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重新審視古老的相面之術

心理學家重新審視古老的相面之術2009-07-03 10:43:21 來源: 科學畫報(上海) 最近,心理學家開始重新探索麵相與人格之間的關係,一些研究成果讓人們得以從新的角度重新審視古老的相面之術。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家亞歷山大·托多羅夫認為,不同的人對同一張臉得出相同的結論並不意味著面相和真實的人格特徵存在確定的聯繫。

近日,國外專家根據這一研究成果製作出了容易獲得信任的相貌漸變圖。(資料圖)

「相」字在漢語中意思頗多,其中「相貌」一詞用得較多。《荀子·非相》中有「形相雖惡而心術善,無害為君子也」。舊時迷信通常觀察某人的容貌來測定其貴賤安危,吉凶禍福,這一技術被稱作「相術」,而做這一行當的人通常被稱作「相士」。中國有久遠的相術歷史,《漢書·藝文志》就有《相人》二十四卷,流傳民間的相術書有《麻衣相法》和《水鏡神相》等。

在西方,相面之術可以追溯至古希臘。亞里土多德就曾試圖根據面部特徵來推斷人的性格特徵。18世紀末,瑞士的詩人和相士拉瓦特爾將相術在歐洲發揚光大。達爾文當年欲登上「比格爾」號戰艦開始考察之旅時,船長費茲洛伊差點因達爾文的鼻樑不夠堅挺而拒絕他,因為他相信長這種鼻子的人是怕吃苦的。由此可見當時相面之術在歐洲的流行程度。後來,隨著科學發展,相術逐漸淪為偽科學。然而,相術在民間依然流傳,即使不通相術的人也常常對別人的相貌評頭論足,進而上升到對其道德的猜測。最近,心理學家開始重新探索麵相與人格之間的關係,一些研究成果讓人們得以從新的角度重新審視古老的相面之術。

第一印象

西方有句諺語「Don"t judge a book by its cover」,中國話叫做「人不可貌相」。中西方會有類似諺語流傳於世,說明以貌取人是人類難以避免的通病,所以這些寶貴的訓誡之言會代代流傳。然而,事實上,人們依然以貌取人,儘管那句警世恆言已爛熟於心。對於面孔的快速判斷好像是事先嵌在人腦中的固定程序,自動完成,速度飛快。一項心理學研究發現,人們在十分之一秒的時間裡已經完成對陌生面孔的人格判斷:此人是否有同情心、是否值得信賴、是否有上進心、是否性格外向和是否有能力等,一旦這個印象形成就難以改變。並且,不同的人對同一張面孔的判斷還具有相當高的一致性。英國心理學家理查德·懷斯曼在網路上進行了一次心理學實驗,結果發現人們確實能發現某張面孔所隱藏的個性信息,並且達成共識。

人們不僅以貌品人,而且會對相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期待、判斷。在競選時,人們通常會支持那些看起來強勢的候選人。那些擁有一張娃娃臉的人則往往被認為其適合從事服務行業。在軍隊里,看上去堅毅的士兵更容易獲得軍銜,而一張稚嫩的臉往往在軍中吃不開。在法庭上,和那些具有成熟臉龐的同齡人比,擁有一張娃娃臉的人更有可能被判無罪。不過,他們也更有可能被判玩忽職守罪。相貌也具有「光環效應」。漂亮小孩更容易贏得老師喜歡,並且老師也認為他(她)們更聰明。英俊男人和漂亮女士更容易獲得異性的青睞,也更容易受到大眾的歡迎。企業招聘面試中總要加上一句「形象氣質佳」。由此可見,相貌實為人生的一種資源。

那麼,面孔是否真的能表達一個人的內在性格?外表強勢的人其內心是否也強勢?娃娃臉的人是否真的不如同齡人成熟?在做選擇時,我們是選擇了更有能力的領導,還是簡單地選擇了他們的外貌?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家亞歷山大·托多羅夫認為,不同的人對同一張臉得出相同的結論並不意味著面相和真實的人格特徵存在確定的聯繫。

不過,一些證據表明人們似乎能從別人的面孔中讀出一些東西。1966年,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的心理學家招募了84名素未謀面的大學生,並將他們分成若干小組。每個小組的會面時間均不超過15分鐘,並且不允許他們進行交談,隨後心理學家要求他們根據外表特徵將同組的人在人格特徵上進行分類。採用的方法為同伴提名法,每名大學生要選出某個特徵表現最顯著的2~3名小組成員,和表現不顯著的2~3名小組成員,比如,最熱情的3個人以及最不熱情的3個人。研究人員發現,大學生對於小組成員的快速判斷同實際的個性相符,特別是對外向、責任心和真誠這三種特徵的評估更為準確。

然而,英國的研究人員指出,以上研究沒有嚴格地控制混淆因素:參與者會根據更多的特徵來進行判斷,比如身體姿勢、動作、服裝,而非僅僅依靠面部特徵。於是,他們採用面孔照片重新做了以上實驗,結果發現人們確實能夠根據面部特徵對一部分人格特徵做出準確判斷。但是,這些特徵都是一些極端特徵,面部特徵與人格特質的聯繫並不清晰。並且,相關的一些研究也均未報告出這種穩定的聯繫。從常識的角度,這點也易於理解:貌相老實的人未必就比面目猙獰的人更值得信賴。

以貌取人

通過對面孔的觀察,人們能輕而易舉地對人的某些人格特質進行判斷,並且這種快速的第一印象在不同的人之間有很強的一致性,往往能夠反映部分真實的情況。那麼,這種以貌取人的本領是否具有進化上的優勢?

