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青少年「古箏熱」潛伏問題的思考

內容提要: 透視青少年「古箏熱」,約計80%學古箏者,或淺嘗輒止,或半途而廢,其原因涉及中小學教育、青少年本身、家長、教師諸方面,關鍵是學習興趣缺乏或不持久。興趣是學好古箏的原動力,有三個層次,即有趣、樂趣和志趣。古箏教師是培養、導引青少年學習興趣的主角,應打好個人的品牌、因材施教、使青少年感知和理解古箏的藝術美、抓好基本指法訓練、讓青少年走出封閉訓練的小天地。關鍵詞: 古箏熱 思考一、問題的提出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們古老的神州大地上,湧起了一個又一個的熱潮,來勢穩、持續久、範圍廣的「古箏熱」,就是其一。當流行歌曲狂飆席捲、鋼琴倍受青睞、民族音樂遭遇冷落之際,古箏卻如一枝出牆紅杏,以其美觀大方的造型、優美典雅的音韻、演奏多聲的特長,顯示了民族藝術的生機、活力、風采和魅力,贏得了世人的喜愛和讚賞。這一「古箏熱」的突出表現之一就是:古箏「飛入尋常百姓家」,業餘學習者雨後春筍般湧現,各式各樣的「古箏藝術學校」、「古箏培訓班」遍地開花。而今,在數以百萬計的業餘習箏者中,雖不乏中年和老年,但90%以上則是我們所要談及的青少年,即以女孩居多的中、小學的學生。這麼眾多的青少年鍾情古箏,雄辯地證明新時期以來古箏的研製和演奏技法的改革創新取得了巨大成就,古箏藝術已融匯於時代的潮流,處於蓬勃的發展之中;同時也反映了人民物資生活、精神生活的提高和素質教育的深入影響。但是,當我們透過熱熱鬧鬧、趨之若鶩的景觀,具體考察一下實際情況,就不難發現:約計80%的學箏者,或淺嘗輒止,或半途而廢,學習時間一般不超過兩年;還有5%左右,時斷時續,三天打魚兩天晒網;而真正踏踏實實、專心致志、學有造詣者,不足15%。這固然與中小學教改尚不到位,學生負擔仍然過重,作業壓頭,無暇旁務等原因有關,但更為關鍵的是,他們缺乏興趣,或興趣不持久。據筆者所知,青少年選擇古箏,不外被動、主動和協商三種情形:被動者,即一切由家長作主,自己只有遵命、服從而已,對古箏並無興趣。俗話說:「強扭的瓜不甜。」實乃經驗之談。主動者,即一切由孩子自作主張。然而,其動機多出於一種好奇之心,無深層底蘊,當他們與古箏接觸一段時間後,好奇心得到滿足,新鮮感消失,則興趣索然,再也提不起精神和勁頭來了。協商者,無論孩子率先提議,還是家長率先提議,雙方都能平心靜氣地商討,取得一致意見後,方共同作出決定。如此則孩子學箏前思想準備充足,對古箏及學習古箏的意義有所認識,興趣較持久,不輕易轉移。當然,這初始的興趣,也潛藏著不穩定的因素,需要鞏固和升華。由上可見,加強對青少年學習古箏興趣的培養和導引,乃是一個頗具普遍性的亟待解決的問題,我們必須高度重視。二、興趣是學好古箏的原動力興趣是一種心理特徵。廣義地說,人們由於愛好某一事物或活動而產生的愉悅情緒,由於關注某一事物或活動而產生的積極探究傾向,由於肯定某一事物或活動而產生的主動參與意識等,都屬於興趣。它不是人生固有的,而是後天形成的,是人們各種生活需要激發而發展起來的。照生理學解釋:作為人的神經中樞的大腦,是心理活動的主要場所。當人們在社會現實中,受到某一事物或活動的刺激,神經系統將信息傳輸給大腦,就會引起高度敏感的大腦皮層較迅速、強烈的感受和反應,形成興奮中心。