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解答「錢學森之問?」——重建中華民族的教育文明
07-11
六、解答「錢學森之問?」——重建中華民族的教育文明 ● 柯領 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這就是著名的「錢學森之問」。「錢學森之問」是關於中國教育事業發展的一道艱深命題,需要整個教育界乃至社會各界共同破解。以下的論述,就是破解「錢學森之問」的一種解答。 在我看來,人類的歷史是一部理念引領社會發展的歷史。當代社會的生存與發展的根本問題首先是一個理念的問題、一個哲學的問題,就是精神和物質的關係問題;當代社會的落後首先是一種哲學的落後、一種教育核心理念的落後、一種如何處理精神和物質的關係的落後。事實上,人類的文明主要有兩種表現形式:一種是內在的精神文明,一種是外在的物質文明。歷史的經驗與創造的實踐告訴我們:觀念先於行動;人是按觀念來生產的生命;精神可以轉化為物質;一個人與一個民族可以通過改變自己內在的精神世界來改變自己外在的物質世界;沒有內在的精神文明就沒有外在的物質文明;沒有偉大的夢想,就沒有偉大的現實。這就是一切強大的國家、一切強大的民族與一切強大的個人走向成功的內在秘訣。因為精神本體是人最內在的核心力量,它充滿想像力地最充分地開發了人的創造潛能,是人類進化所能達到的最大高度。 人類的知識從功能上劃分,大致可分為三大類型:第一類是塑造我們靈魂的知識(價值形態的知識)。如:藝術、哲學、美學、道德倫理、生態文化、宗教等;第二類是放大我們手腳的知識(工具形態的知識)。如:科學、技術、工藝技能、語言技巧、法律條款等;第三類是擴展我們視野的知識(事實形態的知識)。如:一般常識、社會知識、歷史、地理、風土民俗等。這種三維一體的知識結構可以形象地比喻為一棵樹,那麼,價值形態的知識就是它的根、工具形態的知識就是它的干與枝、事實形態的知識就是它的葉,根深、干粗、葉茂才是健康成長的象徵。這就是完整教育的知識結構模型,是我們進行教育設計、教育實施與教育測評的理論根據與判斷標準,由此我們可以對20世紀的全世界的教育進行一番富有說服力的理智的批評並為21世紀的人類教育實踐指明一個正確前進的方向。 二十世紀全世界的教育在 「唯物主義」、「實用主義」與「經濟中心主義」的主導下都片面地重視了第二類與第三類知識的教育,而輕視了第一類知識的教育,輕視人文精神的教育使人變成了單向度的缺少人情味的人,手腳放大了,可充滿批判意識的唯美主義與理想主義的價值判斷喪失了,人投機取巧、追名逐利地無根本的工具般的活著,淪落成了在人生的道路上偏偏倒倒的沒有精神家園來回不安遊盪的、無本質的痛苦存在。試想一下,一個缺少審美價值判斷、缺少靈魂與健康價值觀、缺少人道主義思想、沒有健全理智的人,能夠創造性地掌握現代科學技術嗎?能夠駕馭現代科學技術為人類造福嗎?回答當然是否定的。人類探索精神世界與物質世界的經驗表明:科學研究的最高使命就是從混沌與雜亂中整理出秩序和規律;科學研究必須要在哲學與藝術之間保持必要的張力,才能更好向前發展;頭腦只有藉助對藝術、哲學與科學的思考,才能趨於完善;只有完善頭腦的人,才能更好綜合多元知識的優勢、對準問題、胸懷全局、放眼局部地探索規律的世界;只有完善頭腦的人,才能建設一個完美的世界。 受國際大環境的影響,近幾十年,中國的教育倡導的是「唯物主義」與「實用主義」的價值觀,缺少務虛的理想主義的人文精神與文化底蘊,實際上中國的大學已淪落成了一個職業的培訓機構,完成的是高等技工學校的功能。由於缺少體育、音樂、文學、美術、哲學、美學、宗教等人文學科的教養與心性修鍊,中國人的身上普遍缺少對文化的求知的興趣,缺少超越性,缺少野性、缺少個性,缺少冒險精神,缺少浪漫,缺少追求真理的品格,也缺少生命的激情與人生的樂趣,所以,在我的心中,中華民族還是一個鄉巴佬民族,作為一個群體還沒有走向世界,還是文明社會的「邊緣人」,需要經過基礎教育的充滿人文精神的高雅藝術與高雅文化的熏陶與教化,洗刷掉身上的「土氣」與「俗氣」,並由內而外地呈現出一種「貴氣」——精神貴族氣(相信「精神高於物質」的一種氣質),中華民族作為一個群體才能真正地走向世界。儘管目前中國人也有部分人先富起來了,也親自到國外觀光旅遊或把孩子送到國外留學讀書了,但據我觀察,中國人絕大多數還只是肉體走向了世界,而精神並沒有走向世界,因為精神是一種人文教養與世界文化胸懷。