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注】第三三一集(文字版)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注 (第三三一集) 2016/5/12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1-0331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請看《大經科注》第七百八十三頁,倒數第四行,「往生勝妙果德」。這一大段,我們看到這個科題就知道,前面從七百七十一頁末後這一段「一心三輩」,「一心三輩」分兩大段,第一段「辛一、大乘往生因行」,我們前面學完了,很長的時間,現在是「辛二」,這第二段,第二段「往生勝妙果德」,前面說的修因,這個地方說的證果。我們看經文:
【此人臨命終時。如在夢中。見阿彌陀佛。定生彼國。得不退轉。無上菩提。】
我們今天在這一品經裡頭末後的這一段,無比殊勝利益。請看經文,我們看念老的註解。『此人臨命終時,如在夢中,見阿彌陀佛。定生彼國,得不退轉,無上菩提』。註解裡頭前面兩句,「因一念往生者,既亦曰三輩,故品類不一,臨終景象亦應隨之而異」。這裡面我們特別要注意的,前面一段末後給我們說的「一念淨心」、「發一念心」,這就是一念往生的。一念往生的人也應該有三輩,所以慈舟大師判這段經文叫一心三輩,它有上、中、下三輩,都是臨命終時一念淨心,或者是發一念心,一念淨信,這樣往生的。這個一念太殊勝,一念跟性德相應。念老在此地引用《那先經》裡面說「最為第一」,又引蓮池大師在《疏鈔》裡面給我們說的,這一念「全體是佛」。日本人幸西氏所主張的一念,這一念與佛智相應即得往生。所以這一念沒有妄想、沒有雜念,萬緣放下,這一念全體是佛。用全體是佛的這個念頭來念阿彌陀佛,所以一念就相應,一念就決定得生,得不退轉,無上菩提。這是今天我們接著這段經文。
我們接著往下看,「於上輩者,生死情盡」,這是上輩往生的,生死的念頭沒有了,「凡聖體空」,所以這一念就是真如,這一念就是自性,為什麽?生死情盡,凡聖體空。「明識佛無來去,而見佛來。了達生死本空,而現往生」。相有沒有?有;理有沒有?沒有。這是法身菩薩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的境界。所以他的往生雖然是一念、十念往生,他生到哪裡?三輩上輩,九品上上品,生實報莊嚴土。為什麽有這麽大的效果,這樣殊勝的功德?前面細說了,說得很詳細,就是「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它相應;與什麽相應?與自性相應、真心相應。
我常常勸勉大家用真心,不要用妄心。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養成一個習慣,妄心是生滅心,妄心是假的,我們用真心,真心就是一心,一念。一句阿彌陀佛佛號裡頭沒有妄想、沒有雜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什麽都沒有,就這一句佛號。這一句佛號不夾雜妄想雜念,它就相應,跟諸佛如來相應。怎麽相應?諸佛如來住一心,我們這個時間雖然短,這一剎那的時間我們也是一心,一心跟一心沒差別,所以說全體是佛。全體是什麽?整個宇宙都是佛。重要!要養成習慣,睜開眼睛所看的一切萬物是佛,所聽的一切音聲是佛,所接觸的一切境界無一不是佛。為什麽?惠能大師講得好,「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萬法是全宇宙,全宇宙叫萬法。全宇宙從哪裡來的?從一念真心生的。這一念心(一心、一念)裡面沒有妄想、沒有雜念就是一心,一心能生整個宇宙。宇宙為什麽會變成這個樣子?那是唯識所變,現在只講唯心所現,十法界依正莊嚴是唯識所變。識沒有離開真心,識只是心裡面夾雜著妄想雜念而已,那就叫阿賴耶識,就叫妄心,真妄是一不是二。所以從真的來看,那就全宇宙都是阿彌陀佛,不但一切有情眾生是阿彌陀佛,花草樹木是阿彌陀佛,山河大地是阿彌陀佛,一切萬物無一不是阿彌陀佛,我們就入阿彌陀佛一心裡頭,阿彌陀佛一心裡頭有我,我一心裡頭有阿彌陀佛,心心相應,不可思議。
