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為什麼不幸福
每天一本書
一年多讀365本書
《可愛的詛咒》
點擊上方綠標即可收聽韓丹朗誦
每天一本書
各位慈懷讀書會的讀者們,大家好。
歡迎來到我們的每天一本書欄目,我將用一篇文章的長度,來向您講解書中精髓。
今天,我們要一起讀的書是《可愛的詛咒》。
七歲成名的天才少女蔣方舟在《奇葩大會》上,自曝自己是討好型人格,她剖析自己的心路歷程,慢慢修復自己的內心。
這次演講引發了很多人的共鳴,迴避衝突,極力討好他人,是很多人深陷其中,卻不知如何表述的痛苦,但「討好型人格」這個心理學名詞,卻從來都不是一個陌生的概念。
英國作家雅基.馬森早就在《可愛的詛咒》一書中提出「聖母型人格」,而這一人格的本質,正是把「獲得他人喜愛」當作唯一行為準則的討好型行為。
這也是作者將這本書命名為《可愛的詛咒》的原因,我們因為想讓自己變得可愛而儘力遷就甚至討好他人,而這一思維模式也捆綁了我們,成為了我們並不快樂的根源。
作者雅基.馬森本身就是一位心理諮詢師,她在倫敦的多家機構從事心理學臨床工作,其中包括知名的霍洛威監獄及聖托馬斯醫院,她的心理學文章也在《心理月刊》《心理學家》《諮詢心理學評論》等知名期刊上廣受好評。
最重要的是,她也曾經是聖母型人格的受害者,她曾經在手臂骨折的情況下,還堅持為家人開車划船。因為如果不這麼做,就會覺得心虛和內疚,這也是她創作這本書的初衷。
這本書並不像傳統的心理學書籍,充斥著全知全能的上帝視角和評判,而是從感受入手,回顧聖母型人格的養成路徑,告訴讀者如何在不同情境,不同階段與既成習慣抗爭。
這本書是雅基.馬森嘗試性邁出解決「詛咒」的第一步,因此,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們不僅可以看到自己的身影,也有機會去回顧,反思造成這種人格的經歷,並從日常的小事做起,跟著作者一起,逐步去修正自己的性格。
接下來,我會從以下三個角度來為你您解讀這本書,它們分別是:聖母型人格的表現;聖母型人格是如何養成的,以及最重要的一點,我們該如何才能克服「可愛的詛咒」,活出真正的自我。
聖母型人格的表現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聖母型人格的表現。
根據認知心理學的研究,獲得他人認可和愛,是生存的原始動力之一,這一動力也正是驅使我們講衛生,守規則,願意妥協和讓步的原因。
但凡事過猶不及,對他人認可和喜愛的過度追求,反而會成為擾亂我們日常生活的元兇。
《可愛的詛咒》一書中,給了聖母型人格如下的定義:
他們以為要讓別人喜歡自己、愛自己並接受自己,就必須按照別人認可的方式為人處事。
雅基.馬森在書中提出了九條「聖母型人格自查手冊」,它們分別是:
1 一如既往地把別人的需求放在自己的需求之前。
2 始終把友善待人作為唯一的行為準則,並因此受盡委屈。
3 認為要讓別人喜歡自己、愛自己並接受自己,就必須按照別人認可的方式為人處事。
4 面對強勢的人(父母、老師、上司),不敢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和需求。
5 從不敢在大庭廣眾下與人起爭執。
6 總是想太多,總把錯誤歸因自己身上。
7 很多事情的優先順序都高於自己的身心健康,結果,支持了所有人,卻讓自己崩潰。
8 心甘情願陷入他人期望的牢籠,雖然被壓迫得近乎窒息,卻不想改變,或者說無力改變。
9 總是把時間、精力、金錢和愛奉獻給其他人,唯獨不留一點給自己,只有通過這樣的過度付出才能獲得安全感。
通過這些表現,我們不難發現,具有聖母型人格的人往往都有或多或少的表達障礙,他們認為說出自己的需求就意味著會受到排斥,會給他人造成不便,並失去已得到的愛,於是,他們會選擇壓抑自己,不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尤其是憤怒,怨恨,憂傷等負面情緒。
