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演化之淺見(1---8)(轉)
地球演化之淺見(1)
序言
蔣繼平
2014年7月
我們今天生存的地球是一個萬物競艷,氣象萬千,日月同輝,星辰滿天,江河暢流,海浪滔滔和山林密布的世界。根據已有的科技信息,今日地球的環境是經過幾十億年的漫長演化而來的。對於這個複雜而緩慢的演化過程,人類有兩個明顯的不同解說。有神論者認為地球是上帝創造的,而無神論者認為地球是經過自然演化而來的。這就是著名的[神創論]和[進化論]的爭論。
相信神創論的人一般都是宗教教徒,也就是信仰上帝的人。當然他們認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上帝創造的,包括整個宇宙。他們的依據是聖經的創世紀。堅持進化論的人一般都是無神論者,他們不相信世界上有上帝,他們認為地球今天的面貌全部是因為自然演化的結果。他們的依據是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
我是一個基督信徒,也是一個一直在生命領域從事科研的科學家。我對聖經創世紀進行過反覆的閱讀和思考,在工作中也深受達爾文進化論的影響。我覺得聖經創世紀談論的是整個地球的演化,包括地形地貌,大氣變化,江河湖海的形成,一年四季的設計和生物鏈的安排,以及向地球移民的決策。而達爾文的進化論談及的僅僅是生物方面的演化,也就是生物鏈的一些相關性。因而,我覺得達爾文的進化論對於地球的整個演化過程的解說遠遠不及聖經創世紀更有說服力。所以,我認為進化論僅僅是地球演化的一個小部分內容。
對創造論和進化論進行的反覆思考和比較後,我認為兩者談論的幾乎是同一個內容,不過創造論的範圍更廣,時間跨度更大,涉及到地球的各個方面,尤其是地球的大環境方面的內容;而進化論談論的是地球上生命演變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地球演化的一個方面,也是地球演化的最終目的。因而,我認為創造論和進化論其實沒有矛盾,而是一致的。
說得更清楚一些,我認為地球今天的面貌是開發改造和自然演化的綜合結果。
這個博文系列將具體地來談論我在地球演化問題上的個人看法。在充分地展開這個主題前,我首先要說明一個關鍵的內容。這個關鍵的內容就是對上帝的解釋。
上帝在中文中可能有兩種來源,一是中文對英文God 翻譯;另一個也許是中國人對天上的帝國的簡稱。對於有神論者來說, God 就是神,也是「靈」。我個人對God 的理解是:這是一個超越人類目前認知水平的宇宙存在,也可以說是宇宙先進文明集團的簡稱,是英文「GroupOf Developed」 的縮寫。
所以,不管從有神論還是無神論來說,我始終認為世界上有比人類更高級的智慧體存在。這個高級的宇宙存在是人類目前的科技水平不能認知和證明的,正像貓狗不能向它們的同類證明人類的存在一樣,它們中的一些只能感受到人類的存在。同樣的道理,人類中的一些也能感受到神靈的存在,但是沒有能力來證明神靈的存在。弄懂了這個道理,您就會很容易理解我的整個思路。
(待續)
(二)早期的地球概況
蔣繼平
2014年7月
今天我們生存的地球已經與原始狀態的地球有著極其巨大的差異。這個巨大的差異,現代科技已經從進化論給了一些介紹。可是,根據我獲得的所有信息,用進化論來解釋地球的整個演化過程是很片面的。這個我在序言中已經作了簡單的說明。
