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與智慧的區別

知識與智慧的區別

知識是人類對有限認識的理解與掌握,智慧是一種悟,是對無限和永恆的理解和推論。因此,博學家與智者是兩種不同類型的人,智者掌握的知識不一定勝過博學家,但智者對世界的理解一定深刻得多。兩者比較就如一個知識女性和一個聰慧女性的比較,後者令人心儀的不是其掌握知識的多少而是在其靈性。知識是有限的,再博學的知識在無限面前也會黯然失色。智慧是富於創造性的,其不被有限所困,面對無限反而顯得生機勃勃。知識學習是智育的首要目標,但不是惟一的目標。知識學校的目的不在為知識而知識,知識應該為人的發展奠定基礎。知識必須轉化為智慧,才顯示出它的價值。也只有在智慧的引導下,才可能有真正意義上的心智活動。知識若不轉化為智慧,知識越多越是身心發展的沉重負擔。杜威曾經指出,教育要區分兩種人:一種是擁有許多知識的人,另一種是睿智的人。前者擁有一大堆「間接知識」、「外在的公共經驗」,這些知識非但無助於其經驗、智慧的增長,反而有可能阻滯生命的靈性和智慧的閃現。後者是機智的、消息靈通的,並善於處理他所遇到的各種問題。教育活動的目的應該是培養「睿智的人」。新的知識觀的提出,把智慧技能(程序性知識和策略性知識)納入知識的範疇,初步改變了知識與智慧的分離。但必須指出的是,我們對智慧的理解必須超越邏輯思維和傳統理性主義的狹隘智慧觀,認識到非邏輯的直覺、想像、靈感的重要性,樹立全方位、多層次的智慧觀。 第一,有知識不等於有智慧。一個人可能學富五車,但他不一定是智慧之人,因為他完全可能千萬次地重複人家的思想,卻自己不善思考,不去探究,更不會發明創造。相反,像蘇格拉底那樣,逢人便說我只知道自己一無所知,倒可能最富智慧,因為他自認無知,所以總想與人理論,探究真理在何方。知識關注的是現成的答案,現成的公式,現成的歷史事件的歸納,而智慧關注的是未知的世界,這就是知識與智慧的區別。 第二,掌握很多實用技能也不等於智慧。一個人學會駕車,學會電腦,但他卻不一定富有智慧,因為他很可能是被迫去做,內心卻對這些行當毫無興趣,更談不上從中悟出智慧。我想,真正的智慧之人,都會對自己所從事的活動深感興趣,他不是被迫去做,而是自願去做,只要感興趣,即使沒有什麼實際好處,也仍然樂此不疲,因為他從做的過程中體驗到生活的愉快,人生的樂趣。還有什麼比品嘗生活的愉快和樂趣更接近智慧呢?此外,他也可能武藝十八般,謀生之道樣樣精通,但卻思想貧乏,內心空虛,沒有信仰,沒有對真善美的渴望,你能說這是有智慧的人嗎?知識只是為了達到真正認識的出發點;而智慧,我認為是,在知識的基礎之上,通過經驗、閱歷、見識的累積,而形成的對事物的深刻認識、遠見,體現為一種卓越的判斷力。 關於知識與智慧的關係,我簡單的理解是:有知識不一定有智慧,但有智慧一定有知識,知識必須轉化為智慧,才能顯示其真正的價值!「知識」是死的,「智慧」是活的;能夠靈活運用知識的人便擁有了智慧,擁有智慧卻不懂得堅持學習新知識的人便成了只有小聰明的人。

智慧和知識就好像搞設計的人們常說的創意和技能。有技能沒創意做不出好的設計,有創意沒技能,也就是俗話說的眼高手低,同樣是一種悲哀。有知識卻沒有智慧去運用,相當於沒有。智慧並不是天生聰穎,有的時候智慧是建立在知識的基礎上的,知道的多了,自然就成了人們眼中有智慧的人。

