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二十一課——事實與價值
01 佛教的意義
為什麼要大費周章地講佛教,那是因為佛教這個古老的宗教在今天依然有非常強的哲學意義。佛教和其他宗教都不一樣,佛教從一開始就不是宗教,是一種見地,佛祖也沒打算把佛教弄成一個宗教,佛祖自己都不認為自己是僧團的領袖,所以他去世的時候也沒有正兒八經的僧團的繼位者,也就是第二任佛祖。佛教沒有什麼教主,佛教的經文也是他的教主根據回憶佛祖的語言重新寫下來的,所以佛經前面四個字都是如是我聞,意思就是我聽到佛祖這麼說的。但是沒有一個經文是佛祖寫的,或者說是佛祖親自認定的,都沒有。後來都是各個僧團開始編撰經文,沒有統一的機構或者組織負責發行統一的經文和戒律。因此,後來歷朝的高僧對宗教有不同的見解時,就會撰寫新的經文。不同的經文帶來不同的佛教派系,也有不同的影響和傳承也有不同的起源。
我們今天所知道的比較正統的佛經是《阿含經》,可能一般人都沒有聽說過。我們一般所知道的經文包括《金剛經》、《心經》、《阿彌陀經》,其實都是佛祖去世幾百年之後被其他人寫出來的。佛祖不知道觀音菩薩是誰,大概也不知道阿彌陀佛是誰,那都是後來人說出來的東西。
中國人接受的那一套佛教是從阿富汗傳過來的北傳宗教,基礎語言是梵語。而這個語言是佛祖在世時說過佛經可以用各種語言說,但是不要用梵語說,因為梵語是婆羅門的語言。佛教和婆羅門教是對立的,認為婆羅門教不能帶給人們永生,不能帶給人們真正的解脫,認為婆羅門教不對。所以我們在廟裡看到的菩薩和當年佛祖的思想已經有了很大很大的差距了。很多佛教的基本觀念在上千年的不斷流轉中遭到很大的改變,因為沒有統一的教規或者統一的經典,各地方得到的經典也不一樣。好比內地和藏地得到的大藏經差別就比較大。藏地吸收了更多印度原始的東西,原始的宗教,所以藏地的大藏經量更大,而且裡面有性力派的影響,也就是說他們允許有性生活。但是,在一般的佛教里這是非常不同的。從外在看來,這就是兩個教義完全不同的宗教了,但在佛教內部,由於佛祖沒有留下清晰的教典,所以每一部教典都可以說這是佛祖說的。
不過無論這個宗教怎麼變,怎麼流轉,有一些基礎的點還是非常有價值的。好比說我們一般認為欲求就應該盡量得到滿足,應該努力去追求使欲求得到滿足。但是佛祖走的是另外完全不同的一條路。佛祖認為我們去追求欲求的滿足本身就是會導致我們不幸福,而且通過大量對西藏和尚和其他和尚的研究,我們會發現經過長時間佛教的修行和入定之後真的會讓他們的大腦皮層發生一些改變,並且給他們更快樂的人生和更快樂的態度。這說明佛教的一些修行理念其實是有道理的,無論最後的涅槃是怎麼一回事,我們至少可以說在有生之年入定和冥想確實能夠讓我們的身體感到更多的幸福感。
然而這些還不是佛教最重大的意義所在。佛教中有兩個東西說得太精彩以至於佛教在哲學中必須占很大的一塊。
佛教里有一個東西叫三法印,也就是說你承認了這三條你就是佛教徒。三法印第三條叫寂靜涅槃,我們已經說過,涅槃不可證實不可證偽。但是前面兩條說得非常有道理,第一條叫諸行無常,第二條叫諸法無我。當然在這裡必須要強調一下,佛教是一個古代宗教,肯定有很多地方說得不對,違背了事實,但問題是我們不用去考慮違背事實的東西,我們要看到佛教的價值所在。哪些違背了事實呢,好比佛教說宇宙里一切事物都是因果,這個和我們的發現相反,因為我們發現宇宙里並非一切事物都是有因果的,而很多事物是概率。就像你買彩票一樣,買彩票中了五百萬並不是你上輩子積德,而是因為這個概率里就你一個人。言歸正傳,繼續說諸行無常,諸法無我。
