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藝術館國之重寶-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晉唐宋元書畫展
二○○七年是香港回歸祖國,成立特別行政區十周年誌慶紀念的日子。香港藝術館非常榮幸能與名聞遐邇的故宮博物院首度合作,為香港市民和海內外人士呈獻「國之重寶 - 故宮博物院藏晉唐宋元書畫展」。這項意義重大的展覽,體現了國家對於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深切關懷和支持。今次展覽三十二幀書畫名跡,年代跨越千載,期間經歷朝代興替、輾轉流傳;其中更有名跡流落民間,幾經轉折,才重新入藏故宮,曠世名跡,重回祖國懷抱,也切實呼應了「回歸」的主題。
書畫是中國獨特的藝術門類,向為主流,也是人類文化遺產的珍貴瑰寶。晉、唐、宋、元四代,名家輩出,潮流湧現,出現了不少典範作品,影響後世至為深遠。魏晉期間,政局變幻,文士畫家每感慨於人生悲喜哀樂,變幻無常,以佯狂寄跡、風流枕藉為幌子的面目底下,反映了強烈的感情寄託。位列「三希堂」法帖之一,也是極少數晉人真跡之一的王珣《伯遠帖》,行筆瀟洒飄逸,內容蘊含強烈的思念感嘆之情,正體現了晉人風神,成為中國早期書法史上的名品。
魏晉之後,繼之隋唐。隋朝國祚短暫,書法名跡傳世甚少。展中隋佚名《章草出師頌卷》,是以草法寫隸書的書法圭臬,書法史上佔有重要席位。唐一統天下,國勢興隆,太宗時期文治武功均達致巔峰。太宗於前代書家中獨尊王羲之,令學習王字蔚然成風。展中馮承素《蘭亭序帖》,史稱「神龍本」,為諸摹本中最貼近原跡之作;閻立本的《步輦圖卷》,描繪唐太宗接見吐蕃使者祿東贊的情景,反映了大唐天可汗風儀天下的國威;這些傑作當令盛唐之音傳誦人間,千年不衰。五代之際,雖為亂世,然南唐文採風流,在美術史上寫下重要的篇章。展品中董源《瀟湘圖卷》蒼潤朦朧、幽明平淡的山水盡顯江南美景的詩情畫意,成為南宗山水的經典之作,開啟日後文人畫南宗正統的先河。宋代崇尚文治,後更偏安江南,在武功上雖無重大建樹,但在文學和藝術上卻開創一代新風。王詵的《漁村小雪圖卷》,把漁村生活糅合文人的雅緻情懷,別具境界。米友仁的《瀟湘奇觀圖卷》中煙雨空濛、雲霧變幻的「墨戲」山水,體現了畫家的借物寫心,崇尚自然的意境,盡顯「米家雲山」的神髓。劉松年的《四景山水圖卷》以嚴謹的筆法和清潤的設色描繪南宋士子居於西子湖畔的閑適生活,也反映宋人偏安江左後的逸樂心態,顯示了南宋繪畫追求細意刻畫和詩意情境。
與之同時,宋代的繪畫也對現實情景有所描寫。展中北宋畫院畫家崔白的《寒雀圖卷》及以水墨描畫四季折枝花卉的宋佚名《百花圖卷》,均反映了脫略於工筆風格,而以自然為師的花鳥畫風。
要數富於寫實和社會意識的宋代傑作,首推展中北宋畫院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卷》,他以精妙的工筆畫法描繪宋代汴京的繁華情景,店鋪、人物、作業、市肆風情等重現眼前。千年以來,其流傳更成為畫史的傳奇,後世摹本眾多。此外,南宋李嵩的《骷髏幻戲圖頁》也以市井賣藝為題材,將骷髏之戲暗喻人生變化無常,有如幻戲,開拓了風俗畫的新界域。而北宋李公麟的《維摩演教圖卷》,以工筆白描繪畫各式佛教人物,體現了工筆人物的高度成就。
書法方面,宋四大家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的書風,各具面目,成為後人學習的對象,並啟發了不同的書風流派,影響深遠。這四家的書法,與宋代美學追求自然情韻和平淡天真的意境並無異致。展中蘇軾的《行書治平帖卷》為其早年作品,但已漸具個人風格,顯示其日後追求平淡自然、反對矯飾的趣味;米芾的《行書苕溪詩卷》瀟洒秀逸,自有天然渾成情韻。
宋代美學和藝術得以達致承先啟後,與皇室崇尚文治、扶掖藝術之風關係殊深,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贊助者當屬宋徽宗趙佶。他於政事上並無建樹,但卻是藝術上的天才異稟,詩詞歌賦、書畫音律、賞石博古無不精擅,可於展品中的《祥龍石圖卷》得者見一二。在書法上,他開創楷書的變體「瘦金體」,用筆刻意誇張,但卻別具優雅風度和強烈個性。