知識與智慧的關係問題是哲學上的大問題。中國現代哲學家馮契一生思考的主要問題就是知識和智慧的區分,知識怎樣轉化為智慧的問題。知識通常與無知相對,包括常識與科學,是可以用語言、概念來描述的東西。往往是對世界的某個局部、具體領域或肯定或否定不帶感情色彩的陳述。所謂智慧,日常的用法含義比較含混,比如說中國人民勤勞勇敢和富於智慧,含義很廣泛。哲學上講的智慧不是回答和解決具體問題的「小聰明」,而是關於人類生存發展和「安身立命」的「大智慧」。比如老子、莊子所講的道,超越名言,無所不在,具有最大的普遍性。佛學裡面常講智慧,認為人生活在五濁惡世,在生死苦海中輪迴,非常痛苦,智慧是由痛苦的此岸到快樂的彼岸的方法。儒家講「為天地立心,為生民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哲學的智慧,拿我國當代哲學家馮友蘭說:「是使人能夠成為人,而不是成為某種人。」所以,智慧和知識的區分在於,知識是對世界某個局部的認識,智慧是對於世界整體或大全的認識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知識是純客觀的理性的認識,而智慧帶有主體的情感、意志等特徵,在一個智慧者的眼睛裡可以看到「山中一日,世上千年」的人生感悟,在「拈花微笑」、「庖丁解牛」等故事裡智慧呈現出一種主客交融、物我兩忘的境界。智慧裡面體現了人的靈性、人的尊嚴,在馮契的哲學思想里,智慧不僅僅是化理論為方法的問題,還有化理論為德性的問題,所以智慧的最高境界是人生意義和價值的感悟,最終要通過一定的人格體現出來。不同的科學家對同一科學問題解決的辦法往往是運用相同的方法,即使小有不同,但彼此都會形成共識。但在哲學上,不同的思想家對同一問題所提供的回答常常大相徑庭,但不妨礙都是智慧。牟宗三在曾經說過,世界是混沌的,哲學就是通過某個孔道注入一縷光線,照亮整個世界。各個哲學家、各個民族追求智慧的趨向不同,因而認識世界的孔道不同,但這種智慧之光都足以照亮整個世界。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是一個智慧的人,但如何才能由知識到智慧的飛躍,達到智慧的境界呢?哲學家們的看法是:

首先是要有實踐、閱歷。「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真正管用的東西,往往來自實踐。《紅樓夢》里的賈府,最有智慧的應該說是賈母,賈母的智慧主要是是來源於生活經驗。庖丁解牛,能夠以無厚入有間,應該說有智慧的,但這種智慧不是來自於學習或老師的傳授,是在實踐中自己悟出來的。

其次是要有知識的積累。讀書破萬卷是知識的積累,下筆如有神是知識向智慧的飛躍。佛教講頓悟、漸修,朱熹講「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然後才有「一旦豁然貫通」,都是說智慧的獲得要有一定的知識積累。過去中國文化裡面很有影響的儒家,在政治和人生哲學方面很有影響,主張多識「鳥獸蟲魚之名」,甚至說「一物不知,儒者之恥」,儒者追求知天命,「通天人之變,究古今之際」,但是也不排斥對具體知識的學習,離開了具體知識,智慧就會變成神秘、枯寂的東西,最終成為空洞無物的概念遊戲。

再次要有悟性。要達到智慧的境界,光有知識的積累還不行,還要有悟性。禪宗的六祖惠能,文化水平不高,但是悟性很高,聽人講《金剛經》就能悟道。孟子講過:盡信書,不如無書。哲學所追求的智慧不是既定的知識,不是現成的結論,不是實例的解釋,不是枯燥的條文,而是追究生活信念的前提,探尋經驗常識的的根據,反思歷史進步的尺度,訊問評價真善美的的標準。這就要求我們對現成的知識進行質疑運用自己的大腦進行思維,進行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由於知識有時又會蒙蔽人的智慧,所以一個追求智慧的人除了有愛智的激情以外,還要有清明的理性。《俠客行》里的石破天,人家都叫他狗雜種,無知無識。但是神秘島上的武功秘訣只有他領會了。原因在於別人注意到的是書法、字義之類知識性的東西,而他不識字,看到的一筆一畫構成了內氣運行的路線。這裡有深刻的哲學寓意,光讀書不思考的人往往容易為書本所束縛,為語言所遮蔽。而真正的智慧往往是原創性問題的思考和認識。


推薦閱讀:

林語堂:孔子的智慧
調查顯示:男人更看重女人的外表而非智慧
拍馬智慧與馬到成功
你做過什麼比較聰明的事?
???幫助你行在智慧里的十個好方法

TAG:知識 | 智慧 | 區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