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真的懂孩子嗎?(一)-1
我是一位在幼兒園一線幹了十多年的幼教工作者,接觸過無數的孩子和家長,看到了很多成功和不成功的家庭教育。有了孩子後,我中斷了事業,陪伴了孩子生命最初的五年。在很多家長眼裡,我是幼教專家,我曾經也以為自己很懂孩子、很懂教育。但是,當我潛下心來研究孩子的時候,我發現其實我不懂孩子。
我曾認為:
孩子像一團泥巴,需要我們去「塑造」,我們想把他塑造成什麼樣子就是什麼樣子;
孩子需要競爭,如果成人說「看哪個孩子吃得最快」,保證個個孩子都想吃第一名,這樣的競爭是非常必要的;
孩子要堅強,不要動不動就哭,哭是懦弱的表現;
孩子要懂得分享,孩子不願意分享說明他是一個自私、小氣的孩子;
後來,我發現我錯了,以前「以為自己很懂」只不過是自以為是,靜心下來才發現自己根本未能深入到孩子的內心世界!我僅僅看到了表象,沒有看到本質;僅僅看到眼前,沒有看到未來。我以為我懂孩子的心,其實我不懂他們的心。
讀懂孩子的內心世界是一個很大的命題。當我們對孩子報以敬畏之心的時候,我們才會發現自己曾經是多麼無知和輕狂!孩子是上天送給我們的禮物,他們原本就是完整的,他們是心靈純凈的人間天使,他們不需要我們塑造,他們需要按照自己的方式長大!而我曾經的教育卻是讓他們按照成人的方式長大!
「懂」孩子是教育孩子的開始,如果我們不懂孩子,那麼我們給孩子實施的 「教育」於孩子而言就是一場災難!我要喚醒更多和我一樣曾經誤解了孩子的家長,我要幫助他們和他們的孩子。2009年1月16日,我在天涯社區發了一個名為「走進孩子的心靈」的帖子,記錄了我在養育孩子過程中的心得和感悟,引起了千千萬萬家長的共鳴。由於我幼兒園園長和媽媽的雙重身份,既從教育者的角度闡述科學的教育觀,又從媽媽的視角講解該如何處理孩子成長路上面臨的種種問題,文章實用、可操作性強,不少家長反映受益匪淺,不僅改變了他們的孩子,同時也改變了他們。
我的一位同學是中學老師,他常向我大發感慨:現在的孩子太難教了!如果不嚴格要求,他們很不自覺,上課不專心,有機會整老師,甚至拉幫結派打架鬧事;如果嚴格要求,他們又很抵觸,不少學生出了心理問題。我說,這些都是由於孩子在幼年沒有受到良好的教育,性格和心理出了問題,很多問題當時不會顯現,遺留至小學、中學或大學才顯露出來,而到了那時,已經過了孩子的性格形成關鍵期,要改變就很困難了。打個比方,好比一條河流,在源頭上出現了污染,你跑到下游去治理能治理好么?
6歲前的教育的重要性在很多書中都有闡述,「三歲定終身」之類的話相信很多家長都不陌生,但是,現在的狀況是家長們更重視小學到大學階段,他們絕對不願意把孩子交給水平不高的老師或不好的學校,但他們會把嬰幼兒交給老人或者保姆照料,很多老人和保姆根本不懂教育小孩。部分由自己帶孩子的媽媽,也只是從書上或網路上了解一些育兒知識。早期教育的重要性遠遠超過小學、中學、大學等任何階段,0 6歲是孩子構建自我的重要階段。形象地說,6歲前的教育就好比萬丈高樓的地基,地基打好了,高樓才能建穩;地基沒打好,高樓建得再漂亮也可能會垮掉。
誰對0 6歲階段的孩子影響最大呢?是父母!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占著絕對的主導地位,是任何人、任何機構都不可比擬、無法替代的!父母一職比任何崗位都重要!沒有誰生來就會做父母,做父母也需要「崗前培訓」和學習,否則你就只能把孩子養活、養大。
我夢想有那麼一天,每一位孩子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都能擁有幸福的人生,不管他來自城市還是農村,不管他是富裕還是貧窮。帖子堅持一年多後,有出版社找到我,要把帖子里的文章結集出版。我覺得這是一種很好的推廣教育經驗的方式,能幫到更多不能上網
的家長。這本書大部分是寫的我的孩子的故事,還穿插了我們幼兒園及我周圍的孩子的故事。這些故事都是真實的,來源於一個個普通的家庭。但為了保護孩子的隱私,文章人物全部為化名。
孩子有很多共性,但每個孩子又有自己的特質以及發展差異。所以,讀這本書的時候,請大家不要拿自己的孩子跟書中的孩子比,也不要直接照搬書中的經驗,而要根據自家孩子的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和網友們交流的過程中,很多家長反映她們(其中不乏教育學碩士)看過多本教育書籍,可到頭來還是不知道怎麼教育孩子。這是由於沒有把書上的理論內化成自己的東西,所以道理都懂,到了實踐中還是不知道怎麼做。請大家在看本書的時候,結合自己的實踐,用心來思考和感悟,必要的時候做做筆記,把自己的心得寫下來。這樣可以幫助您把書上的東西內化,將理論運用於實踐當中。
有人形容,世界上有三類家長,第一種是既不懂教育,又不教育孩子的家長,其孩子成長得中等;第二種是既不懂教育,但又要教育孩子的家長,其孩子成長得最糟;第三種是既懂教育又重視教育的家長,其孩子成長得最好。「別以為你懂孩子的心」,這句話是替孩子說的,希望這樣的「當頭棒喝」喚醒那些誤解了孩子的家長,把自己降到孩子的高度,試著去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希望本書拋磚引玉,幫助大家成為「既懂教育又重視教育」的那類家長。
這本書完全是「無心插柳柳成蔭」,發帖的時候並未想到成書,因才疏學淺,雖五易其稿,仍然有些地方不盡如人意,請讀者們批評指正。在此,我要感謝伴隨我兩年多的網友們:媛媛媽、鬧鬧媽、塔媽、寬哥媽媽以及所有關注和支持我的媽媽們,正是你們的支持,鼓舞我一直堅持下來,也因為你們自發的宣傳,讓更多的媽媽得到幫助。感謝你們!
最後,祝願天下父母都能不斷學習、不斷完善,和孩子一起成長,給孩子幸福快樂的人生。
第一節 孩子不需要我們「教」
1.?孩子畫畫讓我們教嗎?
2.?成人的「教」只會給孩子鎖上一個框框。
3.?我們不教,孩子怎麼會呀?
很多家長「好為人師」,熱衷於「教」孩子,他們認為,孩子不教就不會,必須得教。於是,他們教孩子說話、教孩子走路、教孩子唱歌、教孩子畫畫、教孩子玩。他們喜歡跟在孩子身邊,喋喋不休地說:寶寶,告訴你,要這樣,不要那樣;來,跟媽媽(爸爸)學他們甚至教孩子玩,譬如玩玩具或玩沙,他們會先示範:看到沒,要這樣玩,云云。
我還聽有位媽媽說,他們那邊,孩子到了四五歲,家家戶戶都會在晚上教孩子寫字、畫畫、做算術。我說:「你沒教過吧?」她說:「大家都教,我怎麼能不教呢?不教的話孩子就會落後呀。」我又問:「那你們教了以後,孩子是什麼反應呢?」她說:「我正頭痛呢,孩子一點都不愛學習了,每天晚上必須看著,才能搞一會兒學習。」我說:「你知道為什麼孩子不愛學習了嗎?」她搖搖頭。我接著說:「就是你們的教把孩子的學習興趣給教沒了。其實孩子天生愛學,是不用我們去教的,我們也沒有資格來教孩子。」
這位媽媽的眼睛瞪得銅鈴大,說:「這怎麼可能,不教的話,孩子怎麼能知道那些知識?怎麼知道畫畫、寫字、算術?」
她的反應在我意料之中,因為曾經很多人看到周周的畫之後,都驚訝於這麼小的孩子居然畫得這麼好。轉而他們會問我:「周周媽,是誰教的呀?是不是上了美術班?」我笑著說:「沒有誰教,她自學的呢。」家長們不相信,說:「誰信呀,不教孩子能畫得這麼好?」
教沒教我心裡是最清楚的。不僅是畫畫,別的東西比如走路、騎單車、唱歌、識字、寫字等,我都沒教過。孩子不需要我們「教」,成人的「教」只會給孩子鎖上一個框框,牢牢束縛住孩子的思維,鉗住孩子想像的翅膀。
也許大家會感到疑惑,我們不教,孩子怎麼會呀?周周是如何「學會」畫畫的呢?約1歲8個月的時候,周周對塗塗畫畫表現出強烈的興趣,我順勢而為,買回畫畫的紙和油畫棒,清理了一張小茶几當畫畫的桌子。周周開始了她的塗鴉之旅。剛開始是亂塗一氣,畫一些曲線、線團及亂七八糟的線條,這是孩子塗鴉早期的表現。後來她不滿足於自己塗,開始要求我畫,要我畫杯子、凳子、氣球及各種小動物。我怕我的畫會局限她的思維,但是又不能打擊她畫畫的興趣,必須給她畫,怎麼辦?雖然原來我學過3年美術,但是還沒到看到什麼就能畫出來的水平。於是我買回了一本《兒童美術教室》的書,上面有很多畫,於是我先學著畫不同姿態的動物、不同樣式的氣球,總之每一樣東西,我都會畫出不同的樣式。在這個過程中,只是在周周要求我畫的時候,我才畫,畫的時候不多說話,不會教她「氣球應該怎麼畫」之類的。我只是應她的要求畫給她看,而且每次都會鼓勵她自己畫。
周周開始自己畫畫後,每次畫完,我都會請她說說畫的是什麼,周周有時說是蛇,有時說是蘋果。雖然一點也看不出來她畫的是什麼,不過我仍然試著從她的視角來理解她的「作品」。周周1歲10個月的一天,她塗鴉完畢後大叫起來:「球球,球球。」那時,周周的語言表達還局限在三到四個字,重疊詞是最常見的。我跑過去一看,果然是一個氣球,笨拙的、稚氣的筆跡,歪歪扭扭的線條!我開心得不得了,把周周舉了起來,大聲喊:「周周會畫氣球了,周周會畫氣球了!」周周的小臉上充滿了成就感!
從那以後,周周就一發不可收拾了,畫杯子、帽子、太陽、熱帶魚、海豚等,兩歲多的時候學會了畫人。後來除了用油畫棒外,她還用水粉顏料畫。在這期間,我給周周買了大量的繪本,圖畫、色彩都非常美,讓她接觸好的繪畫作品,耳濡目染受到熏陶。我還買了一套《凱蒂的名畫奇遇》,讓她欣賞世界名畫。周周看了《凱蒂的名畫奇遇》後,居然自己學會了「點彩派」畫法。
這些我都沒有教過她,因為我覺得對於孩子來說,繪畫的技巧不重要,她的大膽想像才是最重要的。另外,我並不是學美術專業的,我認為自己沒有能力來教她。
周周3歲的時候,在公園寫生,旁邊兩個約4歲的小孩很感興趣的樣子,圍了過來。周周給了他們紙和筆,大家一起畫起來。小孩子的媽媽在一旁喋喋不休地「指導」,她對孩子說:「你看妹妹,畫得多好,握筆握得多好,你應該這樣握筆。」然後,這位媽媽奪過孩子手中的筆做了個示範,孩子不知所措。這位媽媽滿是羨慕地問我:「你的孩子畫畫很好呀,瞧她那握筆姿勢!是不是上了美術班?」我笑笑說:「沒有上美術班。」這位媽媽追問:「那是你自己教的?」我說:「我也沒有教,她自己學的。」這位媽媽極不相信地看著我,撇撇嘴沒再說什麼。我知道一時半會兒和她說不清楚,沒有繼續跟她解釋。而她繼續在兒子耳邊喋喋不休,兒子滿腔的作畫熱情慢慢消退,草草花了一幅畫之後,不肯繼續再畫。
不僅畫畫,周周其他的「本領」也是「自學」的。1 10的數字是周周看我們玩撲克牌認識的;大量的兒歌是周周看「小小智慧樹」和兒歌碟學會的;騎單車是她自己摸索學會的;三歲多的周周會「畫」一些字了,比如數字1、2、3、5、6、8,字母P,以及漢字「回」「小」「大」「田」「不」等,這也是她自己看見一些文字之後,照著「畫」的。大家注意,不是「寫」字,是「畫」字。她沒有筆順,就像畫畫一樣,把字畫了出來,這些都是周周自發進行的。
3歲半的時候,周周自己學會了10以內的加法。一次吃飯的時候,周周問我:「這裡有幾個飯碗呢?一. 4個;二. 6個。」她喜歡看巧虎,經常學著巧虎這麼提問。我說:「我選擇一,4個。」周周接著問:「有幾個菜碗呢?一. 2個;二. 3個。」我回答:「我選擇二,3個。」周周朝我豎起大拇指,說我答對了。我忍俊不禁,趁機反問她:「桌子上有4個飯碗,3個菜碗,4個加上3個,一共是幾個碗呢?」周周把碗數了數,說:「7個。」我說:「答對了。」
就是這一次,周周理解了「加法」的含義,她觸類旁通,學會了10以內的加法。不管我問幾加幾,她都會把手指頭拿出來運算,得出正確答案。
回想以前(現在還有很多幼兒園仍然是這樣教的),我們曾經教孩子10以內的加法,是多麼費勁,從2到10,每個都要教一次,並且效果很不理想。譬如5的加法,我們就要教1+4、2+3;6的加法,我們就要教1+5、2+4、3+3,以此類推。還要設計出很多情節去教,譬如小白兔拔蘿蔔之類的。往往課上到一半,孩子們就失去興趣了。這種靠老師演示、孩子較少實際操作的教學方法把孩子越教越糊塗,很多大班孩子還搞不清10以內的加法。
不少成人容易犯「好為人師」的毛病,不懂美術的敢教孩子畫畫,不懂樂器的敢對孩子拉琴指指點點,不懂舞蹈的敢對孩子的舞姿評判一番,英語發音不標準的敢於教孩子說英語不管做什麼,成人總會覺得自己比孩子高明!
