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連仲教授臨床常用組穴配伍
07-11
武連仲, 1966年畢業於天津中醫學院,是我國首屆六年制中醫專業大學本科畢業生。業醫40餘載,刻苦鑽研,在天津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的科研、教學、臨床工作中,業績卓著曾任針灸臨床教研室主任及腦病科主任等職,現為教授,最高學術委員會委員。在科研方面碩果累累,是醒腦開竅針刺法的創始人之一。主持了國家八五攻關課題「針刺鎮痛的臨床及外周機制的研究」主研的「針刺治療中風的臨床及實驗研究」 、「針刺治療癔症325例臨床及實驗研究」等獲得多次各級成果獎。開闢教學新途徑,培養針灸新人才,由學院頒發「育才獎」。曾赴德、法、俄羅斯等國講學。擔任了天津市各層次外國研修團、西學中班及學院本科班的教學工作,學識淵博,教學經驗豐富,是天津久負盛名的針灸專家,可謂桃李滿天下。以下組穴及手法經武老講解並演示進行記錄。武老精於提插手法,操作要求輕、巧、快、彈(即反彈力量)、借(借人體本身正氣以激發經氣),補瀉手法有明確量化標準,力度上重瀉輕補,頻率上慢瀉快補,幅度上大幅度為補小幅度為瀉,持續時間上1~5秒為補、大於5秒為瀉。下面將所總結20組穴位總結如下。1.中風三才穴取穴:人中,下極泉(極泉下1.5寸),復溜功用:醒腦開竅,抑急扶緩,滋腎柔筋主治:竅閉神匿,肢體攣痿手法:人中行雀啄手法,以病人眼球濕潤為度;下極泉行提插瀉法,針感放射到指尖為度;復溜行提插瀉法,針感可上下放射,而引發下肢抽動為度。體會:此組穴位人中為天,下極泉為人,復溜為地,稱為中風三才穴。用以治療中風及後遺症效果顯著。但臨床應用時應對病人辨證分期,上肢痙攣則須刺下極泉飛經走氣。2.五心穴取穴:人中,勞宮(雙),湧泉(雙)功用:開竅醒神,清心瀉火主治:癔病、昏厥、癲狂、痙攣性斜頸、失眠,以及神機逆亂的疾病。手法:人中行雀啄手法,手法要強,以病人眼球濕潤為度;勞宮,湧泉提插重瀉。體會:武老以五心穴為主治療痙攣性斜頸二十餘例均獲得較好效果,同時在其他一些與精神因素有關的疾病中運用常獲奇效。需要注意的是人中穴的手法一定要做到病人眼球濕潤為度,否則效果會受影響。3.舌針組穴取穴:舌面:舌根,舌尖,中央,四畔舌下:金津,玉液,舌下穴(舌與下齶交界處,舌系帶邊緣)功用:調理臟腑,交通陰陽,鼓舞氣血主治:全身諸疾手法:採用點刺法,可少量出血。體會:舌針是利用舌的器官特性及五臟六腑的經絡聯繫,依據中醫理論在舌的界定部位辨證針刺,而達到調理臟腑經絡氣血,治療疾病的一種針刺治療方法。臨床操作簡便,療效快捷。4.三廉泉取穴:正廉泉(前正中線,喉結上緣),上廉泉(前正中線舌骨上緣),前廉泉(頦後1寸,下頜骨後緣)功用:滋補肝腎,通關利竅,活絡利舌主治:津液不足,言語不利,吞咽障礙及咽喉部疾患。手法:正廉泉雀啄補法留針;上廉泉,前廉泉提插瀉法後出針。體會:舌下孔竅名曰海泉(即舌下腺),三廉泉內通舌下之海泉,故刺之可滋補肝腎,生津潤燥。三廉泉中正廉泉偏補,上廉泉偏通、前廉泉偏瀉,臨床需辨證使用。5.