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揚州畫派之揚州八怪

風雅自古是揚州。形勝東南的維揚古郡,凝聚了江南風致,薈萃了往古人文。唐宋以降,孕育出幾多春江花月的詩情畫意,引領藝林風騷。然而,自清初以來百餘年,政治高壓,文字獄盛行,藝壇漸歸寂寥,殊少變化創新。「四王」、董(其昌)、趙(孟頫)風靡藝壇,摹古巧熟、閉門造車。雖為廟堂所喜,卻已經脫離了生活現實,走向了黃昏沒落,新的風格在萌生。  時至清代中葉,一群深受石濤影響、銳意變革的藝術家翕然紛至,景從雲集於揚州。他們切磋砥礪,縱橫馳騁,終於衝破藩籬,為中國藝術史改換出新的面貌。他們驚世駭俗的藝術創作,以其「怪」著稱,深受崇敬和喜愛,遂有「揚州八怪」之美名流傳後世。  「八怪」其實非止八人,亦迄無定論。 「八怪」作品以潑墨寫意花鳥畫為主,並以金石書法入畫,詩、書、畫、印融會貫通,開一代之新風。氣勢雄強,朴茂奇崛,至今餘音裊裊,足見其藝術生命之悠長。繼「四僧畫家」之後,又崛起一個革新畫派「揚州八怪」。實際上,當時活躍在揚州畫壇上的重要的畫家並不止八人,約有十六、七人,「八」並非確數。按最早的記載有:金農、黃慎、鄭燮、李鱔、李方膺、汪士慎 、高翔和羅聘。所以稱他們為怪,是因為他們在作畫時不守墨矩,離經叛道,奇奇怪怪,再加上大都個性很強,孤傲清高,行為狂放,所以稱之為「八怪」。

金農 隸書七言詩聯紙本 縱124.2厘米,橫22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墨梅圖》 金農作者簡介: 金農(1687~1763),清代書畫家,揚州八怪之首。字壽門、司農、吉金,號冬心先生、稽留山民、曲江外史、昔耶居士等,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布衣終身。嗜奇好學,工於詩文書法,詩文古奧奇特,並精於鑒別。書法創扁筆書體,兼有楷、隸體勢,時稱「漆書」。五十三歲後才工畫。其畫造型奇古,善用淡墨干筆作花卉小品,尤工畫梅。金農的書法概括起來,有兩種面貌,一種為行楷書,一種為隸書,這兩種書體金農統稱為「漆書」,是融楷、隸於一體的變體書法。  金農早年隸書,風格規整,筆劃沉厚樸實,筆劃未送到而收鋒,結構嚴密,多內斂之勢,而少外拓之姿。約五十歲以後,金農獨創一種隸書的變體,即融漢隸和魏楷於一體,這種自稱為「漆書」的新書體,筆劃方正,稜角分明,橫劃粗重而豎劃纖細,墨色烏黑光亮,猶如漆成。書寫時需將毛筆的筆鋒截去,使之起筆方正,如扁刷刷成,轉角處亦方硬如稜角。

黃慎 老叟執磬圖軸 紙本 設色縱177厘米,橫95厘米南京博物院藏

《顧瞻圖》 黃慎 黃慎(1687~1768),字恭懋,一字恭壽,號癭瓢子,又號東海布衣等。福建寧化人。出身貧寒,無以為生,自幼遵母意,堅志學畫,從師上官周。後流寓至揚州,不甘心居於人後,從懷素書法受到啟發,從此以草書入畫而自創風格。其畫用筆酣暢,縱橫馳騁,極盡變化之妙,凡山水、花鳥、魚蟲、人物無一不工,亦能詩,著《蛟湖詩鈔》。是「揚州八怪」中全才畫家之一。由「工」入「士」  黃慎自幼家境貧寒,父死妹亡,由母親一人撐持家務。為謀生活,黃慎14歲時,母親命他去學畫,而且是學世俗所喜歡的肖像畫。18歲時,友人張欽容對黃慎說:「你不會作詩,就只能當一個普通的畫工,要是會作詩的話,你的畫就不一般了。」黃慎聽後恍然大悟:「我的畫之所以感覺一般,是因為我不讀書的緣故啊!」自此,他發憤讀書,歷史、文學、詩書熟讀精思,夜以繼日,努力使自己的繪畫躍上一個新的層面,終於躋身於「士」——有文化的職業畫家之列。

李鱓 石畔秋英圖軸 絹本 設色縱118.5厘米,橫56.5厘米南京博物院藏

李鱓 《五松圖》李鱓(1686~1762),中國清代著名畫家,字宗揚,號復堂,別號懊道人、墨磨人,揚州八怪之一,江蘇省揚州府興化縣(今興化市)人。康熙五十年中舉,於康熙五十三年以繪畫召為內廷供奉,因不願受「正統派」畫風束縛而被排擠但遭忌離職。於乾隆三年出任山東滕縣知縣。為政清簡,頗得民心,因得罪上司而被罷官,後居揚州,以畫為生。其宮廷工筆畫造詣頗深,中年始畫風變化,轉入粗筆寫意,大膽潑辣,揮灑自如,感情充沛,富有氣勢。其作品對晚清花鳥畫有較大的影響。李鱔是明代狀元宰相李春芳的第6代裔孫,後代定居江蘇鎮江。傳世畫跡有南京博物院藏《土牆蝶花圖》軸、故宮博物院藏《松藤圖》軸等。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2005年出版「中國書畫名家全集」,有《李鱔畫集(上下卷)》 臣非老畫師  29歲時,李鱓向康熙皇帝獻畫,受到賞識而被擢拔為「南書房行走」。這個階段,李鱓春風得意,治印之中有一方曰「臣非老畫師」。對這方印的含義理解有三:一、非老畫師,自謙也;二、非老畫師,畫藝尚且如此,自得也;三、終老畫壇,非宿願也。李鱓希望以此印向聖上表達自己對仕途的渴望,可是皇帝要李鱓走的是效仿「四王」的畫院主流派畫風之路,這正是李鱓所不屑的,他更傾心於寫意畫派,結果不斷遭人非議,致以「畫風放逸」被逐,使其宮廷求仕的美夢終成泡影。

李方膺 百花呈瑞圖軸 紙本 設色縱162.7厘米,橫45.7厘米南京博物院藏

《梅蘭對屏》 李方膺 李方膺(1695~1755)字虯仲,號晴江,江蘇南通人。曾任縣令、知府約二十年,和金農、鄭燮交誼甚篤,善畫松、竹、梅、蘭,晚年專門畫梅自 喻。他在一首題畫詩中寫道:「此幅梅花又一般,並無曲筆要人看。畫家不解隨時俗,毫氣橫行列筆端。」他的作品有《游魚圖》、《瀟湘風竹圖》等。 李方膺畫風竹  李方膺在一幅《風竹圖》中題道:「波濤宦海幾飄蓬,種竹關門學畫工。自笑一身渾是膽,揮毫依舊愛狂風。」他當地方官30年,遭受過幾次沉重的打擊。雍正八年(1730年)他在樂安知縣任上,因開倉賑災來不及請示上司,而受到了彈劾。雍正十年(1732年)他在蘭山知縣任上,總督王士俊盲目下令開荒,官員乘機勒索鄉民,他堅決抵制,竟被投進監獄,吃了一年冤枉官司。乾隆十四年(1749年)在合肥知縣任上,因抵忤上司竟被安上「貪贓枉法」的罪名而被罷官。官場黑暗,他便棄官去學畫竹,當了「畫工」,他的性格依然未變,「自笑一身渾是膽」,蔑視傳統,蔑視權威。李方膺畫風竹,多畫吹動狀,竹葉呈傾斜的方向,表現竹與狂風搏鬥的精神,以此寄託自己與惡劣環境堅決鬥爭的不屈精神。

