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光:太空安全與我國航天事業發展

「嫦娥奔月」、「大鬧天宮」的古代神話故事,表達了人類翱翔太空的夢想。在航天技術日益成熟的今天,人類征服太空已不再是神話和夢想。2016年9月15日22時04分09秒,我國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天空二號是我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太空實驗室,它的發射成功為最終要建設一個基本型空間站做了進一步探索。這是我國航天發展史上非常值得紀念的大事件,對於維護國家太空利益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因此,今天我就和大家一起探討關於「太空安全與我國航天事業發展」的問題,主要包含三個方面內容:一是國際航天探索與中國航天發展;二是中國航天探索現狀;三是中國航天發展目的與經驗。

一、國際航天探索與中國航天發展

脫離地球、飛向宇宙是人類長久以來追求的理想,而航天科技作為探索、開發和利用太空以及地球以外天體資源的綜合性工程技術,為實現這個理想開闢了通道,為國際社會進行航天探索提供了技術保障。

(一)國際航天探索

1.航天探索始自二戰後期

1944年,美國陸軍航空隊(美國空軍前身)正式成立了科學顧問組,邀請美國著名空氣動力學專家馮·卡門博士任組長,任務是評價航空研究和發展的趨勢,為美國空軍準備有關科學技術事務的特別報告。1945年,科學顧問組編撰出一部名為《通向新地平線》的9卷本巨著,該報告中首次提出了航天技術應用的一些設想。

當納粹德國覆亡之際,美蘇兩國不約而同地想到了搶奪火箭專家、技術資料和設備。這場「分遺產」活動中美國收穫最大。美國人帶走了包括馮·布勞恩在內的大批德國火箭技術專家以及可以組裝成100枚火箭的零部件,稍後抵達的英國則拿到了數枚火箭成品與半成品。而蘇聯到達盟國協定中屬蘇聯佔領區後發現,大部分的零件與火箭資料已被美、英兩國取走,對此十分不滿,提出抗議未果,只好將工廠內剩下的生產線,以及附近與生產、研發火箭有關的德國家庭全數運回國內。

1946年,美國用繳獲的德國V-2火箭發射了一隻果蠅上天。儘管微不足道,但這是人類太空探索史上第一次將生物送上太空。在美國獲得馮·布勞恩之際,蘇聯將得了壞血病、屢遭毒打的本國傑出飛機設計師科羅廖夫從政治犯行列解放出來,並將之前搶到的德國專家與資料迅速彙集到科羅廖夫旗下。經過努力,1957年10月4日,蘇聯用由洲際導彈改裝的衛星號運載火箭率先發射了人類第一顆人造衛星,將人類航天的幻想變為了現實。這顆衛星被賦予了太多個第一的含義,它開闢了人類進入空間時代的新紀元,標誌著航天技術取得了劃時代的成果,而人類的活動區域也從此由陸地、海洋和大氣層空間邁向了外層空間。同時,美蘇的太空爭霸也由此正式展開。

科羅廖夫的成功讓美國人以及馮·布勞恩坐卧不寧。美國人的科技自信與國家威望都受到嚴重打擊,更重要的是,這顆人造衛星背後,是蘇聯擁有射程可達7000公里的導彈能力,美國本土不再安全了。馮·布勞恩嘴上不服輸,但直到第二年才費盡波折地將一顆衛星送上天。而蘇聯則在發射第一顆衛星之後僅僅一個月,又於1957年11月3日將一條狗「萊卡」送入預定軌道,不僅讓美國的果蠅無地自容,而且真正證明了生命在太空也能存活。在此後的幾年內,蘇聯始終走在前面。

