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創新不應當迴避「中國模式」問題

理論創新不應當迴避「中國模式」問題2013-10-08 10:37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我有話說有2人參與

  作者:程偉禮

  內容摘要:「中國模式」命題最早是鄧小平提出來的。在鄧小平的心目中,「中國模式」的本質應歸結為「全方位改革開放」的「章程」,是中國進一步改革開放的「藍圖」。從世界文明演進、現代化內涵到社會主義發展看,從「中國道路」向「中國模式」的演進具有歷史必然性。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的體制目標看,「中國道路」向「中國模式」演進有十大理由,因此,理論創新不應當迴避「中國模式」問題。國際學術界已出現一個「中國模式」研究的熱潮,在「中國模式」問題上「失語」,就意味著失去中國的明天。

  關 鍵 詞:中國模式;體制改革目標;話語體系;中國道路

  「中國模式」命題最早是鄧小平提出的,不是外國人提出來的。他把「中國模式」詮釋為道路、制度、方針和政策的總和,把「中國模式」的本質歸結為全方位改革開放的「章程」,揭示了「中國模式」的創造性、時機性、全面性、關鍵性和堅定性等五大特性。當前,在「中國模式」的討論中所出現的傾向性問題,證明「中國模式」討論離不開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引領。

  一、「中國模式」是世界社會主義研究的必然趨勢

  「中國模式」研究涉及世界社會主義研究的歷史進程。最早提出「後社會主義」概念的是美國北卡羅來納州杜克大學歷史系教授阿里夫·德里克。他早在1989年《關心亞洲學者學報》第21卷第1期就發表了題為《「後社會主義」:反思「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文,明確把改革開放後的中國稱為是一種「後社會主義」,主要是與傳統的社會主義概念相區別。他認為「後社會主義」並不意味著社會主義的終結,而是社會主義的原有概念陷入矛盾時,試圖以創造性的方式反思社會主義;他堅決反對一些西方學者因為中國在改革開放中吸收了資本主義因素,就得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際上是資本主義的結論①。他指出,「後社會主義」是這樣一個歷史階段,在這個歷史階段中,社會主義提供了一條可以取代資本主義的發展道路,但不再有統一的理論,而帶有各國的特色②。在德里克看來,中國選擇社會主義有它的特殊理由,社會主義已經成為民族形象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何認為中國當前的發展道路是資本主義的說法,都是脫離實際的。然而,他又認為,中國已將社會主義扭曲得難以辨認,中國的發展前途未必是社會主義。他之所以對中國的社會主義前途感到「捉摸不定」,主要原因是,他認為中國現階段「理想同現實隔離」,雖然社會主義的理想仍被視為最終目標,但「對制定現實政策不再起直接作用」。他認為,像中國這樣的社會主義社會,向資本主義開放創造了一些新的發展可能性,其中之一就是擁有了更大的選擇緊急發展手段的餘地,甚至比資本主義的選擇餘地還要大。在存在著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條件下,社會主義不再向資本主義挑戰,而是謀求容納資本主義,通過「非資本主義的發展」實現受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制約的發展目標。他的高明之處,就在於清醒地意識到後社會主義的前途,並不取決於社會主義對未來有什麼理想,而取決於當代資本主義和「實際存在的社會主義」之間為爭奪未來而進行的全方位鬥爭③。在這裡,阿里夫·德里克實際上已經涉及「中國模式」的基本概念。

  在西方資本主義社會裡,明確提出「中國模式」的則是被稱為「後馬克思主義」者的弗雷德里克·詹姆遜,他在講到中國發展模式的價值問題時,詹姆遜以極大的熱情鼓勵說:「我認為中國會有較好的條件,至少國家政體還在使用馬克思主義語言,還存在公有制等等。這些都是中國的歷史造就的。所以,我想很顯然,相對於美國來說,中國的環境更有利於接受進步的思想。但是,我想有很多內部和外部的勢力正試圖阻撓中國的發展進步。比如,美國就不希望你們成功,不希望你們創造一個新的模式。但我相信中國也有一些人不想要什麼新模式。他們寧可要金錢、消費等等。所以,我想不管怎樣,一定形式的鬥爭是必要的,也就是說,我們必須揭露這些勢力。」④系統闡述「中國模式」的則是喬舒亞·庫珀·雷默的《北京共識》,2004年5月11日英國著名思想庫倫敦外交政策中心發表了他的一篇論文,題為《北京共識:提供新模式》。該文對中國20多年的經濟改革成就作了全面理性的思考與分析,指出中國通過艱苦努力、主動創新和大膽實踐,摸索出了一個適合本國國情的發展模式。他指出,「北京共識」的構成有三個定理:第一定理,就是使創新的價值重新定位。第二定理,是要求建立一種將可持續性和平等性成為首要考慮而非奢談的發展模式。第三定理,就是自主理論,「使用影響力把想要踩踏自己腳趾的霸權大國挪開」,這是一種十分重要的安全理論。

  由此可見,「中國模式」是當代中國人最偉大的創造,況且當前需要有新的理論概括來提振我們的政治勇氣和理論勇氣。「中國模式」內涵問題已經在國際上形成了一個不小的研究熱潮,出現幾十本專著和上千篇論文,所謂「中國理論和學術話語權」不能不回答這場國際討論所涉及的基本理論問題。今天對於「中國模式」的研究已經涉及改革開放的成功不僅僅歸結於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與市場經濟運行方式的結合,而且涉及中國不同於歐美各國的獨特的社會政治體制特點,譬如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效率優勢、中國共產黨的政治組織優勢、改革開放形成的制度創新優勢以及中國文化傳統兼容並蓄的文化包容優勢等,我們可以而且應當抓住這一機遇,展示中國理論和學術話語體系的創造和智慧。

[責任編輯:蔣正翔]
推薦閱讀:

趣味攀爬,混搭or創新?
建築與風水學知識講座 易學的繼承與創新
創新金融科技產業交流會,粵港澳大灣區博士論壇主席紀元控股張銘博士分享
從「模仿式」進步到「顛覆性」創新
第三屆國醫大師列傳——盧芳:中體西用創新葯,醫教合一育桃李

TAG:中國 | 創新 | 理論 | 模式 | 問題 | 國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