元代外族入主中原,漢族士人都居於一種眷戀前代古風和退居隱逸的心態。元代初期,出現了一種復古風氣,即是這種心境的反映。出仕元室的趙孟俯便是復古潮流的提倡者之一,其《行書二贊二圖詩卷》,兼有唐代顏真卿及宋代米芾筆意,與其常見書風不甚相同,但亦可窺復古流風。鮮於樞與趙氏相交,亦為復古主義的一員。另一方面,不少藝術家拒絕出仕,以書畫自娛,錢選為其中一人,摒棄南宋畫風而追求古意。其《幽居圖卷》,以工筆設色的青綠山水法寫成,傾向復古,遠追晉、唐;而倪瓚寫竹,疏冷平淡,也表現其脫略形跡的文人意趣。綜合而言,今次展中三十二幀書畫重器,反映晉、唐、宋、元四代中國書畫藝術的關鍵性發展和名家風貌,為觀眾提供了畢生難逢的欣賞機會。
今次大展得以順利來港舉行,以志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十周年慶典,實有賴中央政府和多個國家單位的鼎力支持,才得成行。本人謹向中國文化部副部長兼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鄭欣淼先生的全力支持以及故宮同寅的寶貴意見和協助致以深切銘感。香港上海滙豐銀行有限公司繼「法國印象派繪畫珍品展」及「大師對象 - 巴黎龐畢度中心珍藏展」之後,再次鼎力贊助今次展覽;而香港藝術館之友值其成立十五周年之際,提供熱切支持並全力贊助國際學術演講系列,以及港龍航空公司提供航空贊助,本人深表謝意。本人並謹此向遠道而來,在百忙中撥冗參加國際學術講座系列的專家學者致意。他們發表的專文,當為展覽增色不少,成為國際上的學術盛事。此外,曾廣才先生為作品之款識釋文提供協助,又蒙心安居借出近人吳子玉《清明上河圖卷》摹本同場展出,本人亦致以謝忱。
第一批展品 First batch of exhibits 29/6-22/7/2007
A05 南宋 揚無咎(1097 – 1169) 四梅圖卷 水墨紙本手卷 37.1×358.8cm
Southern Song dynasty Yang Wujiu (1097 – 1169) Four Views of the Flowering Plum Handscroll, ink on paper 37.1×358.8 cm
南宋畫家揚無咎為其友人范端伯(范仲淹之曾孫),作此四株不同花期的折枝梅,分別為未開、欲開、盛開及將殘四種形態,各自獨立成一紙,後裝成手卷。
繪此卷時揚無咎已六十九歲(1165),屬晚年成熟之作。此卷全以水墨寫成,梅干以干筆皴擦為之,末段「將殘」部分更有飛白的用筆。梅枝用筆勁健,挺拔爽利,墨色深濃細潤。梅花則以「圈花瓣法」寫成,即無論是花瓣或花苞,均一筆圈成,運筆快捷,筆觸細膩的花苞、花瓣與枝幹,兩者形成對比。全卷墨色變化豐富,予人雅淡恬靜的感覺,展現揚無咎墨梅的野逸風致。
A01 北宋 《漁村小雪圖卷》 王詵(約1048 – 1104後) 水墨設色絹本手卷 44.5×219cm
Northern Song dynasty 《Light Snow over a Fishing Village》 Wang Shen (ca. 1048﹣after 1104) Handscroll, ink and colour on silk 44×219 cm
王詵是宋英宗時的駙馬,精通琴棋書畫,擅畫寒林雪景。此《漁村小雪圖》描繪初冬雪後的漁村風光。畫家在畫幅中央巧妙地繪畫了兩株如虯龍的蒼松,將畫面左右分開,左邊山巒寂寂,一望空闊,有咫尺千里之感。右邊卻繪畫了各種人物活動,有漁夫張網,或舟中垂釣;附近店家懸起酒旗;山的另一方,有持杖高士與攜琴童子,正踏雪尋幽。作品的筆墨技法精鍊,山巒坡石的濃淡墨色變化豐富;山頂、樹梢敷以白粉,表現積雪;樹杪葦葉描上金線,使本來寒荒的漁村,在雪後陽光照耀下格外明亮。畫家靈活地結合金碧與水墨山水的韻致,可謂匠心獨運。
A02 北宋 崔白(活躍於1056 – 1085) 寒雀圖卷 水墨設色絹本手卷 25.5×101.4cm
Northern Song dynasty Cui Bai (act. 1056 – 1085) Winter Sparrows Handscroll, ink and colour on silk 25.5×101.4 cm
崔白在北宋熙寧初年為宋神宗所賞識,延攬入圖畫院學藝。此卷原稱為《九雀圖》,卷首一隻展翅向下飛翔的麻雀,欲停息於一棵無葉枯樹之上。另有八隻同伴散落樹間,造型生動活潑,有倒掛、俯仰、鳴噪、欲眠及修羽等。九隻麻雀雖神態各異,然從其眼神相互的交流,及橫斜樹木干枝的聯繫,令畫面整合統一,結構緊密。崔白以較濕的用筆勾勒點染麻雀,細膩精確的筆觸造成鬆軟毛茸茸的羽翼;樹榦則以較乾的筆觸隨意皴擦點染,自然渾成。此種畫法突破了北宋畫院以黃筌父子為傳統勾勒填彩的工筆畫風格,成為寫意花鳥畫法的先聲,對後世影響深遠。