2.美蘇爭霸太空

1960年8月,美國將一顆名為發現者13號的照相偵察衛星送入太空。這顆衛星的成功發射並順利回收,標誌著衛星在軍事上的應用拉開了序幕。

1961年4月12日,蘇聯用東方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了世界上第一艘載人飛船東方1號,尤里·加加林乘坐東方1號飛船升空飛行了1小時48分鐘,成為世界上第一個進入太空的航天員。蘇聯的一系列成就讓美國航天界壓力倍增:在冷戰歲月,這種壓力不亞於戰場上的敗軍之將。更重要的是,在這前後幾年,以摧毀太空物體為目的的真正太空戰活動走上歷史舞台。為尋求主動,美國人在太空計划上加大投入。1962年,美國在馬紹爾上空進行了核彈摧毀衛星實驗,並於其後秘密部署陸基核彈準備對付蘇聯低軌道衛星。這樣,美蘇太空爭霸攻守形勢就發生了轉化,同時人類太空行為的性質也發生了變化。

從1961年開始,美國重點瞄準登月工程。在經歷了幾年無人探月的探索之後,美國於1969年7月21日使用阿波羅11號飛船將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送上了月球,他們也成為了首次登陸月球的人類。阿姆斯特朗在踏上月球後說出了一句廣為流傳的名言:「這是我個人的一小步,但卻是全人類的一大步。」阿波羅計劃又稱阿波羅工程,是美國從1961年到1972年從事的一系列載人登月飛行任務,是世界航天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項成就。工程自1961年5月開始至1972年12月第6次登月成功結束,歷時11年,耗資255億美元,共向月球發射了7艘登月飛船,將12名航天員送上月球。在工程高峰時期,參加工程的有2萬家企業、200多所大學和80多個科研機構,總人數超過30萬人。

20世紀60年代,美國和蘇聯的空間探測器對金星、火星、水星、土星、海王星、天王星展開探索。1972年3月2日,美國發射的先驅者10號探測器,經過14年漫長的太空旅行,於1986年越過太陽系邊緣,實現了飛向太陽系外宇宙空間的目標。

20世紀70年代,美國和蘇聯發射了一系列載人空間站,在空間生命科學和空間環境利用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1971年4月19日,蘇聯發射了世界上第一個載人空間站禮炮1號。1981年4月12日,美國太空梭哥倫比亞號試飛成功,實現了航天運輸系統由地球表面到近地軌道間的部分往返重複使用。1986年2月20日,蘇聯發射的和平號空間站,在軌運行15年後,於2001年3月23日墜毀。

(二)中國航天探索的產生與發展

現代中國的航天事業是從上個世紀50年代開始的,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儘管百廢待興,但當時那一代的偉人們高瞻遠矚,已經開始策劃新中國的航天事業。1956年春,國務院總理周恩來主持制定了《1956-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草案)》。這個規劃包括57項重要新型科技內容,火箭與噴氣推進技術是其中7個重點項目之一。根據這個規劃,我國開始了包括組建中國第一個火箭研究設計機構在內的一系列籌備工作。

60年代中期,中國決定啟動「651工程」,即設計、生產並發射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以實現毛澤東早在1958年就發出的「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的號召。作為「651工程」的重要配套項目,我國第一種現代運載火箭的總體方案是在中遠程地地導彈的基礎上,加上固體推進劑的第3級,這就是長征一號運載火箭。

1970年4月,我國用長征一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從此揭開了中國航天活動的序幕。1975年11月26日,我國第一顆返回式人造衛星由長征二號運載火箭發射升空,經過3天軌道飛行後按預定計劃返回地面。這標誌著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星回收技術的國家。1981年9月20日,中國用一枚風暴一號運載火箭將三顆科學實驗衛星送入預定軌道,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一箭多星發射技術的國家。1984年4月8日,長征三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我國第一顆地球靜止軌道試驗通信衛星,標誌著中國掌握了液氫、液氧低溫推進技術,並具有向地球靜止軌道發射衛星的能力。1988年9月7日,長征四號甲運載火箭成功將我國第一顆氣象衛星風雲一號送入太陽同步軌道。1990年4月7日,長征三號運載火箭把美國製造的亞洲1號通信衛星送入預定軌道,從而使中國的運載火箭進入國際航天商業發射市場。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號載人試驗飛船的成功發射和回收,標誌著中國載人航天技術獲得了新的重大突破,使我國發展載人航天事業邁出了重要一步。

