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歷代茶書法欣賞|歷代,茶,書法,欣賞|

歷代茶書法欣賞文章來源:綜合 更新時間:2006-5-23 10:10:02  關鍵字:歷代茶書法欣賞「荼」出於「爾雅」,從木旁的是「梌」字,出於「本草」,「茶」

從草旁,出於「開元文字音義」,這三個字都是現在所謂的茶。茶還有幾個別名,「檟」也就是茶樹,「爾雅.釋木篇」稱之為苦茶。「蔎」是茶的別名。「茗」;晚採的茶為茗,也就是較老的茶,初採的茶才是茶。「荈」;是指最晚採的茶。陸羽著「茶經」才將荼字去掉一划,寫成茶,一直通用到現在。元趙孟俯臨漢史游的急就章中的茶字寫法還「荼」。茶字欣賞

古代茶書法欣賞

晉 謝安(含茶字)《苦筍帖》[唐] 懷素

絹本長25.1厘米,寬12厘米上海博物館收藏唐代僧人懷素所書。懷素(725—785),字藏真,湖南長沙人,他的俗家姓錢,幼年出家做了和尚。懷素是以書法而聞名的,特別是狂草,在中國書法史上有突出的地位。「苦筍及茗異常佳,乃可徑來,懷素上」。《苦筍帖》,絹本,長25.1厘米,寬12厘米,字徑約3.3厘米左右,清時曾珍藏於內府, 現藏上海博物館。《茶錄》[北宋] 蔡襄

《茶錄》碑帖蔡襄(1012-1067),字君謨,福建興化仙游(今福建仙游)人,官至端明殿學士。擅長正楷,行書和草書,北宋著名書法家,為「宋四家」之一。蔡襄以督造小龍團茶和撰寫《茶錄》一書而聞名於世。而《茶錄》本身就是一件書法傑作。《茶錄》問世後,抄本,拓本很多。見諸記載的有:「宋蔡襄書《茶錄》帖並序……小楷。在滬見孫伯淵藏本,後有吳榮光跋,宋拓本,摹勒甚精,拓墨稍淡。此拓本現或藏上海博物館」。(《善本碑帖錄》)「宋蔡襄《茶錄》一卷。素箋烏絲欄本,楷書,今上下篇,前後俱有自序,款識雲: 治平元 年三司使給事中臣蔡襄謹記。引首有李東陽篆書『君謨茶錄』四大字,……後附文徵明隸書《龍 茶錄考》,有文彭、久震孟二跋」。在北京故宮博物院里,也藏有一卷《楷書蔡襄茶錄》,規格為高34.5厘米,長128厘米紙本,無款。其他還有《絹本茶錄》。《絹本茶錄》原件已軼。在明代宋珏《古香齋寶藏蔡帖》的《茶錄》刻本,就是按絹本茶錄刻的,其中或見其端倪。《精茶帖》[北宋] 蔡襄

《精茶帖》也稱《暑熱帖》、《致公謹帖》,藏於故宮博物院,該帖亦入刻《三希堂法帖》其文曰:「襄啟,暑熱不及通謁,所苦想已平復。日夕風日酷煩,無處可避。人生韁鎖如此,可嘆可嘆。精茶數片,不一一,襄上。公謹左右……」。《思詠帖》[北宋]蔡襄

