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方華:呼格冤案終得昭雪,但良知還在路上

  今天上午,內蒙古自治區高級法院對呼格吉勒圖故意殺人、流氓罪一案作出再審判決,撤銷內蒙古高院1996年作出的關於呼格吉勒圖案的二審刑事裁定和呼和浩特市中級人民法院1996年對呼格吉勒圖案作出的一審刑事判決,宣告原審被告人呼格吉勒圖無罪,並向其父母送達了再審判決書。

  儘管人死不能復生,但沉冤十八載的呼格吉勒圖終於恢復無罪之身。看到這個消息,想像呼格父母的心情,一時間內心怒濤翻湧,難以止息。

  呼格吉勒圖本來並無出頭之日。但在他被執行死刑將近十年之後,一名強姦殺人慣犯落入法網,他供認的第一起強姦殺人案,就是被呼格吉勒圖「替死」的那樁案子。從那之後,媒體多次刊出報道,指出呼格案可能為冤案,呼格的親屬也一再申訴。從內蒙古政法系統一度傳出消息說,當地政法委複核組已經做出了「呼格案確實是冤案」的結論。儘管如此,在長達八年的時間裡,呼格案卻始終未能進入再審程序。

  不可否認,呼格吉勒圖含冤而死的確有著特殊的時代背景。呼格案發生時,正值第二次全國「嚴打」,各級政法機關重拳出擊,嚴厲打擊嚴重刑事犯罪行為。呼格被認定為犯罪嫌疑人之後,僅僅兩個月就被執行死刑,呼應的正是「從重從快」的時代節奏。

  儘管如此,呼格案仍有很多值得檢討的地方。從已經披露的少量材料看,當地警方在辦案的過程中,存在明顯的炮製冤案的做法,如製造偽證等。在真兇出現之後,原本被保存的精斑等證據又神秘消失,表明有人刻意消滅證據,阻礙案件重審。內蒙古有關方面也曾努力推動案件再審,卻總是無疾而終,更顯示冤案平反的阻力十分強大。從這樣的脈絡可以看出什麼呢?那就是,不僅冤案的形成帶有某種系統性,冤案的擱置同樣是「合力」的結果。

  但更沉痛的教訓還不在此處。從那些已經被披露和被糾正的冤案來看,無論是案件辦理過程中,還是在真相大白於天下之時,都很少能夠看到良知的出場。有的案子,從一開始就十分可疑,辦案者、公訴人乃至法官也許都明白案情有假,都明白當事人是被冤枉的,但還是聽任悲劇的發生。很少聽說有某個辦案的人憑著良心和道德,勇敢地提出質疑。在冤案歷經重重磨難最終得以昭雪之後,同樣看不到任何人做出公開的懺悔。為什麼良知那麼罕見?或者說,為什麼良知被雪藏得那樣深,以致於它無法顯露短暫而微弱的光芒?

  良知在司法領域該有怎樣的位置,是一個長期被忽略、被遮蔽的課題。既然法律都是明確的條文,既然司法有著嚴格的程序,法律的運作跟良知又有什麼關係呢?看起來,法律人只要熟悉法律就夠了,只要遵守程序規則就合格了,但事實並非如此。一切由人運作的系統,往往都帶有人性的複雜與晦暗,系統與人性始終存在某種調適的關係。如果良知缺席,或者說,如果良知被系統所驅逐,系統就更容易被陰暗所控制。所有的冤案,固然有法律體系本身的問題,但何嘗不與人性之光的沉淪有關呢?沒有了良知的制約,作惡者得以從容作惡,並且從作惡中獲得好處。作惡者竊踞高位,良知從此更無存身之所。

  為了恢復良知在司法領域的位置,作惡者就必須受到懲處。每一起冤案平反,都應該立即啟動對作惡者的行政追究和司法追查,並且把結果昭告天下。司法系統應該打開幽暗的大門,讓風吹進去,讓陽光照進去,把積弊和污垢清洗出來,否則就無以承擔維護公平和分配正義的職責。

  呼格案和聶樹斌案,是長期受到社會質疑和法學界叩問的典型案例。呼格案的平反,聶樹斌案的複查,讓整個社會清晰地看到了依法治國的堅定腳步。那些試圖阻擋這一歷史進程的人,只可能被淘汰出局。

  讓含冤者安息,讓怨憤者平靜,讓沉淪者警醒。正義雖然有時遲到,但它從不缺席。


推薦閱讀:

大明皇帝平反冤案
「明君」身上也有污點︰李世民炮製的四大冤案
武則天看此書後自愧不如,狄仁傑看後不敢喊冤,製造冤案經典之作
「明君」身上也有污點:李世民炮製的四大冤案

TAG:在路上 | 良知 | 冤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