在此之後,中國的太空事業繼續發展,經過約50年的努力,目前已經發展到了在世界上獨立成為人類第四個航天中心的規模和水平;形成了完整配套的研究設計、生產和試驗體系;建立了能發射各類衛星和載人飛船的航天器發射中心、由國內各地面站、遠程跟蹤測量船組成的測控網以及多種衛星應用系統,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空間科學研究系統,取得了多項創新成果;培育了一支素質好、技術水平高的航天科技隊伍。

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已經成為中華民族最偉大的成就之一,中國的航天事業在中國基礎工業薄弱、科學技術水平落後、科學人才急缺、外部敵對國家對中國進行全面封鎖的年代中從零開始出發,以非常有限的投入,在不長的時間內,走出了一條完全屬於中國自己的航天事業道路。

二、中國航天探索現狀

自1956年我國開始研發航天技術和裝備,60多年來,我國在發展航天事業過程中,在實現航天夢、中國夢的過程中也創造出了很多寶貴的精神財富,如「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等等。在這些精神財富的鼓舞、引領下,我國的航天事業也得到了飛速發展。

(一)各種應用衛星發展

進入20世紀80年代後,中國的空間技術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具備了返回式衛星、氣象衛星、資源衛星、通信衛星等各種應用衛星的研製和發射能力。特別是1975年,中國成功地發射並回收了第一顆返回式衛星,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繼美國和前蘇聯之後第三個掌握了衛星回收技術的國家,這為中國開展載人航天技術的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方面,我國將研製發射高分六號、高分七號等5顆衛星,全面完成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建設,實現高空間解析度、高時間解析度和高光譜解析度的觀測。在空間科學與應用領域,2016年,將發射中國首顆空間天文衛星硬X射線調製望遠鏡衛星和X射線脈衝導航衛星,使中國天文學在高能天體物理領域實現地面觀測到天地聯合觀測的跨越式發展,建立大尺度時空基準。

中國太空事業的成功絕不是偶然,它的成功深刻地折射出了中國現代化的動力、過程和成功的必備條件,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中國航天事業發展的成功經驗彌足珍貴,對中國的現代化事業具有全面的指導意義。

(二)北斗衛星導航系統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是我國自主建設、獨立運行,並與世界其他衛星導航系統兼容共用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可在全球範圍內全天候、全天時為各類用戶提供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測速、授時服務,併兼具短報文通信能力,是重要的空間信息基礎設施。

1.北斗導航系統「三步走」戰略

我國自主建設、獨立運行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按照「三步走」的戰略實施,目前第一步和第二步已經實現。

第一步:建成試驗系統,實現從無到有。2000年,我國發射了兩顆北斗導航試驗衛星,建成了北斗衛星導航試驗系統,面向中國及周邊地區提供服務,解決了衛星導航系統的有無問題。

第二步:星箭組批生產,啟動組網發射。2004年,啟動了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建設,首次開始批量研製生產衛星和運載火箭,密集組網發射,探索航天工業新的發展模式。2012年年底已形成區域覆蓋能力,正式向亞太大部分地區提供運行服務,系統連續穩定運行,性能指標穩中有升。

第三步:發揮系統特色,應用初見成效。由於具有導航、通信相結合的服務特色,試驗系統經過幾年發展,逐步被國內用戶認可,在漁業、交通、電力和國家安全等諸多領域得到了應用,特別是在汶川、玉樹抗震救災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我國目前正在實施第三步,即建成北斗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形成全球覆蓋能力。根據北斗系統全球組網建設計劃,2018年可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提供基本服務,計劃於2020年前,建成獨立自主、開放兼容、技術先進、穩定可靠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達到國際一流水準,並具有中國特色。屆時要完成約30顆北斗導航衛星的發射和組網任務。

2.新一代北斗導航衛星建設

2015年9月30日7時13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一顆新一代北斗導航衛星發射升空。該星是我國第4顆新一代北斗導航衛星,也是我國發射的第20顆北斗導航衛星,工作軌道為地球傾斜同步軌道。星上首次搭載氫原子鐘,衛星入軌後,將開展星載氫原子鐘、星間鏈路、新型導航信號體制等試驗驗證工作,並適時入網提供服務。此次發射的衛星和運載火箭,分別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和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研製。此外,中國將在2020年前後建成北斗二號全球組網系統,形成為全球用戶提供高質量服務的能力。