這一句的末後說得好,佛哪有來去?佛的法身沒來去。法身在哪裡?無處不在,無時不在。什麽樣子?我們六根都緣不到,它是無量光,《華嚴經》上稱它作大光明藏,淨土稱它作常寂光土;所謂常寂光,常是永恆不斷,光是遍照法界,一切諸佛十法界依正莊嚴都在光中,光照得清清楚楚。沒有得一心的人見不到,證得一心的人見到了,所以叫明心見性。我們沒有見到的人,我們的心是迷,是迷心,所見到的是阿賴耶的相分,而且見的範圍很有限,侷限在一個角落上,一點點。什麽時候我們回歸自性,見到大光明藏,入常寂光淨土,就是契入大光明藏,這才叫究竟圓滿,證得圓滿的法身。法身菩薩也證得了,不圓滿,要到妙覺果位才證得究竟圓滿,就這麽回事情。所以阿彌陀佛無來無去,你見到佛來了。我們自己呢?自己生死本空,本來沒有生死。現在有沒有生死?沒有生死,我們自己誤會以為有生死,完全是我們看錯了。沒有生死,要往生極樂世界,好像作夢一樣,夢裡明明有六趣,清清楚楚、了了分明,覺了就沒有,咱們沒覺。我們什麽時候覺?到極樂世界就覺了。在此地真修,真正明瞭,常常放下;常常放下就是常常不要把這些東西放在心上就叫放下,這真放下了。心裡常有的阿彌陀佛、極樂世界,除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統統放下,不放在心上,清淨心自然現前,平等心自然現前。清淨心現前決定往生,這經上講的,決定往生,生方便有餘土;平等心現前決定往生,品位比清淨心高。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上輩往生的是法身菩薩,我們一般稱什麽?十地菩薩。真的,往生五十一個階級統有。但是極樂世界無比殊勝,殊勝在哪裡?待遇平等,確確實實有四土三輩九品,可是往生到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是什麽地位?法身菩薩,是實報土的菩薩。我們自己沒有證到報土,我們還是凡聖同居淨土,但是受用,智慧、神通、道力,這就受用了,這些受用,所謂是神通變化,都跟法身菩薩平等。
這是難信之法,甚至於五逆十惡臨終十念往生,也有這麽高的品位,什麽原因?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這些往生的人這一生糊塗了,過去生中修得好,剛剛到見性還沒見性,他這個緣沒掌握住,又掉下來了,是這麽回事情,這一生當中又遇到,雖然在臨終時間很短,甚至於只幾個小時之內,他的善根忽然泛上來,起作用,他就真往生,一念、十念真往生。天下之大,無奇不有,都有可能,不多見;但是不能說不可能,有可能,不多見。說不定我們自己到時候就有可能,但是我們為了要安全起見,現在就用功。怎麽用法?放下。孔老夫子教人,儒家教人放下,《大學》頭一個「格物」,格物就是放下,格是格除,欲是慾望。佛經上講五欲,財色名食睡,把這個放下;七情五欲,七情,喜怒哀樂愛惡欲。為什麽?這是假的,這是輪迴因。七情五欲放不下,六道輪迴出不去;七情五欲能放下,功夫得力就超越六道。我們的功夫就是念佛。念佛什麽功夫?念佛不間斷就是功夫,一句接著一句,不夾雜、不間斷,念念相續,這一點重要。
「捨此生彼皆如幻夢,故云如夢也」。《金剛經》上教給我們,教給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佛給我們說出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是什麽?如夢幻泡影,這一切有為法。有為就是有生有滅的。哪一法不是生滅法?我們在六道裡頭人道,六根所接觸的全是有為法,六根也是生滅法,六塵也是生滅法,六識還是生滅法,三六十八叫十八界,統統是生滅法,前念滅後念生,一個接著一個。佛說,這些生滅法都是夢幻泡影,「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不能執著,要放下。它有沒有?不能說它沒有,也不能說它有。你說它沒有,錯了;你說它有,也錯了。為什麽?說它沒有,它現相;說相有,相剎那生滅,一秒鐘二千二百四十兆次的生滅,我們無法想像,在我們面前沒有絲毫概念,這速度太快了!這是事實真相。這個真相被現代量子力學家證明了,這最近二十年來的事情,才發現跟佛經上講的一樣。《金剛經》四句話證明了,「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諸佛如來是如是觀,我們學佛、學菩薩,也要作如是觀就對了,別受騙,不上當。