興趣即大腦皮層興奮增高的結果。生活需要是興趣的基礎,人的生活需要,既有物質的,也有精神的,多種多樣,這就決定了人的興趣的多種多樣。這裡所說的「古箏學習興趣」,則基於精神的需要。這應是種狹義的興趣。它是一種力求認識古箏,渴求掌握古箏演奏技能和不斷探求古箏藝術奧妙而帶有強烈情緒色彩的活動。有人將這類狹義的興趣稱為「學習興趣」,或「認識興趣」、「求知慾」等。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先生曾說:「成功的秘訣是興趣,對少年兒童所從事的活動有著巨大推動作用,興趣一經形成,它就會磁石般地吸引著少年兒童去認識某種事物或從事某種活動。」[1](P463-464)這裡強調的興趣,其實就是狹義的學習興趣。對於學習來說,學習興趣是種原動力,一旦青少年的大腦皮層形成這樣的興奮中心,就會大大提高學習積極性,集中精力、傾注熱情參與學習過程,爭取優異的成績。學習古箏亦然。讀讀名人傳略,我們就會發現,古今中外許多著名的學者、科學家、藝術大師的成功,都得益於興趣。例如,我們熟悉的聶耳,音樂興趣從吹笛興發,伴隨他輝煌的一生。研究表明,學習興趣促進學習的巨大作用,還體現在它有時能彌補智力發展的不足。如拉扎勒斯在語文教學中曾實驗將高中生按智能和興趣分為兩組,智能組學生的平均智商(IQ)為120,但對語文的閱讀和寫作不感興趣;興趣組的學生平均智商只有107,但都喜歡閱讀和寫作。這兩組學生都必修閱讀和寫作同一門課程並接受同樣的測試,一學期下來,結果興趣組的總成績比智能組好。[2](P279)細究起來,青少年的學習興趣,是存在著層次差異的。綜觀學習興趣的實際表現,大都將其劃分為有趣、樂趣、志趣三個層次。不同層次的學習興趣,對學習的驅動力也不一樣。就學習古箏而言:有趣是指青少年一時被古箏獨特的外型或古箏演奏的美妙音響所吸引,油然生出一種好奇感,迫切渴望去摸一摸,彈一彈,過上一把癮。這是青少年普遍存在的感官受到刺激即自然而然產生的「獵奇」心理。這種心理多處在較朦朧的自流狀態中,特點是為時短暫,不穩定;容易轉移,不專一。前面提到的自主選擇學習古箏的青少年,學習興趣大都處於有趣這一低層次,如不及時進行培養和導引,慾望稍有滿足,就會消失或轉移。樂趣是在有趣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特點是趨向專一和穩定。這需要花大力氣精心培養和導引。學習古箏的青少年進入這一層次,初始的那種獵奇古箏外型和音響的稚幼心理已淡化,代之而來的是對古箏深層藝術美的發現、感悟和陶醉,恨不能儘快掌握古箏演奏技能,打開藝術殿堂的大門,獲得更多的藝術享受。此時,他們真正把學習古箏視為一樁樂事,主動性、自覺性增強,不會輕易地放棄了。從目前情況看,青少年學習古箏者,由有趣進入樂趣的尚屬少數。樂趣進一步升華,就是志趣,其特點是高度的專一性和穩定性,強烈的創新欲和成就感。學習古箏的青少年臻達這一最高層次,享受藝術美的愉悅往往伴隨著堅強的信念、崇高的理想和遠大的志向,一心一意追求全面掌握古箏演奏技能基礎上的藝術發展和美的創造。這時,他們偏嗜古箏已愛不釋手,甚至將其視為一種事業,樂於面對和克服學習、探索中的艱難和挫折,力求有所建樹。當然,學習古箏有志趣者,為數更少,他們一般都有著良好的音樂秉賦,而對於廣大青少年,就不應強求了。