高翔 折枝榴花圖軸 紙本 設色縱53.6厘米,橫24.5厘米南京博物院藏

《紅梅》 高翔 高翔(1688~1753),清代畫家,字鳳崗,號西唐,又號樨堂。江蘇揚州人。「揚州八怪」之一,與石濤、金農、汪士慎為友。高翔除擅長畫山水花卉外,也精於寫真和刻印。他的山水畫取法弘仁和石濤,「八怪」中唯一受教於石濤之人。清朝的李斗在《揚州畫舫錄》中有過這樣的記載:「石濤死,西唐每歲春掃其墓,至死弗輟」。此舉成為畫史美談。 剩有詩人過墓門   寫意畫大師石濤晚年寓居揚州,在大東門外臨溪築大滌草堂,與高翔為鄰。當時高翔尚年幼,石濤比他大四、五十歲,兩人卻結下了亦師亦友的忘年之交。石濤去世時,高翔年僅20歲。自此以後,每逢春天,他便去為石濤掃墓、祭酒,至死從未停歇。詩人閔簾風以「可憐一石春前酒,剩有詩人過墓門」之句盛讚高翔的品行。

汪士慎 墨梅圖軸 紙本 墨筆縱123.5厘米,橫31.3厘米南京博物院藏

《寒梅圖》 汪士慎 汪士慎(1685~1759),字近人,號巢林,安徽休寧人。幼時家貧,居揚州賣畫為生,安貧樂道,精研藝術,擅畫梅。他與金農、高翔、羅聘被時人稱四大畫梅高手,作品有《墨梅圖》等。 盲人畫家汪士慎  汪士慎55歲,也是他左眼失明的第二年,創作了一幅《乞水圖》,畫的是一個老翁,抱著一個瓮在「收藏」積雪,這是為了用雪水煎茶。鄭板橋在這幅畫上有題詩,稱此畫為「抱瓮柴門四曉煙,畫圖清趣入神仙」。在汪士慎66歲時,不幸雙目失明,他給自己取了個有趣的名字——心觀道人。   某年初春,突然降了一場大雪,天地間白茫茫一片。金農正在家門口情趣盎然地欣賞著眼前的雪景。一個小童領著汪士慎走了進來,此時汪士慎已經失明好幾年了。兩人喝著熱茶,談著書畫。說到興緻高時,汪士慎興奮地用手摸索著去找筆,金農趕緊為汪士慎鋪紙研墨,將筆遞在汪士慎手中。汪士慎全憑著自己的感覺,揮筆在紙上創作了一幅狂草書法!金農不禁被感動,潸然落淚。

羅聘 竹石圖軸 紙本 墨筆縱121.8厘米,橫53.8厘米南京博物院藏

《墨竹》 羅聘 羅聘(1733~1799),字循夫,號兩峰,祖籍安徽歙縣,遷居揚州。他是金農的弟子,在「八怪」中,年輩最小,但見識很高,落筆不凡。他終生不仕,以賣畫為生,一生潦倒。作品有《鬼趣圖》、《醉鍾馗圖》等。 藍眼識鬼  傳說羅聘長了一雙藍色的眼睛,他首上北京的時候,以八幀《鬼趣圖》轟動京師。羅聘因其藍眼,聲稱能白日見鬼,並把形形色色的鬼一幅幅地畫出來。對生來有好奇心的人來說,不能不說是一奇特的新景觀,人們也從中領略了以前只聞其名不聞其聲的揚州八怪的要旨。

鄭燮 托根亂岩圖軸紙本 墨筆縱160.8厘米,橫51.7厘米南京博物院藏

《種竹圖》 鄭燮 鄭燮(1693~1765),字克柔,號板橋,江蘇興化人。他為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曾任山東范縣、濰縣知縣,因開倉賑濟災民,得罪上 司,憤然辭官,居揚州賣畫為生。他思想特別活躍,頗有創見,詩出畫造詣俱高,擅畫竹、蘭、石。他還創造了一種集真、草、隸、篆於一體的六分半書體。人稱 「亂石鋪街」體。他是一個有很強人民性的畫家,在濰縣任縣令時,給巡撫畫了一幅竹子,題句曰:「齋衙卧聽瀟瀟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 葉總關情。」 鄭板橋與竹  鄭板橋一生,以畫竹最為著名:「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亂岩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這畫、這詩、這竹,正是他「清為官,勤為民」的高亮志向的生動寫照。  鄭板橋歷任范縣、濰縣縣令,長達12年之久,61歲那年,濰縣大旱,上司卻不管百姓死活,不準動用國庫皇糧。他毅然不顧身家性命,開倉放賑,救濟百姓,結果被罷官回家。六十多歲的鄭板橋回到老家揚州,重新過起賣畫為生的日子。鄭板橋為官十二載,親身體驗到官場的黑暗,人生的辛酸,思想更加深邃,感情更加熾烈,畫風也更加清勁挺拔,深得世人的喜愛。揚州八怪「怪在哪裡?「揚州八怪」究竟「怪」在哪裡,說法不一。八怪本身,經歷坎坷,他們有著不平之氣,有無限激憤,對貧民階層深表同情。他們憑著知識分子的敏銳洞察力和善良的同情心,對醜惡的事物和人,加以抨擊,或著於詩文,或表諸書畫。但他們的日常行為,都沒有超出當時禮教的範圍,他們和官員名士交流,參加詩文酒會,都是一些表現正常的人。因此,從他們生活行為中來認定他們的「怪」是沒有道理的,只有到他們的作品中加以研究。  他們的作品有違人們欣賞習慣,人們覺得新奇,也就感到有些「怪」了。正如鄭燮自己所說:「下筆別自成一家,書畫不願常人誇。頹唐偃仰各有態,常人笑我板橋怪。」當時人們對他們褒貶不一,其中最主要的一點,就是偏離了「正宗」。揚州八怪畫家突破了「正宗」的束縛,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重在自己創造與發揮,窮其一生,為創造新的畫風而努力。

