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書法的「高大上」
一個國家固有之文化精華被稱為國粹。譽滿中外的中國書法、京劇、武術和針灸,在華夏民族傳統文化中極具代表性,深受世人歡迎,被稱為中華「四大國粹」。其中,中國書法歷經三千多年的光輝歷史,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內涵極其豐富,堪稱「高大上」。一
所謂的「高」,指的是中國書法哲學地位高。「形而下者謂之技,形而上者謂之道」,書法與《易經》融為一體,講究剛柔相濟、虛實相生和儒道互補,具備獨特的審美價值。
首先,《易經》被稱為百經之首、百經之始,其核心內涵為陰陽關係,如自然界之天地、日月、晝夜、寒暑等,它們既對立統一、互為矛盾,又相剋相生。《易經》陰陽之理在書法上不但表現為線條上剛柔相濟,如長短、曲直、輕重、疾澀、方圓等,而且在書法結構空間中也體現為虛實相生,如大小、繁簡、寬窄、疏密等。同時,書法線條和空間的對比關係以及書法風格中的陽剛之美和陰柔之美,二者不是非此即彼,僅取其一,而是兼而備之,有所側重,此消彼長。比如以王羲之為代表的晉人書法,其價值取向為崇尚高邁俊逸之「尚雅」風格,具備洒脫清遠之精神氣度,其藝術風格以陰柔為基調,含蓄蘊藉,寓俊宕之骨,含清逸之氣,柔中帶剛。反之,清代由於漢民族在心理上有著抑鬱憤懣之情結,特別是金石之學昌盛,使書家萌生強勁之動力以釋抑鬱之懷,如以傅山、康有為等書家為代表之作品,既有雄強渾穆之氣象,又具意態瀟洒之奇逸,剛中帶柔。
其次,中國書法的審美髮展受到儒家與道家思想的共同影響。儒家哲學在中國占統治地位達兩千多年,是中國古代社會文化的主流,其書法審美傾向為中庸,倡導剛健有為與中和之美。其追求的是「充實之謂美」(《孟子·盡心下》)、「不純不粹之不足以為美」(《荀子·勸學》)之境界。同時,《論語》用「任重而道遠」來勉勵「弘毅」的「士」,要求書家入世、進取、樂觀。將德行置之首位,將提高倫理、道德觀念與修鍊高尚精神境界結合起來,因此,其創作的內容有著較大的倫理屬性和社會意義,而且其創作的形式也往往自覺或不自覺地遵循傳統的法則並加以完善。對待書法藝術,其肯定自然之美,強調美的實用性和功利性,強調美、善二者的統一。儒家的努力是一種從無到有、由簡而繁的過程,對社會和諧發展起到促進作用。而道家學說主張「致虛極,守靜篤」,以清靜無為從喧囂的塵世中得到解脫,成為儒家思想的補充,其書法審美傾向為「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老子·四十一》)、「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莊子·天道》)。對待書法藝術之無為,強調超功利的「刪繁就簡」「去蔽澄明」和「返璞歸真」,真正的美是順應自然,不受外界束縛而進入自由的一種精神境界。同時,道家講藝術上的浪漫主義,將審美與實用分開,客觀上要求書家出世、退避、消極。因此,以道家或道教世界觀為主導的書法家,不僅在創作內容上喜歡突破倫理規範和政治約束,而且在藝術形式上也常常無視既有法則和傳統習慣。藝術上的不刻意追求與放棄功利之爭,更加註重滿足自己內心的快感,筆者認為,道家的書法審美追求比儒家更來得自然、更接近純美,因此對後世書法家產生的影響也較大。
中國儒家、道家哲學對書法藝術影響深遠,其美學趣味也往往比較複雜,呈現多樣性,講究儒道互補。二
所謂「大」,指的是書法學問之大。