三、關鍵在於對學習興趣的培養和導引古箏是我國民族樂器中的瑰寶,有著極強的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已走向世界,響遍五大洲,而大批選擇古箏的青少年卻缺乏興趣,或學習興趣難以持久,問題何在?筆者以為,除第一部分涉及的原因外,尚有:(一)青少年本身:1、閱歷淺,理解力不足,對學習古箏缺乏認識。陌生感勢必造成與古箏的隔膜。2、幼稚不成熟,隨意性強,感情容易衝動,善變無長性。一時心血來潮選擇了古箏,三分鐘熱度一過就想擱在一邊。(二)學生家長:1、無論強制獨斷型的,還是民主協商型的,讓子女學習古箏,出發點不一定完全正確,大都為了孩子升學時能加點「特長分」,進重點學校,或為孩子尋求一條謀生之路;即使希望孩子能經受藝術的陶冶,提高修養、凈化情操、開發智力者,也普遍要求過高,求之太切。因而,他們往往不給孩子留一點自由支配的時間,見縫插針,逼著孩子一遍遍地練,甚至機械地規定每天必須練習的次數,給孩子造成沉重的心理壓力,產生厭煩乃至畏懼情緒,將有趣的活動變成了精神負擔。2、撒手放羊型的,則對孩子學習古箏概不過問,使其興趣自生自滅。(三)教師:1、學生來源多,而真正古箏專業出身的教師緊缺。據報道:北京市甘家口少年之家,學古箏的有四、五百人,而教古箏的教師只四、五個,平均每位老師帶百餘學生,只能十幾人一班上大堂課,難作具體指導。2、教師隊伍中不乏魚目混珠者,有的根本沒有系統學過古箏,無法正確指導學生訓練,誤人子弟。跟著這樣的老師,基本功打不好不說,不規範的演奏習慣一旦形成,糾正起來都很難,別說再繼續發展了。3、有的教師也存在責任心不強、教學內容陳舊、教學方法欠科學、眼睛老盯著考級等缺撼。我們找出問題的癥結,關鍵是針對這些癥結採取積極措施,培養和導引青少年的古箏學習興趣。對此,學生家長和教師必須高度重視。作為學生家長,應正確認識青少年學習古箏的意義,端正支持孩子學習古箏的動機,降低期望值,杜絕強制行為,多些關愛和鼓勵。給孩子選教師尤為重要,一定要慎重調查了解,以免孩子跟錯人,走彎路。作為教師,更應盡心儘力,盡職盡責,唱好主角戲,特別要做到以下幾點:(一)打造好個人的品牌。古箏教師是傳授古箏演奏技能、啟開藝術殿堂大門、塑造青少年靈魂的實踐主體。國家教委在《全國學校藝術教育總體規劃1989年—2000年》中明確要求:「各級各類學校的藝術教師,必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熱愛藝術教育事業,為人師表,具有較為全面的本學科的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具備較高的道德和文化素質,掌握藝術教育的特點和規律,具有從事課堂藝術教學和組織、輔導課外藝術教育的能力。」對此,古箏教師不能例外,也必須在思想品德、學識能力、教學藝術諸方面努力打造自己。因為只有思想品德高尚、學識淵博、專業精通、能力強、教學藝術高超的優秀教師,才能贏得學生的尊敬、愛戴和信賴,潛移默化地影響他們,發揮為人師表的作用;才能憑藉自己的威望和魅力產生的巨大感召力,有效地指導學生圓滿完成學習任務。加里寧曾說:「可以大膽地說,如果教師很有威信,那麼這個教師的影響就會在某些學生身上永遠留下痕迹。」[3](P177)事實確實如此:在古箏教學中,學生跟著內心欽佩的真心關愛他們的教師,總是舒暢愉快、興緻勃勃,學習勁頭十足。