宋皇祐二年(1050年)11月,蔡襄自福建仙游出發,應朝廷之召,赴任右正言、同修起居注之職。途經杭州,約逗留兩個月後,於1051年初夏,繼續北上汴京。臨行之際,他給邂逅錢塘的好友馮京(當世)留了一封手札,這就是《思詠帖》。信札全文如下:「襄得足下書,極思詠之懷。在杭留兩月,今方得出關,歷賞劇醉,不可勝計,亦一春之盛事也。知官下與郡侯情意相通,此固可樂。唐侯言: 「王白今歲為游閏所勝,大可怪也。初夏時景清和,願君侯自壽為佳。襄頓首。通理當世足下。大餅極珍物,青甌微粗。臨行匆匆致意,不周悉。」信中所載「唐侯」,即唐詢(彥猷),為福建路轉運使。「唐侯言: 王白今歲為游閏所勝。大可怪也」一句,據徐邦達先生考證認為:「是指有關茶的事情。唐氏曾官福建路轉運使,福建是產茶的地方,可知那時唐氏正在任上。」(《古書畫過眼要錄》)所謂「有關茶的事情」,也就是當時的鬥茶活動。根據信中語氣揣測,王白、游閏兩人,均當為蔡襄、馮京和唐詢所熟識。「王白今歲為游閏所勝」,這條「戰況」,由唐報蔡,再由蔡達馮,又說明他們都是鬥茶圈子中人。通過這條消息,我們不難透視到宋人鬥茶的激烈程度,鬥茶已成「一春之盛事」,而且形成了相當的規模,出現了不少的高手。蔡襄對此事的評語,雖只有「大可怪也」的寥寥四字,卻形象地表現了王白作為一個常勝將軍,而今失手於游閏,令一代茶藝權威驚呼「大可怪也」,並鄭重其事地與好友通報,足以證明了鬥茶一藝在宋代士大夫們生活中的特殊地位。《思詠帖》尾後兩行所書「大餅極珍物,青甌微粗,臨行匆匆致意,不周悉。」其中的「大餅」,當指當時的貢茶大龍團;青甌,則當是浙江龍泉青瓷茶碗。在這一茶友間的禮尚往來中,我們還能感覺到,在茶具的使用上,除鬥茶所必用的兔毫盞外,日常品茶,恐怕還是多取青瓷的。《思詠帖》書體屬草書,共十行,字字獨立而筆意暗連,用筆虛靈生動,精妙雅妍。通篇雖不及「茶」、「茗」一字,但其中蘊含的風流倜儻的人物形象,及其遊戲茗事的清韻,則真是呼之欲出,裊裊不絕。

宋 蔡襄 即惠山煮茶《新歲展慶帖》[北宋] 蘇軾紙本,行書縱34.4厘米,橫48.69厘米故宮博物院收藏該帖亦稱《新歲未獲展慶帖》,是蘇東坡寫給好友陳(季常)的一通手札。共十九行,247字。《快雪堂法帖》、《三希堂法帖》摹刻,《墨緣匯觀》著錄,該貼用筆精良,章法上也多過人之處,正如岳珂所評: 「如繁星麗天,照映千古」。據其內容來說,該帖不僅是蘇軾書跡中的一件傑作,也是茶文化的一件珍貴資料。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宋代傑出的文學家、書法家,「宋四家」之一。在談該帖之前,讓我們先看兩首蘇東坡的詩:     次韻黃夷仲茶磨前人初用茗飲時,煮之無問葉與骨。窮厥味臼始用,復計其初碾方出。計盡功極至於磨,信哉智者能創物。破槽折杵向牆角,亦其遭遇有伸屈。歲久講求知處所,佳者出自衡山窟。巴蜀石工強鐫鑿,理疏性軟良可咄。予家江陽遠莫致,塵土何人為披拂。次韻周種惠石銚銅腥鐵澀不宜泉,愛此蒼然深且寬。蟹眼翻波湯已作,龍頭拒火柄猶寒。姜新鹽少茶初熟,水漬雲蒸蘚未乾。自古函牛多折足,要知無腳是輕安。前一首詩,是講茶磨生成是基於臼和碾,作為一種碎茶工具,它與石質的好壞有相當的關係,蘇軾認為衡山之石磨要比巴蜀的好,但由於地處四川江陽(即今之彭山縣東)難得此佳物,感到很遺憾。後一首詩則富含理趣,是讚譽周氏送給他的「石銚」的許多優點。由詩中可知,這種壺狀飲具為青黑色石料所成,隔熱性能良好,大腹無足,很是穩固。在蘇東坡的眼裡,茶具不僅是烹茶的器皿,也是一種藝術品。因而當他得知季常家有一副茶臼時,便趕快修書去借來,讓工匠依樣製造,以飽眼福。《新歲展慶帖》中就記錄了這樣的一件事:「……此中有一鑄銅匠,欲借所收建州木茶臼子並椎,試令依樣造看。兼適有閩中人便,或令看過,因往彼買一副出。乞暫付去人,專愛護,便納上……」根據《次韻周種惠石銚》詩中「銅腥鐵澀不宜泉」一句,可知茶具不宜用銅器等金屬製作。《新歲展慶帖》里,東坡欲請銅匠鑄茶臼,大概是因為建州茶臼的形狀很好,而仿造以便欣賞的,當然,仿造的畢竟不如真的好,所以,蘇東坡在信中又說,假使有人到福建去,還是要請人去買一副木質的來。為了借一副茶臼,東坡在大年初二寫了這封信,並派專人去取。如此在意,其癖好可見一斑。那麼,建州木茶臼子到底妙在何處,是什麼魅力讓蘇軾如此費心呢? 我們不妨看一看「蘇門四學士」之一的秦觀(少游)所寫的《茶臼》一詩,它簡直就是《新歲展慶帖》的註腳:幽人耽茗飲,刳木事搗撞。巧制合臼形,雅音伴。虛室困亭午,松然明鼎窗。呼奴碎圓月,搔首聞錚縱。茶仙賴君得,睡魔資爾降。所宜玉兔搗,不必力士扛。願偕黃金碾,自比白玉缸。彼美製作妙,俗物難與雙。《啜茶帖》[北宋] 蘇軾

