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霍姆林斯基德育思想之初探
引子 2004年5月15日晚上7:30,第一屆「五四杯」中學青年校長論壇和青年教師論壇在翔宇教育集團隆重舉行,江陰華士實驗學校校長吳辰女士在會上應邀發言。充滿激情的吳校長主要介紹了華士實驗學校是如何從一所名不見經傳的農村中心小學發展到現在被授予江蘇省實驗小學、江蘇省模範學校的成長之路。同時,也大致介紹了一下她個人的一些經歷:做過鄉下小學代課教師,任過班主任、輔導員,當過教導主任、副校長,現在是校長兼書記。她把自己的教育理念歸結為:「家園」是溫馨的,家園中充滿關懷,「師生結伴成長」、「同心同行同樂」是家園最美的圖畫。理解人、關注人、發展人。教師服務於學生,校長服務於教師。大力發展校辦企業,為學校的發展創造雄厚的物質基礎。 最後,吳辰校長還欣喜地告訴大家:「我很高興,我去年到了烏克蘭,到了蘇霍姆林斯基執教的地方,我圓了一個夢!」 受吳辰校長圓夢思想的激勵,我們現在也可以欣喜地告訴大家:經過艱辛的勞動,我們終於把蘇霍姆林斯基的德育思想歸納了出來!也圓了一個夢! 當然,我們要先聲明一下:因為我們手頭所能接觸到的蘇霍姆林斯基著作既有限且都是中譯本(翻譯過來自然會與原著有所不同),再加上我們自己的時間、水平有限,所以對蘇霍姆林斯基德育思想的研究只能說是初探,還比較膚淺。記得行為主義心理學創始人、美國心理學家華生說過一句名言:「做夢都是真的,但說夢未必都是真的!」但願我們的研究能成為做夢的一部分吧! 一關於德育的地位、任務和內容 一般說來,德育是教育者培養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動,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紀教育和道德教育的總稱。它包括家庭德育、學校德育、社會德育等形式。學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發展的規律與需要,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施加社會思想道德影響,並通過受教育者品德內部矛盾運動,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動。我國的德育既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條件和保證,也是青少年兒童健康成長的條件和保證,還是實現教育目的的條件和保證。蘇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前蘇聯五六十年代著名的教育實踐家和教育理論家,繼承並發展了馬卡連柯的教育思想,他認為教育的目的在於「使每個青年男女都能在道德上、智力上、實際能力上和心理上作好勞動的準備,發展他們的個人素質、意向和才能」;「學校教育的理想是培養全面和諧發展的人,社會進步的積极參与者」;全面和諧發展教育包括智育、體育、德育、勞動教育和美育;這幾方面教育各有其相對獨立的職能,德育是全面發展教育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其最主要的任務是培養意識,也就是形成世界觀、道德方面的概念、觀點、信念以及多方面的含有道德意義的行為動機。他認為全面和諧發展教育呈現為一個統一的完整過程,不應分出先後主次、第一第二。他所闡述的德育內容比較廣泛,包括培養科學世界觀和共產主義信念、道德、勞動態度、以及愛國主義、集體主義、自覺紀律、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精神,誠實、正直、原則性、英勇無畏的精神等等。在《帕夫雷什中學》一書中,蘇霍姆林斯基說:「我們認為,教育工作的目的在於使每個青年男女都能在道德上、智力上、實際能力上和心理上做好勞動的準備,發展他們的個人素質、意向和才能。我們在努力使我們的學生在友誼和同志感情的基礎上、在尊重每個真誠的人所具有的一切真正的人性的基礎上,建立具有高尚道德的美的關係。」「學校教育的理想是培養全面和諧發展的人,社會進步的積极參与者。全面和諧的發展,意味著勞動和人在各類活動中的豐富精神的統一,意味著人在品行上以及同他人相互關係上的道德純潔,意味著體魄的完美、審美需求和趣味的豐富及社會和個人興趣的多樣。