下面說,「於中輩者,了達世間皆如夢幻泡影,故於臨終無所留戀,視同夢中也」。我們剛才講過這個意思,上輩。中輩,中輩就已經警覺到了,我們學中輩,了是明瞭,達是通達,了達世間法的真相,真相是什麽?是夢幻,是泡影,不是真的。不但臨終沒有留戀,現前就不留戀,就若無其事,視同夢中,現在就要這樣看法。「至於下輩,其人臨終,彷彿似夢,得見彼佛,亦得往生。」這個念祖有個括弧,「但一心三輩中之下輩,並不皆等於正宗三輩中之下輩」,這個概念要知道,「上中二輩亦復如是。蓋一心三輩,別具一格,不同常規也。」這什麽人?過去世有大善根,他根本就可以往生極樂世界,在臨終大概外頭什麽緣一下迷惑了,他這一念錯了,又到人間來,他有這種善根的底子在。所以慈老判的一心三輩跟通常講的三輩不一樣。這個都是過去生中證得了,已經得到,就是臨終一念錯了,最後這一念是什麽?是煩惱習氣,他沒去得成,這一生當中遇到。這才講得通,於情於理讓我們不懷疑。
我們知道有這個情形,了解這些狀況,自己努力發憤,決心求生淨土,能不能去?個個都能去,個個都有把握。關鍵在哪裡?關鍵在放下,你現前能放得下,你往生淨土的機會就具足;現前放不下,那還是個問題,這不能不知道。什麽時候放下?現在就放下,現在就沒事了。決定不為自己,為正法久住可以住世間。中國傳統文化是正法,它確確實實能帶給一個人一生幸福美滿。所以它是正法,它不給你帶來煩惱,不給你膨脹慾望,帶給你一生幸福、快樂。《論語》孔子第一句話就說這個,為什麽要學?這學什麽?學聖賢的教誨。為什麽要學聖賢教誨?「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包括博學、審問、慎思、明辨,這都在學裡頭,習就是篤行、落實,你能把你所學的統統落實到生活,日常生活都做到了,快樂!那就是幸福,不亦悅乎是幸福、是快樂,美滿人生。有榜樣,孔老夫子給我們做榜樣,顏回給我們做榜樣。孔老夫子當時在社會沒地位、沒有財富,普通人家,孔子每天那麽快樂,那個快樂從哪裡來的?學而時習之來的。這可愛,真得快樂。這個快樂在家庭裡頭,你在家庭一生一個人得到這個樂就影響全家,家庭和睦,家和萬事興,一家人都快樂。無論你干哪一個行業,你一定幹得很順利。孔子干什麽行業?孔子教書。確確實實私人辦學校教學生,孔子是中國第一個人。這個真快樂,家裡生活能過得去就行,我要干我最快樂的事情。最快樂的事情無過於教下一代,把下一代人都教好,快樂!所以事業順利,學生個個是聖賢,人人是君子,三千弟子,三千位君子。這種樂趣,不入境界的人想不到。這就是為什麽要學,學聖賢教育為的是什麽?快樂,為的是幸福,社會安定。社會上好人多,榜樣多,讓一般大眾看到的都是聖賢君子,接觸到的也都是君子之人,沒有小人,社會安穩,國家富強,天下太平。聖賢教育有這麽大的魅力,你學了,你怎麽會不快樂!
那些學這個的人還得不到快樂,他裡頭該放下的他沒放下。該放下是什麽?名聞利養,這個東西沒放下,所以他學了也不快樂。他雖然學,他沒有習,就缺這個。所以,雖然學聖賢教誨,依舊在造業。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這有善有惡,善感三善道,惡感三惡道,他還在造業。我們學佛亦如是,學佛要不能落實佛的教誨,還不是在造業嗎?你修五戒十善、修六度十願,沒放下名聞利養,那叫善業,來生人天福報,不能往生。你能把這個東西統統放下,放下怎麽?放下快樂,比你擁有的更快樂!這真的,不是假的。所以孔顏之樂是從自性裡面流出來的快樂,與外面境界不相干,外面五欲,財色名食睡不相干,這個要懂。大乘教說得好,從內心裡面求,從內心裡面流出來的真樂,是真的,心外的法都是假的。心外無法,法法都是真心流露,法法的自體就是真心、就是本性。所以說法外無心,心外無法,法就是心,心就是法,是一不是二,統一,這個自在,這不是假的。
學大乘的人,前面經文我們讀過的,「住大乘者」,心安住在大乘。大乘,這是什麽?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用在慈悲喜捨,沒有自己,幫助一切苦難眾生。苦難眾生是沒開悟的,還在迷惑顛倒的,幫助他們覺悟,幫助他們回頭,他一回頭一覺悟,他就是君子,他就是聖賢。我們覺悟了,要做出覺悟的樣子給他看,我們在社會上沒地位,快樂;我們沒有財富,幸福。你給我,我不要,為什麽?那個是累贅,那是麻煩,讓你心安住在那些不正當的地方,錯了。什麽都沒有,什麽都放下,得大自在。清淨心現前還得了,清淨心是阿羅漢,平等心現前是菩薩,覺而不迷成佛了。六道十法界裡頭找不到,沒能跟他相比。這是聖賢教育,這是中國傳統文化,這是佛法,這是大乘。
