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何讀書?這七幅名畫告訴你

4.23「世界讀書日」

全稱為世界圖書與版權日,又稱「世界圖書日」。最初的創意來自於國際出版商協會。1995年11月15日正式確定每年4月23日為「世界圖書與版權日」,設立目的是推動更多的人去閱讀和寫作,希望所有人都能尊重和感謝為人類文明做出過巨大貢獻的文學、文化、科學、思想大師們,保護知識產權。

《雪岳讀書圖》

明,蕭雲從繪,紙本設色,縱125.3厘米,橫47.7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本幅自題七言長詩一首,款署:「壬辰長至,為以至社盟作雪岳讀書圖。時得三秦好音,附此小歌呈教。鐘山梅下弟蕭雲從。」鈐「蕭雲從」、「尺木子」印2方。「壬辰」為清順治九年(1652年),畫家時年57歲。

(局部)

蕭雲從的山水畫風格多樣,但貫穿其中的基本風貌是筆墨多方折而枯瘦,且在方折的骨體中加入一些皴擦,略有渲染,顯得筆墨豐富而靈活。當時,松江派繪畫風靡畫壇,其畫多柔曲的線條、秀潤的筆墨,蕭氏則改用直折的線條、枯瘦爽利的墨色,可謂別具一格。

《國朝畫征錄》評論蕭雲從的畫稱:「不專宗法,自成一家,筆亦清快可喜。」道出了蕭雲從繪畫風格的關鍵所在。他的畫並非具體地宗法某一家,但可看出是從宋元畫法中演變而來,不宋不元,即宋即元,又明確地表現出蕭氏自身的藝術特色。此圖雖是描繪雪景,表現手法與平時稍異,但仍可看出蕭氏畫作的典型特徵。

《樹下讀書圖》

明,吳偉繪,絹本設色,縱168厘米,橫105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畫面內容表現的是傳統的隱逸耕讀題材,一位中年文士耕牧之餘在樹下休憩,展卷讀書,自得其樂。

(局部)

明中期以後政治日益腐敗,科舉仕途之路充滿了不確定性,因此不少文人產生了遁世思想,選擇遠離官場的閑適生活。吳偉一生兩度出入宮廷,對官場和民間都有著深刻的體會,此類題材多次出現在他的筆下。此作用筆瀟洒勁健,多以側鋒運筆,鋒芒畢露。

《漁舟讀書圖》

明,蔣嵩繪,絹本設色,縱171厘米,橫107.5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本幅款署「三松」,鈐「恭靖公孫」朱文印、「蔣嵩私印」朱文印。畫家用簡練概括的手法,表現群山繞湖、輕舟橫渡的清曠之景。湖面上一條篷船蕩漾,船尾一人靜坐讀書,船頭漁夫用力撐篙,釣竿斜插於船上,表現了文人士大夫閑適安逸的生活情趣。

(局部)

在畫法風格上,山石雖有斧劈皴的痕迹,但不像馬遠、夏圭那樣堅硬外露,而是落筆草草,水墨暈染濃淡相宜,此為蔣嵩粗筆水墨山水畫的典型之作。

《康熙帝讀書像》

清,宮廷畫家繪,絹本設色,縱138厘米,橫106.5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康熙帝讀書像》軸為觀者展示了大有作為的君主勤勉苦讀的一面。圖中康熙帝盤腿端坐,凝神靜思,彷彿正在深思書中精華。身後書盈滿架,排放齊整,傳達出像主涉獵廣泛、勤勉好學的信息。

縱觀全圖,宮廷畫家顯然受到了歐洲繪畫技法的影響,如人物面部的渲染,及衣服褶皺不用中國畫以線條勾畫的表現手法而用色彩明暗的變化加以描繪。再如人物背後的書架的透視關係與陰影的表現使用的也是歐洲繪畫所特有的技法。這反映出中國畫家正在初步嘗試用一種外來的藝術技巧創作本國題材的繪畫,這是一種有益的探索,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一個例證。