A03 北宋 張擇端(活躍於約十二世紀) 清明上河圖卷 水墨設色絹本手卷 24.8×528.7cm
Northern Song dynasty Zhang Zeduan (act. ca. 12th century) Along the River During the Qingming Festival Handscroll, ink and colour on silk 24.8×528.7 cm
A06 南宋 馬和之(活躍於1131 – 1162) 唐風圖冊 水墨設色絹本十二開冊 各27×44.7cm
Southern Song dynasty Ma Hezhi (act. 1131 – 1162) Illustrations to the Odes of Tang Ablum of 12 leaves, ink and colour on silk Each 27×44.7 cm
馬和之,南宋高宗紹興年間進士,擅畫人物、佛道和山水。文獻記載宋高宗和孝宗都很賞識他的畫藝,時常錄寫《詩經》的內容,並令馬和之依據詩意作畫。《詩經》中的《國風》是富有地方色彩的古代民歌,然經過歷代的流傳演繹,成為具有道德教化作用的文學作品。此冊即依據《詩經》十五國風的《唐風》而作,共繪其中十二首,包括:〈蟋蟀〉、〈山有樞〉、〈揚之水〉、〈椒聊〉、〈綢繆〉、〈杕杜〉、〈羔裘〉、〈鴇羽〉、〈無衣〉、〈有杕之杜〉、〈葛生〉及〈采苓〉。當中畫樹石的獨特筆法,是馬和之獨創,後世稱之為「馬蝗描」。
A07 南宋 夏圭(活躍於約1180–約1230) 雪堂客話圖頁 水墨設色絹本冊頁 28.2×29.5cm
Southern Song dynasty Xia Gui (act. ca. 1180 – ca. 1230) Friends Chatting in a Snowy Weather Ablum leaf, ink and colour on silk 28.2×29.5 cm
夏圭是南宋寧宗時的畫院待詔,與馬遠齊名,為最有代表性的南宋院體畫家,後人以「馬一角、夏半邊」,概括他們截景取勢的典型構圖方式。
此幅《雪堂客話圖》是夏圭擅長而且喜愛描繪的雪景題材,展現江南地區雪後初霽的風光,畫面布局繁簡有序:近景石上,兩株蓋滿霜雪的大樹,寒江上一葉扁舟,蓑翁獨釣,遠山白雪,一片寒意逼人。然而湖邊的房舍窗戶敞開,屋內二人披衣啜茗,對坐閑談,暖意融融,與屋外恰成強烈對比。
A08 南宋 馬遠(活躍於1190 – 1224) 梅石溪鳧圖頁 水墨設色絹本冊頁 26.7×28.6cm
Southern Song dynasty Ma Yuan (act. 1190 -1224) Winter-sweets Hanging over Rocks, Wild-ducks Swimming in Stream Album leaf, ink and colour on silk 26.7×28.6 cm
馬遠是南宋光宗、寧宗二朝畫院待詔,出身藝術世家,從曾祖馬賁到兒子馬麟,均為畫院名手。
《梅石溪鳧圖》是馬遠融合山水及花鳥主題的小品。圖中繪峭壁上梅樹倒懸而生,枝幹虯曲伸展至水面,梅花綻放,顯出初春時令。樹下野鴨成群,在薄霧朦朧的溪間游嬉,有整理羽毛、拍翼振翅,其中有母鴨背著小鴨,尤見溫情;生動傳神地帶出「春江水暖鴨先知」的詩境。
A09 南宋 梁楷(活躍於十三世紀上半期) 雪棧行騎圖頁 水墨絹本冊頁 24.2×23.5cm
Southern Song dynasty Liang Kai (act. 1st half of 13th century) Riders in Snow Album leaf, ink on silk 24.2×23.5 cm
梁楷是南宋畫院待詔。他為人放誕嗜酒,然其精妙筆墨無不令人敬服。其「減筆」風格作品如《潑墨仙人》,對後世寫意畫發展影響深遠。此幅乍看只見右半邊一片灰暗,兩株禿樹瑟縮於左下角。然細觀其中,兩個行旅正向著禿樹的方向跋涉前行,為這蕭颯寂靜的寒冬景象增添一份生趣。全幅主要以墨層層暈染天空,以天空的陰沉,襯托出遠景峰巒及前景山坡的白雪皚皚。再以焦墨繪畫前方的禿樹及山坡旁的樹叢,用筆無多,率意自然。
A10 宋 佚名 百花圖卷 水墨紙本手卷 31.5×1679.5cm
Song dynasty Anonymous Miscellaneous Flowers Handscroll, ink on paper 31.5×1679.5 cm
