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里的悲情英雄---張任
07-11
喜歡三國的朋友,大多是因為看了一個叫羅貫中的作家寫的一部小說——《三國演義》,在演義里,張任是個龍套人物,之所以不少讀者還記得他,大概因為他殺了龐統。記得小時候看《三國演義》,每每看到落鳳坡時都忘不了大罵張任,因為那小說里,大耳怪劉備才是正統。 張任,男,蜀郡人(應該就是現在的成都)。三國時代,說到白馬銀槍的酷哥,人們立刻就會想到趙雲,理解再深一點的,還會想到公孫瓚。其實,張任也是一位白馬銀槍的勇將,細細算來,他還是趙雲的師兄,同為武術大師童源的徒弟,憑藉那一條百鳥朝鳳槍硬是坐穩了益州第一勇將的位子。順便羅嗦一句,童源還有一個徒弟,就是把曹阿瞞玩爽了的宛城侯張綉。 當年大耳怪帶著他的人馬來到益州時,張任是州從事,屬於地方上的高級幕僚。張任作為益州的將領,是堅決反對大耳怪入蜀的,而且多次勸說他的老闆劉璋,大耳怪不是個好東西,和那個在漢中搞邪教的張魯本質上沒什麼區別,早晚要對我們下手。但劉璋哪裡肯聽,還是迎來了劉備。 或許是益州進得太容易了,容易的有點讓人不好意思,大耳怪居然下不了決心殺劉璋。龐統是個明白人,他當然知道劉璋是一定要殺的,於是準備搞個飛機,弄死劉璋。但大耳怪覺得人心還沒有收復,堅決不同意。張松來勸,也被拒絕,兩個姓劉的玩了一百多天,各自散了。 《三國演義》在這裡還描寫了一段「鴻門宴」,說兩個姓劉的吃飯,龐統提前準備了一百個刀手埋伏在門外,吃飯時他給魏延發了個暗號,意思就是你把劉璋做了,我的刀手馬上就進來逼其他人投降。魏延也是明白人,立刻提了把劍跑到場子中央說:「大家吃飯多無聊啊,我給大家表演個節目吧。」接著就開始刷刷刷的舞劍,朝劉璋而去。此時,劉璋一邊的張任毫不畏懼,拔劍要與魏延對砍,說那才是好節目。這下好了,雙方的武將紛紛拔劍,說對砍多單調啊,還是群砍好。眼看就要開砍了,大耳怪開始仁義了,說好好吃飯吧,都是哥們兒,別砍來砍去了,於是作罷。 張任臨危不懼,劉璋「鴻門」脫險。 多說一句,這個故事我在諸多史料上都沒有找到,不知道是不是羅大爺編的,姑且放在這裡給大家玩味。 大耳怪入蜀第二年,殺了益州水軍頭子楊懷,收編了他的部隊,正式和劉章決裂了,率領大軍朝成都而來 講到這裡,就不得不停下來說說當時的環境。大耳怪當時的軍隊倒也不是十分的多,而且很多部隊要在荊州防禦阿瞞,天神一般的諸葛亮和關二哥也都不在,亡命徒張飛趙雲在陪弱智阿斗,也不在益州,所以軍事優勢也不是大到不可戰勝。但是劉璋手下的文官,特別是一些我們耳熟能詳的人物,張松啊,法正啊什麼的,別看這些傢伙在演義里是個人物,在三國志遊戲里屬性還不低,但用今天的話說,全是漢奸。早在劉備入蜀時就是一副買主求榮的嘴臉,吳書曰:備前見張松,後得法正,皆厚以恩意接納,盡其殷勤之歡。因問蜀中闊狹,兵器府庫人馬眾寡,及諸要害道里遠近,松等具言之,又畫地圖山川處所,由是盡知益州虛實也。 《三國演義》里也提到過,益州百官「思得明君」,直白點就是叫大耳怪發個話,然後大家就把劉璋做了,以後就拜你做大哥了。