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一方面軍第四次反圍剿戰爭(一)
1932年3月間,在對鄂豫皖蘇區進行圍剿的同時,國民黨當局便在南昌設立了贛粵閩湘邊區剿匪總司令部。以軍政部長何應欽為總司令,廣東省主席兼廣州綏靖主任陳濟棠為副總司令。何應欽抵贛後,於5月份重新調整部署,將圍剿部隊分為九路,分區清剿。
第一路 余漢謀 贛南區第二路 陳誠 贛西南第三路 李揚敬 閩南區
第四路 蔡廷鍇 閩西第五路 白崇禧湘贛南部邊區 第六路朱紹良 南豐
第七路 譚道源 贛西北 第八路 趙觀濤 贛東北第九路 孫連仲 宜黃
目的是先肅清各區地方紅軍,再集中主力對贛南中央紅軍發動第四次圍剿。然而從1932年初到1933年初,中央紅軍連續發動了六次進攻戰役,雖然各有勝負,但是國軍的總體部署卻又一次被打破。
1932年12月下旬,國民黨軍結束了對鄂豫皖蘇區、湘鄂西蘇區的圍剿,終於騰出手來,重新調整了對中央蘇區的圍剿部署。集中了五十萬大軍,分為左中右三路,其戰鬥序列如下:
中央軍 總指揮 陳誠
第一縱隊 羅卓英第十一師 蕭乾第五十二師 李明第五十九師 陳時驥
第二縱隊 吳奇偉 第十師 李默庵第十四師 霍揆章第二十七師 孫連仲第九十師吳奇偉(兼)
第三縱隊 趙觀濤 第五師 周渾元 第六師 周碞 第九師 李延年第七十九師 樊崧甫
預備隊第四十三師 劉紹先
這一路軍是此次圍剿的主力,以撫州為中心,分別向宜黃、棠陰、撫州、龍骨渡、金溪、滸灣等地集中。企圖以分進合擊的作戰原則,包圍紅軍主力於黎川、建寧、泰寧地區,並尋求決戰。
左路軍 總指揮 蔡廷鍇
第四十九師 張貞第五十六師 劉和鼎第六十師 沈光漢第六十一師 戴戟第七十八師 區壽年新編第二師 盧興邦新編第四旅
右路軍 總指揮 余漢謀
廣東第一師 李振球廣東第二師 葉肇廣東第三師 張瑞貴廣東第四師 張枚新第四十四師 王贊斌獨立第三師 李漢魂獨立第二旅 陳章
這兩路以駐福建的十九路軍和駐粵北贛南的粵軍為主,均為清剿軍,擔任就地剿辦,並策應中央軍的行動。
總預備隊
第二十三師 李雲傑 第八師 陶峙岳第二十四師 許克祥第二十八師 王懋德第五十三師 李韞珩獨立第三十六旅 戴岳獨立第三十二旅 柏天民空軍第三隊 張有谷空軍第四隊 劉義曾
國民黨軍的進攻計劃制定的十分詳細周密,可謂志在必得,同時蔣介石於元月底親抵南昌,主持進剿,指導一切。
但是各路軍行動卻不能一致。左路軍蔡廷鍇部因為贛閩毗連地區幅員遼闊,兵力難以集中,且受到贛東北、閩北方誌敏、邵式平的紅十軍的牽制和襲擾,對中央軍根本談不上策應。右路軍余漢謀部因去年七月間在南雄水口一戰中受到過紅軍的嚴重打擊,心有餘悸,不敢再戰。於是借口補給困難,遲遲不肯前進。蔣介石亦無可奈何。
最後只有指望中路的嫡系部隊七十個團,約十六萬人,能完成任務。但是儘管是嫡系,各部由於種種原因行動遲緩,至1933年2月中旬仍未能到達指定位置,這就給了紅軍以充分的時間來準備反圍剿的戰爭。
