  1. 頸型頸椎病概述
  2. 頸型頸椎病癥狀
  3. 頸型頸椎病的治療
神經根型頸椎病

  1. 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癥狀
  2. 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診斷
  3. 神經根型的發病機理
  4. 神經根型如何治療
椎動脈型頸椎病

  1. 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診斷
  2. 椎動脈型頸椎病的病理
  3. 椎動脈型頸椎病的治療
交感型頸椎病

  1. 交感型的生理病理
  2. 交感型的診斷
  3. 交感型頸椎病的治療
脊髓型頸椎病

  1. 脊髓型頸椎病的類型
  2. 脊髓型頸椎病的癥狀
  3. 脊髓型頸椎病的病理
  4. 脊髓型頸椎病診斷
  5. 脊髓型頸椎病的治療
食道型頸椎病

  1. 食道型頸椎病的診斷
  2. 食道型病因病理
  3. 食道型頸椎病的治療
展開

編輯本段頸型頸椎病頸型頸椎病概述頸型頸椎病臨床上極為常見,是最早期的頸椎病,也是其他各型頸椎病共同的早期表現。以頸部癥狀為主,故又稱局部型。由於癥狀較輕,往往重視不夠,以致反覆發作而使病加重,不少反覆落枕的病人多屬此型。以往不少人不承認此型.因而在文獻中提到的較少。頸型頸椎病,又稱韌帶關節囊型頸椎病,急性發作時常被俗稱"落枕"。該型頸椎病多因睡眠時枕頭高度不合適或睡姿不當,頸椎轉動超過自身的可動限度,或由於頸椎較長時間彎曲,一部分椎間盤組織逐漸移向伸側,刺激神經根,而引起疼痛。"落枕"也不排除非頸椎因素。如頸部股肉受寒出現風濕性肌炎、項背肌勞損或頸部突然扭轉等,亦可導致"落枕"樣癥狀。頸型頸椎病癥狀以頸部本能、痛、脹及不適感為主,常在清晨醒後出現或起床時發覺抬頭困難,患者常訴說頭頸不知放在何種位置為好。約半數以病人頸部活動受限或強迫體位,個別病人上肢可有短暫的感覺異常。活動時疼痛加劇,休息可以緩解。此型頸椎病病程較長,可持續數月甚至數年,且常反覆發作或時輕時重。慢性病程患者主訴頭部轉動時發生奇異的響聲。發作時,患者頭部偏向患側,以緩解疼痛及不適。