他們會表現的和藹可親且笑臉迎人,但是卻在內心深處默默忍受煎熬。等到實在無法承受,情緒一下子爆發時,來自別人的抗拒又反向驗證了他們的觀念:
真實的我是不被喜歡的,負面情緒是不會被接納的。
於是又急於調整自己,陷入一個討好別人,而讓自己崩潰的惡性循環。
值得強調的一點是,聖母型人格的人並不總是因為懦弱,很多時候,正是因為他們的同理心太強,才會被淹沒在別人的期望中,不忍心說出一句拒絕的話。
阻礙他們成為自己是「永遠滿足他人」的期望和「如果我不能滿足TA,TA就不會喜歡我了」的恐懼。
這樣的期望和恐懼像是交互下行的螺旋槳,把人往聖母型人格的深淵裡越拖越深。
那麼,聖母型人格是如何在我們的性格中出現,並且紮根的呢?讓我們一起走進本書的第二部分,聖母型人格的養成。
聖母型人格的養成
雅基.馬森認為,「討好他人」的思維模式起源於我們的童年,甚至在我們的理性思維能力形成之前,因此,我們才會對這一不合時宜的觀念堅信不移。
年幼時,別人對待我們的方式,與我們對自己的認知有著密切的聯繫,如果我們是一直被愛著的,被認為是值得的,被認為是可愛的,我們就會逐漸形成「自己是可愛的」認知。
相反,如果我們得到的愛是需要付出很多努力才能得到,我們就會以為,「我」本身是不可愛的,「我」是因為做了什麼事才被人愛,如果我一旦停止這樣做,現在得到的愛也會隨之消失。
渴求被認可和被喜愛是人類的本能,當獲得的認可不夠時,我們就會瘋狂的想得到它,有時候甚至不加選擇,這樣的孩子長大之後,很容易因為自我評價的缺失,而把過多的注意力放在他人的肯定上,把自我評判的權力交給別人,從迎合他人到討好他人,一步步落入聖母型人格的深淵。
作者在書中提到這樣一個例子:
39歲的莫妮卡因為社交恐懼症來接受心理諮詢,她無法開展社交的根本原因是她總是在關係中付出太多,把自己弄得筋疲力盡,而「不願意交朋友」只是她的自我保護而已。
莫妮卡在諮詢中提到了自己的童年經歷:
她很小的時候,全家移居到了一個非常偏遠的村莊,父親上班,哥哥上學,只有她一個人陪著母親,幫她做各種家務,如果做錯了什麼事,母親就會勃然大怒並且打她,而起因往往可以是一件很小的事,比如餐柜上的灰塵,或是被不小心打碎的一隻碗。
但大多數情況下,她和母親的相處都很愉快,她會唱歌跳舞逗母親開心,而母親就會很高興,誇她是自己最好的朋友。
在童年莫妮卡的心目中,她本身是不可愛的,只有當她不做錯事情,並討得母親開心時,她才是被愛著的,對她而言,母親生氣=不喜歡自己=強烈的痛苦和恐懼。
所以,取悅母親,就可以避免她生氣之後連鎖的不良反應。
她把這種討好母親的習慣帶入了成年之後的人生,對任何負面的情緒都極其敏感,一旦在對方臉上「偵查」出憤怒的暗示,就立刻會回到那個百般討好曲意逢迎的小女孩,而這最終讓她疲憊不堪,所以她寧願避開人群忍受孤單,也不願融入社交活動中。
聖母型的人格養成,可以追溯到原生家庭的相處模式,可是一味的指責原生家庭卻於事無補,弄清這一模式的起源之後,我們最需要做的,其實是儘快找到合適自己的方法去調整和修正,世界上沒有一成不變的性格,只有墨守成規的應對模式,性格既然可以習得,便也可以更改。
活出真正的自我
雅基.馬森在本書中提到了許多從細微處入手,改變聖母型人格的方法,我選取了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四個,前三種比較簡單易懂,而第四種方法,適用於對聖母型人格有足夠的認知,想要徹底改變這一性格模式的人。
讓我們先從最簡單的三個方法開始:
方法一: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聆聽身體的聲音。
在情緒產生時,迅速檢視身體的各個部位:哪裡熱,哪裡冷,哪裡緊張,哪裡僵硬,哪裡疼痛,是不是需要新鮮的空氣,你想要逃開的是什麼,你沒說出口就自己偷偷刪除掉的情緒又是什麼?
