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有時很有趣,皇帝的聖旨也如潑婦罵街
在我們常規的印象里,古代代表皇帝命令的聖旨都是嚴肅而高端的。在影視劇中也常常能看到這樣的鏡頭:一個太監捧著聖旨對某大臣尖著嗓子喊:「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至於遣詞造句,更是詰屈聱牙,一般人根本聽不懂。這麼想當然沒毛病。以明清為例,聖旨內容大多由翰林院撰擬,經內閣大學士奏定後,再按品級填發。書寫則由皇帝從進士中親自評點選拔出來的最優秀者「庶吉士」來承擔。由於聖旨從擬稿到繕寫均由頂尖文化高手來完成,因而這些聖旨在頗富史料價值的同時,更具有極大的藝術欣賞價值。其行文的精悍洗鍊,幾乎達到了增一字嫌其累贅、減一字達意不確的程度。
傳說寫下七殺碑的草頭皇帝張獻忠 然而,這其中也有例外。比如盤踞四川自稱大西國皇帝的張獻忠,就因為出身問題,不太懂宮廷規矩,因此在下詔方面也鬧了不少笑話。據時人計六奇的《明季南略》所載:「大西國皇帝張獻忠一字不識,凡平日發敕書與群下,必口述過,不論鄙惡,悉照其口語書之,如差一字,便殺代書者」。部將劉進忠進攻漢中失敗,張獻忠給他發去一道聖旨問罪。「是時進忠在遂寧,忽傳朝廷有敕書至,即傳合邑有司、鄉紳、士民郊外迎敕至公所拜辭畢,命生員登壇開讀,官民跪聽;但聞其上高聲讀云:『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咱老子叫你不要往漢中去,你強要往漢中去;如今果然折了許多兵馬驢球子,入你媽媽的毴(因bi,意同眾所周知的國罵)!欽哉!』。文武士民俱向上叩首,呼萬歲謝恩而退。」
放牛娃出身的明太祖朱元璋 或許你會說,張獻忠不過是偏居一隅的草頭皇帝,不具備代表性。那麼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算是夠分量吧。這位出身下層社會的馬上皇帝讀書不多,因而聖旨大多也都相當直白。據說有次倭寇來犯,當地的地方官吏請旨問如何處理。朱元璋下發一道聖旨說:「奉天承運,皇帝昭曰,告訴百姓每(們),準備好刀子,這幫傢伙來了,殺了再說。欽此。」
存留在曹雪芹故居的康熙聖旨 還有鼎鼎大名的千古一帝——康熙皇帝。他的聖旨有時候也不那麼靠譜。在北京植物園內的曹雪芹故居,保存了許多曹雪芹祖父曹寅與康熙皇帝的往來奏摺與聖旨。其中言語大多是諸如「朕安」、「知道了」之類的大白話。其中,康熙四十九年,曹寅疾病不斷。於是蘇州織造李煦上曹寅病重代請賜葯摺。康熙回復聖旨說:「爾奏得好。今欲賜治瘧疾的葯,恐遲延,所以賜驛馬星夜趕去。但瘧疾若未轉泄痢,還無妨。若轉了病,此藥用不得。南方庸醫,每每用補濟,而傷人者不計其數,須要小心。曹寅元肯吃人蔘,今得此病,亦是人蔘中來的。金雞拿專治瘧疾。用二錢末酒調服。若輕了些。再吃一服。必要住的。住後或一錢。或八分。連吃二服。可以出根。若不是瘧疾,此藥用不得,須要認真。萬囑,萬囑,萬囑,萬囑!」雖然不像張獻忠聖旨那樣粗鄙,卻也直白的幾近白話。
雍正那道著名的任性批摺 康熙的繼任者雍正比起他老爹來也不遑多讓。據說大臣田文鏡上了一個奏摺,他在上面批複:「朕就是這樣漢子!就是這樣秉性!就是這樣皇帝!爾等大臣若不負朕,朕再不負爾等也。勉之!」
清道光年間的標準聖旨 其實,皇帝們也不過是有血有肉的人,哪怕是康熙這樣的聖主明君,除了廟堂之高的端莊肅穆,私底下也難免會有些小性格小情緒。至於朱元璋、張獻忠這樣的布衣皇帝,依照自己的性子去寫聖旨就更不難理解了。上述這些或粗鄙或淺白的聖旨,也給本就厚重嚴肅的歷史,留下了一抹幽默的色彩。
推薦閱讀:
※此王朝十七位皇帝陵寢離奇消失,二百年後重現,原因讓人哭笑不得
※皇帝論命歌
※萬歷皇帝為何28年都不上朝?
※劉邦僅用七年時間便由逃犯成為皇帝,因身上有兩大神奇之處
※晉紀十 孝懷皇帝下永嘉六年(壬申、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