教師對學生的指教和誘導,很容易轉化為他們的需要與實際行動;即使是批評和忠告,也能激發他們進取的決心和信心。有人曾以「你喜歡怎樣的音樂教師?你不喜歡怎樣的音樂教師?」為題進行中小學生調查,結果:「學生喜歡的音樂教師特徵集中起來排在前六位的是:教學方法靈活(37.2%),幽默詼諧(36.8%),唱得好(33.6%),知識淵博(31.3%),耐心平易近人(29.4%)和活潑大方(27.4%)。而學生不喜歡的音樂教師特徵更為集中一些,排在前六位的是:脾氣壞、不耐心(65.5%),諷刺人、打擊人(54.1%),教法少講課死板(41.5%),不公平偏向(38.9%),知識面窄(26.6%)羅嗦廢話多(24.7%)。」[4](P135)這也提醒、警示古箏教師,應時時處處嚴格要求自己,完善自己,讓學生認同自己,喜歡自己,樂於接受自己的指導和教誨。(二)因材施教。中小學一般不開設古箏課,青少年學習古箏,基本上都是利用課餘時間。他們從六、七歲的娃娃到十八、九歲的中學生都有,起步時間不一,箏齡長短不同,能力和水平參差不齊,再加上各自選擇古箏的情況、性格、心理素質、音樂秉賦等方面的差異,教學很難採取統一的固定的模式。這就要求古箏教師,必須摸清學生的全面情況,做到了如指掌,心中有數,並針對每人的實際,確定適宜的教學內容,選擇有效的教學方法,制訂科學的培養計劃。如七、八歲的娃娃,非常幼稚,自控力差,隨意性強;好玩,好動,好奇,好勝;音樂知識貧乏,審美態度尚未形成,選擇古箏往往出於新鮮有趣,聚精會神學習古箏最多只能維持20分鐘。對其施教,課時應控制在20分鐘之內,或穿插遊戲將50分鐘分為兩三個階段;內容要少而精,循序漸進,每次都有新鮮感;枯燥的基礎訓練應千方百計包裝得生動、形象,富有趣味;練習曲應短小,盡量改編啟用一些兒歌,使他們感到熟悉、親切。再如:對家長強制選擇古箏者,首先要多開導,使他們熟悉古箏,了解古箏藝術的歷史、現狀及其巨大的藝術魅力,消除陌生感、無可奈何的情緒和逆反心理,逐漸將注意力和學習興趣遷移、集中到古箏上來;其次是將學習古箏的意義及對個體本身的價值滲透到各教學過程中去,深化其認識和理解,進一步調動其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而教學內容的設置,應難易適度,要求不要過高,使其跳一跳能夠摘到果子,經常品味成功的快樂,有成就感;喜歡流行歌曲的,可酌情改編一些作為練習曲,增強當代性和吸引力。總之,因材施教這一古老的傳統,今天仍有著強大的生命力,應在古箏教學中發揚光大。(三)使青少年感知和理解古箏的藝術美。對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審美教育的核心,是審美的要點。指導青少年學習古箏,是不折不扣的審美教育,亦應把感知和理解古箏優雅、美妙的藝術美作為核心。就古箏藝術而言,所謂感知,即聽覺、神經系統和大腦對古箏演奏樂曲的直觀感受和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綜合的整體性把握;所謂理解,即以感性形式對古箏演奏樂曲深層意蘊的整體性感悟和把握。青少年只有具備一定的感知和理解能力,感知和理解到古箏的藝術美,感情產生共鳴,身心得到愉悅,注意力被古箏深深吸引,才能真正走出難奈的無趣,超越短暫的有趣,形成無窮的樂趣,臻達崇高的志趣。而青少年感知和理解古箏藝術的能力,先天的因素不能否認,但主要是後天形成的。