我為什麼說進化論對地球的演化的解說是很片面的呢?這是因為進化論主要是根據生物演化的進程及其相關性提出的一種演化理論。這個理論的局限性顯而易見。它的依據是以生物為基礎的。但是,真正懂得生物學的人,一定知道生物與環境的緊密關係。生物必須要有適宜的環境才能生存和發展。因而,地球要保證生物的生存,必須具備適當的環境條件。這些環境條件在幾十億年前是不存在的。從地球形成開始,到第一個生命體的出現,這個過程遠比生命出現到現在的時間還要長。
地球是太陽系中的一個內地行星,從到太陽的距離來說,是第三顆內地行星,她的外側是火星(Mars), 內側是金星(Venus)。
根據科學的普遍知識,太陽系形成時這些星球應該具有非常相似的物質構成和溫度。而這些星球的溫度變化應該與太陽的距離有關。
根據物理學的原理,距離太陽越遠的星球應該變得越冷。這是因為太陽是太陽系最大的天體和能量提供者,它佔有99%以上的分額。
現代科學數據也已經充分地證明了這個定理,那就是太陽系外圍的星球溫度很低,離太陽越遠越低。
先不說遠離地球的四顆外地行星,就拿地球的兩個近鄰來說。處於地球外側的火星的溫度要比地球低一些,而處於地球內側的金星的溫度要比地球高出許多。
不要小看這些天文數據,它們真實地展示了天體演化的必然現象和規律。對這些現象和規律的分析研究,我們可以推斷地球在遠古時代的概況。
幾十億年前的地球,溫度一定很高。那時候,地球還沒有被改造開發。當時的地球不具備生物生存的任何環境條件。
根據我對整個太陽系天體的研究和分析,我認為幾十億年前的地球跟現在的金星的狀況差不多。具體地來說,在地球被「人為」地改造開發之前,地球的大氣層被一層厚厚的黑色濃煙覆蓋。這個濃厚的黑色雲層包含著大量的水蒸氣,硫酸和二氧化碳。由於這個濃厚的黑色雲層的存在,在地球表面是很難看到陽光的。這個濃密的雲層天然地構成了一個溫室效應,因而,地球的地表溫度很高,大氣壓力也很大。
我進一步認為,當時的地球沒有像現在的地球這樣的公轉和自轉周期。當時的地球公轉和自轉周期可能比現在的周期要慢的多。那時侯的地球,磁場強度也很低。還有,當時的地球,不具備現在的傾角運動,也沒有月亮圍著轉。
那麼,今天的地球的月亮是那裡來的呢?今天地球的公轉和自傳是怎麼形成的呢?今天地球的傾角運動是這樣得來得呢?
請聽下回分解。
地球演化之我見(3)
(三)有關火星的一些基本信息
蔣繼平
2014年7月
在繼續談論地球演化的進程前,我認為必須先認識一下地球的一個近鄰,火星。在充分地了解了火星的一些重要的信息後,可以有效地幫助我們認識地球的演化進程。
根據已有的天文數據,地球外側的近鄰火星具有下列一些重要的參數。
與地球幾乎具有同樣的自傳周期。平均火星日為24小時39分35.244,或1.027491251地球日。 也就是說, 火星上的一天一夜幾乎與地球是一樣的。
火星也有一年四季。火星自轉軸傾角為25.19度,和地球的相近,因此也有四季,只是季節長度約為地球的兩倍。 這是因為火星的公轉周期是688地球日, 幾乎是地球公轉周期的兩倍。
有比地球低的大氣溫度。由於火星比地球離太陽遠,日射量較少,表面溫度應較低,計算值約210K,但實際觀測地表平均約240K,則是因為大量的二氧化碳所造成的溫室效應。由於大氣層很薄,無法保留很多熱,使地表日夜溫差很大,某些地區地表溫度白天可達28℃,夜晚可低至-132℃,平均-52℃。但是, 我們必須明白, 這些溫度數據是當前的實際記錄。要是在幾十億年前,火星的大氣溫度可能像現在的地球一樣, 具有非常適合生物的生長溫度。 我的推測是根據物理學原理得來的。由於火星比地球離太陽遠, 所以, 比地球冷卻的快一些和早一些,在幾十億年前就冷卻到一定的溫度範圍, 這個溫度範圍可以給生物提供合適的環境條件。不過, 隨著歲月的流逝, 火星的內部溫度慢慢地降下來, 加上比地球離太陽遠, 得到太陽的熱能遠比地球少,所以, 現在的溫度就比地球低一些。