  翩翩「八怪」,洒然來去,留下了一幅幅臨風傲立的竹、迎雪橫斜的梅、清秀孤高的蘭、嶙峋丑怪的石,讓後人每每久久駐足,不忍移步,透過凝結於絹素之上的點點墨跡,欣賞那一個遠去的時代,那一份久違的清雅,那一群令人難忘的人。    一切曾經的美好,都可能僵化為桎梏。藝術貴在創新,「八怪」的精神,「八怪」的筆墨,揮灑於尺幅,回蕩在藝術史的星空。    今天的我們,面對洶湧迷目的視覺爆炸和魚龍混雜的美術新潮,能否側耳傾聽先哲們探索的腳步,體味內心深處對於美的困惑與思考,創新是什麼?——這也許才是一個長久的命題。

揚州八怪字畫欣賞八怪之首鄭燮[鄭板橋]清康熙年間的板橋,坐對紙窗竹影,鋪開筆墨畫起了他最愛的竹子。「秋風昨夜窗前過」,他看見清風在竹葉間穿行,看見竹子搖曳的樣子。板橋畫竹有「胸無成竹」的理論,他畫竹並無師承,多得於紙窗粉壁日光月影,直接取法自然。針對蘇東坡「胸有成竹」的說法,板橋強調的是胸中「莫知其然而然」的竹,要「胸中無竹」。這兩個理論看似矛盾,實質卻相通,同時強調構思與熟練技巧的高度結合,但板橋的方法要「如雷霆霹靂,草木怒生」。板橋這幅《竹石圖》,竹子畫得艱瘦挺拔,節節屹立而上,直衝雲天,他的葉子,每一張葉子都有著不同的表情,墨色水靈,濃淡有致,逼真地表現竹的質感。在構圖上,板橋將竹、石的位置關係和題詩文字處理得十分協調。竹的纖細清颯的美更襯託了石的另一番風情。這種叢生植物成為板橋理想的幻影。板橋的竹子,連「揚州八怪」之首金農都感嘆說,相較兩人的畫品,自己畫的竹子終不如板橋有林下風度啊。鄭板橋和他的《竹石圖》

板橋的梅蘭竹菊

板橋的書法

高其佩:其花鳥扇面是用指頭創作的。高其佩的指畫扇面,兩隻鳥的形態落拓瀟洒,而牡丹花上的題詩說,「也類胭脂畫牡丹,畫時日出已三竿。原來花自扶桑國,不許人家花月看」,詩寫得頗有情趣。讓人驚奇的是,畫面突然呈現艷極的牡丹,美到極致,反倒有了良辰美景之後的自暴自棄、以及不忍卒看的凋敗氣息。開到荼蘼的牡丹,春風裡散發著頹廢之美。高其佩(1672-1734),字韋之、韋三,號且園、南村、書且道人。先輩自山東遷至遼寧鐵嶺,隸漢軍鑲黃旗,曾任刑部侍郎。為「揚州八怪」羅聘之師。高其佩善用手指作畫,他開創的「指畫」成為繪畫中一個重要流派。高其佩晚年,指畫聲譽遠播朝鮮,但他依然繪畫「甲殘至吮血,日匿頻燒燭」。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應詔圓明園如意館作畫3年,創作了《長江萬里圖》等細絹工筆畫。高秉《指頭畫說》記載,高其佩曾為兵部尚書盧舜徒寫真,畫一立像,高與真人相齊。畫成後,盧舜徒歡喜若狂道:「神乎技矣!進乎道矣!」高其佩花鳥扇面

金農(1687-1763),字壽門,號冬心、稽留山民等,浙江仁和(杭州)人。他的畫,吸收漢畫像之長,古樸稚拙,筆墨極不求形似,正是這樣笨拙的美,使金農的畫在似與不似之間,別成一家畫風。青木正兒1922年春天來到中國,這位日本漢學家在西湖逛夜市時發現一幅金冬心《梅花圖》拓本。在冬心先生的故里杭州,青木在小攤上覓得冬心藝術的片影,青木說這就是至誠可以通神吧。他用膜拜的激情記錄了當時的情景(《江南春?;竹頭木屑》)。這幅《梅花圖》,題有青木吟誦已久的七絕:「野梅瘦得影如無,多謝山僧分一株。此刻閉門忙不了,酸香咽罷數花須。」關於金冬心,汪曾祺的短篇小說《金冬心》很好看,因為金冬心著名的「夕陽返照桃花渡,柳絮飛來片片紅」詩句,鹽商程雪門送了一千兩酬金。而金冬心這幅《梅花圖》,齊白石一筆一筆臨摹,用白描勾勒,十分有名。青木杭州購得的《梅花圖》拓木,齊白石臨摹過的金冬心《梅花圖》,現在,它的原作就在我們面前。這真是收藏家心目中的至上浪漫。

李鱓(1686--1762),字宗揚,號復堂,又號懊道人,江蘇興化人。康熙五十年中舉,五十三年以繪畫召為內廷供奉,因不願受〖正統派〗畫風束縛而被排擠出來。乾隆三年以檢選出任山東滕縣知縣,〖以忤大吏罷歸〗。在〖兩革科名一貶官〗之後,至揚州賣畫為生。與鄭燮關係最為密切,故鄭有〖賣畫揚州,與李同老〗之說。他早年曾從同鄉魏凌蒼學畫山水,繼承黃公望一路,供奉內廷時曾隨蔣廷學畫,畫法工緻;後又向指頭畫大師高其佩求教,進而崇尚寫意。在揚州又從石濤筆法中得到啟發,遂以破筆潑墨作畫,風格為之大變,形成自己任意揮灑,〖水墨融成奇趣〗的獨特風格,喜於畫上作長文題跋,字跡參差錯落,使畫面十分豐富,其作品對晚清花鳥畫有較大的影響。

李鱓《松菊猶存圖》

李鱓字畫

黃慎(1687-1770後),字恭懋,一字恭壽,號癭瓢,東海布衣等,福建寧化人。擅長人物寫意,間作花鳥、山水,筆姿荒率,設色大膽。有《蛟湖詩集》存世。為「揚州八怪」中全才畫家之一。黃慎的寫意人物,創造出將草書入畫的獨特風格。懷素草書到了黃慎那裡,變為「破毫禿穎,化聯綿不斷為時斷時續,」筆意更加跳蕩粗狂,風格更加豪宕奇肆。以這樣的狂草筆法入畫,行筆「揮灑迅疾如風,」氣象雄偉,點畫如風卷落葉。黃慎的人物畫,多取神仙故事,對歷史人物和現實生活中樵夫漁翁、流民乞丐等平民生活的描繪,給清代人物畫帶來了新氣息。黃慎的人物冊頁《賞花仕女圖》刻畫一美麗女子對花的沉迷。而《西山招鶴圖》則取材於蘇軾《放鶴亭記》,畫面右側立一白鶴,老叟似在仰望空中飛翔之鶴,童子手挽花籃,卻自顧嘻嘻而樂。「生平夢夢揚州路,來往空空白鶴歸」(黃慎《題林逋馴鶴圖》),黃慎兩次寓居揚州,先後17年,十里揚州,成為他一生的依戀。黃慎《西山招鶴圖》