02 諸行無常——不斷變化的宇宙
諸行無常意思是宇宙里的一切都會變化,在西方的哲學裡也是這樣的。就是說你通過歷史難以推測未來,因為以前的經驗不等於以後還會重現,歷史並非會一再重現。以哲學來說,人類的古代哲學和近現代哲學差異就非常大。在人類的中古社會,社會的特點是穩定而有意義,這個穩定並不是事實的穩定而是心念中的穩定,因為一切盡在上帝的掌握之中,古代的先賢告訴我們這個宇宙的真諦。在歐洲,人們認為上帝是自然世界的控制者;在中東人們認為阿拉和《古蘭經》是宇宙真諦的描述者;在中國,人們認為宇宙的真諦就是三綱五常,就是天地的倫理,是最大的仁義。人們認為古代的聖賢發現了這些東西,這些東西並不是道德宣教,而是宇宙自然的事實陳述。那些國王皇帝為什麼可以當國王皇帝呢,也是因為有君權神授,天命所歸。因為神是這個天地的標準,在中國老天爺是天地的標準。天命所歸,君權神授,上帝把權力賦予亞當,亞當的子孫自然在這個世界上為王。那個時候的世界在人們的心目中是穩定有意義的。然而問題是時代是諸行無常的,你的經驗在未來不一定管用,新時代來臨很多東西就被打破了。好比歐洲發現了新大陸,發現了很多跟以前完全不一樣的東西。火藥來了,摧毀了城堡。古代先賢說的很多東西未必是對的,很多東西被打破了。
事實的陳述被打破,價值的陳述就難以穩固了。而且這個社會的基礎也動搖了,資本主義時代來臨了。我們知道經濟學有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研究的是個體和集體。所以在新的時代里個體和集體都有了價值,國王反而看不到什麼價值了。所以當人類進入新的時代之後,進入到近代之後,人類需要尋找的是新的意義和新的價值。
整個人類的近代哲學史其實就是那些大思想家在尋找新的價值和意義。近代有一個非常明確的特點就是兩個字--成長。實際上哲學尋找的就是你,你怎樣成長有什麼意義?社會怎樣成長,有什麼意義 ? 所有的哲學家,從尼採到馬克思,歸根結底在價值層面關注的都是這些東西。這個和中世紀的世界觀是完全不一樣的。
中世紀的世界觀我們可以從那時候流傳下來的遊戲看出來,好比說國際象棋。國際象棋棋子上來都是明碼實價的,固定的,你有多少個棋子,我有多少棋子。中國象棋也是一樣的,你有多少車馬炮,我就有多少車馬炮。雙方對戰中,所有的子不會多出來一個,一開始有多少就是固定的,不能增加。但是現代遊戲和古代遊戲完全不一樣,無論是打怪還是統領多少軍馬攻城掠地都有兩個字:升級。你打王者榮耀,你打英雄聯盟,你的裝備要升級,你自己的等級要升級,一路殺怪獸,一路升級,到最後打BOSS,永遠都在升級。古代的英雄傳說,一開始就有角色設定,不會說從普通人到英雄有一個心路歷程,古人不講究這個。王子能夠打敗惡龍,是因為王子一開始就是英勇的王子,而這個東西並沒有牽扯到成長。你看三國演義里諸葛亮一開始就是智商滿分,呂布一開始就是武力滿分,一開始關雲長的大刀就非常厲害。不會像現在的網路小說《斗破蒼穹》的蕭炎,《武動乾坤》的林動一樣,不斷練功,不斷成長,越來越厲害,最後到達人生巔峰,不會這麼說,古人其實比較缺乏成長的概念。到了一個新的時代,個人在不斷成長,社會在不斷成長,那麼這個意義誰來設定 ?