(三)探月工程計劃

中國從1970年4月24日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開啟了中國航天活動,始終是按照自己的計劃節點、按照自己的技術和經濟實力一步一步往前走,走到現在已成為航天大國,航天活動也發展到了探月工程。這是深空探測的第一步,也是深空探測的重要內容。

1.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戰略

探月工程一期的任務是實現環繞月球探測。嫦娥一號傳回數據繪製全月圖。

探月工程二期的任務是實現月面軟著陸和自動巡視勘察,包括嫦娥二號、三號、四號3次任務。嫦娥二號飛行突破6000萬公里。嫦娥二號任務獲得了7米解析度月球三維影像,製作完成了優於1.5米解析度的虹灣區域影像圖,在澄海對峙區發現了月表剩磁所引起的微磁層的存在,進一步測量了月面化學元素,初步對鈾、鉀、釷、鎂、鋁、硅、鈣等元素進行了分析,深入研究了全月球亮溫溫度分布和月壤特徵,完成了四大科學目標。

探月工程三期的任務是實現無人採樣返回,計劃的時間為2020年前完成。

2.探月工程發展歷程

2000年11月,中國發表了《中國的航天》白皮書,正式提出將「開展以月球探測為主的深空探測的預先研究」。2002年8月13日,在山東青島召開的2002年深空探測技術與應用國際研討會上,中國正式對外宣布將開展月球探測工程。

2004年1月23日,中國探月一期工程——繞月探測工程正式立項。2006年2月9日,中國政府發布的《國家中長期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將探月工程列為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的重大專項。

2007年11月6日,中國第一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邁出深空探測第一步,抵達38萬公里外的月球,開始了為期一年的探月活動。在嫦娥一號成功實現既定目標之後,其備份嫦娥二號經改造已飛離地球6500萬公里,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2013年1月5日23時46分,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精確控制下,嫦娥二號衛星深空探測成功突破1000萬公里,標誌著中國深空探測能力得到新的躍升。這是中國航天史上航天器飛行距離最遠的一次「太空長征」。

自2007年嫦娥一號衛星發射以來,月宮裡嫦娥便不再寂寞。至此,她已有三個「姐妹」相繼升空——嫦娥一號成功繞月,嫦娥二號成功探月,嫦娥三號成功落月。2013年12月14日,嫦娥三號攜月球探測器即玉兔號月球車在月球表面虹灣區成功著陸。這是人類航天器第一次著陸該區域。嫦娥三號和玉兔號月球車拍攝的迄今為止最清晰的月面高解析度全彩照片,讓全世界看到了一個真實的月球,也給全世界科學家研究月球提供了第一手資料。

隨著嫦娥三號成功實現「軟著陸、開展就位探測和巡視勘查」的既定目標,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的第二步告一段落。自2013年12月14日月面軟著陸以來,嫦娥三號目前已超期服役一年多,創造了全世界在月工作最長紀錄。探月工程任務連續成功,也創造了世界月球探測史的中國紀錄。

未來兩年,嫦娥將再迎來兩個新「姐妹」——嫦娥四號預計於2018年實現人類航天器第一次著陸月球背面;嫦娥五號計劃2017年前後實現「奔月落月—採樣—返回地球」的過程。

3.「三深」探測戰略

「十三五」期間,我國將全面實施深地探測、深海探測、深空對地觀測戰略,躋身世界先進行列。

深空探測是指脫離地球引力場,進入太陽系空間和宇宙空間的探測。21世紀深空探測的五個重點領域:月球探測、火星探測、水星與金星的探測、巨行星及其衛星的探測、小行星與彗星的探測。2011年11月9日,中國第一顆火星探測器——螢火一號探測器跟隨俄羅斯的火星探測器「福布斯」飛赴火星,開始了對火星的探測研究。