此《百花圖卷》是以水墨描繪的折技花卉。「折枝花卉」指繪畫花卉時不畫全株,只畫折取來的部分枝節,因而得名。折枝花卉畫早見於唐代,發展至南宋時已十分流行,估計此卷亦為南宋時期的作品。此卷繪畫了六十餘種從冬末初春至秋季的花卉,並以魚蛙鳥蟲互相配合,精心布置,例如春天以喜鵲、粉蝶配以百合、芍藥;夏天則以池塘湖畔為景,荷花盛放、游魚穿梭、青蛙跳躍。反映畫家對季節特徵的掌握,是經過深入觀察和了解。研究認為此卷原應為四季花卉,估計冬季一段已散失,以至作者無從稽考。但觀卷中很多南方特有的品種,如山茶、茉莉、夜合、建蘭、罌粟及慈菇等,推論作者可能是一位曾生活於南方的畫家。
A12 元 倪瓚(1301 – 1374) 竹枝圖卷 水墨紙本手卷 34×76.4cm
Yuan dynasty Ni Zan (1301 – 1374) Ink Bamboo Handscroll, ink on paper 34×76.4 cm
倪瓚被譽為「元四家」之一,擅畫山水。此《竹枝圖》應是倪瓚為贈友人陳惟允及陳惟寅弟兄而畫的。畫中繪一修竹從左向右伸展,主幹雖然幼細,但用筆挺拔有力,枝葉鋪排則疏密有致,通幅用筆洋洋洒洒,率意自然。倪瓚曾自稱:「余之竹聊寫胸中逸氣耳!」可見他所追求的並不是物象的形似,而是畫中所能表達的意境,及借著繪畫能抒發意趣以自娛。
此卷曾經由明代項元汴、清代梁清標、安岐等收藏,後入清內府,曾被溥儀偷攜出宮,一度成為王南屏之收藏,輾轉由故宮於香港重金購回,故又稱為「二進宮」的作品。
A04 北宋 趙佶(1082 – 1135;1100 – 1125在位) 祥龍石圖卷 水墨設色絹本手卷 53.9×127cm
Northern Song dynasty Zhao Ji (1082 – 1135; r. 1100 – 1125) Auspicious Dragon Rock Handscroll, ink and colour on silk 53.9×127 cm
宋徽宗是歷史上有名的藝術家皇帝。他對欣賞湖石亦有特殊的癖好,喜以湖石點綴御苑,更成立稱為「花石綱」的專門船隊,把江南的奇花異石運往汴京。此幅《祥龍石圖》所繪乃太湖奇石,圖中石峰佔據了整幅畫面的高度,凸顯出石峰孤拔挺立的形態。石峰以精巧遒勁的線條勾廓,將石質的岩巉堅硬表露無遺,陷穴和石面的鱗狀肌理則用濃淡墨色精密地烘染,通體黝黑。石體上的脊隆盤曲有致,與玲瓏的竅穴虛實相輔;其頂部有小池,中植花木,形若虯龍出水,誠如宋徽宗所言「其勢騰涌若虯龍」,因此被認為具有祥瑞的寓意。
A11 元 錢選(約1239 – 1299) 幽居圖卷 水墨設色紙本手卷 27×115.9cm
Yuan dynasty Qian Xuan (ca. 1239–1299) Secluded Dwelling Handscroll, ink and colour on paper 27×115.9 cm
元代畫家錢選力主摒棄南宋畫風而追求唐代繪畫的古意。此幅《幽居圖》採取工筆設色的青綠山水畫法,傾向仿古的格調。畫中碧峰崇立,嘉樹成蔭,環抱著數棟樓閣及茅舍。錢選刻意避免採用具遠近虛實的宋畫傳統,而著意於運用平面層迭的景物及素淡的色調,使全畫顯得格外柔和清潤,加上精勁的細線描繪,突破青綠山水強調厚重勾勒與設色的風格而別出心裁。
A13 隋 佚名 章草出師頌卷 水墨紙本手卷 21.2×127.8cm Sui dynasty Anonymous Ode to Sending Forth the Army in Draft Cursive Script Handscroll, ink on paper 21.2×127.8 cm
隋朝國祚雖短,但卻處於魏晉南北朝鼎革發展與唐代走向規範的重要過渡期。此篇〈出師頌〉被視為隋代書家的作品。〈出師頌〉是東漢文人史孝山的一篇頌詩,載入《昭明文選》,歷代有不少書法家曾書寫過。此篇以章草寫成,章草是以草法寫隸書的一種書體,於東漢末年至魏晉期間盛行,隋唐以後已衰落。此作處於古樸渾厚與妍麗之間,顯示其不是早期的古章草,故精於鑒定的宋代畫家米友仁把此卷斷代為隋代書法,是接近歷史發展的。
A16 元 鮮於樞(1257 – 1302) 行書杜工部行次昭陵詩卷 水墨紙本手卷 32×342cm
Yuan dynasty Xianyu Shu(1257 – 1302) Poem by Du Fu on Visiting Zhaoling Mausoleum in Running Script Handscroll, ink on paper 32×342 cm
鮮於樞曾宦居揚州,後於杭州西湖築室曰「困學齋」。鮮於樞常與趙孟俯切磋書藝,故二者的書法觀皆講求復古,尤以晉、唐為楷模。此卷以行書錄杜甫〈行次昭陵〉詩,其行間疏朗,筆意遒勁健拔,並頗得唐人講求法度的本質,是其傳世的代表作之一。