大氣中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大氣成分為95%的二氧化碳,3%的氮氣,1.6%氬氣,很少的氧氣、水氣等,亦充滿著很多懸浮塵埃,吸收藍光使天空成黃褐色。但是,這些數據也是現在測得的,不能代表幾十億年前的自然狀態。
火星上有水和冰。2013年9月26日,美國航空航天局科學家報告,火星探測車好奇號發現火星土壤含有豐富水分,大約為1.5至 3重量百分比。對於火星上有冰存在的直接證據在2008年6月20日被風凰號發現,風凰號在火星上挖掘發現了八粒白色的物體,當時研究人員揣測這些物體不是鹽(在火星有發現鹽礦)就是冰,而四天後這些白粒就憑空消失,因此這些白粒一定升華了,鹽不會有這種現象。
火星上有河流的痕迹。火星地表遍布著流水的遺跡,有些是洪水刻畫而成,有些則是降雨或地下水流動而形成,但多半年代久遠。
火星有兩個天然衛星。火衛一(Phobos)與火衛二(Deimos),最長直徑各為27公里和16公里,形狀不規則並充滿撞擊坑,以近圓形的軌道與接近火星赤道面公轉。它們雖然很小,但由於接近火星,使火衛一從火星上看約有滿月直徑的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一大。和月球一樣,它們總是以一面對著火星。
根據以上的這些數據,我認為火星在幾十億年前具備生命生存的條件,也可能盈育了燦爛的火星文明。這個火星文明可以理解為宇宙高級智慧集團,也可稱為宇宙先進集團,或者上帝。我的理由很簡單,既然地球在演化中可以產生生命,為什麼處於同樣條件下的火星不能?因為,火星在太陽系中的位子比地球更早可以形成生物生存的環境條件,所以,火星上出現火星人和火星文明一定比地球早。
不過,可能因為火星人在漫長的歷史演進中過渡地利用了火星資源,導致火星資源的缺失,最終導致火星環境不再適合生物的生長。我估計火星原來的體積也像地球差不多大小。隨著火星資源不斷地被火星人用盡,火星的體積越來越小。根據我本人的推測,星球的體積變化是通過地震來調節的。我進一步預言,地球在幾億年以後的體積也會像現在的火星一樣大小。
我對火星文明的推斷主要是它的自轉周期,傾角產生的一年四季,水和冰的存在,河流和湖泊的痕迹,以及兩個衛星的同面效應。這個同面效應是潮汐的作用。由此可見,在遠古時期,火星必然存在著大面積的江河海洋。
順便說一下,現在人類正在對火星進行大量的探索,並且準備移民火星。在我看來,這確實不是明智之舉,是一個誤導。根據我的科學知識,火星已經不具備適合生物生存的環境條件。其最主要的問題是熱能,火星已經失去它的獲得足夠熱能的時期,越往前走,獲得的熱能越少,因而,溫度會越來越低。還有就是它已經沒有足夠的水資源來保證生物生存的需要,再者它的大氣層不能提供足夠的氧氣和有效的保護層。因而,我認為移民火星實際上是一個科學大騙局。這個科學騙局最終必須被歷史擊破!
地球演化之我見(4)
(四)宇宙文明對地球的早期探索
蔣繼平
2014年7月
現代科學的一個主流看法是宇宙誕生於145億年前的一次大爆炸,太陽系形成於大約45億年前,地球是太陽系的一員,所以,地球的年齡也在45億年左右。我有一點搞不清楚,那就是:既然宇宙是大爆炸產生的,那麼,太陽系是宇宙的一員,為什麼與宇宙的年齡相差幾乎100億年?
