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從出生起就有情緒了,這事寶媽得處理好,不然影響他一輩子

當你的孩子有情緒問題出現的時候該如何處理?孩子有情緒很正常,關鍵家長們要怎麼疏導孩子呢?其實媽媽就是孩子最好的心理疏導師。

當我們找到事情的源頭,找到真正的情緒感知,和自己聊聊,捋順了自己的心情,也就捋順和孩子、和伴侶、和親人、和世界的關係。

最近的天實在是太熱了,持續的高溫帶來的是和酷熱程度不相上下的暴躁情緒,天乾物燥小心發火。

絕大多數人,在面對生氣和憤怒這兩種極端情緒時,通常都束手無策繳械投降,淪為情緒的奴隸。

先說孩子,新生兒都是伴著「哇哇」的啼哭聲降臨在這個世界的,從溫暖的子宮初來乍到陌生環境,雖然已經實現和母體的分離,他仍舊不知道「我」是什麼,在他眼裡,媽媽就是「我」,他的感覺、情緒和需求都要通過媽媽來獲得確認和反應。

新生兒在最初幾個月里,大哭就是最常態的情緒流露,很多新生兒媽媽會感覺,孩子經常會聲嘶力竭的大哭,雙拳緊握全身發紅,甚者會渾身抽搐,這特別像我們成年人憤怒至極的表現。

幼兒自身存在有大量無法忍受和無法處理的原始情緒,比如,當孩子感覺到飢餓、身體不適、不安全感時,這些情緒很容易就能讓他瞬間崩潰,他只能把這些無法負荷的負面情緒扔給我們,讓最親近他的人來處理。

即使是很多人成年以後,仍舊無法忍受和處理各種情緒問題,一旦脆弱的內心秩序被打破,隨即崩潰到無法自拔,只有把這些負面情緒扔到最親近的人身上才能緩解,比如有血緣關係的親人、孩子、夫妻。

歸根究底,很多成年人遇到的種種問題不是解決技巧的缺失,而是對於情緒的控制,解決問題首要的就是解決情緒。

孩子要如何解決情緒問題,他需要不斷藉助成人去學習理解什麼是情緒,以及如何分辨情緒併合理處置情緒。

媽媽在幫助孩子做情緒管理時的角色尤為重要。

當孩子把無法處理的情緒擺在我們面前的時候,媽媽通過接納並處理這些孩子投射來的情緒,經過再次「加工」還給孩子,如此往複,最終就會形成孩子內心完整而又穩定的心理結構。

自古有句古話,「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個「看」,其實就是預見,預見的依據並不是孩子掌握的技能、知識和本領,而是孩子心理發展的規律,孩子年幼時期的心理特點和個性傾向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初現雛形。

所以,孩子在這個階段如果沒有在家長那裡得到正確的情緒反饋,他就無法理解和體驗到正確的情緒表達,這些未被處理的情緒,最終會以更加失控和混亂的方式釋放出來。

很多成年人面對無法處理的情緒的時候,往往選擇迴避逃避的方式來處理。

無論是悲傷還是憤怒,我都無法面對,既然我解決不了,也沒有人幫我解決,那我就把他鎖在內心深處,不去想它,就像什麼都沒有發生一樣。

事實上,這些情緒一直存在,只是被壓抑了起來,短時間看起來相安無事,但同樣被鎖起來的,還有處理事情的主動性和克服困難的鬥志,以及面對生活的勇氣和活力。

長期壓抑情緒的結果就是一個個循規蹈矩欠缺情感的成年人,而困擾現代成年人的種種失眠、抑鬱等等心理問題同樣也有跡可循。

為人父母的職責之一就是為孩子建立起完整穩定的心理結構,這也是避免讓孩子日後免受情緒之苦的必要過程。

在孩子眼裡,任何一件無法完成的小事都能讓他體驗到挫敗,任何一個處理不了的問題都可以讓他脆弱的世界觀崩塌,如果為人父母明白孩子內心經歷了什麼,就會更加容易接納孩子的情緒,通過我們合理加工處置得到的情緒反饋,就像是在給有害的情緒消毒,父母就是孩子的情緒「消毒櫃」,把混亂不堪無法忍受的情緒變為清晰明了可以忍受的情緒。

《頭腦特工隊》就是這樣的一個故事,父親因為工作原因舉家搬遷到舊金山,萊莉只得和熟悉的生活說再見。和所有人一樣,萊莉也是被五種情緒共同支配——快樂、恐懼、憤怒、厭惡和悲傷。這五位情緒們居住在萊莉腦海里的控制中心,在那裡他們可以通過適當調配來指導萊莉的日常生活。然而搬來舊金山,全新的環境與生活都需要萊莉適應,混亂漸漸在控制中心裡滋生。雖然快樂情緒「樂樂」是萊莉最主要也最重要的情緒,她嘗試著解決爭紛,但如何才能更好適應新城市、新家與新學校還是讓情緒之間產生了衝突 。

最終,萊利學會了如何正視自己的負面情緒,而情緒們也學會了共用控制台參與到萊利的成長當中,特別是「樂樂」認識到了接納全部情緒的重要性,明白了要讓萊利真正快樂就是要釋放情緒面對生活,也真正接納了悲傷情緒「憂憂」,因為,快樂不是生活中的全部,悲傷不可怕,掩蓋悲傷才最可怕。最後,萊利的核心記憶球也從單一的快樂金黃色,變成了,各種情緒顏色混合的彩色球。

只有知道了自己正處在哪種情緒狀態,才能與自己的情緒和解。

不僅是對孩子,對父母同樣重要。

如果媽媽在遇到焦躁、失落、沮喪等各種負面情緒時,不忙著轉嫁怒氣,而是給自己一點時間去自省,覺察到自己不斷


推薦閱讀:

《小兒積食辨證與處理》用戶反饋
教你如何建立人脈並將人際關係處理的得心應手
【案例說法】販毒人身上起獲的毒品如何定性處理?
婆媳關係沒處理好,家差點沒了

TAG:情緒 | 嬰兒 | 影響 | 出生 | 處理 | 寶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