加拿大的研究人員發現,根據面孔的寬高比能夠預測人的攻擊行為,這一點在實驗室研究和對大學運動員、職業曲棍球運動員的研究中均得到了證實。在其面孔的寬高比計算公式中,面孔的寬度為兩顴骨點之間的距離,而面孔高度為眉毛下緣到嘴唇上緣之間的距離。所有的面孔測量都採用專業的圖像軟體對正面免冠數碼照片進行測量。隨後,研究人員通過實驗室任務考察了參與者的攻擊性,並且調查了實際生活中大學生運動員和職業運動員的攻擊性行為。他們發現,寬高比越大的人往往表現出更強的攻擊性,其中職業曲棍球運動員更具有代表性。那些寬臉的運動員在過去一個賽季中因惡意擊打、肘擊和鬥毆而受到處罰的累積時間更多。

這個研究小組的最近研究結果發現,面部的寬高比例和男性唾液中的睾酮含量有關,寬臉的人唾液中有更高的睾酮含量。以往研究已經發現攻擊性行為和對攻擊行為的自我評分與睾酮水平的相關性顯著。一個可能的推測是:具有較高睾酮水平的男性會更高大、強壯、強勢,他們也更有可能擁有一張寬臉龐。長久的進化已經使得人們認為此類人更容易對他人發動攻擊,因為他們具備攻擊的「資本」。研究人員還針對人們是否會將寬臉龐的人判斷為更加好鬥進行研究。儘管研究還未結束,但他們的初步分析表明人們具有這樣一種判斷傾向。

然而,以上結果並不意味著人們可以隨心所欲地就面部特徵進行判斷。決定一個人個性的因素太多了,面部特徵僅僅是其中的一個因素而已。「人不可貌相」的千年古訓一定是因為發生了無數因簡單地以貌論人的低級錯誤而發出的警示之言。在大多數情況下,人們的判斷並不準確。美國布蘭迪斯大學心理學家萊斯利·澤布羅維茨指出,我們樂於以貌取人往往是出於對基本特點的一種過度概括。在自然界中,我們常常發現類似的情況。例如,某些蝴蝶和魚類身上經常長有眼睛狀的斑點,這些斑點往往能使得捕食者退避三舍,因為它們酷似一些更為危險的動物的眼睛,捕食者對這些信號懷有天然的恐懼。

人們在取笑動物簡單化思維的同時,很有可能在不知不覺中犯類似的錯誤:對一副頤指氣使的面容感到敬畏,認為他們更有能力和領導才能;忽視一張樸實的臉孔,認為他們順從和天真。然而,就像鳥兒會對所有蝴蝶身上的眼睛狀斑點一概而論,人們也在過度簡化對某個人的認識。當然,從進化的角度來解釋,這種過度概括有一定的道理。英俊的面龐意味著健康的體魄和基因,因此對於物種的繁衍具有巨大的意義,而醜陋詭異的面容更有可能是由於患病和基因的變異。

最近,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托多羅夫及其同事提出了一個新的理論,該理論認為人們是根據相貌表現出的威脅程度來對他人進行判斷的。他們徵募了一批參與者,讓他們對一些面容平靜的照片進行自由評估,隨後分析合併所有的評估內容,結果發現人們在評估人臉時注重兩個主要因素:信賴性和強勢性。接著,他們採用計算機找出與這些人格特質相關的面孔特徵。隨後,他們採用一個製作三維面孔圖片的軟體隨機產生一系列面孔,並使這些面孔表現出相應的面部特徵,比如一張值得信賴的面孔會有一張U型的嘴和表現出驚奇的眼睛,而一張不可信的臉往往有下撇的嘴角和倒八字眉。他們還邀請了一批新的參與者觀看這些照片,並詢問各種問題,如「他(她)表現出什麼情緒?」。參與者的回答具有很高的一致性,看起來值得信賴的臉被一致認為是快樂的,而看起來不可靠的臉則被認為是表達了憤怒;強勢的面孔被認為更男性化和更具陽剛之氣,而順從的面孔被判斷為更女性化和更具陰柔之美。這個研究小組認為,進化使得人們具有根據面部特徵和表情來判斷他人的意圖和目的以及他們是否具備傷害我們的能力,而根據相貌進行個性判斷正是這一能力的過度概括。

相由心生

儘管過度概括或許如研究人員所解釋的那樣具有進化上的先天優勢,人們採用簡單化的思維來以貌取人依然不可取,不然與那些見眼睛狀斑點而退避的動物有何差異?嬰兒自出生就具有不同的先天稟賦,面相骨相已具雛形,那豈不是一切天註定,無可挽回了?關於天性和教養之間的爭論一直是人生髮展心理學的主要命題。前一種觀點重在先天因素,而後一種觀點重在後天環境及教養。