由此,我們可以看到,當代中國教育模式培養出來的人不管走到哪裡,都是一群可憐巴巴的謀生的人,擅長從務實的角度打拚,主要就是干點技術活,當工程師,會計師,經濟師、投資分析師、房地產師、醫生、律師、教師、藝術技能專家、看風水與算命先生、開餐館、小商小販等這些不需要多少文化的工作,思考的問題一般都很小,把「錢」看得重,物質利益第一,精神需要第二(中國人的身上普遍沒有高貴的自我意識、也沒有精神,我們的教育是一種無靈魂、無精神的教育,這是長期的變了質的儒家世俗文化教育與唯物主義的世俗文化教育的結果),缺少「野性而又高貴」的人格,缺少特立獨行的個性與創造性,缺少追求真理的執著精神,很難能成為 各行各業的領袖人物,因為領袖首先需要的是理想主義的激情與創造性和戰略眼光,需要的是務虛的高度與人文胸懷,需要的是「美真善愛」的高尚的人格與責任感以及演說能力和人際溝通的能力,其次才需要務實的科學與技術,而中國大陸與台灣的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主要就是務實的知識教育與技能教育,培養出來的人很少仰望星空,一般胸無大志大多只能干技術活,以討口飯吃為人生目標,處於求生存的謀生的狀態,很難能象雄鷹一樣能展翅高飛,就象一群小鳥與小雞主要為眼前的食物所驅動。。。。 當前,中國的教育已處於艱難的生存之中,高考指揮棒主導下的以升學為目的的應試教育對學生「身、心、靈」的成長造成了本末倒置與拔苗助長的嚴重傷害。現在中國的中小學厭學率達90%以上,大學生想的就是如何學實用的,如何去發財致富,畢業後又難以找到工作。就拿我所在的美國高科技的心臟「矽谷」來看,這兒有近十萬中國人,大多是大陸名牌大學與台灣名牌大學畢業後又到美國留學獲得碩士博士而留下來發展的,可他們又怎麼樣呢?基本上都是在公司里默默無語忍受工作壓迫的打工仔,還有多少人有學習的愛好?有朝氣蓬勃的理想?有生命的激情?有創造性的衝動?我的好幾個朋友告訴我,在他們的大公司里,上層的管理者與最頂級的研發人員基本上都是西方人或印度人,中國人知識面單一、不善社交、缺少創造性和管理才能,主要就是中間的執行層,是工程師,事實上就是一群有較高技術知識的工人。工作很忙又非常的累,只有默默無語的忍受、忍受、再忍受,缺少激情、缺少創造的衝動、缺少想像力、缺少生命的色彩。這些都是中國十多億人口中選拔出來的精英們,都成了這個樣子,難道 我們還不應該反思中國的教育嗎?不應該反思我們中國人的生命狀態嗎?不應該反思我們有生活的質量嗎? 拯救中國教育的辦法只有一途:「去意識形態化,回歸普世價值」。我們要進行「思想創新、制度創新、教育文化創新,科技創新,產業內涵與外延創新」這五個方面的系統建設。要「以人為本」,建設「自由、平等、博愛」的社會制度,要放棄「唯物主義」的一元價值觀,這是糟蹋中國人的罪魁禍首,要倡導「唯心主義」,倡導 「審美的多元主義」。全面學習美國的招生體系與高考體系,象美國的升學考試製度一樣,把學校教育與高考考試相分離。生命是平等的,教育要公平,沒有重點學校與一般學校之分,學校與班級建設不以考試分數論高下、不排名;若有可能,高考只考三科——文學、數學、寫作。從小孩開始,人格教育第一、智能教育第二,專業學習第三;要以人文教育為中心,尋求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的平衡,強調「生態世界觀、公民、體育、音樂、文學、美術、哲學、美學」等這些核心課程學習第一,「數學、物理、化學、生物、電腦、英語、歷史、地理等」這些工具課程學習第二的教育價值觀;要培養學生「野性而又高貴」的人格,培養學生務虛的激情,與培養學生「仰望星空與俯察大地」的高貴感。強調精神高於物質,精神成功高於物質成功,精神享受高於物質享受,「人文是立人之本,科學技術是立人之術」。這是教育文化的轉型,需要很多代人的努力,中華民族才能逐漸走出「唯物主義」的困境,真正活出「人」的氣象。。。 在我看來,對中國社會來說,要更好建設社會的「生態文明、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需要從重建教育文明開始:中國由民族國家走向現代文明國家,需要經歷儒家文化階段、經濟學階段與美學階段這樣前後相繼的三個發展階段。現在中國正處於由經濟學階段向美學階段轉型的過程之中。