可見當時要想當一個忠於劉璋的人是多麼危險和艱難。 這個時候,西蜀大將張任就被推到了歷史舞台的最前沿。 作為即將出征的大將,先看看他所處的環境,內部,忠心為主的王累倒懸於城門上勸諫劉璋不要迎接劉備入蜀,然而不被聽從,有心勸諫的黃權也被劉璋氣得哇哇大哭,劉璋身邊的那幫漢奸則異口同聲的鬧著「思得明君」。外部,魏延、黃忠、龐統是什麼角色我就不羅嗦了。總之一句話,蕭牆之內禍害頗多,蕭牆之外強敵林立。 首戰於涪,告負。退守棉竹。這個時候的劉璋軍還不算完蛋,但不知道什麼原因,張任沒能在棉竹有所建樹,守衛棉竹的是益州的二號軍事強人李嚴,這個傢伙是劉璋派來的棉竹最高長官。結果李嚴也是個「思得明君」的角色,還沒打就率部投降了,讓大耳怪的軍隊進一步壯大。張任被迫退到雒。 當時楊懷、高沛已死,李嚴投降。益州只剩下張任一員大將了。 什麼叫英雄?古人云:摧鋒於正銳,挽瀾於極危。 張任退守雒城,大耳毛賊,怎麼能欺我蜀中無人,硬是在雒城和劉章的兒子劉循一起,擋住了大耳怪(正史上,劉璋的兒子還是不錯的)。演義對這段故事的描寫得相當精彩,落鳳坡一戰射殺龐統,擊潰魏延,重創了大耳怪集團。當然演義里這麼寫只是為了突顯後來趕來的妖魔——諸葛亮。 接下來的故事就有點殘忍了,大耳怪招來了諸葛亮,諸葛亮帶著張飛、趙雲。三個天神人物逆江而上,進攻雒城。 首先是破了嚴顏,嚴顏本來很有骨氣,「西蜀有無頭將軍,沒有投降將軍」。但估計是歲數大了不清醒,被張飛幾句話說得暈頭轉向,就降了。 嚴顏投降後還當了個勸降官,就是類似於鬼子的翻譯官,滿嘴叫著「交出共匪,良民大大地」。於是整個西部戰線統統投降,一時間大家相互問候:「今天你降了嗎?」 這個時候,張任已經是回天乏術了,劉備手下的精銳,除了關二哥和尚未入伙的馬超,都齊集雒城(還包括掛了的龐統)。 在雒城打了幾場,大耳怪的精銳和張任玩車輪大戰,不管演義里怎麼個吹,總之大耳怪一時半會兒還就是進不了雒城。直到張任手下的將領降的降、死的死,基本拼完了。 最後的故事發生在雒城外的金雁橋,用現在的話說,叫「由於叛徒的出賣」。投降的人太多了,諸葛亮通過這些人把天時、地利、人和算了個底朝天。張任獲得了成都的援軍,出城作戰,結果中了埋伏。終於在金雁橋被諸葛亮俘獲了,隨後雒城也被那個天神解放了。 《益部耆舊雜記》上寫了張任的結局,「先主聞任之忠勇,令軍降之,任厲聲曰:老臣終不復事二主矣。乃殺之。先主嘆惜焉。」 縱觀大耳怪取西川的戰爭,張任的處境可以用兇險二字來形容,內有逆臣投敵、主公軟弱,外有劉備大軍。用兵要面對魏延、黃忠、張飛、趙雲。用計要提防諸葛亮、龐統、法正。這種環境下,張任射殺龐統,屢挫魏延,陪大耳怪在雒城玩了一年多,戰敗後「老臣終不復事二主矣。」長眠金雁橋邊。英雄謝幕,倍感傷懷。 後代戲劇里還有一出"金雁橋",張任的形象乃頗為雄壯,劇目中張任計誅龐統,鬥智諸葛,力戰黃,張,趙,魏,最後力竭被擒,寧死不降。 後人詩評:烈士豈甘從二主,張君忠勇死猶生。高明正似天邊月,夜夜流光照雒城。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