所以一心三輩,不同常規。「由上可見,念佛達於一心,而得往生者,品類懸殊,上則聖賢,下及凡夫。念佛達於一心,乃至能發一念淨信,獲得一念淨心,發一念心念於彼佛,皆得往生」。這還得了,這是真正經文,無價之寶!學了之後要牢牢記在心上,要在生活裡兌現,那你就是真正有福之人,你是住大乘者。住大乘者,心裡頭常有,無時無刻沒有,這叫住大乘者。住大乘者,這個人就是菩薩。我們沒有看出來,佛、菩薩、阿羅漢看到了,這人是菩薩。他怎麽住大乘?起心動念,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這就是菩薩,這就是住大乘的。這個化是教化,是感化。住大乘者的人一定把他的大乘思想、理念、言行,日常生活、待人接物,你能看得到。這人沒私心,這人沒有慾望,他什麽都不要,為什麽?得大自在,要了就操心。
這些年我住在香港,國外的朋友很多,來都送一些名貴的這些書畫、這些雕塑品送給我。我連道場都沒有,沒地方放,送過來是給我添麻煩的,好心好意給我添麻煩。那我怎麽辦?馬上轉手送給別人,送給那些有福報的人,他有地方收藏,我沒地方收藏,轉手就送給人,我什麽都不要。你們什麽都不必送我,送一點吃的可以,到這來三餐飯就吃完了,這些真稀奇的、這些珍寶的東西不要給我,轉手就送人。大家曉得,我們彼此都好,你不麻煩,我也不操心,多好。我最歡喜的一樁事情就是看到人念佛,你念佛我看到真歡喜!希望你的佛號相續不斷,念到一心清淨就可以了,為什麽?決定得生。
念老在這個裡面告訴我們,「念佛達於一心」,這句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也不那麽容易。問題在哪裡?在放不下。愈是放不下,愈要多想放下、多說放下,說多了,真的放下了。別人放下不放下別管他,自己首先放下了,好!「讀書千遍,其義自見」,這放下千遍,不知不覺自己真放下了,對於世間法留戀的心大幅度的減少。這邊減少,那邊就增加,那邊是往生極樂世界,這個念頭就增上,好!一心得不到,「乃至能發一念淨信」,這個比一心容易;淨信,不夾雜妄想的信叫淨信。連往生極樂世界的品位也不計較,不必一定要想著我要上上品往生,我要超過別人,這都叫妄想。一定要曉得,世界是平等的,大家都平等,都是一樣的,沒有哪一個超過哪一個,沒有哪一個不如哪一個,那些超越、不如的概念都是妄念,都不是真的,真的是自性,「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所有一切差別都不是自性裡頭的,都是阿賴耶邊上的事,妄心,阿賴耶是妄心,不是真心。我們學,學用真心,不用妄心。一切妄想、分別、執著全是阿賴耶邊的事情,真如自性裡頭沒有。真如就是一念,真誠也是一念,所以一念淨信就保證你往生。
「獲得一念淨心」,從淨信到淨心,「發一念心念於彼佛,皆得往生」。這句話是總結前面一心三輩,慈舟大師判的。你說慈舟有沒有開悟?不開悟他看不出來。為什麽那麽多人看這個經都沒有看出來,被他看出來、他說出來?不容易!經裡頭有密藏,要等大徹大悟的人把它揭穿,我們才知道;沒有這些人,我們看十遍、看一千遍都沒看出來,讀個三千遍也許會看出來。所以遍數多重要,遍數多是什麽?我們在這裡下的功夫深;淺了,沒達到,還想不出這句話的好處在哪裡。自己差不多的時候,人家一提醒就明白了。這是什麽?往生,往生重要。遇到淨宗法門,不能往生,叫冤枉。為什麽?看底下就明白了。
「其最下者,則為五逆十惡,臨終發願,至心念佛,十聲相續,乃至僅得一聲,以暗契理一心故,亦得往生」。這些都要牢牢記住,為什麽?你從這個地方建立堅固的信心,這一生決定得生,不需要下一次再來。你看看,這臨終一心的人生平不是行善,造惡,造的什麽惡?五逆十惡。五逆:殺母親,殺父親,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這五種大逆,果報在無間地獄。下面講十惡,十惡是地獄,五逆是無間地獄。十惡是什麽?殺生、偷盜、邪淫,這是身,殺盜淫;妄語(欺騙人)、兩舌(挑撥是非)、綺語(花言巧語,目的是騙人,是叫人上當),還有一個惡口(說話很難聽),口的四業;意,貪、瞋、痴,這叫十惡。五逆十惡,在古時候社會上很少,為什麽?從小家教就嚴格的教他,決定不許可。這是屬於戒律。造十惡的人都是造地獄業,五逆是極重的罪業,都是墮無間地獄。造作這樣重罪的人,臨命終時遇到善友,勸他念佛求生極樂世界,他這一聽,他真信,沒有懷疑,完全接受,真正發願求生,十聲佛號來不及,念了一聲阿彌陀佛,這一聲也能往生。