黃慎《賞花仕女圖》

李方膺(1695-1755):李方膺(1695--1755),字晴江,又號秋池、衣白山人、抑園、借園主人等,江蘇南通人。雍正八年出任山東蘭山(今臨沂)知縣,因得罪上司被捕入獄,乾隆元年獲釋,官復原職。後在安徽潛山和合肥任知縣,仍以不善逢迎,獲〖罪〗罷官。為官時〖有惠政,人德之。〗去官後寓南京借園,常往來揚州賣畫。善畫松、竹、蘭、菊、梅、雜花及蟲魚,也能人物、山水,尤精畫梅。作品縱橫豪放、墨氣淋漓,粗頭亂服,不拘繩墨,意在青藤、白陽、竹憨之間。畫梅以瘦硬見稱,老乾新枝,欹側蟠曲。用間印有〖梅花手段〗,著名的題畫梅詩有〖不逢摧折不離奇〗之句。還喜歡畫狂風中的松竹。工書。能詩,後人輯有《梅花樓詩草》,僅二十六首,多數散見於畫上。《荷花圖》

汪士慎(1686--1759),字近人,號巢林,別號溪東外史、晚春老人等,原籍安徽歙縣,居揚州以賣畫為生。工花卉,隨意點筆,清妙多姿。尤擅畫梅,常到揚州城外梅花嶺賞梅、寫梅。所作梅花,以密蕊繁枝見稱,清淡秀雅,金農說;〖畫梅之妙,在廣陵得二友焉,汪巢林畫繁枝,高西唐畫疏枝〗。(《畫梅題記》)但從他存世畫梅作品看,並非全是繁枝,也常畫疏枝。不論繁簡,都有空裹疏香,風雪山林之趣。五十四歲時左眼病盲,仍能畫梅,〖工妙騰於示瞽時〗,刻印曰:〖左盲生〗、〖尚留一目著梅花〗。六十七歲時雙目俱瞽,但仍能揮寫狂草大字,署款〖心觀〗,所謂〖盲於目,不盲於心〗。善詩,著有《巢林詩集》。《水仙》

羅聘,(1733-1799)清代著名畫家。字大,號兩峰,又號衣雲、別號花之寺、金牛山人、洲漁父、師蓮老人。祖籍安徽歙縣,後為江蘇甘泉(今揚州)人。在場州自稱住處謂「朱草詩林」。為金農入室弟子,未作官,好遊歷。畫人物、佛像、山水、花果、梅、蘭、竹等,無所不工。筆調奇創,超逸不群,別具一格。為「揚州八怪」之一。他又善畫《鬼趣圖》,描寫形形色色的醜惡鬼態,無不極盡其妙,藉以諷刺當時社會的醜態。亦善刻印,著有《廣印人傳》。金農死後,他搜羅遺稿,出資刻版,使金農的著作得以傳於後世。其妻方婉儀,字白蓮,亦擅畫梅蘭竹石,並工於詩。子允紹、允纘,均善畫梅,人稱「羅家梅派」。其代表作有:《物外風標圖》(冊頁)、《兩峰蓑笠圖》、《丹桂秋高圖》、《成陰障日圖》、《穀清吟圖》、《畫竹有聲圖》等。著有《香葉草堂集》。羅聘羅芳淑花卉冊頁圖

羅聘《秋蘭文石圖》

揚州八怪 書法大全  揚州八怪是中國清代中期活動於揚州地區一批風格相近的書畫家總稱,或稱揚州畫派 「揚州八怪」之說,由來已久。但8人的名字,其說互有出入。據李玉棻《甌缽羅室書畫過目考》中的「八怪」為羅聘、李方膺、李鱓、金農、黃慎、鄭燮、高翔和汪士慎。此外,各書列名「八怪」的,尚有高鳳翰、邊壽民、閔貞等,說法很不統一,今人取「八」之數,多從李玉棻說。揚州八怪是一群富有正義感的知識分子,他們生活在社會的中層,對官場的腐敗,富商的巧取豪奪,均有所了解。面對現實生活,結合自身的遭際,產生了對社會的強烈不滿。在貧富不均面前,他們對遭受苦難的人民,常寄予深切同情,不時代為發出憤怒之聲。但由於他們接受的是封建文化教育,當時清王朝又正處在所謂「盛世」,其感慨和不滿不可能突破封建思想的藩籬。出仕則期望能有所建樹,使百姓安居樂業,以維護封建秩序。絕意宦途或歸隱,則潔身自好,不苟同流俗,以清高自我標榜。然而,他們又不可能擺脫對地主官商的經濟依附,因而常處在思想矛盾的極端痛苦之中,在憤世疾俗之外,不得不妥協以求生存。他們當中鄭燮可為代表,留下了較多的言論,可謂「八怪」的思想家。李鱓表現的矛盾痛苦最激烈,成為受攻擊的主要對象。揚州八怪在藝術觀上,最突出之點是重視個性表現,提倡風格獨創,主張「自立門戶」。針對當時揚州商品交易和商人唯利是圖的現狀,公然宣布自己的作品是為了賣錢謀取生活,撕破了過去文人畫家把繪畫創作視為「雅事」的面紗。在作品的題材上,一方面繼承了文人畫的傳統,以梅、蘭、竹、菊、松、石等為主要描寫對象,除了表現出一般的清高、孤傲、絕俗等思想外,還運用象徵、比擬、隱喻等手法,並通過題寫詩文,賦予作品以深刻的社會內容和獨特的思想表現形式。如鄭燮以竹聲比擬民間疾苦聲。儘管揚州八怪的藝術當時只流行於揚州及其相鄰近地區,但是它在繼承和發展中國傳統水墨寫意畫上,產生了深遠影響。 代表人物介紹:鄭燮 金農 黃慎 汪士慎 李鱓 高鳳翰 高翔 陳撰 楊法 邊壽民 羅聘 李葂 李方膺 華喦  鄭燮(1693-1765)清代著名畫家、書法家。字克柔,號板橋,也稱鄭板橋。乾隆時進士,曾任濰縣縣令,書畫史。江蘇興化人中國清代畫家,書法家,文學家。字克柔,號板橋,江蘇興化人,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客居揚州,以賣畫為生。為「揚州八怪」之一,其詩、書、畫世稱「三絕」,擅畫蘭竹。

  據李玉棻《甌缽羅室書畫過目考》中的「八怪」為羅聘、李方膺、李鱓、金農、黃慎、鄭燮、高翔和汪士慎。此外,各書列名「八怪」的,尚有高鳳翰、邊壽民、閔貞等,說法很不統一,今人取「八」之數,多從李玉棻說。

  板橋先世,三代都是讀書人,曾祖新萬,庠(xiang)生;祖父清之,儒官,父立本,字立庵,廩(lin)生。鄭板橋出身貧寒知識分子家庭,幼年喪母,賴後母撫養。少年時從學於鄉先輩陸震,20餘歲中秀才,雍正十年(1732)鄉試中舉,乾隆元年(1736)中進士。七年出任山東范縣知縣。一年後調任濰縣。十三年,乾隆皇帝弘曆東巡至泰山,他為書畫史。十八年因請賑得罪大吏而罷官。他書畫上常用的印章印文為:「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乾隆東封書畫史」,「七品官耳」等,可說是其生平的紀實。