孩子有自己的思維方式,家長指導過多,就會讓孩子喪失自己思考的能力,依賴於大人的指導。一位身在海外的媽媽留言說,她帶著兩歲多的兒子在戶外玩沙,她發現如果自己不指導,孩子就不知道怎麼玩。她反思,可能是自己以前對孩子指導過多的緣故,導致孩子依賴於她的指導。後來她很希望孩子能用自己的方式去玩,但是孩子不願意自己去嘗試新的玩法了。比如騎單車,孩子騎一下,騎不好就放棄了,不願意反覆去嘗試。
孩子不需要我們教,是不是可以什麼都不管呢?不是的。如果什麼都不管,就如同農民對地里生長的秧苗遭遇了大量的雜草而任其自生自滅一樣,那是種不出好莊稼的。
首先,我們需要創設一個有準備的環境,這個環境應該自由、寬鬆、符合孩子的年齡特點。家長要善於發現孩子的
興趣所在,根據孩子那個階段的興趣創設環境,簡單地說,就是讓孩子在適合的時間做適合的事,這個適合就是以孩子的興趣為標準。舉例來說就是,孩子喜歡畫畫,家長就給孩子提供專業的筆、顏料和紙,不能因為孩子小、怕浪費就買一些便宜的紙,或者以為省錢買一些小張的紙,這樣會局限孩子的思維,影響孩子繪畫的感覺;孩子喜歡音樂,就給孩子聽各種經典的音樂,各種樂器演奏的、各種風格的音樂。再如,某個階段孩子主動做加法,就要給孩子提供可以擺弄的實物如小棒、石子、小籃子等,讓孩子自己擺弄;或者,如果孩子要求獨立自理,就要把家裡的器具按照孩子的尺寸、高度來設計,比如洗臉台的高度、坐便器或蹲便器的尺寸,書架和桌椅等傢具的高度是否便於孩子使用和取放。
我記得周周3歲半的時候,突然迷上了舞蹈,一聽音樂就有反應。周周對音樂的感受力很強,我時常播放一些不同樂器如鋼琴、笛子、琵琶、巴烏演奏的樂曲,周周根據樂曲的高低起伏、節奏翩翩起舞,用肢體語言來表達她對音樂的理解。讓我驚訝的是,她能準確地感受到音樂的情緒,比如平靜、悠揚、歡快、激昂。她用不同的動作表達不同的情緒,舒緩的音樂用緩緩地走、柔軟地舒展手臂來表達,激昂的音樂用奔跑、快速轉圈來表達,歡快的音樂用扭屁股和蹦跳來表達。跳舞的時候,她的神情隨著音樂時而抒情,時而喜悅,時而激昂。雖然周周不會用語言來表達她對音樂的感受,但是她用肢體動作把對音樂的感受表達得淋漓盡致!當時,有朋友看了周周即興自編自演的舞蹈之後,連連驚嘆周周的藝術天賦,建議我送她到專業老師那裡去學習舞蹈。我謝絕了,因為在6歲以前的階段,孩子對藝術的感受力、創造力、興趣才是最重要的,雖然她的動作笨拙,沒有專業學習過的孩子跳得那麼到位,但她可以無拘無束地表達、感受和創造,這就足夠了。我不想為了讓孩子學一些舞蹈動作和技能而失去最寶貴的創造力,所有的技能在6歲以後,孩子更能輕而易舉地學會,但是創造力是學不來的。我們幼兒園的很多孩子上了舞蹈培訓班之後,是學了不少專業動作,但是他們的表演機械、表情呆板,臉上的微笑都是硬生生擠出來的,淪為了跳舞的機器!所以,我不會讓周周在6歲以前學習舞蹈以及任何一門技能性的「特長」的。我要做的就是,在她對音樂、舞蹈感興趣的時候,給她聽好的音樂、給她看優美的舞蹈、給她提供各種顏色的紗和布料(讓她裝扮自己,當做舞蹈服裝),以及當她最忠實的觀眾。
其次,在孩子對某一個事物發生興趣的時候,我們應該準確地把這個事物所對應的概念告訴孩子,讓「概念」和「事物」配對。比如,當孩子痴痴地看著燈泡的時候,我們要不失時機地告訴孩子「燈」。這樣孩子就把「燈」這個具體的「事物」和「概念」對上了。再如,大冬天的時候,寒風刺骨,孩子感覺到冷。這時可以導入「冷」的概念,孩子就可以把「冷」的概念和「冷」的感覺配上對。
這裡要強調一點,你給孩子的東西一定要是準確的,不能給些錯誤的東西。如果你對你的答案不確定,那麼你一定要查證後再給孩子。我看見過不少家長用蹩腳的普通話教孩子念唐詩,孩子也學會了這種蹩腳的普通話,到孩子上小學了還改不了。有些自己都說不好英語的家長(包括某些老師),教孩子說英語,孩子說一口咱中國人聽不懂、人家外國人也聽不懂的「英語」。有的家長被孩子的某些問題問住了或者不便於回答,就隨口敷衍孩子,很多孩子都問過「我從哪裡來」的問題,大多數家長以「從樹上掉下來的」「路上撿的」「垃圾桶里撿的」等答案來敷衍孩子,造成對孩子的誤導。
周周也很好問,看到各種植物,她問「這是什麼樹」「那是什麼花」,我們會告訴她植物的名稱和習性,很多答不上來的,我們就帶周周到橘子洲頭去找答案,那裡有很多種樹和花,每一
株上面都掛了牌子,上面有植物的名稱、年齡、習性的介紹。我們到博物館參觀,周周對馬王堆出土的文物如青銅器、陶瓷等都非常感興趣,我們便給她念一念文物旁邊的說明文字,並聽一聽講解員的解說。周周回來後,翻閱我們拍的文物照片,都能說出那些文物的用途。
幾乎每一個孩子都好問,有的孩子甚至把家長問得無言以對,不知怎麼回答孩子的問題。其實,孩子發問的時候,就表示孩子在思考,這正是好的教育機會!聰明的家長知道把握教育機會,耐心而詳細地一一解答孩子的問題,不知道答案的會和孩子一起去書上或網路上或通過其他途徑尋找答案。千萬不能因孩子問得太多嫌煩,或是隨便敷衍孩子,那樣孩子會失去好問勤思的可貴品質。家長要不斷地豐富自身的文化素養,廣泛涉獵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
最後,我們要和孩子一起享受探索的過程。比如周周看到水裡的觀賞鯉魚,好奇地問小魚喜歡吃什麼呀?於是我們帶上麵包、花生、米飯、菜葉等,和周周一起餵魚,在餵食過程中,周周觀察到了小魚喜歡吃什麼。我們飼養過小魚、烏龜、鴨子等小動物,栽種過大蒜、生薑、紅薯、土豆等蔬菜,做過水變成冰、冰化成水、沉浮、什麼東西會降解等實驗。孩子在親自動手體驗的過程中,認知在發展,知識在累積。這比成人教的記憶得更深刻,也更有興趣。
我們幼兒園經常有少數家長找我提意見,說孩子沒學到什麼東西。我反問他們:「你們陪孩子一起做過小實驗嗎?陪孩子一起玩過嗎?你了解你的孩子嗎?」他們大多搖搖頭。我說:「你們不和孩子一起探索,又怎能了解孩子學到了或者沒學到什麼呢?看得見的東西譬如唱幾首歌、背幾首唐詩、說兩句英語,孩子是很容易學到的,但是看不見的東西譬如觀察能力、邏輯推理能力、創造力等必須要家長陪同孩子一起探索,並且細心觀察孩子才能了解到啊。」
有人說孩子是一張白紙,讓成人去書寫;還有人把孩子當一個容器,試圖去把這個容器灌滿。持這種觀點的人都走進了一個誤區,即成人是主導,孩子是成人教出來的。其實,孩子才是他自己的主導,每個孩子天生是大師,成人要對他們懷著敬畏之心,不要隨意去教他們,因為我們實在是沒有「教」的資格。我們能做的是適時而適度的引導。
重點提示:
不少成人容易犯「好為人師」的毛病,特別是對著小孩,不管做什麼,成人總會覺得自己比孩子高明!成人的「教」只會給孩子鎖上一個框框,牢牢束縛住孩子的思維,鉗住孩子想像的翅膀。殊不知,孩子不需要我們「教」。
孩子不需要我們「教」,但並不是說我們可以不「管」,成人要和孩子一起享受探索和「學」的過程。成人要為孩子「學」準備一個自由、寬鬆、符合孩子年齡特點的環境,給孩子的東西一定要是準確的,不能給些錯誤的東西。
孩子對某一事物發生興趣時,成人要準確地把這個事物所對應的概念告訴孩子,讓「概念」和「事物」配對。在6歲以前的階段,孩子對藝術的感受力、創造力、興趣才是最重要的。孩子發問的時候,就表示孩子在思考,這正是好的教育機會。
當孩子受到拒絕時
1.?孩子受不了別人的拒絕怎麼辦?
2.?為什麼樂樂不給周周牛奶喝,只給思思喝?
3.?孩子被他的朋友拒絕了怎麼處理?