03 以人為本——文藝復興以來的價值觀
在古代,一切都是穩定的,自然可以有一個裁判,一個神來確定。但當這個時局一切都在不斷變化,一切都在成長的時候,那麼一個固定設計好的裁判就不管用了。因為在今天非常好用的手機,在明天也許就會落後了。所以在近代社會,無數的哲學家,無數的文人,無數偉大的思考著,他們認真思考過後發現最好的新價值是文藝復興的價值。文藝復興的價值和中世紀的價值最大的不同最核心的一個字就是:人。人的價值,人身體的美,人對於世界的評價,人對於事物的理解,人對於價值的判斷。在中世紀的時候,人們還不能太相信自己能夠判斷事物的善惡,事物的美醜。那麼什麼具有判斷呢,交於神,交於天,交於皇帝去判斷。在西方,終審法官就是教皇,因為教皇掌握著天國的鑰匙。在中國,終審法官是皇帝陛下,因為奉天承運,權力來自於上天。當時認為這些就是自然的規律,你必須要服從。
然而到了現代,哲學的事實體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牛頓、笛卡爾、伽利略、達爾文、愛因斯坦這些璀璨的明星把我們已知世界的事實全部顛覆。世界在飛速地變化,極速地成長。那麼在這個體系裡面,全新的價值來源,全新的對錯判斷的標準就變了,不再是神,不再是天,而是人。
上帝已死--尼采。
上帝已死歸根結底的意義是什麼呢?意義來自於上帝並不能再去給你做裁判,無法評判對錯好壞美醜,全部變成了人。對錯好壞美醜的基礎是人的需求,讓你也像這個社會一樣,可以成長。就像尼採的超人說,殺我不死我必更強大。我們經常會追尋人生的意義是什麼?然而問題是這個問題的答案已經和古代完全不一樣了。在古代,意義是寫在經文上面的。人生下來就是固定的,意義是自古傳下來的神聖意義。但是今天沒有了,沒有哪些神聖的經文了,所以我們每個人的人生意義只能由我們自己去定。在當今世界,我們聽到最多的不是上帝如何說,不是佛祖如何如何講,聽到最多的是讓我們傾聽自己內心的低語,去觸摸自己的內心,捫心自問,對自己要負責,對自己要真誠,要真誠地面對自己去尋找出自己真正想要尋找的東西,這是我們這個時代告訴我們要這麼去尋找價值,這麼去尋找意義。所以我們要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我們人生的意義是什麼得需要我們自己來給出答案,自己來回答。我們自己去觸摸自己的內心,自己去尋找自己的靈魂,你自己踏上尋找自己的靈性之旅,自己給自己尋找答案。這是我們今天社會哲學能夠給出的最好答案。然而這個答案就是最好的但是一定是沒有問題的嗎 ?
這明顯也不是,舉個例子吧。好比說,有一個男的,今年48歲,他老婆比他大三歲,51歲。那麼這時這位男士已經功成名就,遇到了一個美麗的小姑娘,小姑娘也對他一見傾心,認為他是一個值得託付一生的大叔,雙方彼此喜歡,相互傾心。但是他們能不能在一起呢,在一起會傷害他的妻子。我們這個社會有一個道德叫做一夫一妻制,那麼你說這個事情究竟是對是錯呢?如果這個男的去觸碰他的內心,他有可能覺得跟這個小姑娘在一起特別好,然而問題是這個東西會帶來一個矛盾,即你的幸福會給別人帶來痛苦。在這個情況下,你該作何選擇呢?這個問題其實和人生的意義一樣,沒有一個事實性的解答,不能告訴你事實是怎麼樣,如何評判也是由你自己選擇,不能給你一個明明確確的答案,問題就在於這就是一個道德兩難。當我們在不斷尋找自我的時候,自然會遇到自心和他心之間的一個矛盾,因為我是我,我不是別人。
為了解決這樣一個矛盾,同時又為了確保人是這個社會終極的價值體現,那麼另外一個價值層面的價值觀就蹦出來了,這個就以馬克思為代表,就是集體主義的價值觀。我們都知道人是社會性動物,那麼為了社會好的口號就變得特別誘人。然而集體主義的道德有沒有問題呢,依然有問題?為了集體犧牲了個人,這個合適嗎,這個合理嗎,這個應該嗎,這個道德嗎,這也是一個問題。
所以說我們現在這個世界上有三種基本意識形態的道德模式,一個是神的體系就是中世紀傳下來現在中東還在用的這個,還有一個就是個人的自由主義,還有一個就是集體主義。
神的主義就是一切都是規定好的,你只要按照神的指示,聽聖經的,聽古蘭經的就可以。自由呢說我們可以聽從自己的內心,我們要自己去判斷,以自己作為價值體系的主人,自己去成長,自己成為超人。而集體主義說的就是大家一起成長,就像馬克思說的資本主義社會要進階到社會主義社會,進階到共產主義社會,大家一起有福同享。然而這幾個意識形態的價值標準都是有問題的,問題最大的是以神為基礎的,中東的伊斯蘭國家就是典型的代表。但這個東西在未來是沒有什麼影響力的,因為這一切的根基都在過去,都在一千年、幾千年前,對未來將要到來的生物時代、人工智慧時代有什麼意義體現嗎,可以說出什麼觀點嗎,連工業革命可能都接受不了。所以真正可以選擇的價值和意義其實就是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各有價值,也各有瑕疵。然而問題在於和神的邏輯推導一樣,我們現在科技越發展,我們就越會發現無論是個人主義還是集體主義的根基判斷這個人本身都是有問題的。
佛祖說諸行無常,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這個宇宙在一百多億年的變遷里確實是無常的。我們從之前的經驗基本無法推斷出後來的結果。就像我們人出現之前,我們猜不出來這個世界會出現一個智慧的生物,那麼我們現在也無法判斷未來這個世界上會不會出現超智能生物,人工智慧全面取代人類,我們也無法判斷,因為有各種各樣的可能。所以佛祖說諸行無常,我們不能預測未來究竟會怎麼樣?
