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80後在想什麼(記者觀察

香港80後在想什麼(記者觀察)本報記者 任成琦《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1年05月17日 第03 版)

黃卓健(左二)創立「長者家」,免費幫弱小無靠的老人尋找合適的養老場所。資料照片閱讀提示:在內地,80後已成為日常辭彙。而在香港,80後卻作為一個嶄新名詞,頻繁出現在各大報章上。邁進「而立」門檻的香港80後,以新的關注點、新的號召手法、新的行動方式,出現在社會舞台,成為一股新的社會力量。香港80後在想什麼,值得關注。「鄙人生於1981年,至今雖有女友,但結婚無望;雖有學歷,但巨款學費令人透不過氣來;雖開設銀行戶口,但儲蓄全無。婚結不了,索性就不結吧!樓買不了,索性就不買了!」這是一個香港80後最近發在網上的話。置業難,結婚難,是香港80後普遍面對的困境。但這批青年的主體並非貧窮階層,不少是中產出身的知識青年,他們的訴求也往往超越了個人利益,立足於整個香港社會。27歲的香港小夥子黃卓健,是這樣的例子。黃卓健放棄國外高薪,回港成立「長者家」,免費幫弱小無靠的老人尋找合適的養老場所。他的故事引發不少港人共鳴,成為2010年感動香港十大人物候選人。矛盾難摹的群體?或許可以這樣為香港80後群體做個素描:他們被本港人貼上了遊戲機迷、網蟲、啃老族等標籤,但年過而立,已經開始作為一個獨立群體發出吶喊。除了房米騰貴、居之不易的物質生活,他們更熱心公益,關注香港本土,關注精神和思想層面的追求。他們社會經驗少但創意多,拒絕認同「有些OUT」的上代人,無形中卻有一種身份焦慮,總覺得不被主流社會所認可、接納。從反拆天星碼頭到反高鐵、包圍立法會,80後手法層出不窮甚至相對激進,但其間也有同齡人在Facebook上建有「我是80後,但我不激進」的群組,而且頗受支持。似乎他們處處充滿了矛盾——前與後、思與行、生活與理想的矛盾,自我的矛盾,不同個體的矛盾,甚至群體與群體之間看法、做法的不一致。這中間,又有哪些緣由呢?生活「鴨梨山大」?香港80後教育水平相較以往持續提升,但與內地同齡人相仿,同樣面對就業壓力、高昂樓價、物價飛漲。他們剛剛踏入社會工作時,科技泡沫、金融風暴、次貸危機對香港社會的衝擊一個接一個。逐漸體認到生活「鴨梨山大」(網路用語,意為「壓力很大」)的他們,雖然比父輩閱歷少些波折,卻是「感到最不快樂的一代」。同樣有分析認為,二三十歲的青年人涉世未深,看到了社會不合理之處,卻人微言輕,難有作為;同時又覺得前路茫茫,不知何日方能成家立業,出人頭地。其實同樣的苦惱和不安,每一代人都經歷過。但這很容易滋生不滿情緒和偏激心態。況且在香港,住在天水圍的80後,跟住在旺角的同齡人經歷就很不一樣,更不說還有住在港島的中產80後。此外,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至今,香港新移民眾多,80後一代中很多就是新移民的子女。他們中間有人生於內地,其心態閱歷和身份認同感,跟港生同齡人又大不一樣。凡此種種,不一而足。簡而言之,香港的80後是一個複雜社群,絕非鐵板一塊,更不能一刀切。一本由香港80後主推的書——《80前後》,圍繞著「失落」、「可能」、「世代之爭」、「激進與保守」等議題,對香港80後作了較為系統的社會學和心理學解讀。準備好接棒了嗎?《80前後》的主編黃培烽也是80後的一員,他很肯定地表示,自己這一代人可以為香港帶來正面的價值。「現在香港社會提起80後,就是憤青、抗爭青年,但誰不想變得更好?可惜這一代的年輕人,就是差那麼一個機會。」在一家海邊的青少年活動中心,靠自我打拚成功的樂壇新秀狄易達正在為一群孩子教霹靂舞。在他看來,80後同樣擁有當年香港人的「獅子山」精神,只要給予機會,他們會闖出一片天空。香港社會既有抨擊80後憤世嫉俗的,也有樂於接納80後,改變溝通之法的。2010年9月,香港特首曾蔭權在香港年輕人的溝通平台Facebook上開設了專頁,並頻頻留言,首發視頻聊天,拉近跟一眾年輕人的距離。財政司司長曾俊華也是鼓勵多於批評,強調80後是香港回歸後才踏進社會的年輕人,他們可能比前幾代港人更愛香港和國家,對社會事務有一份激情,更願意站出來大膽地表達他們的看法。或許香港主流社會對80後一代的不解,正在溝通中逐步融冰。那麼接下來,在香港的社會舞台上,80後會有怎樣的未來?「80後將會接棒推動香港的未來發展,你們準備好了嗎?」「財爺」曾俊華在博客中的發問,引人思考。
推薦閱讀:

如果中國爆發戰爭,香港和澳門的居民有義務參軍嗎,機制是怎麼運行的?
香港回歸20年:「超級聯繫人」的角色變遷2
香港人如何在聽粵語時分辨是廣東人還是本港居民?
白鶴易人-----六壬測風水用於香港選房案例
香港風水大師排行

TAG:香港 | 記者 | 80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