能力與需求的協調賦予人充實的精神生活,可以使他體會和感受其中的幸福。和諧的發展意味著人顯示為:第一,是社會物質生產領域和精神生活領域中的創造者;第二,是物質和精神財富的享用者;第三,是有道德和文化素養的人,是人類文化財富的鑒賞者和細心的保護者;第四,是積極的社會活動者、公民,最後,是基於崇高道德的新家庭的建立者。」 「和諧全面發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集體中的生活、勞動、學習和相互關係——所有這一切,我們都竭力使它都受到崇高道德理想的鼓舞。要實現全面發展,就要使智育、體育、德育、勞動教育和審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滲透和相互交織,使這幾方面的教育呈現為一個統一的完整過程。」在《怎樣培養真正的人》中,蘇霍姆林斯基還說:從小起和在青少年那段漫長的小路上,我力求讓學生們感到,他們的生活價值中最首要的物質福利,不是對衣服、住宅、美味佳肴的關心,而應當是智力生活的歡樂。我們號召自己的學生們,要為共產主義理想而生活、學習、奮鬥,這絕不是老生重談。這絕對是為了每個人的公共福利和幸福。我認為一個特殊的教育任務,就在於去除掉青少年思想意識中的那種虛幻的市儈般幸福的理想。我對青年男女們講《什麼是真正富有》的故事,故事迫使他們去思考財富的真正含義。學習不應該只局限於為未來而積累知識。我們教學的目的,應當去創造我們社會最重要的財富——人。只要我們想去培養出真正有淵博知識的人,學習就應當成為今天年輕人積極的、有思想性的、公民的生活。
……
課桌旁的公民生活意味著什麼呢?這意味著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培養自己具有一種對待知識、對待科學的態度,這種態度會使一個人相信他是作為一個為共產主義的理想與敵對的意識形態進行毫不妥協的戰士、作為一個愛國者、勞動者、軍人而處在社會生活之中。思想工作與教學的統一,這就是教學過程中的教育。培養對知識、科學、勞動的列寧主義的態度以及課桌旁的公民生活,則是我們對青少年的整個教育工作中最複雜、最細微的工作。
二關於道德信念的形成與培養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道德信念是道德教育的最終結果,是衡量一個人的精神面貌及其品行中思想和行為一致、言論和行動一致的主要標誌,是道德的最高目標道德信念,是道德發展的最高目標,是頂峰,要做到道德習慣和道德意識的一致,才能達到它。道德信念的形成是一個長期、複雜的過程;在道德信念形成和培養過程中,知識有重要的作用,但「沒有情感,道德就會變成枯燥無味的空話,只能培養出偽君子」。
在《帕夫雷什中學》一書中,蘇霍姆林斯基說:「情感,是道德信念、原則性和精神力量的核心和血肉。沒有情感,道德就會變成枯燥無味的空話,只能培養偽君子。正是由於這個原因,形象地說,由道德概念通向道德信念的甬道是以行為和習慣為起點的,而這些行為和習慣則是充滿深切情感並含有孩子對待他所做的事情的個人態度。只有我為他人做好事自己並不受益,只有當我不止一次地體驗過自己不受益而為他人做好事的快樂、這種僅僅由於做了好事而感受到快樂的時候,我才會在有人做壞事而於我毫無損害的情況下,也把它當作自己的不幸來感受和體驗。我們在教育工作實踐中遵循的就是這樣的原則,從而達到行為和思想的一致。」
如何培養人的道德情感呢?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一般地說,要少空談那些熱愛人們的詞語,而多做一些實際的事,滿腔熱誠地投入生活中去,參加去創造歡樂,這一些應當成為道德教育的準則。教育的理想就在於使孩子們去為他人奉獻自己的精神力量,並把這種奉獻作為一種隱秘的、不可侵犯的東西藏在心間。