我正在寫稿,突然手機鈴聲大作,是思思媽打來的。她說:「你快來吧,周周在這裡哭,傷心得不得了。」我問:「是怎麼回事呀?你們能解決的話,我就沒有必要去了。」思思媽說:「我們解決不了,你快點來吧。」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周周、樂樂和思思在卧室玩,過了一會兒,周周出來了。樂樂和思思在屋裡將門反鎖,周周去敲門,樂樂和思思在裡面唱:「不開不開就不開,媽媽沒回來。」周周說:「我是小兔子媽媽呀,快開門吧。」樂樂和思思還是不開門。周周到客廳看了一會兒電視,樂樂和思思還是不開門。周周外婆說:「周周回家了啊。」樂樂打開門,一看周周沒回家,又把門關上了。這個過程中,周周就有些不高興了,但是還沒有哭。後來,樂樂在屋裡抱思思,不小心把思思摔到地上,思思哭起來了。樂樂打開門,拿了三盒旺仔牛奶出來,一盒給思思,一盒給自己,說另一盒要收起來留著明天自己吃。樂樂奶奶叫她拿一盒給周周,樂樂不肯。周周去拉樂樂的手說:「樂樂,我和你是不是好朋友呀?」樂樂甩開了周周的手,周周就開始哭了。樂樂奶奶說:「樂樂你不給牛奶給周周喝,阿姨下次不會讓你到周周家去了。」樂樂聽奶奶這麼說,不高興地打奶奶,仍然不肯給周周牛奶。周周外婆說:「周周,外婆帶了錢,去給你買一盒旺仔牛奶好不好?」周周哭著說:「不好,外面的牛奶不好喝。」周周執意要樂樂的牛奶。
思思媽說完這些後,把電話給了周周。電話里傳來周周的哭聲,她泣不成聲地說:「媽媽我要旺仔牛奶。」說完這一句,周周哽咽著話都說不出來了。我說:「你等著媽媽,媽媽就過來。」放下電話,我換衣服出門。我給周周的社交規則是:自己的東西自己支配,別人的東西要經過允許才能拿,別人不願意不可強求。周周懂得這一點,在外面從來不亂拿或亂要別人的東西,如果想要別人的東西,她都會先詢問,如果別人不同意,她會坦然接受拒絕。可這一次為什麼在樂樂不願意的情況下,她仍堅持要樂樂的牛奶呢?我分析,周周拒絕到外面買牛奶,說「外面的牛奶不好吃」,這表明她在意的不是牛奶,而是樂樂的友情。一直以來,她把樂樂當成最好的朋友,在她的心目中,樂樂的位置非常重要,僅次於曉曉姐姐。有次思思和樂樂搶玩具,思思打了樂樂,周周毫不猶豫地衝過去幫樂樂。與其說周周是一定要拿到樂樂的牛奶,不如說是一定要得到樂樂的友誼。在她看來,樂樂和思思躲在卧室里不開門,把她關在外面,這就是在孤立她。而樂樂給思思牛奶,居然不給她牛奶,這意味著樂樂更喜歡思思,不像以前那麼喜歡她了。這讓她有種被人拒絕的挫敗感,在感情上一下子難以接受。
據思思媽說,看到周周當時的傷心樣,周周外婆都掉眼淚了。外婆的過度反應估計也增加了周周的傷心。其實,人的一生中總是會遇到諸多拒絕,讓孩子體驗一下拒絕是一件好事。對於三歲多的孩子來說,她完全可以做到這兩點:第一,有勇氣拒絕別人;第二,坦然接受別人的拒絕。這兩點是非常可貴的心理品質,前者意味著有自己的個性,敢於說「不」,不盲從;後者意味著一種坦然、平和的心態,面對拒絕,能坦然接受,不會因為別人的拒絕而嫉恨。
很多人是忍受不了別人的拒絕的,被人拒絕後會產生一種挫敗感、嫉恨感。我認識一個人,他特別不能接受別人的拒絕,包括來自親人、朋友、同學、鄰居等任何人的拒絕。一旦遭到別人拒絕,他就垂頭喪氣,覺得別人看不起他,生出一種嫉恨,恨得牙根痒痒。比如他找別人借錢,別人不借,他便恨得要死,罵這個人狗眼看人低,發誓再也不跟這個人交往了。或者他求別人辦事,別人不給辦,他也恨得要死,恨不得馬上讓這個人倒霉。和他相處,大家都覺得是一種負擔。他的人際關係非常糟糕,沒有真正的朋友,連親人都敬而遠之。
經常有「男友求愛不成,殺了女友」或
者「女友被拒,糾纏男友,或殺人或自殺」的新聞見諸報端,這些人其實就是缺乏「坦然接受拒絕」的心理品質。人與人相處,其感情也是充滿變數的,友情和愛情都是如此。那些遭遇感情打擊就想不開而採取極端行為的人,缺少堅強的內心和豁達的胸懷,他們無法坦然面對別人的拒絕,容易鑽牛角尖,走死胡同。
由於我平時注意引導,對於一般的拒絕,周周還是可以坦然面對的。比如她想借我的裙子裝扮自己,如果我不同意,她就放下裙子,坦然地走了。再比如在外面玩,她想玩別的小朋友的玩具遭到拒絕,她會若無其事地轉而去玩其他的東西。在周周看來,這一次樂樂的「背叛」給她的「打擊」太大了。樂樂是那種謙讓型的孩子,不跟別人爭長論短,和任何人在一起玩,都會讓著對方。以前,她一直對周周很好,對周周百般地關心和照顧:周周吃藥,樂樂來喂;周周上廁所,樂樂給周周拿紙;唯一的一塊蛋糕都分給周周,寧可自己不吃。在周周看來,樂樂從來沒有拒絕過她,而今天樂樂突然和思思好上了,拒絕、孤立了自己,因此她心裡便有種巨大的失落。
孩子未來的人生路上一定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拒絕,包括熟悉的和不熟悉的人的拒絕,以及來自於友情和愛情的拒絕。在孩子幼年時體驗一下來自於好朋友的拒絕,遭遇一次好朋友的孤立,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引導得當,孩子完全可以以平常心來看待朋友的「背叛」。當然,在遭遇朋友拒絕的時候,首先還是應該積極想辦法贏得友誼,如果經過努力後還是不能贏得,也要以平常心來坦然面對。
出門的時候,我帶了兩本故事書,我知道周周和樂樂都喜歡看故事書。來到樂樂家,一上樓梯,大大小小一群人都在樓梯口等著。當時的情形是這樣的:周周掛著淚水,滿臉委屈和傷心;樂樂手裡握著一盒牛奶,臉上毫無表情。我什麼都沒問,只是笑著和三個小朋友打招呼,然後舉起手中的繪本說:「我帶了很好看的故事書哦!」周周接過故事書,樂樂看見故事書,兩眼放光,伸手欲拿。周周本能地把書藏到身後面。我故意大聲說:「故事書是周周的,樂樂也想看,怎麼辦呀?」樂樂遲疑著,不知該怎麼辦。這時,周周主動把兩本故事書遞給樂樂。樂樂接過故事書,把手裡的牛奶遞給周周。周周接過牛奶,破涕為笑,蹦了起來,委屈和傷心瞬間煙消雲散。樂樂也開心起來,對周周說:「我來幫你插吸管吧。」邊說邊把吸管插了進去遞給周周。周周開心極了,拿著牛奶又笑又跳。
孩子看事物的角度和成人不一樣,他們做任何事情都沒有惡意。比如這件事情,樂樂和思思絕對不是有意來孤立周周。我們不要以成人的眼光來揣測孩子,不要過早介入,那樣除了加深孩子之間的矛盾之外毫無益處。當孩子遭遇「拒絕」和「孤立」時,成人要保持平常心,如果成人帶上情緒,孩子會更加容易受傷害。寬廣的胸懷使孩子能與人友好相處,斤斤計較會讓孩子失去朋友,變得內心不快樂。成人要寬容地對待別人家的孩子,這樣自己的孩子才能學會寬容。解決問題才是最終目的,家長要創造機會,鼓勵孩子積極想辦法解決。坦然接受拒絕是一種優秀的心理品質,家長要抓住機會適時引導孩子建立這一品質。
經歷了牛奶風波後,周周漸漸能接受來自於樂樂的拒絕了,比如樂樂的玩具或故事書不借給她看,她坦然地接受,不哭也不鬧;樂樂有時跟思思黏在一起,關係很親密,周周也沒覺得有什麼,不嫉妒不傷心。有一次,樂樂和另一位孩子打得火熱,周周也湊過去,拿故事書給她們看,她們不看,然後兩個孩子跑得遠遠的,故意把周周落在後面。周周也沒怎樣,自己一個人坐下看書。
後來,周周仍然把樂樂當做最好的朋友,不過,她似乎懂得了:任何人都有權利拒絕她,包括她最好的朋友、最親的親人。
重點提示:
孩子看事物的角度和成人不一樣,他們做任何事情都沒有惡意,所以絕對不會「蓄
意」去拒絕。當孩子遭遇「拒絕」和「孤立」時,成人要保持平常心,如果成人帶上情緒,孩子會更加容易受傷害。適當地讓孩子體驗被拒絕的感覺,引導得當,孩子完全可以以平常心來看待「被拒絕」。讓孩子懂得:任何人都有權利拒絕他,包括他最好的朋友、最親的親人。
理解孩子的途徑
1.?孩子哭代表什麼?
2.?孩子哭就是不乖嗎?
3.?孩子哭要不要阻止?
4.?孩子不良的情緒要讓他及時地宣洩掉。
周周在小區花園排隊等騎木馬,木馬上有一位十歲左右的男孩在玩。周周等了好一會兒,見男孩沒有下來的意思,就著急地問道:「哥哥,你還要玩多久啊?」男孩看都沒看她一眼,說:「我還要玩很久很久。」周周急了,眼淚在眼眶裡打轉,「我想騎木馬了。」男孩不理她,繼續自顧自地玩。
周周見他根本不理會自己,還說要玩很久很久,忍不住哭了,「我要玩騎木馬,媽媽,我要玩騎木馬!」我安慰她說:「你再耐心等等吧,哥哥這麼大了,知道公共的玩具要輪流玩的,等一下會讓給你玩的。」沒想到男孩大聲接茬,「我還要玩很久很久,不讓給她玩!」
這下炸鍋了,周周大哭起來,淚水決堤而下,既委屈又憤怒,她邊哭邊喊:「我要騎木馬!我要騎木馬!」我蹲下來把周周攬在懷裡,輕輕拍她的背,柔聲說:「周周今天排隊等了這麼久,很耐心。你等了這麼久,哥哥還是不讓給你,看得出來你很難過。」周周點點頭。我接著說:「哥哥霸著玩具不和別人輪流玩,這樣不對。要不我們再跟哥哥商量商量?」周周再次哽咽著問男孩:「哥哥,給我玩一下好不好?」男孩仍然說:「我還要玩很久。」這個回答讓周周徹底失望了,再次大哭起來。
旁邊一位家長看不下去了,讓自己的孩子把木馬讓了出來,笑著對周周說:「小朋友到這邊來騎吧,別哭了,哭了就不乖了。」我笑著說:「沒關係的,可以哭。」家長很驚訝地看著我,「啊?讓她哭啊,你可真耐心。」我點點頭,「是的,讓她哭。」家長不解地走了。
哭是孩子表達內心需要、宣洩情緒的方式。孩子不會說話的時候,餓了、困了、害怕了、不舒服了、要媽媽了等等生理和心理需要都會用哭來表達。等孩子長大一些,會說話了,生理需要如渴了、餓了、不舒服等會用「說」的方式表達,而內心的情緒如憤怒、傷心、害怕、委屈、生氣仍然會用「哭」來表達和宣洩。我們成人傷心、憤怒的時候不是也會哭嗎?如果此時你的親人無比理智地對你來一句「別哭了,有什麼好哭的」,你會不會想揍他?縱然心中還有千言萬語,你還會找他訴說嗎?