紙本縱23.4厘米,橫18.1厘米故宮博物院收藏《啜茶帖》,也稱《致道源帖》,是蘇軾於元豐三年(1080)寫給道源的一則便札,22字,縱分4行。《墨緣匯觀》、《三希堂法帖》著錄。其書用墨豐贍而骨力洞達,所謂「無意於嘉而嘉」於此可見一斑。《一夜帖》[北宋] 蘇軾

紙本,行書縱27.6厘米,橫45.2厘米故宮博物院收藏北宋文人陳慥,字季常,與蘇軾友善,兩人書信來往甚頻,《一夜帖》即為其中之一。《一夜帖》,又名《季常帖》、《致季常尺牘》。《墨緣匯觀》、《石渠寶笈續編》著錄。其文曰: 「一夜尋黃居寀龍不獲,方悟半月前是曹光州借去摹榻,更須一兩月方取得。恐王君疑是翻悔,且告子細說與,才取得,即納去也。卻寄團茶一餅與之,旌其好事也。軾白,季常。廿三日。」《奉同公擇尚書詠茶碾煎啜三首》[北宋] 黃庭堅

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治平元年(1064)舉進士。宋代著名書法家,「宋四家」 之一。該作是其所書自作詩,建中靖國元年(1101)八月書寫。其詩曰:要及新香碾一杯,不應傳寶到雲來。碎身粉骨方餘味,莫壓聲喧萬壑雷。風爐小鼎不須摧,魚眼常隨蟹眼來。深注寒泉收第二,亦防枵腹爆乾雷。乳粥瓊糜泛滿杯,色香味觸映根來。睡魔有耳不及掩,直拂繩床過疾雷。

宋 蘇過 手札《苕溪詩帖》[北宋] 米芾

米芾(1051—1107),字元章,號襄陽漫士,海岳外史、鹿門居士等。世居太原(今屬山西)遷襄陽(今屬湖北),後定居於潤州(今江蘇鎮江)。曾任書畫學博士,官至禮部員外郎,人稱「米南宮」。又因嗜古物如命,不拘小節,世有「米顛」之稱。《苕溪詩帖》是米芾的一件代表作。詩中記述了他受到朋友的熱情款待,每天酒肴不斷,一次,米芾身體不適,便以茶代酒,事後作了這首詩,詩曰:半歲依修竹,三時看好花。懶傾惠泉酒,點盡壑源茶,主席多同好,群峰伴不嘩,朝來還蠹簡,便起故巢嗟。《道林帖》[北宋] 米芾