從大量的臨床觀察證實,此型實際上是頸椎病的最初階段,也是治療的最有利時機。因而這個類型的提出,對於頸椎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義。本病源於頸椎退變的開始,由於髓核與纖維環的脫水、變性與張力降低,進而引起椎間隙的鬆動與不穩。椎節的失穩不僅引起頸椎局部的內外平衡失調及頸肌痙攣,且直接刺激分布於後縱韌帶及兩例根袖處的竇椎神經末梢,並出現頸部癥狀。臨床上以青壯年發病居多,少數人可在45歲以後才首次發病。主要表現為局部疼痛,頸部不適感及活動受限等。常訴說不知把頭部放在什麼位置為好,癥狀常於晨起、勞累、姿勢不正及寒冷刺激後突然加劇。早期可有頭頸、肩背部疼痛,有時疼痛劇烈.不敢觸碰頸肩部,觸壓則痛,約有半數病人頭頸部不敢轉動或歪向一側,轉動時往往和軀幹一同轉動。頸項部肌肉可有痙攣,有明顯的壓痛。急性期過後常常感到頸肩部和上背部酸痛。病人常自訴頸部易於疲勞。不能持久看書、看電視等;有時可感頭痛,後枕部疼痛,或晨起後"脖子發緊"、"發僵",活動不靈或活動時頸部出現響聲,少數病人可出現短暫的反射性上肢和手部疼痛.脹麻。頸型頸椎病的治療頸型頸椎病以非手術療法為主,各種自我療法均有效,尤其是自我牽引療法、肩頸部的理療、按摩及中草藥外敷。癥狀較明顯的病人,也可用頸圍保護,如果選用間斷性頸椎牽引療法則更為有效。頸型頸椎病一般無需手術,除非癥狀持續、久治無效,而病人又想在短期痊癒,以免影響工作的,但應由經驗豐富的醫生施術,因為手術成功率要求較高,否則將得不償失。絕大部分病人可以治癒或自愈。在日常生活、工作時應避免各種誘發因素,尤以注意睡眠及工作時的體位,避免外傷、勞損及寒冷等不良刺激。平時只要注意保護頸部,避免各種誘發因素,一般少有複發者;但如果不注意養頸之道,或是繼續增加頸部負荷,則有可能再發,使病情進一步發展或使病程延長。編輯本段神經根型頸椎病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癥狀(1)頸肩部疼痛和手指麻木感疼痛為根性病變的主要癥狀。急性期病人活動頭頸部可以引起頸、肩、臂部痛,或呈上肢放射痛,常伴手指麻木感,晚間痛重,影響休息。少數病人為防止觸碰頸部加重癥狀,用手保護患部。對急性發病病人,需注意檢查是否為頸椎間盤突出病變。慢性發病病人多感頸部或肩背部酸痛,上肢根性疼痛或指端有麻木感。此外尚有上肢肌力減弱、肌肉萎縮。部分病人患肢可呈現腫脹,皮膚呈暗紅或蒼白色。風寒及勞損可為發病的誘因,部分病人無明顯誘因而逐漸發病。臂叢神經根部不同病變部位引起不同的疼痛區:頸5神經根病變其疼痛區為三角肌分布區,頸6神經根病變,其向三角肌部及前臂橈側及拇指放射;頸7神經病變,沿上臂及前臂後方向中指放射;頸7和胸1神經根病變,沿上臂及前臂內側向無名指、小指放射;而胸襟的神經根病變引起上臂內側疼痛。(2)肌力減弱上肢肌力減弱為運動神經受損引起的癥狀,表現為病人持物時費力,部分病人持物時易脫落。肢體骨骼肌由2根以上的神經共同支配,單獨神經受損表現為輕度肌力減弱,主要的神經根受累可出現明顯的運動功能障礙。(3)頸部肌肉緊張頸椎病病人常有頸部發板的癥狀。頸神經根受到刺激,可反射地引起所支配的頸、肩部肌肉張力增高或痙攣。在急性期,檢查多可現病人後頸部一側或雙側甩肉緊張,局部有壓痛。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診斷診斷神經根型頸椎病,主要根據病人主訴中的根性癥狀、上肢腱反射及痛覺改變等體征、後頸部棘突位置等觸診及頸椎X線片,大部分病人可以得到及時診斷。(1)癥狀及體征一般患者都主訴頸、肩、臂部的疼痛和手指的麻木。急性期會出現頸肌緊張,頸部活動受限。頸部體位改變可以誘發或加重癥狀。