孩子有哭的權利,一直以來我都不阻止孩子哭。我小時候就曾經被深深地傷害過。還記得小時候,弟弟最喜歡搶我的零食,那時候一年到頭難得吃幾次零食,每次拿到零食後,我都有些捨不得吃,欲留著慢慢品嘗。幾乎每次,弟弟都迅速把自己那份吃完,然後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搶走我手中那份,迅速塞到嘴裡,狼吞虎咽下去,等我反應過來,零食已經到了他的肚裡。每遇到此事,我都會足足哭上半個小時!大人們很不解,都說這有什麼好哭的,吃都吃了。沒錯,是吃光了,但我的委屈還在那兒呢,大人們卻視而不見。很長一段時間內,年幼的我覺得大人們不懂我的心思,對他們比較疏離。
和成人一樣,孩子的情緒是需要宣洩的,也需要大人的共情。童年的我是多麼希望大人能和我共情啊,如果大人能給我一個溫暖的懷抱,然後在我耳邊輕輕說:「零食被弟弟吃了你很難過、很氣憤是嗎?弟弟這樣做是不對的。」我將會是多麼感激並把他奉為「知音」!一句生硬的「還哭什麼」讓我小小的心靈充滿了「委屈」和「憤懣」,這種情緒在我幼小的心靈里一度讓我非常痛苦。
由於我不「止哭」,周周的不良情緒總是能得到及時宣洩,她的心理很健康:活潑開朗、愛笑,容易與人相處。周周不愛哭,並且從來不把「哭」當做要挾我們的武器。在兩種情況下她會哭:難受的時候(包括摔跤、打針、生病等),受委屈的時候。在此時,我們能做的就是陪伴在她身邊,給她接納、共情和安慰。
很多家長是懼怕孩子哭的,只要孩子哭,他們就會習慣性地說「不哭,不哭」,並且想出各種辦法比如逗孩子、轉移注意力等,試圖讓孩子止住哭泣。有的家長是不喜歡孩子哭的,只要孩子哭,他們就會「命令」孩子「別哭了」「不許哭」,試圖利用家長的權威來
止住孩子的哭泣。有的家長甚至把「哭」和孩子的品質牽扯到一起,一旦孩子哭,馬上給孩子戴上一頂「不乖」的帽子。他們認為哭不是件好事,並威脅說「媽媽不喜歡哭臉的孩子」。
不良的情緒不及時宣洩掉,積累過久會生病。哭是最好的宣洩情緒的方式。對於孩子來說,他們不會寫日記,不會找朋友訴說,不會其他的任何一種宣洩情緒的方式,只有「哭」最簡單最直接,是孩子唯一的宣洩方式,哭完了就平靜了。
孩子哭的時候,不要給孩子「止哭」,首先要和孩子產生共情,接納他的情緒,然後弄清楚孩子哭的原因並去除。孩子的需求滿足了,或者不良情緒宣洩掉了,自然就不會哭了。當然,對於孩子「要挾」式的哭,可以不予回應,但前提是你徹底讀懂了孩子,確定他是在要挾。
需要說明的是,我這裡所說的「不止哭」意在接納孩子的情緒,不代表鼓勵孩子哭。尤其是對於已經會說話的孩子,更應該鼓勵孩子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需要和情緒,而不是動不動就哼哼唧唧、哭哭啼啼。在實際操作中,家長們要審時度勢,拿捏好分寸。
重點提示:
孩子哭,並不是他不乖。
哭是孩子表達內心需要、宣洩情緒的方式。
孩子不會說話的時候,餓了、困了、害怕了、不舒服了、要媽媽了等等生理和心理需要都會用哭來表達。等孩子長大一些,生理需要會用「說」的方式表達,而內心的情緒如憤怒、傷心、害怕、委屈、生氣仍然會用「哭」來表達和宣洩。
孩子哭的時候不要給孩子「止哭」,而是要讓孩子宣洩不良情緒,孩子自然不哭了。「不止哭」意在在了解孩子的哭不是「要挾」、而是宣洩的情況下,讓孩子盡情哭,並不是無原則地鼓勵孩子哭。關鍵點在:家長要理解孩子。
不要以「建立良好習慣」為名,毀掉孩子寶貴的東西
1.?孩子到別人家玩,為什麼叫也叫不回來?
2.?父母威脅孩子回家,對孩子有什麼影響?
3.?父母和孩子,到底是誰不講理?
周周和苗苗、樂樂、思思一起爬小區里的那座小山,幾個小朋友在一起玩得非常開心。午飯的時間到了,我們該回家了,周周捨不得和小朋友分開,熱情地邀請小朋友們到我們家吃飯。周周挨個去邀請,「思思到我們家去玩嗎?樂樂,到我們家去玩嗎?苗苗,到我們家去玩嗎?」三個小朋友都欣然接受了周周的邀請,孩子們都不想和小夥伴分開。
三位家長反應不一,思思媽媽非常痛快地答應了思思的要求;樂樂奶奶猶猶豫豫,勸說樂樂回家吃飯,不過在樂樂的堅持下還是妥協了;苗苗媽媽堅決不同意。苗苗媽媽起初是笑著勸說苗苗先回家吃飯後再和周周玩,苗苗不幹,她就「威脅」苗苗說:「那你一個人去周周家。」苗苗說「好」,頭也不回地跟著我們走了。苗苗媽媽發下狠話說:「要是你不講理,那媽媽下次再也不帶你出來玩了,把你關在家裡。」苗苗毫不畏懼。見這些招數都無效,苗苗媽媽又想出一招 「利誘」,指著路邊的小超市說:「媽媽到超市給你買糖吃。」苗苗眼皮都沒抬,說了句「那你去買」之後繼續跟著我們走。苗苗媽媽沒轍了,讓了一小步說:「那我們到周周家玩5分鐘就回家好不好?」苗苗說:「好。」
苗苗一直比較膽小,不願意和不熟的小朋友玩,這幾個小朋友裡面,她只跟周周玩,不跟思思和樂樂玩。苗苗害怕未知事物,比如月亮、小鴨子、小烏龜等,不敢參加遊戲,尤其是有「壞蛋」角色的遊戲,比如大灰狼抓小白兔之類的遊戲。她也不敢玩遊樂場的大型玩具。苗苗媽媽和我溝通過多次,不明白為什麼孩子會這麼膽小。我給她分析是給孩子的自由不夠,限制和保護過多所致。我曾經親眼看見苗苗的外婆和媽媽以這樣的方式對待她,並且用「不要摘花,要不保安叔叔會來抓你」之類的話嚇唬過她。我對苗苗媽媽說:「只要你們解除過度的保護,不過分限制,給孩子足夠的自由,苗苗一定會逐漸變得膽大的。」
現在看了苗苗媽媽對待苗苗的這些招數,我起初猜測她可能是怕麻煩我們而客套一番。我跟她說:「不要講客套,一點也不麻煩,孩子們在一起,隨便吃一點便是。現在只有一個孩子,太孤單了,需要同伴。苗苗就是不想和小朋友分開,到小夥伴家串門、吃飯是孩子之間正當的社會交往,我們做家長的應該支持。」我的一番解釋暫時說服了苗苗媽媽,她沒有繼續阻止苗苗。
上得樓來,幾個小朋友先去洗手。手還沒洗完,苗苗媽媽就催促苗苗說:「5分鐘到了,我們該回家了。」苗苗屁股還沒落座,哪裡肯回家呢?苗苗媽媽威脅恐嚇一番沒用,火噌噌噌就上來了,使出殺手鐧,扔下苗苗摔門而出。苗苗委屈地哭了兩聲,但並不恐懼,媽媽剛出門,她便停止了哭泣。
過了一會兒,苗苗媽媽敲門進來,眼睛瞪著苗苗說:「苗苗,跟媽媽回家,你要講理。如果你不講道理,下次媽媽再也不帶你出來玩了。」苗苗不肯妥協。我把苗苗媽媽拉到一邊說:「孩子怎麼不講理了?她只是想和小朋友玩,僅此而已。」苗苗媽媽說:「我不想讓她養成不好的習慣,一玩就玩瘋了,
不著家了。這個習慣可不好。」我說:「現在又沒有到晚上睡覺的時間,怎麼是不著家呢?如果是到了晚上睡覺的時間還賴在別人家,那就真應該帶走,可現在孩子只是和小朋友正常交往呀,為什麼要阻止呢?」我苦口婆心的勸說並未能說服苗苗媽媽,她堅持要把苗苗帶走。她把苗苗斜抱在身上,強行把苗苗帶出門。苗苗撕心裂肺地大哭起來,一邊用力掙扎,一邊大喊「我不回家,我要在周周家玩」。不知怎麼回事,她那滿臉痛苦的表情和掙扎著的小小身軀讓我一陣揪心。下樓的時候,苗苗媽媽沒忘笑著對我說:「不好意思,麻煩你了。」我無言以對。
苗苗媽媽是大學老師,非常不錯的一個人,儘管她知道孩子膽小,也想去改變孩子,但最終卻沒能扭轉自己落後的觀念。她利用身高體重的優勢強行帶走了孩子,哪怕心愛的孩子拼盡了全身的力氣,反覆地哀求,她也未能心軟。苗苗只不過是要和同伴多待一會兒,不願意和同伴分開,這是孩子正常的社交需求,被媽媽以「建立良好習慣」的名義給掐掉了。
苗苗掙扎著被媽媽扛下樓,這個孩子的內心被壓制著。父母這樣的行為值得我們思考:這到底是誰不講理?
孩子在成人面前是一個弱者,成人仗著自己身高體力的優勢,利用孩子依賴自己的心理來脅迫孩子,達成自己的意願。這樣做的惡果是:你與孩子的心靈距離越來越遠,孩子要麼抵觸你,和你對立;要麼屈從了你,而變得卑躬屈膝。這是你想要的結果嗎?
城市家庭大多都是一個孩子,他們守著一堆玩具孤單地長大,他們需要同伴,他們需要友誼,他們需要一個社交圈,他們需要到朋友家你來我往地串門、玩耍。我們成人不也會三五好友、親戚之間串串門嗎?很多人都感嘆當今的城市家庭鄰里之間太冷漠,樓上樓下、隔壁鄰居都可能不認識。而孩子天生是最熱情的,最沒有隔膜的,他們很快就能跟陌生人熟絡起來。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壓根兒不認識的倆孩子,在外面碰到了,很快就可以玩到一塊。這是因為孩子沒有任何戒心,沒有顧慮,彼此真誠。成人則顧慮太多、對人設防,表面客氣、內心疏離,所以,成人世界遠不如孩子的世界純凈而溫暖。
重點提示:
孩子在成人面前是一個弱者,成人仗著自己身高體力的優勢,利用孩子依賴自己的心理來脅迫孩子,達成自己的意願。
在孩子的事情上,到底是誰不講理? 很多時候是父母。父母不要利用身高、體重的優勢強行帶走孩子,不要利用孩子依賴自己的心理來脅迫孩子。強迫、威脅孩子,孩子要麼抵觸父母,和父母對立;要麼屈從了父母,而變得卑躬屈膝。
教給你讀懂孩子的小秘訣
1.?「看你的醜樣子啊」 不要隨便跟孩子開玩笑。
2.?帶孩子去逛商場 蹲下來,跟著孩子的視線看他的世界。
3.?孩子為什麼總是和大人對著干?
4.?錯怪孩子會有什麼影響?
一個陽光燦爛的上午,周周和小夥伴苗苗在小樹林邊玩,她們隨著音樂一起自編自舞,動作笨拙但很可愛,兩個人跟著節奏,扭呀,蹦呀,跳呀,別提多開心了。孩子的這些動作實在是太可愛了,我趕緊抓拍下來這一幕。苗苗媽媽邊看視頻邊笑。苗苗好奇地問媽媽:「在看什麼呀?」苗苗媽媽說:「看你的醜樣子呀!」苗苗滿臉的笑容瞬間消失了,眼淚在眼眶裡打轉。我趕緊說:「苗苗才不醜呢,你們跳得真好,好漂亮啊!」苗苗媽媽並不是真的認為苗苗丑,她只是在打趣孩子。但孩子不懂得大人的玩笑,他們把大人的玩笑或捉弄當成真的。
不懂得孩子,可能會給孩子帶來無意的傷害和痛苦。苗苗媽媽很愛孩子,但她不了解孩子「不懂玩笑」這一心理特點,無意中就把苗苗給傷害了。我也曾經因為不懂孩子差點兒傷害了周周。周周2歲的時候,我帶她逛街,剛到商場一會兒,她就吵著要回家,怎麼哄都不行。她當眾大吵大鬧,引得眾人圍觀。那天,我本來計劃要買幾件衣服的,剛到商場,什麼都沒買,我實在不想就此回家。商場裡面到處流光溢彩,好吃、好看的東西很多,她怎麼就不喜歡呢?我感到納悶。我問她:「是不是哪兒不舒服?」她說不是。我又問:「是不是肚子餓了,要回家吃飯?」她搖搖頭,接著她拽著我往外面走,鬧著要回家。我說:「要不,再陪媽媽10分鐘,等媽媽買一件衣服就回家。」周周沖我大吼:「不!就是不!我就是要回家!」她高分貝的尖叫聲把周圍的人都嚇住了!
眾目睽睽之下,我有些惱火,差點兒就要發火了。最終,理智還是佔了上風。我調整好情緒後,把周周帶到一個人少的角落。我蹲下來,平視著周周說:「周周,媽媽是在和你商量,你輕聲一點媽媽也能聽得清楚。」周周沒有說話。我接著問:「你是不是覺得家裡比這裡好玩?」周周點點頭。我蹲下來抱住她,發現從她的角度看去,都是大人們的腿!這對一個2歲的孩子來說實在是太乏味了!我突然感到愧疚,看著周周的眼睛說:「你只是看到了大人們的腿,你覺得逛街一點都不好玩。」周周使勁點點頭,止住了哭聲。我說:「那我們回家吧。」周周破涕為笑。我慶幸克制住了內心的衝動,倘若把她訓斥一番,她該是何等委屈,對她的傷害又會有多深!
