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佐朱元璋奪得天下的十大開國名將
正所謂「亂世出英雄」,每一個新王朝的建立都會產生大批優秀的武將,大漢名將韓信、英布、彭越、周勃等,東漢開國二十八名將等,大唐名將李靖、李績、秦叔寶、尉遲恭等等。當然明朝也不例外。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於南京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大封諸將為公侯,部份追封為王。初封六公,其中以五大將、一大臣為開國元勛,分別為:韓國公李善長、魏國公徐達、鄭國公常遇春、曹國公李文忠、宋國公馮勝、衛國公鄧愈。而後又追封胡大海為越國公、戰死的丁德興為濟國公,湯和為信國公、馮國用封郢國公。次年,朱元璋於雞鳴山立功臣廟,朱元璋親定功臣位次,以徐達為首,次常遇春、李文忠、鄧愈、湯和、沐英、胡大海、馮國用、趙德勝、耿再成、華高、丁德興、俞通海、張德勝、吳良、吳楨、曹良臣、康茂才、吳復、茅成、孫興祖凡二十一人。死者像祀,生者虛位。又以廖永安、俞通海、張德勝、桑世傑、耿再成、胡大海、丁德興七人配享太廟。今天主要介紹一下其中的十大名將。
徐達
徐達 (1332年—1385年),字天德,漢族, 中國明朝開國軍事統帥,民族英雄,濠州鍾離(今安徽省鳳陽東北)人,農家出身。
元朝末年,徐達參加了朱元璋領導的起義軍。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大敗陳友諒。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任他為左相國。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率軍消滅張士誠地方割據勢力。同年任征虜大將軍,與副將軍常遇春一起揮師北伐中原,推翻元朝殘暴黑暗的統治。
洪武元年(1368年)攻入大都(今北京),元朝滅亡。以後又連年出兵打擊元朝殘餘勢力。官至右丞相,封魏國公。他為人謹慎,善於治軍,戎馬一生,建立了不朽的功勛。為明朝開國第一功臣。死後大明帝國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追封其為中山王。
常遇春
常遇春(1330年—1369年),字伯仁,號燕衡,南直隸鳳陽府懷遠縣(今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人,元末紅巾軍傑出將領,明朝開國名將。元順帝至正十五年歸附朱元璋,自請為前鋒,力戰克敵,嘗自言能將十萬眾,橫行天下,軍中稱常十萬,官至中書平章軍國重事,封鄂國公,洪武二年病卒軍中,追封開平王。
勇猛敢戰,這是常遇春戎馬生涯的最大特點,並貫穿於歷次重大戰役。勇猛敢戰,這是常遇春戎馬生涯的最大特點,並貫穿於歷次重大戰役。至正十五年(1355年)六月,常遇春投奔朱元璋不久,朱元璋即率軍渡江南下,在著名的采石磯(在今馬鞍山市之南、長江東岸)戰役中,面對著元朝水軍元帥蠻子海牙的嚴密防守,常遇春乘一小船在激流中冒著亂箭揮戈勇進,縱身登岸,沖入敵陣,左右衝突如入無人之境,朱元璋即揮軍登岸,元軍紛紛潰退,緣江堡壘紛紛歸附。朱元璋乘勝率軍攻佔太平。次年三月,又攻佔集慶,改為應天府。集慶及其周圍地區的佔領,使朱元璋獲得一塊財富之區,為在江南的繼續開拓和壯大奠定了基礎。這一階段的戰鬥,常遇春鋒芒初露,立了頭功,開始受到朱元璋的信任,由渡江時的先鋒升至元帥。
隨後大破陳友諒、攻取元大都……可惜,常遇春只活到40歲,就病死於柳河川。一生為將未曾敗北。自言能將十萬軍橫行天下,軍中有「常十萬」之稱,人們美稱他為「天下奇男子」。
李文忠
李文忠(1339年-1384年),字思本,小名保兒,江蘇盱眙人,明太祖朱元璋的外甥。是朱元璋的名將、謀臣,明朝開國第三功臣。
十九歲時,李文忠以舍人的身份率領親軍,隨軍支援池州,擊敗天完軍,驍勇善戰為諸將之首。朱元璋對李文忠十分寵信,常派他監軍隨將領出征。文忠轉戰沙場,官至榮祿大夫、浙江行省平章事,複姓李。
明朝建立後,李文忠多次領兵出塞征討元軍殘餘勢力,戰功顯赫,獲封曹國公。1379年(洪武十二年),明太祖又詔命李文忠主持大都督府(最高軍事機構),兼主管國子監(全國最高學府)。
1384年(洪武十七年),李文忠病逝,追封岐陽王,謚「武靖」,配享太廟,肖像掛在功臣廟裡,位次第三。賜葬鐘山。
馮勝