部分病人前臂及手部肌肉出現萎縮現象。椎間孔壓迫試驗陽性,臂叢神經牽拉試驗可呈陽性。部分病人伴有眩暈癥狀。(2)後頸部觸診檢查患椎的棘突大多數都有病理性移位、壓痛,相應的關節突關節腫脹,明顯壓痛,這是重要的診斷依據。(3)頸椎X線平片檢查通過觀察患者的正側位片和斜位片,除發現椎體後緣及Luschka關節部骨質增生外,部分病例可郵患椎移位而引起的頸椎位置改變。臨床醫生可以依據頸椎病的癥狀和體征,而對其頸椎病的定位作出診斷。神經根型的發病機理(1)神經根局部的刺激和壓迫因素頸椎因為退行性病理變化,在病程較長時,病人的頸椎容易引起頸椎骨質增生,而轉變為神經根病變的因素之一,在椎間孔部Luschka關節或關節突部骨質神經根硬膜袖部可繼發炎症反應導致局部血管滲透性增加和循環障礙,根袖部繼發肥厚,粘連及纖維化病變。神經根可呈扭曲變形,為引起神經根性頸椎病的重要因素。(2)患椎移位因為頸椎間盤、關節突關節、關節囊及其周圍的韌帶等軟組織勞損,常可促使一部分頸椎失去其穩定性。頸、肩部肌肉部組織損傷,導致雙側軟組織肌力失去平衡,而引起頸椎發生移俠,臨床上常見患椎向一側呈旋轉移位,使椎間孔橫徑變小,因而刺激和壓迫神經根而產生癥狀。(3)神經根動脈供血不足頸神經根動脈是一根營養動脈,可以因為Luschka關節產生肌贅或患椎的旋轉和後移,而使椎間孔橫徑變小,使其神經根前面的前根動脈受壓,這樣,因為神經根的缺血性病變而出現癥狀。(4)頸部前斜角肌痙攣前斜角肌收縮時,位於前、中斜角甩間的臂叢神經和鎖骨下脈受壓,病人有自肩部至上肢的放射痛癥狀,尺神經支配區有麻木感,上肢皮溫較低,並因為肌肉的痙攣而頸部活動受限。神經根型如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以非手術療法為主,98%以上的病人可以治癒或好轉。牽引療法再配合合適的頸圍制動及止痛解痙類藥物如索密通等有明顯效果。推拿按摩等手法操作亦有一定療效,但應請富有臨床經驗且操作輕柔的正規醫師治療,切忌粗暴操作,否則容易引起意外,尤其是頸椎椎管狹窄和以骨刺增生為主的病人更要小心,因推拿失誤引起醫療糾紛的事例每年都可遇到。目前,手術病人僅占此型的1%左右,但隨著人們對生活質量要求的提高和醫保制度的改革,手術所佔比例正在逐漸提高。凡具有以下情況者應考慮手術:一是非手術療法4周以上無效,而且在臨床表現、影象學檢查所見及神經定位檢查一致的病人;二是進行性肌肉萎縮及劇烈疼痛而診斷明確者;三是非手術療法雖然有效,但癥狀反覆發作,影響工作、學習和生活者。編輯本段椎動脈型頸椎病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診斷(1)中年以上的病人,經常因為頭頸部體位的改變而致眩暈,噁心,頭痛及視力減退。另外,病人可以伴有神經根刺激癥狀。(2)發病時病人頸部活動常常受限;作頸部較大的旋轉、後伸活動時引起眩暈癥狀。(3)作後頸部觸診檢查時,可以發現部分病人上頸椎或其他患椎有移位,相應的關節囊部腫脹和壓痛。(4)頸椎正側位及斜位X線平片可以發現患椎病理性移位。(5)部分病人在患側鎖骨上部可以聽到椎動脈血流受阻的聲音。3.2 椎動脈型頸椎病有什麼典型癥狀?(1)眩暈眩暈是椎動脈型頸椎病病人的常見癥狀。病人因為頸部的伸展或旋轉而改變體位誘發眩暈癥狀。前庭神經核缺血性病變引起的眩暈,一般持續時間較短,數秒至數分鐘即消失,發病時病人可有輕度失神及運動失調,表現為行走不穩或斜向一方;迷路缺血性病變引起的眩暈不伴意識障礙。前庭神經病變引起的眩暈性屬中樞性眩暈症;迷路缺血性病變屬周圍性眩暈症。部分病人噁心感,急性發病時病人不能抬頭,少數人有復視、眼顫、耳鳴及耳聾等癥狀。在體征方面,發病時病人頸部活動受限,作頸部旋轉或活動可引起眩暈、噁心或心慌等癥狀;部分病人在患側鎖骨上聽診檢查能聽到椎動脈因為扭曲、血流受陰引起的雜音。