很多人說現在的孩子吃好喝好玩好、上好學校、穿漂亮衣服、住好房子,簡直生活在蜜罐中,太幸福了。我看不見得,這只是大人們的感覺,孩子的感覺不是這樣的,他們大多覺得自己並不幸福。好的物質條件在孩子們眼中並不是那麼重要,他們最需要的是成人尤其是父母的「懂」。我可以肯定,如果家長不懂自己的孩子,孩子就不會覺得幸福。
大人不懂孩子,會把孩子推得很遠,爆發親子戰爭。一位媽媽向我抱怨,「我們總是把最好的留給兒子,可他好像並不領情。他要什麼我都給他買,玩具堆在屋裡都放不下,可是他每次玩不了多久就扔到一邊了。沒過多久又鬧著買新的,買回來又不愛護,好好的玩具玩不了幾次就壞了。我們還不能說他,一說他,他就對我們大喊大叫,動不動就哭鬧,搞破壞。有時我們下班回家,想休息一會兒,看看報紙,他就在旁邊搗亂,把報紙撕掉或者把我們從沙
發上擠開,搞得我們不得安寧;還特別逆反,不字常掛在嘴上,講什麼都不聽,偏要和我們對著干!這孩子真是讓我們抓狂!」
這位媽媽不懂得孩子,如果她懂得孩子,了解孩子這些看起來「不可理喻」的行為背後的原因,她便不會抓狂了。這個孩子平時由外公外婆帶,爸爸媽媽陪伴的時間不是太多。為什麼媽媽看報紙的時候孩子要不斷搗亂?那是因為一天沒看見媽媽了,他希望媽媽能陪他一起玩,而媽媽不懂,他只好通過搗亂來獲得媽媽的關注。為什麼孩子鬧著要買玩具而買回來又扔一邊?這是因為孩子容易被新鮮事物所吸引,當時很喜歡不代表會長久喜歡,如果家長無節制地給孩子買玩具,孩子便不會珍惜,因為越容易得到的東西就越不懂珍惜,所以他不愛護玩具;孩子和大人對著干,是因為大人的教育方式簡單粗暴,孩子的父母和外公都喜歡威脅、恐嚇甚至打他,大人的簡單粗暴往往容易將孩子逼向逆反。
不懂得孩子,就會錯怪孩子,就會不切實際地要求孩子。我們小區一個媽媽,有一天來我們家玩,剛好我去洗手間,我們家電話響了,這位媽媽不好接我的電話,就對我喊:「某某,來電話了。」我一時走不開,這時在一旁玩耍的周周拿起電話,奶聲奶氣地問:「喂,你好,是誰呀?」對方回答後,周周又說:「我媽媽現在在洗手間。」對方回復後,周周繼續說:「再見!」這位媽媽非常驚訝,周周才三歲多,就會接電話了!我出來後這位媽媽對我抱怨說自己的兒子(跟周周差不多大)根本都不怎麼會說話,更不用說接電話了。我說,周周並不是每個電話都會接,她可能有時候會很好地跟對方談,有時候也許會對著話筒說著牛頭不對馬嘴的話,也可能拿著話筒不做聲,甚至可能不由分說掛斷電話。總之,小孩這個年齡要做的事情,大人根本猜不到。能夠禮貌地接聽電話,對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來說,是不切實際的要求。周周也許是剛好心情好,「不小心」就會接電話了。所以,根本不必要要求自己的孩子也能做這樣的事情,這是不切實際的要求。不切實際地要求孩子去學習這個年齡段根本不必要學習的東西,孩子會不堪重負,耗盡興趣,家長也會搞得疲憊不堪。
不懂得孩子,就不能給孩子真正的愛。我見過這樣的媽媽,喜歡把孩子跟別人家的孩子比較,當著孩子面說某某小朋友好棒,會唱歌、跳舞、畫畫、背詩、算術,她家的什麼都不會,羨慕之情溢於言表,她絲毫不顧及孩子的感受。有的媽媽在孩子一歲多想嘗試自己吃飯時嫌孩子笨拙,把飯撒得到處都是,奪過勺子自己喂,不給孩子練習的機會;待孩子稍大些,又怪孩子不會自己吃飯,不得不追著到處喂。還有一些家長,看到孩子想去玩沙玩水就會禁止,擔心孩子弄髒弄濕。有的父母見孩子把玩具或者工具拆開便會不分青紅皂白先責罵其實,孩子每做一件事都會有他們的理由,很多在我們看來「離經叛道」的事情,是他們內心成長的需要。孩子的任性和叛逆並不是天生的,是家長不懂得孩子、誤解了孩子逼出來的。由於不懂得孩子,我們讓孩子承受了太多的痛苦!
我接觸過很多的孩子,不管是哪個年齡段的孩子都非常喜歡我,小到幾個月的嬰兒,大到五六歲的孩子。我們幼兒園的孩子見到我就往我身上爬,我們小區的孩子看見我就要和我玩,就連剛學會走路的孩子都要追著我跑。很多人奇怪我為何會如此受孩子歡迎?其實我心裡最清楚,因為我懂他們,知道他們的心裡在想什麼,所以孩子們喜歡我。
現在的孩子,物質方面的條件都不錯,但大多數孩子並不幸福,這種不幸福的根源就是:我們不懂孩子。當我們在抱怨孩子不聽話、逆反、倔犟、膽小的時候,我們要捫心自問:我們懂孩子嗎?他的一哭一笑一舉一動,他斷斷續續的不完整的話語,他淘氣的行為不被大人理解的孩子是痛苦的,只有懂孩子,才能給孩子幸福和快樂。孩子的視角和成人是不一樣的,
在成人看來有趣的東西,他們不一定會喜歡;成人認為不足為奇的東西,他們可能饒有興趣。父母和孩子間的「戰爭」往往就是因為看待問題的角度不同而爆發的。家長們喜歡以自己身高體重的優勢、控制一切的優勢來壓服孩子,孩子覺得非常痛苦和委屈,只是他們不會用語言表達。
讀懂孩子是學會真正愛孩子的第一步,只有走進孩子的心靈,多花時間陪伴孩子,細心觀察他們的一舉一動,試著去理解他們言行背後的內心世界,了解他們的內心需求,我們才能讓孩子得到真正的幸福。否則,不論我們提供多麼優越的物質條件,我們的孩子也不會幸福。
重點提示:
好的物質條件在孩子們眼中並不是那麼重要,他們最需要的是成人尤其是父母的「懂」。大人不懂孩子,就會錯怪孩子,就會不切實際地要求孩子,會把孩子推得很遠,爆發親子戰爭。蹲下來,跟著孩子的視線看他的世界。大人會發現,孩子和大人對著干,是因為大人的教育方式簡單粗暴。
為什麼有的孩子逃避,沒有責任感
1.?孩子碰了頭,家長卻要打玩具。
2.?為什麼有的孩子喜歡逃避,沒有責任感?
3.?家長的哪些行為是在為孩子推卸責任?
某天,幾個小朋友在遊樂場玩,琪琪不小心碰到了頭,哇一聲哭了。外婆假裝打遊樂設施,「外婆打玩具,寶寶不哭。」琪琪哭聲不止。外婆急了,「別哭了,我們下次不走這裡就不會撞到了。」說完拉著琪琪的手欲離開這個「是非之地」。周周看見了,彎著腰從玩具下面鑽了過去,對琪琪說:「我沒有撞到!」言下之意是告訴琪琪,要像她這樣彎著腰從玩具下面過,就不會被撞到。
孩子碰了頭,家長卻要打玩具!玩具杵在那兒可是一動沒動,它有什麼責任?生活中這樣的家長不少見,孩子摔倒了,家長打地板;孩子撞到凳子,家長就要打凳子彷彿打了地板、玩具和凳子就能讓孩子消氣。打完後便是躲開,並不積極想辦法如何避免下次的錯誤。殊不知,家長的無心之舉對孩子的負面影響是深遠的。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每一個錯誤都是歷練和學習的機會,在錯誤中,孩子得以學習到如何解決問題、避免錯誤再次發生。很多家長意識不到這一點,唯恐孩子出現錯誤。一旦出現錯誤(失誤),就如同琪琪的外婆一樣,對錯誤退避三舍。更可怕的是,他們把引起錯誤的原因推到「玩具」「凳子」「地板」等物件上!這又給孩子傳遞了一個極壞的信息:這不是我的錯,是別人(別的東西)的錯,我不必為這個錯誤負責任。這樣的直接後果是:出錯以後,孩子不會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是把責任推卸到別人身上或別的物件上。他們長大後凡事不會從自己身上找原因,遇挫便會怨天尤人。
有一個和我一起長大的小夥伴,三十多歲了,一事無成。他在生活、工作中處處碰壁,不過他從來不懂得反思自己。有一次,他的摩托車因沒上鎖,放在家門口被偷了。他大發脾氣,怪岳母不給他帶孩子,導致他上不成班,要他在家帶孩子,所以他的摩托車才會弄丟!如果他去上班,摩托車就不會丟了!我說:「你這是強盜邏輯,你不給自己的摩托車上鎖,停在哪裡不會丟呢?與岳母娘有什麼關係?」他找工作一直不順,因為他既沒學歷又沒技術,只能幹些力氣活,可他偏偏想找既體面又高薪的工作。接連碰壁後,他找到父母發脾氣:都怪你們,捨不得花錢給我買工作!和妻子吵架,理總是在他這邊,錯總是在妻子那邊。和同事處不好,都是同事不好,他已經做得無可挑剔
他這種性格可以追溯到童年。我還記得小時候,他摔了跤,他奶奶總是走過來一把抱起他,心疼得不得了,又是吹又是摸的,然後把地板狠狠地踩上幾腳!和哥哥打架了,奶奶總是護著他,不管他是不是有理。他的童年就是在家人的縱容和溺愛中度過的。倘若他的家人知道成年後的他會變成這副樣子,只怕不會輕易地在他摔倒的時候去狠狠踩地板了吧?
當孩子面對「錯誤」和「失敗」的時候,是讓孩子「推卸」責任、消極逃避,還是引導孩子積極想辦法解決?答案不言而喻。當琪琪被撞到後,周周馬上就想到了解決的辦法,這是多麼好的一件事情呀,這比家長反反覆復提醒「小心碰頭」要好10倍!因為這是孩子自己想的,不是大人教的,這說明她從別人的失誤中發現了問題,並通過自己的思考,想出了解決辦法。
再講一個周周的事例。有一天,我正在看書,突然聽到周周哇哇大哭,我過去問:「周周,怎麼了?」周周滿臉痛苦,帶著哭腔說:「我被門夾手了!」我一看,可不是,食指卡在門縫裡!還好不
是太嚴重。我蹲下身,輕輕幫她把手指拔出來,摸摸被夾的手指,吹吹氣。我對周周說:「一定很痛吧?」周周點點頭哭得更凶了,梨花帶雨的樣子讓人生憐!我也很心疼,不過我知道這是成長道路上必須經歷的小插曲。我擁周周入懷,拍拍她的背輕輕地說:「哭吧,哭出來就沒那麼痛了。」周周哭了一會兒慢慢平息了。我問她:「周周,你想一想,要怎麼樣開關門才不會夾到手啊?」周周很茫然。我提示,「比如手抓著門把手就不會夾到,你試試。」我邊說邊示範關門,周周試了一次,果然沒夾手。她一下來興趣了,反覆開門關門,終於想出另一個辦法:可以用手推門的中間部位。我朝她豎起大拇指,「周周自己想出了辦法,真是太棒了!下次知道怎麼開關門了吧?」周周點點頭,破涕為笑了,一副很有成就感的樣子。
有位媽媽曾困惑地問我,她的孩子3歲了還不會一個人下樓梯,如果大人不牽著,孩子就會因踏空而摔跤。我問:「你是不是因為孩子摔倒過就不讓孩子獨自下樓梯呢?」她說確實是這樣。我說:「你不和她一起分析總結踩空的原因,反而不再給她練習下樓梯的機會,她又如何學會獨自下樓梯呢?」
我們成人都知道「吃一塹,長一智」,為何在孩子犯錯誤時長這「一智」呢?我們教育有上進心的年輕人,跌倒了可以重來,失敗是成功之母,為什麼不讓孩子通過自己的失敗品嘗成功呢?孩子逃避、沒有責任感,跟大人一樣,是他們在害怕、膽怯,沒有對的經驗和好的心態面對現實。失敗讓孩子的心胸狹窄,很少嘗試自己把某件事做成功,讓他們性格懦弱,遇事逃避、躲閃。人生從來不是通途,有點挫折、教訓,會讓孩子以後的路途好走。如果家長幫助孩子從挫折和失敗中找到方法和自信,人生有些「路」就全部在他們心中了。人生路上誰沒有失誤?失誤不要緊,關鍵是能從失誤中反思,總結經驗教訓,避免重複相同的失誤。我想起多年前我和員工們反覆強調的一句話:「跌倒了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同一個地方跌倒!」
重點提示: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每一個錯誤都是歷練和學習的機會,在錯誤中,孩子得以學習到如何解決問題、避免錯誤再次發生。
當孩子面對「錯誤」和「失敗」的時候,長輩要積極引導孩子想辦法改正錯誤、克服困難。
孩子也「要面子」
1.?「周周准把陌生人當爸爸了。」 當孩子被大人「調侃」時。
2.?「你這孩子,怎麼不叫人呢!」 孩子的面子問題。
3.?「她不會畫,別浪費紙了!」 孩子應該被當面否認嗎?