馮勝(?—1395),中國明朝開國名將,初名國勝,又名宗異,馮國用弟,定遠(今屬安徽)人,喜讀書,通兵法,元末結寨自保。洪武二十年(1387年),以馮勝為大將軍,與傅友德、藍玉等率兵二十萬遠征遼東,降伏納哈出,肅清元朝在遼東的勢力。因累積軍功而受封宋國公,「詔列勛臣望重者八人,勝居第三」,後以功高遭太祖猜忌,賜死。
鄧愈
鄧愈(1337年-1377年),漢族,明朝開國名將。原名鄧友德,字伯顏,虹縣(今安徽省泗縣)人。他16歲領兵抗元,1355年(元至正十五年),率所部萬餘人從盱眙投奔朱元璋,任管軍總管,朱元璋將他改名為鄧愈。
鄧愈跟隨朱元璋渡長江,攻克太平(今安徽當塗)、集慶(今南京),直取鎮江,屢立戰功,升為廣興翼元帥。鄧愈轉戰浙西,屢敗元軍。因為軍功屢次陞官,歷官僉行樞密院事、江西行省參知政事、江西行省右丞、湖廣行省平章、右御史大夫、太子諭德。
鄧愈為人簡重慎密,智勇兼備,嚴於治軍,善撫降者,功著一時。1370年(明洪武三年),鄧愈跟隨徐達遠征甘肅,擊敗北元軍,招降吐蕃、烏斯藏諸部。晉封為榮祿大夫、右柱國,封衛國公。1377年(明洪武十年)十一月初九日,鄧愈病逝於壽春(今安徽壽縣)。追封為寧河王,謚武順。
傅友德
傅友德(?—1394年),明朝開國將領。漢族,宿州相城人,遷居碭山(今屬安徽)。元末參加劉福通義軍,隨李喜喜入蜀。後率部歸朱元璋,從偏裨升為大將。至正二十七年從徐達北上伐元,第二次北征北元七戰七勝而平定甘肅,第四次北征北元以副帥之職連敗元軍,第五次北征北元任副帥職,第七次北征北元以副帥之職大勝元軍,後與湯和分南北兩路取四川,以主帥之職攻取貴州、平定雲南。以功封潁國公,封太子太師,後坐事賜死。崇禎十七年(1644年)追封麗江王,謚「武靖」。
廖永忠
廖永忠(1323一1375年),巢縣(今安徽省巢湖)人,楚國公廖永安之弟,明朝開國將領,爵至德慶侯,後因逾制被明太祖賜死,明安宗追封慶國公。
廖永忠早年與湯和共討方國珍,平定浙東;後俘陳友定,平定福建;與朱亮祖攻克廣州,平定廣東;攻克象州,平定廣西;明滅夏之戰中,充南路軍右副將軍職,取得夔州之戰勝利,為最終消滅夏政權鋪平道路。
因鄱陽湖之戰戰功卓著,朱元璋以漆牌書「功超群將,智邁雄師」賞賜給他,並在《平蜀文》書「傅一廖二」之語,盛讚廖永忠功勛。
湯和
湯和(1326年-1395年),漢族,明朝開國功臣,軍事將領。字鼎臣,濠州鍾離人(今安徽鳳陽)。
湯和為人謹慎,沉敏多智。1352年(元至正十二年),參加郭子興起義軍,授千戶。在隨朱元璋渡長江、占集慶(今南京)、取鎮江諸戰中,屢破元軍,累功升統軍元帥。
1357年(元至正十七年),鎮守常州,多次擊敗張士誠部。1367年(元至正二十七年),為征南將軍,在浙東擊敗方國珍部。爾後率部由海道入福州,俘獲佔據延平(今福建南平)的陳友定。又隨徐達率軍征今山西、甘肅、寧夏等地。1378年(明洪武十一年),封信國公。1389年(明洪武二十二年),告老還鄉,賜第鳳陽。1395年(明洪武二十八年)農曆八月因病去世,是少數明初開國功臣能得以善終者。追封東甌王,謚襄武。
藍玉
藍玉(?―1393年),定遠(今屬安徽定遠縣)人,常遇春妻弟,明朝開國將領。有膽有謀,勇敢善戰,屢立戰功。官拜大將軍,封涼國公。於捕魚兒海中大破北元,基本摧毀其職官體系而名震天下。洪武十二年(1379年)封永昌侯,洪武二十年(1387年)拜征虜大將軍。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拜大將軍、涼國公。他恃功驕縱,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以謀反罪被殺,剝皮實草,傳示各地。究其黨羽,牽連致死者達一萬五千餘人,史稱「藍玉案」。
沐英
沐英(1344年-1392年),明朝開國功臣,軍事將領。字文英,漢族,濠州定遠(今安徽省定遠縣)人,朱元璋養子。
沐英小時是在戰亂、兵營、征途中度過的。從1356年(元至正十六年)起,十二歲的沐英跟隨朱元璋攻伐征戰,開始軍旅生涯。1362年(元至正二十二年),十八歲的沐英被授帳前都尉,參與守鎮江,開始擔當軍事要任。1376年(明洪武九年)以副帥之職隨鄧愈征討吐蕃,因軍功被封西平侯,賜丹書鐵券。1381年(明洪武十四年),朱元璋命沐英與傅友德、藍玉率兵30萬征雲南。雲南平定後,沐英留滇鎮守,其鎮滇10年間,大興屯田,勸課農桑,禮賢興學,傳播中原文化,安定邊疆。
1382年(明洪武十五年)9月,沐英因義母馬皇后(朱元璋的孝慈皇后)病逝,悲傷過度而咳血。
這十位大將為大明江山開國立下赫赫戰功,值得後人懷念!
推薦閱讀:
※朱元璋生前立下的祖訓:此國永遠不準攻打,並且子孫後代都不能打
※朱元璋是什麼民族
※朱元璋為什麼要立皇太孫而不肯傳位給朱棣?這三個原因不能不考慮
※悲慘的官員:朱元璋反貪殺官太多無人幹活
※揭秘:朱元璋誅殺功臣的深層次原因