有一次,我們到森林中去。林中樹叢茂密,有的地方只有一個狹窄的小道。有一個男孩絆了一下險些摔倒,恰好這個地方的路旁有一個坑。我們都停住了腳步。我向孩子們建議道:咱們把坑添上吧,這個坑就在路的旁邊多危險啊。孩子們問道:要知道我們再不會到這裡來了,幹嗎我們去填它啊?這件事迫使我對多樣的利己主義的沉思。在教育孩子35年來,親自目睹許多事件,我利用這些事件就是為了教孩子們去學會怎樣為他人而活著。有關這些事件的故事,都給孩子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一向認為有一點極為重要:那就是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他的童年時代就體驗到那種先天下人之憂而憂的心情。每當兒童減輕某人的命運、遭遇、生活負擔之後,會體驗到一種幸福,只有在那時歡樂才會使童年變得高尚起來。我組織孩子們給可憐的伊拉寫了一封信。我極力使每個孩子們都能把自己的心裡話和自己的情感傾注到這封信里。幾年來,我的學生們一直都在關心著那些在生活上有著艱難困苦的人。關於如何培養孩子懂得奉獻,蘇霍姆林斯基認為:要善於同孩子們談奉獻,這條教育上和做人的哲理的重要性是難以估量的。要使孩子們養成奉獻的習慣,這意味著首先要教會孩子去觀察生活,觀察人們,觀察你周圍的那些事物,理解你周圍的在某種程度上與你有關的一切,而且不僅僅去理解這一點,還要用心靈去感受,這樣才能成為一個不能容忍冷漠的人。我們在果園裡看到了一根被折傷了的蘋果樹枝。是大風把這棵蘋果樹吹傷了,不是人為地把它折損,但我們不能從旁走過。就在似乎一切都是在不知不覺去做的那些地方,義務感則特別重要。孩子們可能冷淡地看了看懸在空中的樹枝,從旁而過。而我們停了下來,把受傷的樹枝包紮好,孩子們既感到高興,又感到不安。我們在鄉村大街上行走,在商店旁邊看見一位哭著的老大娘,我們也停了下來,了解出了什麼事,並去幫助老大娘。我們把去看電影的錢每人十戈比拿了出來,捐給老大娘,老大娘吻著孩子們。如何讓孩子懂得尊重自己的先輩呢?
蘇霍姆林斯基說:當我的每一代學生能夠理解人的重要價值的時候,我都要對他們講《應當做個什麼樣的人》的童話。我通過講這個童話,極力使孩子們理解道德的偉大價值:人生在世,不僅作為一個有思想有感情的人,而且作為代代相傳永恆鏈條中的有生命的一環;這一環是逝去的一代一代與未來的一代一代的連接;一個人越是珍重地去緬懷自己的父親、祖父、曾祖父,他就越能深刻地感到自己對未來的責任。
三關於德育的原則和方法
蘇霍姆林斯基主張正面教育、啟發疏導,發揚每個學生的優點、充分調動每個學生的積極性,要求堅持言行一致和尊重信任學生。他和馬卡連柯一樣,非常重視集體教育,所不同的是,他主張集體和個人的和諧一致,在集體中也要進行個別教育和個別對待。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說:「如果有人在某段時間裡偷懶不幹,同學們就會當面喊他是懶漢和遊手好閒的人。他們譴責和嘲笑的不僅是懶惰本身,而且是意志薄弱、不想克服自己的弱點,不能管住自己的現象。少年對於別人給予自己人格的這種道德評價是非常敏感:他們好象能夠用別人的眼光來看自己了。在這一點上,也正包含著對於人的自我形成起著重要作用的自我認識的實質。如果在集體里沒有對少年的道德面貌、勞動和行為提出嚴格的要求和公正的評價,那就談不上讓每一個少年認識自己。」
「教育學的理論家們,當談到集體對人的個性的巨大影響時,經常是這麼來解釋某些青少年缺乏教育的原因的:既然如此,那就是說,集體沒有起到好的作用,對學生的教育不夠,而教師呢,據說是不善於通過集體來影響個性。它給教師指錯了方向,實質上是在妨礙願意思考的教師進行工作。如果一個人在集體面前對自己隨隨便便,如果他自己貶低自己,那麼這也就敗壞了集體。只有健康的,生機蓬勃的小溪、泉水和水滴才能匯成集體的大河。如果這些小溪污染了,大河就會成為一潭臭水。」
「我堅定的相信,只有當教育者時刻關心使這條大河流域沒有一支溪流乾枯、腐敗和發臭,那時侯集體才能成為人的精神、人的個性的一汪活水。集體成為教育者的能力,是要加以明智地培養出來的。俄語里有一個不大常用的詞——『可教育性』,我認為,這個詞應當成為教育學的基本概念之一。」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在學齡初期,布置一些短時間的勞動任務在教育方面是十分有益的。這種集體勞動,我們都從這樣的工作開始去做,即在這種工作的結果中要能明顯地顯示出每個學生的努力程度,如從整花壇的地、植樹之類的工作開始去做。在這類勞動的過程中,孩子們會在沒有任何競賽動機的情況下搞起競賽來,每個人都極力要給集體的工作做出儘可能多的貢獻。所以我們給他們選擇那些可以自發產生競賽的各種勞動。當我們以勞動的社會目的、創造目的、審美目的去激勵孩子們時,力求使個人定額的完成對每一個孩子來說,只成為事情的一個方面,而且完全是不重要的一個方面。這樣,大家都完成了定額,誰也不把它看成是什麼功勞。孩子們開始感覺到,個人對集體事業的貢獻,就是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比別人更好。如果由於勞動經驗會使每個孩子的這種情感得到發展的加深的話,那麼,在集體勞動的過程中,孩子就會自己給自己提出新的目標:要把集體的事做得比原來想要做得更好。