4.?成人需要尊重孩子嗎?
周周2歲半的時候,我們一家三口逛超市。周周一進超市就興高采烈、手舞足蹈,一邊好奇地到處看看、摸摸,一邊像小鳥一樣唧唧喳喳說個不停,臉上洋溢著快樂。不一會兒,我正在看貨架上的商品,周周爸走過來眉飛色舞地對我說:「剛才周周差點跟別人走了,那個人穿著跟我差不多的衣服,也推著購物車,周周准把他當爸爸了!」
真是太可愛了,我們倆哈哈大笑起來。笑著笑著,我忽然覺得有什麼不對勁:咦,那隻快樂的小鳥怎麼不出聲了?我們轉過頭一看,周周趴在購物車上,小臉漲得通紅,眉頭皺得緊緊的,眼睛盯著地板,一副悶悶不樂的樣子。莫非是我們惹她生氣了?我趕緊說:「周周,爸爸媽媽不是嘲笑你,也不是責怪你,是覺得你可愛才笑啊。」她爸爸也忙安慰她。可我們越說,周周越不高興了,小臉憋得通紅,對超市裡的任何東西都不感興趣了,任憑我們怎麼逗她她都不笑了。莫非是不舒服?我摸她額頭,不發燒呀。周周爸說:「算了,我們隨便買點東西早點回去吧。」
走出超市,周周看到肯德基,說要去吃肯德基。我們跟她解釋錢在超市都已經花光了,不能去了。她沒有鬧,情緒好多了。上了公交車,她活躍起來,又開始唧唧喳喳說個不停。我趁機問:「周周,剛才你不高興是不是因為爸爸媽媽說你跟別人走啊?」她點點頭,我們終於弄清了原因。
孩子出生後到一歲多,只有初級情緒,比如快樂、悲傷、憤怒、恐懼等;到了兩歲左右,孩子就出現了次級情緒,比如害羞、尷尬、內疚等;隨著年齡的增長,還會出現嫉妒等更為複雜的情緒。顯然,周周發現自己認錯人後感到尷尬,而我們的說說笑笑讓她更感難堪,覺得很「掉面子」。很多時候,我們以為孩子不懂什麼,在孩子面前說話肆無忌憚,並不考慮那樣會讓孩子產生什麼樣的感受,對他有何影響。那真是大錯特錯,哪怕是嬰兒也是有各種情緒的!
很多家長特別在意自己的「面子」,卻不注意孩子的「面子」。有些家長特別喜歡「人前教子」,比如每次碰到熟人,家長總會督促孩子:快叫人呀!倘若孩子沒叫人,家長覺得自己太沒面子,當眾教育起孩子:快叫人,不叫人是沒禮貌的孩子。其實,當眾教育孩子是對孩子的一種羞辱。對於孩子來說,此時他內心的羞愧程度不亞於我們成人當眾被人教訓一樣!
我從來不在人前教子,哪怕周周當眾犯錯,我也不會在他人面前教育孩子。我會把她帶到無人處說「悄悄話」,周周很樂意接受這種「悄悄話」的方式。如果當眾教育孩子,孩子會覺得面子掃地,毫無尊嚴可言,就算你說的是對的,她也不會聽了。
有的家長則口無遮攔,在孩子面前隨便說話。有一次周周在外面畫畫,雯雯跑了過來,帶著笑意看著周周畫畫,很感興趣的樣子。我笑著問:「雯雯,你也想畫畫嗎?想畫就和周周一起畫吧。」雯雯的外婆隨口說:「她會畫個×,別浪費紙了!」外婆這句話把雯雯深深地刺痛了,雯雯臉上的笑意一下子不見了,一副非常黯然和窘迫的樣子。這時的雯雯心裡的感受是什麼呢?外婆的輕蔑讓孩子覺得:我真差勁,我不會畫畫,我畫不好。輕飄飄的一句話對孩子自尊、自信的傷害和打擊是深遠的。
有的家長覺得孩子是自己生的,好像是自己的私有物品,可以隨意支配、隨便打罵。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可以見到家長打罵、懲罰孩
子,打完還振振有詞:打孩子是為孩子好!教育孩子就是懲罰孩子,孩子是不打不成材,棍棒下面出人才!這種觀念是非常可怕的。
獲得尊重是兒童的基本權利。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屬品,他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應該獲得成人的尊重。一個高自尊的孩子才會自愛、自信,而一個低自尊的孩子會認為自己不好,懷疑自己,喪失自信。而且,尊重是相互的,如果我們不尊重孩子,那麼我們也將無法獲得孩子的尊重。作為父母,不要小看孩子的「面子」,你今天不給孩子「面子」,明天孩子就不會給你「面子」。
重點提示:
孩子也有「面子」,父母應該知道孩子「不懂開玩笑」,父母開玩笑時,他們會當真且尷尬。父母不要在人前教訓小孩,哪怕孩子當眾犯錯,因為當眾教育孩子是對孩子的一種羞辱。有的家長則口無遮攔,在孩子面前隨便說孩子這不行、那不行,也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孩子是父母生的,但不是父母的私有物,不能隨意打罵、支配,獲得尊重是孩子的基本權利。
作為父母,不要小看孩子的「面子」,你今天不給孩子「面子」,明天孩子就不會給你「面子」。
不怕孩子犯錯
1.?孩子又尿濕褲子了,還不跟大人說。
2.?父母處理孩子事情的態度,會對孩子造成什麼影響?
3.?孩子犯錯了,父母應當如何去處理呢?
4.?為什麼有的人在長大後,和父母的感情非常淡?
5.?指責、羞辱和粗暴會令孩子陷入恐懼、壓抑和仇恨。
一天晚上,我帶著周周在小區花園玩的時候,看見一位媽媽領著約5歲大的男孩急急匆匆走了過來。忽然,男孩不小心摔了一跤,媽媽回過頭提起孩子,大聲呵斥道:「怎麼不小心點,這麼大了,走路都不看路的!自己摔的,還好意思哭!」因為天色暗,我看不見男孩的表情,但是聽得出男孩哭聲里的委屈和憤懣。
我嘆口氣說:「這個小孩真可憐,摔疼了還要被責罵。」露露爸爸聽到了,笑著問:「那該怎麼樣呢,難道要表揚他?自己的失誤,自己要承擔後果。」我說:「你想想,孩子不小心摔倒了,他心裡的感受是怎樣的?疼痛、懊惱、沮喪。這時他需要什麼?需要媽媽溫暖的懷抱,然後關切地問「摔到哪兒了,很疼吧」,或是對傷處吹口氣,哪怕一點止痛的作用也沒有,但那樣會讓孩子心裡好受很多,他需要媽媽接納他的感受。」露露爸爸說:「有道理。」我接著說:「等孩子情緒平復後,鼓勵孩子找找摔跤的原因,然後再找出解決辦法,下次要怎麼樣才不會摔倒。這種錯誤不是孩子有意而為,應該得到體諒。」露露爸爸笑著說:「小小的摔跤裡頭還有這麼大的學問呀,看來是得好好了解孩子的心理啊。」
但是,更多的家長是不能忍受孩子犯錯的。一次,我們小區的齊齊媽向我抱怨,齊齊真是越大越不懂事了,原來尿濕褲子都會告訴大人的,現在尿濕了都不會說了。而且,被大人發現尿濕後,她會討好地對大人笑,或者轉移話題。我問齊齊媽:「是不是孩子尿濕後大人批評過她,讓她產生了恐懼和緊張心理?」齊齊媽說:「外婆因為她總是尿濕很煩躁,罵過她。」我說:「那就對了,本來孩子尿濕褲子很正常,孩子對大小便的控制能力較差,往往感覺到要拉就已經拉出來了。外婆的責備讓齊齊感到緊張、害怕,尿濕後因為怕挨罵不敢告訴大人,她害怕大人不高興,所以來討好大人。這讓孩子很緊張很壓抑,長期這樣不利於心理健康。」齊齊媽連忙點頭贊同。
周周兩歲多的時候也經常尿濕褲子,有時外婆嫌麻煩會數落她幾句,她會說下次不尿濕了,要先脫褲子再拉。我每次都安慰她說:「沒關係,你是小孩,小孩尿濕褲子很正常啊,媽媽爸爸小時候也尿濕過褲子呢!」聽我這樣說,她才釋懷了。直到三歲多,周周還偶爾會尿濕褲子,但是我從未因為此事責備過她。很多媽媽都曾經因為孩子尿濕褲子責備甚至打罵過孩子,這樣真是對孩子的傷害。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會有各種失誤隨時發生,家長不同的態度會導致不同的結果。指責、羞辱和粗暴會令孩子陷入恐懼、壓抑和仇恨;包容、理解和鼓勵會讓孩子心存感激,反思自己,避免下一次失誤。
我自己也有親身體會。還記得小時候,我媽媽管我很嚴,對我的要求可以說是「苛刻」。我的老家在農村,在那個物質貧乏的年代,一件衣服、一雙鞋子對於我們來說都來得不容易。大概是5歲的時候,我到小河邊洗衣服,不小心被河水給沖走了一件,那是媽媽剛給我做的新衣服!我嚇壞了,很沮喪、很害怕,後悔得不得了!回到
家,我如實告訴了奶奶,奶奶訓斥了兩句並「威脅」我,「看你媽回來不打死你!」時隔多年,我仍然記得當時的心理:極度害怕和焦慮。我躺在院子里的竹凳上,輾轉難安,獃獃地望著對面的小山坡(因為媽媽在山那邊幹活),我既害怕媽媽回來(怕挨打挨罵),又盼著她回來(因為遲早都要回來的),這種矛盾糾結的心理折磨了我足足大半天!傍晚時分,媽媽終於回來了。看到她回來,我反而有種解脫了的感覺。果然如奶奶所說,媽媽劈頭蓋臉將我一頓臭罵!罵的內容記不清了,但是當時那種委屈、恐懼和焦慮的心情至今記憶猶新。其實在衣服沖走的那一刻,我就為自己的失誤而後悔不已,如果當時媽媽給我的不是責罵,而是寬慰,我該會多麼感激。
那麼,孩子犯錯後,我們具體該怎麼處理呢?要做到三點:一是包容孩子的錯誤;二是想辦法補救,無法補救的,應讓孩子承受自己的錯誤行為帶來的自然結果;三是引導孩子想辦法避免重犯類似錯誤。
周周2歲10個月的時候,她在客廳喝牛奶,我在卧室上網。忽然聽到杯子墜地的聲音,我本能地大聲問:「怎麼啦?」周周略帶哭腔地說:「媽媽,對不起 」我走到客廳一看,牛奶潑得到處都是,流了一地,而周周坐的小椅子上也成了個小水窪,周周整個屁股坐在牛奶里。周周滿眼都是淚水,滿臉的驚恐和內疚,「對不起,我不是故意的。」我的心一下子變得柔軟起來,周周喜歡喝牛奶,現在牛奶撒了,她喝不到了,這對她就是最大的懲罰了!而且她還要擔心我是否會責怪她呢。我連忙把她摟在懷裡,拍拍她的背,輕輕地說:「沒關係,媽媽知道周周不是故意的,對嗎?」周周點點頭。我接著說:「媽媽小時候也打翻過杯子呢,不過,我們要把弄髒的地方清理乾淨,然後還得想個辦法,要怎樣才不會把杯子打翻呢?」周周擦乾眼淚跑到廁所拿拖把,笨拙地把地板拖乾淨了,而我把桌子、椅子給抹乾凈了。接下來是想辦法的時間了,我在杯子里盛滿水,周周端坐在椅子上,把杯子放在桌子上,試了好幾次,終於知道要一隻手握住杯子的把手,另一隻手輔助扶穩杯子才不會打翻杯子。
3歲8個月的時候,周周看見櫥柜上的蜂蜜,踮起腳去拿,蜂蜜是剛買回來的,相對她來說太重。周周一邊拿一邊說:「媽媽,我要吃蜂蜜。」話音還未落,她一隻手沒拿穩,瓶子掉到地上,摔碎了。周周看著滿地的蜂蜜和玻璃碎片,鎮靜地跟我說:「媽媽,我沒拿穩,我把它打掃乾淨。」 這是她用行動在表達她的歉意和該負的責任吧。我蹲下來看著她的眼睛柔聲說:「需要媽媽幫忙嗎?」周周說不要。我說:「我們要想想,要怎樣拿才不會打破蜂蜜瓶子呢?」周周略作思考,說:「要兩隻手捧著才不會打翻瓶子。」我說:「這真是個好辦法,下次就這麼拿。」我說這句話的時候,周周好像習以為常了,因為每次周周無意犯錯的時候我都會給她寬容。我們不怕孩子犯錯,但是每次犯錯後都要想辦法避免下次又犯相同的錯誤。後來我在周周的同意下和她一起把地上的玻璃碎片和蜂蜜打掃乾淨了。