所以「十聲相續」,不能十聲相續,「乃至僅得一聲,以暗契理一心故」,就是這一句的道理,它是暗中跟理一心契合。理一心是什麽?這個時候只有一念心,就是這一心,時間很短,甚至幾秒鐘,這裡頭沒有妄想、沒有雜念,就是理一心。完全接受的,心裡就是一句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之外,我們常說,沒有起心動念就是理一心;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是事一心。他在這麽短的時間當中,這一念當中他沒有妄念,沒起心動念,就是沒有妄想、沒有執著,什麽都沒有,就這一句佛號,就憑這個得生,這樣往生了,這是暗契理一心。明白這一句就相信了,可能有這個事情,有可能,不是不可能,有可能。臨終最後那一念你是什麽心?你是個一念不生的心,就是理一心;如果還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這叫事一心。能不能往生?也能往生,契理契事都能往生。品位高下也很難說,有的人這一心很高,一下就抬上去了,有些人品位低一點。能不能往生?蕅益大師講的,真信切願,這就能往生。往生的條件是相信不懷疑,相信有極樂世界,相信有阿彌陀佛,相信四十八願度眾生,沒有懷疑,沒有夾雜,這個十念沒有中斷,這臨終十念。往生的人當中符合這個條件的,我們相信不在少數,特別是在放不下的那些人,臨命終最後要想到,不往生極樂世界就是三惡道輪迴,能想到這一點,放棄輪迴,求生淨土,這一念他就成功了。
下面說,「此顯一心功德,最為第一」。功是功夫,德是他的受用。在這個關鍵的時刻,這一念與一心相應,一心一念,哪有不往生的道理!所以這個法門叫易行法,不在時間長短。有人念佛念幾十年,念得很不錯,但最後一念沒得一心,還有一樁事情沒放下,去不了,這樁事情就把你從極樂世界拉回來,太可惜了!所以放下,我勸同學從現在放下,別放在心上,在這個世間過一天算一天,別想明天,一心念佛,念念求往生。佛還沒有來接你,你要做個好樣子,念佛的好樣子給大家看,表法,像海賢老和尚一樣表法,時候到了,阿彌陀佛一定來接你,決定不會錯過。這個重要!所以你看,「契理一心,即超生死,而登不退。極顯持名法門,究竟方便,不可思議。」這不是假的。
我們再看底下一段,「以上兩類往生,一者三輩往生,皆由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此則本經之宗也」,兩種往生都是發菩提心。「二者,一念淨信」,這是特殊的,「一念往生,皆由一念。一念者,實相也,乃本經之體也」。他為什麽能夠往生?一個契本經之體,一個契本經之相;本經的相是實相,本經的體是真如自性。「且一念之淨心,舉體是菩提心,念於彼佛正是專念。故知一心三輩,亦不外於本經之宗也。」本經的宗旨,「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就這八個字,這八個字時時刻刻不能丟失掉,心裡要常存這八個字。菩提心是什麽?真信、真願就是菩提心。所以有真信真願,一向專念,沒有一個不成就的。故知一心三輩,不外本經宗旨。
「又《觀經》五逆十惡能往生。本經唯除五逆、誹謗正法是不能往生也」。《觀經》上有五逆十惡能往生;我們這個經上第十八願最後兩句說「唯除五逆,誹謗正法」,這不能往生。這個經有衝突,我們要學哪一個?下面說,「嘉祥於《觀經義疏》中」有說明,他給我們解釋的,「第三品明惡有三人,初明作十惡,次明作四重,後明作五逆」。四重是四重戒,就是五戒前面,殺生、偷盜、邪淫、妄語,殺盜淫妄這個四重罪,五戒裡頭除飲酒,這個叫性罪,本身就有罪,飲酒是叫遮罪。為什麽佛禁止,把它擺在四重罪相等的地位?是酒醉之後容易犯前面這四重。早年李老師跟我們講《禮記》,講到飲酒這樁事情,就講到鄭康成(鄭玄)。鄭玄酒量大,他在馬融那個地方求學三年,結業之後回家。馬融是他的老師,也是一代大儒,《漢書》裡頭有他的傳記。他對這個學生嫉妒,他肯定這個學生將來的成就超過自己,那怎麽辦?想把他害死,這用心不好。十里長亭給鄭康成餞行,讓所有同學都敬他三杯酒,鄭康成喝了三百杯。所以三百杯是有典故的,是鄭康成。三百杯喝下去之後,小小的禮節都不失。所以李老師說,如果人人酒量都像鄭康成,釋迦牟尼佛這條戒就沒了,就不必了。這講四重罪。五逆四重,這是惡人。最後是五逆,你看十惡、四重、五逆。「不明謗法闡提(謗法稱為闡提)」,闡提是梵語,意思是善根斷了,沒善根的人,「故明惡不盡」,他有餘惡,他有惡沒斷乾淨。「十惡四重五逆並得生西方,若是謗法闡提不得生也。闡提不信法,臨終雖為說有無量壽佛,彼終不信,故不得往生也。」這個好,嘉祥大師在《觀經義疏》裡頭這一段解釋得很好,他是什麽?他是臨終他不相信,他造作五逆、十惡、四重,他不相信,這就沒法子往生。