為了準備迎擊即將到來的對中央蘇區的大規模「圍剿」,朱德、周恩來、王稼祥於十一月二十四日向全方面軍發布緊急訓令,明確指出:「我們要認定,敵人大舉進攻的戰火就在眼前。」「全方面軍及各作戰地域的指揮員、戰鬥員,都應認識目前任務的嚴重。」「集中一切精神於殲滅敵人的當前的偉大任務上。」朱德、周恩來深知,要打破幾十萬裝備精良的敵軍的大舉「圍剿」,只有政治上的動員是不夠的,必須抓緊時間努力做好各方面的準備工作,尤其是加緊軍事訓練。為此,他們發布了加緊軍事訓練的訓令,提出:現在「特別是軍事技能更有落後的現象」,「這在敵人大舉進攻中,是不可容有的現象。因此,我們在這戰鬥問斷的瞬間,擬予以迫切的訓練。」為了便於指揮作戰,朱德、王稼祥、彭德懷又在十二月二十六日,以中革軍委的名義給各作戰區指揮部發出密令,指出一定要運用前三次反「圍剿」的經驗,準備在整個戰線上運動作戰,以消滅敵人。同時又指出,必須估計到這次敵人的兵力比前三次「圍剿」時增多了,「在戰略與戰術上,都有相當的變更和進步。因此,我們應較三次戰役時期更有進步、更加緊張和努力的來部署一切政治上、軍事上的動員。」在這期間,朱德還命令全方面軍利用敵人沒有大舉進攻的時機,進行戰前改編整頓,精簡機關人員,充實連隊,以加強前線作戰能力。在朱德、周恩來、王稼祥、彭德懷等領導下,第四次反「圍剿」的各項準備工作基本完成。
這時,紅軍只有五萬餘人,雙方兵力是十與一之比。一九三三年元旦,紅一方面軍在黎川城舉行北上誓師大會。當天,朱德、周恩來、王稼祥發布訓令,強調:「這次行動是粉碎敵人大舉進攻的主要關鍵。爭取這次行動的全部勝利,消滅當前的敵人,特別是陳(誠)、羅(卓英)、吳(奇偉)、周(渾元)各部,衝破撫州[河]流域的敵人圍攻線,破壞敵人大舉進攻的前線布置」,「這是開始一九三三年四次戰役偉大勝利的中心任務」
朱德、周恩來隨即指揮部隊向北隱蔽急進,一月五日,殲滅黃獅渡守軍一個旅,俘虜一千餘人,生擒旅長周士達,北上首戰告捷。由於紅軍的行動迅速而秘密,被俘的周士達供稱:「紅軍包圍了黃獅渡後,才知道大部紅軍到了。」接著,朱德、周恩來又指揮部隊向金溪秘密運動,很快佔領該城。隨後又進行了黃獅渡、滸灣戰役,共殲敵兩千餘人,繳獲不少。但紅軍的傷亡也比較大,紅五軍團副總指揮趙博生不幸犧牲。
金資戰役之後,紅一方面軍以戰備姿態集結於金溪、滸灣、黃獅渡地區。中共臨時中央要求紅軍不等敵人大舉進攻布置完成,就集中一切力量,首先粉碎撫河敵人全部,然後各個擊破增援敵軍。於是決定將閩浙贛蘇區紅十軍,閩西蘇區紅十二軍,贛南蘇區紅二十一軍調歸紅一方面軍總部統一指揮。1月23日,紅十軍南渡信江,同一方面軍會合。隨即與第三十一師合編為第十一軍。第十二軍和第二十一軍也先後到達宜黃、樂安、崇仁地區。第十二軍和第二十一軍北調後,閩西和贛南地區分別成立了第十九軍和第二十三軍。這樣,在反圍剿前夕,紅一方面軍共轄第一、第三、第五軍團和第十一、第十二、第二十一、第二十二軍,共約七萬餘人。