深空探測是未來國際科技競爭的主戰場之一,經過多年努力,我們已經初步形成深空對地觀測業務體系,在陸地資源調查及監管、地理要素觀測、海域及環境監測等領域的應用,極大地提升了國家對陸海資源、氣候、災害的掌控和預測預警能力。在深空對地觀測戰略上,重點是實施對地觀測衛星重大工程,加強衛星遙感應用關鍵技術的開發和應用。到2020年,國土資源領域將發射21顆業務衛星、6顆科研衛星,實現衛星數據即時推送、處理和業務應用。

(四)載人航天發展

1.載人航天「三步走」戰略

早在1992年,中國就確立了以建立空間站為目標的載人航天計劃,即「921」工程。這一計劃分三步,第一步是載人飛船階段,目標是能夠把宇航員送到太空,正常運行若干天,並成功返回。

第二步是空間實驗室階段。在這個階段要解決組裝、交互對接、補給以及循環利用等四大技術。這些技術關係到空間站的組裝、宇航員在空間站的生存等關鍵問題。天宮一號就是中國在第二步計劃中為了解決交互對接問題而發射的一個目標飛行器。天宮一號被運往太空之後,通過對接可以被改造成一個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間實驗室。對接技術成熟之後,就可以發射真正的空間實驗室——天宮二號。天宮二號將完成再生式循環系統、有效載荷和應用系統的實驗以及其他一些科研項目。

經過空間實驗室階段,在中國的載人航天「三步走」計劃中,最終要建設的是一個基本型空間站,為此,我國會在海南文昌新建繼酒泉、太原、西昌之後的第四個航天發射場,主要承擔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大質量極軌衛星、大噸位空間站和深空探測衛星等航天器的發射任務。

2.神舟系列飛船

神舟無人飛船:1999年11月20日,中國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神舟一號飛船在酒泉起飛,21小時後在內蒙古中部回收場成功著陸,圓滿完成「處女之行」。從1999年到2003年,我國先後成功地發射了四艘無人飛船,突破了載人飛船再入升力控制、應急救生、軟著陸、GNC故障診斷、艙段間分離、防熱等13項關鍵技術。

神舟五號飛船:2003年10月15日9時整,我國自行研製的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在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這是中國首次進行載人航天飛行,航天員楊利偉成為中國進入太空的第一人。神舟五號飛船是在無人飛船的基礎上研製的我國第1艘載人飛船,在軌道運行了1天。整個飛行期間為航天員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工作條件,同時將航天員的生理數據、電視圖像發送地面,並確保航天員安全返回。此次飛行標誌著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有能力獨自將人送上太空的國家,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

神舟六號飛船:2005年10月12日9時,神舟六號發射升空,將費俊龍、聶海勝兩名航天員成功送入太空,並於17日4時32分順利返回地面。這是中國首次進行多人多天的航天飛行。

神舟七號飛船:2008年9月25日,我國第三艘載人飛船神舟七號成功發射,將3名航天員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送入太空。27日,翟志剛在劉伯明的輔助下,進行了19分35秒的出艙活動,標誌著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空間出艙關鍵技術的國家。

神舟八號飛船:2011年11月1日5時58分10秒,神舟八號無人飛船發射升空,於2011年11月17日19時36分順利返回。神舟八號為神舟飛船正式定型型號。

神舟九號飛船:2012年6月16日18時37分24秒,神舟九號飛船搭載航天員景海鵬、劉旺、劉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於2012年6月29日10時03分安全返回地面。航天員劉洋成為中國首位進入太空的女性。

神舟十號飛船:2013年6月11日17時38分,神舟十號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順利升空,於2013年6月26日8時7分安全返回。中國第二位女航天員王亞平與男航天員聶海勝、張曉光聯袂出征太空。

3.天宮建設(即太空站建設)

天宮一號:天宮一號是中國第一個目標飛行器和空間實驗室,由實驗艙和資源艙構成,並於2011年9月29日發射升空。在此之後,我國又成功發射了神舟八號無人飛船和神舟九號、神舟十號載人飛船,它們分別與天宮一號順利完成了有人及無人自動對接試驗。天宮一號的成功發射標誌著中國邁入中國航天「三步走」戰略的第二步第二階段。