蘇霍姆林斯基在《怎樣培養真正的人》中說:老師的使命就在於使集體永遠有一種精神去追求高尚品格,去追求道德美。集體的精神狀態應當永遠向上,使那些壞行為、不良思想引起普遍的激憤。我是這樣理解集體生活,即思想生活的:對於想去破壞我們所創造美的流氓,我個人是不能容忍的;我對邪惡毫不留情、毫不妥協是和我的學生們的這種情感融為一體並共同組成了一股力量,在這股力量的作用下,會使行為不軌的人感到不舒服。這就是道德意識的活動,以及它付諸行動的一種準備。
四關於自我道德教育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沒有自我教育就沒有真正的教育」;「自我教育需要有非常重要而強有力的促進因素——自尊心、自我尊重感、上進心」;自我教育的前提是人對人的信任,是使個人的榮譽和尊嚴起作用;自我教育有道德、勞動、學習和體育等幾個方面,並且這些方面是相互關聯的,因為自我教育的全部過程是頭腦和心靈的複雜活動的統一,是感情和信念的統一。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說:「我深信,只有能夠激發學生去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教給學生自我教育要比安排他怎樣度過星期天困難得多,要比抓住他的手不放、直到他走出校門、一下子被擺脫了各種校規和限制的自由空氣陶醉得不知所措那要苦難和複雜得多。只有能夠激發學生去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能解決上述這些困難的問題。
蘇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視身體鍛煉,他說:「身體鍛煉在自我教育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每一個學生家裡都有淋浴設備,要強制自己天一亮就起床,洗淋浴,而且要每天堅持。家住在湖邊的孩子,則每天在湖裡洗澡。在冬季,九、十歲的男女孩子練慣用雪擦拭身體。這是一件很不簡單的事。要經常完成這項鍛煉,是需要很大勇氣和毅力的。如果教師簡單地採取強制的辦法,那是絕不會收效的。那樣一來,就會有許多學生欺騙教師,說他們按要求做了,而事實上卻是在暖和的被窩裡偷懶哩。全部問題就在於要能夠強制自己。我們的孩子都能坦白地說明,誰做到了哪一點,誰沒有做到。那些實在沒有勇氣拿來一桶雪,脫下襯衫,用一把把冰冷的雪往身上擦的學生,就找別人幫助他們。這是自我教育、自我紀律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方面。」
他認為「勞動紀律、作息制度、鍛煉身體、增強健康,——所有這些都是精神生活的領域,隨著一個人接近青年早期的年齡,它們越來越深入地成為了自我教育的因素。」
「腦力勞動、學習能夠為自我教育提供非常豐富的可能性。早在四五年級,我們就促使學生進行重大的意志努力。學生的一天從勞動開始,強制自己完成任務並在自己的良心面前做自我彙報,這件事在道德教育上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學生學習珍惜時間,利用空閑的時刻。只有在少年時代就懂得了勞動的歡樂,體驗過由於能夠強制自己按預定計划進行工作的自豪感和滿足感的人,才會珍惜和善於利用空閑的時間。不是單純的勞動,而是在勞動中進行自我教育,才是治療無理智地消磨時間的良方。」