牛奶事例就是按照前面所提到的三點來處理的,錯誤發生後,我都是先包容孩子,安撫她的緊張情緒。由於牛奶打翻之後無法補救,直接就是讓周周承擔相應結果沒有牛奶喝了,而不是再來一杯。最後是想辦法避免下次犯同樣的錯誤。到後來,周周打翻瓶子撒掉蜂蜜的時候,她已經知道該怎麼做了。其實,別說是一杯牛奶、一瓶蜂蜜,周周曾經不小心摔壞過我的手機,我都沒有責備過她。凡是無意犯下的失誤,我都會包容她。而就是在這樣的包容之下,周周基本上沒有重複犯過同樣的錯誤。譬如她一直用瓷碗吃飯,打破過一個碗之後,她學習到「陶瓷是易碎」的,從那之後總是小心翼翼地拿碗,每餐吃完飯後收碗,都是輕拿輕放,很少打破碗。
孩子的錯誤在成長過程中隨時可見,需要我們包容、安撫、鼓
勵,切忌指責孩子。對於一個有自尊的孩子來說,如果他知道自己錯了,心中已經充滿了後悔和內疚,這時父母的理解和寬容會讓他心存感激,他會主動反思自己。如果此時父母予以指責甚至打罵,孩子會覺得羞辱、難堪。指責會吞噬掉孩子心中的愧疚,使其對錯誤變得心安理得,甚至會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往後故意犯錯,就是要和家長對著干。指責還會讓孩子為了逃避犯錯而不敢嘗試,有的孩子犯錯後為了逃避打罵,甚至學會了撒謊!更大的惡果是讓孩子失去自尊,久而久之,孩子會成一面「重鎚也敲不響的鼓」。
還有一類錯誤其實是需要我們家長去給予支持的,那就是孩子的探索行為。我們幼兒園很多家長跟我說,孩子最喜歡搗鼓冰箱、電視機、DVD等電器,把遙控器及電器上的按鈕都弄壞了,怎麼打罵都不聽。我對他們講,這是孩子對電器好奇,想看看裡面是怎麼回事,這是孩子的一種探索行為,應該支持。家長粗暴地阻止了孩子,其結果是留住了電器等,但失去了孩子探索世界的興趣和求知的慾望,得不償失呢。最好的辦法是家長和孩子一起探索,陪著孩子把那些東西拆開,再組裝,說不定一個小發明家就此誕生呢。
對孩子的錯誤應該分開來看,如果是故意犯錯,比如朝人吐口水、虐待小動物、攀花折枝等,要引導孩子辨別是非,弄清什麼是對什麼是錯,知道自己錯在哪裡,給孩子時間慢慢改正;如果是不小心造成的失誤,比如吃飯打碎碗、走路摔跤、損壞東西等,孩子已經知錯,心中會緊張和內疚的,我們要多包容甚至寬慰,並且幫助孩子分析導致錯誤的原因,想出避免犯錯的辦法;如果只是探索行為,比如搗鼓各種電器、玩具、用具,把它們拆開,這是孩子在探索和學習,我們不要阻止,最好和孩子一起探索。
沒有失敗哪有成功?孩子就是在一次次的錯誤中學習和成長的,怕孩子犯錯,我們就無法放手。所以,我們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告訴自己:不怕孩子犯錯!
重點提示:
孩子犯錯了,父母指責、羞辱和粗暴會令孩子陷入恐懼、壓抑和仇恨;孩子犯錯,父母的包容、理解和鼓勵會讓孩子心存感激,反思自己,避免下一次失誤。對於一個有自尊的孩子來說,如果他知道自己錯了,心中已經充滿了後悔和內疚。孩子犯錯誤,如果是因為探索行為,其實也是需要我們家長去給予支持的。
有的孩子為什麼坐不住
1.?為什麼孩子做事情都是三分鐘熱度?
2.?孩子的專註力被誰打斷了?
3.?如何培養孩子的注意力、專註力?
朋友帶孩子來我們家玩,孩子很活潑,一到我們家就和周周玩到了一塊。但是我發現他特別坐不住。他活像一隻小猴子,上躥下跳。他對屋裡的一切都充滿興趣,一會兒玩一下積木,一會兒摸一下娃娃,一會兒拿起一本書他對每一樣都感興趣,但對每一樣的興趣都不會超過3分鐘。整個屋子裡的東西都是他的目標,在手裡拿著這一個東西的時候,同時又被下一個目標所吸引。
我問朋友:「孩子有沒有一項活動能興趣持久一點呢?」
朋友說:「暫時還沒發現,他最喜歡去公園喂鳥,但也只是玩一會兒就嚷嚷著要出來。有一次在公園撈魚,剛開始的時候,他非常興奮,嚷嚷著要撈魚。可爸爸交了錢,他卻撈了不到兩分鐘就奔向另一個玩具。他不管玩哪個玩具,都不會超過3分鐘。」朋友對於孩子坐不住有些擔憂,害怕他以後上學也坐不住就糟糕了,那老師講的課哪能聽進去啊。
我問朋友:「孩子坐不住的首要原因就是孩子的專註行為被隨意打斷了。是不是你們以前隨意打斷過孩子呢?」
朋友說:「孩子2歲半以前是在鄉下由奶奶帶大的。老人根本沒有不打斷孩子的意識。比如孩子聚精會神在玩積木,到了要吃飯的時間,奶奶就會打斷孩子,催促孩子吃飯。反正不管孩子在做什麼,奶奶都隨意以喝水尿尿吃飯叫人出門等為由打斷孩子。」接著,朋友也反思了自己,他們同樣不懂,以為小孩子做個什麼沒什麼大不了的,在孩子專心玩的時候,他們打斷孩子也是經常發生的。
我說:「那就是這個原因了,如果你想要孩子坐得住,那麼首先就要保護孩子的專註行為,不隨意打斷孩子。」
專註是一種優秀的品質,專註力越持久越好。很多偉大的科學家和有卓越成就的人,性格迥異,唯有一點相同,那就是他們都擁有超常的注意力。家長們是希望孩子專註的,但是總在不知不覺間破壞了孩子的專註。他們對待成人的專心工作可能會小心翼翼,不去打擾,但是對待孩子,他們絲毫沒有想過打斷孩子可能造成的惡果。下面這個例子就是講述成人是如何在不經意間打斷孩子的專註行為的。
周周3歲的時候,和曉曉一起到小區花園遛鴨子。她們一會兒把鴨子放到小溪里游泳,一會兒帶小鴨子在草地上跑步,一會兒把小鴨子裝在小籃子里提著到處晃蕩,玩得不亦樂乎。這下引來很多小朋友屁顛屁顛跟在後頭,他們對這隻小鴨子表現出極大的興趣。有一個2歲的男孩,好像剛剛學會走路(後來他爺爺證實了這一點),走路還不太穩,一心想來提小籃子,周周把裝著小鴨子的籃子遞給了他。
小男孩接過籃子,很開心,提著籃子蹣跚地跟在周周后面走。那個籃子的高度差不多是他身高的三分之一,他必須很小心地把它拎起來,否則籃子會蹭到地上。而且,他剛剛學會走路,平衡能力差,他必須很小心地調整身體的平衡才不至於摔倒。他緊緊地提著籃子,小心翼翼地走著,好像是唯恐提不好籃子,摔著了小鴨子。他目不斜視,臉上的神情特別專註。我知道這對一個蹣跚學步的孩子是一項多麼了不起的工作。
可惜這美好的一刻被男孩的爺爺打斷,爺爺催促男孩把籃子還給周周。小男孩哭了起來,我知道這是他弱弱的抗爭。我對孩子的爺爺說:「不要緊的,讓他繼續,隨便孩子玩多久。」爺爺聽我這麼說,暫時停止催促。可沒多久,老人家又忍不住了,不
斷地催促小男孩把籃子放下,並強行把小男孩抱了起來。我不知道老人家為何要這麼做,也許他覺得籃子是我們的,讓孫子玩了這麼久過意不去吧,於是千方百計地讓男孩把籃子還給我們。
小男孩爆發了,小臉兒憋得通紅,大哭起來,小拳頭雨點般砸向爺爺。見這陣勢,爺爺束手無策了,喃喃地說:「你怎麼能打爺爺呢?聽話,跟爺爺回家。」小男孩在爺爺的懷裡拚命掙扎,大聲尖叫不肯回家!我知道這是孩子在遵循自己的內心需求,他要驗證自己的手和腿的力量,他在學習平衡和走。他在和爺爺抗爭,以哭鬧和發脾氣的方式。
我走上前,輕輕地對男孩說:「寶寶還想提小籃子是嗎?」小男孩點點頭。我對爺爺說:「還是讓他玩一會兒吧。」爺爺無奈地答應了。男孩拿到籃子後馬上平靜了,小心翼翼地拎著籃子,蹣跚地向前走去
我見過很多孩子專註的行為被家長隨意打斷、隨意阻止,孩子內心需求得不到滿足時所表現的種種抗爭,比如尖叫、哭泣、打家長等,我能感覺到孩子的專註行為被肆意打斷的那種痛苦。兒童的正常發展源自專註於某項工作,但是大多數成人不了解這一點,他們常常無意中打斷了孩子的專註行為。我常常看見在孩子專註地玩沙時,家長會大呼「回家吃飯了」;孩子正入神地用積木搭高樓,客人來了,家長催促著孩子叫人
我對周周的專註行為保護得很好,從來不隨意打斷她。只要周周在專註地做一件事情,譬如畫畫、看書、玩水、玩沙、玩積木、琢磨某一件器具等,任何人都不得去打斷她。就算馬上要吃飯、馬上要睡覺、馬上要出門、馬上要吃藥,我們也會等待她做完。周周的注意力非常持久,她看書、聽故事可以持續1個小時以上,平時不管幹什麼,只要是她感興趣的,都可以持續比較長的時間。親戚朋友來我家,最為驚嘆的就是周周的專註力,他們稱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小的孩子能聚精會神這麼長時間。他們問我有何秘訣,我說沒什麼,就是不隨意打斷她。
我們「不打斷孩子」的這一原則被周周吸收到內心深處去了,她懂得自己有「不被打斷」的權利,如果碰到有人打斷她,她會對別人說「請不要打斷我」。並且,她還懂得替朋友維護「不被打斷」的權利。有一次,周周爸的同事嚴叔叔帶著兒子愷愷來我們家玩。周周非常開心,領著愷愷一起看故事畫本,並且還聲情並茂地講給愷愷聽,愷愷和周周都很認真很專註。大概過了半個小時,嚴叔叔說要走了,於是在旁邊提醒愷愷。周周突然抬起頭很嚴肅地對嚴叔叔說:「愷愷還在看書,請不要打斷他。」看著周周一本正經的樣子,我們忍俊不禁,嚴叔叔更是哈哈大笑著說:「哇,周周說得對,叔叔受教育了!」說完,嚴叔叔噤聲了,愷愷得以專心致志地看故事書。
是啊,周周說得對,不要打斷孩子。如果有規則,應該在孩子開始看書之前和他講明,一旦開始了看書,成人就不應該隨意打斷他。就算要走了,如果大人有事非走不可,也可以把孩子先留下來,到時候再來接孩子。
我的一個朋友聽從了我的建議,保護孩子的專註行為,不隨意打斷孩子。短短几個月時間,她孩子的注意力就能持久一些了,可以從頭至尾看完一部80分鐘長的舞台劇(注意,不是動畫片),這在以前是她想都不敢想的。
重點提示:
孩子坐不住的首要原因就是孩子的專註行為被隨意打斷了。專註是一種優秀的品質,專註力越持久越好。不隨意打斷孩子,是給孩子的行為以尊重和理解。
假設家長能這樣做:給孩子的行為以尊重和理解,不隨意打斷孩子,一旦孩子開始做某件事的時候,就不得以任何理由去打斷他們,哪怕即將要吃飯、即將要睡覺、即將要出門、即將要回家尊重孩子的任何一種專註的活動,孩子畫畫,我們將其視作畫家在作畫;孩子觀察動植物,我們將其視作生物學家在研究;孩子在拆裝玩具,我們將其視作工程師在工作;孩子在往水裡扔不同的東西感受沉浮,我們將其視作科學家在做一項重大的實驗如果家長這麼做,你的孩子一定不會坐不住,你一定會收穫一個專註沉靜的孩子。
讓孩子做「不聽話」的小朋友
1.?「孩子,你今天聽話了嗎?」
2.?反搶玩具的孩子是「不聽話」的孩子嗎?