天宮一號見證了中國載人航天的多個重要時刻:2011年11月3日天宮一號實現與神舟八號飛船的對接任務;2012年6月18日天宮一號與神舟九號對接成功;2013年6月13日13時18分天宮一號與神舟十號完成自動交會對接。天宮一號超期服役兩年半時間,其功能已於2016年3月失效。如今,天宮一號已正式「退役」,天宮二號已經「上崗」。

天宮二號:2016年9月15日22時04分09秒,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的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是繼天宮一號後中國自主研發的第二個空間實驗室,用於進一步驗證空間交會對接技術及進行一系列空間試驗。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是在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備份產品的基礎上改進研製而成。在未來的數月里,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將先後迎來兩位重要「訪客」——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天舟一號貨運飛船,並開展一系列實驗。2016年10月17日,神舟十一號將由長征二號FY11火箭在酒泉發射場發射升空,飛行乘組由兩名男航天員組成。神舟十一號發射入軌後經變軌調相,將與天宮二號交會對接構成組合體。航天員進入天宮二號開展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組合體運行第30天,兩者分離,航天員乘返回艙返回內蒙古四子王旗主著陸場。天舟一號貨運飛船則暫定於2017年4月,由長征七號Y2火箭在文昌發射場發射。

我國計劃在2020年建成自己的太空家園,獨立自主的中國空間站屆時可能成為世界上唯一的空間站。

(五)中國掌握一箭20星技術

2015年9月20日7時01分,中國新型運載火箭長征六號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一次性將20顆衛星送入距離地球524公里的軌道,創亞洲之最。中國研製的液氧煤油發動機也一道完成首次飛行試驗,標誌著長征系列火箭從發動機到商業應用實現質的飛躍。

中國一箭20星數量位居世界第三。一箭多星顧名思義就是用一枚運載火箭同時或先後將數顆衛星送入地球軌道的發射技術。其發射方式優越,能充分利用火箭運載能力,降低衛星發射成本,使相關聯的多顆衛星保持密切配合。

最早實現一箭多星的國家是美國。1960年,美國首次用一枚火箭發射兩顆衛星,1961年實現一箭三星。隨後,蘇聯多次用一枚火箭發射8顆衛星,歐洲航天局也掌握了這種發射技術。中國在1981年9月成功運用一枚風暴一號火箭將一組三顆實踐二號衛星送入地球軌道,成為第四個獨立掌握一箭多星發射技術的國家。2008年以前,一箭多星的「多」長期維持個位數記錄,印度率先將其打破。2008年4月28日,印度成功發射一枚自行研製的運載火箭。這枚四級PSLV-C9型火箭搭載10顆衛星上天,總質量達824千克。印度一箭十星的成功發射轟動了世界,創造了當時世界航天史的新紀錄。由此,印度也成為第五個掌握一箭多星發射技術的國家。2013年11月19日,美國軌道科學公司的彌諾陶洛斯火箭從東海岸外的瓦勒普斯島美國航天局基地點火升空,創紀錄地同時把29顆衛星送入地球軌道。兩天後,俄羅斯打破了該記錄。11月21日,俄羅斯用一枚第聶伯運載火箭順利發射32顆衛星,成為迄今為止,一箭多星的數量記錄保持者。

此次長征六號成功將20顆微小衛星送入太空,對於完善我國運載火箭型譜,提升進入空間能力具有重大意義。此次發射任務的圓滿成功,不僅標誌著我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家族再添新成員,創造了中國航天一箭多星發射的新紀錄,也標誌著中國新一代運載火箭已具備了突破美國導彈防禦系統的能力。我國除去長征6型火箭外,還擁有長征11和快舟系列快速反應火箭系統,這些火箭系統共同構成了我國快速反應運載火箭系統的高中低三個層面,如果說反衛星武器技術是太空戰的「矛」,那麼長征6型火箭和快舟系列火箭就是太空戰的「盾」,任何企圖摧毀我國太空資產的國家,都要好好掂量掂量自己有沒有資本和中國開展一場太空戰。