「學習必須教給少年們讀書。我們開闢了一個『思考之室』,在那裡收集了幾百種最富有智慧的、最美好的書。在這個『思考之室』里,我們有一個書櫥里放的是名人傳記。這一類書是青年進行自我教育的百科全書。所謂自我教育,就是用一定的尺度來衡量自己。很重要的一點是,要讓學生用英雄人物的生活作為衡量自己的尺度。讓學生在閱讀英雄人物事迹時,同時預備專門的筆記本和摘錄本,他們在寫筆記的過程中跟自己進行著內心的交談。這是自我教育的很重要的一個階段,只有那從英雄人物的道德財富中為自己找到了榜樣,強烈地希望從人類經過艱難困苦而獲得的精神財富中為自己吸取養料的人,才能上升到這個階段。」
一個少年,只有當他學會了不僅仔細地研究周圍世界,而且仔細地研究自己本身的時候;只有當他不僅努力認識周圍的事物和現象,而且努力認識自己的內心世界的時候;只有當他的精神力量用來使自己變得更好、更完善的時候,他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人。這裡說的就是學生在精神生活的一切領域裡的自我教育。
從什麼地方和什麼時候開始自我教育呢?有一句古老的格言說:「戰勝自己是最不容易的勝利。」一個人正應當從這裡開始認識自己,開始自我教育。應當在童年時期和少年早期,即從七歲到十、十一歲,就教給一個人自己安排自己的事,並在必要的時候能夠「強制自己」。
在童年時期和少年早期,學生對年長者的勸告比較容易接受,他能很感興趣地去做一些有益的、必要的事,他開始進行自我觀察,區別和評價自己身上的優點和缺點。
譬如,教師向孩子們建議:早上要早起,不遲於六點鐘,夏季在五點鐘起床,做一套早操,在早晨這個時間用兩小時讀書,再參加一點體力勞動:給果樹澆水,照料花草等。孩子們到學校來的時候,讓他們講一講,誰做到了哪些要求:有的人能夠「強制自己」,有的人則沒有做到。漸漸地,孩子們開始認識到,戰勝自身的弱點是一種鍛煉意志的光榮的事,於是,他們熱心地去做那些開始時帶有遊戲成分的事。在我們的校園裡,每一個學生都種幾棵樹,這些樹歸他照料。夏季要給這些樹澆幾次水。班主任並不指定時間讓學生給樹澆水。每個學生都在他認為澆水的時候來學校澆水。學生懷有強烈的興趣從事這項獨立的勞動。
教師要研究少年的興趣、愛好和特長,針對具體情況向他們推薦科普讀物。主要的是,要讓讀書逐漸成為學生的智力需要,激發他們的求知的歡樂感。我們認為,如果學生還沒有入迷地開始閱讀科學書籍,那就說明我們還沒有找到通往學生心靈的蹊徑。當學生在閱覽室里讀過幾本書以後,當他體驗到認識的歡樂感以後,他才會把書借回去獨立閱讀。
人們通常把勞動稱為「偉大的教育者」。但是只有在這樣的條件下,即人在勞動中確立了自己的信心,認識到自己的力量、才能和天賦時,勞動才能成為強大的教育力量。只有當一個人熱愛勞動時,勞動才能成為真正的教育者。因此,在少年期,使每個學生從許多種勞動中找到他能夠獲得幸福的那條道路是非常重要的。
讓少年去關心別人,要他在某件事情中把自己的勞動、智慧、意志和技巧的一部分奉獻給別人。這種工作是從小事做起的:讓年長的學生在某一方面幫助年幼的同學。學校里成立了一些兒童技術小組和農業小組,它們的指導員就由高年級學生擔任。其中少年機械化工作者小組的活動特別吸引低年級學生:少年們和孩子們一起啟動和關掉小型發動機,駕駛玩具汽車,熱心地設計電氣化鐵路的模型。在所有這些活動中,勞動和遊戲結合在一起,少年感到自己是年長者,年幼同學則帶著許許多問題去請教他們。學生們之間建立了有趣的相互聯繫:這裡既有相互平等的友誼,也有年長同學對年幼同學的關心,少年希望在遊戲和勞動中不斷地向年幼同學揭示出某些新的和引人入勝的東西,這也就同時促使他們不斷地學習,掌握新的知識和技能。
蘇霍姆林斯基堅決相信,讓少年去當低年級同學的教育者,是道德教育中最複雜、最不容易而又最重要的任務之一。嚴格地說,自我教育就是從這裡開始的:讓一個人去關心另一個人,力求看到自己身上的好的東西在另一個人的身上表現出來。
……幾十年過去了,而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卻在今天的中國、在我們現在的素質教育中乃至探究學習中依然熠熠生輝!它至今仍然在影響一代又一代中國的教育工作者,最後,我就舉以下幾位佼佼者們(吳辰校長上面已介紹,此處就不再重複了)的例子,就用他(她)們所引用的蘇霍姆林斯基一些原話或採取的一些措施來結束本文吧:
1、朱永新(教授,蘇州市副市長,蘇州大學博士生導師,蘇州學派的創始人):「校長對學校的領導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領導,其次才是行政的領導。」蘇霍姆林斯基從一個普通的校長成長為一位偉大的教育家,就是因為他堅持寫教育日記,堅持觀察、思考、研究教育問題,幾十年如一日。
