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腹瀉是什麼情況,該如何正確診斷治療,來了解一下

腹瀉是指排便次數增多(3次/日),糞便量增加(>200g/d),糞質稀薄(含水量>85%)。腹瀉可分為急性和慢性兩類,病史短於3周者為急性腹瀉,超過3周或長期反覆發作者為慢性腹瀉。是臨床上多種疾病的常見癥狀。發病機制正常人每日3餐後約有9L液體進胃腸道,其中2L.來自食物和飲料,而其餘為消化道分泌液。每日通過小腸吸收5-8L,約有1-2L液體進入結腸,而結腸每日吸收3-5L水分的能力,因此,每日糞中水分僅約100-200lm, 在病理狀態下,進人結腸的液體量超過結腸的吸收能力,或(和)結腸的吸收容量減少時便產生腹瀉。腹瀉的發病機制主要有以下4種類型。但在臨床上,不少腹瀉往往並非由單一機制引起,而是在多種機制共同作用下發生的。1.滲透性腹瀉:滲透性腹瀉是由於腸腔內存在大量高滲食物或藥物,體液水分大量進人高滲狀態的腸腔而致,重要的臨床特點是,禁食48小時後腹瀉停止或顯著減輕。攝入難吸收物、食物消化不良及黏膜轉運機制障礙均可致高滲性腹瀉,糖類吸收不良較多見。食物中的糖類在小腸近端幾乎全部被消化成為各種單糖,然後由腸絨毛的吸收細胞迅速吸收。在雙糖酶或單糖轉運機制缺乏時,這些小分子糖不能被吸收而積存在腸腔內,使滲透壓明顯升高,大量水分被動進人腸腔而引起腹瀉。當肝膽胰疾病導致消化不良時,常伴有脂肪和蛋白質消化吸收不良亦可致腹瀉。2.分泌性腹瀉:是由於腸黏膜受到刺激而致水電解質分泌過多或吸收受抑所引起的腹瀉。腸吸收細胞的刷狀緣含有許多微絨毛,使吸收面積大大增加。小腸黏膜的隱窩細胞頂膜有C一傳導通道,調節Cl-的外流和分泌,其關鍵作用是分泌水和電解質至腸腔。當腸細胞分泌功能增強、吸收減弱或兩者並存時,均可引起水和電解質的凈分泌增加而引起分泌性腹瀉。分泌性腹瀉具有如下特點:(1)每日大便量>1L(可多達10L);(2)大便為水樣,無膿血;(3)糞便的酸鹼度多為中性或鹼性;(4)禁食48小時後腹瀉仍持續存在,大便量仍大於500ml/天。3.滲出性腹瀉:又稱炎症性腹瀉:是由於腸黏膜的完整性受到炎症、潰瘍等病變的破壞而大量滲出所致。此時炎症滲出雖占重要地位,但因腸壁組織炎症及其他改變而導致腸分泌增加。此外,腸吸收不良和動力增強等病理生理過程在度瀉發病中亦起很大作用。滲出性腹瀉可分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兩類,前者的病原體可是細菌、病毒、寄生蟲、真菌等。後者導致黏膜壞死滲出的疾病可為自身免疫、炎症性腸病、腫瘤、放射線、營養不良等。滲出性腹瀉的特點是糞便含有滲出液和血液。結腸特別是左半結腸病變多有肉眼膿血便。小腸病變滲出物及血液均勻地與糞混在一起,除非有大量滲出或蠕動過快,一般無肉眼膿血,需顯微鏡檢查發現4.動力異常性腹瀉:由於防道蠕動過快,使腸內容物過快地通過腸腔,與腸黏膜接觸時間過短,從而影響消化與吸收,水、電解質吸收減弱,發生腹瀉。引起腸道蠕動過快的原因有:(1)藥物:如莫沙必利、普蔡洛爾等;(2)腸神經病變:如糖尿病;促動力激素:如甲狀腺素、生長抑素、5-羥色胺、P物質、前列腺素等;(3)胃腸道手術:如胃次全切除或全胃切除、回盲部切除可分別使幽門或回盲部的活瓣作用消失而致腹瀉;胃結腸、小腸結腸瘺或吻合術後,也可引起腹瀉。由腸運動加速引起腹瀉的常見疾病有:腸易激綜合征、甲狀腺功能亢進症、糖尿病胃大部分切除術後傾倒綜合征、甲狀腺髓樣癌、類癌綜合征等。腸道動力異常性腹瀉的特點是排便急、糞便稀爛或水樣,不帶滲出物和血液,往往伴有腸鳴音亢進或腹痛。病因分類:慢性腹瀉的病因比較複雜,大致可歸類如下。

1.胃部疾病:胃癌、萎縮性胃炎等因胃酸缺乏可以引起腹瀉,胃大部分切除-胃空腸吻合術,胃-腸瘺管形成後因為內容物進人空腸過快均可引起腹瀉。 2.腸道疾病: (1).感染性腹瀉:雖然腸道感染呈急性腹瀉但仍有部分感染出現慢性腹瀉,如慢性菌痢、腸結核、慢性阿米巴腸炎、慢性血吸蟲病。 (2).非感染性腹瀉:腸易激綜合征、腸道菌群失調、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缺血性結腸炎、憩室炎、嗜酸性粒細胞性胃腸炎、回盲部切除術後、放射性腸炎、盲袢綜合征、原發性小腸吸收不良、腸性脂質營養不良病。 (3).腸道腫瘤:結腸癌、腸淋巴瘤、腸神經內分泌腫瘤、結腸息肉。