一箭多星技術助力分導式彈道導彈,可有效突破反導防禦系統。一箭多星技術從誕生之日起,就不是單純的航天科技。冷戰期間,美蘇在一箭多星發射領域激烈追趕,不斷刷新衛星同時發射數量紀錄與多軌道釋放能力,向對方炫耀彈道導彈多彈頭分導技術的最新進展。時至今日,美俄兩國仍不時借一箭多星較量導彈突防與反導攔截。目前,長征六號一箭20星的成功發射表明,我國正逐漸與美俄比肩,進入航天領域的第一梯隊。

(六)我國航天發展存在差距

根據我國以往發展「兩彈一星」的戰略規劃經驗,中國太空事業將以15年為一個周期。目前,中國正處在太空事業、包括太空軍事力量發展的承上啟下、繼往開來新周期的開端。在過去的60餘年,中國太空事業的發展已經為中國今後的太空事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在航天裝備方面,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尤其令中國人民自豪的是,國防科研部門發揮自身的強項,在進行信息化建設的同時邁向外層空間。

儘管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取得了輝煌成就,但與美俄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蘇聯於1961年4月12日發射了人類第一艘載人飛船,航天員加加林乘坐飛船繞地球一周並安全返回地面。美國於1962年2月20日發射了第一艘載人飛船。1969年7月16日,美國成功發射阿波羅11號載人飛船,第一次把人類送上月球。飛船上載有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奧爾德林3名航天員,經過75小時50分鐘的飛行後,進入環月軌道。7月21日格林尼治時間2時56分,阿姆斯特朗將左腳踏到月球上,成為世界上第一個踏上月球的人。1981年4月12日,美國發射了世界上第一架太空梭哥倫比亞號。此後又陸續建造了挑戰者號、亞特蘭蒂斯號、發現號和奮進號太空梭。其中,挑戰者號在發射升空後爆炸,哥倫比亞號在返航途中解體。出於成本和安全的考慮,美國的太空梭已全部退役。

三、中國航天發展目的與經驗

(一)中國航天探索的目的在於服務人類

中國是發展中國家,發展航天技術(包括軍事航天技術)的目的是為了打破超級大國對航天技術的壟斷,服務於國家現代化建設,造福全人類。這就是社會主義中國的太空戰略。在這一戰略指導下,幾十年來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順應世界科技進步的大趨勢,緊密結合國情,充分體現了中國特色:以近地軌道的利用為主、以應用衛星和衛星應用為主、以軍民結合為主、以自主創新為主;科學實驗、應用衛星與載人航天保持相對平衡;重點突出、規模適度、經濟上承受得起;近期計劃與長遠規劃相結合,前後銜接,可持續發展。

而對中國這樣的國家來說,它的軍事力量,包括外空軍事力量,從來都是服從於其有限的國際戰略目標,在可以預見的近期、中期和遠期,中國不需要大規模發展自己的太空軍事力量來支持自己的軍事戰略,中國目前在太空軍事領域的發展始終走的是「壓力—反應」這樣傳統的中國軍事發展戰略。也就是說,只要其它國家太空軍事化的發展沒有給中國的國家安全造成重大的損害,中國不會主動地進行大規模的太空軍事化努力,相反中國寧願看到太空非軍事化的現狀一直保持下去。

所以,在太空軍事化面臨重要轉折的今天,我們看到中國是在兩個方向上力爭掌握局面:首先是推動國際社會共同努力,防止太空軍事化走向不可控制。其次是努力發展自己的太空事業,爭取在對抗中不落後於對手。因此我們在觀察中國太空事業的發展時,除了看到中國太空事業的進步和將會對世界格局帶來的深遠影響之外,更要看到中國是目前世界上最積極推動外空非軍事化努力的國家。中國一直在自己的外交活動中通過各種努力,向國際社會尤其是美國和俄羅斯這兩個最發達的空間大國,建議儘快締結新的防止太空武器化和制止外空軍備競賽的國際條約。