2、高萬祥(張家港高級中學董事長校長書記,全國優秀教師,江蘇省語文特級教師,蘇州市首屆名校長、蘇州市首批教育科研學術帶頭人,江蘇省中語會副會長,張家港市中語會會長):我校給全體教師發放並組織研讀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帕夫雷什中學》、《怎樣培養真正的人》。
3、竇桂梅(清華大學附屬小學副校長,國家九五重點課題語文教材編寫組的編委及編寫人員。國家「十五」課題「現代教學藝術研究」課題組專家組成員。海淀中心學區課程改革領導組副組長):教育的任務就是,「要在每一個人(毫無疑問地是每一個人)的身上發現那獨一無二的創造性勞動源泉,幫助每個人打開眼界看到自己身上人類自豪感的火花,從而成為一個精神上堅強的人,每天抬起頭,挺著胸膛走路的人!」
「良好的道德品質,美好的人性人格只有在與人相處相交的過程中才得以熔鑄錘鍊和淬火。要是每個人從少年和青年時期就對人的高尚精神深懷讚美,產生敬愛之心,這實際上決定著對人、對人性美的信任,如果缺少這種信任,人的內心將是空虛的。」
4、李鎮西(教育哲學博士,現執教於成都市鹽道街中學外語學校,系成都市中學語文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我在進行這些探索的時候,腦子裡當然沒有「素質教育」的概念,但對蘇霍姆林斯基、陶行知、葉聖陶等教育家的理論學習和我自己多年的教育實踐的回顧,使我形成了一個質樸的認識: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著眼於每一個「人」的發展,而不是培養「考試機器」;因此,唯分數至上的所謂「教育」是目中無「人」的偽教育!
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
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教育者:「不要讓上課、評分成為人的精神生活唯一的、吞沒一切的活動領域。如果一個人只是在分數上表現自己,那麼就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他等於根本沒有表現自己,而我們的教育者,在人的這種片面表現的情況下,就根本算不得是教育者——我們只看到一片花瓣,而沒有看到整個花朵。」
「尊敬的教育者們,請時刻都不要忘記;有一樣東西是任何教學大綱和教科書、任何教學方式都沒有作出規定的,這就是兒童的幸福和充實的精神生活。」
「我在學校里對兒童、少年和青年的幾十年工作,使我得到一條深刻的信念:人的天賦、可能性、能力和愛好確實是無可限量的,而每一個人在這方面的表現又都是獨一無二的。自然界里沒有一個這樣的人,我們有權利說他是『無論幹什麼都不行』的人。共產主義教育的英明和真正的人道精神就在於:要在每一個人(毫不例外地是每一個人)的身上發現那獨一無二的創造性勞動源泉,幫助每一個人打開眼界看到自己,使他看見、理解和感覺到自己身上的人類自豪感的火花,從而成為一個精神上堅強的人,成為維護自己尊嚴的不可戰勝的戰士。」(吳文普徐蕙)參考資料:1、《帕夫雷什中學》蘇霍姆林斯基著教育科學出版社1983年2月版2、《給教師的建議》蘇霍姆林斯基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年6月第2版3、《怎樣培養真正的人》蘇霍姆林斯基教育科學出版社1992年5月4、《中國著名校長辦學思想錄》(朱永新主編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年9月)5、《中國著名班主任德育思想錄》(朱永新主編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6、《愛心與教育——素質教育探索手記》(李鎮西著四川少年兒童出版社1998年7月第1版)
推薦閱讀:
※思想點滴
※大道通源,向《青囊經》學風水,明白其核心思想,你能少走許多彎路
※推薦一本既能提高思想境界又能提高文學修養的書
※瓦爾登湖中的道家思想
※2016-6《十月》·思想者說|西川:唐詩的讀法(選讀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