  鄭燮為政有幹才,痛恨官場腐敗作風,同情底層群眾。在濰縣任上的頭兩年,適逢山東大災荒,出現了「人相食」的慘痛景象,鄭燮採取應急措施,不及申報上司批准,動用官倉糧食借貸給饑民,秋後災情仍重,他又焚燒了所有貸券,採取以工代賑辦法,修城鑿池,招徠遠近災民赴工就食;責令邑中大戶開廠煮粥和積粟之家平糶囤糧,使饑民得以度過災荒。但這些措施,卻觸犯了豪紳富戶和腐朽官吏的利益,被誣罷職。他離濰縣時,囊橐蕭然,僅有圖書數卷,百姓痛惜挽留,甚至為其立生祠。鄭燮性格曠達,不拘小節,喜高談闊論,臧否人物。當時即被人稱為「狂」和「怪」。罷官後居揚州,以賣畫為生。

作品欣賞
行書扇面[1][2]
立軸[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 四言聯[1][2] 五言聯[1] 七言聯[1][2][3][4][5][6][7][8] 行書頁[1][2][3] 行書揚州雜記卷 東坡煙江疊嶂詩卷 坡公小品冊 難得糊塗 行書金農詩橫幅 草書司空曙七絕 新修城隍廟碑記 重修城隍廟碑記 其他[1][2]附 竹石圖 蘭草圖

金農(1687-1763)


《司馬光佚事漆書軸》 

  仁和(今浙江杭州)人,久居揚州,揚州八怪之一。

  原名司農,字壽田;39歲後,更名為農,更字壽門,一生所署之齋館別號眾多,有冬心先生、江湖聽雨翁、金牛湖詩老、老丁、古泉居士、竹泉、曲江外史、稽留山民、蓮身居士、龍棱仙客、恥春亭長、壽道士、金吉金、蘇伐羅吉蘇伐羅(佛家經上「蘇伐羅」即漢文「金」字,蘇伐羅吉蘇伐羅就是金吉金)、金廿六郎、如來最小弟、惜花人、昔耶居士、枯梅庵主、心出家庵粥飯僧、仙壇掃花人、松長者、百二硯田富翁、三朝老民(歷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等。早年讀書於何焯家,並與丁敬相交。他嗜奇好學,工於詩文書法,詩文古奧奇特,並精於鑒別,他收藏的金石文字多至千卷,性好遊歷,「足跡半天下」。乾隆元年(1735年)薦舉博學鴻詞落選,入京未試而返。後以賣畫長期居住揚州的三祝庵、西方寺等地,至衰老窮困而死,終身布衣,生活清苦。

  金農初不以工書為念,然書法造詣卻在「揚州八怪」中成為最有成就的一位,特別是他的行書和隸書均有著高妙而獨到的審美價值。他的隸書早年是「墨守漢人繩墨」的,風格規整,筆劃沉厚樸實,其筆劃未送到而收鋒,結構嚴密,多內斂之勢,而少外拓之姿,具有樸素簡潔風格,但是到了五十歲既負盛名之後,有意「駭俗」,他獨創一種「渴筆八分」,融漢隸和魏楷於一體,這種被人稱之為「漆書」的新書體,筆劃方正,稜角分明,橫劃粗重而豎劃纖細,墨色烏黑光亮,猶如漆成,這是其大膽創新、自辟蹊徑的標誌;金農的行書從其早期開始就不入常格,而以碑法與自家的「漆書」法寫成的行草書,用筆率真,隨心所欲,點畫浪藉而又筆墨醇厚,粗頭爛服之間,透出蒼逸稚拙之趣,令人嘆服;其「寫經雕版」式的楷書,似乎與民間書法一脈相通,沒有輕重的線條變化和圓潤的轉折用筆,也沒有提頓中的波挑,以均勻的線條和方硬的轉折,書寫出類似單線體美術字的書體,卻又具有器形文字般的古茂,其書法的啟迪意義非常深遠。

  他五十歲才開始學畫,由於學問淵博,瀏覽名跡眾多,又有深厚的書法根底,終成一大家。其畫造型奇古,善用淡墨干筆作花卉小品。初畫竹,繼畫馬,畫佛像,畫梅更能獨創一格為「揚州八怪」之一。(文/劉有林)

《游禪智寺五言詩》紙本 1721年作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這幅行楷立軸是我們目前所能見到具有時間可考性的金農較早的創作性書作,作品出手不凡,純用己法,字距寬闊而行距緊逼,顯現出其孤高不群的姿態,自然揮灑的細筆線條和頭重腳輕的粗糙字型也毫無「帖」相,同時從中也可以窺見金農對碑版金石非同一般的見識,金農這種不依傍他人的性格為有清一代書壇帶來了一股清新之氣。

《王彪之井賦》紙本 1725年作 縱98.5厘米 橫41.2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行書《硯銘冊》冊頁 紙本 1730年作 縱24.5厘米 橫13.7厘米 廣東省博物館藏共16頁[1][2][3][4][5][6][7][8][9][10][11][12][13][14][15][16]

《隸書周禮職》紙本 1734年作 縱102.1厘米 橫56.5厘米 廣東省博物館藏

楷書五老圖記 年代不詳 紙本 縱117厘米 橫52.3厘米 廣東省博物館藏

隸書雜記
司馬光佚事漆書軸
隸書梁楷論
隸書牛戩傳記
記沈周敘事軸
周伯琦傳記六條屏
汲古處和四言聯
越紙古甌七言聯
隸書四言茶贊軸
疏花片紙七言聯
漆書相鶴經軸水樂洞小詩
扇面[1][2][3]
漆書七言聯漆書古謠一首漆書橫幅
隸書四條屏
隸書題畫隸書五言詩楷書金牛岩故事漆書盛仲交事迹玉川子嗜茶帖
節臨華山廟碑
隸書五言聯[1][2][3]
隸書七言聯[1][2]
隸書軸[1][2][3][4][5][6] 漆書軸[1][2][3][4] 手札[1][2][3]
附錄金農年表

黃慎(1687-?)


《草書詩軸》

卒年不詳,1770年尚在。字恭壽,一字恭懋,號癭瓢子,又號東海布衣等。福建寧化人。自幼家貧,因無錢讀書,遂隨父自學,後父早世,為贍養慈母,放棄舉子業的 願望,學畫謀生。   

他年方十八、九時寄身蕭寺,白天作畫,夜間從佛光明燈下刻苦讀書,技藝大進。凡人物、花鳥、山水、樓台、蟲魚等,無一不能,但他並不以這些為滿足,一次看他先生的作品說:「吾師絕技難以爭名矣,志當自立以成名,豈肯居人後哉!」 他自己總結一生走過的道路,感慨地說到:『余自十四、五歲時便學畫,而時時有鶻突於胸者,仰然思,恍然悟,慨然曰:『余畫之不工,以余不讀書之故。』於是折節發憤,取毛詩、三禮、史漢、晉宋間文,杜韓五言詩及中晚唐詩,熟讀精思膏以繼晷,而又於昆蟲草木四時推謝榮枯,歷代制度衣冠禮器,細而致於夔蛇鳳,調調刁刁,罔不窮厥形狀,按其性情,豁然有得於心,應之於手,而後乃今始可心 言畫矣。」正是這種凝思結想、廢寢忘食、苦攻不輟,黃慎才從一個小畫工成長為一位「詩畫名大江南北」的名家。