從教養的角度來看問題,具有不同面部特徵的人在人格特徵上表現出了不同的模式或許不是出自於面相,而是父母、老師和社會對某些面孔的看待方式。心理學上有個有趣的現象叫做「自我實現的預言」,是指我們對待他人的方式會影響到他們的行為,並最終影響他們對自己的評價。父母總是習慣性地將劍眉星目的孩子培養成果敢的少年和成年人,而將柔弱的孩子培養成溫順的少年和成年人。然而,實際情況並非如此,生就一副娃娃臉的男性並沒有在社會競爭中表現出劣勢,他們相對於長相成熟的同齡人具有更高的受教育程度,更容易在軍隊里獲得勳章,同時他們也更有可能犯罪。此外,長相稚氣的男孩喜歡爭吵,懷有敵意,但學習成績更好。娃娃臉的人在社會上或許會獲得更多的資源。諾貝爾獎獲得者、動物行為學家康拉德·洛倫茨曾經提出,娃娃臉使人產生要照顧他/她的反應。一項腦成像研究發現,娃娃臉的男性能以類似的方式激活大腦中的杏仁核,該區域是大腦的情緒中心。一張稚氣的臉能夠贏得更多的憐愛,從而獲得更為優異的生長環境和發展機會。

相術中有句話叫做「相由心生」。「相由心生」本出自佛教經典《無常經》,佛曰:「世事無相,相由心生。」相學中「相」的意義一般是指面相,也指整個相貌,相由心生即是說有什麼樣的心境,就有什麼樣的面相,一個人的個性、心思與作為可以通過面部特徵表現出來。這裡的「相」不是指一時相貌的改變,而必須從長期的角度來理解。流傳甚廣的裴度的故事便是如此。據說唐朝裴度少時貧困潦倒。一天,在路上巧遇一行禪師。大師看了裴度的臉相後,發現裴度嘴角縱紋延伸入口,恐怕有餓死的橫禍,因而勸勉裴度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修養和應變能力。裴度聽從了大師善意的勸告。日後,裴度又遇一行禪師,大師看裴度目光澄澈,臉相完全改變,告訴他以後一定可以貴為宰相。這則故事通常用來提醒人們通過自身修養來改變命相。僅從這個角度來說,相面之學還有一點積極作用,相由心生,命由己造,人們才能看到努力和修養的希望。

一個人的面部特徵的輪廓或許自出生已經確定,難以改變,即使現在的整容醫學能對面龐進行美化,但是這些美化也是建立在原有五官輪廓之上。美麗沒有常駐的道理,春花雖美,怎奈花期短暫,人的面孔也是如此。但是,人與花不同,當姣好的面容不再,一種新的美麗會綻放在眉眼之間,這種美麗叫做氣質。貪圖小利者終將是一張市儈的臉,而從容大度者必將是一張優雅的臉。20年前的一項心理學研究也說明了這一道理。該研究發現易怒的老人往往看起來乖戾,甚至在要求做出溫和的表情時也如此。一輩子的生氣、暴躁和痛苦會在面部肌肉上烙下永久的痕迹。林肯曾經說過,「一個人過了40歲,就應該為自己的面孔負責。」我們不要等到40歲再去怨恨這張臉吧!從現在開始,經由心的途徑來美化自己的面容。

相關閱讀:面部實驗

英國心理學家理查德·懷斯曼對人們能否根據面相正確判斷個性進行了研究。他們邀請熱心讀者提交他們的正面免冠數碼照片,並在線完成個性調查,以評定他們的幸運程度、幽默感、虔誠和可信賴性。最終有超過1000名讀者參與了這項研究。根據這些參加者在個性測驗中4個特徵的得分高低,研究人員將他們的照片分組,並採用面部融合技術將同組的面孔合成為一張面孔。它的原理很簡單,首先確定一些面部關鍵特徵的坐標和尺寸,隨後計算不同面孔在這一特徵上的平均值。比如,如果一張臉是小鼻子而另一張臉是大鼻子,平均的結果就是一個不大不小的鼻子。隨後,研究人員將代表不同個性的合成照片放在網上,邀請參與者在線實驗。超過6500人訪問了該網站。研究結果發現,人們對女性面孔的判斷準確性要高於對男性面孔的判斷準確性。有超過70%的人能夠正確辨認出幸運的面孔,有73%的人能夠正確辨認出虔誠的面孔。和先前研究一致,該研究發現對值得信賴的女性合成面孔有54%的人做出了正確判斷。這一比例在統計學上具有顯著的意義。

(本文來源:科學畫報 )


推薦閱讀:

心理學博士說房客懟你時,當面哭唧唧才是正確的…
《盜夢空間》的夢境到底有幾層?
我反對低齡留學|旅美20年的學校心理學家對愈演愈烈的留學低齡化趨勢說NO
為什麼在夏天很多人坐在教室里總是會擔心頭頂上的電風扇會掉下來?
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交流,如何看待、處理?

TAG:心理學 | 心理 | 心理學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