心經三穴取穴:神門,陰郄,通里功用:清心瀉火,除煩安神主治:心火亢盛引起的失眠,心煩,潮熱盜汗。手法:毫針直刺,手法偏瀉,以病人感覺酸麻脹痛為度。加減:神門為心經原穴,原穴為氣聚,原氣所生之處,故而偏補,補益心氣;陰郄為心經郄穴,可緩急止痛,介於補瀉之間,滋陰熄風;通里為心經絡穴,聯絡表裡,引邪外出,故而偏瀉。本組穴位也可配合心包經或者心經其他穴位使用,如郄門配通里,少府配郄門,勞宮配郄門。體會:在治療心火亢盛引起的一系列疾病中,均可選擇本組穴位辨證使用。6.耳前三穴取穴:耳門,聽宮,聽會功用:清瀉濕熱,聰耳開竅主治:濕熱蒙蔽清竅引起的耳聾,耳鳴。加減:可酌配下關,角孫,率谷使用。手法要求:毫針直刺,注意定位準確,施以捻轉手法,以病人感覺酸麻脹痛為度。體會:耳門穴性平補平瀉,可治療耳聾,耳鳴;聽宮穴性偏補,擅治耳聾;聽會穴性偏瀉,擅治耳鳴。7.調神組方取穴:印堂,上星透百會功用:通行督脈,調理神機主治:神機逆亂引起的疼痛,失眠及精神類疾病以及中風後遺症。手法:上星向百會方向透刺,印堂向下方刺入,平補平瀉,有酸、麻、脹、痛針感即可。體會:此組穴位均位於督脈,有醒神調神之效,更重於調理神志,醒神調神之後再以人中醒腦開竅效果更佳。8.通調陽氣組方取穴:前頂,後頂,通天(雙)功用:強督護頹,潛陽熄風主治:陽虛不足的癥候以及陽浮於上引起的頭痛。手法:針刺時針尖略向後方刺入,施以平補平瀉手法。體會:前頂偏於治額,後頂偏於治項,加上膀胱經的通天,本組穴位均位於巔頂之上,通徹上竅,通調陽氣而用於治療頭項疾患。9.益氣安神組方取穴:百會,四神聰功用:昇陽益氣,鎮靜安神主治:治療虛症或虛實相間引起的失眠,心悸等病。手法:毫針直刺,針尖略向後刺入,施平補平瀉手法,以病人感覺酸麻脹痛為度。體會:本組穴位的基點在百會功專昇陽益氣,配合四神聰增強安神調神作用。10.通調水濕組方取穴:陰交,水分,大橫(雙)功用:調理沖任,利水調津主治:便溏,泄瀉,水腫腹脹等腹部疾患。加減:可加帶脈,維胞以加強療效。手法:可以用三寸針深刺,但不宜高頻率、大幅度提插捻轉,以免過度刺激腸系膜引起腹痛。體會:陰交,水分均為任脈穴位,陰交為沖,任,腎三脈交會之處,可調理沖任;水分有分解乾濕之意,大橫為脾經之穴,內應結腸,調節津液,三穴同用,配合得當。11.肩五針取穴:肩髃,肩內陵(肩髃前下1寸),肩外陵(肩髃後下1寸),肩前(三角肌前緣中點),抬肩(三角肌中點)功用:散結通痹主治:中風後肩部不能上舉,肩關節炎,肩部疼痛等肩關節疾病。加減;加臂臑,臑會為肩七針,加強局部療效。手法:針刺方向都朝向三角肌底部中點,可激發竄動抽針感。體會:肩關節疾病很常見,在辨證基礎上運用本組穴位治療肩關節疾病值得借鑒。12.手臂五針取穴:曲池,手三里,外關,合谷,中渚功用:疏通經絡主治:中風後引起的手臂痿廢無力,頸椎病引起的上肢麻木疼痛等疾患。手法:曲池直刺,手三里內扎外刺,外關外扎內刺,合谷、中渚提插均可激發竄動抽針感。體會:肩五針與手臂三針配合手四渚及其他穴位臨床辨證基礎上可治療上肢疾患。13.四渚穴取穴:大渚,中渚,二渚,三渚功用:疏通經絡主治:中風後遺症肢體遠端功能障礙,即手背,手指運動感覺障礙。手法:毫針直刺,提插手法,以病人感覺酸麻脹痛或激發竄動抽針感為度。