米芾自書詩帖,詩曰: 「樓閣明丹堊,杉松振老髯,僧迎方擁帚,茶細旋探檐。」詩中描寫的是: 在鬱鬱蔥蔥的松林之中,有一座寺院,僧人一見客人到來,便「擁帚」、置茗相迎接。「擁帚」亦稱「擁慧」,掃地之意。古人迎候尊貴,惟恐塵埃觸及客人,常擁帚以示敬意。「茶細旋探檐」,意為從屋檐上掛著的茶籠中取出細美的茶葉。「探檐」一詞,生動地表現了寺院僧人以茶請客的同時,也記錄了宋代茶葉貯存的特定方式。蔡襄的《茶錄》中曾有「茶不入焙者宜密封,裹以蒻,籠盛之置高處,不近濕氣。」的論述。米芾的詩,正可謂是這個論述的註腳。《賜茶帖》[北宋] 趙令畤

趙令畤,字德麟,生年不詳,卒於宋紹興四年(1134)。紹興初,官右朝請大夫,襲封安定郡王。著有《侯鯖錄》等行世。《宋史》卷244有傳曰:「令畤,字德麟,燕懿王玄孫也。早以才敏聞,元祐六年簽書穎州公事,時蘇軾為守,愛其才,因薦於朝……四年,薨,貧無以為殮……」《賜茶帖》為行書五十七字九行信札。觀其用筆結體,平實而不失靈性,頗有東坡風韻。其文辭精練,釋錄如下:令畤頓首: 辱惠翰,伏承久雨起居佳勝。蒙餉梨粟,愧荷。比拜上恩賜茶,分一餅可奉尊堂。餘冀為時自愛。不宣。令畤頓首,仲儀兵曹宣教。八月廿七日。賜茶一事為宋朝之制度,與貢茶一道,亦屬君臣上下之禮。龍團鳳餅,北苑春色,所謂「啜之始覺君恩重,休作尋常一等誇」(宋梅堯《七寶茶》句),盡顯皇恩浩蕩。有宋一代,凡受茶之惠者,無不歡欣鼓舞,珍愛有加,或藏之秘篋,或分享友朋,或孝敬嚴慈,或品題自怡。宋人王元之有詩云:「樣標龍鳳號題新,賜得還因作近臣。烹處豈期商嶺水,碾時空想建溪春。香於九畹芳蘭氣,圓如三秋皓月輪。愛惜不嘗惟恐盡,除將供養白頭親。」(《龍鳳茶》)趙令畤緣於對佳友的「梨栗」之報,以茶為禮,將上賜之茶旋即奉獻「仲儀」乃及父母,故知其交誼之深,亦更知上茶奉於高堂,實為宋人之孝道也! 然「餘冀為時自愛」一語,則將惜茶寶茶之情坦露無遺。趙孟頫書法