  黃慎曾出遊豫章(今南昌),遍歷吳、越。他的成績受到他的老師上官周的熱情讚揚和高度評價,他說:「吾門有黃生,猶右軍之後有魯公也。」鄭板橋為詩贈之:「家看古廟破苔痕,慣寫荒涯亂樹根,畫到精神飄沒外,更無真相有真魂。」
黃慎草書,得懷素筆意,用筆枯勁,上下勾連,喜作怪筆,人多難以辨認。他的詩情韻清遠,如岩絕,煙凝靄積 ,能非凡境。被同鄉人雷宏收集起來,編為《蛟湖詩抄》
   本頁部分資料選自《揚州八怪藝術紀念館》,謹表謝意

送汪瞻侯歸姑蘇詩 可嘉掃描

黃慎五律草書軸 可嘉掃描

草書詩軸 紙本 縱141.2厘米 橫79.3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圖文資料來自上海博物館網站

五言詩軸 可嘉掃描

草書七言聯

吳昌碩篆書《古春一記》卷首

黃慎《草書桃花源記》

黃慎《草書桃花源記》

黃慎《草書桃花源記》 手卷,紙本,設色,縱38厘米,1764年作

吳昌碩跋黃慎《草書桃花源記》

黃慎《草書桃花源記》

  釋文: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復行數十步,豁開朗。土地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見其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成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問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乃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覯往。未果,尋病終。遂無問津者。 贏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黃綺之齊山,伊人亦云逝。往跡浸復湮,來徑遂蕪廢。相命肆農耕,日人從所憩。桑竹垂餘蔭,菽稷隨時藝,春蠶取長絲,秋熟靡王稅。荒路暖交通,雞犬互鳴吠。俎豆猶古法,衣裳無以制。童孺縱行歌,斑白觀游詣。草榮識節和,木衰知風勵。雖無紀曆志,四時自成歲。怡然有餘樂,干何勞智慧:奇蹤隱五百,一朝敝神界。淳薄既異源,旋復還幽蔽。借問遊方士,焉測塵囂外~.願言躡輕風,高舉尋吾契。 乾隆甲申冬月錄。黃慎。   附錄:《黃慎草書桃花源記》簡介   黃慎(一六八七-一七七二),字恭懋,一字恭壽,號癭瓢子、東海布衣、七閩老畫師等。福建寧化人,終生布衣。雍正間移居揚州。   黃慎出生於一個半耕半讀的貧民之家。父親黃巨生乃一介書生,為謀生路,飄零異鄉,客死洞庭。慎自幼在家翻讀父書,父亡侍母。因無以為業,年方八九便寄生蕭寺,立志學畫,以養家糊口,每夜讀書習畫。年十四五棄舉子業,從同里畫家上官周學習人物寫真、工筆花鳥、山水樓台等法。稍長,即悟「吾師絕技難以爭名矣,志士當自立成名,豈肯居人後哉」。後偶見懷素真跡,反覆揣摩之餘,從中受啟,遂效仿張長史參公孫大娘舞劍器及觀擔夫爭道之典故,將草書筆法融入人物畫線描之中,轉入觕角揮灑一路,創立出自己的藝術風格,所寫人物多取材歷史神話故事、文人士夫生活以及漁民、縴夫、遊子、乞丐等下層勞動人民形象。衣紋線條疏放狂縱、變化無方,寥寥數筆以簡馭繁、形神兼備、栩栩若生。山水雖取法倪黃,出入仲圭,但筆意縱橫、氣象雄偉。花鳥作品亦頗具自然之旨趣。上官周見之盛讚其「猶右軍之後,有魯公也」,但是黃慎並未以此滿足,而是牢記母親的諄諄教誨:「兒為是,良非得已。然吾聞此事非熏習詩書,有士夫氣韻,一畫一技倆耳。」努力追求詩人張欽所語「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境界,潛心學詩,終令詩畫之名大揚,其詩被同鄉雷鋐收集編為《蛟湖詩鈔》四卷。繼而又刻苦攻書,賺得「詩、書、畫三絕」之譽,聞名大江南北。讀罷萬卷書,再行萬里路,黃慎為拓眼界,毅然離家出遊,涉足豫章吳越等地,以廣見識。中年,為了便於賣畫,於康熙五十八年(1719),時三十六歲之際攜母遷居揚州,交往一時名流,與鄭燮、李鱓成為莫逆交,被列為「揚州八怪」之一,大受社會歡迎。   在揚州崇尚創新的藝術氛圍感染下,黃慎又開始了書法藝術改革的嘗試,棄楷作草,舍鍾繇而法二王,遠師懷素,近尚明人,並將繪畫之長透入書法關鈕,於傳統狂草書體中別開生面,線條續斷、機杼巧妙,歇筆存於字體、筆畫之中,計白守黑,疏密相間,一瀉千里,自然天放,形成個性鮮明、獨標一格的狂草,以嶄新的藝術面貌轟動了整個揚州書壇。由此躋身文人畫家之列,成為清季藝術巨子,墨跡人多重金爭購,一時成拱壁寶藏。譬如《桃花源書畫合璧》手卷,作為其晚年精品之一,即曾經多位名家輾轉收藏,最終成為國家館藏的寶貴財富。   黃慎《桃花源書畫合璧》手卷,紙本,設色,縱三十八厘米,作於清代乾隆二十九年甲申(1764),時年作者七十七歲。海上名人吳昌碩(1844-1927)於七十一歲題卷首。   圖後所附草書節錄陶詩及自撰的五言律詩,則毅然一反傳統行草書法連綿牽引的線性筆意,而是創意為激蕩躍動的墨點,並引入抒情的畫意,發揮自己精湛的繪畫功力,將處理布局虛實和安排造景疏密的經驗融入到書法的篇章中去。用如錐畫沙、折釵股的枯勁之筆縱橫捭闔,頓挫翻飛,意連筆斷,出神入化。忽而以魏晉鍾繇之章草白雨跳珠,兔起鶻落,忽而若唐代懷素之漫書枯藤盤空,鸞舞蛇驚,徐疾有序,張弛結合,導之泉涌、頓之山安。亦書亦畫,節奏強烈,氣象雄偉,令人駭目。誠如錢湄壽《題黃癭瓢慎山水障子》詩云:「忽而疏,忽而密,空際煙雲指尖出。忽而枯,忽而生,滿林風雨皆秋聲。筆一枝,墨一斗,興酣筆躍墨亦走。筆有神,墨無痕,山重水複蛇龍奔。不以規矩非其病,不受束縛乃其性」。用來形容黃慎的書風,同樣也是合適的。   關於黃慎作書如畫、繪畫同書的特點,時人即有盛讚,如清涼道人在《聽雨軒筆記》中,曾言「其書法縱橫酷似其畫」。雷鋐亦在《蛟湖詩鈔序》中稱道:「字如疏影橫斜,蒼藤盤結,然則謂山人,詩中有畫也可,字中有畫也可。」書畫同源是中國古代文人畫的靈魂,黃慎以其勤奮的實踐,使傳統的詩書畫韻得到了緊密的滲合,在清代中期的藝壇上樹起了一面光彩奪目的旗幟。