體會:中風後遺症肢體遠端血液循環不好,容易引起麻木,疼痛,本組穴位可以幫助改善遠端肢體功能。14.腰六針取穴:大腸俞(雙),腎俞(雙),大腸脊(雙)功用:強筋骨,健腰身主治:腰部疼痛以及腰椎間盤結構改變引起的疾患。手法:毫針刺法,以病人感覺酸麻脹痛為度。加減:配合志室,關元俞,腰眼等穴位治療腰部疾患。體會:此組穴位為腰部常用腧穴,對於風寒濕痹及腰扭傷引起的腰部疼痛均可根據臨床辨證加減運用;對於腰椎間盤病變及椎間盤突出引起的繼發性坐骨神經痛配合環三針及三陽啟泰效果顯著。15.環三針取穴:環跳,環跳前上一寸一針,環跳前下一寸一針功用:通經止痛主治:坐骨神經痛及下肢疼痛。手法:芒針刺法,提插瀉法,以下肢抽動為度。體會:本組針呈弧形圍繞股骨大轉子,對原發性坐骨神經痛引起下肢疼痛時配合三陽啟泰穴效果良好。16.膝上三針取穴:血海,梁丘,四強(髕骨上緣中點上3寸)功用:強肢利節主治:中風後下肢抬舉無力,行走困難。手法:四強直刺,血海斜向內刺,梁丘斜向外刺,均可激發竄動抽針感。體會:三穴合用可以加強大腿力量,促進中風後遺症患者下肢功能恢復。17.脛前三針取穴:足三里,豐隆,騰躍(外踝尖上4寸,脛前肌中點)功用:強筋促步主治:中風後遺症小腿攣急,行走困難。手法:毫針直刺,足三里,豐隆,騰躍均可激發竄動抽針感。體會:本組穴位在治療中風後遺症小腿攣痿中,可增強小腿力量,對小腿有撫陽抑陰的作用,且臨床應用效果良好。18.膝五針取穴:膝眼(雙),鶴頂,膝耳(膝頂旁開1寸,左右各一穴)功用:通利關節,化瘀止痛主治:風寒濕痹引起的膝關節疼痛及膝關節屈伸不利。加減:可加曲泉,膝陽關以加強療效。手法:毫針直刺,針尖向膝關節方向。體會:在治療膝關節疾病中,我們總覺得可用穴位不多,武老此組穴位對治療膝關節疾病對臨床應用具有指導意義。19.三陽啟泰取穴:委陽,飛揚,跗陽功用:疏通諸經,止痛緩急主治:下肢疼痛,麻木,痙攣等症都可使用。手法:委陽向委中方向刺,飛揚向承山方向刺,跗陽向下對著脛骨方向刺,三穴均用提插手法,激發竄動抽針感。體會:本組穴位分別為郄穴、絡穴、合穴,對下肢經脈有通經止痛,溫通散結作用,對於急性,原發性坐骨神經痛有良效。20.足背三針取穴:太沖,陷谷,足臨泣功用:利踝強筋主治:中風後遺症肢體遠端功能障礙,即足背,足趾運動感覺障礙。手法:毫針直刺,提插手法,以足趾抽動為度。體會:中風後遺症肢體遠端恢復不好及麻木、疼痛,本組穴位可以幫助改善遠端肢體功能。小結辨證論治是中醫的特色之一,是中醫用藥,選穴,確定手法的依據。武老臨床非常重視辨證,且辨證與辯病相結合,做出雙重診斷即明確中西醫診斷,最終確定治療方案,臨床效果顯著。本文系武老多年臨床經驗的總結,且經大量的臨床病例驗證,並經武老審查修改,實用有效,值得學習借鑒。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楊文英教授教你讀懂化驗單:OGTT、胰島素/C肽釋放試驗
※楊甲三教授論八種腰痛及治療
※省名中醫池曉玲教授談本草食療:芡實
※大學教授沒課的那幾天都在幹嘛?
※靳瑞教授臨證醫話
TAG: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