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和「習」的關係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譯文:孔子說:「學了,然後按一定的時間去實習它,不也高興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這裡的學而時習之,以前聽老師講就是要經常複習,可是我覺得弄懂了的東西不用經常複習,比如兒時的往事,幾十年過後,仍然歷歷在目。我覺得這個譯文才是對的,也就是學習後要經常用在實踐中,才能產生快樂,學以致用才能感到高興。
陶行知的原名不叫陶行知,他的原名叫「陶知行」,也就是說先要有理論知識,才用於實踐。後來隨著他做教育的深入,他發現不對,是先有實踐,才有理論知識,故更名為陶行知。學習也是一樣,應該是先習才學。也就是知道學來有什麼作用,學生學起來才輕鬆,這是我們在課堂上忽視了的環節,或者也不知道怎樣去告訴學生,學後有什麼作用?也就是這樣,數學課堂才讓學生感到枯燥無味。
有人也總結得好:「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名師指路」。所以古人學習時,他們都不是在教室里一直聽老師傳授知識,而是在實踐中提升自己所學到的知識,我記得小時候看古人修改古詩,比如「春風又綠江南岸」、「僧敲月下門」等,為一個字,就要和朋友反覆討論,多次修改才得以佳作。這也充分說明了「習」之重要。
所以,我們作為教者(包括家長)輔導孩子學習時,不要在「學」上做文章,要多在「習」上做文章,孩子才會愛上學習,比如出門購物時,回來得讓孩子算算賬,當然最有效的辦法是讓孩子畫繪本,把所購的物品畫下來,且註明價格,然後計算用去了多少費用?孩子不用你告訴他,他也知道學數學是可以用來算賬的,既鍛煉了孩子的繪畫能力,又讓孩子的數學素養得到了培養,何樂而不為呢?我想我們老師和家長每天逼著孩子們學習,但學習的真正含義都沒有搞清楚,所以學生在一二年級開始,數學太枯燥,數學太空洞的概念就植根於孩子的心目中。我們要輔導孩子學習,還是先把這一概念搞清楚了,我想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推薦閱讀:
※現代男女關係真實寫照
※人與人的關係
※論揚州鹽商與揚州八怪的依存關係
※供應商關係管理(SRM)
※轉 婆媳關係
TAG: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