其一,中國書法與中國文化相表裡,並融為一體。中國文化講究以人為本、天人合一、貴和尚中。它強調整體和諧與多樣性統一,主張以廣闊的胸襟、海納百川的氣概,兼容並包,使社會達到「太和」的理想境界。而書法藝術的理想境界也是和諧,但這種和諧不是簡單的線條均衡分割、狀如運算元的等量排列,而是通過參差錯落、救差補缺、調輕配重、濃淡相間等藝術手段的運用,筆畫間的映帶之勢、顧盼之姿,在注重個體存在的同時兼顧補充其他的功用,達到形式和內容的總體平衡,即「中」「和」意義上的平衡。如《蘭亭序》的章法整體雅緻勻衡,也是通過對每一縱行的左偏右移不斷調整、造險救險而實現的。黃庭堅《黃州寒食詩卷跋》的章法也是這方面的成功範例。可見,一點一畫互相牽制,互為生髮,彼此襯托;一字一行小大參錯,牝牡相銜,彼此渲染,中國文化「和為貴」的價值觀,通過書法藝術的中和之美得到了完整體現。
其二,書法兼有學術性、技術性和藝術性,書法離不開文字學和文學等。討論書法離開了漢字簡直無從言起,二者均以史為經,從甲骨文、金文、簡牘、帛書、碑刻墓誌、造像、題銘、磚瓦、刻帖、墨跡到篆刻,上自商周甲骨文、下迄清末民初書家的經典作品都反映出漢字與書法之間水乳交融的關係。書家不但需要了解文字源流、漢字演進與書體沿革,而且還需要深入執筆、用筆、結構等學書理論研究和筆法、結構、章法、墨法等書法藝術美學的探求。同時,書家永無止境地對藝術真善美的追求,對藝術創作中「對比」與「和諧」若干審美因素、關係的研究等,其內涵豐富、博大而厚重,正如蘇軾所說:「識淺、見狹、學不足三者,終不能盡妙。」三
所謂「上」,指的是書法技巧取法乎上、作書德行至上、作文學識至上、情感真摯至上等。
書法之所以成為一門老少咸宜的藝術,就在於其「書中有法」。「法」從何來?《易經》云:「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優秀書法作品從稱其為「上」歷代經典名碑名帖等法書中來。這些名帖歷經數百上千年的印證,被奉為經典,值得學書者「置之几案,懸之座右,朝夕諦觀,思其用筆之理」也。
書法貴在能出真性情,謳歌真善美,這也是書法生命的最高境界。藝術講究真,不能作無病之呻吟,要感染他人必先感染自己。書如其人,書品即人品,「心正則筆正」。通過書法作品可以窺視書家心靈表現和內心世界,可以看到書家的思想高低、品德優劣、學識深淺、風格雅俗、名利濃淡等。藝術水平高低不是依靠金錢和炒作來體現的,它必須經得起歷史的檢驗。
書法藝術要求書家具備豐厚的學識修養,即「字外功夫」。文是書法之魂。文是內容,書是形式;文是生命,書是軀殼。書法的核心在於對中國文化的把握之中。書家只有具備了「學」,才能使「工」得到充實、提高,才能使書法文氣、雅氣、清氣、靜氣、才氣飛揚,才能不使俗氣、匠氣、火氣、濁氣、霸氣厚重,形和意的氣韻蘊含於用筆、節奏、墨法、筆勢、結構、章法,可意會而不可言傳。
書法藝術具備高度的技巧性,書法家不僅要天賦高,更需要勤奮,肯於鑽研,勇於吃苦。歷史上刻苦用功的書法家比比皆是:張芝池水盡墨、王羲之力透紙背、智永退筆成冢。他們鍾情於書法,強烈的進取心令無數後來者為之稱道和傾慕。書家對書法藝術的追求,李可染講得非常好:「用最大的功力打進去」,「用最大的勇氣打出來」。書家應該具備迎難而上精神,高瞻遠矚,具備廣闊視野,書藝才有可能登峰造極。
總之,書法藝術對中國哲學詮釋深刻而周詳,對中華文化的體現博雅而細膩,對書家修為志存高遠,寄予厚望。透過中國書法的「高大上」,不難悟出其中所蘊含的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
來源:《中國書畫報》書法版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