後頸部拇指觸診能摸及患椎向一側呈旋轉移位,同時棘突及移位的關節突關節部有明顯壓痛。(2)頭痛椎動脈型頸椎病的病人在發病時,頭痛和眩暈癥狀一般同時存在。其中枕大神經病變是引起頭痛的主要原因。因為椎動脈分支枕動脈供給枕大神經,臨床上椎動脈痙攣引起枕大神經缺血而出現枕大神經,臨床上椎動脈痙攣引起枕大神經缺血而出現枕大神經支配區頭痛癥狀,為間歇性跳痛,從一側後頸部向枕部及半側頭部放射,並有灼熱感,少數病人有痛覺過敏,摸及部即感疼痛明顯。另外,副神經周圍支配的斜方肌,其根性的病變或該肌外傷後可引起斜方肌痙攣,而從斜方肌穿出的枕大神經支受到擠壓誘發臨床癥狀,寰椎或樞椎發生移位時出可刺激從中穿出的枕大神經而發頭痛。(3)視覺障礙由於頸椎病引起椎-基底動脈系痙攣,繼發大腦枕葉視覺中樞缺血性病變,少數病人可出現視力減退或視野缺損,嚴重者甚至可以引起失明現象。椎動脈型頸椎病的病理(1)骨刺的影響因為頸6以上有增生的骨刺時,如椎間盤病變,可以刺激椎動脈痙攣,也可以壓迫使其管腔狹窄。(2)血管的變異在正常情況下,椎動脈管徑大小是頸動脈的二分之一。約為4mm,且左右動脈相等,保證腦部正常的供血量,在病理情況下,如椎動脈受到刺激。發生痙攣或狹窄,可以出現供血不足的癥狀。(3)血管的病變頸椎病與動脈硬化的發病年齡相同,均在中年以上,動脈硬化的粥樣斑好於椎動脈從鎖骨下動脈的分支處即第一段見於兩橫突之間;第三段、第四段更次之。基底動脈中間不拐彎,在其起點、終點及分支處由於血液匯流、形成旋渦,容易損傷血管的內膜而形成粥樣斑。這樣,動脈粥硬化之後很容易受到頸椎病骨刺的影響而產生供血不足的癥狀。另外,因為頸椎間盤發生變性而椎間隙變窄時,頸椎變短而椎動脈相對變長,當椎動脈有畸形或動脈硬化時,無論是頸部活動的牽拉,還是血流的衝擊,都可以使頸動脈變長而扭曲影響正常血液循環。3.4 頸部活動與椎動脈型頸椎病發病有何關係?(1)在正常情況下,轉頭時雖可使一側椎動脈的血運減少,但另一側椎動脈可以代償,因而不會出現癥狀,在病理情況下,關於轉頭使一側椎動脈的血運減少有兩種解釋。①同側供血減少:當向右側時,左側的寰椎下關節面則向前向下方滑動,右側椎動脈扭曲變窄。②對側供血減少:由於椎動脈繞經寰椎橫突,由枕骨大孔穿人硬腦膜,因此它相對固定。當轉頭時,寰椎也隨之活動,將對側椎動脈推出橫突孔而阻礙血流。椎動脈型頸椎病的治療非手術療法可以使80%—90%的病人好轉和治癒。輕者可用頸圍保護,重者則需要採用牽引療法,一般需卧床持續牽引3—4周,再用頜—頸石膏頸部制動4—6周,有效率可達90%以上。10%——20%的病人需要做減壓性手術。手術療法適用於個別久治無效或反覆發作已影響工作、生活者,尤其是伴有脊神經根或脊髓受壓時,手術率更高。椎動脈型頸椎病預後大多良好,尤其是因椎節不穩致病的病人。癥狀嚴重者經手術治療,效果也大多滿意,少有複發者。編輯本段交感型頸椎病交感型的生理病理因為頸椎病的患者椎間盤發生了變性,局部穩定性減少,加上椎間孔變小,小關節重疊,關節囊應力增加及骨質增生因素,而引起局部出現創傷性反應,激惹了神經根及關節囊和項韌帶上交感神經末梢以及椎管內腦膜反支,產生一系列病理性反射癥狀。其主要有二條反射途徑:(1)脊髓反射支配頸部的交感神經一般位於脊髓的胸1、胸2節段,發生變異可能向上達頸8、向下達胸4。傳入纖維將信息傳遞到脊髓的側前角細胞後,反射信號經由側角細胞的節前纖維到達頸下節、頸中節和頸上節,在此進行交替後發出多組節後纖維。第一組通過頸外動脈支配面部的汗腺及血管;第二組通過頸內動脈支配大腦及眼部血管及瞳孔、眼瞼平滑肌附皮肢的汗腺;第三組通過椎動脈支配腦幹、小腦、大腦顳葉和枕葉底部、內耳的血管;第四組為頸部三個神經節共同發出的節後纖維組成心臟支,控制心律。