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畫研究 | 清雅疏散 斷葉孤飛——董壽平畫竹藝術賞談
董壽平(1904—1997),原名董揆,山西省洪洞縣人。曾就讀於南開大學經濟系,1926年畢業於北京東方大學。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曾任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理事、北京中國畫研究會名譽會長、中日友好協會理事、北京市榮寶齋顧問等職。書畫幼受庭訓,學花卉、山水,喜寫墨竹及黃山勝景。
筆者曾有機會多次欣賞董壽平的竹畫作品並進行研究;近日又見友人藏董壽平寫竹一幅,讚嘆不已。該作品和董氏其他的竹畫作品一樣,清雅幽靜,枝幹疏散,斷葉孤飛,意境超然。
董壽平對於畫竹深有感悟。他說:「我畫竹的過程,就是將具象美與抽象美和諧統一的過程,也是畫家本身與所畫之竹融為一體的過程。人即是竹,竹即是人。要做到人畫竹而竹化人。人與竹俱達到『物我兩忘』的意境之中,才能畫好竹。畫竹完全是一種精神的寄託、情感的宣洩,筆下之竹是似竹非竹、非竹似竹的理想中的竹子。」(《董壽平畫語錄》)由此看來,董壽平已將身心與竹融為一體,所畫之竹、所想之竹皆屬情感的宣洩。他將筆下之竹賦予了新的生命,進而神化,使之靈動。
寫意墨竹圖
董壽平是繪畫名家,但對於他畫的竹子,世人褒貶有別。有人說他的竹子別出心裁,給出了「壽平竹」的極高評價。也有人說他的竹子略顯呆板。啟功先生說:「董先生畫墨竹,風枝雨葉,瀟洒自然,在畫竹的歷史中,一時找不出他是學哪家哪派,從文與可、趙子昂往下數到夏仲昭、鄭板橋,都對不上口徑。但他絕不是憑空臆造。我常在他的墨竹作品前,遠看、近看,總覺得枝枝葉葉是書法的點畫,而整體又是一片活生生的竹林。再看他提筆畫竹時,從粗干大葉到細小的疏枝,總是那一管禿筆,這使我更比只看畫面效果時倍加佩服!」(《榮寶齋畫譜》125卷序言)啟功先生所言,說明董壽平畫竹是用禿筆,筆墨另有一番風味。古往今來,凡作竹者,各有訣竅。有的把竹畫得筋骨挺拔、血肉豐滿,有的把竹畫得豪氣萬千、神采飛揚。總之,他們在畫竹技巧方面各有絕招。董壽平畫竹,用筆、用墨都有獨到之處。
董壽平的竹畫結構精簡,布局清潔。其筆下無風竹、雨竹、晴竹、雪竹之分,無竹筍、竹根、竹梢之別,亦無幼竹、成竹之差。但其用墨有明顯的濃淡、乾濕變化,竹子頗有神采。現分別就竹干、竹節、竹枝、竹葉,從用筆、用墨、用力等具體方法剖析董壽平畫竹的特點。
董壽平先根據畫面的尺幅畫竹干兩三株,高低不等、粗細有別,無根無梢,只畫中間部位。一節一節的竹干筆意貫穿,漸長漸短,時有變換。他畫竹干一般用懸腕,畫前先調整好筆鋒,待胸有成竹時一筆下去,不作絲毫停頓。這是因為,稍有滯留墨則不勻,竹干便會呆板。董壽平畫竹干多用臂力,且為側鋒用筆。竹干蒼勁、堅毅、挺拔,並有陰陽之別。從董壽平畫竹作品看,其用墨濃淡相宜,往往是一株用淡墨一株用濃墨,竹子間界限清晰。
墨竹圖