長房遇仙圖

汪士慎(1686-1759)字近人,號巢林,溪東外史等。排行第六,人稱「汪六先生」。 嗜茶如命,號稱「汪茶仙」。安徽歙縣人。久居揚州。為揚州八怪之一。工繪畫書法,金石篆刻,善隸。六十七歲時雙目失明,乃作狂草,自號「心觀道人」,金農稱其「盲其目不盲其心」,清貧一生。行書《七古一章》為汪氏四十歲時書,清勁爽朗,生動有致,透出剛介自在之精神。

《行書七古一章》[局部]另有〈隸書立軸〉

李 鱓(1686-1762)


《行書五言聯》

字宗揚,號復堂,又號懊道人,墨磨人、木頭老子、苦李、滕薜大夫等。江蘇興化人。

  一生在仕宦途中,歷遭坎坷。康熙五十年即25歲時中舉,三年後以畫技至清宮當內廷供奉。他本是學畫山水的,進宮後,康熙皇帝指令他跟「正宗」派花鳥畫家蔣廷錫學習花卉。李鱓不以學習蔣廷錫為滿足,又向高其佩學習,後受石濤筆意啟發,以破筆潑墨作畫,風格大變。突破了「正宗」派所規定的框框,是一位頗得宮廷器重的畫師,名聲也日益擴大。但他卻遭到一批摹古畫師的極力排斥,並以所謂抗拒規定題材和體裁的罪名而被解職。鄭板橋說他是「才雄頗為世所忌,口雖讚歎心不然」。後來,李鱓以檢選出任山東滕縣知縣,為政清簡,體諒民情,被士民所尊敬。又因負才使氣,玩世不恭,觸犯了權貴,遂於乾隆五年,罷官歸里,流落揚州,過著賣畫為生的凄涼的生活。兩次的仕宦打擊,使李鱓在生活上放縱自己,寄情花鳥,以書畫發泄其苦悶之情,但又不甘心宦途上的失敗,常欲東山再起。但事與願違。晚年定居揚州,以賣畫為生。李鱓與鄭板橋是同鄉,又最為知已,結為知交,所以鄭板橋有《鄭板橋集…. 李鱓》的詩句,並有「賣畫揚州、與李同老」的話。

  所作花卉,不拘法度,潑墨淋漓,但猶不失天趣。但晚年部分作品過於霸悍。傳世畫跡有南京博物院藏《土牆蝶花圖》軸、故宮博物院藏《松藤圖》軸等。

  李 鱓詩才書法成就是卓然的。李 鱓書法古樸,具顏、柳筋骨。作畫時喜歡在畫幅上長題滿跋,有時甚至於把參差錯落的題字,寫滿畫面,於質實中見空靈,使整幅畫面氣韻更加淋漓酣暢。為此秦祖詠說他「書法古樸,款題隨意布置,另有別緻,殆亦擺脫俗格,自立門庭者也」。

行書絕句軸 點擊放大

行書五松歌立軸 136.5x69.7cm

行書五言聯

高鳳翰(1683-1748)


《行書七絕》紙本 行書 138.5x47.9cm 上海博物館藏(點擊放大)

 字西園,號南村,自稱南阜山人,山東膠州人。雍正十一年官泰州巡鹽分司。去職後流寓揚州。工于山水,花卉,山水師法宋人,近趙令穰、郭熙一路,中年以後,到了江南,與揚州畫派畫家如金農、鄭燮、高翔、李方膺、邊壽民等相往還,畫風相互影響,多作花卉樹石,筆法奔放,縱逸不拘成法。亦能畫人物,造型準確,神態瀟洒秀逸。晚年則趨於奔放縱逸。乾隆二年丁巳右臂病發,堅持用左臂,自號後尚左先、丁巳殘人,艱苦力學,書、畫為之一變,生拗蒼勁,更富奇趣,為時所稱。傳世畫跡有南京博物院藏《層雪爐香圖》軸、中央美術學院藏《秋山讀書圖》軸等。

 工書法,善篆刻,喜收藏,精鑒賞,曾收藏秦漢印章及明清名家制印至萬餘方,各制有譜錄,又收藏硯石至千百方,並制有銘詞,手書後大半自行刻鑿,著有《硯史》等行世。

 亦被列為揚州八怪之一。有《南阜山人全集》等著作傳於世

《七律詩軸》紙本 草書 92x43.6cm 南京博物院藏(點擊放大)

高鳳翰七絕詩軸 可嘉提供

隸書立軸 139.9cmx48cm 1729年作 上海博物館藏

行草手札

手札

題畫詩卷局部 24.1cmx254.8cm 遼寧省博物館藏

草書詠荷詩軸 31cmx23cm

高 翔(1688--1753)


隸書詩 紙本67.5X45厘米

號西唐,又號樨堂,一作西堂,江蘇揚州人 。終身布衣。晚年右手殘廢,常以左手作書畫。與石濤、金農、汪士慎 為友。清. 李斗《揚州畫舫錄》雲:〖石濤死,西唐每歲春掃其墓,至 死弗輟〗善畫山水花卉。其山水取法弘仁和石濤,所畫園林小景,多從 寫生中來,秀雅蒼潤,自成格局。畫梅〖皆疏枝瘦朵,全以韻勝。〗亦 善於寫真,金農、汪士慎詩集開首印的小像,即系高翔手筆,線描簡練,神態逼真。精刻印,學程邃。亦善詩,有《西唐詩鈔》。

隸書斗方

隸書立軸 可嘉掃描於《中國美術全集》

陳 撰(1678--1758)


字楞山,號玉幾、玉幾山人,鄞縣人,居錢 塘,以書畫游江淮間,遂流寓揚州。初主鑾江項氏,項氏中落,又館於 筱園主人程夢星,晚年江都江鶴亭延之入康山草堂,直至終歲,是〖揚 州八怪〗中唯一不以賣畫為生的畫家。乾隆元年(1736)被薦舉博學鴻 詞科,拒不應試。為人品性孤潔,不原與達官貴人交往。常與汪士慎、 高翔、萬鶚等在揚州馬日涫玲瓏山館賦詞作畫。所作花卉,疏簡間逸, 格調清雅,尤精寫梅。與李鱔齊名,人稱〖復堂玉幾〗。工詩文,為文學家毛奇齡(1623--1716)弟子,著有《綉絞集》、《玉幾山房詩集》 並輯有《玉幾山房畫外集》。

行書題沈廷瑞山水冊詩頁 每頁 26.3cmx17.8cm

楊法(1696--約1762後)


字已軍,號白雲帝子,江蘇南京人,寓居揚州。工書畫善,亦精刻印。所書篆、隸、行、草,奇古蒼勁,別具一格。乾隆十年(1745)曾作《隸書古詩十九首冊》。長於花卉,瀟洒清逸,頗有韻致,與華岩相類。其書名大於畫名,繪畫作品流傳亦極少。