趙孟頫,字子昂,號松雪道人、水晶宮道人等。浙江吳興人,出生於南宋理宗寶佑二年(1254),卒於元至治二年(1322)。趙孟頫的書法成就很高,對後世影響巨大。

明 宋克草書《煎茶七類》[明] 徐渭

徐渭(1521—1593),字文長(初字文清),號天池山人,青藤道士等,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是明代傑出的書畫家和文學家。徐渭對茶文化作出的貢獻也是傑出的,他不僅寫了很多茶詩,還依陸羽之范,撰有《茶經》一卷,《文選樓藏書記》載: 「《茶經》一卷, 《酒史》六卷,明徐渭著,刊本。是二書考經典故及名人的事。」可惜的是,徐渭的《茶經》今天已經很難看到了。與《茶經》同列於茶書目錄的尚有《煎茶七類》。徐渭曾以書法藝術的形式表現過該文的內容,此處主要介紹一下徐渭該文該書的有關情況。徐渭一生坎坷,晚年狂放不羈,孤傲淡泊。他的藝術創作也反映子這一性格特徵。在他的書畫作品中,有關茶的並不多,而行書《煎茶七類》則是藝、文合璧,對茶文化和書法藝術研究均屬一份寶貴的資料。徐渭自稱: 「吾書第一、詩二、文三、畫四。」如此的評價,可見他對自己的書法是相當自信的。後來的人也稱其「八法之散聖、字林之俠客」,評價也不可謂不高。徐渭的書法多作行、草書,除了師法晉唐名家外,主要是汲取了宋代米芾、黃庭堅及元代倪瓚之神韻,由此而表現出自己的藝術性格來,他的傳世作品多為56歲以後所作。行書《煎茶七類》刻帖的原石,現藏浙江上虞文化館。此後為《天香樓藏帖》的一部分,共分五幀,每幀31×76厘米,橫式。前有隸書題額「天香樓藏帖」五字,其下有白文「王望霖印」和朱文「濟蒼」兩印。書跡最後有王望霖小楷尾跋:此文長先生真跡。曾祖益公所藏書法,奇逸超邁,縱橫流利,無一點沉濁氣,非凡筆也。望霖敬跋。《天香樓藏貼》是清喜慶元年至九年(1796 -1804)上虞王望霖撰集,仁和范聖傳鐫刻,共八卷,前五卷為明代人書作,後三卷為清代人書作,共計刻書130餘種。人評「此帖選擇精審,俱以真跡上石,摹勒亦能逼真,是匯帖中之可觀者。」《煎茶七類》帶有較明顯的米芾筆意,筆畫挺勁而腴潤,布局瀟洒而不失嚴謹,與他的另外一些作品相對照此書多存雅緻之氣。徐渭行書《煎茶七類》全文如下煎茶七類。一、人品。煎茶雖微清小雅,然要領其人與 茶品相得,故其法每傳於高流大隱、雲霞泉石之 輩、魚蝦麋鹿之儔。二、品泉。山水為上,江水次之、井水又次 之。並貴汲多,又貴旋汲,汲多水活,味倍清新, 汲久貯陳,味減鮮冽。三、烹點。烹用活火,候湯眼鱗鱗起,沫浡 鼓泛,投茗器中,初入湯少許,候湯茗相浹卻復 滿注。頃間,雲腳漸開,浮花浮面,味奏全功矣。 蓋古茶用碾屑團餅,味則易出,今葉茶是尚,驟 則味虧,過熟則味昏底滯。四、嘗茶。先滌漱,既乃徐啜,甘津潮舌, 孤清自縈,設雜以他果,香、味俱奪。五、茶宜。涼台靜室,明窗曲幾,僧寮、道 院,松風竹月,晏坐行呤,清譚把卷。六、茶侶。翰卿墨客,緇流羽士,逸老散人 或軒冕之徒,超然世味也。七、茶勛。除煩雪滯,滌醒破疾,譚渴書倦, 此際策勛,不減凌煙。是七類乃盧仝作也,中伙甚疾,余忙書,稍改定之。時壬辰秋仲,青藤道士徐渭書於石帆山下朱氏三宜園。汪士慎書法