討論演化,我們不但必須注意時間這個重要的參數,而且還要注意文明進程這個關鍵參數。根據目前已經掌握的知識,人類在地球上出現的時間只有幾百萬年的歷史,而人類文明的歷史更只有幾萬年的記錄。
這短短的幾萬年的人類文明發展史,已經使今天的人類有能力發送空間探測器探索其他的星球。
根據這樣的文明演化趨勢的推測,在宇宙中,比地球更有條件演化成適合生命生存的星球一定具備非常高級的文明和科技水平。
我在前面的文章中已經指出,在太陽系的演化中,地球的近鄰火星一定具備比地球更早達到適合生命生存的環境條件。
根據這樣的推論,假如火星在20 億年前具備生命生存的條件,然後在5億年後出現火星人和火星文明,也就是在15 億前火星上出現了火星文明。火星文明經過幾千萬年的演化改進,達到空前的發達程度,因為火星文明發展的歷史遠比現在的地球文明發展歷史要長得多,因而,火星文明的程度和科技發展的水平要比地球現在的水平高出許多。
大家一定有這樣的認知,即文明的進步,科技的發展,是以大量消耗自然資源為代價的。當火星文明發展到一定的程度後,火星自然資源已經不能滿足火星人的長遠需求,這個問題引起火星人的關注,他們必定要尋找新的資源。這正像現在的地球人一樣,為了將來的生存,要探索宇宙空間和其他星球。
所以,我認為宇宙文明,我這裡特別認為就是火星文明,在很久以前對地球進行了空間探索計劃。這個時間很可能在十幾億年前。
他們對地球的探索計劃首先是尋找地球是否有水的數據資料,和地球的其他重要的大氣環境數據。
因而,我認為火星人在十幾億年前達到了空前的文明的程度,科技水平非常先進,同時,對火星資源的消耗也達到火星難以承擔的程度。這時的火星人開始對近鄰的地球進行探索。
火星人利用先進的科技對地球發送無人空間探測器。這些探測器的首要任務是尋找地球是否具有水的信息。這是因為水是生物生存的必要元素之一。
他們不斷地向地球的外層空間發送無人探測器,採集地球大氣層的各種數據。
他們對這些數據進行科學的檢測和分析。他們從這些檢測和分析中得到非常重要的資料。他們得知地球的大氣層中含有大量的水蒸氣和硫酸物資以及其他的顆粒物質。這時候的地球大氣層的密度很高,在地球的表面看外空,能見度很低,地球的大氣層是一道厚厚的黑色屏障,看不到日光,地表的壓力很大,大氣層中的氣體主要是二氧化碳。
他們從這些數據中得出的結論是:這時候的地球根本不具備生物生存的條件,這時候的地球根本沒有任何生命物質。但是,地球的大氣層中含有充足的水蒸汽和硫酸物,這兩種物質可以通過一定的技術處理產生大量的水。因而,經過改造,地球也許可以提供生物生存的環境條件。
因而,火星人開始研究改造地球的一系列計劃。這些計劃必須一步一步地執行。只有第一步計劃的成功才能進入第二步計劃的行動。
火星人制定的改造地球的第一步計劃是清除地球大氣層中的硫酸物資和其他顆粒物質,使在地球表面能夠看到陽光,或者說,使陽光能夠照射到地球表面。
地球演化之我見(5)
(五)宇宙文明開發地球的第一期工程
蔣繼平
2014年8月
火星人在獲得了地球具有被開發利用的潛在可能性的信息後,就召開星球會議,相當於今天地球上的聯合國會議。這時的火星已經處於科技發展的頂峰時期,科技的水平已經非常先進,同時,火星資源的短缺也已經成為火星的最大問題。這個資源短缺威脅到整個火星每個人的生存環境。因而,這時的火星人為了對付這個共同的威脅,已經形成了共識,就是集中火星的所有資源來開發另一個星球,為星際移民作好準備。
火星會議的一個重要議題就是如何消除包圍在地球外層空間的黑色物質,讓地球的表面能夠見到陽光。
把消除黑色物質作為開發地球的首要議題是因為這個黑色物質是造成地球表面高溫高壓的主要因子,也是阻擋陽光照射到地球表面的主要屏障。