對此,古箏教師起著至為重要的作用。究竟如何開啟和提高青少年感知和理解古箏藝術美的能力呢?筆者認為:1、多聽,使青少年具備有「音樂感的耳朵」。馬克思說:「對於不懂音樂感的耳朵,最美的音樂也沒有意義。」[5]即充分指明了問題的必要性。所謂多聽,既包括廣泛地聽古箏演奏乃至各種音樂,極力拓寬聽覺的感受領域,領悟古箏藝術的特徵及與其他音樂品類的異同之處;又包括反覆地聽同一首古箏曲演奏或其他音樂,特別是古箏名曲和正在習練的曲的名家演奏,增強音樂記憶力,有效地把握瞬間即逝的流動音響,將聽覺的印象綜合起來構成整體。如此廣泛而又反覆地聆聽,加強了感性經驗的積累,掌握了古箏藝術語言和表現手段的聽覺印象,並且對相當數量的樂曲特徵有了較深的感性體驗,就會逐步深入地感知和理解古箏藝術美。因為古箏藝術是純粹的聽覺藝術,它以特殊的有組織的樂音在時間上的流動,展示藝術美,抒發思想感情,表現生活的感受,要想感知和理解這些,只有靠耳朵聆聽。沒有聽覺的體驗,就沒有古箏的藝術美。總之,聆聽是直接感知和理解古箏藝術美的途徑,古箏藝術美首先為聽覺所擁有,在開啟和提高古箏藝術美的感受和理解能力的過程中,聽覺佔有主導地位。2、調動青少年的聯想和想像力。古箏藝術是表情藝術,有著內在的寓意和渾厚的意蘊。但是,古箏發出的樂音,儘管有精心編織的可感的旋律、節奏、和聲、音色、調性等,卻只是訴諸聽覺,既無空間造型性看得見摸得著,又無語義性與一定的概念或現實事物相對應;即使直接摹仿的自然界的音響,如獨奏曲《戰颱風》摹仿的風聲、《駿馬奮蹄》摹仿的馬蹄聲等,都深寓著象徵或暗示意義,不同於人們會不假思索地感知到它的對象是什麼的自然界真實的聲音。這就勢必導致了古箏藝術感情內涵的朦朧模糊性和多義性,也給深入感知和理解其藝術美帶來了難度。我們經常看到,有些人被古箏獨特的樂音所吸引,但又聽不出它所表現的內容,大有不知所云之感,其原因就是:在古箏藝術面前,人們認識實踐中遵循的單純理性支配下的邏輯思維活動失去了它的穿透洞察力。這時,衝破這一阻礙,溝通古箏語言與其深遠內涵的最有效的辦法,就是藉助於聯想和想像,將聽覺、神經系統、大腦直接獲得的信息、感受和審美經驗轉化為視覺形象乃至觸覺、嗅覺、味覺感知意象,然後理性思維在通感派生的綜合認知對象的基礎上,去接近樂曲的本質,把握藝術美。由此可見,聯想和想像是開啟古箏殿堂的一把金鑰匙。古箏教師一定要千方百計將這把金鑰匙交給青少年,調動他們在對古箏藝術直接感知的基礎上,在古箏樂音留下的自由廣闊的審美空間里,盡情飛騰自己的想像和聯想,構建可感的形象和意境,尋味不盡的內蘊,感受生命的律動,領略更豐富多彩的藝術美。由於興趣愛好、性格個性、情感氣質、文化修養和生活經歷的不同,青少年們的聯想和想像存在著差異,教師應予允許和肯定,不強行統一於自己的詮釋,但亦應注意引導他們尋找各樂曲的審美指向,以免胡思亂想,與古箏藝術風馬牛不相及。3、給予必要的講解和提示。受年齡、能力、情感和認知水平的限制,加之古箏樂曲又沒有文字依據可循,青少年感知和理解古箏藝術美,遠不如有歌詞的歌曲那麼容易,總給人種距離感。要彌補這一缺撼,縮短青少年與古箏藝術間的距離,古箏教師進行一些講解和提示是必要的。筆者認為,除對音樂基礎知識、古箏藝術特點、感知和理解古箏藝術的經驗和途徑概括介紹外,最需要的是使青少年對所涉獵的各具體樂曲的背景材料、作者的創作意圖、本體結構、風格特徵及流派歸屬等有具體了解。