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西北都缺啥營養?(組圖)

編者的話:

中國的飲食文化博大精深。東有選料考究、製作精良的點心;西有香辣撲鼻、令人垂涎的火鍋;南有食材講究、慢火煨成的濃湯;北有品種繁多、百吃不厭的面點……可是,在打造美味的同時,哪些營養又被不小心奪走了呢?怎樣改進烹調方法,可以留住這些營養呢?讓我們來聽聽專家是怎麼說的。

東 菜肴太精緻 只有熱量沒營養

  上海可謂百味飄香,各種菜式在此雲集。周邊蘇、錫、寧、徽等16個地方風味,上海人稱其為蘇幫菜、徽幫菜,而對本地風味,則稱為本幫菜。

有人用「濃油赤醬」概括上海菜的特色,意即汁濃味厚、油重、糖重、色艷。其實用以形容上海本幫菜的紅燒類菜肴更為確切。在鄉泊鱔糊、油爆河蝦、油醬毛蟹、鍋燒河鰻、紅燒圈子、九轉肥腸等這些上海菜館的必備菜肴上,濃油赤醬都有淋漓盡致的表現。上海營養學會副理事長史奎雄表示,較早時候,本幫菜口味較重,但受世界飲食潮流趨向於低糖、低脂、低鈉的影響,很多上海菜館不再一如既往地濃油赤醬,上海人的口味也逐漸清淡。

上海菜也滲透了上海人的性格:精緻、講究。這體現在,它不但選料嚴謹,每一道菜從原料到上盤,一般都經過很多加工處理。然而,飲食精細卻未必健康。舉例來說,精米、白面經過道道工序的淘洗、加工,葉酸鹽會減少90%,維生素E損失90%以上,維生素B5損失60%,鉻、錳、鐵、鈷、銅、鋅、鎂等礦物質的含量減少70%以上。蔬菜中的維生素C和B族在浸泡、切的過程中也遭到損失。可見,「精緻菜肴」除了能提供熱能外,其他營養素已微乎其微。史奎雄表示,對付越來越精細的飲食習慣,最好的辦法是平時多吃粗糧。所謂的吃粗糧,一是指吃粗糧,二是指加工方式很粗。有這兩個粗,人才能夠把食物里的營養保存下來吃進去。比如,在主食中摻加一點粗糧,如玉米、小米、蕎麥麵,與大米混合在一起煮飯,隨時為身體補充纖維素。早餐時多吃燕麥與豆制食品,晚上多用紅豆、綠豆熬粥。健康人每日纖維素推薦攝入量為30—50克,每天吃一種帶莖葉的綠色蔬菜,如芹菜、蒜苗、扁豆、韭菜等,這些青菜中含有豐富的不可溶性纖維素,交替進食可以很好地「纖維化」腸道,保持腸道通暢。  (田野) 南 煲湯時間長 損失氨基酸

提示:藥材煲湯有學問(圖)

「寧可食無菜,不可食無湯「,廣東人一直有濃厚的老火靚湯情結。

廣東人愛進補,把各種藥性的食材放進湯里更是他們的拿手好戲,根據四季時令可以選用涼性或熱性的不同湯料:夏有杏仁木瓜雪耳羹,冬有西洋菜陳胗湯。廣式煲湯還講究原汁原味,湯料里絕對不允許放香料,只在需要時放一片姜。經過小火慢慢地煲上幾個小時,其鮮美味道會自然地飄溢出來。

在廣東人眼裡,要想煲一鍋好湯,除了選擇好的食材外,對煲的時間也非常有講究,當地有「三煲四燉」之說,即煲湯一般需要3小時,而燉湯需要4—6小時。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食療營養部主任王宜指出,其實,這樣反而容易破壞食物中的氨基酸類物質,使嘌呤含量增高,營養成分大量流失。魚湯的最佳熬制時間在1小時左右,雞湯、排骨湯一般在1—2小時左右,在湯中加蔬菜應隨放隨吃,以減少維生素C及B族維生素的損失,且水面要沒過蔬菜,以和空氣隔離,從而減少營養損失。 另外,煲湯的文火很有可能將維生素等極有營養的成分給破壞了。常用的家庭烹調方法熬出的豬骨湯中,鈣含量極低,每百毫升中平均只有1.0—1.2毫克鈣,與成年人每天應攝取的800毫克鈣相比,根本無法滿足人體需求。王宜建議,煲湯時食物溫度應該長時間維持在85—100攝氏度,一般而言,60—80攝氏度易引起部分維生素破壞。因此,煨湯火候的要訣是大火燒沸,小火慢煨。這樣可使食物蛋白質浸出物等鮮香物質儘可能地溶解出來,使湯既清澈,又濃醇。 廣州中山醫院中醫科主任李俊彪介紹,煲湯前,要通曉各種食材的寒、熱、溫、涼等各性,根據人的體質、氣候、環境,選擇不同的食物來煮湯。比如,在冬季,體質虛寒的人,可以用羊肉、當歸等溫補食材煲湯,尤其適合女性。每到濕潮的夏季,可以用薏米、扁豆煮些清涼的湯,解暑祛濕,而怕熱的人則可以用苦瓜煲湯。(特約記者 顧白)西 又燙又辣 最傷食道

美味火鍋健康吃!(組圖)