這一方法的影響是潛在的,讓你了解並察覺自己,意識到情緒,思維與身體的聯繫,去關注那些你可能已經完全忽視的東西,確認自己面對的難題到底是在哪種場景下產生的哪種情緒。
方法二:試著明確表達對自己的正面肯定。
習慣記「一日三好」日記,留意自己良好的品質並給予自己誇獎和肯定,記錄生活中微小的進步和自己做得值得稱讚的事情。
在記錄下事件的同時,也註明那件事所反應的個人品質,比如「我今天雖然生病了,可還是去公司做了交接,我是個可靠又負責任的人」。
當你絕望或者焦慮的時候,可以用已取得的成就來為自己打氣,我們甚至可以學會做自己「內心的父母」,把自己當作你的孩子,或者你非常喜歡的親戚家的孩子,在TA沮喪和恐懼的時候給予安慰,讚許和鼓勵。
這一方法可以幫助我們逐步建立起自我評價的方法和習慣,減輕對外部肯定的依賴。
方法三:BEAR四步法(即B-Breathe 呼吸,E-Eulogise 讚揚,A-Accept 接受,R-Respect 尊重)。
當恐懼產生時,嘗試用兩三個緩慢的深呼吸,先讓自己冷靜下來,從本能模式切換到理性思維模式,先通過真誠地讚美他人,來幫助對方產生安全感,消除其敵意,創立良好的溝通氛圍,然後全神貫注的關注對方的語言和身體語言,接受對方的感受和意見,不要打斷也不要急著反駁,最後,在開口之前,先確認一下自己的意圖:
我是真的想要羞辱或者責備這個人嗎?如果不是,我應該如何在表達自己的同時,做到對對方的尊重
這一方法的好處在於,它並不是以犧牲現有關係為代價而換取改變的,它既讓我們可以聚焦於自己,同時也能夠對他人予以尊重和肯定,建立關係的良性循環。
第四個方法,也是被作者稱為「高級行為實驗」的方法,那就是----你無需對別人的情緒負責。
這一方法對同理心過重的聖母型人格來講,實踐起來並不輕鬆,它需要制定精確的步驟,按照「會讓自己恐懼或緊張」的程度劃分等級,並尋找合適的時機一步步落實,逐步意識到自己對他人無法產生想像中那樣巨大的影響,明白每個人都有自己需要處理的情緒,無論是失望,憤怒還是孤單,你都沒有必要強迫自己為此負責。
在這一過程中,你還需要學會抗拒很多人希望你「變回來」的心理準備,當你想要改變規則時,規則的既得利益者一定會失望,憤怒,甚至會直接要求你變回來,他們可能採取的方法包括:
跟你爭執,生悶氣,收回他們的愛或友誼,試圖打擊你,操縱你的思想等等。
對於「聖母型人格」的人來說,這樣的壓力其實是很難抗拒的,因此,你需要學會用清晰,友善的表達,去向真正關心你的人做出解釋,同時,也學會放棄那些只想從你身上獲利,卻不關心你是否真正開心的「偽交情」。
改變的路途任重而道遠,在這個過程中,你需要時刻提醒自己的是:我最初想要改變的原因到底是什麼。
只有真正想要的東西才值得追求,而通過不斷的自問,可以確認自己改變的動機與決心。
在反覆的練習,嘗試,甚至短暫的反彈中,也依然保持初衷,積極嘗試多種方法,來改變這一人格帶給你的困擾。
善意是人類最寶貴的財富之一,與人為善永恆正確,但卻不是無底線無原則的。
告別聖母型人格的目的,並不是為了收回我們對世界的善意,相反,一個人只有真正學會愛自己,珍惜自己,才能夠源源不斷的創造出對世界的愛和善,而不是表面的強顏歡笑,把真實的自己藏起來。
當可愛不再是一種詛咒,而是一種賜予。你將有勇氣做真正的自己,並讓我們所愛之人了解我們真實的想法,這種真實而且生動的聯結,就是關係中我們能給彼此最好的禮物。
路途雖長,但每一小步的成功都會賦予你權利並鼓勵你走向新的成功,你可以比你以為的自己更加美好,帶著你獨一無二的品質,優勢和怪癖,成為自己最好的樣子。
請你,務必好好愛自己。
以上就是我們今天慈懷讀書會每天一本書的全部內容,這是慈懷讀書會每天一本書的第一百六十二本書。
因書明理,以慈懷道,關注慈懷讀書會,每天讀完一本書,把自己活成你喜歡的樣子。
*註:配圖來自插畫師森俊則作品
*文:陶瓷兔子,慈懷每天一本書籤約作者,文藝理性兼備,傲嬌有趣共存,微信公號:天天成長研習社
推薦閱讀:
※為何「好人不長命,禍害遺千年?」
※「欺負的就是老好人」
※警惕沙僧這樣的老好人
※存好心,做好事,說好話,做好人
※曾國藩:世事多因忙裡錯,好人半自苦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