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越哭越鬧就越不能哄,否則會慣壞」正確嗎?| 建立依戀關係的科學指南

媽媽笈

文|袁蕾蕾

「嬰兒在哭的時候不能每次都去哄,他/她其實是在操縱父母,哄多了會慣壞了的。」

這句話似乎並不陌生,在生活中總能聽到老一輩會對著小年輕媽媽做如此教育。聽來不明覺厲,然而並非如此。兒童心理學家Dr. Lee Salk曾提到「回應小孩的哭可以幫助孩童習得信任感和安全感,但如果對孩童的哭置之不管會導致自我孤立感的產生,小孩會把這種感覺內化並認為外界無法滿足自己的需求,從而對外界不信任的感覺由此而生。」依戀理論研究表明嬰兒用感官和肢體語言向父母傳遞關於他們需求的信息,哭則是傳遞嬰兒需求不滿的很重要的信號。

長期忽視嬰兒的需求會導致建立不安全的依戀風格的建立,影響幼兒自尊,對待他人的期待,和成人後建立穩定人際關係的能力(Main, 1990)。那問題來了,究竟什麼是依戀關係?以及在早期如何幫助父母與幼兒建立安全的依戀風格?

理解依戀關係

依戀關係一詞最早由英國精神分析學家John Bowlby提出,用來描述嬰兒在一到三歲這個時段所發展的和主要照顧者的關係。依戀關係的形式取決於父母(抑或主要照顧者)如何與孩子互動。更確切的說,依戀關係是嬰兒對於照顧者關於身體的(照顧者是否在我身邊),情緒的(照顧者能不能理解我的感受)和意識的(照顧者能感受到我的存在)一系列相互連接的關係 (Pearce, 2009)。

根據Dr. Bowlby的依戀理論,嬰兒的依戀反應始於六個月,在12到24個月達到高峰,並且在36個月大概學前幼兒園的時候依戀強度會大幅度降低,自此之後孩童能夠忍受無痛苦感的幾個小時的短暫分離。

依戀關係的風格

母親或者主要照顧者如何回應孩子的行為和需求對依戀風格的形成起到決定作用。 依戀風格主要有安全型依戀以及非安全型依戀兩個大類別。在1970年,心理學家Mary Ainsworth基於Dr. Bowlby的依戀理論基礎根據陌生情境(Strange Situation)實驗歸納了現在普遍為世人所熟知的三種依戀風格。之後Dr. Ainsworth的學生Mary Main通過研究加入了第四種混亂型依戀風格:

· 安全型依戀-這種依戀方式的特點是嬰兒能夠與照顧者發展一種安全和信任的關係,把照顧者當為他們的避風港灣。主要表現在嬰兒能積極的與主要照顧者互動,知道並且信任照顧者能夠回應他們的需求(例如當照顧者離開時會表現出苦惱不安,但當照顧者回來時能夠立即主動尋求接觸),主動的探索周圍的環境,並且在壓力環境下能主動尋求照顧者的幫助並且對照顧者的回應充滿信任。安全依戀型嬰兒的照顧者一般能敏感並且準確的回應嬰兒的需求,積極和嬰兒進行親密互動以及鼓勵孩子去探索。

以下的三種依戀風格均為不安型依戀:

· 焦慮矛盾型依戀-這種依戀方式的典型特徵是嬰兒會很焦慮的去尋求照顧者的注意,在每次分開的時候大叫,但是當照顧者回來時他們又會很矛盾的反抗和照顧者接觸。此類型嬰兒的照顧者對嬰兒的照顧行為往往不一致,而且會經常帶有情緒的誤解嬰兒的需求。

· 迴避型依戀-在這種依戀風格中的嬰兒往往意識不到照顧者的存在,對照顧者的親密互動行為很少有肢體或者情緒上的回應,並且也會選擇忽視照顧者對他們的回應,也很少有強烈的情感爆發。在此類型下的照顧者會對嬰兒的需求做出反應,但是往往回應比較遲鈍或者不一致。因此嬰兒沒有和照顧者形成親密的鏈接。

· 混亂型依戀-在這種依戀類型中嬰兒的行為往往無法預知,並且在壓力環境下難以安撫,他們對照顧者的行為充滿恐懼與疑問,因為混亂依戀型嬰兒的照顧者充滿未知並且多會用冷漠,虐待或者驚嚇的方式提供照顧。

為何依戀理論如此重要?

