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金陵十三釵》:妓女必須死?

金陵十三釵》:妓女必須死?張藝謀年度大作《金陵十三釵》上映半月,不出所料票房大賣。並且,比起前兩年的《三槍》、《山楂樹之戀》口碑也有了很大提升。不過,仍有不少影評人和影迷對該片做出了極端負面評價,稱其主旨是「保衛處女」,「消費南京大屠殺」內涵卻是「情色愛國主義」。…[詳細]質疑的關鍵之處有二:一,許多人懷疑在那種人間地獄的情況下,是否真的存在那麼有獻身精神的妓女,替女學生們去死,如果並非基於史實,影片豈非是一種「意淫」?二,同樣是生命,何以影片要宣揚一群妓女代替女學生去死,莫非處女比妓女更矜貴?這兩個問題,觀眾們確實該深入思考。

《金陵十三釵》電影海報2012-01-01 第 1931 期今日話題人們願意看到妓女們獻身

電影海報 從虛假卻長盛不衰的「打洋人」說起近年,不論是香港還是內地,武打片仍然相當走紅。而這些武打片,往往都有一個非常雷同的主題,就是「打洋人」。典型代表就是《葉問》,在第一集中,這位詠春拳的大宗師打死了一位非要單挑的日本將軍,第二集中,又血戰打垮了西洋拳高手龍捲風。除此之外,《蘇乞兒》最後打敗西洋力士、《霍元甲》挑戰東西高手,而《精武風雲》里陳真更是在遙遠的歐洲戰場與洋人生死搏鬥。然而,這些打洋人基本都是純粹的虛構。葉問之子稱其父未曾跟日本人交過手,打倒西洋拳師也未有其事,而陳真則根本就是虛構出來的人物。但多數觀眾並未意識到此點,即使有些觀眾知道電影是虛構,也不在意,電影院里往往只要打勝、痛揍了洋人,便爆出許多掌聲、歡呼聲。《葉問》系列還獲得很不錯的口碑。在民族危難之際,生造出英雄是為了激勵國人奮起。但在和平時期,繼續演繹、生造出的英雄的故事,這只是麻醉自己,逃避現實——魯迅曾經這麼說過:「中國人的不敢正視各方面,用瞞和騙,造出奇妙的逃路來,而自以為正路。在這路上,就證明著國民性的怯弱,懶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的滿足著,即一天一天的墮落著,但卻又覺得日見其光榮。在事實上,亡國一次,即添加幾個殉難的忠臣,後來每不想光復舊物,而只去讚美那幾個忠臣;遭劫一次,即造成一群不辱的烈女,事過之後,也每每不思懲凶,自衛,卻只顧歌詠那一群烈女。 」電影至少有部分真實,意義方可拔高或許有人說,美國不也有《空軍一號》這種憑空編造的電影嗎?不錯,確實如此,但這是純粹的娛樂片,如果哪個美國人因為《空軍一號》而感受到了什麼民族自豪感,那這真是一個奇怪的美國人。作為電影而言,如果想拔高什麼價值,必須要基於真實的現實才行,即所謂藝術來源於生活、高於生活。例如,經典的災難片泰坦尼克號,一個少為人知的事實是,一等艙艙位人數不及三等艙人數的一半,但是一等艙倖存的成年男子卻遠比三等艙的婦孺要多——沉船時救生艇優先分配給了一等艙的乘客,並非優先分配給所有的婦孺兒童。但人們記住的卻是船上英國紳士們禮讓婦孺的風度,這是因為部分英國紳士的禮讓行為確有其事,所以受到了大書特書,人們也普遍讚揚這種行為。而如果泰坦尼克號上完全沒有發生這回事,即便別處還有很多英國紳士,但也萬萬不能在泰坦尼克號電影里編造故事了。所以,《金陵十三釵》這種「內涵」電影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其實就取決於故事是否取材於真實事件了。而是否真的存在那麼有獻身精神的「烈女」,不少觀眾表示了疑問。