並注意在他們感知和理解古箏藝術美的過程中,及時畫龍點睛地提示審美指向、重點難點、精彩片斷和情感變幻以及音樂要素的表現作用等。當然,這些講解和提示,屬於理性知識,不能代替對古箏藝術美的感知和理解,但它卻可使青少年親近古箏藝術,為他們感知和理解古箏藝術美提供參照;而且,這些理性知識一旦融進具體的對古箏藝術美的感知和理解的實踐中去,也會發揮不可低估的驅動力。4、加強青少年的文學藝術修養。雖然,文學藝術的各個門類,都有自身的獨特性,但作為人類的生活和情感的藝術再現或表現,它們又有共同性,不乏相通之處。就古箏藝術而言:我們翻開任何一部曲集,都會發現,許多曲子是根據古今詩詞、戲曲、小說、歷史記載和傳說等創造的,諸如《孔雀東南飛》、《春江花月夜》、《蘇武牧羊》、《漢宮秋月》、《林沖夜奔》、《哪吒鬧海》、《打虎上山》、《草原英雄小姐妹》等,其題材和內涵都和文學藝術密切相關;電視中播放古箏名曲時,常常配上優美的風景風俗畫,把聽覺和視覺結合起來,展示其非凡的藝術魅力……當代著名的指揮家阿巴多在談到這類問題時說:「我認為了解音樂、繪畫和文學的各個方面是很重要的。……有時候我讀到的書或看到的繪畫中的某些東西之間是有關係的,會在音樂上對我有所幫助。」[6](P126-127)既然如此,加強青少年對文學、繪畫、戲劇、電影、舞蹈、雕塑等等的了解,很有必要。廣博的文學藝術修養,不僅僅有助於青少年進入直接相關的古箏樂曲的審美高層次,而且對古箏藝術美的感知和理解能力的全面提高大有裨益。(四)抓好基本訓練,走好通往古箏藝術殿堂的第一步。青少年利用課餘時間學習古箏,大都帶有一定的專業訓練色彩。不論他們選擇古箏出於何種目的,期待能熟練地演奏是一致的,這與學校以審美為目標的音樂教育之側重點不同。正因為此,青少年學箏伊始,就想進行箏曲演奏,對基本訓練不感興趣;而某些古箏教師,則往往迎合這一心理,減少了基本訓練,降低了要求,這是極不負責任的。豈不知基本訓練是通向古箏藝術殿堂的第一步,無法跨越,不下決心搞好,是永遠學不好古箏的。古箏的基本訓練,主要是識記和指法。識記,即讀譜、背譜,要求必須準確地辨識、感知古箏樂譜上的符號形式、表情記號和演奏指法等一切標記,不得遺漏,並牢牢地貯存在大腦中。這是正確熟練地演奏古箏樂曲的前提,實踐證明,青少年記憶力強,只要付出一定的勞動,都可以做到。而作為古箏最基本的演奏技法的指法,掌握起來就有相當難度了。這是因為:1、指法繁多。中國兒童考級委員會編《中國古箏考級教程》所附《古箏彈奏技法標記符號總匯說明》即開列出187種[7](P335-356),最常用的也有40種左右,全面掌握這些指法,絕非一蹴而就之事。2、每種指法都有嚴格的要求,技術性較強,只有反覆練習,動作到位,精確穩定,才能產生最佳效果。3、單項指法,需要合理地交換、聯結,整合為相關聯的自然、和諧、流暢的系列,要做到得手應心,更需百倍努力。總之,要熟練準確地掌握指法技巧,非下苦功不可。且不說成為一位古箏專業演奏者,需如何嘔心瀝血,即使做一名愛好者,要自如地操縱古箏,也得長期磨鍊。但是,青少年對古箏基本訓練不感興趣,實際上就是不願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練習古箏指法;某些古箏教師減少、降低了要求的,也正是古箏指法的訓練。這是違背學習規律的。要糾正這一偏差,切切實實把青少年的注意力吸引到古箏指法訓練上來,古箏教師責無旁貸:1、要千方百計使青少年明白,古箏指法雖然僅僅是古箏藝術的表現手段,真正的古箏藝術也不以賣弄、炫耀指法技巧為能事,但不講求指法,古箏就無所謂藝術了。