成人人際關係是與兒童時期持續不斷的和母親或者主要照顧者互動關係的一種衍生和結果。這些早期與母親的的互動關係會讓心智還未發展健全的孩童發展出一種對周圍重要他人的情感預期,比如外部是不是一個安全的環境;抑或對外部世界的期待,例如是不是隨時自己的需求都能被他人滿足。隨著時間的推移,小孩會在和主要照顧者這互動個過程依據照顧者的反饋和情感溝通中形成獨立的自我的概念。作為成年人,我們會把這些小時候培養起來的和照顧者的互動關係和依戀風格帶入我們與他人的關係,創造和他人感情互動的模式。

幼年依戀經歷幫助父母提高自我意識,更好的理解自己以及自己對他人的期待。在當下的人際關係中,我們總會討厭他人的的一些特定的行為,也會不理解為何這樣的行為周圍其他人都能接受就自己無法容忍。其實你討厭的並不是行為本身,而是這個行為觸發了你的一些屯在你潛意識的,從小就一直忍受的情緒爆發點。舉例子來說,偶爾的遲到或者撒謊或許對於別人來說是可以理解的,可是對於一個從小需求無法被父母滿足,父母總是找借口推脫孩子的各種需求的人的眼中卻是無法容忍的。Ta無法容忍的並不是別人撒謊的這個事實,而是撒謊這件事情所觸發童年經歷給Ta所帶來的總被妥協,不受重視,憤怒,冷漠等等的負面情緒。所以在人際交往中為了更好的提升自己,了解小時候在親密關係中的互動風格對成人人際關係的影響很重要。

認識依戀理論可以避免非安全型依戀模式的代際遺傳。研究表明非安全型依戀的最大成因在於非安全關係的代際遺傳。(Main, 1995; Main & Solomon, 1986; Mitchell, 2000; Siegel & Hartzell, 2003)。一般父母具有很好的安全依戀形式,子女的發展也會更穩定。反之,不安全的依戀形式會像一個形成於襁褓的幽靈一般伴隨小孩成長的整個過程損害他的心理健康和與周圍社會系統建立關係的能力,正如Dr. Bowlby曾提到過「家庭代際繼承對精神疾病的影響比基因遺傳更重要。「the inheritance of mental health and mental ill health through the medium of family microculture… may well be far more important than is their inheritance through the medium of genes」 (Bowlby, 1973, pp. 322-323).

如何建立安全依戀風格?

足夠好的母親 (good enough mother)是英國兒童精神分析師Donald Winnicott 提出的一個重要概念。足夠好的母親能夠犧牲自我的需求,給孩子足夠的關注,敏感及時的滿足孩子的需求,並且提供一個安全的環境。當她失敗的時候能夠積極的再次嘗試,探尋寶寶的需求。「足夠好的母親」對於兒童的人格和心理發展有重要意義,因為她會幫助寶寶建立最初的信任關心,讓寶寶有一個安全,信任的環境去探索外界的環境。一些由「足夠好的母親」概念啟發得到的育兒經驗包括:

· 照顧行為須有預見性。當孩子哭,叫或者需要的時候,要對他們的需求作出及時回應。要培養孩子把照顧行為視為理所當然,只要TA有需求,照顧者就會過來安撫。

· 敏感的同理孩子的需求。嘗試換回思考「孩子現在在想什麼?」「TA想要什麼?」不要輕易的忽視或者孩子的情緒。慢慢的觀察一些肢體語言去體會孩子的需求。

· 給予孩子正常的情緒反饋。這個可以通過眼神接觸和面部表情實現。當和TA互動和玩的時候你有微笑,當TA在哭的時候用冷靜,溫暖的表情看著TA並且和TA交流,能夠讓TA感到安全和信任。

· 不要把孩子行為個人化。很多父母會常常以為寶寶一直哭,拒絕擁抱,推開父母會是在和自己作對。這些並不是拒絕,而是他們恐懼,憤怒或者一些基本需求沒有被滿足的表現形式。孩子在這個階段情緒表達的語言能力還未發展。

· 與孩子有良好的肢體接觸。注意哪一種力度的親拍和擁抱寶寶能夠最愉悅舒服,輕柔的拍拍或者有愛的擁抱是和孩子建立良好信任關係的方式之一。

· 孩子吃飯,換尿片和需要睡覺的時候是與TA建立依戀的好時機。生理的需求是孩子原生的最基礎需求,確保生理需求能夠及時滿足可以促進信任關係的建立

· 不要太苛求做一個完美的父母。需要強調的一點是人無完人,父母也不需要去苛求自己做一個完美的父母。有時真的無法判斷寶寶的需求也別太擔心,因為建立安全依戀的核心在於照顧者能夠及時的感覺到孩子的需求和互動的質量,以及照顧者有能夠嘗試去修補對孩子信號誤解,提供正確照顧的意願。

雖然安全的依戀方式對孩子的成長非常重要,但是幫助孩子建立安全依戀對於家長是非常苛刻的,因為社會的演變,家庭結構的核心化, 生活工作的壓力和快速的社會結構使得家長很難平衡孩子的需求和多方面的壓力。所以在這個過程中,在有孩子之前做好周全照顧計劃,尋求外界的支持,做好家長自己的自我照顧也非常重要。


推薦閱讀:

十二生肖與28星宿的關係
男女關係33個絕妙比喻【544.7】
在關係中如此痛苦,可能因為那不是健康的關係 | 3招教你辨別你的關係好么?
如何從命中看自己與父母的關係
眼與臟腑的關係

TAG:孩子 | 科學 | 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