還好,「妓女獻身」並非憑空虛構《金陵十三釵》小說的原作者嚴歌苓,曾經提到這部小說創作的靈感來自於南京被佔領時期金陵女子文理學院美國教師明妮·魏特琳的日記的一段記載——「12月24日,星期五。再過一天就是聖誕節了。10時,我被叫到我的辦公室,與日本某師團的一名高級軍事顧問會晤,幸好他帶了一名翻譯,這是日本使館的一名年長的中國翻譯,他要求我們從1萬名難民中挑選出100名妓女。他們認為,如果為日本兵安排一個合法的去處,這些士兵就不會再騷擾無辜的良家婦女了。當他們許諾不會抓走良家婦女後,我們允許他們挑選,在這期間,這位顧問坐在我的辦公室里。過了很長時間,他們終於找到了21人。」嚴歌苓認為,這21人就是自願站出來的妓女,她們的行為成了小說的藍本。不過,有不少人質疑,僅憑這樣的記載不足以認定她們是自願站出來的,有可能是日軍許以了什麼好處。德國人拉貝是這麼記敘這件事情的: 「我們的明妮,她經歷了一個意想不到的場景!她曾相信這些姑娘,像抱窩的老母雞帶小雞那樣保護著她們……明妮吃驚地絞著雙手,看著差役闖進了安置有成百上千個姑娘的大廳……竟然有數量不少的年輕女難民(大家熟知的妓女)走了出來,她們對把自己安排到新的妓院里一點都不感到憂傷。明妮啞口無言!!」假如拉貝的記載沒有問題,那麼這些被日軍帶走的妓女為何一點都不感到憂傷?這不免讓人感到疑惑。日本有為南京大屠殺翻案的學者,就據此認為日軍強擄軍妓、慰安婦不實。還有一位金陵女子文理學院當舍監的中國人程瑞芳曾經記載過這件事,但沒有更明確的說法。除此之外,找不到描述這21位妓女心態的資料。然而,嚴歌苓的推斷是有依據的。在南京被佔領後,日本人曾讓漢奸喬鴻年負責強征中國婦女作慰安婦,有記載在金陵女子文理學院就強征了100名。而喬鴻年的手段之一就是跟婦女們說「犧牲小我保護廣大同胞姐妹」。這在某種程度上確實是事實——日軍設立慰安婦制度其中一個目的是為了防止士兵四處姦淫患上性病。而慰安婦的悲慘遭遇,有一些中國婦女已經預料得到,這或許能解釋為什麼拉貝筆下這些妓女「一點都不感到憂傷」。在人間地獄的南京,有一些婦女確實已經抱了覺悟,大屠殺倖存者曾講述過這麼一個故事:某天,三個日本兵一人挾著兩個婦女嬉笑著拉往他們的住地。這時,另一個婦女邊走邊對日軍說:「這兩個人不懂道理,對皇軍沒有禮貌,不如放了她們,我一個人來慰勞你們!」日軍明白了她的意思後,狂笑了一陣,就放了那兩個姑娘。三個日本兵簇擁著這個婦女向前走。走到難民救濟會門口,這名婦女突然抽出一個日軍的刺刀,刺入自己胸中。總而言之,嚴歌苓筆下為保護同胞姐妹自願犧牲的妓女,是有可能存在,並非憑空虛構的。電影《南京!南京!》中,同樣表現了這一點。弱者保護更弱者,在當下人們需要放大這種真實魯迅還曾經說過:「勇者憤怒,抽刃向更強者;怯者憤怒,卻抽刃向更弱者。不可救藥的民族中,一定有許英雄,專向孩子們瞪眼。」這兩年,「怯者憤怒,卻抽刃向更弱者」的事件已非一起兩起。當無辜孩子們的鮮血一次又一次刺痛大人的神經時,人們格外地想要看到弱者與弱者之間的幫助。在1937年的南京,極端的民族之痛的背景下,張藝謀向人們提供了這一切。面對日軍的暴行,教導團的士兵為保護女學生死光了所有人,一個15歲的妓女想為將死的「弟弟」彈上一曲不惜以身犯險,一個與女學生們同樣年紀的小男孩自始自終遵循死去神父的遺志幫助女學生們逃離,而一個本想置身事外的美國「二流子」,也被弱者的悲慘遭遇激發出誓死保護她們的勇氣。而更讓人觸動的,自然是十二位金釵,毅然決然頂替十二位女學生去死。「都說婊子無情,我們今天就是要做一件有情有義的事情給他們看看。」商女猶能慷慨赴死,怎會不打動人心?這就是為什麼絕大部分的普通觀眾都認為這是一部觸動人心的好電影。人們總是期待,能重新發現人性中的美好一面。但為什麼妓女們必須獻身?