整個國家要動員與團結起來抱持「美為立國之本」的信念並實施「以美立國,以法治國」的發展戰略——孔子及其儒家文化創立的是「以德為本」的教育體系,主導了中國兩千多年,直到現在儘管教育內容有很大變化,但其核心價值觀依然鎖定在「以德為本」的教育怪圈裡,這套教育體系是「以國家主義為本」的教育體系,具有淘汰精英的機制,個體的自主性、能動性與創造性將消失在群體的整體性之中,這套教育體系適合大一統的「集權的農業社會」,與壓抑人性的低下的生產力相對應;而我發現了「美是教育的本質」,創立的是「以美為本」的教育體系,提出了要培養「美、德、智、體、勞」全面發展的人才,這套教育體系是「以人為本」的教育體系,能充分地激發個體的自主性、能動性與創造性,適合生態主義的「民主的工商業社會」,與人性的解放和高效的生產力相對應。中國會漸漸接受這套教育體系,全世界也會漸漸接受這套教育體系,因為這是規律,就像牛頓的三大定律,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這是客觀存在的規律,我只不過把它揭示出來和大家一道分享罷了。這對中華民族就是教育文化的第二次轉型,只有我們的教育文化從深層價值觀的角度整體的轉型,而不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局部改革,中國的教育才能真正走出困境,才能全面的獲得新生,才能與全世界接軌並引領整個世界教育發展的潮流,實現全人類的可持續性發展與持久和平。如果說毛澤東讓中國人站起來了,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讓中國人漸漸富起來了,那麼中國第三期的發展就應該是全面改革教育,讓人們理解與明白:美是和諧、是崇高;美是一種感覺;美是一種精神;美是無限的潛能;美是一種無規範的規範;美是走向道德的基礎;美是內在的道德;美是埋在社會地下的最根本的精神發酵力;美就是幸福;美就是生產力;美就是創造;美就是生活。」這一深刻的道理,從而以審美教育為中心,把「以美為本的教育體系」貫徹在家庭教育、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全過程中,讓中國人漸漸美起來。因為,只有美起來的民族才是內涵豐富的在精神和物質方面都真正強大的民族,只有美起來的民族才能充分協調好人與美真善愛、人與自己、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才能充分協調好個人的學習、工作與生活的關係,才能充分協調好個人、民族、國家與世界的關係。只有這樣,這個民族作為一個群體才能真正的由內而外地自信並在全世界贏得做人的尊嚴。 在當代,「市場經濟、個人主義、民主政治」作為現代化國家的三大標誌【帕森斯】,正在世界範圍內普遍推廣,但我認為,社會必須要發展出美學的「市場經濟、個人主義、民主政治」,要讓美來約束自由帶來的內在的躁動與功利的心態,美是內治,法治是外治,二者合一這個社會才能更加的和諧與寧靜,否則,自由會走向其反面。所以,宗教家馬丁·路德說「音樂一半是紀律,一半是教育大師」,康德說:「美是道德的象徵」,高爾基說:「美學是未來的倫理學」。 2011年5月月23日於舊金山 作者簡介:柯領,旅美華人,自由學者。1963年生於四川樂山五通橋,1988年畢業於重慶大學,曾在重慶師範學院學習教育學並跟隨唐自傑教授研習心理學。先後擔任重慶大學音樂協會會長、重慶市學習潛能研究中心主任、四川愛達經理學院教務長。積二十多年對教育學和心理學苦心孤詣的研究,在人學、心理學、教育學、商業教育模式這四大領域從理論到實踐均有重大突破。2004年定居美國舊金山,創辦美國全人教育國際機構,致力於在世界範圍內推廣「全人教育模式」。2011年1月1日在中國「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了一本教育專著《追問教育的本質?》,2011—2012年在中國《校長》雜誌發表了四篇著名的文章:《中國的孩子全部輸在起跑線上》、《解答錢學森之問:重建中華民族的教育文明》、《教育中一個新世界觀的誕生》、《對中國新課程教育改革的建議:課程·教材·教法》。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龍文化為何反映出中華民族本是同根生的事實?
※《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單元題例
※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陵--之二
※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
※《塔洛》:一個人要知道自己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