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允厚:「愛民尚書」 深陷黨爭
明代郭允厚出任洛陽知縣時,明福王朱常洵利用職權橫徵暴斂,侵奪民田,洛陽民眾無法承受,郭允厚表面應付搪塞,實則令各監司按照法規辦事,不得多征、多攤。郭允厚被提拔為戶部尚書之後,仍關心民眾的疾苦,殫精竭慮,富民強國,在朝廷內外享有較高聲望。然而,這位「愛民尚書」深陷「東林黨爭」的泥潭,不能自拔,殊為可惜。
1 治理水患
郭允厚,字萬輿,曹州(今山東省菏澤市)城裡人。其父郭堵,曾任戶部主事。
明萬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郭允厚考中進士,之後出任文安(今屬河北省廊坊市)知縣。文安縣處於華北平原相對低下部位,地勢平坦開闊,為多條河流的下游。縣境東部、北部形如釜底,洪水無下泄出路,自然形成了封閉窪地(文安窪)。
文安縣原有的防水堤壩年久失修,很容易被大水沖毀,導致房屋田園被淹沒,農作物毀於一旦,文安百姓流離失所,民不聊生。郭允厚到任後苦思冥想,他最終採用擴展堤壩之法,修築大壩,加固堤防。
在郭允厚離任多年之後的明天啟六年(公元1626年)秋天,連降大雨導致保定、霸州等郡縣盡成澤國,而文安縣得以倖免,五穀豐登。文安百姓對郭允厚的治水才能讚不絕口。
2 為民減負
郭允厚秉公辦事,不畏強暴。他在任洛陽知縣時,明福王朱常洵被封為中使,利用職權橫徵暴斂,以供自己揮霍,還侵奪民田,毆打丞尉,無惡不作,洛陽民眾無法承受。
當時,有師姓和黃姓兩大家族,投靠明福王充當差役。根據福王的旨意,他們經常對百姓敲詐勒索。郭允厚表面應付搪塞,實則令各監司按照法規辦事,不得多征、多攤,儘可能地減輕百姓的負擔。(如圖)
福王朱常洵,明神宗第三子。其母鄭貴妃恃寵,欲立其為太子,因眾大臣極力反對而作罷。萬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明神宗立皇長子朱常洛為太子,朱常洵為福王。萬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朱常洵就藩洛陽。
為營建福王府邸,明神宗御批銀三十八萬兩。福王府按皇宮建築模式,大造宮室和亭台樓閣。由於受父皇喜愛,朱常洵獲賜的奇珍異寶不計其數。然而,福王在洛陽仍與民爭利,藐視明朝法律,橫行霸道,搶奪百姓的財產。
郭允厚以洛陽知縣之力對抗明福王的暴政,可謂以卵擊石。不過,郭允厚為民減負的善舉可謂好人好報,明熹宗天啟年間,郭允厚授兵科給事,赴任湖廣副使,於沆州(今湖南省芷江縣,位於懷化市西南)管理糧餉,因有疾病不能司職而歸。隨後,郭允厚晉陞太僕寺少卿,又升兵部左侍郎。嗜財如命的明福王最終死於非命,崇禎十四年(公元1641年)正月二十一,李自成攻克洛陽,明福王被殺。
3 依附魏忠賢
明熹宗在位期間,朝廷日趨腐敗,邊疆糧餉供給不能保障。在這危難之際,郭允厚被提拔為戶部尚書。他殫精竭慮,富民強國,在朝廷內外享有較高聲望。
根據史料記載,郭允厚雖然在地方為官期間頗愛護百姓,受到百姓擁戴,但是升為朝廷重臣之後,他也不能「免俗」,曾依附當時權傾天下的宦官魏忠賢。
明熹宗時,太監魏忠賢獨攬大權,自稱「九千九百歲」。他控制廠衛特務機構,爪牙遍及各地,隨意殺人,濫施刑罰。
魏忠賢掌權時,明朝發生了「東林黨爭」,即明末東林黨與閹黨以及其他派別的鬥爭,直到明朝滅亡。東林黨是明末以江南士人為主的政治集團。在東林黨之外,還有浙黨、齊黨、楚黨、昆黨、宣黨等,「東林黨爭」幾乎是東林黨與全國朋黨集團之爭。