3.肝膽胰疾病: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慢性膽囊炎、肝內外膽管結石、膽管癌、慢性胰腺炎、胰腺癌、胃泌素瘤。 4.全身疾病: 甲狀腺功能亢進、糖尿病、慢性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甲狀旁腺功能減退、腺垂體功能減退、尿毒症、動脈粥樣硬化、系統性紅斑狼瘡、結節性多動脈炎、混合型風濕免疫病、煙酸缺乏病、食物及藥物過敏。 診斷與鑒別診斷 慢性腹瀉的原發疾病或病因診斷須從病史、癥狀、體征、實驗室檢查中獲得依據。可從起病及病程、腹瀉次數及糞便性質、腹瀉與腹痛的關係、伴隨癥狀和體征、緩解與加重的因素等方面收集臨床資料。有助於初步區別腹瀉源於小腸抑或結腸。 慢性腹瀉應與大便失禁區別,後者為不自主排便,一般由支配肛門直腸的神經肌肉性疾病或盆底疾病所致。以下輔助檢查有助於診斷與鑒別診斷。

小腸性腹瀉 結腸性腹瀉
腹痛 臍周 下腹部或左下腹
糞便 量常多,爛或稀薄,可含脂肪,黏液少,臭。 量少,肉眼可見膿、血,有黏液。
大便次數 2-10次/天 次數可以更多
里急後重 可有
體重減輕 常見 少見

1.實驗室檢查:(1).糞便檢查:對腹瀉的診斷非常重要,一些腹瀉經糞便檢查就能作出初步診斷。常用檢查有大便隱血實驗,塗片查白細胞、紅細胞、脂肪滴、寄生蟲及蟲卵。大便細菌培養等。(2).血液檢查:血常規檢查及血電解質、血氣分析以及血漿葉酸、維生素B12濃度和肝腎功能等檢測有助於慢性腹瀉的診斷與鑒別診斷。(3).小腸吸收功能試驗:糞脂測定、右旋木糖吸收試驗、維生素B12吸收試驗和膽鹽吸收試驗等有助於了解小腸的吸收功能。(4).血漿胃腸多肽和介質測定:對於各種胃腸胰神經內分泌腫瘤引起的分泌性腹瀉有重要診斷價值,多採用放射免疫法檢測。 2.器械檢查: (1).超聲檢查可了解有無肝膽胰疾病。 (2).X線檢查包括腹部平片、鋇餐、鋇灌腸、CT以及選擇性血管造影,有助於觀察胃腸道粘膜的形態、胃腸道腫瘤、胃腸動力等。螺旋CT模擬內鏡可高腸道病變的檢查準確性。 3.內鏡檢查消化道內鏡檢在對於消化道的腫情、炎症等病變具有重要診斷價值ERCP有助於膽、其疾病的診斷。膠囊內鏡可提高小腸病變的檢出率。小腸鏡可觀察十二指腸和小腸病變,並可取小腸黏膜活檢及吸取空腸液作培養。有助於麥膠性腸病又名乳糜瀉、熱帶口炎性腹瀉小腸吸收不良綜合征、某些寄生蟲感染、克羅恩病、小腸淋巴瘤等的診斷。 治療: 治療主要針對病因,但相當部分的腹瀉需根據其病理生理特點給予對症和支持治療。

1.病因治療:感染性腹瀉需根據病原體進行治療。乳糖不耐受症和麥膠性腸病需分別剔除食物中的乳糖或麥膠類成分。高滲性腹瀉應停食高滲的食物或藥物。膽鹽重吸收障礙引起的腹瀉可用考來烯胺吸附膽汁酸而止瀉。治療膽汁酸缺乏所致的脂肪瀉,可用中鏈脂肪代替日常食用的長鏈脂肪。 慢性胰腺炎可補充胰酶等消化酶,過敏或藥物相關性腹瀉應避免接觸過敏原和停用有關藥物,炎症性腸病可選用氨基水楊酸製劑、糖皮質激素及免疫抑製劑。消化道腫瘤可手術切除或化療,生長抑素及其類似物可用於類癌綜合征及胃腸胰神經內分泌腫瘤。 2.對症治療: (1).糾正腹瀉所引起的水、電解質紊亂和酸鹼平衡失調。 (2).對嚴重營養不良者,應給予營養支持。谷氨醯胺是體內氨基酸池中含量最多的氨基酸,它雖為非必需氨基酸,但它是生長迅速的腸黏膜細胞所特需的氨基酸,與腸黏膜免疫功能、蛋白質合成有關。因此,對瀰漫性腸黏膜受損者,谷胺醯胺是黏膜修復的重要營養物質,在補充氨基酸時應注意補充谷胺醯胺。 (3).嚴重的非感染性腹瀉可用止瀉藥,具體藥物和用法見下表:

主要作用機制 藥物 劑量
收斂吸附、保護黏膜 雙八面體蒙脫石 3g/次,3 次/日
次碳酸鉍 0.2-0.9g/次,3次日
藥用碳 1.5-4g/次.2-3次/日
糅酸蛋白 1-2B/次,3次/日
減少腸蠕動 復方樟腦酊 2~5ml/次.3 次/日
地芬諾脂 2-5mg/次,3次/日
洛派丁胺 4mg/次,3 次日
抑制腸道過度分泌 消旋卡多曲 100mg/次,3 次/日

關注天天醫學,了解更多健康知識,認為有用,點個贊

推薦閱讀:

不了解車是哪種懸架 還提舒適度
垂釣愛好者要對魚的習性有個大概了解
你了解政和的白牡丹嗎?
一次性了解葡萄酒小知識 喝葡萄酒的7個誤區!
印度,一個只要你了解必感觸目驚心的國度

TAG:腹瀉 | 治療 | 了解 | 慢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