此杜甫詩的內容是安史之亂(755 – 763)初起,長安陷落,杜甫自長安出逃竄歸鳳翔,曾途經唐太宗的昭陵,深憤於陷京之事,惟有乞靈唐太宗保佑,表現出傷亂之悲。鮮於樞以書法錄寫唐詩,這與其以晉、唐為楷模的復古書法觀念頗相一致。他的其它作品亦頗多以寫唐詩為題材,如《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卷》(京都藤井有鄰館藏)等。
A14 唐 馮承素(活躍於七世紀) 行書摹蘭亭序帖卷 水墨紙本手卷 24.5×69.9cm
Tang dynasty Feng Chengsu (act. 7th century) Copy after Preface to the Orchid Pavilion Gathering in Running Script Handscroll, ink on paper 24.5×69.9 cm
王羲之的《蘭亭序》歷來備受推崇。唐太宗尊崇王羲之書法,學習王字蔚然成風,臨摹《蘭亭序》者亦甚眾。是帖相傳為馮承素所摹,蓋其前後騎縫處皆有唐中宗「神龍」年號小璽,故稱為「神龍本」。《蘭亭序》緣於東晉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王羲之與當時名士謝安等人在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的蘭亭溪畔舉行的一次修禊雅集。眾人列溪而坐,飲酒賦詩,並彙編成集,由王羲之作成此序。馮承素擅於拓摹書跡,於唐太宗時直弘文館,此卷元代郭天賜指為馮承素等精於拓摹者所摹,及後明代項元汴更定之為馮承素所摹,後世遂沿襲此說。此帖被公認為現存《蘭亭序》諸臨摹本中,最能表現王羲之筆鋒秀勁銳利的原作神髓。
A15 唐 顏真卿(709 – 785) 行書湖州帖卷 水墨紙本手卷 27.6×50.2cm
Tang dynasty Yan Zhenqing (709 – 785) Letter on the Flood in Huzhou inRunning Script Handscroll, ink on paper 27.6×50.2 cm
顏真卿剛健的「顏體」書風,對後世影響殊深。此《湖州帖卷》是顏真卿致信給尚書劉晏,感謝他協助賑濟湖州水災。顏真卿於大曆七年(772)十一月被委為湖州刺史,在湖州計六年。是帖雖無年款,唯史書記載大曆十年(775)江、浙的杭、蘇、湖、越等州水災,由是可知,顏氏此帖應寫於是年。《湖州帖卷》又稱《江外帖》,曾經北宋內府收藏,後迭經明代項元汴、清代梁清標、安岐等鑒藏家收藏,隨後入藏清內府。帖上原有清乾隆帝題字及諸璽印,估計是清末被盜出宮時為人颳去。學者對於此帖是否為顏真卿所書曾提出質疑,認為此帖用筆側媚多姿,不像顏書中鋒雄渾,可能是宋代書法家米芾的臨摹之作。
第二批展品 Second batch of exhibits 23/7-11/8/2007
B01 唐 閻立本(約601 – 673) 步輦圖卷 水墨設色絹本手卷 38.5×129.6cm
Tang dynasty Yan Liben (ca. 601 – 673) Emperor Taizong Receiving the Tibetan Envoy Handscroll, ink and colour on silk 38.5×129 .6 cm
閻立本、其父閻毗及兄閻立德均是有名的畫家,故他自幼繼承家學,擅長繪畫道釋人物、歷史故事等題材。
《步輦圖》是描繪唐太宗李世民於貞觀十五年(641),接見來到長安迎娶公主的吐蕃特使祿東贊的紀實情景。唐太宗答應將文成公主遠嫁西藏吐蕃王松贊干布,自此之後,兩國關係友好,歷史意義非常重大。畫家透過人物的對比,具體而生動地表現出各自的身份、性格、體型及精神氣質。卷右描繪的是唐太宗,他在宮女簇擁下,坐在步輦中。其身軀魁武,雙目炯炯有神注視前方來謁的使者。在旁殷勤地抬輦、舉傘、搖扇的宮女們皆嬌小纖弱,以顯出唐太宗健碩與尊貴。再觀卷左面三人,中央的祿東贊身穿團花藏族服飾,額寬高鼻,束絡腮鬍,拱手身軀微曲,表情恭謹嚴肅;穿朱紅長袍的典禮官,肅立手執笏板,表現沉著老練;白衣者應為翻譯官,表情拘謹,誠惶誠恐。畫家抓著三人的身份和特徵,並襯托出唐太宗的威嚴,充份表現畫家的高度藝術水平。
B05 南宋 米友仁(1074 – 1153) 瀟湘奇觀圖卷 水墨紙本手卷 19.7×285.7cm