具有生物學知識的都知道,植物生長必須要有陽光,還要有適當的溫度和壓力的環境。因而,消除黑色物質,降低地球表面的溫度和壓力,使地表能夠接受到陽光的直接照射,是植物生長的首要條件。沒有植物,動物是不能單獨生存的。
鑒於這樣的邏輯推理,火星人決定把消除地球外圍空間的黑色物質作為開發地球的第一期工程。
根據早先獲得的地球大氣層資料,地球外圍的空間中的黑色物質的組分主要是硫化物和其他顆粒狀粉塵。根據這樣的信息,火星開發地球的總部向整個火星的科學家發出挑戰,要求大家提供消除這種黑色物質的方案建議和設想。
我認為當時的火星人一定提出了各種各樣的方案。並且不斷地派出空間無人探測器到地球進行試驗。一次次的試驗,一次次的改進,最後獲得最有效的結果,用來作為消除這種黑色物質的標準工序。
我進而想到,火星人很可能用酸鹼中和的化學方法來消除這種黑色物質。
我的這個推測是根據我的一些基本科學知識和自然觀察相結合而產生的。
我首先想到,地球的外層空間的黑色物質的主要成分是硫化物,是以硫酸為主要成分的東西。這個組分具有酸性的傾向。科學原理表明,要消除酸性物質,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用鹼性物質與其產生化學反應,生成中性的鹽類和水。
我進一步認為,火星人很可能用一種比較溫和的鹼性物質來進行這種酸鹼中和反應。我的理由是,強鹼物質的腐蝕性很高,不易儲存和運輸,而且在操作中的風險很高,對儀器設備的損害風險很高。因而,我估計火星人可能使用次氯酸鈉這類弱鹼化學品來承擔這個艱巨的任務。
根據維基百科,次氯酸鈉可以與某些某些化學物質產生如下反應;
次氯酸鈉是強鹼弱酸鹽,會水解,水溶液呈鹼性:
NaClO(aq) + H2O(l)→ HClO(aq) + NaOH(aq)
與鹽酸反應會放出有毒的氯氣,
NaClO + 2HCl → NaCl + H2O+ Cl2↑
與過氧化氫反應生成氧氣:
NaClO + H2O2 →H2O + NaCl + O2↑
次氯酸鈉與二氧化碳反應產生的次氯酸是漂白劑的有效成分。
次氯酸鈉在某些環境條件下會發生分解 :
次氯酸鈉在較熱的條件下易歧化成氯化鈉及氯酸鈉:
3NaClO(aq) → 2NaCl(aq)+ NaClO3(aq)
在水中,也會緩慢發生以下反應:
4NaClO + 2H2O → 4Na++ 4OH- + 2Cl2↑ + O2↑
次氯酸根離子是極不穩定的離子,它會在光照下分解:
2ClO- → O2↑ +2Cl-
根據以上的信息,次氯酸鈉是一個非常理想的候選人,它有三個明顯的特性。 1:與酸性物質化學反應產生鹽和水。 2。與二氧化碳作用生成漂白劑,3,自然分解產生水和氧氣。
這三個特性對消除包圍地球外層空間的黑色屏障是至關重要的。這是因為當時的地球的大氣層中二氧化碳的濃度很高,氧氣濃度很低,這些都是不利於生物生存的環境條件。為了生物的生存,必須降低二氧化碳的濃度和提高氧氣的濃度。還有,自身自然分解或者與酸性物質化學反應後產生大量的水,這是最為關鍵的一個因子。與二氧化碳作用生成漂白劑,可以消除空氣中的其他雜質。
根據這樣的推測,我估計當時的火星人不斷地向地球派譴無人空間航天機,向地球的外層空間噴散次氯酸鈉這類化學品。
我以上這樣推測是根據我對自然觀察的聯想。現在地球上的大部分面積被大洋覆蓋。這些大洋中的大量水分都是鹹的,是一種鹽和水的溶液。而這種溶液經過濃縮提煉後可以生成氯化鈉,就是我們的食鹽。
經過長期不懈的努力,在地球的黑色屏障被明顯地消除後,火星人開始進行登陸地球的探索。他們派出無人探測器在地球的某個區域登陸,從地球的表面觀察天空。當他們從地球探測器獲得的信息證明這個工程已經獲得成功,即地球的表面已經可以看到光了,他們認為這個工程已經順利完成。接下來可以開展第二期工程。