竹節的形態有多種畫法,例如「蜻蜓眼」「鳥看腹」「銀鉤」形、「乙」字形等。竹節雖小,意義卻大。它既是上、下兩節竹乾的連接點,又是它們的界定線,在畫竹干時起到承前啟後的作用。董壽平畫竹節多是「乙」字形,常用中鋒,筆端入紙,落點準確,出紙巧妙,恰到好處。因竹節所佔位置較小,所以畫時要用巧力。所謂巧力,就是要在畫竹節時筆端輕盈敏捷,快而瀟洒。與畫竹干不同,畫竹節一律須用濃墨,這樣才能使所畫竹子上下兩節之間界限清楚,富於神氣。
枝者,干之所生,葉之所附,是干與葉的連接紐帶。畫竹枝可由內向外畫,稱為「迸跳」;亦可由外向內畫,稱為「垛疊」。董壽平畫竹枝,一般每株竹幹上僅畫二三枝。畫時由內向外,形如魚骨、鵲爪,柔中有剛,體現出柔韌之美。他常以中鋒用筆,下筆圓勁,生動連綿,行筆急速。畫老枝,只有向上之意,並無挺拔之態。有人認為董壽平畫竹枝不夠靈活,這是因為畫家追求疏散的藝術效果所致。董壽平畫竹枝,尺寸較短,粗細視具體情況而定。粗枝用腕力,直挺向上;細枝用指力,小巧柔嫩。其畫竹枝多用濃墨,這樣畫出的竹枝顯得俊秀有力。有時他也用淡墨畫竹枝,其濃淡程度與竹干相似。因濃淡統一,畫面更顯協調有趣。
董壽平畫竹葉凌空稀疏,看似漫不經心,實則精心安排。其所畫竹葉姿態勢生,又多斷葉,偃仰正欹,變幻莫測。從用筆看,畫家多用側鋒。竹葉上部呈橢圓形,肥而不俗、瘦而不枯;接近葉尾處急提收筆,有斷葉筆意。如此畫出的竹葉富有剛性。而用側鋒、偏鋒畫在竹枝頂部或枝梢處的孤葉,則更顯俏麗多姿。畫竹葉一般用指力。因為手指動作靈活,所以畫出的竹葉會有飄逸感和靈動感。觀董壽平所畫竹葉,形之若舞,似有柔情;雖多孤葉,但往往能情景交融,使人歡樂。畫竹葉用墨要多變,能真正做到焦而不枯、濃而不板、淡而不薄、葉片明亮而有節奏是非常不容易的。董壽平筆下的竹葉用墨到位,濃淡、乾濕有別,陰陽、反正不同,光澤明亮。葉子雖然稀少,但層次分明,表現出畫家高超的畫竹技藝。
畫圖留與人看
筆墨是繪畫的靈魂。曾景初在《董壽平先生的藝術觀》一文中指出,董壽平對於氣韻、筆墨極為重視,認為氣韻、筆墨是中國繪畫藝術的精髓。他對氣韻沒作具體解釋,但對筆墨進行了詳細述說。他認為,作畫不論某一小的枝節,還是某一勾、點、染,都必須顯出筆力來,絕不能潦草塗抹。他作竹作梅,對一片竹葉、一個竹節、一瓣梅花、一枝梅梢,都要筆筆送到,力透紙背。董壽平畫竹作品具有獨特的個性。一般而言,整幅作品他只畫竹干二三株,不過五六節,上無頭、下無尾,出杈三四枝,有葉或一、或三、或五片,疏疏密密,孤葉單飛。從董壽平墨竹作品的造型結構上看,密而不足,疏而有餘,清淡幽靜,雅俗共賞;但墨較單薄,是其美中不足。
董壽平畫竹的多數作品寫葉剛勁,葉片若書。他曾說:「沒有書法的基礎、功力,不能將書法化入畫中,則畫的內涵就單薄無力。」由此可見,董壽平的竹是寫出來的。這不僅突出了他的用筆、用墨技巧,更表現出他過硬的書法功力。筆者認為,此乃董壽平畫竹風骨挺拔之源。
來源:《中國書畫報》
推薦閱讀:
※北京吳式太極拳研究會
※天人之際占星研究學會: 當代古典占星研究
※【民族藝術研究·專題簡介】深化中華美學與藝術精神研究
※3個心理學經濟學研究告訴你:時間都去哪了!!
※六經的「實質」與對《傷寒論》研究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