但是,中國在外空軍事化方面的努力始終沒有得到美國的正面回應,正如多年來中國在核武器問題上所持的公正態度一直未得到美國的回應一樣。

(二)中國航天事業的成功經驗

中國的航天事業自上世紀50年代末創立以來,走過了艱苦奮鬥、初有成效、持續發展和走向成功等重要的時期,成為完全建立在中國人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力量基礎上的中國最成功的產業,給我們留下了一些最寶貴的具有全局性的經驗。

一是高層建瓴的戰略規劃。中國航天事業的成功首先在於中國歷代領導人對中國航天事業的戰略遠見,以及在此基礎上所做出的戰略發展規劃,早在1958年毛澤東主席就指出,我們要搞自己的人造地球衛星!在當時中國的國民經濟基礎非常薄弱、吃飯穿衣問題還沒有解決,而科學技術儲備嚴重不足、人才匱乏的情況下,能夠下這樣大的決心,是何等的戰略遠見。改革開放後鄧小平曾指出,沒有「兩彈一星」,就沒有中國的大國地位。在以後的中國歷代領導人都從戰略高度統攬全局,始終堅定不移地支持發展中國的航天事業。

二是中國知識分子的犧牲、奮鬥和深厚的創造力。中國的航天事業直接顯示出在特定條件下,中國知識分子的科學、愛國和奉獻精神所能夠創造出的驚天事業。在50年代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際,數百名出類拔萃的中國知識分子從海外回到了祖國,其中一些人直接投入到「兩彈一星」項目中,成為中華民族在那個時期的脊樑人物,在中國早期的太空事業,就有從美國衝破重重困難毅然回到祖國的鄧稼先、錢學森,他們在中國的導彈和航天事業的前期發展中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從而成為所有真心愛國的海外中國知識分子的傑出代表。與此同時,一大批優秀的國內知識分子也從四面八方聚集到中國當時戰略性的導彈和航天系統,他們在當年一度連基本的生存條件都無法滿足的情況下,不為名利,以愛國犧牲和奉獻的精神,完成了中國太空事業艱難的起步,成為中國歷史上最感人的一頁。

三是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全國大協作的發展道路。中國航天的成功在這一點上與其它真正成功的中國的現代化事業一樣,顯示出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可貴。由於太空事業的頭等戰略和軍事意義,中國的太空事業就是在美國和其它太空國家的技術封鎖中發展起來的,在充分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前提下,國內各行業在本領域進行了充分的合作,從而使航天事業成為全國大協作的結晶。

四是集中優勢力量、重點突破、有所為有所不為的管理方法。由於很長一段時間國內的資源限制,中國用於航天事業的投資始終不足。與此同時,由於基礎工業和技術儲備的限制,中國不具備在航天所有領域齊頭並進,全面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的實力。在這種前提下,中國的航天事業採用了集中優勢力量、重點突破、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先進管理方法,相繼實現了一系列關鍵性重點突破,從而帶動了全局。然後在不同的時期上繼續選擇新的重點突破方向,繼續擴大航天事業對國家戰略力量和現代化全局事業的影響和帶動作用。

結束語

21世紀,世界航天大國的太空戰略依然是根據本國安全戰略和軍事戰略的需要,以一切可利用的手段爭奪制天權。基於這種現狀,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中國夢與中國航天項目的新形勢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就是要實現太空領先的目標。對於中國來說,太空領先,不僅僅是完成軍事科技任務,同時也是地緣政治中的一部分,可以向世界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能力在最為複雜的競爭領域贏得競賽,從而顯示自己的生命力。


推薦閱讀:

【歷史設定】太空電梯與太空城市
航天員一定要從飛行員中選拔嗎?早期如此 現已放寬
天文史上的今天:俄羅斯「人造月亮」計劃失敗
翎客航天的發展前景如何?
上次長征六號一箭20星網上一片叫好,為什麼這次印度一箭104星卻一片唱衰?

TAG:航天 | 安全 | 太空 | 發展 | 事業 | 事業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