古今中外器樂大師們都十分重視本專業的基本技能訓練,他們刻苦訓練基本功的典型事例,亦可堅定青少年練好古箏基本功的信念,鼓舞青少年拋棄急功近利的思想,踏踏實實、循序漸進地習練古箏各種指法。同時,在傳授具體指法及其整合時,應認真進行示範,一絲不苟地予以指導,並結合相關的練習曲及名曲鑒賞,讓青少年進一步實際體會這些指法在藝術表現中的作用。2、避免機械式的重複。練習是掌握古箏指法技巧的必由之路,重複是必要的。但是,教師和家長絕不能硬性地規定練習的時間和次數,強制青少年一遍又一遍地作機械運動。否則,勢必挫傷他們的興趣和熱情,形成精神壓力,使練習流於應付,不見長進,甚至不規範動作形成習慣,嚴重影響以後的發展。青少年練習指法的手,不是機械,其動作是受大腦神經中樞支配的,練習指法,與其說是訓練他們那雙手,不如說是訓練他們大腦神經中樞對手的動作進行調控。因此,指導青少年練習古箏指法,要特彆強調手腦並用。只有他們的精力高度集中,大腦神經中樞根據各指法要領、注意事項和練習情況,及時有效地指揮手的運作,嚴格校正不規範之處,才能提高效率,取得預期的效果。單項指法練習如此,複雜的指法整合更應如此。也只有練一遍有一遍明顯進步並得到肯定和鼓勵時,青少年才會堅定信心,增強興趣,滿懷熱情地練下去。所以有人反覆強調:「一百次錯誤的練習,不如一次正確的練習;一百次注意力不集中的練習,不如一次注意力集中的練習;一百次不動腦子的練習,不如一次動腦子的練習。」[8](P94)3、把指法訓練與審美結合起來。我們強調古箏指法重要,僅就古箏藝術美的表現手段而言,絕不能將其當作學習古箏的最終目的,而「重技輕藝」,或「先技術後審美」。如果古箏指法與審美分離,也就失去了它的作用和價值。因此,指導古箏指法訓練的過程,必須是與審美緊密結合的過程。古箏教師應把每項指法技巧,都與它的表現意義和審美內涵聯繫起來,使青少年切實從中認識、感受和體驗到美,激起更強烈的審美需要,主動、積極地進行訓練,在滿足審美需要的追求中,掌握指法技巧。同時,應從青少年的心理特點出發,根據訓練內容,結合專門訓練某些指法的練習曲,有針對性地選一些簡短、優美的曲目或名曲片斷,增強訓練的趣味性,力避單調、枯燥和呆板。古箏指法練習,是經常不斷的事,難以一役而畢其功,即使學有所成,一日不練也手生,還應注意結合藝術實踐,堅持不懈地練習,進一步精益求精。當然,此時與初練時不同,演奏者已將側重點由技巧轉移到藝術美的展現與創新上來了。(五)讓青少年走出封閉訓練的小天地,常在家長和親友面前表演,並適當參加公開的演出、比賽和考級等。這些音樂實踐,可激發青少年的表演欲、競爭意識和榮譽感,調動他們學習古箏的積極性,不僅有利於克服表演時的羞怯緊張心理,鍛煉膽量和應變力,而且有利於保持持久的學習興趣。以上關於「古箏熱」中潛伏問題的思考,滲透著筆者教授古箏的體會,偏狹淺陋之處,敬請方家賜教。
推薦閱讀:

「九天攬月」潛伏強勢啟動點
福特潛伏戰
家賊難防:鄱陽小股長貪污近億潛伏多年潛逃
男子潛伏寺廟做義工 分4次盜走功德箱內4千餘元
國產諜戰劇中的八部經典之作,《潛伏》只能排第三

TAG:思考 | 青少年 | 少年 | 古箏 | 潛伏 | 問題 | 關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