Southern Song dynasty Mi Youren (1074 – 1153) Spectacular Views of the Xiao and Xiang Rivers Handscroll, ink on paper 19.7×285.7 cm
米友仁是北宋書畫家米芾的長子,宋室南渡後,深得宋高宗賞識。他承繼並發展米芾的山水技法,奠定「米氏雲山」的特殊表現方式。
《瀟湘奇觀》是米友仁存世墨跡中的代表作。畫卷右端起首處是一片翻騰滾動的雲海,掩映於連綿起伏的山巒,山峰漸遠漸淡卻沒有被遮掩,白雲深處引向茫茫天際。左端近處有山崗緩坡,溪旁樹叢有茅舍人家,景緻簡括,盡顯江南山川的神韻。米友仁又以點代替皴法,大小橫卧的圓形「落茄點」塑造山巒的形態,亦以點畫葉,積點成林,把煙雨空濛、忽明忽晦的南方山水表現得淋漓盡致。正因其畫作滿紙皆點,故又被稱為「米點山水」。
B02 五代 周文矩(約907 – 975) 文苑圖卷 水墨設色絹本手卷 37.4×58.5cm
Five Dynasties Zhou Wenju (ca. 907 – 975) A Literary Gathering Handscroll, ink and colour on silk 37.4×58.5 cm
此卷《文苑圖》因卷左上角有宋徽宗御題:「韓滉文苑圖」,故一直被定為屬唐代韓滉之手筆。然據學者徐邦達以此卷與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的五代周文矩《琉璃堂人物圖卷》作比較,後半部分完全相同,遂將《文苑圖》考定為五代時期的臨本或周文矩自己重作之別本。
而《琉璃堂人物圖》所繪的故事題材,應是盛唐著名詩人王昌齡,在其琉璃堂與文人雅士宴集酬唱的情景。四位文士,一人倚於石案上,托腮沉思,另一則倚松而站,凝神構想;另外兩位文人則並坐展卷誦讀,文質彬彬。觀乎畫中四位文士頭帶「二腳上翹」襆頭,實是晚唐以後才流行的樣式,此亦左證了作品的年代。
B06 南宋 劉松年(活躍於約1174 – 1194) 四景山水圖卷 水墨設色絹本手卷
41.2×67.9cm 41.2×69.2cm 41.2×68.9cm 41.2×69.5cm (總: 41.2×275.5cm)
Southern Song dynasty Liu Songnian (act. ca. 1174 – 1194) Landscapes of the Four Seasons Handscroll, ink and colour on silk
41.2×67.9cm 41.2×69.2cm 41.2×68.9cm 41.2×69.5cm (total: 41.2×275.5cm)
劉松年為南宋孝宗、光宗、寧宗三朝畫院的畫家。他與李唐、馬遠和夏圭被後世尊稱為「南宋四大家」。他們捨棄北宋時描寫高山大川的全景風光,轉而截取局部,以特寫式的邊角山水,描寫細節,營造畫中有詩之境。《四景山水圖卷》是劉松年山水的代表作。四景分別以春堤踏青、夏塘納涼、秋齋觀山、冬院賞雪的構意,表現四時變化。劉松年擅於處理山水與點景人物的關係,巧妙地將秀麗山水與精心構建的亭台樓閣,和刻畫精妙的人物結合起來,栩栩如生地表現出南宋貴族士人沉醉在西湖畔閑逸的偏安心態。
B07 南宋 李嵩(1166 – 1243) 骷髏幻戲圖頁 水墨設色絹本冊頁 27×26.3cm
Southern Song dynasty Li Song (1166 – 1243) Puppet Play of a Skeleton Album leaf, ink and colour on silk 27×26.3 cm
李嵩的《骷髏幻戲圖》是宋代風俗畫中的非常之作。這原本是當時的傀儡藝人帶同家眷於大街小巷表演的市井生活寫照,但畫家匠心獨運地把賣藝人也畫成一具骷髏。他戴紗制襆頭,身穿長衫,正用懸絲在戲耍著一個小骷髏。席地而坐的妻子,手抱嬰孩正在哺乳,前有在看把戲的小姊弟。有論者指這懸絲傀儡有是暗示「命如懸絲」之意,寓意生命無常,不由自主,與身後母親哺育嬰兒的生機,成了強烈對比。亦有研究亦指出畫中骷髏乃賣藝人假扮,藉以招攬生意。然純以藝術而論,則此作充分表現宋代畫家既有精工寫實之技巧,更具大膽不凡的創意。
B08 南宋 陳容(約1189 – 1258後) 墨龍圖卷 水墨絹本手卷 34.3×50cm
Southern Song dynasty Chen Rong (ca. 1189–after 1258) Ink Dragon Handscroll, ink on silk 34.3×50 cm