汪士慎是楊州八怪中與茶的交情最深的一位。汪士慎(1686-1759),安徽歙縣人,名慎,或阿慎,字僅誠,近人,號巢林、甘泉山人等等。由於他排行第六,並嗜茶如癖,他的朋友金農常稱之為「汪六」或「茶仙」。不幸的是,汪士慎在54歲時,即乾隆四年(1739)從浙江遊歷歸來後,患疾已久的左眼很快地失明了。汪巢林67歲時,他的另一隻眼睛也漸漸失去了光明,這時,就連最起碼的那種自挑薺菜、瓦盂煨芋和自燒松子自煎茶的清貧生計也難以維持下去。到了乾隆二十四年(1759)正月,汪巢林與世長辭,終年74歲。汪巢林的隸書以漢碑為宗,《幼孚齋中試涇縣茶》條幅,可謂是其隸書中的一件精品。值得一提的是,條幅上所押白文「左盲生」一印,說明此書作於他左眼失明以後。這首七言長詩,通篇氣韻生動,筆致動靜相宜,方圓合度,結構精到,茂密而不失空靈,整飭而暗相呼應。該詩是汪士慎在管希寧(號幼孚)的齋室中品試涇縣茶時所作。詩曰:不知涇邑山之涯,春風茁此香靈芽。兩莖細葉雀舌卷,蒸焙工夫應不淺。宣州諸茶此絕倫,芳馨那遜龍山春。一甌瑟瑟散輕蕊,品題誰比玉川子。共向幽窗吸白雲,令人六腑皆芳芬。長空靄靄西林晚,疏雨濕煙客忘返。管希寧是汪巢林的詩友、書友和畫友,也是茶友。其字平原,號幼孚齋,別號全牛山人,經常與同好友游春探梅品茶,相互以詩贈答。有時「牽襟挈伴陟高岡」,眺望「白雲似水歸山急,黃葉垂風撲帽狂」的深秋景象,盡情享受那種「佔得清歡在林壑,還攜茗具到禪房」的歡樂;有時靜齋對飲;也有時攜惠泉水趕到汪宅去烹茶。這幅詩書恰是描繪了並非一時的興到之筆,而是兩人日常交遊中的一個精彩片斷。金農書藝中的「茶」

金農《玉川子嗜茶》金農(1687—1763),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字壽門,號冬心,別號很多。金農的書法,善用禿筆重墨,有蘊含金石方正樸拙的氣派,風神獨運,氣韻生動,人稱之為「漆書」。浙江的博物館藏一幅隸書中堂,從中可見冬心先生對茶的見解:玉川子嗜茶,見其所賦茶歌,劉松年畫此,所謂破屋數間,一婢赤腳舉扇向火。竹爐之湯未熟,長須之奴復負大瓢出汲。玉川子方倚案而坐,側耳松風,以候七碗之入口,而謂妙於畫者矣。茶未易烹也,予嘗見《茶經》、《水品》,又嘗受其法於高人,始知人之烹茶率皆漫浪,而真知其味者不多見也。嗚呼,安得如玉川子者與之談斯事哉! 稽留山民金農。金農的愛茶之心從作品中流露無遺,大約是看到劉松年所畫的《盧仝煮茶圖》有感而發(金農曾臨摹過一幅宋人《玉川先生煎茶圖》,不知是否劉氏之作)。從金農所描述的廖廖數語中,破屋數間,玉川子靜坐候湯的形象生動地浮現了出來。金農筆鋒一轉,又談起烹茶之道來,「茶未易烹也」,的確是一句內行人的話,唐代陸羽在《茶經》中曾論到:「其火,用炭,次用勁薪。其炭曾經燔炙為膻膩所及,及膏木,敗器,不用之……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沸,如魚目,微有聲,為一沸,緣邊如湧泉連珠,為二沸;騰波鼓浪,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我們從金農作品中可知,他不僅研讀過《茶經》和《水品》(明徐獻忠著)而且還向烹茶專家學習過此道。因而,對看似容易的烹茶自有深刻的體會,決非附庸風雅,故作清高之詞。正因如此,金農對當時一些「烹茶」之道,一眼就能看穿其實質:「人之烹茶率皆漫浪,而真知其味者不多見也。」冬心先生在作品中的一聲長嘆「嗚呼」,深感要找到一位像盧仝那樣精通此道的人來切磋茶藝,何其難也。其意似乎已經在「烹茶」之外了。金農愛茶,其書法中所涉及到茶的雖不如鄭板橋等人那麼多,但也不是絕無僅有。金農在59歲時還寫過《述茶》一軸,內容為:「采英于山,著經於羽,荈烈芳,滌清神宇。」他還書寫過蘇東坡的茶詩:「敲火發山泉,烹茶避林樾。明窗傾紫盞,色味兩奇絕,吾生服食耳,一飽萬想滅。頗笑玉川子,飢弄三百月,豈如山中人,睡起山 花發。一甌誰與同,門外無來轍。」