3.?聽話就是好孩子,不聽話就是壞孩子?
4.?孩子有沒有好壞之分。
很多家長來幼兒園接孩子,喜歡問老師「孩子今天聽話嗎」,讚揚別人家的孩子是說「你家孩子真聽話」,批評自家孩子則是說「你怎麼這麼不聽話」。在很多家長看來,聽話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孩子聽話多好,多省心,一點也不會惹麻煩。
「聽話就是好孩子,不聽話就是壞孩子」!我從來不要求我女兒周周「聽話」,我也從來不用「聽話」二字來褒揚她。相反,我害怕她太聽話。自從她會說話以來,是我聽她的話,而不是她聽我的話。她的衣食住行、吃喝拉撒都由她決定,吃什麼、穿什麼、喝什麼,到哪兒去玩、和誰玩、怎麼玩,完全由她自己做主。她喜歡說「不」,我喜歡說「好」。在很多人眼裡,她不那麼聽話,但是她絕對講理,不會胡攪蠻纏、撒潑耍賴。她有主見,有個性,敢於說出自己的看法,不人云亦云。
「聽話」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意味著無條件服從、不發出不同的聲音、不能有不合「規矩」的行為。「聽話」就是一副精神枷鎖,牢牢地套住了孩子!我身邊很多按照「聽話」標準帶養出來的孩子,他們溫順乖巧,讓家長省心,但是他們不能自主、盲從、怯懦、謹小慎微。我不為他們的聽話而歡喜,相反,我為他們的聽話感到惋惜。
我5歲的小侄女曉曉就是一個聽話的孩子。一次,周周模仿電視節目中穿著裙子跳舞的姐姐,把褲腿挽至膝蓋。曉曉也學樣把褲腿挽了起來。我看見了笑著說:「曉曉也是學跳舞的姐姐吧?真漂亮,奶奶快來看呀。」曉曉突然臉色一變,慌忙把褲腿放了下來。我想她可能是擔心奶奶看了會生氣,因為在很多成人看來,大冬天捲起褲腿這種行為是不被允許的。我問她:「你是擔心奶奶看見了不高興嗎?」她點點頭。我說:「只要你願意,你就可以把褲腿捲起來。」但是任憑我怎麼說,她再也不肯捲起褲腿來學跳舞的姐姐了。就算奶奶不在場,她仍然不能自主,成人的「規矩」已經控制了她,她已經被大人奴役了,她當不了自己的主人。
還有一件讓我最為心痛的事。曉曉拿到了一個玩具,周周看見了也想玩。那時周周還只有兩歲多,還未建立「先拿者先玩、後來者等待」的規則意識,她試圖去搶曉曉手中的玩具。兩人爭奪起來,周周奪不過,大哭。曉曉看見周周哭了,連忙把玩具遞給周周,怯怯地走開了。我一直在旁邊觀察,希望她們能自己商量解決這個問題,但是看到這種情形,我不得不介入。我走過去對周周說:「這個玩具是誰先拿到的?」周周邊哭邊說:「曉曉先拿到的。」我說:「那你覺得應該誰先玩?」周周哭著說:「我就是要先玩。」我從周周手裡拿過玩具,遞給曉曉說:「這是你先拿到的,就應該你先玩。」曉曉不敢接,只是怯怯地看著周周,好像是在擔心周周不高興。我把玩具放在桌子上,微笑著對曉曉說:「你玩吧,本來就應該你先玩,不用管周周,這件事是她不對。」說完,我轉
身帶著周周到卧室和她單獨談話,強調規則並安撫其情緒。待到我出來,我發現曉曉仍然坐在沙發上發獃,那個玩具放在桌子上沒動!看到這一幕的時候,我心裡難受極了,我把曉曉摟在懷裡,問:「你怎麼不玩呢?」曉曉默不做聲。我說:「你是看到周周哭了,怕她不高興嗎?」曉曉點點頭。
在強勢的大人或不講理的小孩侵犯自己權益的時候,曉曉的反應是忍氣吞聲和違心地屈從。曉曉的父母則認為這是孩子聽話,他們不覺得孩子有什麼不對勁。其實這是多麼不正常啊!她怯懦、壓抑、謹小慎微,甚至有些戰戰兢兢,時時刻刻看他人臉色行事。她已經失去自我,完全受制於人。這就是典型的聽話標準下成長起來的孩子。
周周則是在自由平等的氛圍中成長的孩子,遇到同樣的事情,她的反應跟曉曉截然不同。譬如碰到別人阻止她或者要求她做什麼,如果她不願意,她會勇敢地說「不」;如果別人試圖說服她,她會堅決拒絕,並說「請不要強迫我」。有幾次,周周吃完一碗飯後,外婆還想讓她多吃點,欲再給她盛。周周說不想吃了。外婆勸說:「再吃點吧,吃多點長得高。」周周看著外婆認真地說:「外婆,請不要強迫我。」外婆就不好意思再勉強她了。周周完全不必擔心對方不高興,也不必看別人的臉色行事,她能夠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按自己的意願說話和行事。
所有聽話的孩子都是被成人長期壓制而練成的!家長們喜歡利用權威壓服孩子,我經常聽到這樣的話從家長口中蹦出:「聽話,不許 」「看某某多聽話,就你這麼淘氣!」「叫你怎樣就怎樣!」「你應該這樣 」家長們還喜歡把自己的意志強加在孩子頭上,比如給孩子買衣服,家長總是挑自己喜歡的顏色和款式,不管孩子喜不喜歡;教孩子學這樣、學那樣,不顧孩子有沒有興趣;教育孩子的口頭禪就是「聽話乖一點」,一定要孩子屈從於自己才是好孩子。有的家長甚至擔心,如果從小不管嚴一點,讓孩子聽話一點,孩子長大後就管不住了。
學校也喜歡把孩子打造得聽話點。現行的傳統教育就總是在身體和意志上控制孩子,不給孩子自由。我曾經在一所宣傳個性化教育的國際幼兒園參觀,看到這樣一幕:小朋友剛起床,圍坐在桌子邊準備吃午點。生活老師端上一盤梨子,小朋友們伸手欲拿,班主任老師嚴肅地呵斥:「老師請你們吃了沒有?」小朋友們見狀,伸到半路的手趕緊縮了回來,老老實實坐在桌子邊等候。過了一會兒,這位老師可能覺得「時機」成熟了,下了指令,「小朋友請吃!」待老師下令,小朋友方才伸手拿起梨子吃了起來。
類似的情節我不陌生,曾經在別的幼兒園目睹過無數次。在那裡,小朋友做什麼事情都必須經過老師的允許,否則就會被制止和呵斥。「老師請你們吃了沒有」的潛台詞就是「老師沒請,你們就不能吃」,這句話可以延伸成「老師沒允許,你們就不能做」。體現的是老師的教育觀,即凡事都要經過老師允許,否則就是不對的。這就是對孩子的一種控制。這樣的老師幾乎遍及每一個幼兒園,這樣類似的言論隨處都可以聽到。
過於聽話順從的孩子心理是不健康的,長期的壓抑會導致人格的缺陷。由於在成長過程中太過順從,聽話的孩子往往壓抑了太多的內心需求。這種壓抑會導致兩個極端,一是在壓抑和沉默中爆發,某一天遇到導火索,就會採取一些極端行為;二是在長期的壓抑中喪失了個性,只知道逆來順受,徹底成為一個沒有思想和靈魂、任人擺布的傀儡。
經常有老實聽話的孩子殺人的新聞見諸報端。我們的教育培養出這樣的孩子真是一個悲劇,這是失敗的教育!我們到底需要什麼樣的孩子?聽話?順從?不惹事?不少學校和家長評判一個孩子是不是好孩子,標準就是:聽話+成績好。
當然,有人可能會認為,上面的例子是比較極端的,我的孩子絕對不會那樣。但是那些極端例子的家長一開始是否料到會是這樣
的結局呢?倘若他們一開始就料到是這樣的結局,他們還會要求孩子一味地聽話嗎?
更多的是生活當中的「聽話」的成人。我的一個表妹,小時候是個乖巧聽話的孩子,什麼事情都聽父母的,是親戚們交口稱讚的好孩子。長大後由父母挑選了一個男朋友,儘管表妹很不願意,但不敢違抗父母之命,勉強跟這個人結了婚。生了孩子後,老公好賭成性,經常打她。表妹不堪毒打,逃回娘家。可是,婆家不准她看孩子,她經常一年多才見孩子一次。因此,她每日在對孩子的思念中煎熬,痛苦不堪。表妹的婚姻不幸,深層原因就是她沒有獨立的人格和個性。連婚姻大事都不能自己做主,還有什麼能自己做主呢?一個沒有獨立個性、不能主宰自己的人是可悲的,小時被父母控制,長大被別人控制,無論怎樣都逃脫不了悲劇的命運。
有家長可能會感到疑惑,不要孩子聽話,那孩子豈不是會無法無天?
我在這裡所說的不要孩子聽話,指的是家長不要利用自身的權威壓制孩子,強迫孩子聽話。如果家長理解了孩子,其要求和孩子的內心需求一致的時候,孩子是非常樂意順從的。曾經有很多朋友羨慕我,問我為什麼周周這麼聽話懂事,講得清(註:方言,講道理講得通)。他們口裡的「聽話」實際上就是我所說的「講理」。我說,沒什麼秘訣,就是我盡量去理解她,傾聽她內心的聲音。我先聽她的話,然後才是她聽我的話。實際上,這種「聽話」,是孩子聽他自己的話。
孩子沒有好壞之分,只有個性的不同。「聽話」不等於好孩子,「不聽話」也不等於壞孩子。我們可以要求孩子講理,而不應該要求孩子一味地聽話。孩子首先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有獲得身體和意志上的自由的權利。作為父母,我們不應該要求孩子言聽計從。過於聽話等於盲從,孩子將失去自己的個性,失去獨立的思考,今天被父母主宰,明天被別人主宰。
中國文化的劣根性之一就是奴性。一個沒有自由意志、不能獨立自主的人是不能掌控自己的人生的,只能被人奴役。一個被奴役的人是不會幸福的,一個被奴役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教育孩子,首要的就是尊重孩子,讓孩子獨立自主。作為父母,我們應該從小就在孩子的心靈中播撒自由、獨立的種子。這樣做的意義從小處講,是播種孩子幸福的人生;往大處講,是種下了國家和民族振興的希望。
重點提示:
在強勢的大人或不講理的小孩侵犯自己權益的時候,孩子的反應往往是忍氣吞聲和違心地屈從。所有聽話的孩子都是被成人長期壓制而練成的!
過於聽話順從的孩子心理是不健康的,長期的壓抑會導致人格的缺陷。教育的核心就是建構健康的人格,而不是學多少知識,考了多少高分。
有時候,我們可以「不要孩子聽話」。「不要孩子聽話」指的是家長不要利用自身的權威壓制孩子,強迫孩子聽話。
推薦閱讀:
※這樣蒸肉特別鮮香好吃,只要10分鐘,滑溜溜,孩子一勺一勺吃不停
※在家如何指導孩子練琴,父母必修這7課
※你想把孩子補成鈣片?
※這樣逗寶寶 當心孩子變傻
※你還敢給孩子吃那麼多餅乾嗎?扒一扒各種餅乾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