我們再回頭看一個,有造這個罪業,他相信,宋朝的瑩珂法師,出家人,他造作的是五逆十惡。這個人相信因果,他知道,他將來死了一定墮地獄。想到地獄苦他就害怕,向同學們請教,你們有沒有方法救我,能幫助我不墮地獄?就有一個人給了他一本《往生傳》,念佛求生淨土可以救你。他把這《往生傳》念了之後,真的發個勇猛心,把自己鎖在寮房裡頭,三天三夜不眠不休,三天三夜就念這句佛號求生淨土。真誠心感動,三天三夜把阿彌陀佛念來了,阿彌陀佛告訴他,你好好的修,你的壽命還有十年,十年之後我來接引你。瑩珂,在中國人說的是福至心靈,見到阿彌陀佛有福報,難得,他忽然間開悟了,我十年壽命不要了,我現在跟你走。阿彌陀佛答應他,他說好,三天之後我來接引你,就跟他定了這個約,三天之後。他到早晨把房門打開,告訴大家這樁事情,他見到阿彌陀佛,三天之後來接我往生。廟裡沒有一個人相信,說他胡造謠言,但是聽他說話不像說假話,反正三天很近,看著你三天阿彌陀佛來不來接你。到第三天,果然阿彌陀佛來接引,他要求大眾念佛,早課改成念佛送他往生,大家都歡喜。念了大概一刻鐘,古時候的一刻是我們現在半小時,念了一刻鐘,他告訴大家阿彌陀佛來了,來接我了,跟大家辭行,感謝大家助念,他就走了。真的,不是假的。這樁事情記在《淨土聖賢錄》,《往生傳》裡頭都有。三天三夜,拚命,什麽都不求,我就求往生,一切都放下。阿彌陀佛不是當時就帶他走,留他三天,干什麽?叫他度眾生,做出這個樣子給大家看,讓大家看看念佛往生是真的,不難!他能做到,人人都能做到,只是你不肯下決心,你不肯干。他是個破齋犯戒的出家人,不是個好人,寺廟裡頭人都瞧不起他,他來給我們表這個法,自在往生,沒有病苦,說走就走。
這樣自在的往生,我早年在美國遇到過一次;我沒有親自看到,但是親自看到的人來告訴我,是舊金山的甘老太太,她先生是將軍。晚年,她一個兒子、一個女兒在美國讀書,也在美國成家,把她接到美國住在一起,當然也是替他照顧小孩,就是照顧她的孫子。她在台中跟李老師學佛,我們很熟,到美國去這又碰到了,她就把這個事情告訴我。這個往生的老太太是她的佛友,她們常常在一塊共修。在美國住了好幾年,言語不通,沒有事情,白天就是一個人在家,兒子、媳婦都上班,孫子上幼稚園,晚上兒子、媳婦回來的時候把小孩接回來,她就等於看家,照顧這個家庭。每天做晚飯、早飯這兩餐飯,中午他們都不回來,就一個人在家裡,這樣在那裡住了十幾年。往生這一天是她的媳婦打電話,婆婆過世了。怎麽走的?盤腿打坐坐在床上,穿了海青,念佛走的,夜晚走的,不知道什麽時候。旁邊寫了遺囑,留了遺囑,寫得很清楚,而且把兒子、媳婦、孫子的孝服都做好了。所以估計她天天干這個事情,至少三個月之前她就知道,預知時至,沒有告訴任何一個人。這個消息一傳,念佛同修都到她家去看。功夫不亞於苦行僧、不亞於祖師大德,走得這麽自在,不需要人助念,自己念佛往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沒有生一天病,沒有覺得哪裡疼痛,就這麽走了。這甘老夫人告訴我,真的,不是假的,親眼看到的。她看到的有三個人,這是其中的一個,告訴我,我到美國她告訴我,她說決定不是假的,問題就是看你是真發心還是假髮心。什麽叫假的?發心求佛接他往生,這裡還有很多事情沒放下,那不行。徹底放下,絲毫留戀都沒有,才能感得佛來接引,佛知道你是真的,真的他就來了;有一絲毫虛假,佛就不來了。我們不能不知道。
機會要抓住。這一生遇到佛法,遇到淨宗,遇到《無量壽經》會集本,遇到黃念祖老居士的集注,大因緣!怎麽都被你遇到?稀有難逢,百千萬劫難遭遇,你怎麽都遇到?遇到空過,你說多可惜!所以這個世間事,一定要曉得有好事、有壞事,壞事咱們不做。好事要不要做?可以做,不要放在心上,這句話重要。做了放在心上就叫造業,不放在心上不造業。不管好事壞事,放在心上就造業,不放在心上沒造業,叫淨業。沒造業好!沒造業往生極樂世界方便,造業的人往生極樂世界很難,半路上就被人劫去了。生天的,天上的這些福報現前,有不少天人接引你往生,生天了;惡報現前,有很多小鬼帶著鐵鍊枷鎖也來迎接你,把你接到地獄去了,都有人接引。那是淨業,沒有善惡業,善惡業都不要,統統放下,阿彌陀佛來接引,蓮花化生,這個不能不知道。