陳容是南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進士,以畫龍名重一時。元代夏文彥《圖繪寶鑒》生動地描述陳容畫龍的過程:「潑墨成雲,噀水成霧,醉余大叫,脫巾濡墨,信手塗抹,然後以筆成之,或全體,或一臂一首,隱約而不可名狀者,曾不經意而得,皆神妙。」
此幅《墨龍圖卷》畫中所見,他善用水墨以潑、灑、塗抹等法,造就濃雲翻滾的畫面,一條墨龍橫展其中,若隱若顯,盡展飛龍在天的氣勢。龍首張目而視,炯炯有神,其須爪張開,遠處則隱現另一條墨龍。這種畫龍的風格,深深影響日本十六、十七世紀的狩野派與海北派繪畫。
B09 明 仇英(約1494 – 約1552)款 臨清明上河圖卷 水墨設色絹本手卷 32.2×670cm
Ming dynasty Attributed to Qiu Ying (ca. 1494 – ca. 1552) Copy after Along the River During the Qingming Festival Handscroll, ink and colour on silk 32.2×670 cm
存世的明清仿本《清明上河圖》約有幾十種,其中以明代仇英的摹本最受推崇,亦使託名仇英的偽作泛見於畫肆。仇英是江蘇太倉人,自少移居蘇州,初為漆工學徒,後從周臣學畫,深得宋院體畫風格精髓,尤工於青綠山水、工筆人物。此圖整體布局是依據原作,另增補了金明池的一段,但樓房、舟車、人物、服飾皆是明代江南市鎮的寫照。其中最明顯是畫中的虹橋,被改畫成蘇州一帶的石拱橋;畫中樓房建築,亦富蘇州園林的氣派;商鋪如裱畫店、銀樓、香樓、青樓妓館,更見明代蘇州的市肆風情。
B10 東晉 王珣(349 – 400) 行書伯遠帖卷 水墨紙本手卷 25.1×17.2cm
Eastern Jin dynasty Wang Xun (349 – 400) Letter to Boyuan in Running Script Handscroll, ink on paper 25.1×17.2 cm
王珣的《伯遠帖》是現今傳世的東晉書法作品中最為可信的墨跡真本。王珣是東晉時期顯赫的王氏家族成員,「書聖」王羲之是其同族伯父。《伯遠帖》是王珣寫給伯遠的一通信札,伯遠是他的從兄弟王穆。內容大意是期望伯遠能在眾多的從兄弟中出群拔萃,後段則表達挂念之情。
《伯遠帖》於清代流入皇室收藏,並被乾隆皇帝珍而重之地歸入三希堂(按:三希即指三件稀世之寶),與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和王獻之的《中秋帖》並列,令其名聲益顯。然三帖之中,現藏台北故宮的《快雪時晴帖》即屬摹本,北京故宮藏的《中秋帖》亦被認為是宋代書法家米芾的臨本,應只有《伯遠帖》最能保留晉人風神,其餘二帖皆已滲入後世書風。
B03 五代 董源(? – 962) 瀟湘圖卷 水墨設色絹本手卷 50×141.4 cm
Five Dynasties Dong Yuan (? – 962) The Xiao and Xiang Rivers Handscroll, ink and colour on silk 50×141.4 ㎝
董源是南唐的畫家。此幅《瀟湘圖》由明代董其昌根據《宣和畫譜》之記載,評定為董源之作。畫面上一片平遠廣闊的湖面,展現瀟河、湘江匯入洞庭湖的江南仲夏之景。沿江兩岸點綴了生動細緻的人物,既襯托出江山的遼闊無邊,又為畫面加添生趣。畫中用「披麻皴」,即以長短不一的墨線表現山體的肌理;山巒上樹木則多用「點子皴」,濃淡相間的墨點,營造出遠近明晦、蒼潤渾厚的氣氛;又以山巒交錯與及沙渚汀洲作平遠透視畫法,這些都被視為董源山水畫的特色,亦成為後世文人畫家的學習典範。此圖輾轉流傳,清代入內府收藏,溥儀出宮時被帶往長春,後流落民間,一九五二年故宮從香港購回。
B04 北宋 李公麟(1049 – 1106) 維摩演教圖卷 水墨淡設色紙本手卷 34.6×207.5cm
Northern Song dynasty Li Gonglin (1049 – 1106) Vimalakirti Preaching the Doctrine Handscroll, ink and light colour on paper 34.6×207.5 cm
李公麟是宋代人物畫的代表人物。此卷取材佛教《維摩詰經》的故事,講述當時維摩詰裝病在家,時文殊菩薩奉佛祖釋迦牟尼之命前來探病,維摩詰藉此向他宣講大乘教義。畫中人物眾多,神態各異。卷首坐於床榻上的維摩詰,左手持扇,右手前指作說教狀。僧人專心聆聽;捧缽侍女及立毗沙門天王侍立在旁,並有撒花天女及大弟子舍利弗。卷左見文殊菩薩腳踏蓮花,合十而坐,細聽維摩詰說教,旁有獅子坐騎及侍童。後有菩薩、頭陀僧及老學者,卷末武士為于闐國王。全卷純以線條描繪及賦以濃淡墨色,即所謂「白描」畫法。