地球演化之我見(6)
(六)改造地球的大氣層
蔣繼平
2014年8月18日
在宇宙文明成功地清除了混雜在地球大氣層中的雜質後,宇宙文明的下一步行動計劃就是進一步改造地球的大氣層。從科學的角度看,地球的大氣層是生物能否在地球生存的最關鍵因素。
當時的地球大氣層靠著地表的溫度仍然很高,地表的大氣壓力也很大。不過,隨著大氣層中的雜質被慢慢地除去,大氣的溫度和氣壓也慢慢地降下來。
在這個特殊的時期,宇宙文明決定對地球的大氣層進行改造。
宇宙文明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把隱含在高溫氣體中的水蒸氣變成水分降向地表。這是因為水是生物生存的必要元素。
我現在不能具體地描述當時宇宙文明採用的具體措施。這是因為當時的宇宙文明的科技發展水平一定比現在人類的科技發展水平要高出許多。
不過,我仍然可以猜測當時宇宙文明可能採用的方略措施。
我認為宇宙文明當時可能採用兩種工程來達到這個目的。
首先是通過物理化學的方法。這種物理化學的方法可能是無人航天器向地球的大氣層噴散冷卻的微粒。這種冷卻的微粒將高溫氣體中的水蒸氣凝聚成水滴降向地表。這就像當今人工催雨的原理一樣。
另一個措施可能是通過生物工程來降解地表物質產生水分。這個生物工程可能利用一種特殊微生物來完成這個使命。
我的這個猜想是根據一些科學報道而聯想到的。根據法國和德國科學家的一些研究,他們發現在大洋的深處仍然有一些非常活躍的火山在噴發。這些火山周圍的溫度和壓力是很高的。可是,在這些區域仍然生存著一些微生物。很明顯,這些微生物具有對付非常惡烈環境的能力。
我想這些微生物可能是宇宙文明用來開發地球的先鋒隊員。它們可以在艱難的環境條件下工作。它們可以在高溫高壓的條件下將硫酸物降解成水分,氧氣和硫。
通過這兩個工程,地球表面的水分越來越多,地表的溫度和壓力也越來越低。這個緩慢的過程慢慢地使地球的大氣循環達到一個良性互動的界域。
這個良性互動的標記是大氣的水蒸氣通過冷卻凝聚以下雨的形式降向地表,而地表的水分通過熱能蒸發到大氣中。這個過程就是:Precipitation 和evaporation. 這個過程是地球適合生物生存的最主要因素。沒有這個過程,地球就不可能有現在這樣的氣候特徵。
Precipitation 和evaporation 是一個非常高級的冷卻和純化的機制。雖然是一個自然現象,但是,它的高深的科學原理只有具有高度科學知識和想像力的人才能真切地體悟到。
地球演化之我見(7)
(七)為地球配置月亮
蔣繼平
2014年8月31日
在火星先進文明完成了對地球大氣層的成功改造後,他們決定進入下一個開發地球的階段。到這個時期,地球已經形成了良好的大氣循環,有了充足的水源,這給地球孕育生命提供了最基本的環境條件。
火星文明認識到,接下來改造地球的任務更加艱巨和複雜,需要大量的星際空間互動。而火星到地球的距離遙遠,來回一趟不但費時,而且航天器的載量必然受到很大的限制。更為重要的是,地球和火星的近地軌道引力很大,還有稠密的大氣層作為阻力,因而,從火星直接發射航天器登陸地球是不科學的舉措,達不到高速空間飛行的要求。
為了克服這個缺陷,火星文明決定在地球的外圍空間安置一個天然衛星,這個天然衛星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月亮。
安置這個天然衛星的主要目的是:
1. 建立一個火星和地球之間的空間中繼站,以便從火衛二發射的航天器可以以高速的空間飛行速度到達月球,從而大大地縮短空間飛行的時間。因為從火衛二到月球之間的空間幾乎屬於真空狀態,引力和空氣阻力都非常小,所以,從火衛二發射空間航天器到達月球不但可以使航天器的載量很大,而且可以以超高速空間飛行速度飛行。要是直接從火星表面發射航天器到地球表面著陸,可能做不到這點。
