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問「減負十條」——家長、學校、學者談「減負」新政策
新華網成都8月26日電(記者吳曉穎、茆琛)近日,教育部公布《小學生減負十條規定》(徵求意見稿),擬從入學、編班、教學、作業、考試、等級評價等方面破解小學生課業負擔過重問題。《規定》一出,立即引發社會熱議,人們在表示贊成的同時也提出擔憂和懷疑——一紙禁令能否還孩子快樂童年?真正起到「減壓」效果?根治學生課業負擔過重的頑疾?
不留作業,能否還孩子快樂童年?
《規定》中提出,小學不留書面式家庭作業,可布置一些適合小學生特點的體驗式作業。對此,部分小學生家長,特別是雙職工家長對孩子放學後可能會出現的「放羊」狀況表示擔憂。
減負後,學生有了充裕的時間後,該如何安排?一些家長表示,自己會給孩子布置作業加碼加量,或送孩子去上校外輔導班。成都市民魏先生在一家國企上班,秋季開學後他的女兒馬上要升入五年級,升學壓力讓他絲毫不敢對女兒放鬆,一口氣給女兒報了奧數等4個輔導班。「雖說升初中是搖號入學,但公立名校入學名額有限,與其把孩子的命運交給運氣去賭博,不如靠成績衝擊私立名校。」
部分小學負責人認為,新政中對作業的規定恐會遭遇執行難。特別是在農村地區,一些學校體育設施器材缺乏,文化基礎設施落後,學生放學後無所事事,恐會成為電子遊戲廳、網吧的「常客」。成都雙林小學校長曹秦蓉說,在目前階段,社會尚未給學生搭建一個良好的體驗平台和環境,類似參觀博物館等體驗式作業恐難以實施。
教育學者認為,減負的關鍵不在於全面「封殺」書面作業,而是學校要轉變教育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效率,讓學生在學習中找到樂趣,願學、願寫,把做作業的負擔變成求知的快樂。比如可以布置一些有趣的作業,讓學生通過查資料或動手實踐自己尋找答案。華南師範大學教授姚文說,小學階段不留作業「一刀切」式的規定不符合實際,學校可以根據年級、學生不同認知水平,有針對性地布置適量書面作業,但作業量一定要適度。
規範考試,能否減輕學習壓力?
《規定》要求,一至三年級不舉行任何形式的統一考試;從四年級開始,除語文、數學、外語每學期可舉行1次全校統一考試外,不得安排其他任何統考。每門課每學期測試不超過2次。考試內容嚴禁超出課程標準。
對此條規定,社會各界褒貶不一。部分家長告訴記者,過於頻繁的考試競賽、排名的確對孩子身心造成傷害。但如果低年級完全取消考試,高年級幾乎不考試,又怎樣及時檢測孩子掌握所學知識情況?一位小學四年級家長說:「我家兒子調皮,自制力差,要大人看著才好好做作業。如果學校不布置作業,每學期才有一次考試,孩子一旦放鬆,成績拉下來後,就難補上了。」
對家長提出的疑問,成都泡桐樹小學校長陳傑等人認為,學校需要改變以一張試卷檢測學生掌握知識程度的傳統方式,探索制定新的評價、考察方法。如語文學科可通過組織學生參加「閱讀交流會」「生詞拼寫大賽」「作文競賽」等方式了解學生的辭彙量、閱讀理解能力。
同時,一些教育專家、基層教育工作者認為,「減負」不等同於簡單取消考試這道「緊箍咒」。考試本身只是一種手段,關鍵在於正確看待、運用考試及考試結果。考試的根本目的是讓學生和老師發現學習中不足,進而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姚文中說,考試在教學中有多種功能,但在國內卻被「異化」為加壓手段和淘汰工具。社會各界應理性對待考試,把它作為教學的檢測過程而不是最終目的,不應機械、簡單的取消它。
減負新政策能否撬動應試教育「磐石」?
一些社會人士認為,學生負擔重都是應試教育惹的禍,然而「減負令」並未撼動以「考分」為本的傳統人才選拔模式,新政策頒布後難以擺脫「最初起到一定作用,之後故態復萌」的命運。
河南一位家長告訴記者,面對「一考定終生」的現實,很少有家長敢在還孩子快樂童年、培養孩子能力和考上大學之間選擇前者。孩子只能被逼付出玩耍睡眠時間,從「幼升小」至高考一路拼殺。即便學校把作業、考試砍得再多,只要有考場上見分曉的壓力,孩子就不可能輕鬆。
四川一所中學退休校長坦言,從教育主管部門到學校、老師、學生,只要以考試成績、升學率為主導的評價系統未變,就很難搬走壓在學生身上的重重學業大山。學校要評等級,老師要分優劣,學生要上大學,均要以「學生考試成績」說話。當整個教育系統都圍繞著考試「指揮棒」打轉,「減負令」最終會變成空洞的口號。
怎樣才能走出「減負」年年喊,學生負擔越來越重的困局?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直言,在義務教育階段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中高考制度改革沒有實質性進展的背景下,治標不治本的「減負令」實難真正減輕中小學生負擔。只有對症下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緩解擇校熱,改革中高考制度,建立科學、多元評價體系,才能把學校、教師、學生從應試教育中解放出來。
推薦閱讀:
※中國對朝鮮政策的變化
※養殖業不好乾,但這些補貼可以「餵飽」你
※美國成中國貪官外逃避風港 寬鬆移民政策是誘因
※互聯網政策是美國的一張面具
※中美兩國政策會繼續背道而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