(2)腦一脊髓反射頸椎病的病理性刺激經過交感神經傳入纖維及軀體神經的感覺纖維到達大腦皮層,再由皮層細胞發出信號,通過視丘中下部、中腦被蓋、紅核以及下方的網狀結構而到達頸交感神經節進行交替後,發出節後纖維而到達效應器官。交感型的診斷(1)交感神經興奮癥狀①頭部癥狀:頭痛或偏頭痛、頭沉、頭昏、枕部痛或頸後痛;但頭部活動時這些癥狀並不加重。②面部癥狀:眼裂增大、視物模糊、瞳孔散大、眼窩脹痛、眼目乾澀、眼冒金星等癥狀。③心臟病癥狀:心跳加快、心律率亂、心前區疼痛和血壓升高。④周圍血管癥狀:因為血管痙攣,肢體發涼怕冷,局部溫度偏低,或肢體遇冷時有刺癢感,或出現紅腫、疼痛加重現象。還可見頸部、顏部和肢體麻木癥狀,但痛覺減退並非按神經節段分布。⑤出汗障礙:表現為多汗。這種現象可局限於一個肢體、頭部、頸部、雙手、雙足、四肢遠端或半側身體。(2)交感神經抑制癥狀交感神經抑制也是迷走神經或副交感神經興奮。癥狀是頭昏眼花、眼瞼下垂、流淚鼻塞、心動過緩;血壓偏低、胃腸蠕動增加等。4.3 交感型頸椎病需與哪幾種疾病鑒別?(1)冠狀動脈供血不全其癥狀是心前區疼痛劇烈。伴有胸悶氣短,只有一側或兩側上肢尺側的反射疼痛而無上肥頸脊神經根刺激癥狀。心電圖有異常改變。服用硝酸油類藥物時,癥狀可以減輕。(2)神經官能症沒有頸椎病的X線改變。無神經根和脊髓壓迫癥狀,應用藥物治療有一定效果。但需長期觀察,反覆檢查,以鑒別診斷。交感型頸椎病的治療交感型頸椎病也是應以非手術治療為主,大多數病人可以經非手術治療獲得緩解和痊癒。治療方法包括卧床休息、頸椎牽引、頸圍領制動保護、理療等。卧床休息、頸圍領制動保護和頸椎牽引可以緩解頸項肌的痙攣,增大椎間隙,減輕對交感神經的刺激。頸托和圍領可限制頸椎過度活動,輕柔的手法按摩及理療有加速局部炎性水腫消退,鬆弛肌肉,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的作用。對於頑固病例,保守治療無效者,在頸椎高位硬膜外封閉或者交感神經節封閉明確診斷後,可以考慮手術治療。手術切除突出的椎間盤及部分增生的鉤椎關節及骨刺,椎間植骨以使不穩定的頸椎得到穩定,從而達到治療目的。編輯本段脊髓型頸椎病脊髓型頸椎病的類型頸椎做屈伸活動時,頸椎也隨之上下移動;頸椎前屈時,精髓即受到牽拉應力而變細前移;頸椎後伸時,精髓隨之變粗、變短,貼向椎管後方。這樣動蕩不定,受到不同程度的摩擦損傷而引起頸椎病。根據頸髓受損的部位,程度及臨床表現可將脊髓型頸椎病分為中央型,椎體束型,橫貫型三種類型。 中央型脊髓型頸椎病,又稱「上肢型」,為脊髓的前角和后角細胞受損而引起的一系列癥狀,以前角運動細胞受損者多見。也由於動脈受壓或遭受刺激所致,一側受壓表現為一側病狀,雙側受壓表現為雙側癥狀,患者感覺上肢麻木,乏力,手指伸屈活動不能自如。有的患者手部骨間肌及魚際肌萎縮,受累肌肉的肌張力及腱反射可減弱或消失。錐體束型,由於中央型頸椎病病變加重,使脊髓的椎體束受到壓迫和損傷。脊髓型頸椎病的主要癥狀為緩慢的進行性的雙下肢麻木,發冷,疼痛和乏力,走路飄飄然,像踩在棉花上,步態不穩,易跌跤。發病初期,常呈間歇性癥狀,每天走路過多或勞累後出現。隨著病程的發展,病症可逐漸加重並轉為持續性。上述病狀多為雙側下肢,單側較少見。脊髓型頸椎病的癥狀脊髓型頸椎病感覺障礙(1)軀幹有感覺障礙而下肢感覺正常,這種病人的軀幹可有條帶狀痛覺過敏區、痛覺減退區及痛覺消失區;亦有痛覺過敏區及痛覺減退區同時存在者,常表現為上方條帶區痛覺過敏而下方條帶區痛覺減退或痛覺消失。(2)軀幹有感覺障礙而整個下肢亦有感覺障礙,常常軀體的感覺障礙部位和下肢感覺障礙的部位相連,下肢感覺障礙可以表現為單側或雙側。(3)軀幹有感覺障礙而上肢或下肢僅有局部感覺障礙,肢體的感覺障礙或表現為外套狀,片狀,或僅在指(趾)端。