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平西王遺址 太和宮金殿

平西王遺址 太和宮金殿

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太和宮金殿·清·雲南昆明

中國建築以磚木結構為主,輔之以石竹土等材料,卻少有金屬構建而成。即使歷代皇帝的金鑾殿,也不過裝飾上顯得金碧輝煌,主體仍為磚木。唯獨宗教建築有金殿一說,雖實為銅鑄,卻也尊貴不可言。現存四處:五台山顯通寺、頤和園、武當山及昆明太和宮。前兩者屬崇尚豪奢、喜用黃金的密宗佛教,後兩者則屬追隨自然的本土道教。宗教從來就不是不染政治的凈土,宋明以來道教日益獲得皇家支持,有的皇帝甚至自詡道君化身降臨人間,因而道教神祗也開始熠熠生輝,如武當山就是明代皇帝神權之本,保存了一批明代官式建築,金殿統率于山巔。而坐落昆明北郊的太和宮金殿所處地勢差遠,規模卻為四座金殿中最大者。究其背景,一位當年的土皇帝——野心勃勃的諸侯吳三桂幽幽地浮出水面。

出昆明郊外,世博園背後並不高大的鳴鳳山上,林深樹茂,空氣清新。山頂有座道觀太和宮,以金殿為中心依山勢重重疊疊,若隱若現。此宮始建於明萬曆年間,為雲南巡撫督建。明末又被移至雲南道教名勝雞足山(該金殿在文革期間被拆毀)。清初吳三桂坐鎮雲南後,便下令重建金殿,遂成今日之狀況。

依山拾階而上,便抵達太和宮的過街樓,名曰魁星閣,上有魁星舞動文筆的形象。昆明有此一山,不僅蘊含宗教意義,也發揮著提振當地文風的作用。穿過魁星閣,但見一座金殿坐落於雙層台基之上,四方規整,重檐疊嶂。雖為銅鑄,卻忠實模仿木結構——這大概是中國古建築脫離不了木構基礎的思維定勢,既是束縛,也是創新。所謂創新,反映在用金屬熔鑄仿木構建還很逼真,技術上已屬不易,沉重的金屬構建能穩定不倒則更不易。只是中國人善於在體制內竭盡智慧,卻難有突破既有框架的超越思維。太和宮金殿規模與木構殿堂無法相比,但在銅構中已屬極品。

(金殿背面的銅浮雕及牌匾題字)

(金殿台基上的精美浮雕)

建造金殿是為了與道教神相當於帝王的地位相匹配,所有材料,從樑柱、斗拱,到瓦壟、裝飾,全用黃銅構築,並瀝以金粉。可以想像,金殿建成時,應是金碧輝煌,價值連城。可經歷三百餘年風雨後,今日所見金粉淡去,黃銅也因氧化而發黑。自然的演化如同歷史的進程,給這座古殿增加了幾分厚重和凝態,頗似一位閱盡人世滄桑後變得低調沉穩的中年人,默默無語,腹中天地只等有人來讀懂。

窺視金殿內部,卻是另有一番天地。真武大帝金身端坐神位之上,面容安詳威嚴,衣飾與帝王無二。兩側侍童形象小巧,表情恭謙,衣紋飄逸,又為真武大帝襯托出幾分仙氣。皇帝要將自身神秘化,就得結合宗教的威力,反過來宗教也被抬到尊貴的地位。再看四周的建築裝飾也不示弱,處處金光閃閃,而且多雕為龍形。內部的上昂暫且不論,頂部藻井的蟠龍更為精彩,張牙舞爪,威嚴恐怖,其形制直追其故宮中的同類。

平西王吳三桂主持重建的金殿,恰好見證了他的野心從高漲到消亡的那段紛亂歷史。「慟哭六軍俱縞素,衝冠一怒為紅顏。」貌似性情中人的吳三桂,實則為老謀深算的政治投機者,且敢於在刀尖上舔血,在為三姓家奴的間隙中積極利用機會成就一方霸業。正如近代英國政治家說:「我們沒有永遠的朋友,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大明江山淪陷且不為所動,小妾被人搶了則孰不可忍,陳圓圓雖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恐怕吳三桂心中也早有利弊權衡。他看到了起義軍的不成器,也斷定清廷必定倚重他的力量。為了個人權力,他完全無視民族罪人的罵名,悍然引清軍入關,後又甘為鷹犬去追捕殘餘勢力南明政權,直到親手勒死南明皇帝。為此,吳三桂也獲取了豐厚的政治報酬,成為坐鎮西南的土皇帝,很大程度上不受朝廷節制。這時他大概也看到了清廷常年疲於征戰且內部矛盾重重而給他留有的空間。

只是吳三桂為清廷效力,只是處於投機,直到與清廷矛盾不可調和時,又不惜故伎重演,再次讓六軍慟哭,追悼被他自己勒死的南明皇帝,舉兵反清。不幸的是他這次遇到了胸懷統一全國之志、且智慧和果敢的年輕皇帝康熙。經過數年激戰後,終於一敗塗地,落得個開館戮屍的下場。所以黑道上有句行話:出來混,都是要還的。

(金殿旁邊陳列著吳三桂當年用過的鐵劍)

小說《鹿鼎記》中,韋小寶通過平西王辦公殿堂中的一幅畫,讀出其包蘊的不臣之心。當年平西王府早已無處尋覓,而太和宮金殿的奢華輝煌,多處逾制,至今仍令其野心昭然若揭。鳴鳳山清幽的環境背後,埋葬了一顆不安分的心。幾千年中國的政治缺乏透明開放的競爭機制,只能靠你死活我的政治鬥爭來決定鹿死誰手,輸者身敗名裂而絕無翻身之日。現實如此,中央和地方的戲還會重演,無論是天高皇帝遠的西南,還是經濟發達而獨立的沿海,都潛伏著分封而治的種子。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中無不諷刺地寫到:一切重大的歷史事件和人物,都可以出現兩次,第一次是悲劇,第二次是鬧劇。信哉此言!

細雨微風中的太和宮金殿,虔誠的香客們來往不絕,參觀旅遊者為之感嘆。只是這些善男信女,始終沒能成為歷史的主宰者,他們只能拜倒在真武大帝腳下,或是輝煌金殿的台階前。

「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杜牧·《阿房宮賦》

推薦閱讀:

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十二橋遺址
東山村遺址是了不起的發現
[東北見聞]故壘蕭蕭——探訪遼、金故都遺址
良渚遺址

TAG:遺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