電影海報 十三釵是「處女保衛戰」?然而,不少影評人則稱,這部片子「逃不開處女情結」,片名該改稱「處女保衛戰」,「以貞操為界限,離間了女性的同命與共情」。喜愛這部片的人則反擊,能把「女孩與女人」之間的故事當做「非處女」與「處女」之間的關係,是因為「看到處女膜的人眼裡只有處女膜」。但是,如果說金釵們的獻身與「處女」果真沒有關係,光就一個「女人與女孩」的區別就足以讓一群人替另一群人去死嗎?張藝謀越想營造出「妓女有情有義」的面貌,就越把這個問題弄得難以回答。假如把妓女替換為12個女老師,這爭議或許就小得多。但這12位不僅是妓女,而且其中不少年齡可能也相當小——死去的豆蔻不過15歲,玉墨首次接客的年齡才13歲,小蚊子未化妝時就被日本人誤認為是學生。這些妓女,究竟憑什麼被認為是「大人」呢?這與英國紳士們禮讓婦孺完全不同,這些「大人」、身家地位教育可能都及不上這些學生,這些因為性污名而被踐踏到底,連女孩們的茅廁都不能進的「大人」,就怎麼能夠下決心帶著玻璃碎片決然赴死呢?而當妓女們說出「我們什麼男人都見過」的時候,到底是什麼讓她們、讓女學生們、讓男主人公、讓小男孩、讓張藝謀、讓觀眾們覺得——「妓女就可以不在乎被強姦」?妓女緣何不怕被強姦?然而,事情就這麼發生了。這不是張藝謀或嚴歌苓編的,而是真有其事。如前所述,漢奸勸說妓女做慰安婦就讓她們「棄小我保姐妹」,成為一個她們可以犧牲的理由。這說明,歸根結底,貞潔意識是存在的,不管在當時還是現在,這個概念都廣泛存在。即便一個男人肯接受一個「不貞潔」的女人,也不代表他心中沒有這個概念。「不貞潔」往往代表著墮落、頹廢,代表舊社會的縮影。而貞潔的、學習洋文的女學生們則在人們潛意識裡成為「受教育的」、「體面的」、「面向現代的」女性。前者可以被強姦、可以被犧牲,而後者則是需要被保護的對象。只有當現代化真正完成以後,人們才可能徹底改變這個觀念。《金陵十三釵》「沖奧」機會不大

電影海報 《十三釵》在美國試映後,儘管觀眾的反響還可以,但在苛刻的影評家裡,口碑就不那麼好了。大部分國外影評人都認為,《十三釵》的故事講得有些過火了,他們也覺得張藝謀可能講述的不是一個真實的故事。而且像基督徒自殺、以及十二月份妓女們穿旗袍搖曳生姿等情節,也是硬傷。他們也不理解張藝謀展現南京大屠殺中女性遭遇性暴力的良苦用心,《好萊塢報道者》批評稱,在好萊塢只有最愚鈍的製片人才會在南京大屠殺這樣的災難中注入性的成分,但這卻成了《金陵十三釵》的核心元素。在知名影評網站「爛番茄」上,目前《十三釵》的專業好評率僅為30%,而以往參評奧斯卡的外語片,至少要好評率80%以上才有希望獲獎。《金陵十三釵》或許不是張藝謀最好的一部作品,但確實是中國人應該思考的一部作品。
推薦閱讀:

《金陵十三釵》自撰床戲感悟 玉墨體悄然走紅
《金陵十三釵》
《金陵十三釵》:陰霾之下的濃妝艷抹
金陵酒肆留別
金陵懷古 【作者】劉禹錫

TAG:金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