2. 把月球當成一個開發地球的多功能基地。從火衛二到達月球的航天器必須在月球重新組裝,以便適合在地球近地引力和大氣層的阻力下安全著陸地球表面。而且,月球還可以使火星人做一個暫時的適應性生活。
3. 為地球提供夜間照明。
4. 為地球生命提供對稱的視覺效應。夜間月亮看上去跟白天的太陽差不多大小,很對稱。
5. 為後來地球的移民提供科學的啟示和線索。月亮的相位隱含著很大的科學知識。
我的火星文明為地球配置月亮的假設是建立在以下的信息和事實基礎上的:
第一, 根據最新的科學進展和發現,地球一開始的時候沒有月亮。雖然有關地球月亮的起源有幾種說法,我認為那些假設都不正確。原因是,它們沒有考慮到宇宙先進文明這個因素。因而,他們沒有考慮到人為安置月球這個大膽的設想。
第二, 跟據有關報道,太陽系中原來有一個小型行星,現在不知其去向。有的人認為這顆小行星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月亮。我同意這種看法。我的意思是,火星人用高科技手段把這個小行星按照自己的意願從原來的軌道移到地球的軌道上。
第三, 月亮在夜晚看上去與白天的太陽差不多大小。這給人一個非常對稱的視覺效應。但是,事實上,月亮在體積上要比太陽小的多,大約是太陽直徑的40分之一,而從地球到太陽的距離和地球到月亮的距離也正好大約是40倍。這就是兩個物體看上去差不多大小的原因。 這個體積和距離的數據可能不是偶然的巧合,一定是經過嚴密的科學計算和設計才能達到的。
第四, 月球表面有許許多多環形坑。這些環形坑可能是火星人驅動月球到達地球軌道的能量點。換句話說,這些環形坑可能是火星人裝載熱能發射器的地方,是推動月球前進的動力噴射口。也可能是火星人用隕石撞擊月球留下的標記。這種撞擊是按照計算好的方式進行的,是推動月球朝著預定目標前進的一個工程。
第五, 月球表面有三個特別明顯的環形坑。這三個環形坑幾乎成等腰三角形分布在面向地球的一面。這個在滿月和月球靠近地球的晴朗夜晚可以用肉眼看到。這三個大型環形坑都有明顯的放射線伸向四面八方,好像我們地球儀上經線一樣從兩級向外延伸。我認為這種現象不是自然偶然的產物,而是人為設計的結果。
第六, 月球總是一面朝向地球,與地球幾乎是同步運動。這個更是奇特的現象。
第七, 據說科學家發現月球有的地方是空心的。我認為是火星人在月球的地下建立了巨大的地下工程。這個地下工程就是火星人開發地球的基地。在那裡他們組裝從月球到地球的航天器。
至於火星人如何將一個星際自由運動的小行星按照他們的設想安置在地球的固定軌道上這樣的問題,我只能憑自己的猜想描述。
我認為火星人很可能派宇航員登陸這顆小行星,在上面按照計算好的位置安裝大能量的熱能燃料。這種燃料可能是核物質,然後通過核聚變產生巨大的能量。這個能量推動這個小行星朝著預定的目標前進,最後進入地球的預定軌道。火星人也可能用隕石撞擊小行星的方法使之按照計算好的方向前進,繼而進入地球的預定軌道。或者他們採用兩者結合的方式使這顆小行星成功地進入地球的預定軌道。
我的主要觀點是,月亮是火星人開發地球的一個空間工作站。這是月亮的主要作用。月亮為夜間照明等其他作用是次要的。
地球演化之我見(8)
(八)給地球設定自轉時間
蔣繼平
2014年9月15日
在為地球成功地配置月亮後,月亮就成為在地球上空的一個大型天然空間站。這為火星人改造地球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火星人非常清楚這樣一個道理,即:要使地球適合生物生存的條件,也就是說,要使火星上的生物移植到地球上後,能夠在地球上生存和繁殖,那麼,地球的環境必須與火星十分相近。要不然的話,火星生物到達地球後,就會不適應新的環境而死亡。 有關這點,有生物學知識的人都會懂得其中的道理。具體地來說,大多數植物需要一定的光照和黑暗的周期循環。要是將一種植物置於長期的光照條件下,這個植物就會出現變態而最後死亡。其原因是它的葉綠素在連續不斷的長期光照下會受到損害。