《雍正帝讀書像》

清,宮廷畫家繪,絹本設色,縱171.3厘米,橫156.5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雍正帝讀書像》繪寫他端坐於錦墊之上,手捧書卷,默默沉思,彷彿在體味書中三昧。

此類讀書坐像構圖最早見於康熙時期,之後成為一種固定的布局模式延續到晚清。故宮清代宮廷繪畫藏品中,雍正帝、乾隆帝、嘉慶帝、道光帝、同治帝均有構圖相似的肖像存世。

《九峰讀書圖》

清,王鑒繪,紙本設色,縱142厘米,橫57.5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本幅自題:「叔明《九峰讀書圖》為錢宗伯收藏,余時得借觀,今仿其筆意,呈仲翁老宗台教正。己丑季夏小弟鑒。」鈐「玄照」、「煙波釣客」白文印。鑒藏印有:「朱璿私印」白文印、「章翼詵堂法書名畫記」朱文印等共3方。「己丑」是清順治六年(1649年),作者時年52歲。圖繪崇山峻岭,蒼松平溪,一高士在茅舍內讀書。其展卷吟誦的細微舉止點明了愜意「讀書」的創作主題,寄託著畫家的隱逸思想。

(局部)

本幅構圖為高遠法取勢,山腳松木以工整的線條精心刻畫,顯現出作者以線造型的能力。山頂處以濃墨戳點,有渾點、破竹點、胡椒點、破墨點等,靈活多變的各種點法增強了江南山巒濕潤華滋、沉鬱深秀的氣象。山石的脈絡是以元人王叔明(即王蒙)典型的解索皴表現,其拖墨而下,屈曲密集的線條與山石的陡峭走向相一致,增強了山體的雄偉之勢。此圖堪稱王鑒仿王叔明的佳作,全面地展示了其對王蒙畫法得心應手的嫻熟的運用程度。

《山窗讀書圖》

清,王翚繪,紙本淡設色,縱160厘米,橫42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全圖以高遠法構圖,白雲、瀑布、樓閣穿插於重巒疊嶂的林木間,一派氣象萬千的蒼鬱景緻。畫幅的右下方繪有一人于山塢草堂內臨窗讀書,此景雖然在畫幅中所佔比例極小,卻點明了「山窗讀書」的主題,為山林景色增添了書卷氣息。

(局部)

從落款可知此圖係為恭祝友人王掞(字藻儒)寒窗苦讀、秋試中舉而作,帶有濃郁的情感色彩。全圖以元人王蒙細密繁複的筆法刻畫,線條活而不亂,理在其中,濃、淡墨色於交疊皴擦中層次井然。

此幅不失為王翚早年學仿王蒙畫風的精心之作。款署:「山窗讀書圖。奉賀藻儒先生秋薦之喜,時丙午九月九日,虞山王翚。」鈐「王翚之印」朱白文印。「丙午」為康熙五年(1666年),王翚時年35歲。

顧綉漁樵耕讀圖軸

清乾隆,長112厘米,寬45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軸具有文人畫的情趣,表現文人對清雅閑適、自得其樂的理想生活的追求。

綉家以綉繪結合的技法追摹原作風格,遠山近坡均以筆墨描繪點染。人物、木橋、茅屋、樹木等則以針代筆,以絲代墨,精細地綉制。針法除平針、套針、滾針、正搶針等常用針法外,草鞋、漁簍用網針,茅屋的窗欞、房頂用編針,蘆葦、小草用斜纏針,而衣紋除用滾針勾勒外,還用筆墨渲染,使之富有立體感。此幅詩塘題跋「采樵過野逢田父,理釣臨溪聽讀書」為青色絲綉,「青碧齋」、「露香園」、「靜顧」三印為紅色絲綉。


推薦閱讀:

王淵《百花圖卷》:所畫皆師古人,無一筆院體!
【文化】古人也有「詩詞大會」嗎?
古人低碳度夏日
把我們凍成狗的倒春寒,在古人的筆下竟然如此唯美
古人是怎麼搞笑的?

TAG:古人 | 名畫 | 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