行書五言古詩立軸 102cmx35.4cm

篆書五言古詩四條屏 點擊放大

篆書五言古詩四條屏 122.3cmx25.2cm 點擊放大

篆書詩軸 185.7x61.9cm 墨跡絹本 美國弗利爾美術館藏 轉自弗利爾美術館網站

羅聘(1733-1799)


字遯夫,號兩峰,原籍安徽歙縣,遷居揚州。博聞好學,金農弟子。善山水、人物、花鳥,以畫《鬼趣圖》轟動當時文壇。畫法兼受石濤、華喦影響,畫梅多用粗枝大杈,以濃墨渲染,花蕊繁密。傳世作品有:故宮博物院藏《二色梅圖》軸、《觀音梅花圖》軸等。其夫人方婉儀、子允紹、允纘宗其法,有「羅家梅派」之稱。華喦(1682-1756),字秋岳,號新羅山人,福建上杭人,移居杭州,長住揚州賣畫度日。工人物、山水及花鳥。花鳥畫有盛名,取陳淳、周之冕、惲壽平諸家之長,形成兼工帶寫的小寫意手法,畫風清新俊秀、率意疏宕。傳世花鳥有故宮博物院藏《薔薇山鳥圖》軸。《松鼠啄栗圖》軸等。其人物減筆描法得之於陳洪綬、王樹榖、馬和之等,形象稍有誇張,用線簡練柔勁,故宮博物院藏有《天山積雪圖》軸,畫雪峰下牽駝行人,鴻雁高飛,一派荒冷情致,唯行人披紅氅,對比鮮明。山水師法多家,不拘一格,一般比較簡略。傳世有天津藝術博物館藏《白雲松舍圖》軸等。

篆書橫幅「冰壺秋月」 20.1cmx77.3cm

李 葂(1691-1755)


《行書五言聯》

字嘯村,安徽懷寧人,寓居揚州賀園。諸生。 乾隆十六年(1751)清帝南巡召試有賜。晚年落魄,寄食瓜洲。吳敬梓在 《儒林外史》中描寫了一位風流雅謔的窮秀才季葦蕭,據說是以李勉做原型的。他與李鱓很要好,時稱《二李》。某年,鄭燮過生日,李葂書贈楹聯以賀,鄭打開上聯為「三絕詩書畫」,便按卷瞑思下聯,久不得 ,於是展現之,乃「一官歸去來」,妙絕,竟使鄭佩服不已。 他工詩畫,擅山水、花卉、翎毛。當為兩淮鹽運使盧雅雨(1690- -1768) 畫《虹橋攬勝圖》,著名於時。從他的一方間章「用我法」看 ,說明畫家主張自立門庭,不食他人殘羹的創造精神。他的繪畫作品至 今所風甚微,有《墨荷圖》存世,筆間意深,大致能反映他的面貌。著有《嘯村近體詩》三卷,盧雅雨為鐫板序之。

邊壽民(1684-1752)


  清朝有位畫家以擅畫蘆雁出名,他的畫作曾被雍正皇帝所收藏。他終生隱居、窮困潦倒、卻使金農自甘「傾倒」的人物,他精於詩文書畫,擅長花卉翎毛,高鳳翰將他比成當世「邊鸞」(唐代花鳥畫名家),他的蘆雁馳名江淮,有「邊蘆雁」之稱。他就是——邊壽民。  邊壽民,江蘇山陽(今淮安)人。原名維祺,字壽民,以字行,更字頤公,號漸僧、葦間居士。關於邊壽民的身世,現存資料記載不多。從他的書畫中可以看出,他愛慕蘆和雁,嚮往的是寄居葦間,後來索性把自己的住處題名為「葦間書屋」,企求有一個清靜的環境,不願涉足紛爭的塵世,這無疑是對封建統治者的無聲反抗。由於他的才名,當時許多上層人物都去他的住處拜訪他,人稱「淮上一高士」。但他終日躬身於紙墨之中,而不願與他們同流合污,這種精神在當時來說是十分難能可貴的。而另一方面,他卻願與他的同行們親密交往。他在自己的蘆雁畫上,題有「相呼莫失」,「相呼莫飛去,高處易離群」的字句,把自己看作是「雁群」中的一員,生活在「雁群」之中,與它們同呼吸共命運,生怕「離群」,這不能不說是他世界觀中人民性的反映。這種思想無疑是進步的。。  邊壽民畫蘆雁,往往只是寥寥數筆,就勾畫出蘆雁的千姿百態,達到栩栩如生的效果,給人以美的感受和啟迪。之所以有如此高的藝術造詣,是與他創作態度的嚴謹和對藝術的刻意追求分不開的。每當秋天蘆花飛絮、雁聲鳴叫的時節,他就潛入蘆葦灘頭,早早晚晚地觀察揣摩蘆雁的神態。為了攀登藝術高峰,他付出了十分艱辛的勞動。鄭板橋在《淮陰邊壽民蘆間書屋》中寫道:「邊生結屋類蝸殼,忽開一窗洞寥廓;數枝蘆荻撐煙霜,一水明霞靜樓閣。夜寒星斗垂微茫,西風入帳搖燭光;隔岸微聞寒犬吠,幾拈吟髭更漏長。」他棲身於「蝸殼」般的茅棚之中,全不顧「夜寒」「西風」「煙霜」的侵襲,完全忘記了夜已很深了。他反覆揣摩、領會,為的是「忽開」那寥廓的藝術天地,登上那色彩絢爛、光輝奪目的藝術樓閣。他在藝術的道路上這種孜孜以求的進取精神,是十分令人敬佩的。  邊壽民的思想感情和藝術風格基本上與當時的揚州畫派相同。揚州畫派的畫家有「揚州八怪」之說,人們往往把邊壽民也列為「揚州八怪」之一。 傳世作品有《蘆雁圖》冊、《蘆雁圖》軸。  邊壽民書法僅見於其諸多作品中的題識,從中可以窺見其用筆洒脫,飄逸自然,又獨樹一幟,後人完全可以通過辨別他的書法來判斷其作品的真實性。其作品上的題詩也非常精彩。

《沙洲蘆雁圖》局部 題記 西泠印社藏圖片來自《中國書法》2007年第9期

邊壽民《行書五言聯》 66.5×14.5cm圖片來自上海敬華拍賣會

上海敬華藝術品拍賣有限公司2005年春季大型藝術品拍賣會 款 識:松柏有本性,瑾瑜發奇光。壽民 鈐印:頤公(白文)(參見《中國書畫家印鑒款識》P1584第71號) 壽民(白文) 估價: RMB15,000-20,000 成交:------- 拍賣日期:2005-06-26 本站並不能保證所有拍賣作品的真實性,圖片僅作參考。

《蘆雁圖》圖片來自網路


推薦閱讀:

揚州三月隨游<大明寺>(二)
揚州抒懷
煙花三月下揚州(瘦西湖篇)
揚州,憑什麼?
揚州瘦西湖景

TAG:揚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