其間,魏忠賢下令拆毀全國書院,以絕東林黨人的後路,許多東林黨人被迫害致死,朝野忠良盡去,還殃及邊防將帥,如熊廷弼、袁崇煥等。
天啟七年(公元1627年)春,魏忠賢派宦官崔文升總督漕運,宦官李明道總督河道。宦官崔文升即東林黨人的攻擊對象,看到依附魏忠賢有甜頭,海內爭相望風獻媚,督撫大臣如閻鳴泰、劉詔、李精白、姚宗文等,爭相為魏忠賢頌德立祠,紛紛攘攘,唯恐不及。這些祠堂都建得十分精緻,他們侵佔百姓田宅,砍伐墳地樹木,誰也不敢控訴他們。監生陸萬齡甚至請求以魏忠賢配祭孔子,以魏忠賢的父親配祭啟聖公。
魏忠賢也時常給他們一些恩澤作為報答。所有的奏疏,都稱魏忠賢為「廠臣」而不稱其名。大學士黃立極、施鳳來、張瑞圖在起草聖旨時,也必言「朕與廠臣」,將魏忠賢與皇帝並列,沒有人敢直寫魏忠賢的名字。
在這種情形下,郭允厚也未能獨善其身,為了依附魏忠賢,郭允厚上疏皇帝,請賜給魏忠賢莊田祿米。
4 深陷黨爭
如果說依附魏忠賢是郭允厚仕途上的一個「污點」的話,那麼郭允厚與給事中朱童蒙等人一起抵制講學,就陷入黨爭過深了。
從根本上說,抵制講學,還與魏忠賢有關。東林黨人與閹黨的鬥爭,使得魏忠賢對講學深惡痛絕,他一邊極力詆毀講學,一邊下令拆毀所有的書院。
郭允厚與東林黨人首領之一鄒元標的鬥爭,可從一個側面反映當時的黨爭情況。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四月,鄒元標回朝為官,有感於朝內黨派紛爭,大臣各懷偏見的情況,便向明熹宗進諫「和衷」之議,說:「臣以為今天最要緊的是朝廷大臣彼此和睦。朝廷大臣和睦,天地之間自然就和順。以前討論人和事,每個人都心懷偏見,偏見導致迷亂,迷亂導致固執,固執轉而自私,人人自私自利,國家的災禍就降臨了。因此,朝廷上的大臣們討論一個人應該公平,不要輕易下結論;討論一件事應該借鑒以前的經驗,考慮它的後果,不要不加思考、輕信傳聞。要用天下萬世的良心,來衡量天下萬世的人和事,則議論公平,國家也能享受安定和平的幸福。」
現在看來,鄒元標所論頗為中肯,但給事中朱童蒙、郭允厚、郭興治等人擔心鄒元標在位,第二年的考核京官會對他們不利,就暗地裡想辦法趕鄒元標下台。
明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左都御史鄒元標、副都御史馮從吾在北京建首善書院,集合志同道合的人講學,抨擊時政,影射閹黨當道,遭魏忠賢忌恨。
鄒元標建言的「和衷」之議終成畫餅,給事中朱童蒙首先上疏,請求禁止首善書院。鄒元標上疏辯論請求辭職,明熹宗安慰挽留。郭允厚不顧及明熹宗的態度,繼續上疏彈劾鄒元標,可謂火上澆油。看到朱童蒙、郭允厚出頭彈劾鄒元標,大權獨攬的魏忠賢喜出望外,他還編出歪理,說宋朝滅亡就是因為講學,因此要對眼下的講學行為嚴加譴責,矛頭直指鄒元標及東林黨人。
無奈之下,鄒元標接連上疏請求離職,最終辭官歸里。天啟四年(公元1624年),鄒元標在家中病逝,享年74歲。
曾經的「愛民尚書」郭允厚,站在東林黨人的對立面,盲目地陷入黨爭,消耗了自己的才情,殊為可惜。
推薦閱讀:
※第五講 黨爭式生存(5)
※李商隱:無意參與黨爭,只在乎內心的情義無價
※1907桃色「反腐」:名妓點燃清廷黨爭導火線
※牛李黨爭始末
TAG:黨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