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學之法(新人必讀)
07-11
心學之法 作者:望天之羽 心學之法,今於天下繆傳久矣。吾嘗求破人之桎梏,拆人之藩籬。或為初學者指其通路。故作此文以述心學之法。 心學之法,利根之人必先參透何為心即理。 若按字面意思翻譯:本心即天理。常人所理解的也是這般含義。而後推出致良知的合理性,人為致良知是除私慾,還原本心也就是人之初心所用。而又把知行合一解作知行一致或為知行一體。但如此一來,實則是把知行合一於心學的體系中割裂了。 但實際上又是如何的呢?「心即理」其實是與孔子所倡導的「仁」有些類似,二者都是一種境界而非單純的概念。心即理也就是汝心與天道同的玄妙境界,常人或可達之,而不可守之,此也與孔子所言的顏回守仁類似,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 這種境界,不為貪嗔痴所擾,亦不為常人之言語而所亂,心之所存,道之所存。此亦為心學之至高之境。 而知行合一呢?知行合一絕不是僅僅表述知行一致、知行一體那樣簡單。知行合一的關鍵其實落在「合一」二字之上。 「一」是什麼?此處的 「一」是萬法歸一的「一」,也就是天道。 天道於人為本心,而顯於良知。 因畏而敬,因敬而順。 也便是曾子所言:「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此便是對自身良知的敬畏。 畏是敬的本體,敬是畏的功夫,敬又是順的本體,順是敬的功夫。內省不疚,功夫自得。 畏之,敬之,順之。故而知行依於良知,以合與「一」,即為天道。 知行合一也便是「知行」合於天道,依道而「知行」。 知行合一也便是所求心即理的功夫。 剛才說了這麼多本體、功夫,有人或許不明白何為本體功夫。那麼,我舉個例子。 刀是本體,那麼用刀切菜,用刀作戰比武,用刀做飾品則都是對於本體而言的功夫。 包括孔子所說「吾道一以貫之」的「一」也就是一個中心,也就是儒家學說的「本體」。 接下來解致良知。 致良知其實是心即理與知行合一的副產品。 心即理即為心無私慾,純乎天理之境。故以致良知,不求日增,但求日減、今日遇事致良知,明日遇事致良知,除之私慾,以應良知之所發。 這也便是之前所言「因畏而敬,因敬而順。」 於事依良知而為之,其心去其一分私慾,存乎一分天理。以求達到最後的「心即理」之境。 而於此事上所得致良知之成果,又以知行合之~ 這也便是之前提到的知行合一。 準確說,致良知是尋良知的過程,知行合一是運用良知合之天道的過程。 尋得良知,方可合之。 所以說致良知其實是心即理與知行合一的衍生產物。 自此,可以明確心學三大之法「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層次關係。 心即理是知行合一的本體,知行合一是致良知的本體。 若可求其本體,不必求其功夫。 利根之人若可達心即理之境,且可守之,不必先求知行合一。到達此境界,隨心所欲不逾矩,所知所行無不合於天理。不過是水到渠成的事罷了。 若可直接求得知行合一者,不必先求致良知。 故說: 利根之人求心即理~ 中人以上知行合一~ 中人以下致良知~ 鈍根之人不必學心學。 此文末尾,敬以一言告之諸位道友。 心學者,實為求道之法則,而不可以法則為道。切記不可流入辭章之學,自入桎梏,溺於注釋,反倒支離。譬如舉子學~ 大道之法,愈真切,愈簡易~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時尚的52個難題|職場新人的衣櫥該如何建立?
※穿上新人 (弗4下)
※給職場新人只有一條建議:學會敷衍!
※信貸《新人電銷話術表》——新人必備,快速入門!
※給職場新人的33條忠告(簡潔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