在當時的環境下,地球的自轉周期與火星不一樣,可能像現在的金星一樣,自轉的速率很慢。金星的自轉周期是大概243天,比它的公轉周期還要長。也就是說,金星的一天比一年還要長。說得更具體些,就是金星的一個白天是地球121天的時間,一個夜晚等於地球121個夜晚。試想,在金星這樣的自轉周期下,即使金星的其他環境條件與地球一致,我們把地球植物移植到金星上,它們也是不能生存下去的。
鑒於這樣的自然現象和科學原理,火星人在決定給地球移植植物前,首先要確保地球的自轉周期與火星差不多。因而,火星人就利用月亮這個天然空間站作為調正地球自轉周期的基地。
根據我的猜想,火星人在月球上建立了大型的空間發射場,從這個發射場向地球發射具有高能量的爆炸裝置。這些爆炸裝置以一定的角度轟炸地球,這個角度應該是由西向東的傾角。也就是說,這些爆炸裝置由西向東撞擊,使地球由西向東運轉。火星人也可能有第二套方案,就是捕抓近地宇宙天然空間物體,即隕石,天然小行星等,按照火星人的遙控指令以設計好的角度撞擊地球,使地球由西向東以一定的速度自轉。或者,火星人將兩個方案一起使用,最後使地球的自轉周期與火星很接近。
我的這個猜想是根據我對地球的一些自然現象的觀察而產生的。
首先我注意到處於太平洋東岸的一些國家的西海岸都有一條從北向南的山脈,其最明顯的是美國,墨西哥,和智利。這三個國家的西部沿海地帶都是高山林立。這些高山或者說高原是這些高能量轟炸的產物。
其次,太平洋本身就是這些轟炸的產物,也就是這些高能量撞擊產生的坑。
再者,因為這些高能量撞擊,地球的地殼構造遭到人為的破壞。這種地殼構造的破壞導致了地震和火山的活動。因而,美國,墨西哥和智利的西部地帶是地震和火山特別活躍的地方。處於太平洋中的一些島嶼也是地震和火山活動的高發地帶,道理是一樣的。
還有,太平洋的海水含有比較高的放射性物質,最明顯的是:氘和氚。這兩種物質都是製造高能爆炸物的材料,也可能是高能爆炸物的殘留物。
最後,美國的西部和智利的中西部都是大量的鹽鹼地,幾乎寸草不長。我覺得這些荒涼的沙漠鹽鹼地是由高能量物體轟炸撞擊產生的。高能量撞擊使太平洋的海水大量地湧入這些地區。這些海水帶有大量的鹽分。海水退去以後,留下大量的鹽鹼。
我始終覺得,地球的自轉周期與火星幾乎一致,決不是偶然的巧合。最明顯的證據是,現在還沒有生物生存的金星的自轉周期就與地球和火星截然不同。這是因為金星還沒有受到「上帝」的開發。
當然,假如人類按照現在的科技水平來理解我的猜想,那一定不會相信我說的是符合道理的。不過,假如人類能夠按照現代科技發展的趨勢和速度來預測將來的科技水平的話,那麼一定會理解我的意思的。換句話說,火星人當時的科技水平遠遠地高出人類今天的科技水平。不過,隨著時間的推進,人類今後一定會達到當年火星人的科技水平的。到那時,地球人會用同樣的方式來開發金星。但是,要是幾億年後,金星經過地球人的開發改造,也像現在的地球一樣,充滿著生命和生機,那時的金星人又如何知道現在的金星的狀態呢?(提示,要使金星適合生物生存,必須使金星的自轉周期與地球很接近)。
推薦閱讀:
※「運」與「氣」的搭配情況及演化規律
※威廉斯為演化論掌舵
※女性智人及其後代的命運 | 母親節談談女人的起源與演化
※論先天八卦的演化以及向後天八卦的轉變(文:李守力)
※西閃:福山的政治演化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