脊髓型頸椎病的病理脊髓型頸椎病是由於頸椎管狹窄,使頸髓受到壓迫或損傷而引起的一系列癥狀。頸椎椎管為頸椎各錐孔相連所構成的管狀孔道,而精髓則位於其中。椎管可由於本身發育不良而造成椎管狹窄,也可由於椎間盤的退行性變繼發頸椎骨質增生。萎縮的椎間盤向椎管膨出部分與椎體後緣的骨刺從椎管的前方壓迫脊髓,又由於頸椎退變後不穩定,黃韌帶代償性增生肥厚,可從頸椎管後方壓迫脊髓。頸髓居於椎管孔道中而受到椎體的影響,處於「身不由己」的態。脊髓型頸椎病診斷(1)多發於中年以上,癥狀初期為肢體或軀幹麻木、無力及上運動神經元損害體征。癥狀反覆,同時呈進行性加重。(2)脊髓型頸椎病頸部疼痛及活動受限的體征不明為單純的下肢運動障礙者(如無力、發抖、腿軟或易摔倒);有表現為單純下肢感覺障礙者(如雙足感覺異常、雙下肢麻木)也有向時為感覺、運動障礙者。(3)偏側癥狀:出現於側上下肢的感覺運動障礙,如右臂發脹,同時有右腰、右下肢疼痛及肌肉震顫。(4)交叉癥狀:出現於一側和對側下肢感覺或運動障礙,如側上肢發麻而對側下肢疼痛。(5)四肢癥狀:出現於四肢的神經機能障礙,有表現為單純感覺障礙者(如雙足小趾及雙手尺側麻木);有短期內四肢陸續出現感覺、運動障礙者,如有一病人在長時間低頭工作後,次日出現左手4、5指發麻,第三天出現右手4、5指發麻,第四、第五天感到雙下肢麻木、無力、抬腿困難、步態不穩。(6)頭部癥狀表現為頭痛、頭暈(7)骶神經癥狀:表現為排尿或排便障礙,如龜頭部感覺異常、尿頻、尿急排尿不盡、腰腿酸軟、排例無力或便秘等。脊髓型頸椎病的治療脊髓型頸椎病早期可試用非手術療法,主要是休息、頸部牽引、頸圍保護及藥物療法等。頸部可行輕手按摩或理療,但切忌推拿,尤其是手法較重的推搬及複位等動作。凡是具有下列情況之一者應該考慮手術:①頸脊髓受壓癥狀明顯(急性、進行性),磁共振或CTM等也已證實脊髓明顯受壓;②病程較長,癥狀不斷加重而又診斷明確者;③脊髓受壓癥狀雖為中度或輕度,但非手術療法治療1~2個療程以上沒有改善而又影響工作和正常生活者。由於脊髓型頸椎病病情一般較重,手術的範圍一般也較大,因此,病人及家屬都應重視手術前的準備與手術後的注意事項,積極配合醫護人員,以求最佳療效。病情不同、治療時間的早晚不同,同是脊髓型,預後可能相差很大。一般來講,椎間盤突出或脫出致病的病人預後大多較佳,痊癒後如能注意防護,少有複發者;中央型頸椎病治療收效快、效果好;如果椎管矢狀徑明顯狹小,再同時伴有較大骨刺或是後縱韌帶鈣化者,預後普遍較差;病情發展到後期處於重度狀態者,尤其是脊髓接近完全變性、已失去恢復可能的病人,預後最差。因此,一旦出現情況,切勿拖延;盡量到正規的醫院檢查。編輯本段食道型頸椎病上述各型以外的頸椎病都稱之為其他型頸椎病,目前主要指食管壓迫型,臨床較少見。上面談到的各型頸椎病都是鉤椎關節骨贅向側後方壓迫或者椎體後緣骨刺向後方壓迫,而引起相應的臨床癥狀。而其他型主要是椎體前緣出現骨刺,向前突出壓迫食管,引起病人吞咽困難的臨床癥狀;或者刺激或壓迫膈神經出現呼吸困難,或者刺激或壓迫喉返神經引起聲音嘶啞等,並出現其他相應的臨床表現。食道型頸椎病的診斷食道型頸椎病是以咽喉乾澀、咽喉部疼痛、明顯異物、吞咽困難、音啞等咽喉、食道癥狀。 X線側位片出現頸椎生理曲度變直、反張、前曲度加大、椎體移位、椎體前緣增生,以及食道後壁粘膜炎性滲出、不同程度的潰瘍、憩室形成等病理改變為診斷依據的頸椎病。 其癥狀的輕重於曲度變化的大小、骨贅形成程度,椎體移位的形式及位置、患者的發病年齡、病程長短有直接關係。食道型頸椎病咽喉部疼痛、乾澀的程度及部位不同於慢性咽炎。慢性咽炎疼痛、乾澀等癥狀 多局限於咽頰部,癥狀時輕時重,並可受上呼吸道感染等其它疾病的影響加重。食道型頸 椎病疼痛、乾澀感位置靠下,多數病人喉結上部疼痛,隨頸項部的活動加強而有逐漸減輕的 可能。其咽喉部乾澀疼痛較重,異物感不明顯。