清 金農鄭板橋書法

鄭燮《湓江江口是奴家》鄭板橋(1693—1765),名燮,字克柔,板橋是他的號。在「揚州八怪」中,鄭板橋的影響很大,與茶有關的詩書畫及傳聞軼事也多為人們所喜聞樂見。板橋之畫,以水墨蘭竹居多,其書法,初學黃山谷,併合以隸書,自創一格,後又不時將篆 隸行楷熔為一爐,自稱「六分半書」,後人又以「亂石鋪街」來形容他書法作品的章法特徵。人評「鄭板橋有三絕,曰畫、曰詩、曰書。三絕中又有三真,曰真氣、曰真意、曰真趣。」( 馬宗霍《書林藻鑒》引《松軒隨筆》)。鄭板橋喜將「茶飲」與書畫並論,他在《題靳秋田素畫》中如是說:「三間茅屋,十里春風,窗里幽竹,此是何等雅趣,而安享之人不知也;懵懵懂懂,沒沒墨墨,絕不知樂在何處。惟勞苦貧病之人,忽得十日五日這暇,閉柴扉,扣竹徑,對芳蘭,啜苦茗。時有微風細雨,潤澤於疏籬仄徑之間,俗客不來,良朋輒至,亦適適然自驚為 此日之難得也。凡吾畫蘭、畫竹、畫石,用以慰天下之勞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鄭板橋書作中有關茶的內容甚多,茲錄數件於下。其一(行書橫披):湓江江口是奴家,郎若閑時來吃茶。黃土築牆茅蓋屋,門前一樹紫荊花。其二(行書對聯):墨蘭數枝宣德紙,苦茗一杯成化窯。其三(行書條幅):乞郡三章字半斜,廟堂傳笑眼昏花,道人問我遲留意,待賜頭綱八餅茶。《角茶軒》[清] 吳昌碩

「角茶軒」,篆書橫披,1905年書,大概是應友人之請所書的。這三字,是典型的吳氏風格,其筆法、氣勢源自於石鼓文。其落款很長,以行草書之,其中對「角茶」的典故、「茶」字的字形作了記述:「禮堂孝謙藏金石甚富,用宋趙德父夫婦角茶趣事以名山居。……茶字不見許書,唐人於茶山詩刻石,茶字五見皆作荼。……」所謂「角茶趣事」,是指宋代金石學家趙明誠(字德父、德甫)和他的妻子,婉約派詞李清照以茶作酬,切磋學問,在艱苦的生活環境下,依然相濡以沫,精研學術的故事:余建中辛已始歸趙氏……趙、李族寒素貧儉。後屏居鄉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餘。連守兩郡,竭其俸入,以事鉛槧。每獲一書,即同共校勘,整集簽題,得書畫、彝鼎,亦摩玩舒捲,指摘疵病,夜盡一燭為率。故能紙禮精緻,字畫完整,冠諸收書家。余性偶強記,每飯罷,坐歸來堂烹茶,指堆積書史,言某事在某書某卷第幾頁第幾行,以中否角勝負,為飲茶先後。中即舉杯大笑,至茶傾覆懷中,反不得飲而起。甘心老是鄉矣,故雖處憂患困窮而志不屈。(李清照《金石錄後序》)後來,「角茶」典故,便成為了夫婦有相同志趣,相互激勵,促進學術進步的佳話。

清 袁於令

清 劉墉 書札

清 吳昌碩 書札近現代茶書法欣賞

沙孟海《雲液霧芽》

趙朴初《武夷山御茶園飲茶》

趙朴初《1991年為中日茶文化交流800周年賦詩》

趙朴初不如吃茶去

今人 啟功

楚圖南書魯迅品茶句

費新我《盧仝詩》

梁樹年何須魏帝一丸藥且盡盧仝七碗茶

蔣北耿書法

李茂榮《茶錄》微楷

近人集體創作 百茶字圖
推薦閱讀:

鹿邑實力派書法家李富春
(7)[轉載]書法練習指導(一)
臘八節,喝粥品書法!(附臘八節單字賞析)
趙孟頫此行書最得風流!
馬英九書法欣賞!

TAG:書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