這時,國民黨當局加快了對中央蘇區發動第四次「圍剿」的部署。一月三十一日,蔣介石在南昌主持召開軍事會議。不久,蔣介石親自兼任江西省「剿匪」總司令,並設置南昌行營,統一指揮「圍剿」中央蘇區的軍事行動,並采勸固守城防」的新策略。在這種新的情況下,朱德、周恩來等原來設想的先發制人、在撫河以東調動並消滅敵人的計劃已不可能實現。他們便在二月二日率領部隊轉移到黎川附近待機。
國民黨軍隊大舉進攻的時間日益逼近了。二月三日,周恩來、朱德、王稼祥致電中央局:「連續的、殘酷的戰鬥立刻就到,戰爭與軍事布置更應確定統一指揮。提議中央局經常給我們前方以原則上與方針上的指示,具體部署似宜屬之前方。」最後一句話,就是要求遠處後方的中央局不要處處干涉前方軍事行動的「具體部署」。但這個意見仍沒有被中央局所接受。次日,中央局給周恩來、朱德、王稼祥回電說:「在目前敵人據點而守的形勢下,無法避免攻擊堅城。」並稱根據中央指示電,「在總政治任務之下,應以撫州(臨川)為戰略區。目前行動,先攻南豐為適宜。」「並乘勝威脅南城、撫州,是我們目前的方針。」「此新計劃經中央局全體通過,請立即討論,並電告執行的具體部署。」中央局的意思已很清楚:對攻打堅城南豐不容再有爭論,必須堅決執行。
但周恩來、朱德、王稼祥仍在二月七日致電中央局並轉中央,再次陳述意見:「請求中央、中央局須給前方的活動以機斷餘地和應有的職權。否則,命令我們攻擊某城,而非以訓令指示方針,則我們處在情況變化或不利的條件下,使負責者非常困難處置,因在組織上,尤其在軍事上,須絕對服從上級命令,不容絲毫延擱。但在責任上、在環境上,我們又不得不向你們陳述意見。」
由於中央局一再堅持要強攻南豐,朱德、周恩來只得在二月九日率領方面軍由黎川附近向南豐地區開進。十二日黃昏後,命令紅三軍團和紅五軍團各一部在夜雨中向南豐城西北面的外圍陣地發起攻擊。但因守軍工事險要堅固,經過一夜猛攻,未能突破,殲敵不足一營,而紅軍卻損失四百餘人,師長彭鰲和兩名團長陣亡。
陳誠深知南豐地勢險要,是以後「進剿」贛南的支撐點,因此,除要求陶峙岳的第八師固守南豐外,還令駐在南城的許克祥部第二十四師馳援南豐。並指揮中路軍各縱隊由北向南挺進,特別是要求羅卓英率領的主力第一縱隊(轄第十一、五十二、五十九師三個師)迅速向宜黃地區集中,準備將紅軍主力圍殲於南豐城下。
朱德、周恩來很快看清陳誠的這一意圖,認為如仍按中央局的意見繼續強攻南豐,必將遭受國民黨大部隊的包圍,使紅軍陷於極端危險的境地。他們果斷地決定把強攻南豐改為佯攻。留下一部分兵力佯攻南豐城以迷惑對方,命令紅一方面軍主力迅速撤離南豐,秘密轉移。
這時,陳誠所部由吳奇偉指揮的第二縱隊也正向南城前進;羅卓英指揮的第一縱隊第五十二、五十九兩師已於二月二十一日和二十二日在樂安集中;羅卓英親自率領的第十一師正向宜黃推進。他們準備在第一縱隊主力同第二縱隊會合後,將紅軍主力圍殲在南豐、廣昌地區。
推薦閱讀:
※西方「船堅炮利」何時形成:鴉片戰爭懸殊並不大!
※把戰爭片拍成這樣的導演,都是良心
※冷兵器時代,炮車為什麼被稱為攻城利器?
※四個士兵
※日本蒼龍級:常規潛艇最大 噸位接近039B兩倍
TAG:戰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