而且異物感癥狀多在吞咽時發生,不同於梅核氣的異物感受情緒影響明顯。使用治療咽喉部和梅核氣藥物對食道型頸椎病多無作用 。或僅在某種程度上減輕,隨後又恢復到原程度。而在使用頸椎病治療方法時癥狀減輕明顯 ,特別是在糾正椎體移位後有立竿見影的作用。個別患者因椎體前緣增生嚴重,導致治療中 癥狀減輕緩慢,相對治療時間延長,但仍有一定療效。?食道型病因病理食道及咽喉癥狀形成除椎體前緣增生產生的直接刺激外,與生理曲度變化,特別是頸4~6椎 體移位對食道的牽拉、擠壓而產生的軟組織位移有直接關係。咽喉部位的感覺較食道部更為 明 顯,因此在癥狀上也常佔主導。病變部位的粘膜分泌物的減少,炎性滲出的增加或潰瘍部位 的大小,憩室形成的程度,同癥狀輕重也成正比關係,憩室形成原因與反覆的炎性刺激之間的關係尚不明確。食道型頸椎病的治療1.以保守療法為主 包括頸部制動、控制飲食(給以軟食或流質飲食)、避免各種刺激性較大的食物及各種對症療法並應用針對性治療藥品。2.伴有其他類型頸椎病需手術治療者 可在術中將椎間隙前方骨贅一併切除。3.單純型經保守療法無效者,可考慮行手術切除。但對老年患者施術應注意其全身狀況及術後處理,文獻中曾有一例老年患者骨刺切除術後第3天 ,因咽喉處分泌物排出困難引起窒息並繼發心室纖維性顫動經搶救無效死亡的報道。.wpSeries{padding-left:5px;margin-bottom:30px}.wpSeries .journalyearnum{color:#666}.wpSeries a{text-decoration:none}.wpSeries li{padding:0 0 10px 25px;background:url("/static/widget/lemma/wpSeries/wp_1a41e408.png") no-repeat 0 -42px;line-height:20px}.wpSeries .entra{height:28px}.wpSeries .entra .more{padding-top:0}.wpSeries .entra .from{float:right;height:20px;background:url("/static/widget/lemma/wpSeries/wp_1a41e408.png") no-repeat right 0;padding-top:0;padding-right:0}.wpSeries .entra .from a{width:50px;display:inline-block;display:-moz-inline-stack;*display:inline;*zoom:1}.wpSeries .entra .from a:hover{text-decoration:none}

相關文獻
  • 老年頸椎病臨床分型及CT平掃診斷價值探討-中國現代醫生-2011年 第18期 (3)
  • 經皮椎間盤射頻熱凝靶點治療不同類型頸椎病的近期療效-中國康復醫學雜誌-2011年 第5期 (3)
  • 針灸治療頸椎病的臨床研究進展-針灸臨床雜誌-2010年 第5期 (5)
  • 以上文獻來自於

    >> 查看更多相關文獻

    開放分類:
    頸椎 頸椎病 頸椎病臨床表現 , 頸椎病癥狀 , 頸椎病分型

    推薦閱讀:

    【頸椎病】跟我做①②③④,預防頸痛,頭暈和手麻~
    推拿治療學之骨傷頸椎病(轉載)
    正規頸椎病治療操,頸椎病保健操,頸椎病康復鍛煉法
    六個好習慣 防治頸椎病
    黃豆枕真能治療頸椎病嗎?

    TAG:頸椎 | 頸椎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