此卷與元代王振鵬《臨馬雲卿畫維摩不二圖》,極為相似,故有論者指此為金代馬雲卿之作。然亦有學者指此為南宋摹本。
B14 北宋 米芾(1051 – 1107) 行書苕溪詩卷 水墨紙本手卷 30.3×189.5cm
Northern Song dynasty Mi Fu (1051 – 1107) Poem of the Tiao River in Running Script Handscroll, ink on paper 30.3×189.5 cm
米芾初學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褚遂良,後遵蘇軾建議,力追晉人,尤心折於王獻之,後建立起與其放誕個性相契合的自由奔放風格。
《行書苕溪詩卷》是米芾三十八歲時的作品。全卷共六首五律詩,描述元佑三年(1088)他在蘇州、無錫寓居半載,期間廣游常州、宜興、及浙東諸地,是年八月應湖州刺史林希之邀,作苕、霅之游。「苕」就是苕溪,此詩卷就是將赴湖州之前所寫。除詠頌遊蹤之外,詩中亦隱含賦詠者對現實政治的無奈,且有寄跡江湖之意。
此詩用筆秀潤爽勁,自然灑落而不險怪,加上用紙極精,光潤托墨,有利其轉折流暢的筆觸,誠是米芾中年的傑作。
B16 元 趙孟俯(1254 – 1322) 行書二贊二圖詩卷 水墨紙本手卷 27×456.3cm
Yuan dynasty Zhao Mengfu (1254 – 1322) Two Odes and Two Painting Inscriptions in Running Script Handscroll, ink on paper 27×456.3 cm
趙孟俯是元代書法復古潮流的主要提倡者,他的書法傾向於蘊藉沉穩、平正秀麗的風貌。然此《二贊二圖詩卷》所流露的風格卻與其典型風貌不甚相同。當中的二贊分別為〈太湖石贊〉及〈蕭子中真贊〉;而二圖之題畫詩則為〈題董元(源)溪岸圖〉及〈題洗馬圖〉二首。趙孟俯雅好賞石,於〈太湖石贊〉中,便表達了他對太湖石的欣賞。〈蕭子中真贊〉所贊者為蕭和,是他的湖州同鄉。〈題董元(源)溪岸圖〉與〈題洗馬圖〉,則見載於《松雪齋全集》。此捲紙質光滑,又為酒後興酣之作,故寫來信筆飛動,流暢圓轉,兼具唐代顏真卿及宋代米芾的筆意,頗異於趙氏的其它墨跡。
B11 北宋 蔡襄(1012 – 1067) 行楷書持書帖頁 水墨紙本冊頁 27.2×57.4cm
Northern Song dynasty Cai Xiang (1012 – 1067) Letter on Author"s Healthy Condition in Running-regular Script Album leaf, ink on paper 27.2×57.4 cm
B13 北宋 黃庭堅(1045 – 1105) 行楷書送四十九侄詩卷 水墨紙本手卷 35.5×130.2cm
Northern Song dynasty Huang Tingjian (1045 – 1105)Poem to Author"s Relatives in Running-regular Script Handscroll, ink on paper 35.5×130.2 cm
B12 北宋 蘇軾(1037 – 1101) 行書治平帖卷 水墨紙本手卷 29.2×45.2cm
Northern Song dynasty Su Shi (1037 – 1101)Letter on the Consignation of Author"s Graveyard in Running Script Handscroll, ink on paper 29.2×45.2 cm
B15 北宋 趙佶(1082–1135;1100–1125在位) 楷書閏中秋月詩帖頁 水墨紙本冊頁 35×44.5cm
Northern Song dynasty Zhao Ji (1082–1135; r. 1100–1125) Mid-Autumn Poem in Regular Script Album leaf, ink on paper 35×44.5 cm
推薦閱讀:
※小娛特稿 | 港獨、低俗、另一個張志明,哪個彭浩翔才是真實的?
※TVB經典劇里的香港「公檢法」
※【香港】鏡頭內外,可愛港人
※香港是中國還是外國,為什麼買奶粉會被立法拘留罰款?
※香港黑幫:江湖雖還有,但是風光不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