04 諸法無我——佛陀和科學的共識
那麼更嚴重的一個問題是佛祖的另一個觀點,諸法無我。諸法無我在佛教歷史上引起了很多的爭論,很多人都不知道諸法無我是一個什麼概念。直到我們現在用分子生物科技和腦科學,我們才開始發現人真的是無我的。進化論告訴我們,我們是沒有靈魂的,我們不會從DNA的A 階段進化到B階段時不會飛出一個超越生死的靈魂來,DNA里沒有這一條。同樣,這個自我,我們有自我意識,但是這個自由意志好像是不存在的,我們查遍了大腦都找不到自由意志,因為任何東西都是大腦的決定。所謂的你,或者這個我,就是一個大腦的輸出機而已。我們的大腦做了一些化學反應之後,我們的身體做了一些輸出。然而,大腦是如何做出化學反應機制的呢,要不然是DNA設定的,要不然是隨機,沒有一個是我來決定的。換言之你腦子裡冒出來的任何意念其實都是在你的意念進入你的意識之前就已經產生了的,而且根本無法控制。就像和你說不要想一頭藍色的大象,你腦子裡想的是什麼,是一頭藍色的大象。
現代科學告訴我們,我們的意志來自大腦,我們的意識來自大腦,但是大腦給我們的東西不是一個。科學家做了很多的實驗,比如把癲癇患者的左腦和右腦的腦殼打開,看看左腦和右腦想的東西是否一樣,結果發現左腦和右腦需要的東西不一樣。一個小孩在做試驗的時候做出了真實的回答,他的左腦希望他長大後成為繪圖員,右腦希望他長大後成為賽車手,那你說哪個才是真實的自我呢?另外,諾貝爾獎獲得者以色列的卡尼曼就發現人的自我不光是左腦和右腦,還有一個對未來判斷的一個自我,這個自我也是兩個,一個是敘事自我,一個是體驗自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好比給你兩個旅遊選項,一個是去京郊一日游,可以玩得很開心;另外一個是去全世界任何一個你夢想去的地方玩一個月,怎麼玩都可以,花多少錢都行,但是問題是你回來之後什麼都會不記得,你的經歷會忘得一乾二淨。那你會選擇哪一個,第一個你可以記住,第二個你永遠記不住。大部分人更多會選擇第一個,因為第二個雖然你玩得很開心,體驗非常棒,但是你記不住。但是我們人類評判的價值是由那個敘事的自我來評判的,所以你說我們要觸及內心,我們要詢問自己,我們應該詢問哪個自己?人類大腦中只有嘈雜的意識流,沒有能夠自控的自我,那麼聆聽內心還有多少意義存在呢?
05 ——直面不可知的未來
近代社會的一個重要方向就是尋找人生和社會的價值,然而科技的發展帶來我們以前完全不知道的事實,這讓人類近代價值意義地尋找顯得無足輕重。我們追尋了半天自我其實是諸法無我。所以霍金在他那本偉大的著作《大設計》里開頭就這麼說:哲學已死,科學家扛起了哲學的大旗。
那麼我們學習哲學的價值在哪裡?學習哲學的價值首先在於了解過去,了解過去並不是讓過去重複而是讓現在不再拘泥於過去。我們知道過去人的思想,有精華,也有糟粕。那麼一切東西都不應該成為我們走向未來的束縛,那麼關於未來的可能有多少種呢,答案是無限多種。然而這個無限多種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必須藉由科技這個橋樑才能走過去。
未來有可能是更好的時代也有可能是更糟糕的時代,人類有可能就此滅亡,也有可能在地球上創造一個天堂,但無論如何,這一切的發展都必須基於科技的進步。所以緊盯科技的進步,我們就有可能更前一步看到未來的樣貌。總之,未來是什麼樣子,我們並不可知,從哲學上也推導不出來。但是聖人培根的一句話我們還是應該記住的,那就是知識就是力量。
推薦閱讀:
※TPP的事實擱淺意味著什麼?
※吃素養生靠譜嗎?聽聽營養專家的建議,有事實有真相!
※你讀過最狂妄的一首古詩是什麼?-事實派小龍的回答
※這十二部電影里的主角其實早已經死亡,事實在最後才被揭開
※我拳頭大的心 已經承受不了巴掌大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