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不琢不成器,玉器是怎麼琢不出來的?
玉必有工,工必有意,意必吉祥。
中國人崇尚和田玉幾千年,有人愛原石,就有人愛成品,玉不琢不成器甚至成為許多玉友藏玉的首要原則,不僅要琢,還要琢的漂亮,琢的有深度,若能同時兼具一種呼之欲出的文化內涵與底蘊,那是再好不過的了。
且讓我們來看一下我們手上的玉器是如何被一步步「推敲」出來的,在「推」與「敲」之間,實則蘊含著大師們的嘔心瀝血,有的師傅開玩笑:每次從工作室走出來,都感覺自己又活了一次...當然,我們說的是,作品,而非商品。
1、相玉
在得到玉料以後,師傅們首先要仔細地審視它的玉性、外形、色彩、綹裂、瑕疵等情況,對好壞部分瞭然於胸,這叫「相玉」。這一步尤為重要,因為是在「打底」,根基打好了,後邊的工程才能得以最好呈現,不然雕著雕著到一半的時候料子就往下掉,起性的一塌糊塗,那真是讓人啼笑皆非。
相玉要轉著看,正面、背面、側面、頂面……一塊玉料上面往往各色雜陳,既要有精彩的布局構思,又要巧用各種顏色,使得整個作品妙趣天成。也就是說師傅在看玉的時候,不僅僅要關注其玉質,還要結合後續的構思與布局來敲定,心中要有一個大致的「成竹」,這項技術活兒沒有個十幾年的功力,旁人還真做不來。
2、立意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最佳載體之一,每一塊玉雕都被賦予了上好的寓意,這就需要玉雕師有自己的立意構思。但我們講一個好的創意往往需要歷時很久,少則一兩個月,多即一兩年都很難說,所以這個環節非常關鍵。當然了,你要說千把塊的一個小件,那就是順手拈來的事了,一眼相中,基本上就定了題材與造型了,要不了很長時間。
玉雕師傅們會根據選擇的材料認真審視,吃透玉料,挖臟避綹。作品的設計重要的是保住皮色,這決定著作品的價值。
確定立意後,師傅們會用鉛筆繪製草稿,把造型和圖樣直接畫在玉石上,定稿後再改用墨筆塗繪。可以這樣說,在當今玉雕流派精彩紛呈的局面下,一個好的構思與創意若能驚艷四座,是能直接為玉雕成品的價值加分許多,甚至,會直接決定作品本身價格。
3、打大樣
這道工序也叫「出坯」,就是將玉料設計輪廓以外的邊角余料切除。此外,也要挖去不能用的瑕疵或臟點,剔除有礙設計的砂粒或雜石等等,使其適合於作品題材的需要。
同時,玉雕師會在粗坯的基礎上繼續雕琢題材圖案的各部結構,達到表現作品的基本造型和內容。
示意圖
4、精雕
大樣完成後,一般會在立體的輪廓上再畫上細節,進一步雕出立體的形狀,精確形狀,便於雕刻細部。雕刻從玉料表面進入了玉料內部,可能會發現新的問題。
所以,這裡就要用到「借」這一手法了。借皮色,借淺裂紋,借水草紋,借水線,甚至借棉絮雪花點...一切皮色或瑕疵都可以成為玉雕師傅們的道具,或錦上添花或瑕化作瑜。當然大的瑕疵若是過於明顯或直接深入玉質通體,留著做把玩料或紀念物也是合適的,大自然動的「手腳」,也是最為原始的神工趣味與藝術造詣。
以僵皮做鴛鴦之翅
在這一步驟中,需要雕刻、畫活,再雕刻再畫活,在不斷的雕刻中作品才會更具立體感。調整大型,確定細部,這時候要專心地一邊順活一邊校正細部,琢磨到沒有一點多餘的玉肉為止,順活結束。
在雕刻的過程中,磨削力對玉料的作用還是比較大的,兩者摩擦就會產生高溫,因此水在玉雕過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它既有降溫的作用,也起到了潤滑介質、除塵的作用。
5、打磨
這道工序,玉雕藝人稱為給玉雕「穿衣服」,也是雕刻的最後修飾過程,要依靠不同的刀向和刀法,刻划出器物的氣質和精神。打磨的具體操作過程與細雕類似,但使用的工具和磨料與細雕時不同。
拋光是一件很費心力的活,考技術,更考心態
同樣的一件產品,可是神態卻不同,這也是每個玉雕藝人的手法所決定的。一些初入行的學徒雕出來的做品無論怎樣都無法和大師相比,總是差了點兒什麼,或許,差就差在了「神韻」,神韻不僅僅為手法所影響,還有拋光。拋光能直接影響玉雕作品的神態,比如說拋高光、拋柔光、拋亞光,它們出來的效果絕對不一樣,氣韻自然也就差很多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