所以一念往生,這個一念就是實相,本經之體,與本經體相完全相應,所以十惡、四重、五逆統統能生西方。「若是謗法闡提不得生也」,闡提就是沒有善根,他不相信,臨終雖然跟他說有無量壽佛,他不相信,他不能接受,所以不能往生。臨終能接受,臨終不懷疑,最後那一念都能往生,這個叫一心往生,信心往生。《安樂集》裡頭對這樁事情也說得很詳細,前面我們都學過。
下面說,「又《四帖疏》更有別義」。《四帖疏》是《觀無量壽經》的註解,《觀經四帖疏》,這個裡面也有討論到這樁事情。《四帖疏》是善導大師作的,我們淨土宗二祖,唐代時候人。「疏曰:如四十八願中,除謗法五逆者,如來恐其造斯二過,方便止言不得往生,亦不是不攝也。若造」,真的造了,「(經懺悔、發願、持佛名號),還攝得生。」這後頭有開緣,如果經過真正懺悔、發願、一心念佛,阿彌陀佛還是來接引,慈悲到極處。十八願裡面講五逆十惡不能往生,這是極重的罪業,「如來恐其造斯」,預防這些人別造這個罪業,是這個意思,是「方便止言不得往生」,不是真的不能往生,真正懺悔、真正回頭,佛還是歡喜,還是來接引你。
兩疏,《四帖疏》跟《觀經義疏》說的雖然不一樣,但不相違背。「嘉祥師謂彼是謗法闡提,不能起信,故不得生。善導師」,就是《四帖疏》所說的,「雖是謗法五逆,倘於臨終聞法能信,懺悔回心,至心信樂,願生其國,乃至十念,佛垂大慈,亦可攝彼往生極樂」。這個眼前也有個例子,我們知道潮州黃河道德講堂謝總,他的父親往生不久,好像就在去年春天的樣子,他到這來給我說過,說得很詳細。父親是好人,但是一生不學佛,也不相信,家人勸他念佛,他說你們念就好,他不念。所以他挺著急,病重的時候,就在往生前兩個小時,最後的一個機會,最後勸他父親,西方有極樂世界,你相不相信?他爸爸點頭,代表相信,他非常高興。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接引往生的人,你相不相信?他點頭。他看他點頭非常高興,他說好,我念佛你跟著我念,念了不到一個小時,他父親走了。這是真往生,瑞相非常好,那一天去送終的人有一千多人,人人都看到;有瑞相,有人看到光、聞到異香,有很多瑞相。這個就是臨命終時最後一念,沒有人提醒就不知道,那他就真的又搞輪迴了;這一提醒他,相不相信?點頭就接受,相信真有阿彌陀佛、真有極樂世界,佛就來接引,他就去了,不可思議。
但是,後面這幾句話是念老說的,「但闡提之人,臨終生信,實為難中之難」,真難,真不容易!幾個人一生不相信,臨終能回頭?像謝總的父親這樣的人,謝總常常勸他父親,他聽得很多,雖然他自己不肯念佛,他聽得很多。到臨終最後再問他,他居然信了,他點頭,不懷疑了;他說不出話來,點頭,就信了。最後這一個小時他念佛,讓他爸爸跟他一起念,他爸爸沒有聲音,口動,耳聽口動,他看到歡喜。真的,這個結語好。「如《觀經》雲,臨終十念得生者,已是萬萬中之一」,這是真的不是假的。「若如《四帖疏》所謂謗法五逆,臨終能至心信樂念佛往生者,當為億億中之一也」,他不止萬萬中,那是億億中。這是說什麽?理上講得通,實際上可能沒有這種人,理講得通。佛菩薩確確實實慈悲到極處,眾生以妄心對佛菩薩,諸佛菩薩都是用真心對眾生,從來沒有欺騙過,從來都是幫助你從惡道回頭,慈悲到極處。
我們再看末後這段,「又《法鼓經》云:若人臨終之時不能作念,但知彼方有佛,作往生意」,這個往生意就是念頭想著,真信真願求佛接引,這就是作往生意,「亦得往生」。我們起心動念,這一點同學們要知道,一切時一切處我們起心動念,無論是善念、是惡念,是世間念頭、是出世間念頭,阿彌陀佛完全知道。不要以為佛不知道,那就錯了,佛完全知道。鬼神也知道,鬼神知道沒有佛知道那麽詳細、那麽徹底。所以起心動念重要!什麽念頭最好?阿彌陀佛這個念最好。為什麽?十方諸佛都讚歎,十方諸佛都歡喜。你念這一聲佛號,你就曉得功德多大,為什麽不幹?為什麽要有些雜念,這些不相干的,跟六道輪迴相應的?錯了,不能這麽干。我們只要一回頭,能攝心專念阿彌陀佛,念一天、念三天、念一個星期,功德不可思議!真求往生,佛真來接引。瑩珂法師造作十惡、破戒,三天能夠把阿彌陀佛求來,憑什麽?憑真誠心,三天不間斷,日夜不間斷,阿彌陀佛就來了,真往生了。我們感謝瑩珂法師表這個法,做這個榜樣給我們看,讓我們起了信心,雖然做錯很多事情,感覺得還有救,佛真慈悲,佛沒有捨棄我們。