一提到西部的「美食」,人們首先想到的一定是極具誘惑的火鍋。特別是在川渝等地,只要走上街頭,就可以看到各色招牌的火鍋店遍及大街小巷。在被譽為「火鍋之城」的重慶,僅方圓不足9公里的渝中區,就有火鍋店近3000家之多。在傳統毛肚火鍋的基礎上,還發展了清湯火鍋、鴛鴦火鍋、啤酒鴨火鍋、狗肉火鍋、肥牛火鍋、辣子雞火鍋等等,品種不下百餘種。

重慶火鍋最具特色的一點就是麻,這是因為裡面加了大量花椒。由於重慶地處四川盆地的底部,日照稀少、多霧、多雨、潮濕,多食花椒有利於祛濕氣。西南農業大學食品學院教授王光慈表示,涮火鍋的菜品種豐富,一次甚至可以吃到十幾種菜,攝入營養非常全面,但常吃火鍋的人,也要講究健康吃法。

過度煮食,營養流失。以一片菜葉為例,它反覆加熱的同時,不少水溶性B族維生素、礦物質鈣、磷等便流失了。實驗表明,水煮過的青菜,有20%的維生素C被破壞,同時耐熱性不強的維生素B1等也悄悄溜走了。此外,火鍋湯底燒煮90分鐘後,亞硝酸鹽含量超過15毫克/千克,所以吃火鍋應注意控制時間。 選擇清湯鍋底。同樣是青菜豆腐,放在不同的火鍋湯底中涮一下,它們的熱量和脂肪含量就相差甚遠。尤其是葉類蔬菜,非常容易吸收油脂。此外,瓜類、菇類、竹蓀等蔬菜的食物纖維比較疏鬆,也容易吸收湯底中的油分,導致整體脂肪含量增高。因此,最好選清湯或鴛鴦湯底,肉類留到最後吃,也能大大減低脂肪的攝取量。溫度過高刺激食道。口腔、食道和胃黏膜一般只能耐受50—60攝氏度的溫度,太燙的食物會損傷黏膜,導致急性食道炎和急性胃炎,重者可誘發咽喉癌、食道癌。在重慶,腸胃的慢性炎症就比較多見。所以,從鍋中取出滾燙的涮食時,最好先放在自己的小碟內晾一晾。少吃內臟,多補維C。火鍋桌上,腸子、毛肚等內臟類食品比較常見,但它們往往膽固醇很高,尤其對中老年人來說,應盡量少攝取。吃火鍋時要注意肉類與蔬菜類的均衡,餐後多補充一些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特約記者 常虹)北 麵食要多吃帶餡的

南北麵食對對碰(圖)

北方人嗜面,幾乎到了「無面不歡」的地步。從人們常吃的饅頭、花捲、包子、餃子、烙餅,到各地不同做法的湯麵、燜面、滷麵,可謂是同材不同藝。

在所有麵食中,尤以山西的麵食為最。當地有據可查的麵食就有280種之多。煮、炒、燜、煎、燴、煨、涼拌、湯吃、干吃、蘸作料吃……凡是能想得到的,都是樣樣精絕。即使是普通家庭主婦,也能做出數十種麵食,如刀削麵、拉麵、圪培面、推窩窩等。而山西的刀削麵,更與北京的打滷麵、山東的伊府麵、河南的魚焙面、四川的擔擔麵一起,被譽之為中華五大麵食。

然而,在品味美食的同時,也要注意這種飲食習慣帶來的一些缺憾,衛生部北京醫院李長平、西安交大第一醫院營養科主任段瑪瑙給了大家一些建議。

原湯化原食。經過一煮、一撈兩道烹飪程序,麵粉中49%的維生素B1、57%的維生素B2,以及22%的煙酸隨之損失。而維生素B1是國人最易缺乏的維生素之一,它很容易在加熱過程中被破壞,是典型的水溶性維生素。主任指出,麵粉中水溶性的B族維生素很豐富,但在煮食過程中,B族維生素會流失到湯里。因而喝湯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彌補麵食在烹調過程中流失的維生素。另外,更要少吃油炸麵食,過高的油溫會破壞大量營養成分。

多吃帶餡麵食。應該在吃主食的基礎上,多攝取一些維生素。各種餡料可以把葷素搭配在一起,這樣,食品就能提供多種維生素及鈣、磷、鐵、鎂、鉀等礦物質,可以提高人的免疫力。烹調麵食時,應多搭配黃、綠、紅、黑色的蔬菜,其中含有不同營養素,尤其是木耳、菌類,提倡多吃。

粗細糧搭配。段瑪瑙稱,吃白面的同時,也要多吃蕎面、雜糧、玉米、高粱米等,一天吃5兩麵食,粗糧應該佔2兩,才能做到營養搭配均衡。除了最普通的用小麥粉製成的麵條外,蕎麥、燕麥等用雜糧做成的麵條保健作用更好。其中,最突出的要屬蕎麥麵。蕎麥中的B族維生素和煙酸含量較高,而且,有一種叫蘆丁的成分,是其他穀類中很少有的。煙酸和蘆丁具有降血脂、軟化血管、預防腦出血的作用,因此,蕎麥麵適合患有高血脂、高血壓、冠心病的人食用。此外,蕎麥麵還具有輔助降低血糖的作用,糖尿病患者可以多吃一些。(記者 田野)

推薦閱讀:

東南西北不用指南針,大夥分的清不?

TAG:營養 | 西北 | 東南西北 | 組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