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裝糊塗

人老了,難免糊塗起來。

有時門檻高,不記得,一個踉蹌,差點摔倒了;有時下意識,以為有凳,一屁股坐在地上了。

買菜的時候,付了錢,菜落攤子上了;穿襪的時候,一雙腳,兩樣襪子……

兒女見了,竊竊私語,老爸有些糊塗了。

有一回,女兒回來數說冤屈:「她父母只不過是我丈夫的父母,我今天的學識、工作、地位都是你們成全,他父母沒房子,沒退休金,有的是病。為什麼要像對待我的父母一樣對待他的父母?」

我聽了,裝作什麼也沒有聽見,「你奉養他父母不是好好的嗎?上回親家母還誇你呢。」

其實,我也同情女兒,女婿又在外地工作,一個人既要工作,又要帶小孩,還要照顧兩個老人,很累的。但世界無奈多多,家家有本難念的經,能幫的就幫,幫不了的就裝作不知道。

好在兩個外孫女爭氣,一個初中,一個高中,成績都是優秀的,周末還搶著幹家務,讓女兒醒氣,那一肚埋怨隨之消散了。

倘若我也火上添油,女兒一定更心裡不平,息事寧人,還是裝作不知道好。女兒心知肚明,老爸是在激勵自己,多吃虧,朝好處想,至於眼前的難處,裝作不知道。

知道又怎樣?幫得上?幫得了嗎?年紀大了,心有餘,力不足了哇!作為長輩,對親家瑣事,最好少摻乎!「不痴不聾,不作阿家翁」!

在家庭爭分上,很多時候,「人欠你,天會補」,吃虧是福,看,兩個外孫女多麼有天分啊!

這到底讓我想起「六尺巷」的掌故來,康熙年間,文華殿大學士、禮部尚書張英在京為官。其老家桐城府第與吳宅為鄰,中有一隙地,向來作過往通道,後吳氏建房子想越界佔用這塊公共隙地建房。吳家此舉勢必影響了張家人的正常出行。於是,雙方發生糾紛,告至縣衙。因兩家都是顯貴望族,縣官左右為難,遲遲不能判決。張家人見有理難爭,便寄書京城,將此事告之張英。張英閱罷,在家書上批詩四句:「一紙書來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中得到張英寄回的信,毫不遲疑地讓出三尺地基。吳家見狀,覺得張家有權有勢,卻不仗勢欺人,深受感動,於是也效仿張家向後退讓三尺。便形成了一條六尺寬的巷子,名謂「六尺巷」。此事迹也在當地成為美談。或許在「精明」人看來,張英此舉又何償不是「糊塗」之舉呢?其實,正是這種糊塗,讓鄰裡間有了更多的禮讓、有了更多的包容、有了更多的善意、有了更多的溫情。

許多時候,」吃虧是福,難得糊塗「」,據說難得糊塗是鄭板橋的名片,其實鄭板橋的裝「糊塗」的智慧也是從民間學來的。有一年,他去看鄭文公碑,流連忘返,天黑了,不得已借宿于山間茅屋。屋主為一儒雅老翁,自命「糊塗老人」,出語不俗。他的室中陳列了一塊方桌般大小的硯台,石質細膩,鏤刻精良,鄭板橋十分嘆賞。老人請鄭板橋題字以便刻於硯背。板橋認為老人必有來歷,便題寫了「難得糊塗」四字。可硯台地,尚有許多空白,板橋說老先生應該寫一段跋語。老人便寫了「得美石難,得頑石尤難,由美石而轉入頑石更難。美於中,頑於外,藏野人之廬,不入寶貴之門也。」他用了一塊方印,印上的字是「院試第一,鄉試第二,殿試第三。」板橋一看大驚,知道老人是一位隱退的官員。有感於糊塗老人的命名,見硯背上還有空隙,便也補寫了一段話:「聰明難,糊塗尤難,由聰明而轉入糊塗更難。放一著,退一步,當下安心,非圖後來報也。」

可鄭板橋並不是一個昏庸的官吏,他在為官濰縣時,正遇百年未見的旱災,而欽差姚耀宗卻不聞不問,反而向他求字畫。鄭板橋就以鬼畫諷刺,欽差姚耀宗怒而撕畫,鄭板橋見百姓慘像,心力不支,非常憂鬱。其妻相勸:既然皇上不問,欽差不理,你就裝作糊塗嘛!鄭板橋怒言:裝糊塗,我裝不來。鄭板橋仍以「拯救萬民,在所不惜」激勵自己,開官倉賑災。朱鐵志認為「鄭板橋是個極為清醒的人。唯其清醒,正派,剛直不阿,而對讒言無能為力時,才會有"難得糊塗』的感嘆,"難得糊塗』的難在那裡呢?難在他畢竟清醒自明,心如明鏡,無法對惡勢力充耳不聞,視而不見;難在他一枝一葉總關情,對百姓的疾苦不能無動於衷。他只有假裝糊塗,然則終不能無視現實,遂於痛苦於內,淡然於外,而生「難得糊塗』之嘆。」(《讀書參考》

我又有感嘆了,據說裝糊塗是一門藝術,霧裡看花,閉塞真真,違心天真,言所想言而未能言。

人的一生,會經歷很多,也會遭遇很多。那些需要足智精明,那些需要裝傻糊塗,這就需要智慧,所以由聰明而糊塗,難裝!

於老人對兒女瑣事,於官人對財產爭分,於凡無關大事、大局、大是大非大原則,不需要較真,絕頂聰明,那就需要裝!

裝出個豁然開朗,裝出個柳暗花明!


推薦閱讀:

難得糊塗讓您健康長壽
你若糊塗,便是晴天 [一點資訊]
每周書單|人生海海,你願意糊塗並快樂地活著,還是痛苦卻清醒地活著?(收藏)
你若糊塗,便是晴天
火得一塌糊塗的鹵鵝,真的能飛上風口嗎?

TAG:糊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