「如來慈德,微妙難思。是故《安樂集》云:當知如來有勝方便」,勝是殊勝,無比殊勝的方便,「攝護信心」,攝是攝受,護是護持,真正有信心的人,佛攝受你,佛護持你。「謂以專意念佛因緣,隨願往生。」這是《安樂集》裡頭說的,道綽法師講的。「並讚云:若聞阿彌陀德號,歡喜讚仰心歸依,下至一念得大利,則為具足功德寶。設滿大千世界火,亦應直過聞佛名,聞阿彌陀不復退,是故至心稽首禮。」後面是兩首讚,這個讚的意思很明顯。「若聞阿彌陀德號」,阿彌陀佛的名號,聽到這句名號,聽了歡喜,聽了讚歎、仰慕,心皈依了,這是真正皈依阿彌陀佛。「下至一念得大利」,這是什麽?說到最下,再往下去,下降,降到什麽?你只有一念,時間不長,一念就能得大利益。什麽大利益?底下舉個比喻說,「則為具足功德寶」,你得到功德寶,得多少?具足的,具足是圓滿的,你想多少就是多少,這樣的功德寶對你就有大幫助。「設滿大千世界火」,這是說災難,這是什麽災難?星球焚燒、焚毀了。像我們現在的太陽,太陽是火球,能燒得盡嗎?能,將來一定會燒盡的,燒盡之後就大爆炸,太陽系就沒有了,甚至於到最後銀河系也爆炸,也沒有了,這是我們講自然災害裡頭最嚴重的。大千世界不是一個星球,太陽是一個星球,大千世界火,這是一個星系的爆炸。「亦應直過聞佛名」,在這樣大的災難,你聽阿彌陀佛名號,你會平安度過。「聞阿彌陀不復退」,你不會退轉,聞名號不會退轉。「是故至心稽首禮」,因為這個緣故,以至誠心來禮拜阿彌陀佛,來禮拜西方極樂世界。
我們在今天這個世界,我們所遇到的,上了年歲的人要多反省。我們想想,今年是二O一六年,想想過去,二OO六年;再想想過去,一九九六年、一九八六年、一九七六年、一九六六年,愈往前面去這社會愈好,愈往後面來,一個十年間,一個不如一個。我們現在不需要看十年,一年一年就很明顯,一年不如一年,怎麽辦?這個警覺心要有!有這個警覺心,就幫助我們生起出離心,我一定要超越六道輪迴,我不在這裡搞輪迴了,這輪迴太苦了,人道苦,天上也苦,惡道更苦。你不說看別的,咱看畜生道,五十年前市場賣的這些雞鴨,大概都是牠們壽命快要到的時候才被殺,總得養好幾年。現在這些雞鴨是養雞場裡頭養的,養在哪裡?養在鴿子籠裡頭,可憐!多少時間就被殺掉?六個星期,長大了。喂什麽?喂化學飼料。這是人心壞了,這真叫謀財害命。所以飲食、健康出了問題,許多東西不敢吃了。現在肉能吃嗎?不能吃,吃了都會生起奇奇怪怪的病,它帶的病毒。怎麽辦?我們遇到這個經,我們要給這個經頂禮,它救了我們,我們有救了,一心真信真願,老實念佛,求生淨土。無論我們什麽環境,在今天大富大貴也不行,貴而不安,富而不樂。四、五十年前的人,富貴人有安樂,現在沒有安樂。真正講人的自由、幸福、快樂,窮人還有,貧賤的人還有,富貴的人沒有。所以我們要認真觀察。
諸位在新聞報導裡,報紙,這些媒體傳播,每天地球上發起多少災難!而且一個月比一個月嚴重,甚至於一個星期比一個星期嚴重,這還得了嗎?上個世紀末,一九八O年代、一九七O年代,這個世界上還有幾個有名的,真正有學問、有德行的人還有幾個,外國也有。像湯恩比說出的,「解決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就是現在的問題,我們現前遇到的問題,「只有中國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我相信英國人,現在英國人已經要求全國學生,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學中國文化。不僅是干這個,還有個信息,我們看到的,所有的學校,大學、中學、小學課文裡面,把佛經的教義融在裡面去了。有人告訴我,可能都是受湯恩比的影響,湯恩比出生在倫敦,英國人,英國人對他很尊重。傳統文化能救國家、能救世界,幾個人發心學習?真正發心學習的,我們知道那是菩薩再來,那不是凡人。他來干什麽?他來救世的。英國帶頭,它在歐洲有影響力。我們要重視,我們要努力,來到這個世間做一樁大事業,來救世的,救傳統文化、救全世界人民。這個緣也不可思議。這是好事,不要放在心上,放在心上,將來是人天兩道,你的去處;不放在心上,一心念阿彌陀佛,這事情幹完之後,到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推薦閱讀:
※文字,一個人的靈魂在跳舞
※修行與生活座談會 第三十八集(國語) 視頻、文字
※為何形容魚肉有「腥」,形容羊肉有「膻」,但「魚」「羊」仍構成褒義的「鮮」?
※安心、安身生活之方法文字版第七集
TAG: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